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海外不少华人攒病回国看? 第1页

     

user avatar   ao-zhou-nan-hu-shi-ni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澳洲的medicare 公立医疗是免费的 免费的 免费的 ,如果是急症,可以马上免费安排手术,免费检查。

非急症,只能等,不可能又要免费,又要马上做,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某些地方的某些人群,比如老淦钚 可以享受免费又快速的医疗,这个不展开。

1 幸存者偏差,那些回国治病的更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向“历险记”一样告诉别人,然后痛斥一下欧美医疗,而国内媒体或者自媒体,也更愿意报道这种“回国治病”的经历,或者在国外不好的看病体验,比如李冰冰就怒黑了一把澳洲医疗,但是那些默默在本地接受治疗的人,一般不会被人报道,比如我一个朋友的爸爸,尿毒症,就是在澳洲每周三次免费透析,他会在网上说自己每周三次透析么?会有媒体报道澳洲透析全免费么?

有人说国内透析也是免费,现在政策好,我说的都是老黄历。 我不想过多辩论,请移步百度尿毒症吧,有帖子讨论一个月透析花多少钱的,很多人回帖,可以看到,每个地区,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帖子里,有的人一个月几千,有的人,一个月几百,有的人,确实免费。

攒病回国看的人,首先他们能出国,大概率已经是国内的中产以上了,回国,自然通过关系,后门,可以约一个专家,再花点钱(甚至不用花钱),享受优质医疗。

而那些国内社会底层人员,比如深圳,上海的一些外来农民工,外卖工,他们倒不用攒病回国看,他们就在上海这种大城市,他们被车撞了,手划破了,有了急症,敢去大医院看病么? 他们有医保么? 能报销多少? 能做到全免费么?你们在考虑医疗福利这一块的时候,这一群人,直接是被你们忽略掉的。 因为他们和你们不是一个次元的。

当然,还有一些罕见病药物,癌症药物的覆盖,之前看到一个新闻,国内得SMA的女娃,一针药70万人民币,而这个药在澳洲恰恰是全民医保覆盖的。


2 我在之前的一个回答《移民澳洲后的生活怎么样》里就提到过澳洲全民医保medicare,medicare的设立的目的就是 救急 救穷。对于绝大多数享受惯了中国花钱办事优质医疗的中国中产阶级来说,澳洲的medicare当然满足不了他们,Medicare是救急救穷,华人大部分是又不急又不穷,自然回国是更好的选择。 我们看到最常见的回国原因是 在澳洲约做检查要等三个月,华人觉得在国内都是当天做 等不了 直接飞回国托关系做检查 然后在微博上痛斥澳大利亚医疗体系一番。

3 语言问题 欧美国家看病用的是转诊制度,除非急诊,否则不允许病人直接去医院,普通人不舒服了,先去看GP,也就是诊所里的全科医生,他能帮你解决的,就解决,比如甲沟炎,有的GP诊所就能帮你割了,比如不知道如何避孕,GP权衡后最后给你开点优思明啥的。但是如果GP没法解决的,他就会转诊到医院,让你看专科医生specialist.

很负责任的说,澳洲约GP并不难,除非你只要华人女医生,可能需要等一等,比如有的女生比较忌讳男医生做妇科检查,这个也能理解。但是一般来说,约GP基本都是今天约明天看,甚至上午约下午看,而且基本都是免费的(我老婆从来没有付过钱),绝大部分头疼脑热,GP也都可以帮你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要转诊到医院的专科医生。

现在的问题是,华人GP很多,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华人GP看病,但是华人specialist不多,如果有,也是病人约满了。华人外科医生surgeon更少,就算你运气好,所有的医生都是华人,你能保证照顾你的护士也是华人么? 华人护士也很少啊。所以很多有钱的年轻人,自然回国,利用关系网,找自己熟悉的医生,没有语言壁垒,自然好过在这边找洋人。


