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淞沪会战?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淞沪会战,做个简单的评价就是:这一仗该打,但绝对不应该以当年的那种打法去打。

——————————————————————————————————————

为什么这一仗该打?

上海市当时中国的金融中心,江浙一带也有着中国为数不多的工业力量。而且这一带的人口密度也很高。总体战打的就是工业和人口,不保护本国的工业和人口中心,那还打个什么劲呢?

所以,淞沪必须要打。

至于所谓“把日军的战略从由北往南变成了由东向西”,这个说法,其实是国民党后来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首先,日军全面侵华时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战略,谈何“由北向南”、“由东向西”?

历史上中国总是被由北向南攻破,是因为古代中原王朝最主要的敌人——游牧民族,其大本营在中国北边的草原上。游牧民族怎么可能不由北向南打?日本在哪里?日本在中国东边,其大部分力量的运输,都要从海上走。所以,日本天然的进攻方向就是由东向西,也就是从海岸线向内陆推进。当然,有人会说全面侵华可是从东北开始的。确实如此。但是日本要不断扩大战争规模,必须从本土调兵,而不是东北。关东军本身担负着防御苏军的任务。从朝鲜、东三省本地人口中也难以征召足够的军队。日本把部队先运到东三省,再入关,实在是绕了个大圈子。还不如直接从沿海地区进攻。

所以,所谓的淞沪会战把日军进攻方向从“由北向南”变为“由东向西”,可以说是十足的胡扯。无论有没有淞沪会战,日军的进攻方向都会是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这是由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

我们还可以从后勤角度来谈为什么日本必然由东向西打。

按照国府宣称的日军由北向南的打法,也就是先攻克华北,再攻克四川,再向东南方向打。我们来看一下地图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愚蠢的打法:

首先,日军补给必须从东三省调拨,或最多,从华北港口上岸,然后走上黄土高原,打到河西走廊,绕过秦岭天险。千里迢迢才能到达四川前线。这种补给难度相当之大。有些地方连铁路都没有。

山地作战,利守不利攻。日军坦克、重炮等优势都无从施展,而且面临着巨大的后勤困难。日军将领除非脑残了,才会主动放弃近在咫尺的海岸线以及平坦的华东平原,去劳师袭远,绕一个大圈,在不利于自身作战的地形上与国军死磕,还把自己至关重要的华北补给线暴露在国军进攻之下。。

再者,华北、西北、四川,全都不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一直打到四川,对民国的经济、行政能力都没有严重的伤害,完全是事倍功半。日本人凭什么不先去打作为民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华东和华南?

——————————————————————————————————————

总而言之,所谓从北向南的战略,对于日本来说调兵不便、补给困难、地形不利,而且还无法伤及民国的行政、经济和工业能力。日本人脑子锈逗了才会从北往南打。

更何况,从北往南打的必经之路就是陕西,正好可以替国府剿灭共党。而且四川当时有大量的军阀武装,而华东华南却是蒋介石以及国府中央的大本营。我们不妨这样说:如果日本真的从北向南打,蒋介石做梦都会笑醒——这条路线恰恰是替国府中央剿灭所有不大听话的力量。

从这些意义上讲,如果淞沪会战真的把日军战略从“由北向南”转变为“由东向西”,那蒋介石简直就是蠢材中的蠢材。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人民的巨大犯罪。

事实上,早在1934年,国府就预料到日军会在华东登陆,所以提前修筑了吴福线、锡澄线、乍平嘉线、海嘉线等国防工事。换言之,国府至少在1934年就预料到了日军会走由东向西的路线。

如果国府觉得日军会从北向南打,这就面临着一个吊诡的事情了:日军已经攻占东三省,从北向南打无疑是从东北入关最为方便。何以国府会把国防工事修在江浙,而不放在华北?

有三种解释:

A、国府的人都是蠢货,没看出来从东三省出发走北路最简单,反而觉得日本会从江浙登陆。

B、国府的人都能未卜先知,知道以后有一场淞沪会战能把日本的进攻方向扭转到江浙。

C、国府的人一开始就认为日本会从东向西打。

——————————————————————————————————————

当然,有人可能提出,蒋介石的这段话来证明他的策略

“敌军战略本以黄河北岸为限,如不能逼其过河,则不能打破其战略,果尔,则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绰绰有余,是其先侵华北之毒计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华北之战略,一则逼其军队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则欲其军队分略黄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驻华北。中倭之战必先打破其侵占华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毁灭其侵略全华野心。总之,倭寇占京沪,其外交政策已陷于不可自拔之境,……”

要注意到,蒋介石说这段话的时间是在1938年5月5日,淞沪会战都已经结束快半年了。这不过是在淞沪会战未能实现战略目的的情况下自己找面子罢了。

实际上国府对于日军作战计划的预估就是日军会分兵两路,一路打平津,一路打江浙。日军分兵,是预料之中的结果,而不是淞沪会战的战果: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甲案:“(二)敌军之攻击方向,为对黄河邀北,由古北口一山海关,经北平一天津,沿平汉一津浦两路,向郑州一济南一徐州前进。期将我主力军歼灭,或将我国军向西北贫痔之区压迫,期以封锁之。其副作战,由多伦经张家口一缓远一河套一大同,及由北平经保定、石家庄,向太原前进,取包围山西之势。 此外更将利用其有绝对制海权,由胶州湾一海州等处登陆,以威胁我在黄河北岸作战军之侧背。 (三)长江下游太湖附近之地区,为我国最重要之经济工业中心及首都所在地,敌今在上海已构成相当根据地,将以有力之部队,在本方面登陆,协同海军而进攻,期挫折我国抵抗之意志。 ”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乙案:“其(日军)主战场以华北为中心,并以有力之一部,沿平绥路西进,及由山东半岛、海州等处令陆,截断我南北连络线,策应其主力军之作战,以囊括我华北全部,同时以一部由扬子江口及杭州湾上陆,以掠夺我资源,威胁我首都,并以台湾部队向闽粤沿海岸登陆,期助援其主力军作战进展容易。”

