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非常简单。聪明人因为观察力和归纳能力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捷径”。
但问题是有些捷径短时间看起来事半功倍,但从长时间看却会慢慢延缓、阻碍甚至破坏人的积累和习惯。捷径走到头发现是堵墙,但这时候已经很难回头了。就算回头,也要用更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去。
用个我工作领域的例子好了。报导。报导本质上就是笨功夫,体力活。要问足够多的人,查足够多的资料,采访很累人,出去见个人半天就没了,还不提回来的整理和记录。找人也是麻烦事,找不到,拜托别人牵线,找到了对方不接受采访,要说服,都很麻烦。有时候写到一半发现事实和叙述对不上,还得深入查。
一篇文章基本上就是看你积累的信息量。信息量越多越好看。一些媒体甚至强迫规定信息源数,比如几百字必须有一个信息源。这样写篇报导,至少得采访三五个人。但有没有取巧的方法呢?
有,一些聪明的人,或有天赋的人,很容易靠自己对文字的掌握调动观众情绪。纯靠文字功夫,没有任何事实,自己在电脑前不出门,也能写出让人津津有味看完的文章。
但问题在于,报导也好,文章也好,本质上是你把“信息”进行“表达”。笨办法同时结合了“学习”和“表达”,而取巧的办法只是在表达,每一次都在重复自己。长远来看,就我遇到的,凡是这样的人,在一两年之后必定陷入巨大的瓶颈,重复自己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然后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正,他们不自觉地就会用技巧试图蒙混过关。一个细节不清楚?没事儿我说两句模凌两可的话滑过去就好了。
假如两个人一起做这份工作,第一个人一开始表达很笨拙,虽然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但在表达上耗损严重;第二个人虽然没什么信息,但是可以靠优秀的表达适度掩盖这一问题。一开始可能两人不相上下,甚至第二个人给人的感觉更好,但半年后,甚至一年后,当第一个人表达逐渐熟练的时候,第二个人只是重复再重复——因为他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没有获取信息的习惯。
实话说,这玩意儿骗得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接下来他就会越来越觉得说过的话都是自己说过许多次的,他也许不得不用更激进的情绪来感染读者,甚至自己伪造信息源。
然后就完了。
因为人是一种特别喜欢“自作聪明”的愚蠢生物。
这种愚蠢,使得他们总是担心自己或者别人“太过聪明”、“知道的太多”;使得他们普遍的打心眼里讨厌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声音。
比如,数百年前,我们的天字第一号大傻屌甚至“闭关锁国”,使得我们飞速落后、把自己陷入“万邦来屮”的悲惨局面——付出无数血泪、死了无数民族英雄,这才勉强摆脱困境。
相反,那些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愚蠢的人……
——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身体力行的,成了千古圣人。
——虚心向自然求学、像孩子一样认真的把钢球一次次从斜面滚下、认真观察记录小球能够达到的最大距离,继而深入剖析力、质量、速度、阻力等多个因素的精确作用,这才结束了人类数十万年的蒙昧。
换句话说,人类是如此之蠢,蠢到只要你敢于承认“我可能很蠢”,你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如果你敢于更进一步,敢于怀疑“统治一大片地区数千年的圣人”也非常蠢,蠢到连几个小球都玩不明白——并想出主意、找出依据、拿出勇气、在公众面前“评说评说究竟是我伽利略蠢,还是他亚里士多德蠢”时,你就可能成为伽利略。
然而,很遗憾,因为愚蠢的本质,智商不高的人会想尽办法证明自己的聪明——而智商比较高的人呢,同样会绞尽脑汁的证明自己“生而知之”“没有人比我更懂XXX”……
其结果,就是他们争先恐后的腰斩了自己的智商,一个个弄的半调[1]似的:
《神雕侠侣》中,黄蓉为什么要说「芙儿是个草包」来打击女儿? - 知乎 (zhihu.com)
[1]半调:方言,傻子。
皇帝很早很早就发现,人类的愚蠢是可以利用的。
事实上,由于人类天生的愚蠢,这种利用是如此的云淡风轻、浑然天成、不着痕迹。
甚至,现在,当我们急需人才时,整个社会仍然习惯性的愚弄每个学生,而每个学生、每个家长,也在竭尽所能的愚弄自己。
愚蠢是人类的天性,因此“教化”“开化”就必然是逆水行舟。
“利用愚蠢”,才叫顺应天时。甚至于,压根不需要刻意利用,人们就会争先恐后的把自己变成糊涂蛋。
举例来说,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都觉得《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些课没什么用……
但是,这些课程怎么可能没用呢?不把它学通,你回答的了这样的问题吗?
