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曹刿论战》中鲁公怎么会让一个乡间村夫曹刿来打这么关键的战役?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特点。

西周初年,周朝建立起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这个制度,第一是讲血缘,第二是讲尊卑礼法。另外,周朝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官吏制度也并不算太完善,一个普通的士大夫瞬间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例子屡见不鲜。

再说说曹刿跟鲁庄公的关系。从宗谱上看,鲁国的祖先是伯禽,是周公旦的长子,而周公旦又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曹刿的祖先叫曹叔振铎,也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换句话说,从血缘上说,曹刿跟鲁庄公其实只是同宗各支的远亲。他们之间虽然尊卑有别,但二者并不是说不上话的。

另外,从封地上看,曹刿的祖先封地于曹国,而鲁国就在曹国的旁边。从这个角度上说,双方的交流应该也还是比较多的。

用一个都能听懂的例子来说,曹刿与鲁庄公的关系大致可以类比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与汉献帝。尽管在初次登场时刘备只不过是无一官半职的织席贩履之徒,但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山靖王之后,按辈分来说则是汉献帝的叔叔,这也是“刘皇叔”这个称呼的由来。此外,刘备与刘表、刘璋这些一方诸侯也都是沾亲带故。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大多数时候虽然落魄,但仍然可以与这些宗亲见面的原因。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里,宗族关系的地位其实比今天要重得多。比如说,一个平民李四通过科举而做官,最后成了二品大员,这个地位自然是很高了。但即便如此,如果他们家族的族长找他聊天——哪怕后者就是个普通百姓,前者也是不敢怠慢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官员做事如果没有宗族势力在背后撑腰,一些政策也是推行不下去的。

第二,我们要知道春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特点。

曹刿论战的年代是公元前680年前后,此时距离孔子的出生尚有130多年的时间。这个时候周朝的礼法体系还没有完全崩溃,教育只是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之间一种文化传承,有教无类只是一个传说。

这个特点意味着什么呢?在春秋时代只要你能写字、会背诗,你不需要额外展示任何东西,就已经能清楚地告诉别人“我不是普通人”。往大了一点说,“礼”是一种规矩,有时候单纯依靠“规矩”这个东西本身,大家就足以辨明同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我写这么两段文字:

第一段:

张三说,“李四是个王八蛋,要教训他一下,他才会老实”。(见《张三回忆录》,198页)

第二段:

张三说,“李四是个王八蛋,要教训他一下,他才会老实”[1]
[1] 王五等 编,张三 著.张三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199页。

这两段文字放到你面前,哪怕你没有这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你大概也知道写后面这段话的人是一个受过一定的学术训练、懂得一定的学术规范的人,因为不进入这个系统的人大概率不会使用这种引文表述方式。换句话说,后面这个人写东西的时候,即便不说“我是个博士”,你也能猜到这个人的身份。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公安干警在侦破绑架、敲诈、勒索等案件的时候,经常会根据嫌疑人的行文特点来推测其受教育程度。这里面最常见的两个“密码”就是“得的地”的用法以及标点符号是否准确。大体上说,“得的地”和标点符号使用地越准确,写信人的受教育水平也就越高——而这些东西,基本上是藏不住的。

所以,在那个时代,曹刿要见鲁庄公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过程。只要曹刿能给鲁庄公写一封措辞得体的信,鲁庄公自然也就明白曹刿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第三,我们也得知道曹刿论战的历史背景。

曹刿论战的“战”指的是长勺之战。长勺之战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齐襄公死后,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与莒国返回齐国争夺君位,最后公子小白得胜,继位成为齐桓公。而护送公子纠即位的鲁庄公被齐军所打败,“仅以身免”。齐桓公即位后,准备再次进攻鲁国。这就是长勺之战前的情况。

齐国的军力本来就强于鲁国,而鲁国之前又遭遇到了一场惨败,所以此时的鲁国从上到下都是非常恐惧的。这时的鲁国,跟8月时的张一鸣特别像。根据史书的记载:

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雠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

也就是说,当时齐桓公只是先给鲁庄公写了一封信,说你给我把公子纠杀了,然后再把召忽、管仲这两个人给我送过来,否则我就打你。结果鲁庄公一听,二话不说就杀了公子纠,召忽选择了自杀,管仲也主动“请囚”。按道理说,鲁庄公已经够听话了,可齐国怎么样呢?

齐桓公也没想到鲁庄公已经被吓成这样了,只是写了一封信就办成了这么大的事。所以,齐桓公在齐桓公看来,鲁国就是个软柿子,他也就有了攻打鲁国的想法。

而在鲁国来说,这种时候很多人能跑的早就跑了,突然来了一个说“我有办法打赢”的人,鲁庄公能不想见一见么?

所以,你以为的曹刿见鲁庄公可能是曹刿到了宫廷门口,说“我要见君”,就有人把曹刿带过去了。但实际上的曹刿见鲁庄公可能是曹刿先找了自己家族里某个在朝任职的亲戚,然后这个亲戚再去找鲁庄公说:“现在国家很危险,眼看着齐国人就要打过来了。我听说有个人有办法打败齐国。这个人水平很高,而且还是咱们姬家的人,按辈分说你还得喊他一声二大爷。这是他写给你的信。这个人你要不要见一下”?

至于说鲁庄公让曹刿来打这场仗,也是不对的。从《左传》里的记述看,曹刿并不是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他只是在鲁庄公身边出谋划策作为辅助而已——曹刿跟那些将领并不认识,实际上也指挥不动他们。在长勺之战中,曹刿起到的作用是及时制止鲁庄公的错误决策,或者说制止鲁庄公下命令。

受电视剧的影响,今天很多人以为的古代战争就是主帅喊一句“冲啊”,然后所有人跟着上。实际上在通讯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主帅就是喊破了嗓子也不见得能让多少人听见,更何况一般来说指挥官并不会直接在一线冲锋,不然主帅一旦被打死,这仗就不用打了。在长勺之战这样的战役中,鲁庄公与曹刿会在远处观察敌人的阵型,然后根据敌人阵型的变动指挥作战。当然,鲁庄公要指挥部队,肯定靠得也不是喊,而是让身边的人通过旗鼓等信号来给前线的将士下达命令。

所以,在这场战役中,实际的指挥过程是这样的: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曹刿的“可”与“未可”都是对鲁庄公说的。听与不听,还得是鲁庄公自己拿主意。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的核心,那就是鲁庄公为什么会听曹刿这样的“乡野之人”的意见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如果鲁国其他的将领有能退敌的主意,怎么可能轮到曹刿出手呢?这跟当年抗战一样,你总不能指望一个说“中国是打不过日本的,我们还是投降吧”的人,能坚决抗日吧?

参考

  1. ^ 1

user avatar   wang-lao-yu-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个重要因素:

题主的问题是,鲁公怎么会让一个乡间村夫曹刿来打这么关键的战役?

但实际的情况是:

鲁庄公实为长勺之战鲁军的最高统帅,曹刿的位置相对更接近于贴身参谋兼侍卫,并非这场战争的最高指挥官——也就是说,长勺之战这场关键的战役是鲁庄公亲自来【打】的,而非让曹刿来【打】。

当然,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为什么鲁庄公在长勺之战期间要让一个疑似“乡间村夫”的曹刿做自己的贴身参谋兼侍卫?