所以,日军在抗战初期的战略,早在国府预料之中,并不存在什么“迫使日军分兵”或“使日军战略由从北向南打,转变为从东向西打”。

——————————————————————————————————————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说说淞沪会战本身。

如前所述,华东、华南是国府中央的大本营。损失掉这些地方,对国府的经济、政治打击是非常可怕的。国府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这些区域的防御能力。

对于日本来说,虽然由东向西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有一个巨大的难点,那就是登陆。

两栖登陆战,即便到今天,都是作战协调与后勤的噩梦。即便成功登陆,也面临着无法获得充足补给的危险。即便是工业实力极端强大的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也长期面临着补给不足的问题。这种问题,必须通过占领港口来解决。

因此,大型港口城市的控制权,在全面抗战初期具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

然而,国府也恰恰是在这个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难题:上海驻扎有日本海军陆战队。

而日军显然不会放弃如此便利的机会。

1937年7月30日,张治中向南京报告:“我在北方作战,固不宜破坏上海,自损资源,然若敌方有左列征候之一,如:1敌决派陆军师团来沪,已开始登陆输送时;2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3敌在长江艇队来沪集会时;4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在需要,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

南京回复:“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也就是说,77事变之后,国军投鼠忌器(工商业以及其他国家租界),不愿意先发制人消灭上海的日本军队。但对于日本在上海的行动是非常担心的。

因此,1937年国府的《国防作战计划》是这样写的:“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尔后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敌之登陆……不得已时,逐次后退到默认阵地,须确保乍浦、嘉兴、无锡、江阴之线,以巩固首都。”

显然,国府在淞沪会战前的作战思路就是把日军在港口地区的有限兵力赶下海,然后固守海岸线。只有在实在守不住的情况下,才会向后退,节节抵抗。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两名士兵驾车闯入虹桥机场,被国军击毙。中日为此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但是日本要求中国军队撤出上海,这是国府不可能接受的。日本同期向上海和青岛进行了增援。双方在8月13日正式开打。

8月15日,国府总动员,建立第三战区,以顾祝同为总指挥。其作战方针是:“战区以巩固首都及保有经济策源地之目的,迅速围歼上海附近之敌,并打破其沿海沿江登陆之企图”。可见国军从早期计划到淞沪会战时的具体实施,其目的是非常连贯的,就是保卫江浙政治、经济和工业,而不存在让日本分兵或转移进攻方向的想法。

然而,国府却在8月18日停火,希望外国调停,让中日两方都撤出上海。这无疑给与了日军喘息之机,方便了日军调动部队。

那么,为什么国府在这个时候还会抱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

首先,不得不说,长期的衰弱,让中国政府丧失了自信力,难以全面评估自身的实力。当时的国府政要们,并不相信单凭中国自己就能战胜日本,或者至少以当时那个国力水平无法战胜。他们想方设法都要把欧美国家拉到这个冲突里面来。希望能够通过欧美调停,停止冲突。

再者,日本全面侵华是“下克上”的结果。换言之,当时与国府直接打交道的日本中央政府,并没有全面侵华的想法。或者说至少没有一个全面的方案。因此,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日本政府的代表反而会显得比较倾向于妥协。这无疑给予了国府错误的信号,使其产生了可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冲突的幻想。

更进一步说,即便是日本军部,即便是面临着全面侵华的局面,当时也缺乏全面的战略构想。7月29日,日本参谋部的计划还是“一、以中国驻屯军进行作战,在平津地区对中国军队尽量加以沉重打击。二、在情况不得已时才在青岛和上海附近作战。”结果到了8月初就倾向于在上海投入一定的兵力,到真正开火了,却又决定投入重兵。

日本政府和军队本身的多变,更让国府误判了形势,以为还有调停的可能。

这些误判和幻想,让国军失去了先机。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上面日军计划岂不是证明了淞沪会战成功地使得日军分兵?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之所以日军早期并不愿意向青岛、上海投入军队,是因为当时日本政府并没有全面侵华的计划,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动员工作。在不进行动员的情况下,日本最多只有7个师团可用于对华作战。而随着日本侵华扩大化,日本政府迟早要进行总动员,因此从青岛、上海侵华是必然的举措。之所以一开火,日本就忽然能够向上海投入重兵,是因为日本于8月15日开始了总动员,兵力已经不再是实施江浙登陆作战的限制了。

——————————————————————————————

淞沪会战具体的过程这里就不冗述了。

主要需要提到三个问题:

一、上海的地形

实际上上海的地形并不适合国军作战。日军海军相当强大。在淞沪会战中,日军可以充分发挥其海军的威力,进行火力支援。其海军航空兵也得以发挥。这些要素对国军作战是相当致命的。大量的部队,在运动中,就被日军火力极大地杀伤,这完全不值得。也就是说,上海本身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国军进行一场大会战。当“把日军推下海”的主要作战目的无法实现的时候,国军就应该主动后撤,而不应该在上海进一步地消耗。


二、对外交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10月25日大场镇失守,国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继续防守日军进攻已经不现实了。另一方面,为了便于在11月初的九国公约会议上实现西方干涉的最终目标,蒋介石仍然要求国军继续固守至少10天到两周(宋希濂《血战淞沪》)。第88师参谋张柏亭在《淞沪会战纪要》中写道“委员长训示政略目的,是强调日本军阀的侵略行为,而上海是一个国际都市,中外视听所集,要在国联开会时,把淞沪战场的现实景况,带到会场去……”

这仍然是国府总是寄希望于外国干涉的老毛病。这种幻想,带来的后果,就是当国军受命撤退的时候,已经陷入了混乱,撤退变成了溃退。


三、指挥失败和无组织的溃退

国军本身素质和训练确实远远不如日军,这在淞沪会战中非常明显。国军上层也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在淞沪会战中指挥多有失误。尤其是蒋介石,经常远程遥控,插手一线指挥,导致部分地区作战失利(这个问题贯穿抗战始终)。

