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拿到这么多赞好激动……果断把病句和错别字改一下。】
我决定把这段脂批放在最前面:“近之暴发户,专讲礼法,竟不知理法。此似无礼,而礼法井井。所谓整瓶不动半瓶摇。又曰习惯成自然,真不谬也。”
我支持“中国传统社会活动”,但是不喜欢强迫症似的恢复已经消失的风俗,或者搞一些“表演”意义大过实际的活动……
文化和习俗应该是“活着的”,而且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问问家里的老人,其实很多有趣的风俗习惯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到我父母那一辈,很多老话、老规矩已经搞不清楚了(类比方言),再到年轻人的一无所知,恐怕习俗就真的要消失了。比如我外婆春天会做乌饭粽子(用一种植物汁液把饭染成黑色),还有某种植物和鸡蛋一起煮(很美妙的叶子清香味儿,经评论提醒是“三月三,荠菜赛灵丹”),还有青团(老办法做的有股清香味)【我承认是个吃货】……
现在农业技术发达了,我们几乎在任何季节都能吃到任何事物,但是享受当季的时蔬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最美的一项传统风俗了……很多社会风俗活动,在今天因为社会发展(城市化之后的邻里关系、快节奏的生活、高科技产品的普及、很多手工艺产品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于是人工很值钱,真正手工的东西特别贵等等)而渐渐消失。如果真的要做个有心人,完全可以请教身边的老人,继承和实践的同时,把它们真正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家庭和周围社会间传递开来,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种”风俗“。
往深了说,表面上是五四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实际上是乡绅阶层和乡土社会的破坏,还有城镇化等影响,几代人口耳相授、耳濡目染的稳定文化社群逐渐消失(所谓培养一个贵族要三代人,而且需要一整个贵族文化圈),这是穿着戏服走秀远远达不到的……我又跑题了,这个问题足够写一篇长文,大家意会吧。
再说我对汉服的看法吧……反对破布(某些活动情景要求的汉服是礼服啊。看看和服礼服的行情,再看看哪怕是轻奢侈品的价格……精美的礼服对于普通人绝对是奢侈品,哪怕有了工业化的生效率。然后再对比对比某些人的汉服……),反对戏服(学着电视剧各种搞笑就不吐槽了),反对”刻奇“(自我感动,自以为“继往圣之绝学”),反对乱喊口号(我不想举例了),尤其反对“表演”和cosplay式的作风(正面的说法是通过搞活动吸引眼球、推广汉服,但实际上……)。
很多穿着汉服刷街的人只是想晒衣服(貌似现在仙女党已经不流行了,但是有多少人买汉服是为了好看。还有一大批要复兴唐朝服饰,因为唐朝的襦裙看起来仙气。三天两头因为拍了个电视剧,就闹着要把戏服归入当代改良汉服……)汉服圈还有商家们的破事水很深,我道听途说+围观到的各种黑历史这里不细说……反正总是有一茬一茬新入坑的小姑娘人傻钱多速。还有各种为了秀优越……汉服热某种程度上和国学热差不多,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之后文化缺失的心态作祟,再加上老祖宗那些文绉绉的东西……就像张口闭口引用点什么外国人名一样,逼格很高……各位都懂的。(现在某些所谓……穿着各个朝代的衣服跑去群魔乱舞,真的不担心老祖宗被吓活过来吗……)
“开历史的倒车“、“移风易俗”这种圣人听了都要头疼的问题,真不是那么简单的。“复原”一件已经消失的东西,比如唐宋的服饰、习俗,我认为是一种有益的服饰文化研究,但不主张全面推广,因为这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一种服饰、风俗的消失,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一大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的服饰文化离不开一个礼字,这是个以整个社会和国家为体系的大工程。实际上,由于我国目前的状况,安抚少数民族还来不及,不可能真的从国家层面推广(如果你要说汉服是汉族的事情和少数民族无关……我只能呵呵),更别说一整套礼仪制度和文化传承了。(看开头那句脂批,其他著名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还有贾母批评戏文,都讽刺的非常到位。)
by the way, 有人认为明末清初汉族服饰断代属于意外事件,所以我们可以承袭明代。而且服饰本身的裁剪需要实物才能确认,背后又很复杂的礼俗、搭配问题,只有明代的实物、材料相对丰富。我觉得这可能是小范围复原一种文化礼俗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案了,但是喊着“重回汉唐”的汉服圈大概不会接受。(还有“明清一体化”这个大靶子,背后有很深刻的历史社会问题,我自觉专业水平不够,也不想引起太多争论)。
我想,不管是服饰还是什么,如果只能作为“表演”而存在,那这种文化已经死了。文化是活着的人和这群人所处的社群……
哎呀差点忘了回答问题:奇怪这种事……要么等穿的人多了就不奇怪了(所以要多拉点小朋友入坑呀),要么等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能宽容所有不同甚至猎奇的生活方式(这个问题很复杂不细说了)。目前来看,穿着汉服,搞些复古活动肯定会被大多数人认为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