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别把这事太放在心上。
读宽一点。再多写。自然就脱开了。
首先,下意识地模仿大家,并不算坏事。别抄袭就行。
马尔克斯早期的小说,自己都承认有许多福克纳和海明威。
金庸先生那么大的才子,也没全脱离大仲马的影响。
喜欢的东西,喜欢的倾向,自然会映照在文章中。
即便王小波,也没有全然脱出卡尔维诺的痕迹。
实际上,司汤达当年写《红与黑》前,会先读一页法典,好让自己找找语感,简洁些,别拖沓。
许多人会主动这样呢。
再者,说实在的,许多人企图学王小波,其实还真挺难学像的。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可能你自觉“我这是学了王小波,我这是学了王朔”,别的读者一看,并不觉得像。
仿其表易,许多人以为说几句北京痞子话,来几句性描写,就像王朔王小波了,不是的。
所以别太在意。
至于说,学写东西,最后到自己一方天地,其实是有进度的。
不信您如果一天都读王小波,到时候说话都有王小波味。
您一天都听马三立相声,说话都带相声味。
您连着啃一星期哲学专业书,说话都带翻译腔。
人是会被自己最近阅读的东西影响的。体现在文本里,就是语言,就是选词用句,就是节奏感。
所以,如果您写东西,情不自禁,总带有某个人的味儿,那可能是因为,您读得稍微窄了点。以至于一写字,都是那个人的味儿。
比如,如果总怕自己行文带翻译腔,那多读读古文,或者民国诸位先生的文字。
怕自己行文太冗赘,读读说明文。
怕自己说话太文绉绉,多听听相声。
你会被自己所读所听的语言节奏感影响,最后写出另一种文字的。
所以相信我,读宽一点,再多写,到各种文字节奏都掌握了,自然就不会带味儿了。
令狐冲刚练独孤九剑时,无招胜有招,很怕自己出招带有招式的痕迹。到后来发现,其实也无所谓,也不去分辨自己出的是峨眉还是华山,随心所欲就行。
写字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