而11月9日下令撤退的时候,由于作战损失和指挥问题,前线国军已经几乎失去了指挥,撤退变成了溃退。《国防作战计划》以及第三战区作战方针中指明的,利用国防工事进行层层防御的方略,完全没有得到执行。这使得日军长驱直入,并导致南京保卫战过早地开始,国军失去了准备时间。

——————————————————————————————

因此,总体而言,淞沪会战是国府必须要打的一仗。虽然初期部署有所失误,但情有可原。然而后期为了争取最终毫无作用的国际舆论支持而过多地推迟撤退,导致了全线溃退,将国防工事拱手让人,还使得南京保卫战过早开始。因此,从战略上看,即便不说是失败的,也是有着非常大的错误。

至于“强迫日军分兵”、“改变日军进攻方向”都是比较可笑的。唯一可以成立的是,淞沪会战使得日本从不断“下克上”的侵蚀中国,变成了全面动员、全面侵华。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亡国级战略失误,所幸日本同样菜的抠脚,恰好棋逢对手。

马鹿们打得简直是一塌糊涂,神马玩意,毫无大局观和计划性可言。金山卫登陆后居然去打国军侧翼而不是直接抄后路,打侧翼也就算了,结果接下来又玩出兵分两路的奇葩操作,整整十四天后才向湖州方向进攻,首鼠两端,两路兵力最后任何目的都没达到。金山卫登陆同时,在昆山,太仓,张家港方向居然毫无动作,过了整整八天后才在太仓登陆(这奇葩操作是哪个卧底指挥的?)。要不是国府配合的好,在南京又送了一波人头的话,可以说日本除了绞肉之外就没啥战果。

见识过长征和长追之中展现的复杂地形行军能力之后。日本就应该意识到,歼灭中国军队主力的唯一机会就是利用宁沪杭这个面向海洋的突出部,吸引中国兵力于上海,而后以快速部队从杭州方向登陆沿太湖以西前进,合围中国军队于南京以东。可马鹿们呢?战前毫无准备,战时闭着眼瞎打一气。。。。

经查:松井石根命令柳川平助登陆后向松江方向攻击。结果柳川平助独走,不服从指挥,准备向嘉湖方向进攻。经大本营调解(和稀泥,战场抗命还有理了),结果一个师团向北,一个师团向西,闹出兵分两路的笑话。。。。。

而国府方面呢?更应该清晰的意识到宁沪杭突出部的极度危险性,正面兵力不足时就要老老实实收缩战线,决不能削弱侧翼。结果呢?正面打成添油送人头,兵不够了从侧翼抽人接着送人头,结果侧翼被一击即溃,要不是日军也是组织混乱,胡打一气,全国精锐真要全交代在淞沪了。。

真是旗鼓相当的对手。。。。。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不怪国军太渣,

重炮和空军的时代是攻大于守的时代,全靠火力对攻。

只要被包围切断后勤,没人能撑几周。


user avatar   jin-75-86-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好,有人说差。

根据胡卓然团队的初步考证结果,仅10月一个月,在淞沪战场阵亡的日本陆军数量,就超过了华北37年7-12月的阵亡总和。

而根据「战地其他死者名录」中约2%(或者更多一些)的遗漏,另外还有少量海军阵亡,一月之内阵亡的日军数量很可能超过11000人,还不包含病死和事故死。

如果按死伤比1:2.5来推算,在最残暴的几天,日军平均每2天就损失1个联队,而整个十月,更是以每天损失一个大队的速度在大出血,一个月损失超过30个大队。

忘掉战史丛书的那个战死9000,死伤40000的数据吧,每遇到大战,日本人就变得不识数了。

当淞沪抗战的将士们浴血奋战,歼灭数万日军的80多年后,他们的一些后人,还带着充满党派纷争、阶级对立和意识形态的思想与偏见,围绕着这场中华民族抵抗强大侵略者的壮烈一搏争斗得面红耳赤,令人不解,令人寒心。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很多评价淞沪会战的文章,都犯了一个通病

这个通病是什么?就是现在大部分评价淞沪会战的文章,都不能回到本原,不能从军事学的角度上好好评价一下淞沪会战,一讲淞沪会战,就变成了讲政治,一讨论淞沪会战的得失,言必提其打破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又言必提全国各地抗日军队空前统一,慨然赴死,气壮山河等等……讲了这么多,很少有人真正能讲出淞沪会战上军事上的一二三四五,甚至至少有九成中国人,可能根本都不知道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先手进攻,日军被迫仓促应战的!还有九成五的中国人更不知道淞沪会战打到最后日本上海派遣军其实依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正面防线,只是由于日本第10军在杭州湾一带实施了战略登陆,严重威胁到淞沪全军的侧翼,国民革命军才被迫撤离战场的。(非常有意思,我作为工会委员,这周恰巧要组织本分工会成员观看《八百》,顺手做了些小调查,调查结果是在我们这个基本学历本科以上,拥有硕士和硕士以上学历的人占到60%以上的分工会里,对淞沪会战的了解程度真的是让人扶额的)

这其中有太多太多迫不得已的因素。有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出发的考量,更多的则源于我国研究近代史或者着手研究近代史的人员对于军事处于完全无知或者几乎一窍不通的状况。甚至说句更难听的,由于现在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公众号发声,因此很多人用完全不考证的材料,写出了很多半真半假,但实质上完全失真的文章。

就拿知乎上最近关于淞沪会战的一些高赞回答为例,虽然动辄通过情绪上的输出得到数千赞甚至上万赞,可是让人点进去万分难受的是,这些回答多淞沪会战的分析逻辑上正确的,对于中方参战力量的记叙也基本符合史实,要命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对日军投入淞沪会战的力量和日本军队当时真实的实力犯了很多完全称得上幼稚的错误。

比较夸张的如大家都知道的在知乎混不下去,跑到头条拿了青云计划奖的“青年历史发明家”萨沙(注意是萨沙不是萨苏)大笔一挥把日本1937年全年的军工产量全部加强给了日本上海派遣军,600多辆坦克,1600多门火炮,500多架飞机,无论怎么看都是一股无法战胜的力量啊,可是如果一年的军工产量都拿提前预支给了上海派遣军,那关东军怎么办?近卫师团怎么办?华北派遣军怎么办?正在扩军中的大本营怎么办?天皇的其他军队不会气到哗变么?!!