注意,虽然这一职位不如副将、部将或参谋长一般重要,但在指挥链中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实,我们只要梳理一下长勺之战的具体始末,大致就能看出曹刿为什么能在长勺之战中崭露头角。

·

警告:

以下内容主要参考《左传》。一些内容与网络上或影视作品中关于春秋的段子有比较大的区别,本文不就上述内容进行讨论。

·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9年。

是年春季,齐国发生内乱。

鲁国趁此时机介入齐国事务,于夏季诉诸武力以逼迫齐国纳公子纠为君。

不过,由于公子小白先行抵达,鲁国的计划只能落空。

对于公子小白的捷足先登,鲁国方面并未就此认输。

是年秋季,鲁军伐齐,这支军队的统帅正是鲁庄公本人。

8月18日,鲁军被齐人击败于乾时。鲁庄公狼狈脱逃,他的车夫秦子和贴身侍卫(车右)梁子打着鲁侯的旗帜在路上引诱齐军,这才让鲁侯不至于成为齐人的俘虏。

图为乾时之战的大致形势。

原图出自 @布哈林 春秋中期图,该图实为前642年形势,与前685年有一定出入。另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春秋时期列国尚无明确的疆界概念,图中颜色更多是为了便于直观表现列国的大致范围。

图中所示,黄箭头为鲁国伐齐最有可能的路线。

在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当时鲁军已深入齐地,此时全军崩溃无疑是十分危险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兵败乾时之后,鲁侯本人大概率弃车逃向了南方泰山的山林地带,最终成功逃回了鲁国。至于秦子、梁子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打着鲁侯的大旗继续在平原地区的大路上奔逃,直到被齐军抓获。

至于鲁军将士,不出意外的话应当在溃败中就作鸟兽散了。这些人里究竟有多少能够顺利逃回鲁国不太清楚,粗想一下的话——不会太多。

说到这里,需要讨论一个问题:

齐军在击败敌人以后,为什么没有遵从春秋时期的规则单纯对溃兵进行驱逐,而是直接对鲁军的高级人员进行抓捕——显然,其中肯定还存在不可避免的杀戮——当时齐军为什么要对鲁人如此痛下杀手?

有关这个问题存在3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有关春秋战争规则系战国时期的虚构内容,实际在春秋时期的战争中并未真的出现过;

第二种可能性,有关“春秋战争规则”或许只是当时战争的潜规则,类似于近代战争中双方不攻击野战医院,再类似于近代海战中不再继续攻击打白旗的舰艇而允许其退出战斗,一旦战事过于激烈双方杀红眼的将士很有可能打破这一潜规则;

第三种可能性,由于齐人对鲁国的这次军事行动十分反感,所以齐军高级指挥层主动或因无法约束下层士兵而被迫打破了战争的规则,对溃军展开了追杀及抓捕。

以上哪种可能性更高,具体看个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鲁国在这场战争中损失的战争资源不会特别少。

乾时之战以后,齐国重臣鲍叔牙对鲁国进行武力威胁,要求鲁国方面处理公子纠、管仲等人。

想来,鲁国此时对自身的军事力量并没有什么底气,于是将公子纠杀死在了生窦(今山东省菏泽一带),并把管仲交给了齐国。

大抵在这一年,齐国方面任命管仲为相。

这一年结束。

·

鲁庄公10年,公元前684年。

不过,齐国并未就此放过鲁国。

在这一年的1月,齐国派出军队讨伐鲁国,鲁庄公动员军队准备迎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由于上一年在乾时的惨败,鲁侯此时的政治声望多少受到了一些影响。更兼乾时之战还是在秋收时期进行,鲁国上下多少会对鲁侯本人有所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鲁庄公确有必要拉拢一下军队的主体——也就是国人阶层。

就曹刿的身份, @林屋公子 等朋友在答案中已经有相当全面的阐述,在这里不再做赘述。简单来说,曹刿最起码是个国人。考虑到他在长勺之战中表现出丰富的战争经验,可见他的身份十分有可能是一个士人。另外补充一点,先秦的士人普遍不脱产。

那么,面对曹刿的求见,鲁庄公此时摆也要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样子。

现在我们在来看一下鲁庄公是如何接待曹刿的:

乃入见。
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有关上文我们需要注意两个重要信息:

一个是鲁庄公正面回答了曹刿的问题,而且在两次被反驳之后还进行了补充回答;

一个是鲁庄公在这次对话中透露的内容全部都是公开信息,并不涉及到任何有关兵力、粮食、武器装备一类的军事机密。

当然,在真实的环境下,双方的会谈不可能如此简略。但是从整体上看,鲁庄公本人对曹刿的态度是只是比较端正,不见得给予了过高的认可。

有关这次会谈,《国语·鲁语上》中记录的更为详细一些: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
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牲玉于神。”
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于享者也,故不可以不大。”
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国语》中有一句值得玩味,即在于鲁庄公说的“余不爱衣食于民”。

这一句中的“衣食”如果单纯是指麻布和粮食的话,则与《左传》中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相矛盾——因为这种东西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鲁侯不可能“专”。就此看来,所谓的“衣食”应指一些高级食材和布匹,鲁庄公并未独享这些奢侈品,而是分给鲁国上层的大奴隶主及一些表现出众的小官或民众。

至于鲁庄公为什么要特别说明这一条,想来当时的诸侯是普遍不会把这类奢侈品“分人”的,这让鲁庄公相信自己能够得到一批人的拥护。

除此之外,鲁庄公还提到了”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不爱牲玉于神”,想来当时有很多诸侯在祭祀神灵的时候会偷偷打一些折扣,导致公布的数额与实际支出不等。

就为何要强调这一点,除了迷信因素以外,可能也有一些笼络人心的因素。我们都知道,上古时期朝堂在祭祀以后要把祭品分给宫廷里的一干人等——鲁庄公既然不打折扣,底下的人能分到的烤肉、玉石、布匹自然就会多一些,这些人对鲁庄公也就会存有一些好感。

对于鲁庄公提到的这些内容,曹刿给予了否定的态度。

在《左传》中,曹刿分别指出,前一点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后一点不能得到神灵的庇护。在《国语》中,曹刿则将两者结合,以一种民本的观点将上述两点一并否决。

对此,鲁庄公又补充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

曹刿则表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信息:

鲁庄公说自己在国内大小案件上的工作最起码能做到位,这一点是充分得到曹刿的认可的。

我们都知道,古代没有摄像头,也没有互联网和电话一类便利的通讯设施,官府也不可能在基层设立完全独立于奴隶主阶级的办案系统,鲁庄公能做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实属不易。

顺便讲个笑话,商鞅变法以后秦公室能够“彻查基层”。

至于鲁庄公做得好不好,乃至具体有多好,很难有界定的标准。但他的工作得到了国人的肯定,这就显得很有说服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鲁庄公善待曹刿自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国人的好感。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看到 @泪痕春雨 的观点并不成立。在当时,鲁国上层统治集团并未因此事出现有剧烈的对立和分歧,曹刿本人也并未因此而得到很高的军事权限,可见说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斗争太过牵强。

