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是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蒋在北伐胜利前后,一直都是带头大哥。

在北伐胜利后,几个大佬相聚一起开会时,如果有人告诉老蒋,冯玉祥是咱们最主要的敌人,咱们趁此机会,摔杯为号把冯玉祥乱枪击毙,就可以不战而得西北了。

老蒋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建议吗?显然是不会的。

一切是显然的。老蒋击杀了冯玉祥,冯玉祥的小弟,肯定会拥戴出新的领衔人物;而且李宗仁、阎锡山,肯定会联合冯玉祥的力量一块攻打老蒋的。

因为老蒋既然一点规则也不讲,大家还和老蒋讲什么规则呢?


鸿门宴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只是一个政治童话故事。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史记》上记载的,而《史记》又是传说中的正史,它怎么可能是政治童话呢?

问题是,《史记》还说了,刘邦的老妈让怪物上过身[注],还说刘邦走到哪里,头上都有五彩祥云呢[注];更说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就知道刘邦所在的地方有所谓的帝王之气出现,而秦始皇东巡,就是为了压制这股帝王之呢[注]。

[注]: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 [注]: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注]: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在巨鹿之战后的一段时间里,项羽一直是带头大哥。

问题是,当时的天下,并不是项羽一手遮天。敢与项羽公开对抗的人,那是多的去了;所以项羽分封天下刚刚结束,田荣[注]、陈余[注]、彭越[注]、刘邦[注]就开始公开反叛项羽;关键是,项羽到死也没有摆平这些叛乱,反而自己孤身跑到了乌江边。

[注]:田荣闻项羽徙齐王于胶东,而以田都为齐王,大怒。五月,荣发兵距击田都,都亡走楚。
[注]:张耳之国,陈馀益怒曰:“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乃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尽王诸将善地,徙故王于丑地。今赵王乃北居代,馀以为不可。闻大王起兵,不听不义;愿大王资馀兵击常山,复赵王,请以赵为捍蔽!”齐王许之,遣兵从陈馀。
[注]:是时,彭越在钜野,有众万馀人,无所属。荣与越将军印,使击济北。秋,七月,越击杀济北王安。荣遂并王三齐之地,又使越击楚。项王命萧公角将兵击越,越大破楚军。
[注]:八月,汉王引兵从故道出,袭雍;雍王章邯迎击汉陈仓。....项王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敢击杀刘邦,只会让陷入被动之中。因为天下诸侯肯定会以此为借口反叛项羽,项羽怎么办呢?

我们总认为,项羽神功无敌,只要项羽愿意,就能如何如之何,其实呢?项羽真的神功无敌,怎么到死也没有把刘邦、彭越、英布、韩信等人干掉呢?

在鸿门宴上,没有一个诸侯,敢与项羽单挑;问题是,几个诸侯一块打项羽,项羽也会捉襟见肘的。对此只要看看项羽分封结束后的狼狈样,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当时的项羽,最多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最多的诸侯愿意认可他作为盟主的地位,而不是借机杀掉某个人。

这就好像,老蒋北伐胜利后,最多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让大家承认他作为中央政府首脑的地位,而不是借开会、宴会之际,干掉某个军方大佬。


政治斗争,从来都不武侠小说中的大火并。

在武侠小说中,大哥的权力,通常总是与他单挑能力成正比的。但是在现实政治斗争中,大哥的权力与他的单挑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在武侠小说中,用肉体消灭某个对手,就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在政治斗争中,谁敢这样思考问题,肯定缺乏基本的政治智商。


政治斗争中,自然有趁宴会、开会之机抓人、杀人的事。但是这一切,通常都是浮在水面的冰川一角。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幕后的复杂利益博弈。

在政治斗争中,抓人、杀人很简单;只要身份相近,谁想通过突袭的手段杀掉某个人,也不是多难的事。但是你想摆平相关的事,就比较复杂了。

最经典的事,就是张少帅把老蒋扣留了。扣留之后呢?当时就傻眼了,因为老蒋的小弟纷纷行动起来要收拾张少帅,四周的大佬都大呼小叫的谴责张少帅。张少帅一看这种局面,当时就拉稀了。是的,张少帅可以一意孤行杀掉老蒋,问题是,杀掉之后呢?

