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韩信要怎样做才能不被处死? 第1页

  

user avatar   georgech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几句题外话。

首先,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在谈论「以史为鉴」时,不应援引韩信死后的历史。韩信死后的历史对韩信之死,没有参考意义。

其次,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汉初所有异姓王之死,都是明显的个案,只要你实事求是,就不会得出异姓王都得死的结论。刘邦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汉武帝,从来不曾对100%郡县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更不曾有计划地实施100%的郡县制。

再次,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和观点,韩信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作,假使韩信不作,后世血食的几率很大。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兔死狗烹只适用于部分帝王,不适合所有帝王。通常情况下,乱杀功臣,会引起其他功臣的恐慌,进而可能激起兵变,到那时,今日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未必能安安稳稳地睡在龙榻之上了。所以,大多数帝王不会随意捅咕功臣。

说这么多的题外话,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韩信确实死掉了的事实来寻找原因,进而推导出一个「韩信不可能不死」的结论

当我们把目光拉回韩信所生活的时代,可以发现,其实韩信有很多种免死的方法,从的角度来说,免死的方法有三种,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即:忠、逃、反。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的表现不够忠。

当楚军把汉王刘邦在荥阳死死围住的时候,韩信已定赵地,但只给刘邦派去了少量兵源,也不曾回师荥阳帮汉王刘邦共同对抗项羽,因此有了韩信第一次被夺兵士。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刘邦正面对抗战神项羽和战斗力彪悍的楚军,陷入危难,使毒计方才逃出荥阳,而后回到关中征兵,又遣使结盟英布,在宛叶一带来回运动,吸引楚军的注意力。

这期间,韩信和张耳,就是待在赵地,按兵不动,大有拥兵自立之嫌,如不是刘邦艺高人胆大,或许韩信和张耳二人,就是第二个武臣、第二个韩广。

在汉王刘邦再一次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已定齐地,但却给刘邦送去了一封信,讨封。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总有人说,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彻底击败项羽,但为什么就没人说,如果没有刘邦在荥阳前线与项羽正面对峙两年有余,韩信也没法顺利地拿下赵地和齐地呢?明明是相互成就的事,怎么现在就好像韩信是活雷锋一样?

正因为韩信表现得不够忠,所以刘邦前后两次夺韩信的军队,但也仅仅是夺去了军队而已。

刘邦的第一次夺韩信的军队,是出其不意,第二次夺韩信的军队,恐怕是早在计划之中的。

据记载,楚汉达成和平协定后,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协定,直接追打楚军,同时召韩信、彭越前来垓下助阵。

通常认为,刘邦之所以召韩信前来,是因为刘邦没法凭借一己之力击败项羽。从刘邦后面的操作来看,这层原因固然有,但应当不是全部。

要知道,楚汉之所以达成和平协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项羽已经不是刘邦的对手,所以主动提出归还刘邦的父母妻子,并划鸿沟为界,这个和平协定,对于项羽来说,称得上「丧权辱国」。

我认为,当时的刘邦,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打败项羽,但打败项羽之后呢?韩信在齐地拥兵三十万,会不会直接自立,追打刘邦、彭越、英布等在楚汉之争中消耗了很多兵力的诸侯?

所以,无论如何,也一定要让韩信参战,不能给韩信作壁上观的机会,恐怕这才是刘邦召韩信来打项羽的主要原因。

项羽死后,刘邦又带着诸侯军来到山东,拿下鲁城后,在定陶闯入韩信的军帐,夺去韩信的军队,把韩信改封为楚王。

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先是用更多的封地把韩信诱骗到垓下,而后让韩信正面对抗项羽,折损兵力,其后与韩信同行,消除韩信戒心,然后彻底夺去韩信的军队。

多么完美的套路啊!既灭了项羽,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还彻底解决了潜在的威胁者,可谓是一石三鸟的绝招啊。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刘邦并没有夺彭越和英布的军队,也没有削减彭越和英布的封地。由此可见,在垓下决战前,刘邦已经打算收拾韩信了。

如果韩信在楚汉之争中表现出足够的忠心,不擅自为张耳请封,不在刘邦危难时按兵不动,不在刘邦危难时为自己讨封,恐怕也不会得到如此待遇。

后来,韩信也一度表现出忠心,那便是向刘邦献上项羽头马钟离眜的人头。

人或说信曰:「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但其实,对于当时的刘邦来说,钟离眜的人头远不如钟离眜的归顺重要,天下已定,如果钟离眜能像英布一样归顺,做个富贵先人,可以为刘邦成就美名。

