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黄仁宇是谁?历史系老师和学生怎么看待他? 第1页

  

user avatar   he-xi-77-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先和一位非同校的同学讨论过黄仁宇的事情,当时对方开玩笑说黄仁宇大概是华人版汤因比,我深以为然:

①汤因比是古典文学专业出身,当过新闻记者之后转行去念历史。黄仁宇是工科出身,一度参军,后来转行去念历史。

②黄仁宇宣称要搞“大历史”。汤因比的文明论也是一种“大写的历史”。

③黄仁宇的书被当做通俗读物贩卖,很受大众欢迎。汤因比的名气可能在中国不一定有黄仁宇大,但是总之也很有名,他的书也比较受大众欢迎。

④黄仁宇的同行评价很「数据删除」,汤因比的同行评价也比较「数据删除」。


算了,夹两句私货吧:我觉得黄仁宇在国内的名气之所以会变得这么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万历十五年》(中文版初版于1982年)是改开之后较早引入国内的,非传统写作手法的通俗向历史作品,同期市面上几乎没有与之生态位相近的文化产品。对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群体来说,黄仁宇及其著作是最早呼吸到的“新鲜空气”之一,自然难以忘怀。这“第一桶金”是黄仁宇在国内日后得以扬名立万的重要原因。

至于写作方式上,我年轻的时候比较喜欢看《万历十五年》,曾经也想过模仿这样的写作一一当然也模仿不来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们那帮人都有天之骄子的自我感觉,说得好听叫风华正茂,说得难听叫牛皮哄哄。所以有事没事,就聚在一起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有如魏晋风度,也是头脑风暴。我对人的本质和中西文化的看法,就深受邓晓芒的影响。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和李泽厚《美的历程》则是陈家琪推荐给我看的。

易中天,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至于题主说的

就觉得这样的人肯定不受待见
想听听有什么八卦

这个没什么好八卦的,黄仁宇其人的真实学术水平和他的同行评议大体上还是相符合的。


user avatar   denam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仁宇的早年八卦,我倒知道一点点。

一、父亲

黄仁宇是湖南人,出生在军人家庭,在当年并不稀罕,陈赓是这样,沈从文也是这样。

黄在回忆录《黄河青山》里说,父亲黄震白是许崇智的参谋长,略略夸大。黄震白清末考入福建武备学堂,后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过学生敢死队,光复后担任福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的参谋官(但不是参谋长,当时的参谋长叫“正参谋官”),还因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成为北洋政府点名通缉的“乱闽要犯”,弃职回乡。

黄仁宇回忆,其父回乡后“接受地方政府零星的工作,不但薪资少,还得忍受素质能力不如他的长官的羞辱”。但还是能拿出钱来,支持黄仁宇支付每年超过100元的学杂生活费用,去天津读私立名校南开大学。

卢沟桥事变时,黄仁宇刚在南开大学机电工程专业读完大一,决定投笔从戎。他爸有经验,主张去念军校,毕竟战事可能拖延十年,需要有长期的考虑。两人约定,到1938年夏天黄仁宇20岁生日时,如果战争仍然继续,就允许黄仁宇从军。这只能说,做父亲的太乐观了。

南开大学和清华、北大一起退到了黄仁宇家门口,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南开私校生全部转为国校生待遇。但黄仁宇决定退学。

间隔年里,他在长沙《抗战日报》与廖沫沙同吃同住的三个月,还认识了田汉,以及《大公报》的名记者范长江。这些人对他颇有影响。田汉的作用后面会说。40多年后,黄仁宇在大陆出版《万历十五年》,首版书名就是廖沫沙题签。

二、从军

1938年夏天,战争不但没有结束,反而离长沙越来越近。黄仁宇是中央军校第16期第1总队步兵第2大队第4队学生,1938年10月入校,1940年12月毕业,同总队共1597名学生。《黄河青山》里关于军校训练的回忆很生动,“我们的立正练到差强人意后,就学习如何敬礼及转弯。训练的目的在专心一致,不受外在干扰。我们必须无视于眼前的潮湿土壤散发的蒸气,虽然鼻子可能觉得不舒服。我们假装没注意到临近甘蓝菜田里的蜜蜂,虽然其声嗡嗡颤颤,回响在春天的成都郊外。我们接下来就忘了自己身处中国,忘了自己在这个打着败仗的国家,在这个每两个月就沦陷一个省的国家”。

