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科学地美白牙齿? 第1页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回答已经写得很科学性了,所以我这里就从“实操”的角度来说一下,如何把科学原理转化成为实际可用的操作。

首先牢记:真正变白的策略只有三种。

目前有效的美白方式只有三种:

1冷光美白

2树脂贴面美白

3全瓷贴面

所以,你看到任何“牙齿美白”内容,那么一定要朝着这三个方面靠,看他们的底层逻辑或者原理是否符合这三者,如果符合,那么就有可能科学的美白,不符合,那么大概率就不是。

比如牙刷牙膏到洗牙,铺天盖地的都在说自己能让牙齿美白,然而事实上这些物理手段只是清洁牙齿表面的污渍,让牙齿恢复原来的颜色而已,作用关键并不是美白。他们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三种方式之一,所以你可以认定,这些大概率不是“科学美白牙齿”的做法。


那么,这三种方式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

  1. 冷光美白:

冷光美白是采用高强度的蓝光源加上如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硅为主体的特殊美白剂,当蓝光照射后激发美白剂发挥作用从而进行美白的。这是很多口腔医院采取的策略,冷光美白效果好,可以持续较久。


优点:快速,效果好,可以持续较久。缺点:需要专门的仪器和药剂,需要到医院进行治疗。

2、树脂贴面

这个相对容易理解,就是在牙齿表面贴上一层近似于正常牙齿牙色的材料来实现美白的效果。

可能有人想到了牙套,某种程度上的确有些类似,但是树脂贴面并不是那么简单,需要用专有的复合树脂然后对牙齿进行塑形、固化和抛光。

优点:方便、快速改善牙齿颜色

缺点:贵,需要对牙齿进行打磨,牙齿异常形状不适用。

3、医美烤瓷牙

烤瓷牙是使用烤瓷来为牙齿贴上一个外壳,由于用的是全瓷,所以质地非常好,很多人补牙就用的是烤瓷。这种牙齿贴面是最好的,和真牙齿非常接近,而且非常牢固,是美白牙齿最佳的办法。



优点:效果好,不仅可以美白,还可以正畸,效果持久。

缺点:昂贵,需要对牙齿打磨,往往是按照单颗牙齿价格进行计算的,一颗牙齿好几千。而且制作需要测量牙齿,设计并制作模型然后生产,周期较长。


相信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了牙齿美白,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上面提到的三种科学美白牙齿办法,无一例外,都是需要到专门口腔医院进行治疗处理,而且需要对牙齿进行打磨,难免伤到牙齿,这就让很多人纠结了。

1,本身对医院的抗拒。

大多数人还是本着没毛病不要去医院,而像牙齿颜色这种属于美观类的内容,其实还没大到去医院的地步,所以很多人是抗拒去医院的。事实上,这一情形在国内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国内牙科专科医院并不多,相反美国倒是很重视这一点,他们的牙科医生都有专门的单词dentist,而且是一个非常优质的职业。

2,麻烦

去过医院的人都知道,任何一次去医院,挂号,排队,看病,拿药,一系列流程下来,至少半天时间没了。

国内医疗资源紧俏,可以说是普遍现状。然后再加上对普通医院以及私立医院的不信任,导致很多时候大家蜂拥到三甲,结果就是进一步加重了三甲的医疗负担。于是每次看病,简直是繁琐无比,耗时耗力。

3,贵

这个问题更是让很多打工人肉疼。尽管有人说贵不是医院的问题,是我的问题。然而996辛辛苦苦下才赚的钱,搁在牙齿美白上,想了想都肉疼,最后还是放弃吧。


那么,有没有既科学,又不用麻烦去医院,还能自己进行的牙齿美白策略呢?