有些话我其实很不愿意说,但是还是得说,很多华人,本质上一直在国内享受过度医疗,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一定要马上各种检查马上全部安排上,其实这是对医疗资源的占用,这种占用的代价是 医务人员的过度疲惫和很多穷人享受不到免费的慢病服务。这个话题我不多说,保号。

上知乎的,大多数都是大学生,或者社会上的普通工作人员,或者一些小中产,真正上知乎的社会底层很少,你们都觉得在国内看病方便,不就是花点钱嘛,几百块钱,住院报销65%,自己算下来只掏五六万,多大点事,太便宜啦。

可是,你们看不到的是,多少真底层人,连几百块钱都拿不出来,更不要说五六万。


所以对于很多已经移民拿绿卡享受澳洲全民医保的华人,动不动就对澳洲医疗一顿黑,然后飞回去看病,作为我个人来说,是有点反感这种行为的,因为你无法体谅底层穷人的苦。

对于很多留学生,没有拿绿卡的,无法享受全民医保的,飞回去,我支持,因为对非绿卡人员,欧美确实不够友善,各种费用也是高的离谱,回去少花点钱看病,我当然支持。

欧美的全民医保,本质上就是帮助穷人,对于有钱人,请购买高端私保。你不能只想着自己肚子疼,想着明天就给你安排检查,却看不到一堆没有收入的穷人,没钱做透析吧?


总体来说,出来留学,或者刚刚移民的中国人年轻人,还是有钱人多,生的病也都是“快病”,短暂治疗就可以康复的,或者我说难听点,根本没啥病,就是难受,但是总觉得自己有病,GP一看,也觉得没啥病,作为非急症约检查,自然等好几个月, 对于他们这群享受惯了国内优质医疗的人,今天难受明天就要三甲医院看专家门诊全身CT的人,怎么忍得了,自然更愿意飞回国看病。


真遇到长期的,慢性病的,相对严重的,需要长期治疗的,又比较穷的,年纪比较大的华人。 他们自然会选择在欧美国家享受免费医疗,我在美国的时候,有个阿姨,每个月(或是每周?)都要去打一次类风湿性关节的药,这药可不便宜啊,不过加州白卡免费,对于她这种人,你觉得她会回国治病么?她老公死的早,早年间走偏门出来的美国,国内有几门穷亲戚,也都是穷困潦倒,你觉得她会回国么?


总结 年轻人 病不重 不是慢性病 有钱 会上网的 更愿意回国治病并分享经历

老人 病比较重 或者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 比如糖尿病 肾衰竭 类风湿 就会在欧美长期接受免费治疗 他们也没有上网习惯 不会分享经历。

搜了一下人均寿命排行,被一众华人,留学生吐槽的澳洲,人均寿命居然是世界第四,我猜测,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免费医疗,这一部分,是那些回国的年轻华人看不到的。他们又没有肾衰竭,他们又不需要透析,他们只要自己舒服,买张机票回去就行了。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个原因。

第一,经济原因;有些病,国内相对便宜。

第二,沟通原因;看病说清楚很重要。(举个例子,你和医生说你肚子疼,医生肯定会问,你是刺痛、涨痛、绞痛、还是闷痛,说不清楚很麻烦。)

第三,后勤原因;不光国外,即便国内,回家做手术也是很常见的,签字一类不说,毕竟休养时身边没人也不行。你看影视剧,女主角去堕胎时,基本都要喊一个闺蜜。


user avatar   chen-miao-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坐标欧洲,专门回国看过病的人来现身说法。

朋友说这问题适合我回答,特地让我来回答的(笑

给大家捋一捋我这里看病的流程:

1. 预约社区医生,基本上第二天、第三天都能预约到。

2.由社区医生诊断是否严重,是否需要拍X光片,做B超、CT或预约专科医生。

3.预约拍片、B超、专科医生大约需要10天—2个月不等。

4.由专科医生诊断是否需要继续接受治疗、手术等等。

5.如需安排手术,则要再约几次时间,一次给专科医生,另一次给麻醉师,做完以上这些步骤大概过去快半年了。看完麻醉师后,医院会在手术前一个星期通知病人。

好了,流程说完了,说点细节。

一般这些社区医生的经验并不十分丰富,我曾经被误诊过几次,都是看起来年纪颇大,有过至少十几年行医经验的医生。

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因为慢性肠炎导致的头痛,医生只开了止痛药让我回去吃,直到2周后病发紧急入院。一开始是在南部的一家小医院(那个地方只有北部有大医院,然而当时我住南部)接受检查,拍过X光片,照过CT,验过血,医生说我可以能是肺炎,检查完之后说没多大问题就让我回家了......我爸不放心,因为我妈就是被那个医院给坑过,然后非要我往北部的大医院跑一趟。现在非常庆幸我爸当时做的这个决定,不然我现在还能不能在这里打字都不知道了。

去了北部大医院,在急诊挂号排队的时候,突然发高烧呕吐全身无力,医生就先把我拉到病房去,按了肚子说应该是肠炎(那个医生看起来最多才30啊,经验比那些社区医生丰富的多,大概是因为大医院每天来来往往太多病人)又检查了一遍,做了B超发现真是肠炎,差点要开刀,最后就是住院10天,把病给治好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复发过。

手上的腱鞘囊肿动过2次手术,一次是在国内,一次在国外。

在国内花了3000软妹币,第一天去看医生,第二天就动了手术,应该是实习医生动的刀,本人高度近视,当时又打了麻醉,脑子比较混乱。但是伤口缝合不错,伤疤也恢复的好。半年后复发了.....

第二次在国外花了半年时间预约才动了手术(就是我最开始说的流程),动刀的是一个50多岁的老头,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拆线的时候一直在和护士吐槽,这伤疤缝的真特么丑,你看看我上面那刀也是因为腱鞘囊肿,缝得多好看。2个月后复发了.......

老子白挨了2刀!(╥﹏╥)

按照我这边国外一个学医的朋友说的话就是,其实很多病人初期就马上接受治疗的话,很多病都是可以治好的,很多病人都是被硬生生拖死的。

所以很多华人都愿意回国看,国内的医疗比国外好得多。在国外想要像国内一样看病快,只能每月支付额外的医疗保险(具体金额看各保险公司和套餐,一般50€—100€不等),很多套餐里面不包括CT、X光片之类的检查,也不包括手术费用。假如在私人医院动个手术,费用相当昂贵,一个B超检查大约需要80—100€左右,手术费用得看具体是什么手术,像一个小小的腱鞘囊肿手术最起码要300€+,其他的大手术的话,如果不回国看,要么被拖死,要么被贵死。

大概的情况就是这样啦~如有疑问再补充。


user avatar   na-yici-yang-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全世界医疗系统效率和性价比最高的就是大陆,唯独比较坑医护人员。。。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加拿大学医,谈谈加拿大的情况。

加拿大华人回国看病绝对不在少数,这个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其中最主要的有这么四个:

  • 一些医疗项目等待时间比较长
  • 信息不对称,对于医疗系统的不了解
  • 阶级错位,在国内因为社会关系而享受的便利在加拿大相对难获得
  • 语言问题

大多数华人回国看病都或多或少的受这四点影响,我们一个一个来聊一聊。


  1. 一些医疗项目等待时间比较长

这个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等待时间长其实是大多数以家庭医生为中轴的医疗系统的通病,而加拿大在诸多类似医疗体系的国家里又是比较差的。尤其是各种非紧急的医疗操作,比如医学影像和关节置换。在加拿大安省,非紧急核磁共振MR预约的平均等待时间是63天。非紧急的髋关节置换,平均等待时间也在60天左右。两个月的时间对于患者来说确实度日如年,一些本地人会选择去美国,对国内熟悉的华人当然也会选择回国治疗


