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沙皇俄国是欧洲重要的粮食出口国,而苏联为何却一直无法解决粮食供应? 第1页

  

user avatar   hai-kuo-tian-qing-ren-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苏联其实也出口过粮食,慈父时代就是粮食出口国,但在60年代以后进口越来越多,80年代以后就一团糟了。

对这个问题此前特意查过不少资料,加上近期在农村,对这个问题的感受更直观了。教科书的结论没问题,只是没交代细节,没办法,苏联粮食短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问题,而非单纯的粮食产量不够。

而空谈数据的人往往忽视很多细节。

先说为啥苏联进口粮食总会被人批判:其一,苏联理论上的农业产能完全够,如果他的报表没问题,苏联七十年代只靠自己就可以白面包牛排使劲造,商店货架永远满满当当;其二,苏联和欧美贸易商品粮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外汇,甚至消耗黄金储备,苏联这个国家外汇比较紧张,一般能以物易物,就以物易物。以物易物单次的大单可以,但粮食常年进口,以物易物人家欧美不干,所以苏联必须动用为数不多的外汇来进口粮食,严重影响70 80年代的国家发展。

第三,苏联几乎无力靠自己内部调节应对粮食产量波动,一旦出现减产,就得进口,所以苏联经济在这方面可以说相当脆弱。这在其他国家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具体原因如下:

1.不是种出来的都是可以吃的。

小麦、水稻、大麦、燕麦、黑麦、土豆、玉米、地瓜都算在粮食总产量里,但实际上狭义的口粮只有小麦和水稻。苏联因为饮食习惯原因,主要是小麦,以土豆等粗粮作为补充,大麦以及后来的玉米在苏联作为饲料粮。

苏联的农业生产非常粗放。因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了堆产量,土地不休耕,不要钱似的往地里撒化肥,因为缺乏保养农机报废率也很高。不仅生产成本爆炸,种出来的很多小麦也是口感粗粝,没法吃的,只能喂牲口甚至堆仓库里烂掉。然后苏联需要为了满足口粮需求再进口小麦。

但集体农庄的报表好看了,可以交差了。农民也觉得无所谓,爱咋咋,种出来的能不能吃关我球事,反正国家买单,自己的自留地打理好就行了。到后期苏联市面上很多食品都来自农民自留地的盈余,公地的产出哪儿去了,我不知道。

于是农庄又弄了一批脱产的专门监督农民摸鱼行为的干部,但还没法真追究农民怠工,农业这玩意太好甩锅了,地力不行,天气太冷,雨水太少,雨水太多,倒春寒,秋天霜,理由随便找,你还能365天无死角监控咋的。

此外,苏联各种作物播种面积由国家计委严格计划,每年种出多少饲料多少口粮都是定死的。但人口有增有减,天有不测风云,粮食市场是波动的,种500万公顷大麦不一定能收500万公顷。所以苏联的播种计划永远都在挖东墙补西墙,今年小麦多了饲料大麦不够所以肉类短缺,明年扩大大麦种植,小麦不够吃了,看着粮食总产量稳定,实际上年年都有缺口。

例如第一年,苏联肉类不足,计委决定扩大大麦播种面积,扩大养殖业;第二年,大麦丰收,牲畜瘟疫,小麦因干旱歉收。

当场爆炸。

然后苏联宣布,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又创新高。但是此时大麦堆在仓库烂掉,肉类和小麦需要额外进口。

(这段不是我编的,苏联每年都会对大麦和小麦的播种面积进行大幅调整,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这和欧美以及我国的微妙区别是,通常做法为:国家以强制、补贴等形式优先保障口粮播种面积,之外的会交由市场调节。饲料粮今年供应不足,那养殖户就会少养牲畜,农民看到饲料涨价会多种饲料,第二年就可以扩大养殖了。

苏联是年初都把播种计划做好,然后计划年年崩坏,导致了大量无谓浪费。

当然要是非犟,说苏联人还是没饿到份上不然管它小麦质量行不行一定都吃了,那倒是,问题是苏联还不至于惨到1942那份上不是,人家对质量还是有追求的。

就为了做播种计划,国家计委还得从上到下养一堆脱产官僚爬表格,然后计划还总是不灵。因为粮食生产成本太高,国家还要掏巨额补贴。于是农业就成了苏联一个烂疮,每年苏联都在因为这个问题失血,还有百万漕工寄生在这个疮口上吸血。

2.种出来的不一定能到餐桌上

粮食种出来之后,转运、加工、售卖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你还是买不到粮食。

我国80年代对苏联农业进行过很多研究,其中结论之一是苏联粮食在储存、运输过程中损耗很大,很多小麦未经烘干就堆放在库房中,很快变质腐烂。运输损耗也大,化肥每次损耗在运输途中的约为10%-12%,粮食损耗多少不知道,我寻思着化肥总比粮食好保存吧。作为对比,我国粮食的全产业链损耗也才12%,长途运输一般不得超过0.5%。