答案是有的。

那就是脱胎于“冷光美白”的一系列衍生品。

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总结出美白的总体两大策略:化学美白和物理美白。

物理美白如树脂贴面和烤瓷牙本身属于专用医疗办法,必须到医院在专门的牙医处理下才能使用,所以直接杜绝了大部分人尝试的可能。

而冷光美白作为一种化学美白策略,则大有可为,毕竟化学美白产品还是容易获取的,于是冷光美白就成为当下美白市场常见的衍生策略。

典型的就是牙贴。

通过将化学美白试剂如过氧化氢等加入到牙贴中,然后贴到牙齿上实现美白。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所以直接按照商品来销售了,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不过,牙贴是2D的,而牙齿却是形状各异的,应对不同牙齿结构和牙齿形状的灵活性不足,容易出现贴合力不足的情况。

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策略,那就是美白凝胶。

和牙贴的原理一样,美白凝胶依然属于冷光美白的衍生品,主要使用化学美白试剂来进行牙齿的美白。

不过,和2D牙贴无法特异性针对每个牙齿的情况不一样,美白凝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凝胶来特异性的应对不同人的不同牙齿特点。

比如下面是有60多年历史的法国轻医美级牙齿美白品牌signal的牙齿亮白凝胶

其主要成分包括:水,甘油,卡波姆和聚乙二醇,这些成分主要的目的就是形成凝胶。

而为了让凝胶贴合每个人的牙齿,因此美白凝胶会配合3D牙托来进行牙齿凝胶塑形。

这样,就实现了真正的:私人订制。

3D牙托作为基质,然后用在牙托基础上形成完成贴合个人牙齿的凝胶,这样就实现了私人订制的完美牙齿美白策略,每颗牙齿都可以特异性的结合,连牙缝都能贴合,可以说是浸透式的美白。

凝胶制作好后,就由其中的核心美白成分:过氧化脲来对牙齿进行美白,过氧化脲缓慢释放氧原子,分解沉积色素,温和不伤牙。每天使用30分钟,基本上一周就能发现牙齿明显变白。


美白凝胶的最大好处就是发挥个人医美的优势,同时避免了去医院进行专门医美的麻烦以及高昂的价格,而且由于本身属于冷光美白的衍生品,所以也符合大家希望的科学方式美白,有美白需求的不妨尝试一下。


不过,话说回来,牙齿护理总体上依然是七分护养三分美白,减少带有染色的食物摄入,同时规律性刷牙、洗牙才是护理牙齿的根本基础。


user avatar   sun-ya-fei-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没看过《少年的你》,仅从小说构成层面对“融梗抄袭”进行一个质疑。

简而言之,我不认为“融梗”可以作为抄袭判定的理由。如果要判定抄袭,大概需要其他的证据进行证明。

或者说,要么直接讲这本小说抄袭,要么就是没有抄袭,融梗不应该介于其中的一个中间状态被使用。

以下是本文内容纲要,用以方便各位迅速定位:

一、“梗”的存在在小说构成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二、“梗”的雷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三、有关“融梗”是否构成抄袭的个人看法。

四、有关抄袭判定的个人意见。


一、小说构成


一般来说,在进行写作前总要进行规划。

由于写作过程中的许多突发情况不能预测,为了保证作品整体不至于因受到干扰而失去控制,作者一般会做一些约束准备,一方面对必要素材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对小说框架进行构建。

当然,也不排除一部分作者会在完全不进行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作品的完成度视作者的能力情况而定。一部分作者可以做到横跨几万字埋设伏笔,而我超过两千字就得写具体纲要。这种对小说控制力的差别普遍存在,不过我在这里做一个假设:

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的作品控制力要比没有进行初期准备的作者强。


那么,作者在进行一个小说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确定一个主题。而确定主题的过程一般会与灵感来源绑定,换而言之,一部分作者是通过一个原型事件来进行主题的确定,这种情况下,作者会同时获得事件原型和主题。另一种情况下,作者是在特定主题下寻找原型事件,网络小说通常就处于这种状态:根据其题材及最终目的,确定小说的主题。在这里讨论的主题实际上比较抽象,它不能和核心思想等同,更多情况下,它属于一种基调,或者关键要素。