之后,鲁国的军队前去阻拦齐军: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这里说的很明白,曹刿在此时占了秦子或梁子当中一人的位置,大概率为梁子车右的位置。想来,梁子在此时还没被齐国释放,也可能在某些环节中被齐人杀死了。至于鲁庄公为什么要把曹刿安排在这个位置,大抵有以下3个因素:

其一,鲁庄公在备战阶段可能发现了曹刿确有相当的军事经验,因此特别将其安排在了这个位置;

其二,鲁庄公刚经历了上一次惨败,此时急需国人的支持,因此他特别需要表现出一种礼贤下士的姿态;

其三,如果梁子并无子嗣或子嗣尚幼,那么鲁庄公就需要把梁子的位置交给一个被自己礼遇的人,这样既可以表彰梁子的牺牲精神也可以抬高曹刿的身份。

之后,双方展开决战: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从《左传》原文来看,曹刿在当时两次制止了鲁庄公的军令,且在制止时都没有给予任何解释,直到战斗结束以后才进行说明。

单就这一叙事本身来看,此事确实有点莫名其妙,场面上大概就是——统帅刚想要下达一些重要命令,旁边的一个参谋人员说了一句不行,于是统帅想都不想就把这一命令取消了——这么一看,似乎鲁庄公完全是个缺心眼,曹刿完全是个语言障碍患者。这一点显然与事实不符。

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一点:

史料中的记录实为当时的公开信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当中,鲁庄公与曹刿之间肯定有一些具体的沟通,但这些沟通实在绝密的环境中进行的。至于《左传》中记述的“既克,公问其故”,是指在战争结束以后鲁庄公与曹刿以公开的形式向其他参战人员解释。

就长勺之战的内容来看,曹刿在当时还没有获得太高的指挥权限。至于鲁庄公把曹刿安排同一辆战车上的这个位置,本来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只要确定曹刿有一些真本事,再排除他是齐国间谍的可能性就可以了。

截止到此为止,题主的问题也就解释清楚了。不过,齐、鲁之间的纠缠并未因长勺之战的介绍而告一段落。

2月,鲁国在击败齐军以后,趁机攻击宋国。

3月,宋国对宿地的民众进行了迁徙。有关宿地,即戚地,当时或为周属,此时大抵被宋国攻取,宋军将当地民众迁往了宿迁。

6月,齐国与宋国联合攻打鲁国。齐、宋联军直接攻击到了曲阜周边的郎地,并驻扎在了该地。

图为是年齐宋对鲁的大致攻势。

在兵临城下之际,鲁公子偃公开建议鲁庄公对宋军进行攻击,称宋军的军容不整,只要击败了宋军就能迫使齐军退兵。

鲁庄公对公子偃的提议给予了否决。

之后,公子偃擅自从南门秘密出动,他给战马蒙上虎皮,对宋军展开了突袭。鲁庄公则率领军队随之行动,在曲阜西部的乘丘大败宋军,齐军被迫撤退。

从乘丘之战的过程来看,鲁国当时明显有政治表演的成分,先是通过通过公开否决公子偃的提议使宋军麻痹,而后以部将擅自偷袭的方式击败了宋军,还维护了鲁侯遵从礼法的形象。

之后,齐国不再和鲁国较劲,于是年10月转向灭掉了谭国。

至于宋国,它在第二年又去讨伐鲁国,结果再度被鲁军击败。

·

总结一下的话:

曹刿论战事件属于鲁国在战败后自救活动的一部分。

在这一阶段,鲁公室主动拉拢国人,再兼之前的一些政绩,使鲁国迅速恢复了军事实力。最终多次战斗中数次击败了齐、宋的进攻。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它反映了长久以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说曹刿的身份问题。一般的观念,是将曹刿想象成一个村夫。在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讲解了曹刿的身份并不如大部分人想象的那么低微。有的人甚至认为曹刿很有可能出自曹国贵族。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便如此,曹刿的身份也谈不上多么高贵。因为他即便“祖上曾经阔过”,如今也不是什么权贵。

比如说鲁国的用人问题。一般的观念里,是将先秦的鲁国想象成一个等级森严、莲花争霸的封建国家。其实这是将后来村儒们搞出来的、以清代政治为代表、但是至少在秦汉时代就已经越来越森严的等级制度错误套用了。先秦时代的等级制的确很严格,奴隶就是奴隶,贵族就是贵族,野人就是野人,国人就是国人,但是由于群体内部的分工较为粗率,他们往往是以群体而不是个体的形式活动的,这导致他们内部会存有一些较为宽泛的平等气息。这种平等气息倒不是真的平等,而是当事人将内部交流习惯错误地用在了外部交流上。说白了就是“没事儿谁整天端架子”。

鲁国在一般人想象中,是一个儒学兴盛、莲花争霸的国家。但是其实并不是。鲁国一方面高举礼乐大旗,批判这个审判那个,一方面是较早进行改革的国家。

以前谈过这件事:

鲁国挺有意思。改革他们搞得最早,保守他们喊得最响。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始搞“初税亩”。这个号称是土地私有化的开端。实际上就是打破了旧的贵族集体土地所有制。儒家逮着这个骂了一顿“非礼”。
鲁成公元年 (公元前590年),鲁国有开始“作丘甲”,扩充武备。
一直到了郑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38年),作为改革较早的国家,郑国子产才开始“作丘赋”。这比鲁国已经晚了足足42年了。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用田赋”。这个号称是“春秋赋税演变的最高标志”。孔子对此坚决反对,但是反对无效。
总的来说,鲁国一边最早进行改革,一边“非礼”喊得最响。左右互搏玩得相当溜。

你以为鲁国是华山派岳不群,国内整天都是一群村儒在莲花争霸。稍好点,最多也就是个事后说好吃的真香帝国。但是其实鲁国在第五层。

不然鲁国是怎么不声不响坚持到战国末期才被灭亡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才统一六国,鲁国一直撑到了公元前256年才被楚国干掉,长平之战都打完了(公元前260年)。

鲁国的这些表现有点像英国。我们一般印象中,英国是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所以很多人觉得,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一定充斥着反动气息。反动气息的确是充斥的,保守党也是英国的重要政党。但是英国之所以立足世界,不是因为他们反动性,而是因为他们的进步性。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凭借自身的进步性而立足的。比如说,早在1924年,英国的工党就开始组阁执政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反动疯子丘吉尔甚至主动邀请工党参与组阁。二战结束前,工党甚至将丘吉尔赶下台,直接执政。而且,为了打破教育垄断,英国也在不断推行公办教育,打击贵族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教育体制改革。当然,一开始他们的公办教育搞得就像工读学校似的,效果很差。所以这几年开始来中国学习“应试教育”了。日本也曾经学习这种“快乐教育”,近些年发现上当了, 也开始重新改回“应试教育”。应当说,建设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主要改革方向。区别只是在于如何实现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的步调一致。英国的问题是政治制度改革始终跟不上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而且有时是严重跟不上发展步伐,结果不断闹乱子。苏联的问题是政治制度改革有时过于超前、结果导致后来又开始滞后,自身经济稳定性又不足。