2. 信息不对称,对于医疗系统的不了解

中国和加拿大的医疗体系非常不同。在中国,遇到个头疼脑热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去家旁边的大医院挂个号,找个专家看一看。生活经验上,大家多少也对医疗系统有一些了解。比如作为一个北京人,我知道眼科五官科找同仁,心血管找阜外安贞,如果不知道哪个医院好我就去协和。但是在北美,普遍来说大家对医疗系统和医院水平了解的并不多。换句话说,很多人生活经验上并不懂得如何在北美看病。

举一个例子,在多伦多的朋友可以自测一下:一位50岁的移民,吃完早饭发现左脸有些面瘫,肢体不协调,在怀疑中风的情况下,请问他应该去多伦多哪三家医院的急诊能够得到最快最全面的治疗?应该打911吗?是否会被收钱?

(答:多伦多三家中风中心是:Toronto Western, St. Michael's, 和Sunnybrook医院。在怀疑中风的情况下要坚决的打911,接线人员会做一个初步分析,派出救护车。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会确认中风情况,在转运中风患者的时候,就会把信息录入系统,让中风中心做好准备,等救护车到了急诊,患者就会被迅速收治。救护车在安省不打表,45加币一口价。)

另外,在加拿大这种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医疗体系里,找到一位心善又负责的家庭医生也非常重要的。很多华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e.g., 语言,不了解,没有很重视),并没有自己的家庭医生。这种情况下,一旦有不舒服,就只能选择walkin或者急诊。虽然医生水平没有本质不同,但是这样的话每次见的医生并不一样。对于很多相对复杂的慢性病,或者以查体问诊为核心鉴别手段的疾病来说,5-10分钟左右的问诊时间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充分,就可能出现一些沟通上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在公共教育上的缺失尤其是对于母语非英语的新移民来说,学会如何看病其实是每个家庭必需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很多留学生/ 新移民的求医问药之路并不顺畅,这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严肃问题。


3. 阶级错位,在国内因为社会关系而享受的便利在加拿大相对难获得

这个现象其实在新移民和留学生身上尤其常见。很多留学生本身来自于国内医疗发达地区(e.g., 北京,上海),相对来说家人在国内的社会资源也比较丰富。突然到了北美“乡下”大锅饭,面对“阶层滑落”自然还是有不适应的。特别是国内有家人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这方面的体会会比较深。本来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各个科室的叔叔阿姨,在异国他乡却很难实现。

社会关系带来的信任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就认识几位运动伤需要做骨科手术的朋友,在“加拿大找不认识的骨科医生做手术”和 “回国找XX医院找爸爸妈妈好朋友X主任做手术”当中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国。一方面国内大三甲医院的技术水平非常有保障,另一方面有一位信任的医生,又不差钱,回国治疗的选择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4. 语言问题

我自己在国内上完的高中才出国,我发现国内英语教育里对于疾病的介绍其实相对比较少。很多人想到医疗词汇,脑子里浮现的主要就是以ache结尾的几个单词,比如headache, toothache, 和stomachache。但是疼痛也分很多种,从刺痛,酸痛,到隐隐作痛,甚至撕裂痛,它们英文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举个例子:“我这两天有点感冒,有的时候有黄色的痰和绿色的鼻涕。”这样看似非常简单的形容,对于一个英语非母语的患者来说,也是有一定挑战的。

用母语形容身上的病痛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肯定还是最顺畅的,因为这样的原因一些小毛病等到放假回国看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一些以问诊为核心的科室,比如精神科,流畅的交流是整个判断体系里的重中之重,患者说话医生听不懂,医生说话患者听不懂的话,诊疗就很难进行。

另外加拿大能讲中文的医护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以我读的医学院为例,能够达到国内小学生听力口语水平的医学生大概不到10%,如果把要求提高到能识字,看google着大概看明白患者带来的国内病历的程度,应该就要降到1%左右了(当然读手写病例肯定还是做不到的)。这样的比例对应多伦多12%的华裔人口来说还是比较低的。上各种论坛,朋友圈里,你也会发现其实讲国语的家庭医生和产科医生在市场上也是比较抢手的。(所以讲中文的朋友们,为了同胞们能得到更好的医疗,多多申请医学院啊,护士学院啊!)


