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碎片阅读如何形成知识体系? 第1页

  

user avatar   hejup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用手机,用移动互联网的人,全都在进行碎片化阅读,或者碎片化学习。只不过学习效果天差地别。实际上,碎片化阅读、或者碎片化学习绝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们设想几百年前的古人,偶尔遇到陌生人聊了几句偶有所感,或者走在街上看到许多对联、招牌,等等。所有这些活动都在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实际上,人的大部分知识都是碎片化的时间里学来的。只不过,今天这种情况由于有了手机,变得更突出而已。

所有人在面对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的时候,都有两个共同的困难:第一,如何形成知识体系,不要外面碎片,到了大脑里依然是碎片;第二,碎片化收集的知识,容易遗忘怎么办。

通过下面的6个步骤,你就可以把碎片化阅读高效的转化为知识体系。这是成为一个知识管理高手的必经之路,也是成为很牛的知识工作者的毕竟之路。总之,是成为牛人的必经之路。

1,构建你的思维框架

如果没有思维框架,所有的碎片化学习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想形成知识体系,就如同盖一座房子。满地都是砖头材料,就想今天知识信息泛滥。最缺乏的是建筑草图。如果有了草图,你不但可以盖房子,而且可以盖各种各样的房子。但如果没有草图,再多的砖块材料,都没有用。建筑设计师没有很多,会盖房子的人没有很多。同样,能构建知识体系的人也不多。很多人低估了形成知识体系这件事儿的难度。

知识本身是工具。以工具为例。形成知识体系,相当于自己制造工具。所以,你依然需要工具的图纸,哪怕是草图。即便没有也可以,如果你有别人的模具也可以。直接在上面套用就可以方面的制造出自己的工具。但是,从头开始,那就难了。

所以,知识体系的核心是图像,是结构。而知识体系是由一系列有结构的、相互关联的小知识组成的,这些小知识包含了概念、观点和事实等。我们平时可以轻易的吸收各种零散的小知识,但是那个结构才是核心。这种结构,可以称之为思维框架。有了思维框架,上面就可以悬挂各种概念、事实、案例或者零散知识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平时放衣服。如果,家里面没有衣橱、没有衣架、没有各种整理袋。如果你有几百套衣服,而且各种各样的,内衣外衣,冬天的,夏天的,各种款式的。那么即便你再心灵手巧,也很难把它们摆放整齐。即便你可以把他们摆放的很整齐,那么摆放的时候,使用的时候,都会极其不方便,而且会耗费大量时间。而对于知识而言,对于我们如饥似渴的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的人,思维框架就是衣架、衣厨、整理袋、收纳箱。或者更简单的说,思维框架就是衣架,你可以在上面悬挂任何东西。但是没有它,你就只能满地仍,到处找了。

有知识体系的人比如牛顿。牛顿开创近代自然科学的那本名垂千古的著作叫做《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的三大定律可以推出成百上千个命题,这些命题都可以用来解释潮汐,解释月亮周期,解释太阳的周期,可以用来算行星轨道,等等。以至于后来除了微观的量子力学之外,宏观世界的力学问题都可以用牛顿力学来描述,比如说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空气动力学等等。牛顿这个例子,体现了知识是可以衍生的,也就是说他创造的知识是可以创造知识的知识,是可以吸纳知识的知识。牛顿的知识体系是凭空而来的吗?当然不是。他从欧几里得几何学(我们初高中学的几何)那里学会了这种公理化的知识结构,思维框架。只不过应用在了自然界的运动上面。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

再如钢铁侠马斯克,马斯克同时运作三家公司:太阳能公司(Solar city),生产电电动车的特斯拉,生产可回收利用的火箭space x。三家公司开创了三个产业,都是巨头。马斯克为什么能同时运作三家公司呢?原因就是他的知识结构是高度体系化的。采访人曾经问特斯拉,你为什么那么有创见?特斯拉的回答说,我善于从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他的第一性原理实际上就是跟牛顿的那个力学是一样的,他掌握了第一性原理之后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知识。第一性原理本身就是知识体系重要的表现形式。

马斯克是继乔布斯之后又一个创新领袖。有人说,也许一百年后大家会记住马斯克,却把乔布斯给忘了。因为,马斯克要把100万人送上火星,他本人要在火星上退休。火箭发射时间表直至2025年,距今只有九年。