还有加工环节,如前所述,苏联很多时候小麦质量是比较差的,而且很多加工设备相比欧美比较落后。美国100斤小麦出70斤精面,到商店里还剩68斤。苏联100斤小麦,因为运输损耗到加工厂还剩90斤,加工成面粉变成50斤,最后到商店里,就剩40斤。这还是保守估计,相传苏联粮食的加工损耗高达25%-40%(有错误还请指出),请问苏联得比美国多生产多少粮食,才能经得起这么祸害。

而且冷战时期美国解锁了加工玉米的黑科技,玉米不仅可以加工成饲料,还可以榨油,提取淀粉,制作糖浆,成本极为低廉,广泛用于餐饮业,美国人的体重也在这一阶段飞速飙升。而苏联在这方面就差很多,所以苏联种玉米就解决不了粮食问题。

由于苏联独特的经济制度,苏联售卖环节也有问题。苏联的物价基本处于冻结状态,并不对应真实的市场价格。依列宁同志祖训,物价只许跌不许涨,工资只许涨不许降,但粮食产量必然是有涨有跌,所以苏联事实上常年处于货币超发状态,购买力严重溢出,这在资本主义国家俗称通货膨胀。

通胀,就会有抢购潮,反正苏联人的购买力是溢出的。所以80年代后苏联基本样样东西都要抢购,排队在前面的看见啥扫啥,排在后面的毛都没有。

如前所述,苏联粮食生产成本特别高,所以苏联为了保障城市粮食供应,给食品发放了大量补贴,一度导致价格倒挂,面包售价低于小麦,甚至低于粗饲。因为饲料供给不足,当时很多农民跑到城里抢购面包回来喂猪。

所以,虽然一看数据,苏联和西欧的人均粮食人均肉食好像差不多,但西欧随时去买随时有货,苏联就得听到商店进货赶紧去抢,两天抢完,商店的货架就空了。饿倒是饿不着,但这叫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足。

当然也有人犟,说这总比没吃的强,但还是那句话,苏联的参照系又不是民国,人家肯定会去和美国、西欧比,人家一比就得骂娘。

3.关于沙俄为什么是粮食出口国

很简单,粮食产量大于国内市场需求呗。

其实俄罗斯这个国家农业条件不算差,南俄平原是非常好的耕地,土壤肥沃,乌克兰更是欧洲面包篮子,加上俄国本就地广人稀,如果合理分配,俄国完全可以做到人人吃饱吃好,同时粮食有所盈余。

苏联的问题是好地经常种不出好粮食,生产了一堆狗都不吃的残次品。这也是教科书谴责苏联的原因,中国人看着苏联那么祸害好地就没有不上火的。

但沙俄时代的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市民消费能力不行。南俄和乌克兰种出大量的优质小麦,但市民消费不起白面包,这些农产品自然要售往更为富裕的西欧。和平时期俄国内部还可以对付,一打仗就容易出事。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农民的生产模式与我国迥异,所以不要以为他们的贫农富农和我们的贫农富农是一回事。俄国贫农也是有几十亩地一匹马的。但因为税赋繁重、缺乏农业工具(几十亩地靠人力真种不来),俄国贫农靠种地的收入养活不了一家子人,于是纷纷选择把土地租给富农,自己出去打工。此趋势在斯托雷平改革后登峰造极。

富农租种大量土地,还可以雇工,他们是粮食的主要生产者。这也是为何在电影《列宁在1917》中,跑去威胁列宁说要不种地的是富农,而列宁还没法靠土改获得粮食,只能回答富农不给粮食就强迫他们给的原因。

城市消费能力不行,富农肯定更愿意卖给更有消费能力的地方,沙皇也乐得出口粮食创汇,中农对这个问题一般也无所谓,贫农有租金赚还能出去打工,这波一拍即合。

但沙皇他老人家住城市啊,一战前还能应付,一战后市民没得饭吃了,于是沙皇被扬了。

四、对比

布尔什维克执政后,他们认为自己的基本盘是城市——农民支持布党的也确实不多。因此粮食要优先供应城市。

农民肯定不干,城市印的卢布当时跟废纸似的,往城市卖粮就是赔钱。而且战争时期,钱不能吃不能喝,谁都想多囤点粮食棉油。布党宣布你不给就强迫你给,强制征粮,废纸都不给你。

因此饥饿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在优先保障城市的思路下,苏(俄)联时代三次大规模饥荒全部发生在农村,特别是原本最为富裕的南俄和乌克兰农村。