后来,张少帅陪着老蒋到了南京,却被老蒋软禁了一辈子。人们都说,这是因为老蒋不讲信用。问题是,如果张少帅的小弟,也都像老蒋的小弟那样,纷纷行动起来,各地大佬也都纷纷公开谴责老蒋,老蒋也得把张少帅放了。问题是,张少帅的小弟,没有老蒋的小弟给力;各地的大佬对张少帅的死活,也没有那样关心。


比较经典的就是,王允成功的杀了董卓,但是却让董卓的小弟逼死了[注];孝庄帝杀了尔朱荣,却让尔朱荣的小弟杀了[注]

[注]:王允使士孙瑞自书诏以授布,布令同郡骑都尉李肃与勇士泰谊、陈卫等十余人伪著卫士服,守北掖门内以待卓。.....布应声持矛刺卓,趣兵斩之。....以王允录尚书事,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封温侯,共秉朝政。.....王允被逼无奈,只好走下楼来面见李等人。....甲子,收允及翼、宏,并杀之;允妻子皆死。
[注]:帝在东序下西向坐,荣、天穆在御榻西北南向坐。徽入,始一拜,荣见光禄少卿鲁安、典御李侃等抽刀从东户入,即起趋御座,帝先横刀膝下,遂手刃之,安等乱斫,荣与天穆同时俱死。.....兆骑执帝,锁于永宁寺楼上,帝寒甚,就兆求头巾,不与。兆营于尚书省,用天子金鼓,设刻漏于庭;扑杀皇子,污辱嫔御妃主,纵兵大掠,杀司空临淮王、尚书左仆射范阳王诲、青州刺史李延等。....甲子,尔朱兆缢敬宗于晋阳三级佛寺,并杀陈留王宽。

从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控制对方首脑、击杀对方首脑,并不是多难的事,但是摆平由此引来的后果,那就太困难了。


从结果去看,刘邦打败了项羽。所以人们总觉得,项羽当时就应该干掉刘邦。问题是,在刘邦参加鸿门宴时,除了上帝,谁也不会知道,最后的胜利者是谁?

所谓有人知道,最后的胜利者是刘邦,都不过是事后附会罢了。因为,在天下大乱之际,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有上帝知道,凡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

只要风云聚会,谁也有可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只要局面突然失控,谁也有可能瞬间变得一无所有。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曾经风光无限,而突然失败的人,也是多的数也数不过来。比如,王离、章邯;比如陈胜、吴广、周文、武臣、田儋、魏咎;再比如周市、秦嘉、项梁、宋义。在他们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谁会想到,他们会瞬间失败呢?


当然了,反过来说,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曾经默默无闻,而突然名动天下的人,那也是多的去了。

在大泽乡起义的前一天,谁会知道,陈胜会成为可以影响时代的大人物呢?

在陈胜刚刚起兵时,谁会知道,一个叫周文的人,可以率领几十万大军,杀入函谷关呢?

甚至在两年前,谁会知道,项羽能站在时代的巅峰上指点江山呢?因为当时比项羽牛气冲天的人,多的去了。

当然了,在两年前,也没有一个人知道,刘邦会成为天下最重要的诸侯之一。

在这种环境中,如果项羽为了打击某个对手,而不计代价,本身证明项羽的想法有问题。

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主要取决于他能不能得到最多数人的支持,如果他能作到这一点,他自然就会成功;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最强的人都死绝了,也轮不着他啊!


就好像一大堆选手,在同台竞技。

项羽一看刘邦的成绩,很可能会超过自己,就不惜冒着犯规的风险,一心破坏刘邦的表演。你觉得,项羽有机会成为最后的冠军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项羽这样做的结果,也许可以让刘邦无法超过自己。问题是,这个时代大舞台上,并不是只有刘邦、项羽两个选手啊!


甚至而言,不要说此时了,就是后来的战争中,项羽把刘邦火拼掉了。是不是意味着,最后的胜利者就是项羽呢?我们只能说,除了上帝,谁也不知道。

这就好像最开始,孙中山死了,廖仲恺被人暗杀了;许崇智出局了、汪精卫失策了;老蒋终于成了民国政府第一人。

再后来,老蒋打败了北洋军阀;又让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臣服;再后来让张少帅易帜;再后来,狂追两万五千里,把我朝打得只剩下三万人蜷缩于西北一隅之地;再后来,把小日本耗败了,还成为全球四强首脑之一。是不是意味着,最后的胜利者,就是老蒋呢?答案我们都是知道的!