当然,我知道,很多人会大笑:学过了也回答不了这种问题!
为什么回答不了?
看看他们是怎么学的就知道了。
他们上课听教授念课文;下课背重点;临考了,还是背不会,于是考前教授事先再标一次重点,学生们突击背诵甚至缩印下来带进考场……
这能学会个屁啊。
不不不。你再努力,这个模式你也别想学会任何东西。
为什么?
很简单,操作系统原理仅仅讲了操作系统原理——现在,你得到了一堆散乱的、元器件的名字:
没了?
没了。
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也仅仅是记住了名字(究竟记没记住都非常可疑),他们压根就没有能力把名字和实物对应起来。
事实上,你尽可以把这些黑体字甚至整本课本都学的倒背如流;但想要回答上面的问题,仍然远远不够。
想要解决问题,你必须真正理解它们、做到举一反三甚至举一反万:
类似的,当你读《操作系统原理》和《数据结构与算法》时,千万不要背了黑体字结论就觉得自己学会了——那叫油滑,自欺欺人。
相反,你要读出它们的“话里有话”,要有能力发现其中的“未尽之意”,继而自行发挥出去、终于和其他功课——包括但不限于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编译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离散数学等等——构成联动。
你不光要把文字读懂、读透、读立体、读成现实,读到一切栩栩如生、摆在眼前:
「哈希表」是什么?有哪些常用的解决冲突的方法? - 知乎 (zhihu.com)
还要把它读到动、读到活、读到了如指掌、随心所欲:
用链表的目的是什么?省空间还是省时间? - 知乎 (zhihu.com)
没错。就好像上图一样——随便拎出个电路,你都不光要知道每一块代码、每一根引脚,上面都跑着什么样的数据/波形、为什么。
别拿“没学过”来搪塞。
因为,看到实物猜出用途、原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知道,当老板/用户提出一个刁钻古怪的需求时,我们应该拿出哪些元件、哪些逻辑,把这个需求实现:
计算机内部是如何处理汉字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过程的? - 知乎 (zhihu.com)
到这时候,你才有资格说“我可以学以致用了”。
事实上,你的小学、初中、高中知识,都必须这样读:
那些编程水平很高的程序员是怎么训练出来的? - 知乎 (zhihu.com)
读不到这个程度,你本质上就还是文盲,就还是什么技术活都干不了。
可惜,九成九以上的人是不知道书还可以这样读的。
九成九,99%,包括学生、家长,也包括教师、教授。
花了整整一辈子,他们都没参透过。
为什么?
还是那句话:人类是愚蠢的。蠢是天性,是自然规律;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蠢死自己。
——你看,有人定下了标准:考试分数高就算学会了。
——死记硬背书上的字句!别乱发挥!不然会丢分!
——出题也要尊重基本法!书上没有别乱出!别说学生答不答得出,答出来了,你能找到能看懂的人吗?
但是,等等:学编程是理解就行呢还是全部背? - 知乎 (zhihu.com)
最简单的冒泡算法,不真正理解了,你们谁能背下来?
怎么办?
当难点忽略掉?提前画重点、按固定形式考核,方便学生突击背诵?
你看,系统开始自我强化了:
1、死记硬背是拿高分的简易途径;
2、为了方便死记硬背者,出题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3、严格限制的出题范围进一步方便了死记硬背者;
4、死记硬背者成了下一代的老师、阅卷者、出题人;
5、考核更加的死记硬背化。
问题是,当你走进厂房时、当你和竞争对手比赛谁做的东西更好用、更符合用户期望时——你是烧香求菩萨、佛祖、耶稣还是撒旦呢?它们谁能帮你重新制定客观规律、避免出现你答不了的题目?