Reference:

ontario.ca/page/wait-ti

hqontario.ca/System-Per


user avatar   li-jia-89-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我觉得美元的购买力真的强,汽车便宜,手机便宜,麦当劳便宜(还量大)。

后来现实告诉了我,人民币的“购买力”,那才是真的强:

  • 5块人民币就够支付外卖小哥不分节假日的不分天气地送外卖(迟到还能给差评,只赚你个饭菜钱),
  • 50块就能在房价世界都领先的一线城市坐很久的出租车(回国打的,我眼睛都不眨,但是我每次打的,都会连连感谢司机,因为我知道我占了便宜),
  • 500块就能雇佣985在校大学生替你写代码给你搞ppt弄短视频,
  • 以及几乎可以说是不要钱的请全世界可能是专业度+临床经验最丰富的医生给你看病(只赚你个医药费)。

所以你明白了为啥海外华人牙疼要命都要熬到过年回国了拔了吗?


其实我还是希望人民币“购买力”未来能在有关人的方面弱一些,在其他方面强一些,就好了。


谢大家赞,评论区讨论很热烈。这个我并不是高级黑或者嘲讽。只是最近体会到国内的劳动力实在是很低廉(不贱)这回事:

在国外做个手术,会提前给你讲好请麻醉师要多少钱(突出了手术贵的是麻醉师,而不是突出麻醉剂贵),连手术前的咨询费都是按次收费的,对于在国外做手术你甚至都不敢货比三家,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掏三倍以上的咨询费。在国内,只要你没有真正决定做手术,你可以以极便宜的价格找各个医院各个城市的医生给你提供咨询服务。

有些人没看懂我说的我再说的细致一点。国内是看病贵,国外是看医生贵看病贵,贵在医疗资源,贵在药物。看医生贵,贵在人工,贵在别人在你身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国内,假如你并不想真的做手术看病,你只是单纯想要看医生听听他们对你的病(甚至是医美)的建议和看法,这花不了你多少钱。但是在国外这样思路找医生,足可以产生一笔让中产阶级都承受不起的费用。

——————

说真的这个回答能拿千赞吓死我了(两百赞的时候我就慌了),希望大家看看就好了,就别赞了。我本质上就是想回答一下华人为什么喜欢回国看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能从中国良好的医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低廉(不是贱)的人工服务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华人是受益者,我没有嘲讽攻击任何群体的意思,也没有做对比。

最后我必须最最最强力的谴责欺压医务人员让剃光头作秀的恶心行为,跟医闹一样恶心,强烈谴责!


user avatar   huo-gu-itp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个原因:一个是便宜,医疗是陈平不等式唯一现实成立的场景;一个是快,尤其是慢性病、疑难杂症,很容易看;一个是语言问题。


美国医疗这玩意基本上盲人摸象,所以别谈大方面,谈谈我自己过去的经历。


我牙齿不好,读书时有个国内堵的洞5、6年后掉了,冷水一过疼,只能去学校医院看。牙医是个特别和蔼敬业的老黑,但我紧张得不行,怕贵啊;一问说293美元,没办法那时候只能忍了,因为不堵遭罪不说,后面要拖到根管治疗(Root Canal)那个步骤花钱更多。


老黑还给身边俩实习生讲解,你看中国是这样做切面的,而美国则是这样习惯的切面,之类的。看我疼,就给来了一针麻药,好家伙,整整4个小时,半边脸包括大半个舌头都是麻的,牙补好了说英文美国人听不懂,说中文中国人听不懂。