比如有另一位同志,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淞沪会战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结局,这算是一个明白人,不枉有几千人给他点赞,然而他给出这个结论的最重要论据是:日本本土还有400多万的后备军队,即使中国军队击败了当面的20万日军,断不可抵挡后续400万军队的铁蹄。看到这条煞有介事的“资料”,我一口肥宅快乐水差点儿喷了出来。

根据日本防卫厅出版的权威二战研究资料,日本大本营在九一八事变后多次推演国内国际形势,比较准确的判断出了1939-1940年前后会有超规模的世界大战,因此日本大本营本来的计划是1937年开始扩军,由已有的18个常设师团45-50万陆军扩编纸36-40个师团,约110万陆军(海军方面的扩军计划比较复杂,这里就不细列了,总而言之经费和资源需求肯定是远高于陆军马鹿的)

值得注意的是,七七事变开始时,由于前几任文官内阁的一再杯葛,日本大本营预想中的扩军计划仅仅是刚刚开展,淞沪会战开始后,日本大本营也是火急火燎的先投入了数个精锐的常设师团进入战场,再慢慢的利用整补计划给上海派遣军凑足兵力,因此在淞沪战役里,整个日本方面用的是兵家大忌:添油战术,其后备力量也没有400万之巨,如果日本真的在1937年就保有400多万常备军,那226兵变直接就成功了,那国内肯定已经是经济崩溃到没法看,有人起义第二天就能全国人民跟着揭竿把所有资本家骨灰都扬了的局面。

事实就是1937年底,日本全国军力才达到100万这个数量,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全国军队也不过240万,1942年底日本军力巅峰时期不过分四大部分:

1.中国派遣军 150万

2.关东军 90万

3.太平洋方面军队 80万

4.本土驻军和训练中的军队 120万左右

也就是说那名作者直接乾坤大挪移把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的巅峰兵力复制粘贴给了当时的日本,那日本不能三个月灭亡中国都怪日本海军马陆,只要海军马陆但凡给力一点儿,把400万日军中的300万运到中国,平趟都三个月平趟中国了。

总而言之,这些作者共同的错误就在于:

无限夸大日军的兵力火力和做战能力

仿佛国民党抗日初期必败无疑,非战之罪,这种做法我不知道是想为国民党洗白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而言之,这样编造数据编造史实误导民众是非常可耻的!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客观的从军事学的角度上来好好评价一下淞沪会战呢?

这将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但我觉得,总是要有人来做的。

如果客观的从军事学角度来评价淞沪

战略:75分

指挥:60分

战术:30分

我先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淞沪会战该不该打:该打!但绝不是历史上的这种打法!

日本人厉害不厉害?厉害,但绝不是不可战胜的,甚至可以说以侵华日军某些方面的呆板程度,以我抗日军民所爆发出的巨大决心,我们很有机会在江南战场打出一个连德国顾问都感到意外的更好的战果。

淞沪会战强迫日军改变自北向南的侵华策略,是最大的战略成功点,无论如何推演研判,这步棋,都应该走。

然而悲剧的是,我军先手进攻,却让对方区区4000守军越打越强,越打越有士气,如果淞沪战场一开局,中央军三个德械师能强硬而迅猛的吃掉日本这点儿守军或者给日军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对日本在上海的侨民造成严重威胁,那日军在淞沪战场上的步调将无比慌乱,我方会占据更多的战略主动。

淞沪会战让日军打成了添油战术是成功点二,可是万万不幸的是,我军也打成了添油战术,尤其是被动防守,任由日军优势火力肆意杀伤,结果喜剧直接变悲剧,而蒋介石还寄希望用这种惨烈表演给英法列强看从而让起介入调停,这种草菅人命幼稚的想法我觉得送总指挥官蒋介石上军事法庭枪毙五十遍也不为过。

无数次的兵推,淞沪会战最理想的状态无非是在会战开始时,既做好诱敌军重点改由上海方向进攻为主的准备,开始组织迁都武汉。对日本在上海的基地,留守海兵,日侨第一波既造成沉重打击,逼使日本国内舆论沸腾,不得不增援上海,在日本上海军梯次登陆尤其是重火力布置到位后,收窄一线防御阵地,将陆续集结来的抗日军队梯次配置在苏嘉吴澄国防工事上,进行工事防御演练。一线防御依托租界,减少正面被弹量,最终目的是把敌上海派遣军吸引到固有国防工事线,给其好好放放血,历史上,国民革命军上海溃退后也确实在这条防线上打出了不错的战绩,这还是在国防部组织失效全军混乱的情况下,如果一开始就坚决依托国防工事线作战,同时进一步掩护首都圈向武汉的迁移,无论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要比死守淞沪给外国人表演血肉扛炮弹有效的多。

行文至此,因个人事务暂告一段落,大家有兴趣,不妨插个眼,有时间的话,我会继续加更对淞沪战役的纯军事方面的分析

实际上早在2017年,知乎上就有相关淞沪战场的非常优异的论文,这样的文章和那些瞎编的公众号比起来不知道高出多少倍。

@张程(知乎艾特系统又出问题了,又找不到本人了)硕士通过自己的硕士论文答辩过程以自己亲身赴实地考证引用大量恰当真实的历史数据,非常直白的论述了现代人对战场的再考察结果。欢迎大家前往围观。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至今日,仍旧有人信奉果粉那一套,说一些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的梦话:

没有淞沪血战,米帝凭什么会援助你,而不是加强东南亚军力?淞沪的意义可以和抗美援朝相比,都是不得不打的。淞沪是国军给米帝的投名状,别太低估了“送”的内涵与外延。

这种话全部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

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在现实中,淞沪血战以后,只有苏联援助了中国。但是果粉对此向来是忽略的。那么按照果粉的“历史线”,淞沪血战以后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有价值的外国援助。

与此同时,在此之前与中国进行有限军事物资合作的德国,也停止了与中国的军事贸易。此前,德国通过进口大量具有战略意义的钨砂、猪鬃,出口给了中国少量军事装备,例如头盔及其他物资。甚至德国还迅速停止了此前德国外交部和国防部推行的对华军事合作。

所以淞沪血战恰恰起到了反作用:

因为淞沪血战,米帝没有援助你,而是加强了东南亚军力。淞沪的意义完全不可以和抗美援朝相比,没有任何可比性。淞沪是国军给米帝的投名状,问题是国军过分高估了“送”的内涵与外延,以至于人家完全当成笑话。

对于淞沪会战,有的看法说:“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确立了中国在同盟国的大国地位;一个一贫如洗的农业国家也能抗的住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为世界反法西斯抗争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实际情况也是恰恰相反:

“国际上的影响力:让世界对中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低估,加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贫弱地位;一个一贫如洗的农业国家不能抗得住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为世界反法西斯抗争增添了失败的色彩。”

战术上日军的能力被极度放大,战略上中国的弱点被极度放大,这样的战争进一步放大了日本的优势、放大了中国的劣势,极大展示了日本的优势。


user avatar   luo-mei-luo-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顽固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哭了:当年日俄战争,它们时常一脚踢到铁板上,倒也认了。毕竟沙俄的军工、钢铁产量不是它们东洋锉子能比的。

可现在欺负的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这一脚踢得比日俄战争还痛,是个什么鬼?

面对旧中国,军国主义的日军是钢多气也多, 军兵都是武士道洗脑多年,不光顽固死硬,训练有素,而且狂热!陆、海、空火力占压倒性优势,战役进行到10月,日军炮兵的备弹量是:每门41式山炮配发480枚炮弹,每门94式山炮配发780枚炮弹,每门75毫米野战炮配发500枚炮弹,每门150毫米榴弹炮配发530枚炮弹,每门105毫米加农炮配发660枚炮弹。整个淞沪战役,日本陆军一共出动了相当于16个炮兵联队,约500-600门中、重型口径的身管炮;据参战的曾根一夫,以及《日本陆军史》都记载,因为火力空前倾泄,以至日本国内的弹药储备都搬空了。

而中国军队实际只有约3个炮团,最出名的配备德国莱茵金属造的重炮第10团,仅仅派出1个营,8门大炮参战。

可是打了不到3个月(8月23日到11月12日),重火力兵团的日军被只有轻火力的国军打死了17696人,如果加上击毙的日本海军,则总数超过18000(数字见日本战时发表的《官报》)

再加上伤病减员,平均每天要被中国军队干掉一个大队!

当年日俄战争,最艰苦的莫过于旅顺之战,日军用肉弹战术仰攻俄军的山体永备工事,尸横遍野,打得司令乃木希典哀叹“愧我何颜见父老?凯歌今日几人还?!”,可战死失踪一共也不过16300人(数据源自儿岛襄)。

面对火力贫弱的国军,强大的日军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被打懵。

最惨的是第一波参战的日军第3、第11师团,两个月把在编兵力全部打光,只好依赖补充兵支撑着。日本近现代史学者江口圭一这样写到:

“这两个师团的步兵,竟然发生起初出征者全几乎全部死伤,而依靠补充兵员来替换的情况,这是日俄战争以后从来没有过的最大减员!”

其中第三师团在80天作战中(8月23日至11月10日)仅仅死掉的就达到5029人(童屹立提供),再加上负伤、失踪减员,这个师团达到了日本自己定的“全灭”标准。

第三师团的士兵曾根一夫在后来的战争回忆录中写道,它眼睁睁的目睹头第一批登陆的友军在滩头被整体歼灭:

“第一波乘着驱逐舰的先锋部队,在登陆的时候就受到顽强的攻击,几乎被全体歼灭”、“日军有时需要采取同归于尽的战术,造成比旅顺攻击战还要严重的伤亡”。

还有3400余人的天谷支队,在9月4日登陆后,才十天,打得只剩900人。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那么多血战,哪个团有这种减员速度?

第二波参战的13师团,没打几天就达到全灭标准。根据日军战史,它的下属四个步兵联队(58、65、104、116联队),主要被分配进攻上海北郊江湾附近的老陆宅、孟家宅一带

这些强盗一上战场就被揍得头破血流。

第65联队士兵田中三郎回忆:

“在前方是老陆宅、左侧是孟家宅、右侧是三家村的地方,遭到了中国精锐部队来自三个方向的猛烈夹击,我方阵地前的一片竹林,在敌人密集火力下,霎时间被一扫而光。这个中队198人中,65人战死,负伤送往后方的更多,仅有23人安然无恙,中队长也因伤后撤,6名军官中有3人战死沙场”。

整个第65联队打了十几天光是阵亡就有616人(《步兵第六十五联队老陆宅、三家村附近战斗详报》),加上打伤的、失踪的,这个联队大半给打没了。

同样在孟家宅激战的还有116联队,据联队下属第7步兵中队的战史,光是10月24日这一天,全中队194人就战死54人,另有6人因重伤毙于次日,再加上负伤减员,全中队只剩下36人。而整个116联队在孟家宅和清水顾两地,被打死的多达600余人,尚不算进伤员和失踪者。(《中国大陆的出征:第7中队转战记》)

