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国产战争剧的巅峰么? 第1页

  

user avatar   siegismun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话剧式的对白,哈姆雷特式“生存与毁灭”的探讨;鲁迅笔下漫不经心、听天由命的国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无处不在的双重人格,都能在这部电视剧里找到影子。这是我对本剧的核心评价。然后就在豆瓣上写了这片万字剧评,现在分享过来,大家一块讨论这部电视剧吧。


这就是事情原本该有的样子:一伙炮灰铸成的抗战史诗


最近才看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这已经是他首播之后第八个年头,看的有些迟。这部电视剧豆瓣评分有8.7,不算低。

虽然,与《我们的父辈》《兄弟连》这些叙事能力超强的外国战争片相比,这部电视剧在叙事上可能确实是有瑕疵的。

但是,话剧式的对白,哈姆雷特式“生存与毁灭”的探讨;鲁迅笔下听天由命的国民性,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中无处不在的双重人格,都能在这部电视剧里找到影子。我想,9分以上才是它原本该有的样子吧。

不过,让我感到惊讶的其实不是它的豆瓣评分的高低,而是这部8年前播出的电视剧直到今天也才有不到20000人在豆瓣做出过评价。可是,我一直认为比较小众的迷你德剧《我们的父辈》竟然还有21000多人给予过评分,令人诧异。

所以,最近看过本剧之后,感觉在国产电视剧里,这部绝对是少有的值得长时间讨论的剧集,也是我感觉能比肩《我们的父辈》和《兄弟连》的战争作品(虽然,在叙事上有点不足,但在对白、思想性以及人物塑造方便甚至超越了那两部外国剧集)。所以决定写一篇文章,说说我自己对这部电视剧的理解吧。

我写这篇文章断断续续花了一周时间,写了一万多。,可能结构不够紧凑,但是趁热把自己看过之后的感想写出来,留个念想。争取以后看第二遍时候有新看法。(也在豆瓣和知乎上参考了很多网友之前的剧评,觉得获益良多)

另外,引用了大段大段的对白和台词,而且几乎没有删减,因为我觉得这些台词必须不做删减地出现在我的这篇剧评中,只有这些台词的存在才让本剧区别于他剧。在这里,感谢网络上整理台词的剧迷和网友。另外,也要感谢此前写过剧评的网友,你们的文章给我很多写作的参考资料和灵感。(参考资料详见文末)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这是一首失传已久的歌曲,歌词读起来很陌生,甚至没人知道它究竟应该怎么唱。因为,这首歌的曲调早已失传。

蒋中正在知识青年从军大会上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于是各地开始了知识青年从军的热潮。

据说就是在此时,这首歌诞生了,它的名字很直白,叫《知识青年从军歌》。

有种说法,说这歌词源自一名中国远征军士兵在印度蓝姆伽基地训练时所作的诗,孙立人很喜欢;也有人说,这歌词其实就是孙将军本人所填。

想想孙将军的经历,求学清华,负笈美利坚,然后投笔从戎,毕业弗州军校,血战滇缅印战场,终成一代抗日名将。孙将军的前半生很好的诠释了这歌词的意义,我倒是很愿意相信这词真是孙将军所作;至于曲作者,可就真的不知道姓甚名谁了。


一、从军歌与大溃逃

他们败给了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


为什么提起这首失传已久的歌曲?因为刚刚看完《我的团长我的团》,我才知道有这么一首歌,这首歌在第八集出现;当然是后人重新谱曲的,而且用的是新四军军歌的调子。不过,这已足够,因为它赋予了这首歌新的生命。

只看歌词,你就知道,这歌壮怀激烈:“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唱着这首歌,无数知识青年投笔从戎,走向战场。

《团长》里有那么多抗日救亡歌曲,可我独欣赏这首。

整个剧情里,这首歌只出现了一次。但你恐怕想不到,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我看到歌唱它的人不是为国捐躯的抗倭烈士,也不是嘴里高喊“少年中国有希望”的青年学生;唱这首的人,当时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溃败。