马斯克本身学的是物理,对火箭并不了解。但是从2002年他刚萌生探索太空的想法,度假的时候,他就开始研读《火箭推进基本原理》。到现在,他读遍了坎特雷尔的大学教材,列出了造火箭的计划进度表。火箭开发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问题都是他做的决策。他说,“所有的信息都写出来了,只要你愿意读书,你可以学得很快。”

主持人问到 Elon Musk 有什么值得和年轻人和教育界分享的“秘诀”, 马斯克的回答是:

我确实认为,有很好的思维框架(framework for thinking)。那就是物理学。那是一种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

我通常这样做,把事情一直拆解到他们最基本的事实,并且从那里开始推理,而不是简单的运用类比。物理学本质上是一种发现新事物的方法,即便作出的发现是反直觉的,就像量子力学。

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描述第一原理:“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开发火箭的时候,马斯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组成火箭的材料有哪些”这一根本问题。答案是:航空用铝合金,还有钛、铜和碳素纤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多少?马斯克得到的答案是火箭的制作材料所花费的金额仅仅是火箭整体开发费用的2%。

这个比例如果和其他机械产品相比简直就是小菜一碟。比如特斯拉生产的电动汽车,材料费用占总体费用的20%~25%。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马斯克拿出了别人没有的勇气,从此以后他便开始将“大大降低火箭的总成本”作为开发的根本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埃隆公布了他看似有些狂妄的目标:用通常火箭成本的1/10来制作火箭。

也是运用这一思想,马斯克将电池的组成分解,从而制造出特斯拉的成功关键:廉价电池。还是运用这一思想,马斯克选择直销来掌握销售渠道,从而把价格压到最低。

掌握了第一性原理,就是掌握了最强悍的思维框架。说它强悍是因为,在那上面不但可以悬挂很多零散的知识。甚至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可以鉴别知识。显然,马斯克所说的第一性原理,并不是他创造的。而是他从物理学中学来的。正是有类似这样的许多思维框架,他才能够每天读两本书,从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到现在。

记住马斯克说的下面这句话,它会让你的学习效率提升无数倍,它会让你的学习效果改进无数倍。

我想,大多数人都能学到比他们想象的更多的东西。他们太容易放弃了,而没有尝试。

一点建议:重要的是,把知识视为一种语义树。确保你理解最基本的原理,在你进入任何枝叶之前,确保你把握了树木的主干和枝干,否则,这些细枝末节将没有悬挂之处。

比如巴菲特,他的知识也是成体系的。巴菲特十岁的时候,读了一本书,名为《赚1000美元的1000个办法》。这本书上说,如果你手上有1000美元,如果你能让他每年都增加前一年的10%,那么你将成为大富翁。实际上这就是复利法则。巴菲特深信不疑,因为他计算了一下,如果他能让这笔钱每年符合增长50%,那么25年后他将成为千万富翁。也就是生活,为了很富有,他都不必每年增长50%(巴菲特的数学确实非常好)。然后巴菲特立即在朋友家宣布,他在35岁前将成为百万富。别人都以为巴菲特出问题了。当然没有。只不过巴菲特洞察了这条第一原理,而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而已。他的对自己的预言,他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疯狂的,在他那里,只不过是一条原理的自然推论而已。

事实上,30岁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实现了百万富翁的目标。这个指数法则或者复利法则,就是巴菲特的第一性原理。他把积累财富比喻为滚雪球,雪球越大,粘在上面的雪就越多。所以,要赚钱,首先不要亏,其次,尽可能的增长,第三,可持续的增长。他后面的所有投资的尝试,学习,都是按照这个法则运行的。例如,他说,每天读500页书,你就知道复利法则的威力了。这是巴菲特的第一个思维框架,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思维框架。这就是巴菲特的一生对世人最大的启发。800多页的巴菲特的传记——《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复利法则就是核心。看懂了这个,就把握了这么书,也能够把巴菲特的所有行为、思想,都贯穿起来,当然你立即会知道如何行动。但如果没注意这个概念、这个法则,那么这800页的书读过再多遍也等于没看。