想当年,苻坚统率八十万大军,让慕容垂、姚苌都为己用,并豪迈的宣称投鞭断流时。是不是意味着,最后的胜利者,就是苻坚呢?答案我们都知道。

甚至在当时,章邯大败周文、吴广,大败田儋、魏咎;大败项梁;打得张耳闭门不敢出时,是不是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就是属于秦军呢?答案我们也知道。

从这层意义上,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一个人如果总认为,自己把谁打败了,把谁杀了,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的想法,本身就有问题。

一个人能成功,是因为他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他能让最多的小弟站在自己身后。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谁也无法阻止他成功。

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些强势的大哥,一个接一个的死去,也轮不着他出位的。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就是把假想的敌人,一个接一个的杀掉,也轮不着他成功。

作为一个顶级大哥,他的对手绝不是某个人,而是他自己,更是整个天下。


user avatar   su-chen-c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沈雅涵

有抄袭成分,抄的还有知乎上的文。他将一些网络文章拆开再整合成文,但还许多直接复制的痕迹,他却不标明出处。

老沈的答案有部分与三红在

为什么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手下有那么多人造反? - 中国历史

的回答相似。

这是三红回答的截图


这是老沈回答的截图



这是百度知道截图

这是老沈答案截图

段落调换了一下,还有部分修改,成为了老沈的原创观点。若只是纯粹的引用,这段话无需要调换循序。

这应该是老沈原创观点,一旦脱离了抄袭,老沈的水准瞬间大幅度下降,直接就拿南京大屠杀和原子弹来强行比较,前后毫无逻辑可言。与复制三红、百度那两段简直文风大异。

老沈回答的截图

这段最早能搜索到的是天涯的帖子

龙脉——纵谈中华帝制

,以下为天涯社区的截图

至于老沈后面的料就是根据前面为基础反复把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断定为项羽认同分封制,刘邦暗地里想做皇帝。几句话就能解释完的事情,他大部分话都重复说了三遍。

关键是老沈自己都理解错引用三红的话,天子、霸主、帝王是有区别的。老沈认为楚熊心想当霸主,可是楚熊心在名义有封王的资格,他的位置不是应该相当于天子或帝王吗?按照老沈的逻辑,楚熊心想做霸主,项羽认为刘邦想做霸主...........刘邦和楚熊心是否应该先打一架?不是已经解释了霸主只是天子一个说话算数的孩子吗?项羽如果只满足做霸主,他何必杀掉义帝楚熊心?

项羽因为想搞分封制没把刘邦杀死,这个论点站不住阵脚。春秋时期有一百多个国家,到了战国时期就仅剩下十数个国家,到了战国时期就已经不流行纯粹的称霸了,消灭他国已是常态。

战国七雄之所以争强,恰恰是进入了改革时期,各国勉力建立自己的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企图脱离旧贵族把持国家大权之弊病。再经过秦朝统一,确立了较为完善的官僚制度。项羽哪怕是搞分封制度也没办法逆转中央集权的趋势,只要项羽势力不断扩大,势必要将魔爪伸向别的国家。异姓诸侯得以存在,那真的只能回到春秋时期才可以。

刘邦虽然称帝,但还不是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度。他只是消灭了不服的异姓诸侯,同时却又分封了刘姓诸侯,这个病根到了汉景帝时期再度爆发。因此,项羽要不建立自己完善的官僚体系,给部下封官封爵,在怎么坚持分封制都好,他也必须要逐渐消灭与自己不同心的封国,把家臣、亲友分封到各地,要控制天下只能在各国插满自己人。况且项羽早就对着秦政的车说过:“彼可取而代也。”

刘邦利用郡县制改造天下的说法也是点莫名其妙,结合老沈开头把分封制和郡县制对立解释,也确实显示他不明白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分封制。中央集权不等于大一统,战国七雄也想通过改革确立中央集团,因而相邦、丞相专职辅佐君主的官员才会诞生。诸侯国自己就可以推行中央集权以消灭贵族。刘邦政权之所以成分封制发展成帝制,是因为汉国继承了秦国的制度,不得不走向这条道路,这不是刘邦一开始就算计好的。秦楚两国是最早设立县的国家,最早有郡的设置是在晋惠公时期。一直发展到秦朝,乃有封君和郡县并立。