因此,韩信斩杀钟离眜,属于拍马屁拍到马蹄子身上。更何况,韩信曾窝藏钟离眜,又被人举报,献一个人头,并不能彻底洗脱嫌疑。

不过,这次事件之后,韩信依然没死,还能做一个富贵闲人,还能经常和刘邦谈天说地。但韩信依旧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忠心。

经常不上朝、不朝拜、不跟从,一副怨妇的样子,完全没有要为新政府添砖加瓦的表现。

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在京城待了四年多,老部下陈豨造反,皇帝御驾亲征,他却再次假装有病不跟着去。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这也就算了,韩信还在京城搞小动作,意图谋反。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实,如果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表现出痛改前非忠心不二的样子,还是有机会保住命的。

或者是表现出对刘邦和戚夫人的忠心,帮刘如意夺取太子之位,或是跟吕后结盟,效忠刘盈和吕后,都能保命。

或者是像萧何自污那样,以示自己没有反心。当然,韩信不能照搬照抄萧何的套路,萧何之所以自污,是因为萧何太得民心了,韩信之所以被软禁在京城,是因为韩信曾被举报谋反又有很强的军事名声和军事能力,所以韩信应当采取一些方法,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出类拔萃,比如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皇帝知道,战胜韩信的方法有千百种。

除了忠以外,还可以尝试逃。

在这方面,韩王信、燕王卢绾等人已在韩信被贬后和死后,为韩信做出了榜样。韩信应当也能想到的,不需我多言。

当然,在韩信被贬后,韩信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出逃的机会,但事在人为嘛,就看韩信肯不肯想办法了。

除了忠和逃以外,还可以尝试反。

但对于韩信来说,始终没有等到造反的良机。

在赵地时,虽张耳在赵地有一定的民意,但张耳未必愿意跟他韩信一起自立;在齐地时,虽拥兵三十万,但身边多是刘邦的死忠,他们也未必愿意跟着韩信自立;在楚地时,虽然身边已经没有了刘邦的死忠,但自己却是初来乍到,而且楚地原先的王是被韩信打败的,楚地的民心未必会属韩信;至于在京城,那只是最后一搏了,不成功便成仁。

说起来,最好的机会还应当是在楚地,虽然楚地的民心未必属韩信,但韩信得到了钟离眜,而且北边的臧荼反了,如果韩信趁此发兵,同时联合淮南王英布,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刘邦。

其实,除了忠、逃、反以外,还可以尝试隐,但这不是韩信的性格,所以就不讨论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user avatar   bruno-figh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当王,替刘邦平英布等人的叛乱,在最后的战斗时光荣战死


user avatar   huang-wei-7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逢乱世,有统军之能,又有练兵之识,力挽狂澜破霸王,扶大厦于将倾,门生故将遍天下,楚汉诸雄,无人可与之匹敌。

这种人,怎么都不能留着,为了刘家江山,韩信必须死。

他太年轻了,死时年仅35岁,届时刘邦60, 萧何61,张良54,吕后45,几位大佬都没有活过韩信的信心,等大佬们一死,即使韩信没有反心,他的旧部一撺掇,谁能阻挡他登高一呼?再者说了,萧何,张良是追随汉王起兵的元老,是钝器;韩信是汉王争夺天下所用的统帅,是利器。利器可伤人,亦可伤己;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汉军诸位元老,均是尸山血海杀过来的,岂会不顾身后事,留下韩信如此大患?

韩信最大的机会就是击破霸王之后,清洗汉王亲信,登高一呼,反戈一击,嗟尔刘邦,束手就擒。

---------------------------------------------------

两天多了N个赞,蒙大家抬举,诚惶诚恐,补充两句。

韩信25岁被汉王拜大将军,26岁接过刘邦的烂摊子与楚军对圆,28岁布十面埋伏剿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战将的项羽,两年终结楚汉争霸,在我贫瘠的知识库是找不到另一个人有如此耀眼的简历的,我们对韩信的赞叹和惊讶,对于汉军列位元老来说,也是一样,这可是两年功夫剿灭超级大杀器项羽的终极大杀器,赞赏之余,心有余悸是肯定的,不杀,如何安睡?