呵呵。
事实是,现实提出的问题总是这样的:设计一款测距仪器,要求皮实耐操、使用简便,要求战场上那些文化程度不高、惊慌失措的大头兵也能本能的用对。
你从初中都学成了文盲,凭什么解决这样的问题?
有识之士老早就知道“科举误国”,所以他们痛骂“八股取士”……
所以,辛亥革命后,我们几乎是立刻就废除了科举制。
这无疑是个聪明之举。
但是,很遗憾,人类是愚蠢的。
这个愚蠢体现在:
1、相当一部分人只有刚刚够生存的基本智商,也就是他们连死记硬背都玩不来。
2、另一些人的智商刚刚够“借助死记硬背从科举中取利”的。
3、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堪透“科举制会引偏教学目标,把人教成什么都不懂的、识字的文盲”,知道它会把我们整个民族限制在一个极低水准——真正使我们落后于时代的,闭关锁国只算一个次要因素;主要因素还是我们“造血能力”不足,被科举限制了。
4、但即便看得出,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觉得……我看透了,我自己独善其身就行了——谁会傻的学秋瑾呢。
因此,民族存亡之际,革命一旦成功,聪明人自然立即就废除了科举制。
但这个废除是仓促的,缺乏足够的讨论;缺乏讨论,自然就缺乏推广、普及。
换句话说,这个制度的弊端,在极少数的聪明人看来是那么的清晰、完全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但他们不知道,对其他很多人,这事并不是那么的显然——此所谓“知识的诅咒”:他们完全想不到,居然还有人想不通这点简单的道理。
简单说,科举制度的弊端是:
1、目标偏离
我们学习知识、发展知识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但科举给它另立了一个新目标,就是考试。
目标偏离,于是:
学习知识本身出现偏离,识字的文盲被大批制造出来。
2、发展受限
因为想要“发展知识”,就必须加入“考试”;否则就不会有人学;但新生知识想要加入“考试”,一要得到全面承认、二要让出题人/阅卷人学会新的知识——但出题人/阅卷人本身就未必有足够的水平;有足够水平的,也未必想学新的、萌芽状态的、看不出前景的理论。那么,这种理论自然不可能得到全面承认。这就构成了“思想禁锢”,哪怕孔孟之道都无法继续发展,遑论其他。
3、限定疆域
不被加入考试范围的知识就得不到承认、得不到发展——就是不上台面的“奇技淫巧”。
于是,除了纯嘴炮的孔孟之道,其他实用性甚至文学性的理论统统受到压制——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头悬梁锥刺股”“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学子来说,显然是“精神鸦片”。
类似的,我们现在需要大量的、懂现代技术的工程师;但小孩子玩电容器、搞电子小制作、看相关方面的书籍,仍然是“玩物丧志”。
4、滥竽充数
既然目标不是“用”,而是“考试得高分”,自然造成了广泛且深刻的“滥竽充数”问题。
比如,电子工程系学生不认识电容、电阻、二极管,反而是99%以上“正常”学生的普遍状况;能看懂收音机电路图的,反而是极为罕见的异类。
类似的,计算机系毕业生不会写程序才“正常”,能写出基本算法的反而成了怪异的geek。
更有甚者,这些滥竽充数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机会,反而会凶狠且主动的攻击那些学有所成者、不择手段的排挤/打击有能力者。
综上。
如果你是一个能够认知到自己的愚蠢以及人类的愚蠢的、不那么愚蠢的人,你自然应该:
1、下笨功夫,把书彻底读懂、读透、读活、读多——读到看完一本书就能挑这本书毛病的程度,读到可以结合实际任意应用应用的程度;然后,再把书读少——读到理解书本知识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和增加的,从而能够继续完善它、续写它。
2、下笨功夫,把书的正确读法科普出去,帮每个人读懂它——让那些不那么蠢的人离开死记硬背的不归路,停止他们的内卷,提高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聪明人一般思想比较活跃。这是因为他的脑多巴胺分泌水平比较低。这种人的特点的有很好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显得比较聪明。但是同时最显著的缺点就是缺乏专注力。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坚持下去,三分钟热度。所以聪明人要下笨功夫这句话多少还是有点事实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