他们是国民革命军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来自川军、粤军、滇军、桂军、西北军、东北军;他们是北平人、上海人、湖南人、四川人、云南人、陕西人、山西人、河北人;他们经历了1937年的华北华东,1938年的华中华南,连绵几千公里覆盖多半个中国版图的大溃败;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刚刚爆发,他们又一路向西败到了滇边小镇禅达。

这里是滇西,往西就是缅甸,缅甸开战了,他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聚集在镇子里一个溃兵收容站里。

几个月后,一个现在是团长,后来成为他们师长的人来了,这个人叫虞啸卿。

虞啸卿告诉他们,国难当头,岂能坐视;他要去缅甸打东洋,他要最好的兵源,他最敬重川军团,他要他们加入川军团,

可谁都知道,这是一伙破衣拉撒的散兵游勇、乌合之众,他们即使能组成一个川军团,那也是名存实亡的川军团,因为川军团的早就打光了,川军团的魂也早就随着这场大溃逃灰飞烟灭了。

但不管怎样,川军团总算再一次组建了起来,这些溃败了四年多的老兵想重回前线。

虞啸卿对他们不错,给吃给穿,还把他们送去缅甸的英军基地受训作战。

可是,他们的飞机被日军偷袭,坠毁在日占区。飞机上的几十号人,只剩下他们十几个老兵还活着,唯一熟知地理坐标的美军飞行员又不幸遇难。

此时,4个日本斥候发现了他们。就这样,和在国内时没什么两样,川军团这十几个甚至连衣服都没穿齐的老兵被日本人追赶,赶到了一个英军仓库。

这些老兵们以为命不久矣,可是,一个自称他们团长的人救了他们。

他说“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他要带他们回国,而且这回国将不再是溃败,只是撤退。

这些溃兵们当然不信他的鬼话,可是毕竟他已经救了他们,而且身处异国,他们想保命,但他们除了他没人可以依靠,无奈他们只能选择相信这个冒牌"团长"。

就这样,他们一起踏上了之后的回国之路。

他们狼狈的被日本人赶进了缅北的密林,这回向西是逃不了了,他们便一路向东逃,他们要逃回禅达、逃回中国。

溃败的路上,这个冒牌团长一脚一脚地把其他团、其他师的散兵游勇踢回他的军队;于是,川军团的队伍越来越多,聚集了上千人,本来只有一个连人数的川军团名副其实的成了一个团。同时,他们在缅北的丛林里与日本人周旋了不知道多久,逃兵们总算看到了曙光,他们走出了密林,终于又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些士兵们终于松了口气。

可这个冒牌团长却嬉皮笑脸地对他的溃兵讲:“英国鬼说,他们是死于狭隘和傲慢;中国鬼说他们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

当然,溃败依然还没到终点,一条怒江横亘在他们面前。怒江上架着一座桥,叫行天渡。走过行天渡,就是禅达小镇,他们组团出征缅甸之地。

但日本人的追击从未停止,行天渡也被驻守在对岸的国军炸毁,他们已然陷入绝境。就这样,怒江两岸,便有了天堂和地狱之分。

怒江东岸是天堂,驻扎的中国守军恰好是虞啸卿的主力团,可害怕川军团溃逃队伍中混入日本兵,他们不让川军团乘船渡江。

怒江西岸是地狱,日军的先头部队距离他们只有三四公里,很快就能赶到江边,把他们赶尽杀绝。

万分危急的关头,溃兵里的一个军官,一个进入缅甸之前从没打过仗杀过人,却拥有少校军衔的上海军官急中生智。

他唱起了那首他们熟悉的《知识青年从军歌》;旋律响起,整个怒江西岸便一齐唱起了起来:“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这个上海军官叫林译,川军团里唯一没有打过仗的人,大家叫他阿译。