鲁国其实就是这种英国式的国家。要说保守派,他们的村儒比谁都多。但是要说改革,他们比谁都早。

这样说起来,鲁庄公用曹刿参与指挥作战,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你以为鲁国是一群没见过世面的腐儒,其实他们是伪装起来的实用主义者。对于鲁庄公来说,曹刿是个乡民这个身份本身,就可以激发鲁军的战斗意志。高等贵族当然恼怒于平民的崛起,期望证明自己;平民也振奋于身份的认同,愿意多出一分力。何况曹刿说得也很对。得到一个只能依靠鲁庄公自己的新人才,对于鲁庄公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简直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事情了。

整件事里有一个点相对于后世来说是非常特别的,那就是为什么曹刿去见鲁庄公,能够想见就见。这大概是由于当时蓄养门客的风气很重。即便是鲁庄公这样的君主,也不会像后来的所谓皇帝一样,被守门小吏隔绝中外。我猜,守门小吏也不知道这些贸然来访、穷困潦倒、又自信满满的人,究竟会不会得到主人的青睐、一跃成为座上客,所以都会很认真地通传。


user avatar   san-chong-bu-tong-de-hong-s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也不打谁的脸,我就简单说一句:

《左传》中出现的有名有氏的人物,基本上全部都是贵族

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世卿世禄的时代,所有的权力,全部掌握在贵族手中,真正的平民是不可能染指权力的。(就拿曹刿来说,你们以为他这个“曹”的氏是哪里来的?去百度一下曹姓起源可好?至于真正的乡间野夫,那是不可能有氏的。)

既然人家是士,是贵族,那么被火线提拔有什么可奇怪的吗?别看士只是贵族中的最低一等,但人家的政治地位和卿大夫都是一样的。不要一见书上说某人穷得吃不上饭,就以为人家是贫下中农了。就算穷(如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人家照样是统治阶级,是官员的候选人。一旦机会来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比如,管仲年轻的时候,打仗逃跑,做生意失败,算是走投无路到极点了,可人家一遇到齐桓公,马上风云际会,蜕变成龙。

再比如,晋国有个贵族叫郤芮,晋文公即位的时候站错了队,竟然试图搞政变杀死晋文公,事败后被杀。他儿子叫郤缺,受他爹的牵连,被赶到冀这个地方去种地去了。——亲自当农民种地啊,那可真是成了“乡间野夫”,然而呢?有一次在田间种地,和妻子吃饭时相敬如宾,这一幕被路过的晋文公重臣胥臣看见,于是胥臣就向晋文公推荐,结果晋文公马上任命郤缺为下军大夫,后来官位一直升至上军元帅,开创了晋国一大世族郤氏。

还比如,曹国有一个叫公孙强的人,《左传》中说他是个“鄙人”——也就是住在城外边的人,有一次打猎时,他射下来一只白雁,他就把这种白雁送给曹伯,曹伯一见大喜,马上封他为司城,参与执政。

以上几件事情,都是士得到机遇立刻擢升的例子。而且无论管仲也好、郤缺也好、公孙强也好,别看他们之前穷困潦倒,但他们“士”的这个身份是始终存在的,而这个身份,也是他们“一遇风云便化龙”的前提。

所以,你觉得曹刿是乡间野夫?想什么呢?人家始终姓赵。


user avatar   dayijuem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额,看到那么多回答揪着曹刿的“曹”做文章,说他是什么曹国国君的后裔,太小看古文字的复杂性了。 幸好上博楚简有一篇《曹沫之陈》,专门讲曹沫(曹刿)兵法的。这篇简文里,曹沫(曹刿)的名字实际上写作 ([告攵][禾蔑]),学者出于简化,依照传世文献写法写作“曹沫”。“[告攵] ”在古文字里作为“造”的通假字。曹刿的名字应该可以写作“造蔑”。“造”在古文里可以当“造士”讲,大概就是鲁国本土的低级士人吧,把“造”当作名字的一部分,家族应该没什么显赫的来由。只不过古文“造”与“曹”谐音,所以后世文献把他写成曹刿或曹沫。yy他家祖上曹国的纯属看着现代汉字瞎猜。

===========

补充几句吧,有些人似乎觉得通假可以任意可逆,既然“造”能通“曹”,“曹”也能通“造”。但是我要说的是,上博简中本身出现了标准“曹”字的写法。没有理由认为作为曹国的曹可以在楚简中可以写为“造”。

上博简“曹沫(造蔑)”的写法。

上博简中的“曹”

另外李零根据上博简“曹沫”的“曹(造)”还提出过可能通“郜国”的“郜”的说法,于是又可以猜测他是郜国的后裔?好像没几个答主往这方面猜吧?还不是因为曹国名气比郜国大,比较好发挥么?呵呵。从例证的角度来说,目前找不到[告攵]可以用作“郜”的例证。想推翻我的判断可以,起码要有更过硬的证据不是么?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刿论战,究竟论出了什么?


吴闲云





曹刿原先只是一个隐居在乡间吃素的草民。这个小青年,天天吃菜吃伤了,也想到城里去吃肉。他认为,凭着他个人的本事,凭着他胸中的“远谋”,是完全有资格能到城里去吃肉的。

初中生都学过曹刿论战。在《左传》中,古文这样记载: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古文,究竟应该怎样翻译?

难道说,把古汉字逐个逐个的替换成现代意思,再全部串联起来,就叫翻译了?是这样,但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太简陋了。

我们还得学会揣摩古人作这段文字时的语境,才能所获更多。

怎样揣摩语境呢?就是要把通篇文字、前后内容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他表达的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意思。

不然的话,有好多的古文在直译之后,会觉得前言不搭后语。

比如这一篇,讲的是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之战。鲍叔牙率领齐国大军再次攻打鲁国,鲁公此前已经被他们打怕了好几次,这回决战,终于反败为胜。

对于两军交战的宏大场面,文中交代的极简,齐人三鼓之后,齐师就败了。就这么一两句话。因此,该文的重点,并不是在详细描述长勺之战的战争过程。

重点是什么呢?是上面的那一大段,曹刿与鲁公在战前详细谋划的对话。那么,这些对话,真的是在谋划怎样作战吗?其实也不是。

如果我们把这些对话直译出来,基本上就是这样的:

以什么条件去打仗?鲁公说了三点:

1. 他不小气,衣食物品,不敢独自享用,都会分给大家。

2. 平时祭祀,上好的贡品奉献给鬼神,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3. 大小案件,虽不能件件亲自裁决,但必以实情处理,尽量公正无私,赏罚分明。

曹刿说,第一点是小惠,不行。第二点是小信,也不行。只有第三点还在道理,可以一战。

也就是说,这样翻译之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就成为了曹刿认同的取胜决定性因素。

可是,这样就很不符合逻辑了。因为这一条,并不是战争获胜的根本原因。鲁公处理政务必以实情,尽量公正无私,赏罚分明。难道这样就能保证打胜仗啊?开玩笑吧!那他原先怎么老打败仗呢?