最简单的证明就是《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樊郦滕灌列传》载:“项籍败垓下去也,婴以御史大夫受诏将车骑别追项籍至东城,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下东城、历阳。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项羽领土的行政制度就是以郡县为单位。从春秋到楚汉时期,郡县制已然有数百年时间,项羽怎么也不可能废除郡县制,因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不相违背。老沈用日本德川家康来比较就对头了,德川家康是如何一步一步消灭丰臣家麾下的大名,再把支持自己的大名、儿子、家臣分封出去。譬如,关原之战后本多忠胜由上总移到伊势,井伊直政由上野移到近江,结城秀康由下总移到越前,德川家康利用亲近自己的大名牵制着各地不服势力。当时中国的体制进化到那样的程度,已不能像春秋时一样分封出去就什么都不管。

既然分封制与郡县制不冲突,分封制与帝王制亦不冲突,老沈全篇的逻辑不就没法成立了吗?

-----------------------------------------------------------------------

截图是老沈根据抄袭的回应,其实他只要承认抄袭三红、天涯、百度知道的观点,并注明出处就好,偏生要用诡辩糊弄。上面截图中他和三红一大堆都一摸一摸,如何附庸的附庸就是袁腾飞哪来的?三红都说这是欧洲的名言,引用过这句话的人很多,但恰好夹在三红一整段里头。三红会去抄袁腾飞,真不敢想象。

于是老沈转进到知乎别的文章也没注明出处,可是知乎许多文确实有指明出处,老沈若知道原帖,何不打脸指出呢?


user avatar   chen-lian-sha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他就是个竖子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千年来,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都被当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终国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将项羽当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然而,如果当真从项羽当时的立场和形势看来,那么我们会发现一个被《史记》《汉书》掩藏的真实史实,项羽当时实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临天下。

刘邦并非他最大的敌人,杀刘邦,对项羽来说弊远大于利,也会严重损害自己政治声望,从此成为天下公敌,自取灭亡。

揭秘千古之谜: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 狐言论史 - 知乎专栏各位看官且听狐言论史,细细道来:

其一、鸿门宴时,项羽的真实实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领五万楚军,大战大秦帝国合计四十万人的长城军团(王离部)和关中军团(章邯部),先击退章邯所部,夺占粮道,再歼灭的王离军团近二十万人。

他的惊人战斗力把当时作壁上观的各国诸侯联军都吓怕了,才暂时推举他当个头领,即所谓统领四十万联军的“诸侯上将军”。

之后他又历时半年,先迫降后坑杀了二十万人的章邯军团,摧毁了秦帝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也实际宣告了秦朝的丧钟。

经过巨鹿之战的消耗,至入关前,诸侯联军明确的增兵记载仅为新安时的“三十余万”和鸿门宴前的“四十万”,可见总共只增兵数万,其中属于项羽的份额即使最多,其入关中时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七万。

而与此同时,刘邦以两万偏师攻破武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招降八万秦军留守部队,扩军至十万,欲占据关中称王,封锁函谷关,招致诸侯联军众怒。

项羽因势利导,以四十万联军兵威,以势压之,通过鸿门宴,兵不血刃迫使刘邦拱手归降,并裁军至三万,实力大损,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权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七万军基本盘,却能借势空手套白狼,裹挟了四十万诸侯联军,连续歼灭四十万秦军;再靠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联军,威压了刘邦,迫其让出关中,成为天下名义霸主的项羽,自是此时最大赢家,

所谓「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 整个过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鸿门宴未登场的隐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时楚王(熊心)为战国楚怀王(熊槐)之孙的记载属实,那么根据楚怀王死于前296年,距离鸿门宴已经过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龄最低估计也有五十岁,正是个和刘邦一样饱经世故的政治强人,绝非无知牧童。(为了方便区分,下文将熊心称为“楚后怀王”。)

后世对楚后怀王评价也甚高,认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独运大柄,挥置诸将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备的一代英主。

项梁死后,楚后怀王为了排挤项羽,夺其兵权,不许其西进发展;北上救巨鹿时,又派亲信宋义和范增做主将、末将来压制他;项羽在安阳绝地反击,征得范增反水支持,杀掉宋义。

后怀王担心他回师彭城攻打自己,无奈下只得封其为上将军,让他去和巨鹿秦军死拼。没想到巨鹿之战项羽大胜,成了“诸侯上将军”。

后怀王完全失去了对项羽的控制,除掉他的决心也更加迫切,才会发出“如(先入关中者王)约”的诏令,不惜触怒项羽,也要竭力支持刘邦。

而除后怀王占据楚地外,田荣田横据齐,赵王歇据赵、魏王豹据魏、韩王成据韩,除韩广据燕为新兴豪杰,其余五国皆为复辟旧王族。

项家本是项国人,春秋时被鲁灭后,当了几百年鲁国人,直到战国末年楚灭鲁才成为楚人。一非楚王同宗同姓,二不是楚旧贵族,一直也没出过什么著名人物,直到项燕在亡国之即,以其才干临危受命。