联想一下近现代的历史人物,曾文正公剿灭太平天国,已然位极人臣,真要荣登大宝,也不是不可以;林彪剿灭卫立煌,拿下东北,十大元帅排第三,最后成为法定接班人;韩信的地位,相当于连续作为总指挥官参与三大战役的林彪,若要论功行赏,哪儿有位置给他?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韩信被杀,有诸多因素。刘邦个人的因素恰恰是不杀他的因素之一,而不是杀他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奔着刘邦去分析为什么会杀他,跑偏了。

一、偏心的历史

历史记载者拼尽全力去记载刘邦的污点,导致世人对刘邦的偏见很深,以为他就是一个流氓。其实,他最大的污点也不过就是在面临追杀的时候要和家人分开逃走罢了。偏心的历史记载者不肯记载当时究竟有多紧急,这样分开逃走有多么必要,而是不断强调刘邦只想跑得快一点。历史仅仅是在不起眼的地方记载说,刘邦并没有逃脱。

刘邦在敌人的追击下并没有逃脱。只不过,项军将领(项羽弑君,没有资格称楚军)为了私利,在可以抓到刘邦的情况下,出卖西楚霸王,放了刘邦。也就是说,刘邦不带着家人一起逃,还能避免一锅端;带着一起逃,反而被一锅端了。尤为重要的是,只要刘邦能逃脱,那么他的家人都不会死。只要刘邦没有逃脱,那么他的家人一定会一起被杀。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事情。核心人物只要还在,那么周边依附于他的人即便被敌人抓去也是可以被营救的。可是如果核心人物被干掉了,剩下的小喽啰就都没有了指望。这是很基础的人情世故。作为熟读历史的人,按理说是很熟悉这些基本的人情世故的。但是偏偏不去说,偏偏要绘声绘色地讲“不近人情”,甚至连项军叛徒一事,历史记载者都用来黑刘邦不肯报恩。而在更早的历史记载中,同样的君王东山再起故事里,君主赏赐当年忠于职守、阻止他打回来的官吏,摒弃当年收受贿赂出卖主君的叛徒,都是被称赞的。同样的情节,到了刘邦,就被记成了黑点。

当然,既然是偏心的,历史记载同时也有意含糊了项羽逃走时丢下女人的事情,而只是告诉我们项羽在丢下大军带领精锐逃走之前和女人一起悲歌的故事。

这种记载方式颇得果粉们吹嘘“杀妻求将张灵甫”时一味吹捧他是美男子的精髓。特别是中心开花,很多人只记得张灵甫中心开花失败,责骂李天霞争功,殊不知争功的是张灵甫,而且“中心开花王必成”才是在万军丛中反杀成功的(王必成所部当时在蒋军的重兵合围之中,结果最后还参加了围歼张灵甫……这才叫中心开花)。

抛开历史记载的偏见,刘邦是一个罕见的宽宏大量的人。刘邦在晚年曾经说过:“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无)负矣!”他一生打过三次全国战争。一次是反秦起义,一次是讨伐项羽,一次是扫平割据。这三次战争,他似乎从来都没有屠城的恶名。网友统计了汉初丞相任职情况,发现一直到汉景帝初期,汉朝都有功臣接连担任相国,和历史上传说的“草根出身的皇帝大杀功臣”完全不符。还有网友发现秦朝统一战争中的名将都消失了,而秦始皇也被认为是不杀功臣的开国之君……

历史的记载,可以颠倒黑白到这样的地步。

所以这更要求我们抓住历史的关键,抛开那些浮华的描述,直击要害。

二、伯乐不常有

韩信在项羽军中不过是一个执戟,投奔刘邦以后,迅速拔擢。最后,刘邦决心东归,问计萧何。萧何举荐了名不见经传的韩信。

我们现在知道韩信很强,可是在刘邦当时的那个情景,他怎么知道韩信强不强呢?

古人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夏侯婴是韩信的伯乐,他救了韩信的性命。萧何是韩信的伯乐,他举荐了韩信担当大任。那么刘邦又何尝不是呢?刘邦在至关重要的战略主帅人选上,选择了韩信。

刘邦的决策很容易吗?在此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袁绍从未选择过这样的三军主帅。曹操从未选择过这样的三军统帅。诸葛亮从未选择过这样的三军统帅。那些选拔了优秀的三军主帅、成就了天下功业的君王,大多也是选择了熟悉的人选。汉武帝选择了卫青霍去病,后来还选择了李广利,他们必须是外戚。李唐选择了李靖还要搭配上一些宗室将领。朱元璋选择的是自己当年的伙伴。至于其他那些部落王朝干脆就是依靠部落贵族。只有刘邦,他选择的人是一个彻彻底底地外来户,而且还是项羽身边的人。换做是你,你会选择匈奴单于的亲卫来做北伐大军的统帅北伐匈奴吗?你会选择刘备的亲卫做曹军统帅攻打蜀汉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现实世界比文章里说的更凶残。文章里不过是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现实中,则是:“故虽有伯乐,唯辱于文墨隶徒之手,混迹于庸主之间,不以伯乐称也。”

真以为离了刘邦地球还照样转吗?