再说,鲁公这样处理政务,齐公同样也是这样处理政务的,齐鲁两公都是具备这个条件的。所以,用这个条件来认定鲁公会胜,是幼稚的。

难道是古人的逻辑思维很差吗?应该不是。只能说,这是后人在翻译上有误。

据我看来,曹刿与鲁公的对话,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一仗该怎么打,也没拿出任何作战方案。谈的根本就不是这个问题。如果把这一篇生硬地理解为:曹刿与鲁公是在论述这场战争获胜的因素,那逻辑必定是幼稚的,经不起推敲。

如果理解为:曹刿这是在向鲁公谈条件,要价钱,则全部都通顺了。

下面,我们就以这个思路再来看一看:

1. 鲁公说他不小气,会分衣食给大家。曹刿就说,这只是“小惠”, 小恩小惠,所施的面积太小,不管用。“民弗从也”,一个民字,一语双关,既指百姓,也指我这个草民,不从也,都不跟你去打仗。

2. 鲁公通过祭祀来说他有信誉。曹刿就说,这只是“小信”,鬼神未必会赐福给你。

鲁公说的这两点,都不是战争取胜的必然条件,曹刿也没完全反对,只说这是小惠、小信,太小了。围绕的核心是在“小”上面。表面上是在谈军国大事,实际上是嫌小了,利润太薄。

那么,只要鲁公肯加价,一旦“大”了,双方即可达成一致。

3.鲁公最后说“必以情”,不可能什么事都去操心,但具体事情,一定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酌情处理,尽量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对应前文,就是可以满足他“大”的要求。

于是,曹刿不再嫌小了,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然你能这样表态,那我们向你尽忠,才有归属感,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否则,谁去为你卖命呢?

这一仗还没开始打,胜负都是未知数,究竟如何谋划、布局,全文中并无一个字交代。曹刿肯定不会说的,轻易一说出来,就要贬值的。

所以曹刿说道:“战场上的事,都是瞬息万变的,预先谋划没用的,你若要想打赢,就把我带着,我去为你现场指挥。”

这样,战斗究竟怎样打,鲁公到现在为止,依然心中一片黑,没有方案的。那就只有更加依赖曹刿了。

这些都是谈条件、要价钱的技巧,要靠悟性的。课本上直译出来,逻辑上就会莫名其妙。试想,各人有各人的事,大家都忙的很,谁有闲工夫坐那空谈一大堆没用的大道理呢。

从谈话结束,到战争开始,中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这句话,老师们都翻译成:鲁公和曹刿同时乘坐在一辆车上,去长勺打仗。把“与”字当作“和”字翻译了。

其实,把“与”字当作“和”字讲,是不准确的,这是后来才演变过来的。“与”字早先的本意,是“赐予”的意思,“给”的意思。

“公与之乘”,就是鲁公赏赐给了曹刿一辆车,曹刿这个布衣草民,终于成了有车族。当时的车比现在可要贵得多,因为一个大国,总共才拥有

500—1000

辆车。你说贵不贵。

这样理解,前后文的意思就可以贯穿通了。

曹刿与鲁公那么大篇幅的对话,对于指导如何作战,其实是没有任何实际价值的,是空洞的。但对他个人而言,却是价值巨大的,是实际的。

于是,还没开战,鲁公就先赏赐了一辆车给他了。然后,战争胜利了,曹刿就被鲁公封为大夫,从此,曹刿也就过上了吃肉的贵族生活。

这就和开头想吃肉是连贯的。以及和将来也都是连贯的,后来他再也没出过什么好主意了,为什么?因为他的肉食已经谋到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途岛战役……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道理来说,早减晚增本身是没啥毛病的,毕竟只是个选项,丰俭由人。

大家怕的是某些人通过这些选项,再加点私货。而且这个说法和推迟退休一起出来,由不得大家多想。

按照目前的舆论情况,如果你敢允许早退减拿,估计只要不在体制内的人就统统早退了,反正也没啥规定领了社保就不能接着打工,对吧?甚至还可以把原来交给社保的那块放自己口袋。

所以,让你早退减拿是不可能的,忽悠大家晚退多拿的可能性比较大。


user avatar   huai-jian-ti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毅在演讲中说过一个数据,凭记忆复述如下:

台湾人支持独立的数据如下:

1、台湾要独,大陆不打,支持独立95%

2、大陆要打,美国来救,支持独立60%

3、大陆要打,美国不救,支持独立15%

(找到数据来源,粘贴如下,数据就不改了,以证明我记忆确实不太准。)

【李毅答陈孔立:统一台湾不传下一代 - 红歌会网 - 手机版】m.szhgh.com/show.php?


台湾问题归根结底是中美之间的问题,和台湾没太大关系。

用李敖的原话:“台湾就是美国的一条看门狗。美国对台军售就是让狗看门,还得狗自己买骨头。”


台湾统一与否关键是看中美实力对比。


1950年6月南北朝鲜内战暴发,中国还没任何反应,美国就派航母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大陆当时没有在海上打败美军统一台湾的实力。

现在大陆已经完全具备了统一台湾的能力。


因为美军的航母舰队再强也有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舰载武器的数量有限。

有限的舰载武器面对陆地上无限的火力,根本没任何胜算。

就算美国军把11支航母编队、全部美国军舰、全部盾舰都派过来,也就几百条船,几百架飞机,几百枚防空导弹。


防空导弹再牛,百分之百命率

也无法应对几千枚导弹饱和攻击。


中国海军还在以每年20万吨排水量以上的速度在建造军舰。

包括10万吨左右的003航母、万吨排水量的055大驱、4万吨排水量的075两栖攻击舰………

北斗系统、高分卫星、无侦8配合东风26B(射程4000~5000公里)东风15C(航程2500公里)两款反航母弹道导弹。

最近又高调展示了轰六N带高超音速东风17


随着中国海军舰艇有条不紊的建造、下水、海试、列装

中美两国军事实力的消涨趋势越来越明显。



所以中国不急


就像两个对手

一个实力已经达到巅峰,基本上不会再增长。

另一个年青的对手在有条不紊的锻炼、增加营养、练习………实力一点点可见的增长


着急的是谁?


台湾岛就在那儿,不远不近、不增不减。


有人说时间越久,台湾支持台独的人越多。

就算台湾岛上的人100%都支持台独,又怎么样?

有什么区别吗?

80%、90%、95%支持台独和100%支持台独有什么区别吗?


日本人统治台湾50年,不把台湾人当人看,日据50年,台湾一共几百个大学生。

还不是很多台湾人认日本当爹!


美国当年和中国建交,抛弃台湾,台湾人还不是把美国当爹。


美国人轰炸东京,李梅指挥轰炸机用燃烧弹火烧东京,烧掉半个东京,烧死几十万人。

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

日本还不是对美国人毕恭毕敬。

天皇每天早晚对麦克阿瑟像鞠躬


台湾问题中国已经划了红线:宣布独立就打、外国军事干涉就打,想打就打


现在是不想打


打下来不是问题

问题是打下来治理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台湾老实

再过5年,等075两栖攻击舰列装了。


最好中国有可以反击美国本土的武器了。

再打也不迟。


现在中美之间最大的军事实力差距,在于美国有可以打击中国本土的常规武器(他敢不敢用是一回事,有没有是另一回事)

中国除了东风、巨浪这种战略导弹,常规武器还没有可以打击到美国本土的。

我们爱好和平


爱好和平是可以打你,但是不打你。

打不到别人是没资格说爱好和平的。


最后重复一遍:台湾问题其实是中美实力问题

除非台湾人同意和平统一,否则,他们的想法并不重要。

难道台湾岛上的人100%愿意为台湾而战,并且是真的100%愿意,就不统一了?