等到50年代苏联国内趋于安定,就开始着手解决全民的吃饭问题。苏联认为有人挨饿,那一定是产量不够,于是暴力增产,就有了前述一系列骚操作。

归根到底,苏联的农业并不是产量不足,领导已经拍板增产,以苏联的体制怎么可能低产。苏联农业的问题是低效、浪费。

浪费前面已经说过了。

低效则是投入产出比极低,到勋章时期,苏联每年农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的37%,而这个数字在四处大干快上的慈父时期,也未超过16%,这还不算养官僚的支出——勋章时期苏联的部委数量,相较于慈父时期已经膨胀了五倍。苏联年年一亿多吨的产量,背后是国家的海量支出,等到了1985年,这个疮口已经快让苏联蚌不住了。

苏联解体后,客观来说,俄罗斯的农业已经是历代以来最成功的了。这里面固然有科技进步的因素,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优化也是很重要的:

1.生产成本大幅下降。集体农庄解体后,俄罗斯的耕地施肥量直接腰斩75%,为了伺候好自留地,农民开始好好执行休耕轮作,因此俄罗斯农业在投入大幅减少的同时,亩产并没有下降(但因为播种面积下降,总产量看着是下降的)

2.农产品质量提升。其实俄罗斯土壤肥沃,一年一熟,昼夜温差大,但凡风调雨顺,小麦质量就没可能差。农民好好种地了,俄罗斯也不再需要大量进口美国和加拿大的优质小麦了,盈余还可出口至中国。

3.苏联超发货币三十多年,得还债。失去官方管制的卢布暴跌,加上寡头翻云覆雨,市民购买力下降(悲),于是超市随时都有货了。

但这些年缓过来后,至少吃饱是没问题的。

————————————

结尾补充一个小故事

我玩海岛大亨5的时候,有一次搞了一个畜牧业大跃进,把全国的牧场都升级为工业化牧场

但玉米产量根本不够,工业化牧场根本无法开工,因为缺乏工业原料,工厂也全部停工,出口迅速萎缩

然后城区爆发了饥荒

为了缓解玉米短缺,我一边建玉米种植园,一边大量进口玉米,但因为文盲农民和货车工人都正在饿死,又缺乏中学学历农民操作水培种植园,导致玉米产量上不来,码头的玉米运不出去,因为游戏设定原因,一船玉米就千把单位,对工业化牧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到后来连进口玉米的钱都没有了

就这样,我有着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有着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畜牧业和种植业,有着免费的现代化公寓,然后刁民们在以每月100个的速度饿死。还不如殖民时代,那时候虽然刁民在原始的种植园和牧场里累死累活,住在窝棚和平房里,但每顿好歹有一个玉米棒子吃,年景不济时一个月也就饿死一个,经济还在蓬勃增长。

于是在刁民们把我推翻之前,我删了档

所以啊,别以为结构化问题是小事,这玩意真能让你坐在金山上饿死,有时甚至比单纯的落后还要命。


user avatar   jue-yi-fou-jue-fen-zi-si-tuo-lei-p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占坑,准备码字

先这么说,抛弃1861之后俄国工商业政策瞎捧沙俄农业简直可笑,本格-维什涅格拉德茨基的对外增长不谈简直耍流氓


什么不给国内人吃就是扯淡,国内如果缺乏这些需求,那么价格会更高,商人会放弃眼前利益不赚去出口给外国赚取薄利吗?
沙俄粮食的出口贸易源自商业的发展,苏联学者通过对颁发的商业行会证书的研究指出,在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俄国商人增长很快。
随着国外市场的发展,谷物输出量的增长很快。在1861年-1865年间,每年平均输出约8000万普特,而从1891年-1895年间,谷物输出量超过了47000万。

@水橋舞

来洗一把19世纪末俄国粮价暴跌与1891-1892的粮食歉收?

所以农业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严重不平衡,,,洗一把?

嗯?出口那么“积极”的国内情况?是不是应该送某些人去这个“粮食出口国”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沙俄会是”粮食出口国“?

“1801-1913年间,俄国竟有82年的预算赤字,其中1845-1859,1860-1872连续出现预算赤字” ——张广翔《外国资本与俄国工业化》

俄国经济贫弱一直困扰俄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所以填补预算赤字,成为俄国财政部的燃眉之急

用财政大臣维什涅格拉德茨基的一句话:“我们不要吃的,要输出”,再看看俄国居民粮食消费水平,显然非正常农业大国该有的。你圈人鼓吹俄国农业产量怎么怎么样,那实际结果????

俄国农贸政策显而易见,农业全心全意为国家财政服务(笑),毕竟“灰色牲口”(笑)

恶性循环的结果?

什么不给国内人吃就是扯淡,国内如果缺乏这些需求,那么价格会更高,商人会放弃眼前利益不赚去出口给外国赚取薄利吗?