三、忠诚的叛徒

刘邦早年间是个游侠,推崇信陵君这样急公好义、坦荡无私、为国牺牲的人。他有游侠的理想。同时,他还有游侠的经历。

光有梦想,不懂社会,很容易变成那种迸发出满腔的正义感、却在保护落难坏蛋的幼稚中二青年。

光有梦想而不懂现实,梦想就变成空的。

现在那些中二青年大多就有这样的毛病。他们经常看到有人处于弱势就去帮助,全然不管这些人为什么受到打击。大概是看多了儿童节目动画片里强大的坏蛋,他们完全不知道,坏人也经常是处于弱势的。

现实中确实也有一些人经常为坏人帮忙,帮助他们逃脱法律的惩罚。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律师。律师的职业操守是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假如一个人犯了死罪,那么他的合法权益就是被枪毙,在这个时候,律师帮助他逃脱枪毙的惩罚,就是违背职业操守的行为。因为即便是按照律师们给自己洗地的各种理论,你这个时候也应该帮助他坦然受死,而不是因为他拿出了更多的钱就帮助他脱罪。律师们自己宣称的职业操守都是不被金钱侵蚀的。当然了,这个时候他们会抛弃理想,跳出来说“现实”。

中二青年不是律师,你们不吃这行饭,也不拿罪犯的钱,完全不是那种有奶就是娘的讼棍,但是,你们为什么要为罪犯减轻惩罚而出头呢?有的人挨打,你要救他,有的人挨打,你也要揍他。分辨是非,才有正义。

不明白什么叫做现实,这些人是很容易被讼棍说服的。

刘邦不只有梦想,他还有经历。游侠的经历可以让他了解世情,知道好坏。有过游侠梦想和游侠经历的刘邦,不但在理论上知道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更在现实中知道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背叛。

韩信就是一个叛徒。

刘邦将韩信拔擢于平庸之中,拜为三军统帅,授以重兵,委以重任,专以方面。然后韩信攻城略地,威凌天下,青史留名。大功将成,而有异志。求立功而烹郦食其,继而不思其罪,只记己功,反求封王。韩信,身为刘邦所拜之将,佐为刘邦所遣之吏,领刘邦之军,奉刘邦之命,一朝得意,自立门户,这是分裂啊!

古人说,时穷节乃现,板荡识忠臣。现在人说,倒霉的时候才能看出来谁是真朋友。刘邦在彭城挫败之后,集结力量反攻项羽,要韩信增援。结果韩信没有来,还要自立。

这没有任何解释,就是叛徒。

但是历史记载者却只告诉我们,韩信不想反,一直不想反。

多么有趣的忠诚!

忠诚的韩信一直不想反,但是就是觉得翅膀硬了,喜欢做一些雪上加霜、落井下石的事情。

你有一个朋友,他对你很好,比如说,你落难的时候装作不认识你,别人砸你家玻璃的时候看看热闹。你可喜欢这样的朋友了。

你是精神病吗?你喜欢这样的朋友?

这么忠诚的叛徒,也就是哄哄小学生了。

四、真正意义上的降维打击

对于这么忠诚的叛徒,刘邦丝毫没有受到蒙蔽,因为他一直都很讨厌儒生,不看他们颠倒黑白的记载。在战争打赢了以后,汉帝刘邦将韩信从齐王变成了楚王。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警告。

对于这个警告,很多人只是简单理解为刘邦在削弱韩信的势力。但是很多人没有理解,刘邦为什么可以调动韩信。美国可以干扰加拿大选举吗?哦,这个例子不太恰当。俄罗斯可以干扰美国选举吗?这个例子好像也不太恰当。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连举例子都没法举了,算了算了。

韩信是没有班底的。他当初只不过是一个执戟郎中,并没有服从于自己的干部体系。是刘邦将他擢拔为大将,成为军事体系的顶峰。在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时候,所指挥调动的将领大都是刘邦派给他的。韩信很厉害,但是让他的才能发挥出来的平台,让他发挥出来的整个体系,是刘邦创建的。刘邦可以创建整个团队,而韩信只是整个团队中的一分子。韩信完全不懂自己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没有自知之明。

刘邦在山穷水尽时被韩信背叛,但是仍旧不过是夺其军,徙其地,如此而已。既然能够夺其军,徙其地,自然也就能够杀其人。

可是对于这样的韩信,刘邦杀他了吗?没有。

即使到了后来,云梦泽一事,刘邦撕破脸废了韩信的王位,也仍然没有杀他。

韩信和刘邦根本就不是一个维度上的对手。刘邦随时可以对韩信发动降维打击。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处理韩信不需要经过战争,对付其他诸侯王却要出动军队。那些诸侯王都有自己的体系。