笑话!


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国1周年

面对刚刚打赢二战的美国率领的十六国联军

怂了吗?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全文稍微有点长,大约需要10分钟左右,这里有你想要的98%以上的观点,汇集了各位小可爱的智慧和输出,请耐心看完)(不建议跳读欧)

(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可评论可留言,欢迎友善交流,随时抱上更新推文中)

因为高价彩礼分手的,听过。

因为买婚房谈崩的,听过;

因为双方家长棒打鸳鸯分手的,听过;

因为劈腿分手的,听过;

......

(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但因为要吃“拦门酒”摔花就走的,头一次听说。


不得不说,每个地方有各自的习俗。而贵州又是全国能吃辣好喝酒的省份之一。

入乡随俗,设“拦门酒”没错,但排场确实有点大了,整整两排凳子上都摆满了。

(图片来自视频截图)

视频中最起码有20个凳子,一个凳子上两杯。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子装满可达300ml,算不装满的吧,一杯250ml,两杯加起来就有1斤了。

我不知道贵州的迎亲队伍大概有多少,即便有20人,也得每人平均喝掉一斤白酒。

结婚本来是喜事,意思意思差不多就行了,为何一定要把气氛搞得这么僵持不下。传说贵州人民酒量是好,但迎亲当天还有很多事要办,迎亲队伍还要接了新娘后返回到新郎家。迎亲的人全部喝醉了,路上万一出点事,他们的安全又如何保证尼?

结婚的确是人生的头等大事,需要办得热热闹闹的。但凡事都要把持好一个度。俗话说得好,物极必反。


一、关于视频中的一杯白酒大概有多少?

我看到了小伙伴的评论,一杯可能不到300ml,大概可能只有2-3两,也就是100-150ml左右。但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其实总的杯数也不少的。如果是实打实的喝,要全部喝完,我看有点悬乎。

对于部分酒精过敏体质,遇到这种场合和情况,可以说是超级难堪了。我们自己出于安全考虑委婉拒绝,毕竟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最为清楚,别人却觉得你这人不够意思,不够爽快。


二、现在明确规定,2018年起劝酒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以下内容为引用:

根据《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多数情况下应由发生人身损害的饮酒人自负损失。但如果发生以下情况,则共同饮酒人也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明知醉酒人不能喝酒

在因喝酒引发醉酒人心脏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作,导致伤残、死亡等损害后果的情况下,是否知道对方的身体状况,成为同饮人应否承担过错责任的前提。如果同饮人不了解,在劝了少量酒的情况下,诱发对方疾病,此时同饮人无需承担过错责任。但依据《民法通则》中的公平责任原则,同饮人应承担一部分赔偿责任。如果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劝了大量的酒,则应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2.强迫性劝酒

如果在饮酒过程中有明显的强迫性劝酒行为,如野蛮灌酒,言语要挟、刺激对方,不喝就纠缠不休等,只要主观上存在过错,此时对于损害后果的发生,劝酒人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当然,此种情况下,醉酒人也有一定的过错,因为这种强迫并非是暴力性的,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应当减轻劝酒人的赔偿责任。另外,劝酒,还要认清对象。根据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饮酒不在未成年人的可为之列。《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


3.酒后进行驾车、游泳、剧烈运动未加以劝阻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在明知对方酒后驾车而不加以劝阻的情况下,一旦出事,同饮人就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此时共同饮酒人应对醉酒的人负有加以阻止的义务。如果已尽到劝阻义务,而醉酒人不听劝阻,同饮人则可以免责。同样,在明知一方喝多、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同饮人应及时予以劝阻。在能够进行劝阻时却没有劝阻,以致出现意外,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4.未将醉酒者安全送达

如果未将醉酒人送回而发生类似“酒后跌伤”等情况,同饮人是否要承担责任呢?对此,应结合饮酒者当时的神志状况来加以判定。如果饮酒者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能力、无法支配自己的行为时,此时同饮人负有一定的监护照顾义务。如果没有将其送至医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时间内让其达到有人照顾的情况(比如家中无人),此时若出现意外,根据《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同饮人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三、可否将酒换成水,走个形式?

有的小伙伴评论说,自己也做过伴郎,也经历经历过“拦门酒”,但庆幸的是杯子里是水,自己没醉。

当过伴郎,替新郎挡过一杯拦门酒,喝了,没醉,杯子里是水。这事分人,习俗是死的,人是活的。

的确有些习俗是几千年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不好的习俗,甚至是陋俗,短期内可能无法一下子被取缔,它的矫正和根除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要的仪式感很重要,但我们绝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遇上结婚嫁娶,亲朋好友,本来也是图个喜庆,这么一杯杯正二八斤的白酒,除了难堪还是难堪。如果人人迎亲都如这般,必须实打实的喝完,估计以后也没几个亲戚敢再去迎亲了。


四、视频中一女子豪饮白酒的一幕让众人泪目

回过头来,再看视频,视频中的一个细节让人五味杂陈。看着摆得整整齐齐的两排白酒,迎亲队伍都愣住了,有的抱着礼品,有的两手空空立在那里。唯独有一个穿着粉色衣服的女子,看着众人没有反应,自己默默地弯腰蹲下去,端起一杯白酒毫不犹豫地就直接一口干了。

看到这个场面,暂且不论这位女子酒量如何。自己看了着实有点心酸。我想这位女子和新郎关系一定不错吧。在这种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她做了第一个举杯的人。说实话,我作为一个男生,都觉得自愧不如。

不提倡劝酒,也不提倡过度饮酒,但我打心里地敬佩这位女子是条“汉子”。

换一个场景,我们便可以想象。当你落水后孤立无援的时候,岸上的人都在看,而只有一人二话不说赶紧想办法怎么才能让你上岸。


2020/12/5更新:

翻了几百条评论和留言,也貌似只有一个小可爱和我一样,注意到了视频中二话不说直接干掉一杯的“汉子”

看到你称赞这位喝酒的女孩子敬她是条汉子,想起来在一个法学生的问题下面,也看到一个答主称赞一位状告迪士尼的女孩子敬她是条汉子,结果就来了一群拳师疯狂打拳,我感觉你也要小心了

看到这里,首先感谢这位小可爱的关心。忍不住延伸一下,其实视频中我称赞为汉子的女子,和状告迪士尼的女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状告迪士尼的女孩和新郎倒是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9年1月30日,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小王进入上海迪士尼乐园时被园方工作人员翻包检查,并禁止其携带零食入园,小王认为园方此规则不合法,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便将上海迪士尼乐园告上了法庭。

面对存在的这种明显不合理的搜包、不让带零食行为,其他消费者都选择做沉默的羔羊,任人宰割,而唯独她勇敢地站出来反抗,捍卫了自己的权益。

新郎也是一样,面对这种“拦门酒”陋俗也不再沉默,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闹归闹,但不要太过分。

甚至有网友称赞,新郎的做法“大快人心”、“他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而视频中饮酒的女子选择的是服从,她的初衷当然是义字当头,为新郎解围,让其赶紧迎到亲。脱离难堪的局面。