和楚国八百年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种源远流长的旧贵族相比,属于新兴暴发户。

ps:唐朝时权威姓氏宗谱典册《元和姓纂》,记载了项氏由来:

【《左传》鲁僖公十七年师灭项,子孙以国为氏,项橐八岁服孔子,燕下相人,为楚将,子梁,梁兄子籍,号‘西楚霸王’,项他、项伯、项襄之族也,汉初并封侯赐姓刘氏。】

项羽军虽有天下第一的战斗力,实际法理上属于自己的地盘仅有被封为“鲁公”的鲁县一地。要和名义上的主君后怀王为敌,要和齐韩三晋复国的各国旧王族对抗,既无名分,家世亦不敌。

所以他才联合一起入关的联军诸将,以裂土封王许诺赢得其支持,实是驱狼吞虎的大手笔,让这些诸侯联军将领和本国君主彻底对立,只能寻求自己的支持。

同时名义上尊后怀王为“义帝”即天子,自封楚霸王,便可师出有名去夺占彭梁九郡这一天下最膏腴之地。战国时魏齐楚百年争霸,就是争这一地区的所有权。

然后迅速讨灭了原楚王熊心,合并原楚国中枢,这才真正成为手握三十万以上大军、诸侯实力第一、名副其实的天下霸主。

其三、说到鸿门宴的另一主角范增,他自己才是坑项羽最狠的人。

项羽的爷爷项燕,曾经击败过名将李信和蒙恬率领的二十万秦军,是天下人人敬仰的抗秦名将。所以陈胜起义时,都打着他的大旗,而不是末代楚王来号召部众。

作为项燕之子,项梁在遍地草头王的秦末,已算名望甚高,本可做名正言顺的楚王。

而范增却竭力忽悠,骗得项梁去立了个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给自己平白找了个上司。其次。即使要立楚王后裔,又为何非要立个年龄很长、世故成熟的中老年人?而不当真立个大众通常印象中的无知牧童?

怀王之后又经历了六任楚王,过了整整90年,以春秋战国传统,后怀王熊心和真正楚王室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若用大家熟悉三国做比方,不过是刘晔这种东汉远支宗亲和汉献帝的关系罢了。

战国楚怀王为诸侯合纵长,都是百年之前旧事了,而且那时的六国合纵,实为各怀鬼胎。后来怀王逃到赵国,赵人甚至不敢收留,致其愤死。要说这么一个百年前之人的威望,其后裔便因此号令今之诸侯,实是匪夷所思。

之后的诸侯诸将,完全是摄于项羽巨鹿一战兵威臣服,和后怀王亦不相干。后怀王的所谓合法性,说白了大半还是靠项家立起来的。

范增在《史记》没有个人传记,只能单从《史记》相关片段,推导其生平。立后怀王是范增本谋,后怀王夺项氏兵权,对项羽排挤打击,以范增为楚北路军末将,与宋义、项羽发兵救赵。

依常理,此时范增当是后怀王一派的。而项羽既杀宋义夺权,至入关时,范增再次出场,却成了项羽军谋主,并冠以“亚父”之称。何解?

正是巨鹿之战前,项羽已被后怀王、宋义、范增这些人联手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厚脸皮认范增做了所谓“亚父”,然后拉拢他反水,这才杀掉宋义,夺回兵权。

因此项羽和范增这两个人,从来不是正常的主君和谋士关系。直到范增死前,项羽恐怕也没真正信任过他,不对他言听计从,实在太正常不过。

鸿门宴上范增力主杀刘邦,主意更加不妙,简直就是让只有几万兵实力的项羽去当天下公敌。

刘邦一人一军攻落关中,令秦王俯首,毕竟是仅次于项羽的二号灭秦功臣。在刘邦表现如此恭顺,放弃关中、拱手归降的情况下,如果还要杀之,其余入关联军诸将该怎么想?势必要人人自危了。 那只有几万本部人马的项羽,这个天下霸主怎么还坐得稳呢?