在它们右翼进攻三家村的104联队也被打血崩。以至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旅团长山田栴二少将被惨烈虐哭!当着残剩下属的面放声大哭起来。(此处记载鸣谢张世东、江紫辰)

与13师团同一波参战的101师团,亦是死伤遍地。下属101联队长加纳治雄,亲眼见证了它的部下是如何被虐到怀疑人生的,在它本人于1937年10月11日毙命之前,向师团部呈交了这样的报告:

“士兵中(也有一部分干部)已经丧失斗志,自己装成发生突然事故的样子,或者有意企图后撤至河渠北岸,对此我都难辞其咎,现在联队已有3名大队长以及大部分中小队长丧命”、“晚间战斗几乎不能掌握局面,士兵受到敌人的射击,或者即使受伤,便被当成好事,藉护理之名,于黑夜后退者不少”

--------侵华日军不仅许多部队被摧毁了,关键是意志被摧毁,狂热的武士道精神安在?

整个日俄战争,日本伤亡最惨的师团是第9师团,可这个师团打了长达一年,也不过战死7000人。而它们在中国战场才打了2个多月,战死竟达到5000人!以至师团经理部的衣粮课课长渡边卯七在战后的回忆中感叹“战斗真的是踏着战友的尸体进行的”!

这个师团下属的36联队,在日俄战争中参加惨烈的旅顺攻坚达5个月,战死了953人。可同样的联队,在中国战场才打了2个月,竟战死了1565人!(江紫辰所引《步兵第三十六联队中支那方面行动概要》)

同样,做为火力弱势的一方,中国军人的牺牲也是惨重的!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与尊严,他们中的无数人义无反顾拚到最后一刻!

日寇惊讶于中国军人的壮烈:

“在碉堡附近,敌人遗弃的尸体层层叠叠堆积如山...........看来他们是打光子弹,战斗到了最后那一刻的。散兵壕里的死者有的紧握着枪而死…………虽说是敌人,但他们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战斗精神。其中很多人似乎是未满20岁的孩子,这令我惊讶不已”(渡边卯七)
“出发到上海之前,我从未预料到会有如此激烈的战斗…………上海之役完全的改变了当时日军轻蔑中国人的想法………他们(国军战士)虽已死去,却仍然手握步枪,保持着射击姿势” (曾根一夫)
“中国军的坚强极大地削弱了我军的士气,我觉得我们的联队好象全部被消灭了”(第101师团下属101联队士兵荻岛静夫)

因为战况空前胶着激烈,日军伤员和补给很难及时运送,荻岛静夫连日只能喝战壕里混入尿液的脏水;然而,荻岛静夫它们已算幸运了,更多的日军部队,由于战场上到处是腐烂的战死者遗体,只能累月的捞取漂浮着尸体的河水饮用,和用来做饭洗米。以至大量日军轻则腹泄,重则爆发传染病,到处是侵略者的哀嚎声,苦不堪言。

这场淞沪会战,全中国各派力量都被空前的团结到一起!平日里互相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军阀、实力派们,都在民族救亡的旗帜下放下彼此的争斗,共同战斗在一起!中央军、川军、桂军、黔军、粤军、东北军、湘军、赣军、闽军,真真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同心御倭,齐力杀贼!

一共有4万多中国军人,牺牲在淞沪战场上(中国近代史编写小组《中国近代史》工人出版社1984版),正是他们的存在,我们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我们才能走出沉沦与黑暗,在今天迎来复兴与强大!

做为后人,没有任何资格去中伤他们,诋毁前人。他们对我们每一个后人都有恩!


user avatar   shen-peng-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淞沪会战牺牲极为惨烈,日军投入20万人,伤亡4万人;国军投入80万人,伤亡30万人。

从战场的表现看,中国军人是英勇无畏的,在某些局部战场的对抗上,中国军人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历史著作、文学作品,越是渲染这种局部细节的壮烈,渲染我们军人的悲壮,就越让人感到悲愤......

因为,仗不是这么打的,仗不是打给别人看的,打仗不是为了“悲壮”,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战略目标,要么迟滞敌人的进攻,要么消灭其有生力量,要么保存自己的实力,要么保护自己的民众.....打仗,要问问“划不划算”。教员有句话,叫做“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这场战役的总指挥者,但凡果断一点、理智一点、拥有一点点现代战争的意识和大局观,我们这些优秀的军人、这些视死如归的爱国者,不至于流这么多血。

打仗这种事,你要么就坚决战,要么就坚决撤,战又犹豫,撤又犹豫,这就是把将士们往火坑里推。上海的地形狭窄,根本不适合重兵集结展开,搞大规模阵地战,这不是把血肉之躯都往舰炮下送吗?老蒋想的很好,觉得淞沪地区水网密集,不适合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突袭.....但是就这么点弹丸之地,人家炮火、飞机怎么都够得着的啊,而且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有铁路有公路,人家机械化部队怎么不好打了?

一开始,国军面对的只是日本海军陆战队3000多人,加上日本侨民浪人,不过4000人,也缺乏重武器。当时国民党想的是在日本主力来援之前,把这4000人赶下海。88、87两个精锐的德械师、5万多人,两个德国重炮团、30多辆坦克、还有空军和水面舰艇,围攻日本海军陆战队.....但是,这一仗开打之前,就有汉奸泄密,日本海军陆战队早就修筑好了工事,防卫周密,初期的进攻又不果断,总是寄希望于西方列强能够插手调停,在准备进攻前,张治中还收到蒋介石手令“不准进攻”,进攻时机一再被拖延。

战争失去了先机和突然性,结果到了真打起来,日军准备充分,4000海军陆战队越打信心越足,援军不断到来,这一仗一打就打成了消耗战、拖延战、绞肉机.....