主题是进行事件选择的第一个约束:一旦当事件不符合主题就将事件否决。


在主题的基础上,作者会寻找一个原型事件。原型事件的来源实际上非常广泛,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另一部分是经典故事,还有的是作者完全虚构的产物。

一般来说,我倾向于调查真实事件选定原型事件。以此为例,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下原型事件的意义:

几天前我去一个中学考察,本来是打算记录我的好朋友“衣锦还乡”的表现。途中却发现了一个情况。

有一个小朋友一直被同学欺负,他去找老师,老师解释成闹着玩,没有理睬。有一天他突然生气了,把以前欺负他的小朋友打了,老师反而惩罚了他。小朋友很郁闷。

我于是将这个原型事件提取了出来。一般情况下,作者不会原模原样的把原型事件引用至故事,他们还需要对原型事件进行加工处理:

譬如说,上面的事件,我将它抽象化为:强势者对弱势者实行双重标准,而弱势者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我就一次性消灭了“人物”和“具体情节”两个要素。这样,我就可以把原型事件与主题复合,用复合得到的新主题进行约束,筛选具体情节。

同样的,我也可以仅保留具体情节:弱势者受强势者打压,诉诸权威而没有回应。弱势者于是自己处理问题,反制强势者,此时却受到了权威的干涉。

这种情况下,这个具体情节,实际上更符合于梗的定义。不过现在网络上提到的梗有时也会和人物或背景要素相复合。

而提取原型故事的目的就是为了精确化主题或者寻找具体情节。精确化主题要受到更高等级主题的约束,而具体情节则会应用到故事框架中,成为主题的具体表现。而人物设定与背景一般会由总体主题和局部主题确定,与具体情节复合,就实现了故事纲要。

以上,我简单重复一下在小说的前期准备中所使用的结构:

  1. 总主题确定总情节。
  2. 总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情节集合。
  3. 分主题确定分情节。
  4. 分情节表现为分主题集合和最小主题集合。
  5. 最小主题决定最小情节。
  6. 最小情节复合人物背景要素,结合修辞进行实际表现。

也就是:

  • 1 总主题→总情节
  • 1.1分主题→分情节
  • 1.1.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素,背景要素
  • 1.1.2分主题→分情节
  • 1.1.2.1最小主题→最小情节←人物要去,背景要素
  • 1.2分主题→分情节
  • ……

由此可见,原型故事的确定非常重要,也是“梗”的直接来源。而梗本身在小说构成中所代替的就是情节部分。

那么,我们补充一下另外两种原型故事来源的状态:

从经典故事中获得灵感的情况并不少见。一般来说,是那些经典故事对作者达成了某种启发,从而使得作者创造了某种结构。同时也有一部分作者干脆提取经典故事的结构拿来自己用,这也无所谓:很明显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这一结构已经被反复提取到随处可见了。

而作者自己虚构,这种情况其实一般可以与前两种情况等同。或者说,作者虚构行为本身就是调用自己的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就来自于故事或现实经历。

以上,“梗”在小说构成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单个梗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二、雷同梗的出现原因


1.约束条件相似

我们知道生物学有个概念叫趋同进化,也就是两种不同源的生物由于受到相似的生活环境的筛选,特征变得相似。而以上面的构成原理为前提,在小说构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举一个比较直观的例子,村上春树和川端康成的作品(自己和自己对比),都存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的)大框架相似的情形。这大概就是因为其最上级或者较上级主题反复使用的缘故:由于表达思想类似,所以表达手段也接近,虽然具体表现并不相同,但宏观看待,这些作者反复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部分单元剧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其消灭了主线,换而言之最上级主题分离代替每一个次一级主题,导致次一级主题基本相同,进而导致约束条件也类似。不过单元剧出现这种情况就属于写坏了,因为自己和自己重复。