五、海燕,还是孤舟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秦朝统一之后,战国的历史就已经结束了。贵族封建、诸侯分裂的时代已经过去,平民政治、和平发展的时代正在开始。

项羽死后,楚汉相争的历史就已经结束了。历史再一次确认了秦朝统一的正确性,旧的时代必然要过去了。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当年曾经的风云人物一个有一个离开了政治舞台。仍旧留在政治舞台上的人,就要面临历史新的选择。

汉初的历史使命,就是解决分裂混战的问题,建立和平统一的国家。那么,在外,异姓王就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政治障碍;在内,不同的功勋政治集团之间的路线斗争就成为最主要的政治矛盾。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波谲云诡,一触即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刘邦就像是海燕一样。在战国末年的乱世中,他是满腔热血的游侠。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浪潮中,他是直面乡里的亭长。在秦末天下的乱世中,他是征战天下的沛公。在汉初奠定方向的时代里,他是君临天下的皇帝。时代的脉搏强健有力地跳动着,他能够始终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这是真正的弄潮儿。这是真正的海燕。

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刘邦已经拔出利剑,即将横扫天下的时刻里,韩信全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什么样的保护。

韩信只是苍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乌云密布,狂风来临,巨浪滔天,他却想离开避风的港湾,只因为固定的船锚限制了自己的自由。

对于刘邦来说,他有很多个理由可以杀掉韩信,但是他没有杀他。

对于韩信来说,他有很多个理由可以接受刘邦的处置,但是他没有接受。

六、揭开盖子的人

海燕与暴风雨的战斗已经开始,孤舟在海浪中的颠簸也已经开始。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孤舟呢?孤舟却并不知道,哪一朵浪花,会变成撕碎自己的巨浪。

吕后终结了这个故事。

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夷信三族。

在秦末政治斗争中,刘邦作为一方势力独领风骚,力压群雄。在汉初的内部政治斗争中,吕后集团也是一度独领风骚,力压群雄。二者的分别在于,刘邦是在外征战的创业者。吕后集团固然也参与了创业,更多的力量还是发挥在了内讧之中。

吕后杀韩信以后,历史记载刘邦“且喜且怜”。喜,自然是韩信这个不知分寸的大麻烦终于不再惹麻烦了。怜,则是这样一个为汉朝立下大功的功臣,居然被灭了三族、死于非命,没有落到好下场。

在汉初的风云激荡中,当年在反秦旗帜下团结起来、后来在反项旗帜下团结起来的政治集团进一步发生了分化。在这个分化的过程中,韩信盲目地在浪潮中打转,他的命运就像薛定谔放进箱子里的那只猫,随时都处于死或生的叠加状态。

吕后是揭开盖子的人。韩信这一叶扁舟最终被吕后这朵浪花打得粉碎。

七、长河落日圆

韩信死后,汉朝的历史依旧在向前发展。

刘邦与吕后之间爆发了立储之争,双方激烈而又有分寸的搏斗在表面上十分平和,最后终结于张良为吕后的儿子找来了商山四皓。

在刘邦死后,汉朝的政治斗争不再那么温和平静,转而变得异常激烈而血腥。

吕后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立储的对手。

吕后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近邻的诸侯王。

吕后死后,功臣们又用残忍的手段消灭了吕后全族。

激烈而又残忍的斗争撕去了表面的伪装,直白而又毫无余地。

最终,汉文帝隐忍多年,面对功臣集团的轻蔑表现出了极大的合作态度,才终于换来了政治环境的相对安定,为汉景帝取得平定诸侯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长河一直在向前流淌。当初被淘汰的人永远离开后来的舞台,留在后来的历史舞台中的人,就不得不为了新的历史而搏斗。

这一切,早已被夷三族的韩信已经看不到了。

即便他有幸活着,以他在楚汉相争时的政治表现,他可能也未必会看得懂。

韩信之死,是一件早就注定了的事情。他最终死在长乐钟室,他的死因,却远在长乐钟室之前。

夏侯婴救他的时候,他就已经应该死了。是夏侯婴救了他。

他为了争功而害死郦食其的时候,就已经应该死了。是刘邦救了他。

当刘邦可以轻易夺取他的军队,轻易将他从齐王徙为楚王的时候,就已经应该死了。还是刘邦救了他。

云梦泽事件,刘邦轻易逮捕他的时候,他也应该死了。还是刘邦救了他。

刘邦有无数次机会杀死他,但是刘邦放弃了所有这些机会,还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

韩信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在刘邦的刀锋下反复作死,浑然不知每次都是刘邦将刀锋及时移开才留下来了性命,反而以为刘邦已经充满了恶意。

什么样的韩信才能在汉初的历史上存活下来呢?