他本就是学生兵,他本可以安安静静的在沦陷区做一个顺民。可是,日本人却把他父亲当做活靶子。怀着杀父之仇,这个上海学生选择从军,没想到却一路溃败到了滇西。

阿译指挥着大家继续唱,但日本人的追兵已到。他们向江边扫射,乱兵和百姓们涌向仅有的筏子,江岸乱成一片。

这些溃兵又要逃跑,要逃回他们日思夜想的禅达。

他们全然忘却自己是一名远征军士兵,他们刚刚还唱着:“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现在,他们竟全都涌到江边,和老百姓争抢着少得可怜的几只竹筏。

这时候,那个自称是他们团长的家伙——龙文章再次站了出来。

他抽出枪射断了从对岸延伸过来的缆索。他怒吼着,大声质问,你们这伙杂碎,有没有胆子把追过来的日本鬼子消灭掉?

他说,如果今生贪生怕死,那渡过江去又怎么样!众人在他的激愤和责骂声中开始清醒,他们向后转,选择迎着日军的子弹冲杀过去。

奋战过后,老百姓已经安然过江,而川军团,这些曾经的溃兵们,把足足两个小队的日军,赶下了怒江西岸的制高点。

然后,他们又坚持了几天几夜,一千人的川军团再次归零,又只剩下了那十几个在禅达收容站里的老兵。只是这次稍有不同,他们有个一个团长,当然是冒牌的,可是有总比没有强。

对岸的虞啸卿因为这次川军团拒敌于西岸的战斗受到上峰嘉奖,荣升师座,他命令川军团继续坚守抵抗直至殉国。

就在众人抱定赴死之决心时,他们的冒牌团长却让他们快逃,逃到东岸,逃回禅达,他们再一次做了溃兵。

除了龙文章和阿译,逃回东岸的溃兵还有孟烦了、迷龙、兽医、不辣、蛇屁股、董刀、克虏伯、豆饼、崔勇。。。

不过,这次的溃逃并不是因为他们贪生怕死,也不是因为他们的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这次是因为他们的“团长”答应了他们,要把他们活着带回东岸,带回禅达。所以这是他们最像样的一次溃败。


二、和顺乡与禅达镇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已去过滇西。因为我早就想近距离了解远征军这段历史。


2015年10月,第四次来云南,我从昆明坐了十个小时汽车;到了腾冲,我直奔和顺。


距离腾冲县城四公里的和顺乡就是剧情里的禅达。禅达虽是虚构,可团长里很多的场景都在这里拍摄。收容站,小醉家,迷龙家,虞师师部都在这个不大的阵子里。要不是当时没有看过电视剧,不知道这些地方;否则,我定会仔细找找当年的这些拍摄地。


当然,虚构与现实唯一的不同是禅达在怒江东岸,从没有被日本人占领过;而腾冲在怒江西岸,这里曾被日本人占据了接近三年。


腾冲是一个美丽的滇西小镇,自然也是旅游的热门地。


对于游客而言,这里重要的景点之一就是和顺乡。因为和顺是一个小而精的古镇,再加上西南边陲的地理位置,让它没有大理、丽江那么嘈杂。这里很多的民居,当地老乡都还在住;这里很悠闲,就像禅达一样,像是世外桃源,怪不得逃兵都要逃到这里。


国殇墓园就建在和顺旁边,来凤山北麓,叠水河畔的一座山坡上。从和顺古镇门口的公交站坐车,只要三站,便可到达。


这是我此行唯一的目的地。之所以想去腾冲,其实就是为了看一眼这个安葬着九千一百六十八位远征军殉国将士和十九位盟军将士的墓地。


这些将士有着共同的番号: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他们参加了1944年5月11日至9月14日的腾冲战役。这场仗持续了127天,远征军最终胜利,腾冲也成了抗战以来中国军人光复的第一个有日军驻守的县城。当然,代价惨重,9000多远征军将士“青山此处埋忠骨”。