巴菲特第二个思维框架来自于他的导师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他看了不知道多少遍,而后又精心的研究了《证券分析》,以至于该书本地里出现的每个例子出现在哪一页,他都知道。也就是说他投资里面的各种例子、现象和理论,都在大脑里面,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反复的阅读和精读,他把格雷厄姆关于投资的思维框架搬到了他的大脑里了。当然,后来,在投资业绩上,他远远超出了他的老师。

再比如说芒格,芒格说现在社会非常复杂,我们如果想用很简单的思维来应对复杂的现象,那根本是不行的。所以,如果我们能成功地应对现实的复杂世界,我们脑袋里面必须有大量的模型。这大量的模型就是思维框架。要有多少个模型呢?芒格说,100多个吧。有了这些模型,就会产生核聚变那样的效应。实际上就相当如,你在大脑里建了很多城堡,建了许多橱柜,还有许多衣架,等等。这帮你储存比别人多得多的知识,当然也容易调用。

在说马云。马云的知识当然是成体系了。能够说话滔滔不绝,而且有内容、有深度的人,都有强悍的知识体系。他的知识体系从哪里来?来源很多。一个重要来源是《道德经》。马云有一个思维特点,正着说反着说都很厉害,比如他说,“我们过去的二十年到三十年,说把人变成机器,而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是把机器变成人”,正好是一正一反。而《道德经》里面就不断在强调这个反向思维。马云是把握了这种思维方式,反向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再比如说他还有一句名言,他讲到,今天很艰苦,明天更痛苦,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了明天晚上。这实际上是时间的思维框架。马云另外一个思维框架的来源是金庸小说。他可以滔滔不绝的跟金庸聊三个小时武侠小说。可见他对金庸小说的熟悉程度。其实,一部很好的小说,就是一个思维框架。这个思维框架可以对现实中的各种事件、人物进行对应,解读。

也就是说,知识体系在本质上是人的思维框架。有了这些思维框架,我们才能够把握知识。

有了这些思维框架,我们才能把知识选在这些框架上面。这就像挂衣服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衣服架子,没有衣柜衣橱这些东西,那衣服怎么放都是乱的。我们之所以要设计这个衣架、衣橱、衣柜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能够把衣服摆放的整齐。尤其是在衣服多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设备的话,这些衣服是不可能放整齐的。所以我们有整理箱、整理袋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为了把衣服放在整齐。有合适的工具才能让它们各就其位。

把碎片阅读形成知识体系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首先得有知识框架、思维框架。如果没有,那你必须专门去构建。就像上面这些人那样去构建,这个过程需要专注,需要投入。其次,你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思维框架。就像芒格所说,你要成为很牛很牛的人,你得需要100多个模型。而且万能的思维框架是很少的。知识多种多样。有的知识像砖头,有的知识像衣服,而有的知识就像水。比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如果是我们想要去积水的话,我们拿竹篮子去积水,肯定就不行。所以我们如果想积水的话,那就要用个水桶、杯子、锅碗瓢盆这些都东西。所以,你的思维框架不但要多,而且要多种多样。


2,熟练到改变了大脑,你才不会遗忘。

今天学明天忘是正常的,过目不忘不正常,甚至不可能。比如我们听了一个十五分钟或者十分钟的非常精彩的演讲,如果过五分钟之后让我们来重复这个演讲的话,大部分内容我们当时就忘掉了,更何况第二天、第三天呢。所以说任何一个精彩的内容,如果没有及时地去复习,没有经过记忆的这个流程的话,那肯定会忘掉的。

要知道我们人性的弱点,那就是懒于复习!自以为知道了,学会了,掌握了,其实并没有。

所以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地过程中,对付遗忘这件事情始终是放在首位的,对付遗忘的方法,只有三种。第一,不断的复习;第二,尽快应用;第三,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增强对他们的理解,把新学的知识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中。在本质上,第二、第三,还是复习,只不过是更高层次的复习。

及时复习克服遗忘曲线。

聪明的学,比努力更重要。

这才是你想要的效果。

你必须理解学习的生理学本质。

记住这位记忆科学的鼻祖——艾宾浩斯,所说的这句话吧。它会为你节省大量时间。它会为你成倍的提升学习效率。它会帮你免于半途而废。

无论一个人何等通透的掌握了希腊字母,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练习,他将永远无法在必要的时候重复出来。