其四、项羽不以关中为都、还军彭城,分封天下,同样是形势所迫。

从项羽对秦始皇“彼可取而代之”的宣言,从他先尊义帝,却又迫不及待杀之来看,他是绝不满足于做一个虚君名下的天下霸主的。

他并非不想成为如秦始皇嬴政一样统一帝国的集权帝皇,而是实力严重不足,根本不可能实现,才玩弄驱虎吞狼之计,搅动天下大乱。

传统史观的误认,以为为项羽当时在咸阳本可以凭所谓的四十万大军(绝大部分根本不属于他),去直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虎踞关中,君临天下,其实全无可行。

批判项羽分封是开历史倒车、对抗大一统历史洪流云云,更是后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完全不顾及当事人所属军政集团的实际利益。

项羽亲手覆灭大秦帝国,斩杀秦军将士超过四十万人,更为了彻底断绝秦国如六国一般的死灰复燃可能,就非得尽灭秦王室宗族,摧毁其贵族世家,血海深仇导致故秦遗民对其恨之入骨,也没有任何可能收得秦人拥戴,难以御使其为己用,更勿论在关中立足,以为根基。

项羽部几万楚军战力精良,冠绝天下,是项羽争霸的根本,军心思归人情之常,身为主帅也不得不俯仰麾下将士的意志,所以才有“衣锦夜行”之叹。那个吐槽“沐猴而冠”被烹杀儒生的建议,犹如痴人说梦。

鸿门宴后,项羽头号大敌已经并非刘邦,而是义帝为首的已经恢复六国的旧王族们。所以在项羽的角度看来,刘邦非但不是敌人,而是作为新兴诸侯之一的代表,可以作为一定程度的盟友,安排在巴蜀汉中,可以和三秦王彼此牵制。 毕竟项羽两人从前在项梁账下关系甚好,同甘共苦,并肩作战,(也包括狼狈为奸,一起屠城……),结为异姓兄弟,以项羽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的为人,感情并非虚假。

甚至项羽之所以会在鸿门宴后告诉刘邦,是其账下左司马曹无伤告的密,看似无谋之极;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说,不过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借势算计了自己的兄长,有些歉疚,向长兄道歉卖好之举罢了。

项羽的分封方式,其后亦为刘邦全盘继承,甚至就连延绵四百年的汉朝的国号,并成为之后汉民族名称的“汉”字,来源也是项羽这次分封刘邦为“汉王”。

西汉时成书的《史记》将项羽列入本纪,并非单因作者对项羽的何等偏爱,而就是源于项羽的这次分封,是汉王朝的上溯法统之由来。

刘邦的汉王,既非自封,亦非名义上的天子“义帝”所封,而是“政由羽出”的西楚霸王项羽所直接封授。同理亦将陈胜这个在后世王朝史书中只会享受反贼待遇的草莽,列入世家,表彰张楚政权的首义反秦之功。

(ps:而太史公同样偏爱的韩信就只入列传,原本以其曾为齐王、楚王,以及为汉朝开国立下的赫赫战功,和张良、萧何等一样,一个“淮阴侯世家”怎么也当得起。)

【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史记·项羽本纪》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后汉书·志第二八·百官五》

当然随着几百年后汉王朝政权巩固,就不再认项羽的法统了。东汉班固修《汉书》就只将项羽和陈胜合传,秉承「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都是楚义帝熊心的臣子,项羽弑君,刘邦讨逆」的历史观。

总结:汉胜楚败,天命使然,非因鸿门

刘邦起兵时都48岁了,就比刚归天的秦始皇小3岁而已;项羽起兵才24岁;两个宿敌根本不是一代人。

所以作为年纪比项羽大了一辈、人生阅历远非项羽可比的长者,刘邦当然有一肚子的人生经验可以教育项羽这个年轻人。

【独沛公素宽大长者】【诸侯过此者多,吾视沛公大人长者】【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

除了个人勇武、军事指挥能力不及项羽外,其余用人识人、智谋权术、政治声望,刘邦都远在项羽之上,最后得以龙飞在天,那是他自己雄才伟略、理所当然。

楚汉战争中,项羽采取的斩首刘邦的战略完全正确,事实上之后三次将刘邦逼入生死一线的绝境。

彭城之战大胜,本可一战击杀刘邦,却被突起的沙暴所阻;两破荥阳,刘邦亦能在城破后幸运逃脱;