@水橋舞

这就是某些沙俄吹的,曾经是“粮食出口国”的一件小事,,,不晓得是否符合您的意思

小结一下,俄国政府为了财政收支平衡,缺乏远见的加大俄国农业税收,俄国农民无力缴纳如此的实物税,将种子粮一并上缴。如此恶性循环,俄国一方面表现出农产品大出口的所谓“良好”状态与俄国财政预算实现盈余,实质已经是白蚁蛀空。1891-1892的农业歉收,一下子扳倒这个“农业出口国”,不觉得“农业出口国”这个太虚了么???


显而易见,“粮食出口国”形成的原因:

1.经济贫弱,工业基础薄弱的必然结果

2.国家财政政策的强力推行对外粮食出口,甚至罔顾实际现实情况,对农民不计后果疯狂压榨

3.灰色牲口(笑)


引用与参考文献:

裴然《1881-1917年俄国财政研究》

梁红刚《1861-1914年俄国工商业政策研究》

张广翔《外国资本与俄国工业化》

黄亚丽《维特经济政策研究》

张广翔 王学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农业发展道路之争》

张广翔 齐山德《18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及其特征》

梁赞诺夫斯基《俄罗斯史》


user avatar   cha-li-bo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些回答,真想说这种回答在知乎能成高赞也真是反映了知乎如今水平之低。布哈林同志看到了那些回答棺材板估计都按不住了。说俄国农奴不是人,麻烦你多读点历史好吗,农奴在1861年法理上就不存在了,1890年后就实际上基本不存在农奴这种东西了。还有些答案歪曲数据,不点名了。

其次,问题也有点偏差,苏联并不是一直没有解决粮食问题,但是初期到二战结束后时确实是一直没有解决的,不如沙俄,有些回答拿苏联六七十年代和沙俄比难道不觉得奇怪吗?这就像拿工业革命前的欧洲和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相比,然后说工业革命前的欧洲领导人都是弱智一样傻。

因此,为了尽量客观一点(虽然事实从不客观),我决定进行横行对比,将从农奴制废除的1861年至20世纪10年代的沙俄与斯大林开始农业集体化的20年代末进行对比。

好了进入正题:

先说沙俄的粮食出口是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统计数据资料来自人民出版社的 《资本主义史》 第二卷。

沙俄粮食的出口贸易源自商业的发展,苏联学者通过对颁发的商业行会证书的研究指出,在19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俄国商人增长很快。

随着国外市场的发展,谷物输出量的增长很快。在1861年-1865年间,每年平均输出约8000万普特,而从1891年-1895年间,谷物输出量超过了47000万。

( 普特(пуд)是沙皇时期俄国的主要计量单位之一,是重量单位,1普特=40俄磅≈16.38千克。 )

谷物输出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例也在增长。在1861年-1865年间,这个比例是31%谷物出口额在总出口额18160万卢布中占5630万卢布。在1891年-1895年间占47%,谷物出口在总出口额中62800万卢布中占22967万卢布。

可见沙俄粮食出口从废除农奴制之后就是在不断增长的。

然后再说沙俄粮食产量的问题。在19世纪末,沙俄人口大约为1.257亿。(数据来自《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卷)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沙俄跻身世界五大工业强国之列。但是,它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对于国家来说,主要任务是工业现代化,这一点很重要,对于农业的影响很重,帮助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在农奴制改革后的俄国(1861-1913),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为5%,19世纪90年代达到了8%,就这个速度而言,当时尚没有一个发达国家能与俄国比肩。如果说1867年国家收入为4.15亿卢布,那么30年后为14亿卢布。积累第二个10亿用了11年,而积累第三个10亿只用了5年(而且是战争状态中)。

仅在1890年-1913年间,俄国工业生产率就增加了3倍。同时,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收入实际上已经相当于传统的农业收入了。

从1895年到1914年,煤炭的开采量增加了3.2倍,石油开采量增加了0.65倍,黄金开采量增加了0.4倍,铜的开采量增加了3.7倍,锰的开采量增加了3.5倍。俄国商船队的吨位增加了0.6倍。而国家的黄金储备量增加了1.5倍。

1880-1916年,俄国修建了58251公里铁路(平均每年修建1575公里)。西伯利亚大铁路则成为世界最长的铁路。

而科学的进步也应用于生产之中,汽车,飞机,内燃机车,电话,无线电都加速了生产现代化,而农业生产现代化体现在新俄罗斯乌克兰波罗的海的沿岸兴起了大量工厂,这些机械厂生产了许多铁犁,收割机与马拉稻谷机和其他农用机械,无疑增加了农业的发展。

同时期的俄国,仍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0年内,国内粮食产量增加了一倍,糖产量增加了2.5倍,棉花产量增加了4倍。1913年,俄国粮食产量比同时期的美国,阿根廷(阿根廷当时可是发达国家)和加拿大产量之和高出了近35%。俄国亚麻产量占世界亚麻收获量的80%,俄国仍是世界主要食品出口国。