五、关于新郎的体面与尊严

除了上述问题,评论区讨论最多的,是有关于新郎的体面与尊严。有小伙伴说,迎亲的时候就不应该让新郎处于极其尴尬的状态。

众人都站在原地不同,难道让新郎给队伍的人劝酒嘛?我想以新郎的性格,此事绝无可能。

还好我们这里的习俗是不闹新郎新娘,不管怎样都保证新郎新娘足够体面…
新婚那天新郎基本不用喝酒。

闹归闹,玩归玩,但凡事都要有个度。用我们内心仅存的同理心,来确保给新郎足够的体面。

骂人不骂祖,打人不打脸。成年人都不易,请给新郎i新娘保留最后一点最起码的尊严,或者尊重。

引用一位高赞小伙伴的话说:

结婚嘛,两个家庭都开开心心的事,这个开心的前提是新郎新娘都神志清醒的站在那里给大家参观,而不是新郎新娘衣冠不整,酒水糊涂的面貌出现。
(作者:多说先生)

不用人主家多说,被要求去当伴郎或伴娘的。结婚当日伴郎要穿西服西裤加皮鞋,伴娘也要稍微收拾一下,穿事先准备的礼服。

至少要穿戴稍微正式一点,得体一点,以式对婚礼的重视和对新娘新娘的尊重,但势头绝不能盖过新郎或新娘,抢了新人的风头。这是细节,也是最基本的礼节。


六、新郎接亲被逼喝酒摔花离场后续最新进展:

(来自抖音视频截图)

来自抖音新郎新娘发视频回应:


新郎:

没想到结婚视频收到那么广大网友的关注。现在我给大家说一下当时的情况。当初是我冲动啊和不了解一些情况,才导致此事件的发生。

后来经过我们双方沟通,误会解除。我们的婚礼正常举行

新娘:

没想到被网友说的那么严重。但是这个误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所以,希望广大网友不要再关注此事情啊


尽管迎亲过程比较“曲折”,甚至有点“喜剧”,但结局还是美好的。祝新娘新娘百年好合!


七、新郎智商、情商是真的都不高吗?

看到有小伙伴回答和留言说新郎情商和智商都不高的:

引用小伙伴的回答:

只能说新郎情商、智商都不高。

对于这个说法我不能完全认同。就像网友说,无论是开心还是闹着玩图个喜气。至少事先新郎新娘两人之间互相通个气(关于拦门酒的处理方式,具体有没有事先告知,这些其实都不得而知)。

新郎心里也好有个准备,想好拆招的方法,比如网友说的洒红包、故意一拥而上把酒打翻等等。但从视频中看,一群人呆站在那里,显然对这个突发情况是没有准备的。

洒红包确实管用,评论里很多人都有实战经验可以学习参考。

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事先告知,没有策划和准备,红包从哪里来?

当然了,这种情况也可以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如果情商高一点,也不会摔花就走。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人比较恼火的时候,情绪上来了,那几分种内是没有冷静的。尽管知道自己的做法也欠妥。但还是本能地做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对新郎的做法我们还是需要一定的宽容。


八、人间百态,遇上一个好的老丈人也是三生有幸

用网上最近比较火的一句话开个头:

我们仍认为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悲大叹之时,偶尔总有那么一两个暖心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感激涕零。

或者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内心却已激起千层暖流。有一个回答中,小伙伴分享了自己哥们迎亲的经历:

有几个人说开车,说喝不了。老丈人就说,没关系没关系,酒喝不了,那就吃块糖,一样甜甜美美。等晚上你们再好好喝。

然后新郎酒端了最近的酒杯,因为平时也不喝酒,就抿了一口。另外有两个同去的哥们好酒,就端了一杯一口干了。

老丈人还说,少喝点,这是自己酿的,烈得很。然后歌声就换了,周围的小伙子就把凳子抬开了,酒就他们自己喝了。

作者:Tensor

人间百态,遇上一个好的老丈人也是三生有幸。身体要紧,这才是好的楷模。

俗话说,“女婿抵半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疼女婿就是心疼自己的女儿。这样的结合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最诚挚的祝福。


九、无规矩不成方圆,好的规矩引导社会向更加文明、更加和谐的方向大步挺进,而陋习理应在进步中一点点摒弃。

2020/12/6更:

过了一夜,消息99+,如约继续更文。尽管比较多,但是各位小可爱们、大可爱们发的每一条消息、回答或者评论我基本上都会仔细看的。

有的回复了,有的相似的问题其他的小伙伴也热心地回答了。看了小伙伴的评论,约莫估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是想着帮新郎如何拆招、如何解围、出谋化策的。

现如今很多人都说各种动不动就网络暴力什么的。我想说的是,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关键看你怎么用了。

就比如说这网络,尽管有的时候会不经意间遭受网络舆论和网络暴力。但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地获取你想要了解的信息。

回到这件事情上,假定在其他都不变的情况下,新郎但凡是在迎亲前上网搜一搜,提前想想“拦门酒”的预防措施,也不至于在现场落得如此不堪。

持续更新的回答和评论中,一个声音特别响亮,那就是要坚决摒弃陋习。

有一个小伙伴是这么说的:

我姐结婚那天,就有人闹新郎,这是日照那面风俗,大冷的冬天,就有人把我姐夫脱的只剩内衣扔进了海里!真的扔进了海里!

我都懵了,竟然来真的,这人的身体怎么受得了,但是你还不能生气,只能默默忍受,所以建议取消这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婚闹!
(作者:希刺克厉夫)

看到这里其实有点心酸的,尤其是“还不能生气,只能默默忍受”。言外之意,一旦你生气了,别人立马就炮轰你,什么开不起玩笑,什么情商不够高等等。站在制高点,以高标准来束缚和要求你。

我想,不能说全部,但很多人都应该经历过或听说过比较过分的婚闹陋习。也正是因为经历过痛苦,所以对于这种婚闹才更加反感和厌恶。

当然我相信,通过这件事情发酵、传播、讨论,也会给其他人更多的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推动摒弃陋习有一定的意义。


十、有关势力比拼,或服从性意识?

