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不是。“世界最高水准”是一个怎样的评判标准?这个话题已经能让业界和学界各路人马撕个人仰马翻。但可以认为战后日本建筑设计历经数种潮流,找寻到了一条契合日本实际与设计者理念的道路。然而面临和出现的问题也与世界各国一样繁多,这也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所无法避免的设计者与规划者——甚至使用者无法预料未来的变化。
以首都圈为例,在战后大规模重建期确定的多个城区及卫星城市划分的基础上,随着大量人口迁入应运而生的庞大的公共交通网络系统,日本国土面临频繁的地震和潜在的台风海啸隐患和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安全标准,以及私有土地制度导致的战后大规模重建完成后难以再次像中国一样实施城市整体布局改造,上述因素综合起来造就了战后现代日本建筑在相比以往大幅创新的基础之上,又不得不服从于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的现状。在这一限制条件下便可以理解为何中国被称为世界建筑者的试验场地——需要妥协的部分少得多了,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
首都圈整备计划试图扩张公共绿地、改善交通和降低人口密度努力的失败,使日本建筑行业面临第一个难题:国家立法、行政命令和统一规划难以对抗城市社区自发性的自组织特性。日本多数城市密集弯曲的街道、狭窄的路径、高密度的人口以及抗震防火标准是第二道难题。而避免过于标新立异从而与周边建筑群的协调、高密度建筑群中对采光通风等因素的要求,以及大众观念的更迭也对日本建筑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纯理念展现的概念设计无法切合实际,过于服从实际又会淹没在平庸的海洋中。
许多知名的日本建筑都能找到一些共同点,例如对玻璃外墙和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简洁精炼的立面,白色调与灰色调的应用,低调中性的建筑风格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者的。在我看来,日本建筑业界领先之处在于材料应用和施工领域,同时具备一整条强大完善的建筑产业链。而美国和欧洲仍然在建筑界具备最强有力的影响力,现代日本建筑也正是受此影响才逐渐探索出自己的道路。
安藤忠雄曾表示过对自己作品业主的敬意。以住吉长屋为代表的部分设计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采光、潮湿、温度和生活便利度和维护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但业主容忍了种种缺陷并维持了原始设计。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设计者的理念与实际的冲突,日本建筑界面临的问题并不比其他国家的同行们少。而普遍存在的高强度工作、垄断化趋势和没有竞争力的薪酬也与他国同行业无异。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迟早会面临日本类似的问题(高密度人口、复杂公共交通网络,安全与环保要求、高昂的大规模改造成本导致的相对小规模城区重新规划、建筑科技的进步与设计方、施工方、业主和使用者观念的更新、从大规模标志性街道与广场建设到对中小社区与生活便利度和人性化的偏重),希望日本建筑界的经验能为中国同行有效借鉴。
下面开始离题了。
@阿尔瓦 提到的这栋建筑是与美术馆两条马路之隔的渡边パイプ东京分社,本身即是一所土木建筑排给水管道公司,温室设施的设计施工也相当有名气。这栋建筑是在会社创立 60 周年之际在旧社基础之上的重建。由プランテック(PLANTEC)建筑事务所设计,白石建设株式会社施工,2016 年竣工。
株式会社プランテック総合計画事務所 │ PLANTEC ARCHITECTS
プランテック事务所社长大江匡,1977 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同年入职菊竹清训建筑事务所,1985 年设立プランテック事务所。
プランテック 30 多年间有许多优秀的设计问世。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层观光厅也是由他们设计。
プランテック虽然不是寂寂无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但如阿尔瓦所说,与日本知名度最高的建筑设计师及其工作室相比,无论是プランテック还是大江匡本人并不为多数人所知。Google 中文搜索内容中仅有为数寥寥的相关内容,台湾在前年出版过 PLANTEC 作品特集的中译本,其中包含了大江匡的访谈及与业内人士的对谈。
这样一家相对低调且不为业界之外熟知的建筑事务所,在 30 多年的时间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负责施工的白石建设虽不在传统几大施工公司之列,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存世。
由于日本国内建筑行业一直存在的集中化趋势,稍具规模的建筑都能追根溯源至某一业内闻名的会社,不过即便如此日本建筑界的水准和质量以及对新科技的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领先。
(当然也少不了建筑从业者们高强度的工作和习以为常的挑灯夜战,以及与付出不甚相符的薪酬)
(以下为 PLANTEC 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