记住这位记忆学鼻祖所说的这句话吧。它会为你节省大量时间。它会为你成倍的提升学习效率。它会帮你免于半途而废。

下面是更具体的高效利用碎片化阅读的方法。


3、收藏、做笔记

第一步,收藏。

遇到好文章,第一步能做的事就把它收藏下来。

为什么要收藏?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你觉得它好。一定是文章里面提到了某个概念、某个现象、某个案例或某个观点让你觉得好。这个点或者是加强了我们以前的某个认识或者弥补了我们以前的某个知识漏洞,那么第一步要做收藏。如果不收藏的话,那么过一段时间,你突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篇文章有个案例能用上,或者有个观点能用上,或者就仅仅是想起来了还想再看一遍。而你却找不到它。那么你会在纠结懊悔上浪费许多时间和感情。

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这些工具能够帮你系统化的分门别类的收藏。即便再多的文章也可以收藏的很有条理。

第二步,做笔记。

在这个时代,我们很多人形成了知识收藏癖,现在这是社会上的通病。很多人一看微信看的好文章,赶紧保存下来,越积越多,再回头看的比例却很小。所以仅仅收藏是没有用的。正如我们刚才说的,人的遗忘是非常迅速的。你必须对它进行加工。哪怕是在上面标注一下重点,都是好的。或者仅仅在你认为说得好的句子上,加上“这个好”,“这个有用”,都会加深你对那个知识或事实的印象。最好是截个图,顺手分享出去。你分享出去的文章可能没人看。但你截取其中的一段话。或者是做个标记,截张图出去,可能就会有朋友回应评论了。你关注评论,或者再评论的时候。你就加深了印象。如果同一个知识,或者同一个例子,你来来回回关注了5次。艾宾浩斯想你保证,你忘掉它都会很难。

简短的笔记习惯了之后,自然会过度到深度笔记。大家都知道一个例子,毛泽东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罗振宇也是用这个方法,只要他看东西,一定会做笔记。这些高手们,没有一个是不做笔记的,甚至是记日记。原因非常简单。还是上线提到的遗忘曲线规律。学到新知识之后,尽快复习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复习方式。而且,做笔记,构建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知识之间的链接,这个过程恰恰符合知识扩展的神经科学本质。

4、迅速分享

跟谁分享?只要能分享的对象,都要及时跟他们分享一下。比如说,同学、同事、朋友等等。

及时分享。只要是能及时分享,一定要及时分享。为什么要及时?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之前说的,因为我们遗忘速度实在太快。

为什么分享很重要?从原理上面来看,分享就等于再次把这个知识激活了。哪怕是一个概念,或者只有一个例子,只有一个故事,都值得分享。当我们去说的时候,我们立即会发现原来我们对这个例子还有哪些模糊的地方,对这个概念还有哪些模糊的地方,自己立刻就有感觉,然后说的全过程,说之前可能会想,说的过程还在想,说完之后自然会回顾。等于说一遍,复习了三遍。也就是说把大脑里的知识激活了三遍。要记得哦,重复5遍想忘记都很难的。这是分享的第一个重要性。其次,《道德经》上说了,“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尤其适用于知识。知识是越分享越多的。分享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想到你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说完之后对方给你一个回应,无论是同学还是同事或是朋友,立刻给你个回应,或者他联想到的一件事,那么你的知识立刻不单是巩固,而且增加了新的知识。当然,分享可能会给你带来新朋友,以及影响力,等等。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根据学习金字塔(下图),最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把一个东西教给别人。

学习金字塔的秘密就在于记忆过程神经科学本质,记忆效果越好的学习方式,对应着对神经系统刺激程度最大、刺激次数最多。例如,做一个演示,模拟真实的情景,或者教别人,这些过程中都涉及到,不断的调用大脑里的知识。写过文章、做过演讲、做过分享、上过课的人,都知道。为了把一件事儿表达好,需要作何等程度的思考。

学习金字塔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结构,思维框架。按照层次将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排序,一目了然。

平时看文章、读书、或者听讲座,这些方式都不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所以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在大脑中的留存度和巩固程度,如果按照这个巩固程度和留存度来看的话,分享给其他人或教给其他人的这种学习方式,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方法。


5、把笔记变成作品(零存整取)