日军确实装备先进、士兵素质高,但他们并不是什么超人,他们的战术,其实也很死板,打的也是呆仗,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孟烦了吐槽的:“炮兵轰、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日军并不擅长迂回穿插,但是他们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单兵水平高,就算大家都是“打呆仗”,日军的“呆仗”的水平,也是国军的祖师爷。国军中央军的将领们,包括蒋介石自己,都是在日本接受的军事教育,打起来,日本人是“知根知底”,反正国军就只会阵地战......人家好歹知道步炮协同,国军做不到啊,这么打下去,就是盗版打正版,打成“添油战术”。

双方不断增兵,日本舰队来援。国军的各路精锐,经常一上战场就被舰炮打残,一天的伤亡人数就是一个师,蒋介石的“先进”的德式坦克部队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发挥出作用,反而成了日本的靶子,全军覆没......18军黄维67师镇守罗店,结果被日军炮火“洗地”,两个小时就被打残,黄维手下三个团长1死2重伤,炊事员、文书全部拿枪上了战场,最后,黄维的67师剩下的人凑不足一个团。川军、桂军纷纷来援,小诸葛的广西狼兵,一上战场就没了大半,是的,淞沪会战确实是“一寸山河一寸血”,但是,真的不值得啊。

白崇禧早就劝蒋介石撤退,利用江南地区的永备工事逐次抵抗。但这个时候,蒋介石非常期待布鲁塞尔会议和《九国公约》,就像当年列强“三国干涉还辽”一样,可以迫使日本停战,但是这一回欧美列强根本就不管东方的事情,美国这时候还在给日本卖钢铁呢,日军肆无忌惮,全力进攻。蒋介石还在犹豫不决,还在命令部队继续抵抗.....

终于在11月5日,日本人学会了迂回包抄,日军第十军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绕到了国军背后,包围圈已经形成,国军几十万人腹背受敌,淞沪形势万分危急,这时候,蒋介石还在幻想《九国公约》的签约国可以干涉中国战场,还没有做撤退决定,但是西方列强不但不干涉日本,反而指责中国在上海非军事区挑起战争、破坏和平。

这时候再组织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接下来,就是一边倒的溃败和追杀了。40万人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追着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一直逃到南京,都没有能够完整组织起来,各路防线和永备工事,等于白送到了日军手里。

这场会战,中国军人伤亡惨重,第一军、18军、三个德械师、中央教导总队的精华伤亡殆尽,基层官兵几乎换了一遍,国军中最宝贵的黄埔军官生,都葬送在了这里。那些不计前嫌,千里驰援的地方军阀部队,也整军整师地牺牲在这里,川军20军彻底失去战斗力,桂军6个师伤亡过半,东北军67军两万人全军覆没。

淞沪打成这样,士气丧了,人心散了,组织度也没有了,南京保卫战就没法打了。

只能从一个“悲壮”,走向另一个“悲壮”!

怎么评价?抗日将士们是伟大的,国民政府是幼稚、无能、腐朽的。


user avatar   lao-yi-han-han-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听一下当年的国防部长张爱萍是如何评价淞沪会战的,此段由张爱萍将军之子张胜记录。

父亲说,你把地图翻来看看。上海地区实际上是夹在杭州湾与长江口之间的一个半岛,水网密布,地势平坦,地域狭窄,属战略防御的浅近纵深。

在这样一个既无战场筑垒准备,又无回旋机动余地的地幅内,面对强敌,国民党囤积精锐主力70万大军,摆开了决战架势。

这在战争初期,在战略指导上,是极其轻率的,也是危险的。

从战役布势和兵力运用上看,是典型的内战套路

国民党军队是在追剿农民起义军和吞并地方军阀势力中崛起的,虽人数众多,但作战指导思想远不能适应二战机械化兵团大纵深突击的特点。

既未形成纵深梯次的配置,又未掌控强大的反突击预备队。

一线部署绵亘狭长,紧贴水域,在日舰炮不断轰击下徒增伤亡;

二线兵力既不能支援一线,也不能相互构成犄角,这就给对方分割、围堵、聚歼提供了便利。

其实,日陆军战术呆板,平推硬攻,但即使这样,开打十天后,防御体系即被日军割裂。

由于没有组织起强大的战役反突击,增援部队逐次添油,不疼不痒,导致各守军被敌紧紧咬住,无法脱身,待援无望,最终只能在一城一地孤立拼杀。

11月12日,日军于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成功,对国民党军实施侧后迂回。

以二战的水准,这并不是上档次的行动,但由于我方只顾正面,原守军调离,遂腹背受敌,导致整个防线瓦解。

仓皇间蒋介石又下令全面撤退,最终形成了兵溃如山倒的狼狈局面。上海沦陷。

淞沪会战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壮烈的一页。

参战军民面对强敌,浴血拼杀,以25万伤亡的高昂代价,毙伤9万敌军,粉碎了日本3个月亡我中华的迷梦,可歌可泣。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初战一仗,国民党精锐主力即被打残,由此导致首府南京的轻易陷落,30万生灵涂炭,日军沿江长驱直入,直逼我中原腹地。

这一仗,是否就如现代许多评论家说的,提高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和信心呢?

还是给当时的人们对抗战的前途、对胜利的希望,蒙上了一层阴影呢?

父亲回忆时说:“可以看清楚了,依靠国民党抗战,没有希望。


品评资治通鉴系列,会持续更新在公众号和知乎。

微信公众号:李不空,欢迎各位的关注。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

@sxc

邀请。非常非常感谢。

为了防止邀请我的sxc老师撤销邀请,我不得不截图。


@朱峰女士,你的答案,为了防止你进行修改,我已经截图了。没错,如你问题当中所说,礼貌是不是软弱?