这正说明刘邦实为天命在身,天意如此,实非人力所能抗,却绝不是项羽“妇人之仁”,鸿门宴没有杀死刘邦的过失。


ps:关于项羽这个人物的整体评价,可参照本人另一个回答。

项羽为什么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 - 狐狸晨曦的回答

另,受了@吐槽咪的很多观点影响,获益良多。对项羽分封的具体阐述,可移步观猫兄的相关论述。

项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 吐槽咪的回答

user avatar   li-ke-35-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下虽然才疏学浅,但也实在看不下去最高票的答案。

“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这个问题,实际上存在一个假设的基础,就是“杀不杀刘邦,只在于项羽想不想”

那么我们就先从相反的角度先探讨下:项羽为什么要杀刘邦?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引自《史记 项羽本纪》

听说刘邦攻破咸阳,项羽的反应是“大怒”,这个反应既可以说不正常,又可以说正常。

说不正常是因为本身大家的目的就是反抗暴秦,如今刘邦已经完成了任务,项羽却并不高兴;

说正常,那是因为从项羽本身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现实,因为出征之前,大家是有约定的。

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引自《史记 高祖本纪》



客观上来讲,我认为楚怀王在布置工作的时候稍微有所偏倚,北路军面对的是秦军的主力部队,并且部队士气高涨;而西路军虽然从路线上看阻碍不少,但是面对的战斗要稍微没那么艰苦。但是这里也有另外一个平衡,北路军的规模比西路军也是大得多的。所以,也不能完全说刘邦是被楚怀王内定的,这个作战计划肯定也是诸侯商议平衡的结果。

回到正题。如今刘邦先行攻破咸阳,入了关,那么根据当时的约定,称王从情理上来说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刘邦自己也是那么认为的(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后边详述),所以他也就那么做了。但是张良认为刘邦这种做法图样图森破: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引自《史记 项羽本纪》

你情理上是站得住脚了,但是你打得过人家吗?人家现在要来揍你了,赶紧认怂吧!

张良是对的,形势比人强,你说你有理,人家讲得是拳头。但是我认为刘邦之前的做法也非常有必要:强调了约定的存在性和合法性。根据约定你是可以称王的,你自己都没个姿态不按基本法办事,那别人更不用守了。所以这个约定刘邦必须要摆出履行的姿态,打破,也是要别人来打破,自己最起码站在了道义的一边,不然窝窝囊囊就失去了该有的东西。

在项羽这里,本身的计划是先入关中为王,然后踢开楚怀王另立中央,才能开展下一步的计划,如今桃子被刘邦摘了,全盘计划眼看落空,就有点棘手了,所以项羽大怒(更何况项羽已经封了章邯为雍王,刘邦一闭关,这就成了空头支票)。有人会问,项羽继续干掉刘邦,不就是增加点小插曲,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是项羽大怒的核心原因:项羽极其需要入关称王这一合法性的认可。

之前已经提到,北路军的长官是宋义,项羽是次将,而项羽现在的成果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其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实力和取得的成果;一个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取得的地位。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慴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於怀王。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这是典型的先斩后奏了,不管其杀宋义之前的论断是否正确,其上将军的称号是靠暴力手段威逼获取的。这里其他人的表现是害怕(宋义的儿子也被追杀了)。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这是项羽的另外一个资本:赫赫战功。只不过对于最后一句“诸侯皆属焉”,《汉书》的记载有所不同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综上所述,项羽通过暴力手段和赫赫战功取得了北路军诸侯上将军的位置,完成了北救赵的任务,此时,项羽从名分上讲,还是楚怀王的下属,跟刘邦一样,只有入关称王,才能再上一个台阶,特别是项家举的是楚国的旗子,这个招牌自己不好砸,因此合法性地称王,对于项羽就尤为重要。

现在的局势是刘邦先入了关,准备履约,项羽如果守约,就只能干看着,所以项羽准备撕毁约定,才有了大怒,破关,驻军霸上威逼刘邦。摆在刘项二人眼前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打?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不打,认怂。而对于项羽而言,项伯已经归报刘邦准备认怂,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如果还要打刘邦,只出于一个动机:消灭未来的敌人。当然是未来的,现在刘邦无论如何都不能算项羽的敌人了,本身就是战友,现在又准备认怂,怎么打都师出无名。特别是刘邦西进攻秦虽然不像北路军打得那么惊心动魄,也是有不少战功的,又率先入关,灭了秦,不能随便说杀就杀吧?