在刘邦所封的彻侯当中,没有谁死于非命。韩信只要牢牢记得自己是怎么起家的,只要牢牢记得自己从来不曾是一个真正的王,牢牢记得只有刘邦的风筝线才是自己在天空中翱翔的原因,那么他就不会死。

如果他能记得这些,他怎么会是淮阴侯呢?他至少会是太尉,是周勃,是吕后不得不寻求支持的军方柱石。

人贵有自知之明。

韩信的一生,前半生缺乏承认,所以他一直都在谋求别人承认其功业。被压制得时间久了,到了后半生,他已经忘记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只记得别人应该承认自己的功业。在前半生,他知道自己,而别人不知道他。到了后半生,人们都已经知道他,他却不知道了自己。不为人知的前半生,为了扬名天下而争是正确的,到了后半生,争的东西早就应该改变了,甚至有的时候已经不需要争了。可是他不知道。

在刘邦面前,韩信就像个叛逆的孩子。刘邦是长者,可是刘邦只有一个。

几千年了,刘邦只有一个。秦始皇因为李斯的排场大,就开始猜疑。因为李斯知道了自己的猜疑,就杀了身边所有人。唐高祖差不多杀掉了所有的反王,无论他们是主动归附还是战败被俘。宋太祖要拔掉所有人的牙齿,连赵普也不留。朱元璋执法严明,从来不图宽厚的虚名。

韩信遇到了刘邦,是他的幸运。

不是刘邦,韩信没有机会展现他过人的才华。不是刘邦,韩信也没有机会做了那么多的叛逆举动仍旧享有令名。刘邦面对韩信有着降维打击的能力,刘邦让人们看到了韩信的本领,他也在无数次可以动手的时候都选择了放过韩信,结果最后人们却说刘邦杀死了韩信。

人生总是这样的曲曲折折,充满了峰回路转的故事。

韩信如果能够把握好这样的幸运,汉初的历史也许可以变得更加温暖一些。可惜,他终究还是淮阴屠中那个忍受胯下之辱的少年,没有长大。

格局太小,层次太低。

长大了,就知道怎么办了。


user avatar   lanlingye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辞官隐居必死无疑。

只有时刻处在朝廷眼皮子底下才是最安全的。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

1,放弃兵权,要求封彻侯,求食邑千户,但拒绝任何实权任命。

2,定居长安,买个大房子,息交绝游。

3,装作趾高气扬,将朋友和下属全部得罪一遍,惹得人人嫌弃。

4,不买任何在职官员的账,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们都不配和我来往的样子。

5,时不时上奏折提出治理天下的建议,越假大空越好。

6,在法令允许的范围内挥霍用度,享受人生。

7,养门客可以,但只要文人,写赋写散文,像后世梁孝王和淮南王那样。

8,最重要的是:不要作死。


user avatar   li-hj-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是平定天下之后,那没有办法,只能被处死,如果在平定天下之前,或许还有一丝转机,但那丝转机绝对不是听蒯彻的三分天下。

韩信这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就与众不同,人家萧何对自己定位就是能吏,就是跟着大哥混的小弟,张良对自己定位就是天下太平,不要以为张良拾了半天鞋,只学会了兵法,兵法也学的也不怎么样,自己打游击时那个惨啊,要不是碰上刘邦,早就被灭了,张良更多的是学会了黄老之术,懂得进退之道,不再为一家一姓而卖命,只为天下百姓,要不刘邦准备分封六国后人,张良立即劝阻,这可是博浪沙时张良的理想啊。

韩信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士,不是任何人的小弟,但是会为知己者死,高者如姜尚、管仲,低者如冯谖、毛遂,裂土封王就是最高理想了,这个思想太落后于时代了,那么多士不是都被秦始皇灭了吗?

当皇帝,他想都没想过,他的想法和项羽颇一致,项羽也没有想过当皇上,他就想当一个齐桓晋文,最高到周天子,皇帝?在他们眼里是不合法的,所以,韩信才要求“假齐王”,项羽才分封诸王。

可是,这时代已经进步了,秦始皇就是看到分封制不合理,才决定郡县制,这样才能天下太平,韩信和项王是注定要失败的。

刘邦登基以后,人家都山呼万岁,韩信偏偏觉得我和刘邦是平等的,樊哙这等人也配和我一起,他不死谁死?

再说了,他还年轻啊,人家都垂垂老矣了,他还年富力强呢 ,留着太不放心了。

那么,韩信要是听从蒯彻的会怎么样?能不能不死?不能,只能死的更快。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可是关键得有兵吗?韩信有兵吗?没有,一个也没有。

刘邦夺韩信兵符那段可谓细思极恐,刘邦就这么大摇大摆地走进去,拿了兵符令箭,韩信居然还没起床,这是什么意思?要是项王派个人化装一下,号称汉使,是不是就可以剁了韩信?