黄仁宇的同学好友田海男是田汉之子,后者在军界颇有交情。黄仁宇在田海男的家信里,看到田汉提到第14师师长阙汉骞是“一员猛将”,便怂恿田海男给他父亲写信,请阙汉骞将他们几个同学指名调派到其麾下服务,如愿以偿。第14师驻云南边界,战前是20个调整师之一,陈诚土木系仅次于第11师的二号精锐,不过当时德械剩得主要是德盔和轻机枪了。黄仁宇还见过既可以披上当雨衣,也可以连接起来当帐篷的“番布块”。

黄仁宇所在的这个连,连长带着一个排去贵州接收新兵,另一名排长到师里的教导队担任教官,只有黄仁宇这位新科少尉排长,带着36个“半属白痴,否则亦是疲癃残疾,不堪教练”的士兵。他要提防他们偷鸡摸狗吃坏肚子,也要防备他们与村妇偷情惹起纠纷,更怕他们携带枪械潜逃。边界土匪众多,对武器的需求如饥似渴,开出每挺机关枪7000元的高价,相当于一个士兵40年的薪饷,自然有人铤而走险。

补一句,田海男就是1949年开国大典时坦克方队指挥员,时任解放军华北军区战车团代团长。

三、缅北

1942年黄震白病逝,黄仁宇向阙汉骞请了长假,回到家乡料理后事。事后,他到刘峙的重庆卫戍司令部找了一份坐办公室的文书工作。1943年初,在田汉的帮助下,黄仁宇成为湖南老乡、新编第1军军长郑洞国的参谋,在1943年2月乘飞机前往印度。

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失利,新编第22师、新编第38师退入印度组成中国驻印军,受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直接指挥,郑洞国则以新1军军长身份在印度坐镇。虽然史迪威并不让郑洞国掌握任何指挥实权,但两个师的官长仍希望能够借郑向蒋介石表达忠诚。黄仁宇等一干军部参谋得以经常性的出入前线,汇报情况。

作为军部参谋,黄仁宇在前线有超然地位。他亲眼见过廖耀湘、孙立人等人指挥作战的身影,经常受到他们的款待,享受同席用餐的待遇。黄仁宇回忆,后期加入驻印军的新编第30师师长胡素,称他的参谋以姓氏,而称黄仁宇为小老弟,“在他心目中,我们虽然阶级悬殊,指挥系统上不相属,只好以前后‘(中央军校)校友’的关系作主了”。即便抵达作战一线,在基层官兵忙忙碌碌挖掘工事的时候,黄仁宇可以和营长俩人坐在背囊上安逸的聊天。

美军充足的装备和物资支持,满足了黄仁宇在前线冒险的愿望。他曾登上中美空军混成团的C-47,参加对腊戌的低空轰炸。出击的3架飞机坠毁2架,只有他的座机安稳回程,“许多机缘在我身后打转,一念之差就有这么大的出入,我不能对着这些微妙的机遇没有好坏两种幻想”。黄仁宇还曾随驻印军战车第1营一起攻入腊戌,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操纵机枪,过足了射击瘾。

黄仁宇把前线见闻投稿《大公报》发表,在抗战胜利后还集结成了一本《缅北之战》出版。他在密支那战斗中腿部负伤,在医院里写了12000字的战斗通讯,在《大公报》连载了4天,领到了300卢比的稿费,相当于黄仁宇5个月的津贴。

黄仁宇在第14师服务过,也勉强可算是当过陈诚土木系的干部,不过陈诚显然没有见过他。但是黄仁宇在缅北写的通讯倒是曾被陈诚阅读,还被陈诚做成剪报归入档案,已经在对岸国史馆公开。

四、短暂快乐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郑洞国被任命为第3方面军副司令长官,跟随该部接收上海,黄仁宇也得以一睹中国最大城市的芳容。

在印度、缅甸的两年间,黄仁宇靠津贴和稿费积攒了不少家底,包括“一件英国羊毛大衣、一件皮夹克、两双长靴、一个网球拍、一堆宝蓝色的文具”,比国内浑身上下除了枪械没有一旦铁器和皮具的土军官时髦了不少。抗战胜利之初汇率的优势,也让他一度颇为享受享受,“我在内陆买点心的钱,足以在这里的上好餐厅享用一顿丰盛的晚宴。我在昆明咖啡厅里付的小费,可以在上海吃一顿牛排大餐”。