那时候觉得美国医疗太特么黑了,国内这样一个小洞估计也就百十人民币,美国要将近300美元。要知道那时候是学生,每分钱都珍贵,万一毕业找不到工作,这些都是救命资源啊。哪敢胡乱生病啊。


后来快毕业时,意外找到工作了。牙又坏了,而且还好几颗而且绝不是堵洞那么简单,而且我知道以美国的X性,没有几千打发不了,但是还有2个月就寒假了,所以就强忍着,牙疼就喝伏特加辅助入睡,到寒假立刻就回国,机票来回才700多,陈平不等式绝对真理。


回国就爽死了。拔的拔,换的换,修的修。顺便还相了亲之类的,总之当时真是明智,接下来好几年牙都没事。这是我来美国之后,唯一一次的攒病回国看。


后来我手上有点神经性皮炎,小问题不影响,但去看了看,亚马逊保险不好,花了98美元, 开了个什么软膏,10块钱一个。涂了几个月,左手好了,右手没好,怎么也想不明白什么原理。


换了公司,保险从此一直好了。生孩子账单大概2、3万美元,但自己只付了好像200块钱,也是,给美国人增加本地人口还要自己付钱就不合理。


16年时有个大问题,我后面的大牙坏到没法修的地步了,只能种植牙。当时保险一年只管2000块,而全下来可能要4000-5000,跟牙医商量了下,分别在两年做,折腾下来最后自己大概也花了2000-3000块钱。


但那时候不太在意,因为HSA(医疗账户)里面攒了将近两万块,本来就只能用于医疗;其次是美国人手艺是好,那牙根本感觉不出来是种植的,从做工到细节接下来几年都完美。


然后后面体检发现红细胞略比正常值高,俄罗斯裔的医生丢给我论文(我的以前回答写过),说看耳鼻喉去。我特么就蒙了:红细胞跟耳鼻喉有个X关系?论文读了题目就懂了:红细胞高说明气道狭窄,两者高度相关。我觉得这小子不愧是苏联时代培养的医生,的确水平相当高,解决了多年以来我一直的困惑和难题。


湾区的生活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医生能轻易找到说普通话的,一个诊所从前台到医生全是说中文的,所以沟通真不是问题了。前一段我一个牙又又又坏了,就是多年前回国内修的那个,不是质量不好是我自己作死咬硬东西,一个华人医生帮我重新弄了金属冠,保险好我自己一共才花了350块,很便宜了。


在湾区也看过几次过敏,老美医生在后背点东西测、抽血,怎么都测不出过敏原,但也就花了几十块钱所以也没甚可抱怨的;后来换个华人医生,他也测不出,但说确定我100%是过敏不是其他原因,也算有点用。给的抗过敏的喷药都是5块钱、10块钱一管,还好。


总之综合下我的感觉,


美国医疗贵的问题是无解的,尤其是学生时代,的确是看病回国更经济实惠。但随着步入职场,有了好保险,工资上升以后,其实也还可以,如果不是特别倒霉,应该不会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贵有一个好处是快,预约好了早上九点看病,到时候开车去,看病30分钟,差不多九点四十五就能到公司上班,什么都不影响,离开国内太久了,不知道现在中国是不是预约制。


美国医疗慢的问题是针对疑难杂症的,尤其是慢性病、说不清楚的小毛病这种。主要是专家少,其次是外来移民不知道怎么操作。你说你修个牙、看个普通病,说是等几周,我是不信的;尤其是西雅图湾区,我这几年预约的都是一周以内的。


最后一个沟通问题。比如“强直性脊髓炎”,这种病你会说么?其实中文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就知道外包团队有个人得了这病不能上班了,跟老板说时还得写给他看。但我觉得刻意跟医生沟通,基本上还是能理解大概的意思的,不要听不懂就放弃,问啊,词不会就让人用最简单的英语解释。