由该图可知,俄国仍然落后于主要大国,并未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俄国粮食产量的提升,和一个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斯托雷平与他的土地改革。


斯托雷平认为,最主要的任务是造就广大的农民私有者阶层,该阶层不仅应为造就中产阶级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公民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坚实基础,俄罗斯的统一与完整的保证。与此同时,改革应急剧提高国内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巩固市场经济的基础。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不是从一张白纸上开始的。早在1905年前,维特伯爵,古尔柯,克里沃舍因所做的各种努力就已经奠定了改革的基本轮廓。

1903年3月,村社内连环保也被废除。1904年8月,农民被免除体罚,1905年11月3日,在沙皇的宣言中宣布,从1906年1月1日起赎金减少一半,从1907年1月1日起完全停止缴纳赎金。这一天,紧接着颁布了关于确立更优惠条件从农民土地银行发放贷款的法令。1906年3月4日建立了省和县土地建设委员会,以便在农民赎买土地工作中对农民银行给予帮助。3月10日的法令给予所有农民与身为小市民的种地人自由迁徙的权利,政府为其发放官地,向迁徙者提供贷款(路费)和大众必需品。同时无限制的发放优惠乘车证。

1906年8月12日与27日颁布法令,将官地和份地转交农民银行,以便接下来按照低于市场价20%的价格将其出售给农民。这些法令开启了一系列斯托雷平土地法令。根据1906年10月5日《关于取消农村居民和其他原纳税阶层的某些权利限制》之法令,农民第一次享有与其他阶层平等的公民权。法令取消了对农民就职于国家机关和入学的所有限制。他们享有自由获得身份证(不像原来那样需要经过村社同意),选择居住地和外出务工(我朝农民工的权利貌似现在还有诸多限制)的权利,禁止分家的法律条款被废除,农民---土地所有者可通过土地所有者选民类别参加地方自治选举。同时,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也被限制。禁止他们私自逮捕和处罚农民(只能通过仍处于他们管辖下的乡法庭)。

1906年11月9日,构成斯托雷平土地法基础的著名法令随之而来,按照该法令,每一个当家人均有权使用的村社土地转化为私人财产,同时,他可以要求将分散的几块地合在一个地段上(或者从村社那里获得不能合在一起的那几块地的货币补偿)。

后来,在1906年11月9日法令变成法律的过程中,国务会议于1910年补充了一项条款,根据该条款,1861年以来未经过全面土地重组的一部分村社土地被宣布为私有,占有这些土地的村社不复存在。

1905年11月15日法令准许农民抵押村社的土地,此决定使农民银行的土地基金有了相当大的增长,而贷款总额也增加了。

土地改革改变了俄国农村的社会面貌,根据斯托雷平遗产研究基金会的资料,1907年-1915年脱离村社的户主超过300万人,或者说各类农户总数的1/4。在份地上建立了大约30万个独立田庄和130万个独家农场,农民银行90%的客户为农民个体经济所有者,得到了数额超过9.29亿卢布的贷款。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刺激了俄国农业发展。同20世纪初相比,在中等收成的1913年,粮食产量从40亿普特增至56亿普特(8600万吨),按人口平均折算则从400公斤增至550公斤,从1906年到1912年,农业机器产量和从外国进口增加了342%。20世纪初期,播种面积为7400万公顷,1914年则为8540万公顷(也就是增加了14%,其中黑土地带增加了8%,西伯利亚增加了71%,北高加索增加了47%)。1公顷谷物的收成从7公担增至9公担,粮食,食油,肉类,亚麻,木材,蛋,糖的出口量增加了。1913年,仅西伯利亚就出口了600万普特的奶油(什么不给国内人吃就是扯淡,国内如果缺乏这些需求,那么价格会更高,商人会放弃眼前利益不赚去出口给外国赚取薄利吗?),比世界主要奶油出口国丹麦的出口量还要多。这种农业高涨在很大程度上是殷实的农民阶层扩大的结果(地主经济在生产中的比重减少)。

斯托雷平认为需要20年才可以收获到改革最甜美的果实,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时间。经过一战的撕裂,时间一晃来到了1920年代。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

从一开始,地方当局为了追求高速度开始违反中央拟定的本已经很严格的公有化指令,他们不是建立集体农庄,而是组建了将一切个人使用器具都公有化的公社。地方当局擅自规定没收富农财产的规则和标准,同时之中还夹杂个人恩怨,告密行为。根据一些资料,有100万户富农被没收(不到农户的15%)。1929年-1931年,有180万人被调往偏远地区,1930年1月1日,集体农庄只占到农户的20%,那么从3月1日,这一数字几乎增加了2倍,达到了60%。从1930年2月到3月中旬,国内共发生2000多次反对集体农庄的起义事件。