当我们大脑里面的一系列点,连起来之后,就变成文章了,或者变成一幅图,思维导图、脑图,等等。作图或者写文章是把知识系统化的一个关键步骤。因为,在这个过程你必须对知识进行设计,对概念、观点和事例的联系进行设计,然后清晰流畅的展现出来。

比如,思维框架这个概念,芒格提到了,马斯克也提到了,那就说明思维框架非常重要。然后再联想哪个牛人是明显有思维框架的,或者,没有思维框架能不能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做笔记就是联想的过程,通过联想,一个是加强了对当时这件事情认识和理解,另外一个是把大脑里面原来存有的知识激活了,并且把两者之间建立了关联。这本身就是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

比如说,大家都知道跑步锻炼这件事情很重要。

巴菲特说,他就是通过马拉松来选择接班人,巴菲特这个八十多岁了,他很重视身体锻炼的方式是跑步;王永庆也是,他一生都坚持着跑步这个习惯;村上村树这个小说家,他说马拉松长跑给他带来的灵感启发;那么这些都证明这些成功者无论是投资家、企业家或是作家,他们都重视这个跑步锻炼,说明跑步锻炼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这些就值得写篇小文章。

再举个例子,比如复利法则。复利法则,巴菲特十岁就看到了复利法则,他当时想,我如果说我有1000美金的话,那每年按照10%的复合增长率在增长,那当他到35岁的时候,就成为百万富翁了,然后他就不断尝试如何把1000美元变成100万美元,所以巴菲特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复利法则。然后隔几天,我们又看到芒格也在说复利法则的重要性,而且芒果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芒格用自己的一生经历,来推广这个复利法则,那说明复利法则更重要;如果改天我们再看到芒格又提到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就是一生都践行复利法则的,于是我们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如果过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说复利法则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那就说明复利法则就更重要了,可以说是人生的秘密。

那我们把这几个人,以及他们的这些故事连到一起,那么我们对复利法则就了解很多了。如果说还要不明确的,再在网上查一查复利法则,我们就能连贯起来就变成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分享,以文章的形式、图文的形式、音频的形式、视频的形式等等;或者说你在公司里面做报告的形式,在学校里写论文的形式等等。一旦分享出去之后,那么立刻会有各种各样的反馈。朋友的反馈、读者的反馈等等,那么你对知识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每天零零散散把关注的文章保存下来,把各种想法写下来,做笔记,积累多了以后,连起来后变成一篇文章,这就是零存整取。要记住,零散的砖头对你来说没有多大用处,只有当它们变成房子的时候才发挥了最大价值。


6,运用杠铃策略

把碎片阅读变成知识体系的最优策略就是杠铃结构。杠铃结构的发明者是《黑天鹅》的作者,也是《反脆弱: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益》的作者塔勒布。无论是投资、锻炼还是我们日常生活,最好采取一个杠铃结构或者哑铃结构。比如:

吃货的杠铃策略:

吃饭时,点 70%自己喜欢的菜,30%没有尝试过的菜。

游客的杠铃策略:

旅游时,80%的时间到推荐的景点游玩,20%的时间随机闲逛。

学习的杠铃策略:

70%的时间到自己的专业学习,30%的时间广泛涉猎其他知识。

谷歌的杠铃策略:

80%的工作时间用于完成指定任务,20%的时间用于研究探索性项目。

对于碎片化阅读也是如此的。

原因是,我们周围总有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见的事情发生(黑天鹅事件),这些事情会对我们造成重大影响,它们很可能是一次重大的机会,但也可能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损失。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至少是机会和时间风险。那么,我们的生存法则有两点:第一,必须保障自己的正常生存;第二,必须留下足够的随机性以便把握机遇。

如果你知道容易犯预测错误,并且承认大部分“风险管理办法”是有缺陷的,因为有黑天鹅事件的影响,那么你的策略应该极度保守或者极度冒险,而不是一般保守或者一般冒险。不要把钱投入“中等风险”的投资。而应该把一定比例的钱,比如80%—90%,投入极为安全的投资工具,比如国债,比如投入你能找到的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余下的10%-20%投入极具投机性的赌博中。这样一来,你就不受错误的风险管理的影响。没有“黑天鹅”事件能够超越你的“底线”伤害你了,因为你的储备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了安全的投资工具。也就是说,即便那20%全部赔了,也没关系,不伤筋动骨,你依然能正常的生活。但既然是高风险,必然高回报,一旦那20%赚了,那收获就要翻倍了。如果这笔风险投资成功,比如翻了5倍,那么你的总体财富就翻了2倍。