比如我就跟医生说我从小刷牙从不间断,但牙齿也不好。美国医生就说了:你的问题是牙齿受力不均,给牙龈压力集中,所以即使牙本身没问题,还是会从牙龈开始坏掉。这其实没什么难懂的,哪怕用英文。


最后,美国医疗系统是非常非常黑暗的。这个结论可能有点突兀,因为我自己并没有被坑过,我见过的所有医生水平不敢评价但态度都很好。但是我说的这个“黑暗”指的是整个体系的结构,并不是说医生不好,或是护士不好,或是不允许不好。


黑暗在于其招生制度,讼棍体系,以及医生的不熟练。或者说,美国的医疗系统是个垄断体系,而不像其他行业充满了竞争和活力,所以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会惊讶,虽然没有经历但我能预判到这个体系的无解和无奈。


很多美国人老了后会去中美洲、南美、东南亚、欧洲生活。一方面是经济考虑,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医疗考虑——这些地方医术往往不如美国本土,但性价比太诱人了。


但如果是中国的卷王移民们,我倒觉得无甚可担心的——无他,卷王能够在养蛊中幸存,本身说明无论身体还是精神都是一流的。——你相信一个病秧子能在高考教育残酷的搏杀中生存下来?所以来了美国,也都是不怎么生病的。


====说个美国医疗的认知误区 ====

美国医疗跟中国最大不同,就是体系太复杂,每个人、每个保险、每个家庭的情况都完全不一样(所以给人恐惧感)。


举个例子,我2021年去重新验光、换眼镜,非常好的配置,只要80美元,但最后一共付了20美元,因为我老婆的保险还能重复保我,复杂得很,A情况可以保,B情况不能保,眼镜框保多少,镜片保多少。


所以以下三个陈述都是对的:

美国配一副不错的眼镜要600-1500美元(无保险)

美国配一副不错的眼镜要80美元 (不错的保险)

美国配一副不错的眼镜要20美元 (不错的保险 X 2)


互相指责谁造谣或是谁公知或是谁吹嘘,是最没意义的事情。一个自己创业的人可能钱无数,但她(他)没有好保险所以看病贵,一个没钱的普通中产可能有不错的保险,根本不担忧这些,也是蛮真实的。


user avatar   cat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中国医生的经验跟自己的病情相关性更高,而且这种相关经验比美国医生多得多。

先说相关性高这一点。一个人此时此刻的健康状态,一部分是先天决定的,一部分是后天决定的。先天决定的部分,中国人肯定跟其他中国人更相似,美国医生看的中国人少,中国医生看的是 100% 的中国人,因此肯定是中国医生的经验更相关。可能有些问题在中国人中挺常见的,但美国医生没遇到过这样的病人就没经验。

后天决定的部分,例如说成长环境,中国和美国也很不同。几十年前中美的卫生条件差别很大,在中国长大的人接触到的病毒、细菌、寄生虫跟美国完全不一样,获得的免疫和遗留下来的问题也不一样。中国医生接触到的病人 100% 都来自中国的成长环境,美国医生遇到第一代移民就完全没经验了。(专门服务于第一代移民的华人医生除外。)

如果你的健康状态在美国属于很大众化的,美国医生的经验是相关的,他们也见过很多跟你相似的人。否则的话,或许中国医生的经验更相关。当然这是个概率问题,并不能确定谁一定更好。你可以两边的医生都试一试。


然后说一下经验多少的区别。美国医生的诊断和资料过程是很人性化的,他们很在乎你的体验,此外他们也很在乎不会被你起诉,但代价就是低效。美国医生一个门诊病人的预约就是 30 分钟,一天能看多少个病人?中国医生可以一天一两百个门诊挂号,根本不是同一规模的数字。

病人在中国医生面前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用太在乎你的体验,你不舒服你觉得太痛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完成流水线上这道工序,然后下一位。但这样经验值积累快,什么样的病人都见过。当你的诊断治疗特别依赖于医生经验值时,中国医生更有优势。当然这还是个概率问题。