2020/12/6更:

继续深扒,延伸思考。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在翻小伙伴们的回答时,看到一个赞并不多但比较新奇的观点。其中提到了“服从性意识”。特意抱上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原文如下:

喝还是不喝,放在职业群体叫服从性测试。放农村就是势力比拼了,看过树先生吧,桌子上的树哥回里屋还是给村长儿子跪下了。决定事务发展的不是表面的技巧,而是内在实力。这里的摔花走人就是一种实力展示,最后依然抱得新娘走说明大家都认可这种实力。有人看到爱情有人看到习俗,现实如我看到的是一场交易之中的主被动关系。
作者:mayan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查阅了“服从”、“意识”、“势力”的定义:

服从:外部明确命令引发的跟随他人的行为(多发于军队,威权体制)。
意识: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
势力:一指权力,处于高位而产生的威力;二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三指方言。犹派头,架子;四犹势利。

关于服从和意识,很好理解,这里所说的“势力”大概就是指“处于高位而产生的威力”或更接近“方言中的派头,架子”的意思。

而结合这么一出“拦门酒”闹剧,我脑海中立马浮现出的画面就是公司团建中的“服从性意识”训练。参加过团建的人都知道,尽管那些活动看起来很简单,也很无聊。甚至很多人认为团建是很傻的活动。但细思恐极,这团建中其实有很多讲究的。

在团建设计之处,有些活动和行为是有标准答案的,根据“导演”的设计,在特定的情况下,总有一些环节是很难去选择做某一种行为,但如果你不去做,你就会被认为是不服从组织,无团队意识。

这时候,老板包括你的领导想看到的必然是你的服从,个人服从组织的意识。有时候结果不好也重要,但要是没有服从的意识,那距离outing也就不远了。

而为什么他们认为能在很短的2-5天之内,通过团建的表现能够大致看出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据大概是:一个人的状态和行为在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是保持不变的,且可以从微观的表情和细节体现出来。

回到正题上来,在职业群体中有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理所当然。但对于婚姻来说,众人都在提倡男女,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并不存在所谓的上下级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所以,自然也不存在新郎是否应该具备“服从性意识”的说法。

那就只能是第二种势力比拼了。但这并不局限于农村。这种势力的比拼,在大城市也屡见不鲜。我们常常听说农村穷小子入住家境优越的独女,做了上门女婿,受气且没有话语权(当然这里之只是部分,有很多家庭还是很幸福的)。大概也就是在“势力比拼”和“实力比拼”中处于弱的一方。

而视频中的新郎摔花出走,又继续迎亲成功,且随后两人发抖音澄清是误会。这个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在“势力比拼”中成了赢家。


结尾的话:

2020/12/7晚更:

到这里,文章更新已经接近尾身了,说几句比较煽情的话吧。

从2020/12/2起一直到今天,这几天的时间里。承蒙各位小伙伴不弃和抬爱。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高赞超过1000、阅读量25W+的文章。

说实话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不是客套的话,能有这个结果其实都是各位小伙伴们,包括更多优秀的答主支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我们各位小伙伴一起的贡献值的总和。

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也是一个温和之人,正面的观点会倾听,反面的观点也能接受和认同。

在小伙伴们的支持下,这几天也从来没有断更过。当然,可能有部分小伙伴觉得太累赘了。我也看到了评论。

确实有点长,大概快接近7000字了吧。语言没有经过组织,很乱。希望再接再厉,能与各位小伙伴们一起讨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只是无聊的时候瞎扯扯,也可。

最后祝各位小伙伴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



开启新篇章

2020/12/8更:

如上说《结尾的话》,关于“如何看到‘贵州新郎接亲被逼喝白酒当场摔花走人”的文已经高一段落了。从今天起,隔三差五更新一点其他的讨论与分享。

本来已经不打算在这个基础上更新了,主要考虑有两点:

第一、文章已经超过7000字了,太长了,让人感觉压抑。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要看完这么多字,对大多数人来说简直太折磨了。读者的体验感大大地降低了。说实话,作为答主,心里是有一定的愧疚的。我愧疚的不是我的观点是否能被小伙伴们认同,而是不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让小伙伴们花最短的时间能读懂你要表达的观点。

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的确是极其宝贵的。哪怕是逛知乎的时间也是宝贵的。

第二、要尽可能保证文章的质量。

我常常会反复地看自己堆的文字,不断细嚼。我一直认为,不管自己的表达水平如何,码出来的字一定要对读者负责,也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和考验。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遵旨。尽管断断续续,但从高中起到现在码字的爱好也从来没间断过。

但是今天看到有5人追更,还是忍不住又来更新了。没错,尽管前面提到的两点顾虑使得我失去了动力。但转念一想,喜欢小伙伴自然会一直看着你的更新。不感冒的,即便只堆了一句话,他都不愿意点开折叠。所以,我决定了。从今天起,在这片文章下继续更新。内容不限,先说好,想到啥说啥。

留言和评论也可以继续,大家一起继续讨论。未来方便追踪,我也会标注出更新时间。如“2020/12/8更:”


一、为什么要结婚?

2020/12/12更:

最近一个问题突然从朋友口里蹦出来,“你觉得人为什么要结婚?”。我瞬间懵了,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要说繁衍后代,他必然会问,科技如此发达,有试管婴儿,为什么非要结婚才能繁衍后代尼?有道理……

我要说是相互扶持,他必然会说亲人朋友也可以相互扶持帮助,要是再混得差一点,说不定国家都会寄予帮助。所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结婚卡号互相扶持尼?有道理……

我要说是过一个更好的生活,他必然会说,单身的时候,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自己挣的钱随意支配,结婚了就没那么自由了。所以,在如今压力山大的今天,结婚酒一定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吗?有道理……

……

思考了近一分钟,我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如果说非要一个答案的话,那可能是老祖宗就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到了一定阶段也应该这么做。固定的阶段做应该做的事情吧。

从他的表情看出,显然他对这个回答是不满意的。但我不能敷衍了事,确实是回答不上来。至少说以我目前所知所学不能自圆其说地给出一个原因。


二、最近有很多新赞

2020/12/17更:

最近有点忙,尽管更文比较少。但还是会浏览看看最新的动态。是不是看到有很多新赞,内心还是忍不住有点激动。

悄悄地告诉大家,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一个梦想。我想通过持续努力突破人生的第一个1W+的赞。但是我知道,就目前还是有肉眼可见的差距(其实就是鸿沟……)

对于新赞我也思考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编辑看我太可怜了,辛辛苦苦码了这么长,就顺便推荐了一下。大概是不想让持续坚持输出的人心寒。当然,有可能这一切都是我自己构想出来的。

在这么多评论中,我看到也有极个别人说我是营销号。其实,说实话,内心还是买开心的。能把我这种文看作是营销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也是对我的一种认可。

我也一样某一天,这篇持续更新的文能获得1W+的赞。加油 打工人,明天继续搬砖!


三、关于婚姻

最近,浙江一对夫妻因为孩子到底跟谁姓的问题产生了争执,男女双方包括家长互相都不妥协。最终闹上法庭离婚,孩子才三个月大,判给了丈夫带。

我也做了相应的回答,因为考虑到是同一个话题,所以特意附上回答,仅供大家交流讨论:



各位小可爱的留言评论回答,我都会一个个看的,可以继续更新,我也会挑选出部分更新到回答里,供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哦!一起感受人间百态。

最后给一个小小的赞和关注呗(卑微中)




     

相关话题

  没有空调的古人在夏天是如何避暑的? 
  慕容恪凭什么能进武庙? 
  为什么襄阳在古代军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丰臣秀吉非得打朝鲜吗,为什么不能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的领地呢? 
  辱法时网友们常说的「女人、矮子、外国人」是什么意思?指的都是谁? 
  东野为什么要在黑山阻击廖兵团,反而让自己的主力奔袭过来寻歼? 
  我们为什么把一战中的两个联盟翻译成协约国与同盟国? 
  假设到新中国建立时拥有了外蒙古、外东北、外西北,将是个什么样的局面? 
  「念中文的多左派,念历史的多右派」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如果溥仪活到现在,会是什么境遇?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众多的抗战片只火了李云龙?
下一个讨论
请问成为作家需要天赋吗?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