墓园正门不宏伟,和我印象里的陵园不太一样;但很古朴,典型的大理白族建筑。门楣石刻匾额上写着“国殇墓园”四个字。


走进大门后,就是长长的甬道,甬道两侧的绿地和青松翠柏环绕的园子里是众多的雕塑群。有史迪威、陈纳德、张问德、李根源这些抗日名人的雕像;也有纪念参与修筑滇缅公路、营救盟军飞虎队的普通老百姓的雕像。


甬道尽头是忠烈祠,忠烈祠建在一处石头台基上。台基正面是国殇墓园落成时蒋介石电题,李根源书写的“碧血千秋”石匾。忠烈祠屋檐下悬挂的“河岳英灵”匾额同样是蒋公题写。


祠堂旁的回廊上还嵌着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卫立煌、罗卓英、孙立人、郑洞国、孙科、龙云及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将领霍揆章、周福成、阙汉骞、顾葆裕等人的题联、挽诗、悼词。


除此以外,时任腾冲县长张问德回敬日军劝降书的《答岛田书》碑文最著名,这封信里对日本人说“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东京”,并称如果对方答应,他“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


忠烈祠两侧还有展厅,里面的文物和照片展示了腾冲战役和滇缅公路的历史。有一张照片,我印象很深刻:史迪威公路上,一个瘦弱的农民用自己点燃的香烟给一个看起来明显比他强壮许多美军士兵借火。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中美两国关系的最好注解。


然后,我又在一本叫《中国指导手册》的小册子看到这样的描述:“美军在街道迷路、购买物品及停车时,不应围观,了解英语者,应上前传译,协助美军解决困难……”


忠烈祠东侧,19位盟军阵亡将士的墓碑静静的立在那里,他们都是美国人。旁边一块新修的石碑上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布什总统于2004年写给保山时任市长熊清华的感谢信,他感谢云南人民为二战所做的一切。


所有这些告诉我一个其实我早就知道的历史事实,这两个国家的人民曾经真的并肩作战,长达四年。


看到这些,我终于明白,对于那四年、八年甚至十四年的理解;任何大历史的说教和记述,都远不及一个人、一件事、一张照片、一段文字向你娓娓道来更真切。


忠烈祠后一座种满松柏的山坡,便是九千多名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的安息之所,山坡左侧是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的墓碑,右侧是五十四军的墓碑。


这里似曾相识,你若看过南斯拉夫电影《桥》,熟悉下面的歌词: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

你一定把我来埋葬,

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每当人们从这里走过,

都说啊,多美丽的花。”

你会发现,这些墓碑的布局真的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按照军衔高低,自山坡下到山坡顶整齐的排列着,每一块墓碑上都写着远征军将士的军衔和姓名,每一块墓碑旁都插着一朵永不凋零的玫瑰花。这样的墓碑有3346块,因为只有这3346位殉国将士能够对上名字找到遗骸,更多的人只能是连遗骸还没有找到的无名烈士。


沿着墓碑中间的小路走上坡顶,就是一个圆形平台,中间矗立着一座高十米的纪念塔。塔身的东、西、南三面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二十个大字。纪念塔基座正面的写着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其他三面记录着腾冲会战概要。


走下山坡,就可以出去了,不过参观还没结束。因为墓园旁边,是新建的滇西抗战纪念馆,这里的十万件藏品的每一件都值得你认真看。当然,最震撼的还是纪念馆大厅三面墙壁上整整齐齐码放着的那1003顶远征军钢盔。


这些钢盔大都是英式钢盔,所有这些钢盔都由当年远征军将士佩戴,很多钢盔上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看到这些带弹孔和弹痕的钢盔,我禁不住想象,接近四分之三个世纪前,这一顶顶钢盔下的年轻面孔,以及他们倒下时带血的钢盔滑落尘埃的瞬间。