极端事件伴随着运动的开展而爆发------农民们开始销毁自己的财产,屠宰牲畜的数量惊人,许多地区的人就将50%的役畜而食用牲畜全部屠宰。农民们出现了春天不种地的景象,如果下地也没什么事情可以干,1921年饥荒的危机重新显现。

在全盘集体化的过程中播种面积几乎增加了20%,但是农产品的产量却急剧萎缩,劳动物质刺激的降低在集体农庄中的表现非常明显,以至于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产品总量继续停留在新经济政策最后几年的水平,然而,当时非常重要的工业用粮和出口商品粮的数量却在大幅增加。这导致了新的饥荒,粮食总产量从1928年的7330万吨下降到1934年的6770万吨,同时,国家采购量从1080万吨上升到了2270万吨,从集体农庄收缴了70%的收成。

由此可见,苏联在斯大林前期的粮食产量相较于沙俄一战前的水平是有大幅度下降的,而不是一些回答里说什么沙俄饿死的人比苏联还多,或者说沙俄不把人当人看(事实上这么蠢的人不可能当沙皇,更何况当时沙俄已经是二元君主立宪了,不可能国家杜马,大臣与沙皇一起蠢下去。),而斯大林前期的粮食产量不如沙俄的原因主要是,集体化的政策太过严格,使得农民劳动积极性降低,而地方上为了追求KPI考核指标又不断歪曲中央的命令,最后造成了饥荒的悲剧。而之后苏联的粮食产量超过沙俄的原因,一是沙俄已经成为了历史,不可能还会继续。二是集体化实行多年后积攒了现实的经验,更正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进行了一点改革。三是二战之后赶上了苏联大规模重建的红利,但是根本管理制度还是有较大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勃列日涅夫后期粮食产量开始回落,因为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而管理体系也已经老化,当初仅仅是拖延问题爆发的时间而已,该来的还是会来的,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啊,这个问题体现成了排大队买面包,粮食短缺等问题,然后要了苏联的命。说实话其实纵向比较没有什么意思,根本都不是同一个时间节点上,所以其实没啥意思,如果你跟同时期的其他比沙俄也很垃圾,但是你又怎么知道沙俄不会超过他们呢?所以我也只是尽量选比较接近的时代。

另外斯大林对于农业的态度其实并没有他的继任者与中国重视。


参考书籍:《苏联国民经济史讲义》《资本主义史》《俄罗斯历史 1900-1945》《俄罗斯通史 1917-1991》《剑桥欧洲经济史》。

有些人说苏联前期粮食产量就超过沙俄,那么我问你们,余粮征集制?大饥荒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农业集体化还会导致大规模饥荒?

被建议修改删除了一部分

希望各位看官分享一下。


user avatar   a-li-bu-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乌克兰,到现在都是粮食出口大国(乌克兰还当过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而今年貌似俄罗斯要夺魁),各种给苏联洗地的,都没啥意思。

苏联工业化是发展了,但是没有反哺到农业领域,这个才是问题的症结。沙皇时代俄罗斯是落后,是有阶级压迫,但是苏联不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吗?反倒在某些方面更加离谱,比如说一方面大规模饿死乌克兰人一方面还在出口粮食。就是冷战时代,一方面全世界穷兵黩武,一方面一样解决不了排队买面包的问题。

政治说白了就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无论哪种制度,只要分配不公问题长期不能缓和,最后都要崩溃。美国现在撕逼这么厉害,说白了还是分蛋糕的问题没处理好。绝对公平的分蛋糕是做不到的,但是不公平的程度太大,持续时间太长,就是灯塔国一样会陷入族群内斗的深渊。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朝鲜和印度人均粮食占有量差不多,但是一个闹饥荒一个在大量出口粮食,这说明什么?

说明民主能当饭吃。

所以具体到这个问题就是沙俄比苏联民主,人民可以靠民主填饱一部分肚子,自然就有多余的粮食供出口用。

@陈风暴烈酒

你为啥把我屏蔽了?


user avatar   hayashi-minamo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看看过去出版的第某某个五年计划苏联经济发展概要,我只有第四。

【至于说苏联农业数据造假,似乎的确是有的(比如说《汇编》的编者前言说了这件事),但是据我所见的几篇七十年代的中外文章,都指责的是赫、勃时代对农业数据造假,斯大林这时候已经死好多年了】

《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

苏联1929-1940粮食产量(谷物加马铃薯)增长了46%

谷物产量增长了33%

小麦产量增长了68%

其他国家呢?