网络文学(在这里特指网文)应该是这种情况最普遍发生的地点。由于其收到题材影响强烈,又受商业目的约束,同时作品量大,撞梗几乎不可避免。这种相似一部分是由于接近“最优解”的缘故,另一部分则是模板化写作的结果。我们批判网文的“套路化”严重,实际上就是因为套路本身就是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情节最优解。因为有效故而被模仿,然而随着时间过去变得不那么有效或引起审美疲劳,故而被批判。

综上所述,在约束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出现雷同情况。

2.原型事件相似

这种情况现在并不多见,但偶尔也有。比较常见的情况可能是一些作者根据某个热点事件进行改编,从而写出了相似的作品。

另一种情况是,作者们在一同考察后,写出了相似的作品。以网络为载体,可以实现这种共同考察的机会并不多。前段时间我与其他作者去台湾考察,回来写的小短篇就撞了梗。不过这种时候,由于共同考察的作者们互相有联系,一般不会同时发表相似的作品。故而少见。

从相同的经典作品中获得类似的灵感,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不过机会更加渺茫。直观一年讲,可能相隔十年,两个灵魂相似的人撞了个梗,这种情况,与其纠结于雷同,不如说是有缘分。这种情况多发于学生作文,刚学完某个文章就拼命引用。

当然,从原型事件的最后之来源也可以判断,生活经历相似的作者很可能写出类似的作品。这种情况大家应该可以理解,譬如说在相同历史环境下写出的文学作品会有一定的相似性。

3.借鉴或抄袭

一般被我们深恶痛绝的就是最后一种情况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薅羊毛薅久了就能织毛衣。转手把毛衣卖了,就自在。不过有的羊羊大毛多,不在乎几根毫毛,可能不搭理薅羊毛者。有的羊本来毛就少,薅到最后薅秃了,是我我也得发飙。


作者抄袭的话一般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嫉妒,其二是懒。

第一种情况出现的机会不多,一般是抄名家名作。作者与作者之间普遍是互相瞧不起的关系,因为小说构成的精妙之处不太容易被发现,但丢手艺一眼就看得出来。

第二种情况一般在诸如卡文,或者对小说质量有硬性需求的情况下出现。在卡文的时候,由于懒得进行细致构成,于是抄袭。或者对小说某章节有质量要求,譬如说开篇部分,简介部分,而作者自身能力不足,往往也会寻找范例进行模仿。


三、我对“融梗抄袭”的质疑


首先,以下讨论的“融梗”仅指多情节多来源雷同。

在出现这种“融梗”雷同情况时,由于两个因素影响,雷同的“梗”越细碎,来源越多,作为抄袭的立论越没有说服力。

具体地说:

1.“梗”越基础,它的雷同机会越大。而“梗”的来源越多,抄袭难度,雷同机会也就越大。

针对小说,抄袭指责被反驳的一套常见的说辞是“每个字都抄新华字典”。这种反驳实际上就表现出了一个问题:梗越基础,其组合性越小,越容易在已知作品集中找到雷同点。

在这个比喻中,新华字典可以替换成已知作品的全部情节集。而每个字则可以替换成构成小说的最小情节集。

我们再比喻一下:

设作品情节集

  • 90865
  • 32146
  • 79645
  • 12457
  • 36980

0到9九个数字(即最小情节集)都能在作品情节集中找到。

而两个数字的组合(即复杂情节集)在作品情节集中就没有全部出现了。如70/07

于是数字组合的位数越多,抄袭证明越有力。换而言之,越复杂的情节组合重复,抄袭证明越有力。


同样的,如果扩充进行比较的抄袭来源作品数量,我们这样比喻:

抄袭嫌疑作品:

  • 1095860

抄袭来源作品: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抄袭嫌疑作品和作品来源B很相似,以它们两个为对比:

1095860 1096534B

有数字109完全一致,另有5 6非常接近。

而如果将A C加入并对比:

  • 1095860
  • 5812437A
  • 1096534B
  • 2586460C

那么,疑似作品的109与B雷同,58与AC雷同,60与C雷同,简直没有自己原创的部分。然而58/60作为两位的数字组合,出现雷同的机会还是比较高。

在进行作品比较的时候,只要作品来源足够广,就一定会增大雷同情节的出现概率。这种时候一些细碎情节的雷同不应该作为补充证据用以论证抄袭,而应该舍弃。

之前看到某本小说被指责融梗上百本小说,实际上属于后面提到的这种情况,大量的样本扩充了用来比较的作品情节库,可是雷同的仅仅是一点细碎的情节。这样一来,在论证过程中,好像原书作者无恶不赦,一连抄袭了上百个作者,可是实际上,可能这个作者仅仅对其中几个作者进行了创造剽窃。


2.受前文所说雷同梗出现原因影响,题材越接近,主题越相似,出现大面积雷同的可能性越大。

这一点在类型文中经常出现,假如一本小说的疑似梗来源来源于多部小说,我们就应该考虑这个梗的来源是否由于同题材所导致,而非草率地下一个全员抄袭的结论。

值得注意的是,遭遇这种状况时,我们反而应该扩充对比作品集,用大量同题材同主题作品,去除其公共雷同部分,再进行雷同部分比较,以减小由于约束条件相似所带来的影响。换而言之,就是减少“烂梗”被误判为抄袭的机会。


以上,融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不合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抄袭判定的过程中能在去除上面两个因素的影响后,还可以认定成抄袭,那么没必要谈融梗,直接炮打即可。

反过头来,如果是因为受到以上两个因素的干涉才做出抄袭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或者说误差太大,没有说服力的。


四、我个人认为的抄袭判定条件


我个人判定抄袭的标准相比较法律标准还是比较激进的。以下仅提供一些判断思路,但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问题。

1.直接使用原文而未引用来源。

这一判据最直接,但要谨慎处理诸如百度百科一类的内容……

2.在去除合理的雷同情况下,大量复杂情节组合/关键点来自于同一部/几部作品。

此判定条件需要大量同题材同主题对比材料确定公共雷同情节部分,在排除掉这部分情节后,若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作品在一段足够长度的内容中存在大量复杂情节的雷同,则可判定抄袭。

同时,应当排除如:存在多雷同点,但雷同点细碎且不集中的疑似抄袭来源作品。

3.逻辑链断裂。

此条作为前一条的论证补充,若存在较简单非公共雷同点,且疑似抄袭作品在此雷同点出现严重逻辑链断裂的情况下,可以将此雷同点判定为抄袭。

如果规划相对完善,逻辑应该也是相对连贯的。但一部分作者不写细纲或干脆不打草稿,这种状态也很容易出现逻辑链断裂的情况。判断逻辑链断裂的雷同点相较于第二判据可以简单一些,但仍要保证一定程度的复杂度。

4.终端修辞表述大量相似。

这一根据有混淆借鉴与抄袭的嫌疑。大部分作者不会在具体的表达方法上考虑雷同问题。所以此根据只可作为在特殊情况下进行补充判定的根据。

判断方法如下:

在一段足够长的纯粹功能性内容中,疑似抄袭作品与疑似抄袭来源使用同样的修辞表述结构,譬如递进强调的比喻等。两段功能性内容的目的必须相同,且表达结构必须完全一致。

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判断补充,不能作为单独判断雷同的根据。


大概就是这样了。




  

相关话题

  长期食用方便面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一口龋齿是什么样的体验? 
  为什么选择镁这种可降解金属作为医用植入材料? 
  电气工程专业不进国网,还有什么工作方向的优解? 
  标准的牙齿咬合到底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个口腔医学生应该如何利用网络学习专业知识? 
  大自己六岁的牙医喜欢上自己怎么办? 
  洗牙对牙齿有损害吗? 
  大一川大预防医学应该转口腔还是临床? 
  为什么喝可乐时牙齿间的摩擦力会增大?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好习惯能让自己更健康?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薇娅频频上各大综艺,而看起来综艺感更好一点的李佳琦却没有 ?





© 2025-01-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