走出纪念馆,还有最后一处凭悼地,就是那面133米长,把整个国殇墓园和滇西抗战纪念馆分隔开的中国远征军名录墙,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中国远征军将士、盟军将士、地方抗战游击队、地方参战伤亡民众、协同参战部队和单位人员的姓名,总共有103141人。


这就是整个国殇墓园,据说这里甚至都还没有获得国家认可的烈士陵园资格。但我真的很愿意把这里称作中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因为这里没有党派和政见的分野。


这里所有所有的一切:每一颗青松,每一株翠柏,每一朵菊花,每一尊雕像,每一张照片,每一块墓碑,每一组石刻,每一篇祭文,连同这里独一无二的忠烈祠、纪念碑、名录墙、纪念馆;以及所有安葬在这里和来这里凭悼的人们,都在告诉你一件事——山之上,国有殇。


三、西岸死与东岸生


他骗他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


川军团的溃兵们终于又逃回了禅达,一伙本可杀身成仁,壮烈殉国,但却做了溃兵的人逃回了禅达,再加上那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团长”龙文章。


后果可想而知,“团长”被虞啸卿逮捕,而剩下的人也都成了阶下囚。


此时,这些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的兵油子们竟然开始担心起他们“团长”了。


他们知道,他们的那个冒牌团长十有八九会被枪毙,可是他们依然想为他说句好话。


其实,孟烦了他们不是没有质疑过这个冒牌团长。他们撤退到东岸前的发生的那场南天门阻击战,战况很激烈,日军两个小队的向他们发起的17次冲锋一次比一次猛烈,他们虽然扛了下来,可是接近上千人的川军团只剩下百十号人。


孟烦了愤怒的责备龙文章:“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希望,我们现在明知道不该有还在想,我们想胜利!明知道死还在想胜利,明知道输我们还在想胜利!想胜利!”可是,当听说龙文章真的要被审讯和枪毙的时候,这些兵痞们却怎么忘不了他们的冒牌团座了。


因为他救了他们,因为他和他们在缅北的密林里光着身子一起战斗,因为他是他们的川军团团长,因为他和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袍泽弟兄。


即使他们现在已经知道,他根本不是什么团长,只是一个理库的军需中尉,管理鞋垫袜子。


庭审的日子来了,虞师座亲自审判他们的“团长”,川军团的老兵被拉去旁听作证。


“龙文章,龙凤的龙,写文章的文章。光绪三十四年生人,今年三十四岁。”

他说自己不知道是什么籍贯,因为他们家颠沛的很。出生之前,父母去过几十个地方。他自己在热河和察哈尔河交界出生。荒山野地,是热河还是察哈尔,谁也不知道。


“一岁在河北,二岁在河南,四岁到了山西,运城的硝石湖我去过,白茫茫的一片,关云长故居也去过。六岁到了绥远,都是跟着家里人去的。蒙古、甘肃、迪化,直皖之战时是在康藏,然后往东行,四川、陕西、湖北,安徽,江山如画。到了江苏,可中原大战捎带着江苏不太平,然后就奔南走,往南边走是江西、浙江、湖南,黄鹤一去不复返。

民国二十五年从戎,二十六年开始打仗,现在是民国三十一年,我看见很多死人。我一直看着,心里很痛,很痛。”

龙文章介绍着自己复杂纷乱的家世,然后他接着说:


“我去过的那些地方和我们没了的地方,北平的爆肚,涮肉,皇城根;南京的干丝烧卖,还有销金的秦淮风月,上海的润饼,蚵仔煎,看得我直瞪眼的花花世界。天津的麻花狗不理,广州的艇仔粥和肠粉,旅顺口的咸鱼饼子和炮台,东北地三鲜,酸菜白肉炖粉条,火宫殿的鸭血汤,臭豆腐,还有被打成粉了的长沙城。没了,都没了。

我没涵养。没涵养不用亲眼看见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心痛和发急,没涵养不用等到中国人都死光了才开始发急心痛。好大的河山,有些地方我也没去过。但是去没去过,铁骊,扶余,呼伦池,贝尔池,海拉尔和长白山,大兴安,小兴安,营口,安东,老哈河呢?