下面是一些对比,数字均以万吨为单位:

奥地利1929年小麦产量31.5 1940年产量28.5

捷克斯洛伐克1929年小麦产量144.0 1940年小麦产量111.1

法国1929年小麦产量918 1939年小麦产量980

德国1929年小麦产量385 1939年小麦产量495.6

匈牙利1929年小麦产量204.1 1939年小麦产量268.9

意大利1929年小麦产量666.8 1940年小麦产量710.4

波兰1929年小麦产量179.3 1939年小麦产量227.0

英国1929年小麦产量135.0 1939年小麦产量166.8

南斯拉夫1929年小麦产量258.5 1939年小麦产量287.6

内容来自:

tieba.baidu.com/p/22038

【某人夸沙俄的工业成就,无非是忽视国外资本尤其是法国资本蜂蛹进俄国这一事实】


user avatar   zhang-yi-chao-41-7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注意,我引用的是资本主义俄罗斯政府的数据,有几个家伙的粮食数据严重造假(如那个@57神针 给沙俄涨了4000多万吨。而)


沙俄(沙俄包括波兰、芬兰、苏联、比萨拉比亚等六个国家和地区)时代人均粮食产量只有300公斤,最高产量1913年的8600万吨,1913年沙俄出口粮食虽然在800万吨以上,但是进口也不少,进口减去出口,可能是为了准备一战,事实上1913年沙俄净进口了32万吨粮食。



而斯大林后期(除二战争外)人均粮食产量在500公斤左右,这相当于现在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的水平。


斯大林时代的1937年就达9700万吨,从1937年到1940年都是高于沙俄最高粮食产量的8600万吨,至于斯大林过逝的1953年只有8300万吨,那是经历了二战损失2700万人口和三分之二的拖拉机的恢复期。

到苏联80年代,年均粮食总产量在2.1亿吨左右(最高记录是2.3亿吨),人均粮食产量是800公斤到900公斤左右,而今天的中国才480公斤,中国的某些庸人有什么资格指责所谓的斯大林体制?

不信自己看资本主义俄罗斯政府网上的数据:

引用资本主义的俄罗斯政府的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2011》中的数据,

附网址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粮食产量1990年11670万吨,2010年6100万吨   gks.ru/bgd/regl/b11_13/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肉类产量1990年1011.2万吨,2010年716.7万吨
gks.ru/bgd/regl/b11_13/

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当时1.45亿左右的人口,因此人均肉类消费量是75公斤左右,与当时美国的水平一样,而今天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才55公斤左右。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牛奶产量1990年5571.6万吨(全苏联产量9000万吨以上居当时世界第一位),2010年3184.7万吨 gks.ru/bgd/regl/b11_13/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非全苏联)禽蛋产量1990年474.7亿枚,2010年406亿枚
gks.ru/bgd/regl/b11_13/

  2010俄罗斯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均低于1990年,工业品产量远低于苏联时期,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更是无法与前苏联时期相比


————————

很多人斯大林时期农业的污蔑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即使刨除失去了芬兰、波兰、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这些地区和国家在沙皇俄国崩溃后独立)的情况下,
但事实究竟如何呢?《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1750-1993年》(欧洲卷第四版),这本书最大的优点首先是尽可能的给出了逐年数据,其次是给出了不同数据的统计口径,尤其是考虑到领土变动的影响,给出了不同数据对应的领土范围。后一点对评价斯大林时代的农业尤其重要,因为只需要对近代欧洲历史有最简单的了解就可以知道:沙俄不等于苏联。沙俄在一战之后分成了至少6个国家——苏联、波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另外还有一小部分领土(比萨拉比亚)落到了罗马尼亚手中。)

沙俄时期粮食最高产量是8600万吨,而沙俄确包含了五分四的波兰领土及整个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口也2亿多,而30年代的苏联才1.7亿。
 而1937年的苏联仅谷物产量就达到9700万吨,整整超过了沙俄最高产量的三成。

很多人说:苏联当时所取得的的成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一种极为流行的说法是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到斯大林1953年逝世时也还没有达到旧俄的最高水平1913年的产量。而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早在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就已经远远超过了1913年的产量。如果我们以百万吨为单位,那么1913年的粮食产量为86.0,1932年为69.6,1937年为97.4,1940年为95.5,1950年为81.2,1953年82.5。(1)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在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以后的1937年开始苏联的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如果考虑到当时苏联农业人口的急剧减少(2),那么在农业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更为惊人了,而这同那些庸人所说的集体化工业化严重损害了苏联农业正好是截然相反的。

像《大国崛起》等片子中就说了谎,说斯大林死时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一直都还没有超过沙俄。的确斯大林死时的1953年粮食产量只有8300万吨但那是经历了二战后的恢复期,同时苏联可没有像沙俄那样有五分之四的波兰领土及整个的芬兰!其次在斯大林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实现了机械化,农村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样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是惊人的。

苏联七八十年代的粮食产量在2.1亿吨左右,最高记录是2.3亿吨,一般时期人均粮食产量是800公斤左右(就连很多不停贬低苏联农业的资料、文章中,也能算出苏联人粮食产量也是800公斤,可他们是不是糊涂了!这个数字是今天中国人均粮食产量400多公斤的近两倍) ,这样的农业差么?