当然不是。

我自问是一个普通人,在知乎得到关注多,也只是因为我勤勤恳恳,一个字一个字写得多,仅此而已。

我去咕咚网之前,当过记者,做过公关,我也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但是我深深知道,原创是品德,是节操。做记者,报道要如实,要客观,要中立,要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我为什么要在微信群“红包体育”里面和你抬杠,为什么要质问你,想必你已经不记得了,然而我记得清清楚楚。


我不关注你的微信号,那是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的。朱峰女士,你说你没做过亏心事,那么想必在你看来,未经他人许可引用、转载他人原创的内容,不算是亏心事了。


你不记得的事情,我一点一点帮你回忆起来吧。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当你加入“红包体育”的时候,我对群主说了一句话。【我很高兴,我有不删除任何聊天软件当中聊天记录的好习惯。】


这里截图当中的日期是一直就存在的。至今我的iPhone 4S也一直在用呢,不可能改掉。


你为什么和我说抱歉,你忘了?2015年3月3日你所说的,是真的都不记得了?


当时我的反应,算是很克制的了,毕竟当着“红包体育”群里这么多人的面。

为什么我过了这么久,才再次在“红包体育”群里质问你,我想你应该明白。我知道每个人做自媒体不容易,想靠着才华变现,更加不容易,当时你肯道歉,说你会改,那么我也就得过且过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改了吗?如果你改了,你就不会不经过

@式微

同意,转载她的答案,而且还将她列为“第二作者”。

你的所谓声明,夹杂在你的正文内容当中,而不是正式开辟一个子栏目道歉,被诸多的信息噪声遮盖着,这就是你的诚意?

上述三张截图,是2015年6月17日早上8:43时截的。我现在还很怕诸多水军说我图片造假呢。下面两张图,是2015年3月3日晚上20:49时截的。那个时候,你的微信ID还没有“太阳表情”。

这个总不能说我作假了吧?



而你在面对我的质疑的时候,说了些什么话,你还记得吗?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截图的原因。

二次编辑加了些东西,就可以等同于你自己的原创,是吗?


事实证明我当初心一软得过且过,才是真的错误。


你说了“最初开时,格式内容混乱,但转载内容标明了作者”——我还是那句话:用了我的东西,问过我吗?

你说了“微信对于转载格式有了新要求后,我们也跟着学习,把之前来源不明的全部删除。之后再也没有出现不合规的转载“——来源不明?请看看截图,你自己说过的话,怎么就这么快忘了呢?”是从虎扑、知乎、直播吧很多来源的文章“,这还算是来源不明?

你说了“暴力行为冠以道德名义,缺又恰恰选择了一个认真做事的自媒体下手,无论是出于要稿费,还是炒作涨粉,都不会实现的”——暴力冠以道德的名义?我质问你,就是暴力,你不告而拿,拿了我的答案,也拿了知乎上别人的答案,这种偷窃行为,就是道德的?


另外,请弄清楚,到底谁在炒作?我只是把原文作者式微老师带到了“体育红包”群,让她自己和你说清楚,这就是炒作?式微维护自己正当权益没有成功,自己写了篇专栏,以正视听,这叫炒作?

你说了“另外。。。您在背后诽谤我的许多聊天截图我已经给了律师。我们没做亏心事,我们礼貌但不软弱,真的,用法律途径解决,只对我们单方面有利啊。但您若真的要这样苦苦相逼,请也不吝给我一个您的地址,给您去一封律师函”。


我在背后诽谤你?请把截图放出来,让知乎用户都看看,我到底怎么诽谤你了。


你没做亏心事?没做亏心事我会质问你为什么不经过我允许转载了我的内容?


说我苦苦相逼?到底谁逼谁?“咕咚-李旸”是我在“红包体育”群里的ID,那是因为之前说过要标清楚所在的企业、媒体和姓名,所以我这样写。


我再说一次: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我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我的内容;我质问你,是因为你在知乎未经式微老师的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了式微老师的内容。


知乎上的回答问题,是我业余时间所为,工作忙的时候我只能下班回答问题,晚上写公众号内容,或者把知乎的答案放到我自己的公众号上去。关于足球篮球的内容,和咕咚网没有一点关系,全部是我自己的业余创作。


而你,直接找到了咕咚创始人、CEO申波先生,也就是我的最高领导,去质问我的行为是代表咕咚,还是代表个人。


我在知乎的ID和个人说明写得清清楚楚,没有和咕咚有任何的关联。你没有经过我个人的允许,转载引用我在知乎的内容,被我质疑你转载了别人的内容,居然好意思说是“法律层面的诽谤”?居然还去和我供职的企业对质?


到底是谁苦苦相逼?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把知乎用户的文字答案,变成自己的声音和话语,放到视频当中去,是吗?


所谓认真做事的自媒体,是未经他人许可,擅自转载、引用他人在知乎的原创答案,是吗?



最后我很想问一句:你既然深知自媒体人的成长有多么不易,为什么你还要去做“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和引用其他自媒体人的内容”这样的事情?


最后,是我放出的所有截图的具体信息。



我在这里声明:我是知乎用户李暘,在知乎的每一个答案,在知乎的每一篇专栏文章,不敢保证完美无缺,逻辑严密,没有错别字,但全部是我自己的原创内容,任何人未经我许可,转载、引用、抄袭我的答案,即为侵权行为。




     

相关话题

  为什么没有反步兵导弹? 
  为什么伊朗能和美国硬刚? 
  1946年林彪刚到东北的时候,非常被动,为何1年不到就彻底扭转了局面? 
  腾讯讲武堂认为没有美帝援助,慈父将被小胡子吊打,基本到1944年毛子就得投降德三,大家怎么看? 
  曹植的《洛神赋》是否揭示出甄宓与曹氏父子间的爱恨情仇? 
  如果可以随意搭配二战时期的武器,那么最优的火力配置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亚洲人打仗这么拼? 
  西安和长安有什么区别? 
  为什么装甲列车可以在近代受大力发展?不觉得其受铁路限制太强了吗? 
  为什么说萨法维帝国是“波斯第三帝国”,而萨法尔、塔希尔、花剌子模三朝不是? 

前一个讨论
腐败为什么会影响经济发展?为什么要把治理腐败看得很重?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总有些人永远不接电话而用短信回复?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