最后就是钱的问题了。如果你有钱在美国看普通的私人医生,同样的钱在中国能请到的医生至少是高于普通的。第一代移民的话,在中国还有关系,可能能约到别人约不到的医生,但在美国就没有这样的关系或者需要的钱。


user avatar   han-nuo-bu-nuo-n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我做牙科诊所工作的第一手经验来看,绝大多数常回国的华人移民根本就“不敢”在加拿大看病。倒不是说有什么严重的困难,只是因为在加拿大和社会脱节造成的心理障碍。

加拿大华人聚居区主要是多伦多和温哥华,这两个地方现在方便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完全不用会一句英语就能生活得和国内一样。

这也造成了绝大多数中年华人根本一句管用的英语也说不出来(也完全和国内一样)。

但是这种在国外的华语亚文化圈所获得的信息和对观念的影响是极其消极的。基本上打开电视,看得还是国内的台,英语频道和本地粤语频道(播的内容主要是香港相关)根本就不会多看一秒钟。

很不幸,本地的社会服务都是用英语提供的,包括医疗。也就是每次被迫出门见人,都像是新出了一次国。


中国人的观念,病了上医院天经地义,极少有华人像当地人一样有固定的牙医和家庭医生(没办法,同时客观上能够熟练用普通话工作的医生是很少的,远不够覆盖全部华语人口。而且这些在亚非拉接受医学训练的医生,整体水平和职业操守也相当难看。)

所以病了,一想到讲英语的医院和大夫,基本上华人就气短了。(所以现在西人诊所里一个能熟练讲英语和华语的员工简直就和摇钱树一个待遇,老板恨不得天天拿三牲香火供着。)

医院看到一大队排着的本来应该在家庭医生那里解决的,话都说不明白的昏聩老头子老太太,也是愁得直翻白眼。

这些医院诊疗计划外的病人,当然都安排给计划外有空的医生来处理,所以等上大半天是很常见的。

于是加拿大的大医院不光说话说不明白,病难看的恶名更是坐实了。


还有可能就是人生病了,本来就是弱势的时候吧,更需要在熟悉的事物中寻找宽慰。

再有就是滞后的观念,总觉得在国外一切都比国内贵。实际上国内这些年的发展,物价包括医疗服务的价格早就和国际接轨了,但是老移民们的观念总还是固定在了他们离开中国的时候。

不用很远,我2005年在国内上学的时候,还可以在校门口小饭店里边花5元钱美美地吃一顿呢。


这不,我房东,都来这边30年了,牙齿根尖浓肿,在讲粤味普通话的牙医那里看了几次也没有解决,正筹划着投奔祖国怀抱呢。

God's mercy...


user avatar   cui-ding-ding-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香定律才是永恒的,不服不行。




     

相关话题

  什么是量子催眠疗法? 
  如何看待特朗普要求中国偿付清朝债券? 
  如何看待美国太空基金会宣布开除加加林“太空第一宇航员”身份? 
  1979 年来美国最高级别内阁官员计划访台,将见蔡英文,释放哪些信号? 
  20 万集装箱积压在港口,美国供应链紧张,商品短缺物价上涨,你认为有哪些原因? 
  「在国外遇见台湾人」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果中国和美国交换国土,能搬走的全搬走,但不能搞破坏,从各方面分析谁亏了谁赚了? 
  如何看待美国批准售台一批打击武器,可跨海峡打击大陆? 
  如何评价洛克希德马丁停止收购 Aerojet Rocketdyne? 
  为什么中国医生总体收入那么低,如何才能提高医生收入。什么时候医生收入可以像美国看齐? 

前一个讨论
俄罗斯一游戏支付公司用 AI 裁员 150 人,被裁员工被算法判定不敬业效率低下,这种评判方式合理吗?
下一个讨论
JS和Scheme对闭包变量的绑定能力差异,哪种更合理?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