——————

另外从776年到1913年俄国共发生过96次饥荒,平均每11年就发生一次较大的饥荒,比如沙俄时代1891年的大饥荒,西方媒体就有报道美国的《纽约时报》1891年7月开始陆续报道当时沙俄的特大饥荒,提到伏尔加河流域,3600万人口受灾,认为只有出现奇迹才能使千百万俄国人免遭死难。美国人焦急不安起来了。当时亚历山大三世企图稳住世界和本国国民的情绪,便宣称: “在俄罗斯没有饥荒,有的只是歉收”。皇帝的话等于告诉人们,饥荒被正式宣告为国家的秘密。不知是政府认为没有外界援助它自己有能力战胜歉收呢,还是对后来灾情的程度缺少确实的情报,或是面对大量死亡,只好故意在外国人面前掩盖自己的无能……


————————


所谓苏联经济依赖石油的谎言


根据《俄罗斯联邦国民经济年鉴》的统计,在俄罗斯联邦1989年国民经济部门出口的产品中,再加工产品占俄罗斯联邦出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7%,其中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为34%,而开采(原料)部门的比例为23%。


相反俄罗斯联邦2006年出口商品结构中,矿物产品、原木和原料占俄罗斯出口商品的比例为70%,而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只占5.8%。



比较一下1986年和2008年工业产品的出口总额和年度总额。1986年苏联工业产值为8360亿卢布,而出口额为683亿卢布,其中包括出口到资本主义国家的131亿卢布。出口额只相当于工业产品的1.6%。2008年俄罗斯的工业产值为14.6万亿卢布,而出口额为4710亿美元或者14万亿卢布,只比工业产值少一点。其中70%的出口产品是原材料。正是在近20年的改革期间,俄罗斯成为了原料出口大国。



根据苏联国家统计委员会的数据,1988年苏联总出口额为671亿卢布,燃料和电力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42.1%或者282亿卢布,1988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为8750亿卢布。这样,燃料和电力的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而根据长期协议,其主要出口国(三分之二)是社会主义国家。显然,石油出口的削减并不能导致苏联经济的垮台。



苏联在石油出口价格下滑之前因为出口石油而获得的收入相当于每年人均46美元,而三分之二都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而出口西方的石油收入相当于年人均16美元,相反2008年俄罗斯出口石油获得的收入相当于人均1697美元,是苏联时期的37倍还多,这才是真正的对石油的依赖。


user avatar   57shen-zhen-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印度在2009年,人均粮食产量一度跌破200公斤,但是中东的超市内,最便宜还是印度大米。

而同期作为对比,被“饥荒”的朝鲜人均粮食产量超过280公斤。

这说明什么?种姓制度好啊!

贱民吃不上饭了?那就让他们饿死嘛。哪怕是统计数字,也只有高种姓配,至于首陀罗,赶紧挖粪去。

对了,

苏联70年代,平均粮食产量1.9亿吨;

沙皇俄国,1900~1910年,平均粮食产量1.2亿吨。


还有考虑到沙皇的粮食数字出口前的,因此真正留在国内的不会超过1亿吨。而苏联每年平均会向加拿大,西欧等国进口3000万吨。


user avatar   chen-feng-bao-lie-jiu-30-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TM招谁惹谁了,好好的人生被一个广告给毁了~





~~~~~10月30号更新~~~~~~~

1.初来知乎,获得这么多赞,诚惶诚恐啊,在这一块谢谢大家了~

2.当然,我不是下面这位大哥了,不过我能说我和他重名吗,重名吗,名吗,吗,崩溃~

(大哥,你在哪,看到联系我,做个患难朋友,你看咋样)




  

相关话题

  有哪些指鹿为马的经典事例? 
  如何看待苏联成立问题上的党内分歧? 
  有没有关于西康省的地理历史知识? 
  假如牛顿当时不是坐在苹果树下,而是坐在西瓜树下,现代物理学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费米悖论是在 1951 年的哪一天提出的? 
  有哪些你以为自古就有,其实是近现代才有的东西? 
  (袁隆平团队研制的)杂交水稻的产量占比?哪些地区食用该水稻较多? 
  如果宋钦宗被金国放回南宋,宋高宗会如何处置? 
  以下真实的穿越证据,是否真实?。? 
  宗教对世界的贡献有哪些?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黄磊的女儿黄多多这么优秀?
下一个讨论
罗马对应汉朝,那西方有对应唐朝的时期吗?鼎盛时期的美国算吗?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