当然可以说将士们认识刘邦,这个可能性太小,又没有电视当时,印刷术都没有发明,将士们怎么可能认识刘邦,姑且这么认为吧,那么大领导视察,难道就没有个亲信通知韩信一声吗?

更厉害的是,拿了兵符令箭就夺了兵权,那韩信的威望呢,见不到兵符,士兵也就不听他的了吗?所以说,士兵还是听刘邦的,韩信对于军队的控制力基本为零。

就算韩信有兵,总可以了吧,还是不行,后勤呢?由谁保障啊?不要再指望萧何了,虽然俩人关系好,但人家认刘邦啊。

其实三杰之中一直以为萧何作用最大,项王这边,有范增,这可以抵得上张良+陈平了,项王自己又是战神,根本就不下于韩信,缺的就是一个萧何。

好了,萧何中立,同时供给双方后勤,敢情萧何就是来看戏的。

那还是不行,韩信没谋士,前面刚说了,范增抵得上张良和陈平,而张良或者陈平足以抵得上李左车+蒯彻,好了,不算,韩信自己就是谋士,不需要谋士。

那也不行,韩信未必打得过项王,垓下之前,韩信几乎不与项王正面对敌,倒是刘邦喜欢正面怼项王,韩信清楚,对于这种战神,只能小刀割肉。

拿俩人的得意战役比较一下吧。

兵仙的背水一战和战神的破釜沉舟,两者战略思想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是兵仙用了很多花活啊,例如拔人家旗子换上汉军的旗子,让人家军心大乱,而项王呢,费那个力气干啥,就是杀,杀到敌人闻风丧胆,这高下立判啊。

要是兵仙碰上项王,他绝对不来背水一战,对,他用十面埋伏。

就算韩信胜了项王,当然也胜了刘邦,可是那么多地方,总得有人驻守吧,韩信手下无将啊。

这还没算政治呢?合纵连横,韩信可是不懂的,所以三国的结局就是,韩信和项羽拼个你死我活,刘邦坐收渔翁之利,说不定,韩信死的比项羽还早。

那么,韩信还有没有机会呢?还是有的,不过得换个脑子,换谁的呢?不用刘邦的,陈平的就行,韩信失败就失败在太有原则,什么“解衣推食”之类的,而陈平呢,无原则就是最大的原则。

什么时候换,登台拜将时就换。

暗度陈仓,平定三秦,这就不要说了,这是应该干的活,关键是占领齐国之后,就别要什么假齐王了,人家王翦都知道要封赏,消除嬴政疑心,凭陈平的脑子怎么会想不到呢,也别要什么田地,那和假齐王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程度不一样。

直接要美女,要谁呢?要刘邦的女儿,刘邦肯定舍得,为了逃命,他都能把儿子女儿一脚踢下去,给韩信当然舍得,这事韩信干不出来,陈平没问题啊,他报嫂的事都干的出来,还在乎这个吗?

得了公主,继续干活,垓下之战之前,千万不要逞能自己定十面埋伏,学一学华西列夫斯基,把自己的战略战术说个颠三倒四,刘邦多聪明啊,立刻就能分析出正确的方法,所以,十面埋伏就是汉高祖制定的了,歼灭反动势力项羽的关键战役也是刘邦指挥的了。

这样,一方面突出了领导作用,一方面不至于功高震主,不过,还可以提出一个小要求,就是虞姬得归我,一定要把自己荒淫好色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邦或许会不高兴,但是这可以讨好吕雉啊,何况,大战之后,虞姬肯定活不了啊,不像电视剧上演的,康熙大战葛尔丹之后,那个什么妃什么格格居然还毫发无损,别说打仗,就是早晨出操也能踩个半死。

天下平定之后,封地尽量给别人,最好自己弄个朝中大员干,韩信不行,陈平肯定行, 见了樊哙也别牛,现在他是你的长辈啊,还是那句话,韩信不行,陈平行。

下面刘邦就该着收拾异姓王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紧跟刘邦,没关系,现在韩信是女婿,一定要保证在消灭英布彭越的同时,消耗掉刘邦的实力。

刘邦这么大岁数,活不了多久了,下面就该吕后上场了,外戚专权,最好不参与,等最后收拾残局。

吕后去世时,韩信才五十岁啊,自己年轻的优势顿时显现出来了,这时候想黄袍加身就黄袍加身,想当霍光就当霍光。

再找一个叫司马迁的人,告诉他,垓下之战是我指挥的。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user avatar   zhou-zhi-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邀请我,就去看我的书。


user avatar   chang-yan-xiao-83-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说呢,法学本科,月薪500元就别去了。真丢不起那人。你得有点傲气不是。