所以有了鸿门宴--一场刘邦向项羽交割胜利果实的饭局。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刘邦:我运气好,先入关破了秦,结果有人造谣,离间我们的感情。

项羽:那是你的人说的,我哪是那样的人!

刘邦认怂,项羽接盘,曹无伤献祭,开席吃饭。

不过大家都知道,饭局这种东西,特别是高规格的谈判性质的饭局,是很容易吃出事儿的。项羽已然很暴力,然而还有更暴力的:范增准备直接在饭局上把刘邦做了。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於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项羽想不想杀刘邦?想。好不好杀?不好杀。所以范增再怎么打眼色项羽都不理,范增自作主张直接开干,项羽也没阻止--如果杀了,那是范增的事,有人背锅,乐见其成,事后处罚范增就可以了,至于是罚酒三杯还是开刀问斩,看局势演化。这个时候,樊哙上演了精彩的一幕,说的每一句话,真可谓唾沫星子吐出来就是个钢钉。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首先:开明宗义,大家可都是反秦战友,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要搞清楚。

其次:咱之前也有约定,你别装不知道。

第三:咱们高风亮节,毛都没要一根,就是来帮你占个位子,你还不领情?

第四:你这要是开练,跟暴秦没有两样,下一步大家要反的人是谁,你该掂量下。

逻辑清楚,层次分明。

项羽这时候的反应,我觉得非常到位,值得大家学习。既没肯定,也没否定,直接没接樊哙的茬,云淡风轻说了句:坐。

但是樊哙的作用和目的已经达到,刘邦不好自己说的话他来说,而且把话说透,化解了现场暂时的刺客危机。

而项羽的不置可否使得局势还没有定论,借范增之手杀刘邦的可能性还存在,所以又有了刘邦之后的尿遁。

综上所述,鸿门宴包括之前的一系列动态表明,项羽并非不知道刘邦是个威胁,也想杀刘邦,但是局势以及刘邦一系列的应对让项羽不好下手,更何况项羽的基本目的--接收灭秦入关的胜利果实也已经达到,且诸侯在侧,没必要跟刘邦两败俱伤让别人趁火打劫。

补充说明1

最高票那个答案说项羽跟刘邦的政治主张不同,是非常幼稚的。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这是项羽集团核心成员范增的原话,战略目标就是天下,而项羽之前那句著名的“彼可取而代之”可以作为佐证。

我认为,项羽集团的战略路线是这样的:夺取灭秦胜利果实--主持分封天下--利用诸侯内乱逐一平定--夺取天下。

然并卵,出现了一个插曲,这个很多人觉得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

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

刘项二人大喇喇签了合同,项羽却忘了这个合同的背书人是楚怀王,楚怀王不承认。因此项羽只有再一次撕破脸皮。

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你不承认,没关系,我连你都甩一边。这一举措固然霸王硬上弓取得了成效,但是楚怀王那里一直不买账始终是个麻烦,结果:

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而刘邦本身无奈接受了现实,分封就王,后来出关的旗帜就是给义帝报仇,而且利用诸侯对项羽的不满形成了统一战线。

补充说明2:

项羽没杀刘邦不等于放任刘邦,三王阻关大家都很清楚,准备把刘邦闷死在蜀地。只不过后来项羽的分封造成遍地狼烟,实在是应接不暇,刘邦在三秦人望又很高,利用机会出关,才有了后来的楚汉之争。

这个图不怎么精确,但是大体的位置还是可以参考的。看下分封的位置就可以看出项羽当时是给全国到处布置了火药桶,准备最后收拾残局的,谁知道火药桶威力太猛,自己没hold住。三个秦将堵住刘邦,看起来很美,结果却是机关算尽太聪明。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如果抗战时德国肯为民国装备两百个德械师,抗战就不会打得这么惨烈的问题? 
  晋国的竹书纪年的内容真实吗?如果真实岂不是颠覆历史? 
  专家们怎么知道断臂维纳斯雕像是维纳斯而不是其他女神?甚至连创作者都知道? 
  明亡国后,邻国如何对待逃亡的明遗民? 
  你见过的最可怕的历史盲是什么样的?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具有什么合理性? 
  「最腐败的十个国家中九个是多党制,此『事实』击穿了多党制能解决腐败的臆断」这段论述的逻辑漏洞是什么? 
  如何评价清十二帝只有雍正拿的出手这种观点?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 
  为什么在古代战争中守城的人不把梯子推倒?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谢霆锋?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炉石传说新版本「砰砰计划」?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