这里面的核心是对风险所造成的潜在损失和收益二者进行比较所形成的风险判断。见下图。

碎片化阅读可能会浪费掉你的很多时间,如果你抱着广泛的了解各种可能的知识的态度,那么一旦你弥补了自己的某个知识盲点,或者发现了对你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信息,那将是巨大的收获。

阅读内容的杠铃策略:

80%围绕你的专长、兴趣,使得你的专长兴趣更加突出。20%是与你关注的东西毫不相干的,这些知识有可能是你的知识盲点。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文学、喜欢拉小提琴,这看起来跟他的物理学研究毫无关系。但小提琴可以调节心情,而文学加强了爱因斯坦文章的传播力。

阅读时间的杠铃策略:

在学习时间上,70%的时间进行知识加工,整理思维框架、做笔记、整理笔记、画图或者写作、讨论、分享,等等。这些工作很花时间,但是为了形成知识体系,这些事情是不得不做的。做到一定程度,你会有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感觉,吸收知识的速度会大大加快。30%的时间用来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和收集。随着思维框架的纯属,你分辨知识的能力会越来越快,虽然只有30%左右的时间,实际上对于你开拓视野,发现新东西,做必要的收集,已经足够了。这30%的时间,最重要的事情是猎奇!可能某一个你以前不知道的事实或者概念,或者一个人物的故事,大大的震撼到你,颠覆了你的认识。那么这就是你学习过程的高回报的过程。当然,你也可能看到了很多垃圾文章,垃圾知识。没关系,这就是你开拓视野,产生颠覆性认知,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学习与成长这件事情上,这个代价不算大。

另外一种模式,那就主题阅读的模式。比如每天看文章,文章多了之后,把这些文章跟自己的关注点联系起来。比如关注业界的某一个动态如汇率变化,或者投资策略,那我就专门看投资策略的文章和书。比如说巴菲特当年研究赌马的时候,一次性从图书馆借了三百多本,把那个图书馆里面所有的关于赌马的书全都借回来研究,那就属于主题阅读了。要在自己已有的专长上在突破,或者发现了一个重要知识盲点,那就要用主题阅读突击一下。把它们收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结论

针对问题提到的读完之后形不成知识体系。根本原因是思维框架。如果没有思维框架,碎片式的阅读永远都形不成知识体系。反之,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容易忘记的是常态。一个知识或者技能,一个人可以学1000遍,而仍然学不会。这并不稀奇,绝大多数的原因是你无视遗忘规律,这是扎根于我们的生物体本性的规律。看到了这个规律,通过上述操作流程,让他忘不了。要记得,如果我们把一个知识重复给别人讲了五遍,无论是通过文字的形式,或者是通过讨论的形式,或者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等等,任何形式,重复了五遍,基本上那个知识就忘不掉了。所以,叔本华说,你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你反复琢磨的事情。


== 核聚相关文章 ===

  1. 逆袭利器:自强学习法和进步本 —核聚专栏文章
  2.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3.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4. 如何长时间高效学习?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5.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种什么体验?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6.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7. 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8. 对获取知识的方法论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9. 每天坚持英语学习为什么还是学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0. 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1. 无法理解高等数学怎么办?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2. 人既然知道努力就可以进步,为什么还是会不努力?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13. 总是追求完美然后一事无成怎么办?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专栏: 核聚

微信订阅号: 核聚


user avatar   barret-c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之,槽边往事的读者总能相处得特别轻松。




  

相关话题

  在你的专业领域,你觉得最悲哀最无奈的事是什么?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掌握速读,真的可以一目十行? 
  图书馆身体欠佳,偶有三次小咳嗽,被大声呵斥,尴尬尽显,是否该怼回去? 
  美国学设计的学生有多刻苦?平时的作业量大到什么程度? 
  初高中教科书上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 
  哈喽,陌生人,你能留下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吗(ง •̀o•́)ง? 
  博览群书对青少年有什么用? 
  长期通过微博、微信、知乎等平台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错的吗?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有没有哪些道理你慢慢才明白?
下一个讨论
我妈说想孙子,我想带孩子回家,媳妇为何不赞同?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