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年毕业的,原来叫中南政法学院,湖北是二本,外省算一本。后来政法与财经合并,变成211。中南政法学院原为五大政法学院之一,在南方厉害,广深司法系统好多师兄都是中南政法一脉。02年底,班主任劝我在本校保研,我当时不肯读书了,主要是心思不在课本上了,想去大城市发展。

我老家在苏州,跑去苏州人才市场,本来投了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的法务岗,结果人事负责人说,我们这里清华北大人大的法学生简历有很多,还有研究生呢。

我心想,HR的嘴,骗人的鬼。北大和人大就算了,03年的清华法学算是个什么东西,清华文科恢复才几年,也来苏州抢饭吃?清华呢能有几个法学毕业生在苏州?心里骂归骂,牌面上打不过,在中国,清华两个字砸死人呦。

当时苏州人才市场上,我还投了一个张家港国泰外贸公司。我是国际经济法系毕业,专业极其对口,国际贸易术语通则是熟练的,再加上刑事民商各类法律护航,还是很香的。人家外贸公司的办公室主任说了,张家港和苏州一样,都是苏州。本乡本土的,做外贸来钱快。

我对他后半句存疑,将信将疑,于是去张家港一看,待遇还是不错的。第一年保证不低于3万元,保证月薪达到2500元。公司有单身宿舍,可以选择住公司,我在张家港还有亲戚,可以选择住在亲戚那里。这个价位在2003年应届本科生里面,大概算是顶着天花板了。国泰里面的人还说,外贸系统来钱快,据说开单以后,还有按单提成,乖乖,算起来钱景可观。但我那时还是想去大城市发展,一门心思想去北京。

04年,我就去了北京,当北漂。我北漂第一份工作是1900元,转正后2200元。还不如苏州老家辖下——六线城市张家港的外贸公司的水平。我想,既然北漂了,就忍忍吧。人生地不熟,咱还得奋斗。

05年,老家在北京发展的发小先买了房,叫我去看。我看了眼馋,销售也机灵,发展我跟着发小一起买。于是,我家里出首付,在北京南二环买了一套房,我还贷款,月供2000元。这时候钱就不够用了。巧了,公司涨薪,涨到2700元。我心里还是不满意,我还得打魔兽不是。80后年轻的时候,还是挺看眼前的,这样是不对的。我那时候就开始想办法找工作,跳槽。

06年,最终还是跳槽了,谈了个月薪4000元的工作。好,这下和我父亲供我读大学时候的薪水同一区间了,他一个处长03年才4000元一个月。我出道不过3年,我也4000元一个月。于是,人飘了,志得意满。我父母都是民航系统的,我们民航子弟,去天津民航学院,分配到南通兴东机场,一个月才能拿到900元。后来航油系统被中石油和中石化给并购了,他们又托了关系,挤破脑袋进了中石化。

后面一切就比较自然了。反正03年出道那会儿,起步比不上97级的师兄师姐们,他们包分配,我是99级,里外里就差了两年,就得自己找工作。

但是,但是严肃的说,我们那一届赶上了中国经济起飞,干什么都能干成。同学里面检察官居多,文科女生多嘛,女生都喜欢进检察院;不管男女,做法官的都很少。考公务员的也有,工商、税务、海关、边检、城管……都不乏其人。

还有一个大的方向是进银行,我们班在银行系统的,比去公检法司的加起来还多。那时候刚开始发展股份制银行,民生华夏汉口一大堆同学在里面。金融系统里面,做股票证券也是一个方向。还有同学去搞煤炭和钢铁贸易的。

还是应了那句话,我们各有各的工作岗位,我们都有美好的人生。




  

相关话题

  历史上有哪些“颜值即正义”的事例? 
  刚刚看了几集《功勋》对特级英雄李延年的事迹非常感动,就是搜了一下他的履历惊讶的发现为什么会这样呢? 
  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爱多还是恨多? 
  历史上有哪些宁与友邦,不与家奴的事? 
  史实中有没有状元成为驸马的? 
  如何评价隋炀帝杨广? 
  如何评价项英? 
  杨坚和独孤迦罗的品行端正,为何他们的儿子杨勇杨广都贪色淫靡? 
  末代沙皇是被用机关枪处决的吗?他的处决和齐奥塞斯库夫妇被处决有什么异同? 
  历史上赵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下一个讨论
游戏《全面战争:三国》和光荣的游戏《三国志》对比,各有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你如何看待?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