青年军官黄仁宇成为十里洋场的一号人物,“自以为少年得志,经过了八年抗战,而今苦尽甘来,对未来看出一段玫瑰色彩”。他开始谈恋爱,和几名家境殷实的女孩交往。最让他倾心的,是外交官的女儿“安”。虽然安会邀请黄仁宇参加家庭聚会,给她写信,黄仁宇也会开着吉普车带她兜风。另有一位女孩辛妮,几乎和黄仁宇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他有自知之明,“我阮囊羞涩,当兵这个职业的地位,在对日抗战后达到巅峰——也许还是数百年来的最高点——已逐渐调回原先的低点,甚至降的更低”,27岁的他连一套房也负担不起。《黄河青山》的第一部分,就叫“自己的浴室”。

1946年,黄仁宇追随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副长官的郑洞国去东北,随军从沈阳、四平一路到长春。

五、留学美国

抗战期间,黄仁宇随新编第22师第65团进攻拉班时,曾看到这样一幕:一位日本大尉的尸体以倒栽葱的姿态俯卧在河里,双脚张开,头浸在水里,身边还有一张地图和一本英日字典。黄仁宇感慨,“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的一天,他还在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在上海时,女朋友安也要求他学好英文,“对一个年仅三十的人来说,已没多少时间学外语了”,还给他买了一本英文小说《浮华世界》,要求他从头看到尾。

黄仁宇显然记住了这位大尉的努力,也记住了女朋友的叮咛。1946年6月,他经过沈阳初试、南京复试,成为军中200名中选者之一,得到派赴美国军事院校留学的资格。8月,黄仁宇动身赴美,进入雷温乌兹堡的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学习。他学习了诸兵种合同战术,在纸面上重现了二战末期美军登陆日本本土的“九州设想”,之后又专攻人力资源管理,对动员、兵役、人员调配下了一番功夫。

黄仁宇对自己的成绩颇为自豪,“我虽不才,在国军里保升少校还几次遭驳斥,和美国资深学员竞争,还用他们的军语和习惯作根据,却能始终保持‘三分之一上’的纪录。

1947年6月黄仁宇毕业回国,分发到国防部第五厅工作,负责翻译些美军动员和人力管理的标准程序供上级参考。1948年,黄仁宇转到国防部第二厅,负责向外国驻华武官提供简报战事,还曾向行政院长翁文灏提供军事简报。

六、在日本离开军队

1949年初,黄仁宇得到了担任驻日军事代表团副官的机会。1949年5月,他乘船抵达横滨,随后到东京就任。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朱世明也是湖南人,也曾在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就读,很快就任命这位小老弟担任随从副官。这份经历让黄仁宇增涨了不少见识,1950年1月26日麦克阿瑟将军生日的时候,黄仁宇就在他的办公室,递送蒋介石送给麦克阿瑟的一方盆栽。他还参加过日本皇室举办的宴会,见过还是皇太子的明仁。

东京的生活定性被黄仁宇定性为“置身世外,享受人生”,但这段日子极为短暂。国民党政府风雨飘摇,驻外使馆投奔北京当局的事情接连发生,驻日军事代表团内部也有成员表示了这一态度,朱世明却未置可否,引起了蒋介石的怀疑。1950年5月,朱世明被解除职务,黄仁宇作为随从副官也领到了退伍令,还被加上了“永不录用”的标签。

“多年来我自认加入军队牺牲很大,其实也不算错。但同时军队也充当安全网,让我不必去思考个人的前途、婚姻、经济独立或职业”,黄仁宇曾经这样评论自己与军队的关系,颇有一点杨威利的色彩。如今,在32岁的关头,这张网破了。黄仁宇决心前往美国留学,开始了他的历史学家之路。




  

相关话题

  伊东祐亨给丁汝昌的劝降书中,土耳古的亚司末恒拨香指的是谁? 
  1840年的清朝放到当今世界是什么水平? 
  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本书怎么样? 
  怎样的历史观才是科学、理性的历史观? 
  何为阳谋 ?如何破解之 ?生活中有哪些阳谋? 
  楚王到底那一代被绿了? 
  「艺多不压身」有道理吗? 
  历史上那些前朝或他国君主的后妃在朝代更替及本国灭亡之后的命运会是如何? 
  那些侵略别国的国家在本国的历史教材上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作为侵略者是如何向下一代解释侵略这种行为的? 
  台湾以前不是中国领土吗?如果不是,那么什么时候纳入中国版图的? 

前一个讨论
普通韩国人现在是否不愿同意统一?
下一个讨论
明日方舟玩家与碧蓝航线玩家之间的关系最终会走向何方?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