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日本是如何翻译化学元素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ong-zhu-shi-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日本的化学术语看下来基本就是一部完整的日本对外来概念的翻译史了,整个周期表里集结了和语固有词、早期汉语引进词、近代汉语式意译词、近代汉语式音译词(当て字),直到最后的片假名纯音译,而且还牵涉到了日本战后的当用汉字改革,实在是一部活的日语近代变迁记录。

首先是人类最早认识的金属——金、银、铜、铁、锡、铅,日语对金属有一个原生的词“かね”,固有词系统把金、银、铜、铁都叫かね——小金こがね、白金しろがね、赤金あかがね、黑金くろがね。但锡、铅两者各自有本名すず和なまり。后来汉语词传入后,金、银、铜、铁都改用音读表达,只剩下锡、铅保留训读说法至今。但“锡”字不是当用汉字,于是现代得表示成片假名スズ,铅写汉字但训读なまり。

然后是一些古代历史中发现并认识的元素,最主要是金属中的汞、锌和非金属中的硫,碳虽然发现得很早,但将它认定为元素应该得是很晚的事情。汞、锌、硫三者现代日语中使用的是它们在汉语中的俗名水銀、亜鉛、硫黄,其中硫黄得读いおう,这可能是一个讹变的音读音。

近代日本对于化学的引进应该早于明治维新,最早的大规模翻译引进西方化学概念的是兰学家宇田川榕庵写的《舎密開宗》(“舎密”即Chemie)。他从德语(或者荷兰语,两者差不多)翻译了氢、氧、碳、氮等基本元素,并且引进了音读汉字意译的翻译方式。“素”字应该也是对应德语词根stoff而来的(对应英语staff,表示物质),拉丁语和英语采用的gen则是“产生”的词根。一个典例就是氮被翻译为“窒素”,这个明显是直译自德语Stickstoff,即使人窒息的物质,而英语nitrogen则很明显是另一套模式——产生硝石(nitro)。

宇田川榕庵最先翻译的应该是氢、氧、碳、氮四者,并引入了“素”字,不过当时日本并没有进入明治维新,兰学家的眼光应该更偏博物学,宇田川对元素的认识估计跟地质学矿物鉴别有很大关系,所以那个时候他对于新的金属单质,尤其是钠钾镁钙这种活泼金属应该没有太多认识,最后造成了一个现象——非金属几乎都是汉字,而且推广了“素”字,但金属元素除了“白金”,无一起汉名的例子。非金属里面,有一些参考了古代中国的认识,比如砷-砒素(来自砒霜)、磷-燐(来自中国的“鬼火”,声旁“粦”就是行走的火焰,注意后面没有“素”),有一些是意译,如溴-臭素,剩下的都是音译汉名,包括硅-珪素、氟-弗素、硼-硼素、碘-沃素。而金属元素,不确定是当时完全没有译还是译名没有流传(当时应该没有片假名音译这套系统),而现代只能使用片假名纯音译。

但有一个很奇怪的译名:氯-塩素,这个元素的西洋名称应该很早就达成了共识,统一来自chlor这个词根,本意就是指绿色。但日本译名可能是照搬了德文原作的观点,译成“盐”。西方术语有一个明确表示“盐”的词根“halo”,这个词可能到19世纪中期才用来统一表示氟、氯、溴、碘一族,于是现在日本只能靠片假名的ハロゲン表达卤素的概念。这个“塩”字在日语的化学术语里面极其混乱,它既是中文中酸碱中和产生的“盐”,又可以做中文跟酸相对的“碱”(写成“塩基”),又指代氯这种单一元素,于是搞出酸塩基滴定、塩化物、硫酸塩这种用同一个字却完全不是一码事的结果。等到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发展以后,“塩”字的副作用越来越大,生物化学里面的ATCG仍叫“塩基”,而有机物的氯取代基为了不跟“塩基”混淆,只能叫做“クロロ基”。

另外,由于二战后日本推行“当用汉字”,宇田川榕庵的时代的很多化学用字都非常用汉字,导致到今天和外来语一样得写成片假名。包括“窒”“硫”“臭”这样其实都不是常用字,但因为比较常见,它们得以保留了下来。

顺便说一下无机物的命名,基本化合物和中文一样是AxBy=yB化xA,但B若带“素”字则去掉,如CO2-二酸化炭素,“硫黄”也只说“硫”,如H2S-硫化水素。但像NaH这种比较反常的得保留“素”字防止与水混淆,即水素化ナトリウム。

含氧酸,硫酸、硝酸、碳酸、磷酸和中文一样,但HClOx系列只能叫“塩素酸”防止和HCl混淆。写成片假名的,“酸”字前面只音译到英语“ate”“ite”“ide”之前,“酸”字后则全部音译,如KMnO4-過マンガン酸カリウム。对应元素非主流价态的亚、次、过等字在日语里也类似。OH化合物叫“水酸化物”,如NaOH-水酸化ナトリウム(这应该是最得吐槽的名称了,水+酸最后却成了碱)。另外酸对应的离子叫“XX酸イオン(ion)”。

汉字的命名能力基本到此为止,往下的变化就一律投降上音译,尤其是绝大多数含三个以上元素但不含氧的,或者不能按简单的价态解释的,日语的汉字体系基本不能用。像NH2Cl-氯胺、H2S2O3-硫代硫酸、H2SiF6-氟硅酸、K3[Fe(CN)6]-铁氰化钾等,日语基本只能像有机里面动用音译,但按无机习惯能用汉字的仍写汉字,如硫代硫酸钠-チオ硫酸ナトリウム。

所以近代这个时期,翻译自己可能都想不到,自己早期的翻译习惯,最后影响的是后来的几十代人。中国的化学用语其实也是少数重要人物的工作,最早进行翻译并提出元素命名法则的是晚清时的徐寿,他的时代的化学体系比宇田川榕庵的时代要成熟多了,后来中文的化学术语经过20世纪30年代另一名翻译先驱郑贞文的修正,确立了如今一字一元素的基本规则,并推广到了有机化学乃至分子生物学等更复杂的领域。




  

相关话题

  肥皂放进微波炉里转,会有什么效果? 
  想看懂日文漫画,日语大概需要达到什么等级呢? 
  死亡、犠牲、亡くなる这三个词语有什么具体的差别? 
  日语中的表示雄性的オス与表示雌性的メ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呢? 
  碳中和大背景下,化学专业学生该如何选择就业方向,抓住机遇? 
  为什么口腔医生都喜欢拔智齿? 
  国外有些学者在学生时期发论文横扫science nature,但独立后却只能在一般刊物上发论文。怎么看这个现象? 
  日语学习可以在十个月的时间内通过N2考试吗? 
  为什么橡皮能够跟尺子粘在一起? 
  网传 3 月 31 日中科院化学所发生反应釜爆炸,一人疑似身亡,化学安全事故有多可怕?如何避免发生?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春晚相声越来越无聊?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外媒报道《刺客信条》新作「王朝」很有可能为中国明朝背景?基于明代会有哪些可能的剧情设定?





© 2024-05-0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