承德,郭家屯,万全,滦河,白河,桑乾河,北平,天津,济源,镇头包,历城,道口,阳曲,开封,郾城。南阳,襄阳,赊旗店,长台关,正阳关,颖水,汝水,巢湖,洪泽湖。 镇江,南京,怀宁,上海,苏州,黄浦江,太湖,南通,屯溪,六安,武昌,汉口,修水,宜昌,怒江以西,保山,腾越,和顺还有我们身处的禅达。

三两个字就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不拉屎会憋死我们,不吃饭活七八天,不喝水活五六天,不睡觉活四五天,琐事养我们,也要了我们的命。家国沦丧,我们倒已经活了六七年,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

后来的作证,没有一个川军团的溃兵说他的坏话。


孟烦了先说:


“我是学生从军的,我打学生那功夫就想当兵。满脑子都是抗击日寇往前冲的景象,后来我真当了兵了,我还真就往前冲了。眼巴前,是炮弹炸出来的热气儿,可忽然冲着冲着就觉么着,说这屁股后边,他一个劲儿一个劲儿地冒凉风,我就回头一看,好,就剩我老哥儿一个了,其他人都跟战壕里边蒙得儿蜜了。后来,我就不冲头了。谁冲第一个谁壮士,谁冲第二个谁烈士。

可是总得有人往前冲啊。说再后来,我就当了连副了。我最拿手的本事,就是在新兵跟前,阵前动员,让他们冲头里,让老兵跟后边儿督战或者补漏——老兵命金贵。特别是,你跟他们认识了,熟了,成兄弟了。

所以我就常想,说要有那么一人能一直带着我们哥儿几个一块往前冲,谁都不猜忌谁,多好啊!可是没这人。我们还是跟一块儿吵啊,骂啊。谁都不信谁,谁都不服谁。我们也勇敢,但是我们软弱。一直都没这人。可是现在,师座,我们有这人了。他几乎能把我们哥儿几个从西岸活着带回东岸……”

郝兽医用标准的西安话接着作证:


“额一直在寻思呢。额寻思着他究竟错在哪里了。人常说,人到五十知天命,额今年都五十六了,还没有搞清楚这天命呢。哎呀,再有四年,额也就到耳顺之年了。额一直在使劲地撸啊,顺啊,想把它摆顺了,反正额就寻思着,他没有啥错。”

不辣的湖南口音很好玩,他对着虞啸卿讲:


“我一直当他是湖南人呢,他挺厉害的。他有句话讲的蛮好呢,我找烦啦,就是刚才被带下去那个他,托他写了几句话,寄回家去。莫子话呢?——中华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

迷龙操着满口的东北大碴子上来就骂:


“我就觉着,有好多瘪犊子啊,净给他安一个王八蛋的罪名!我就觉着,那、那啥吧,就满天下欠整死的货是越来越多了!”

只有阿译,那个一紧张就结巴的少校军官用典型的上海普通话说:


“他。。。他有罪!可是,如果我三生有幸,也能够犯下他所犯的那些罪行,吾也宁死啊。我死也不要成为他、他、他们那个样子的活法,脑袋瓜子里面乱糟糟,一天到晚浑浑噩噩,完全是满脑袋瓜掏浆糊嘛。我经常在想,我就是要做,也真的,想做成龙文章那样的人。如果,如果真的,没有可能成为他那样的人,吾宁死乎。”

于是,他们的冒牌团长真的没有被枪毙,他真的成了他们的龙团座。不过,作为一支在上峰眼里毫无战斗力的炮灰团,他们没有装备,兵员也少的可怜,所以也就无仗可打。


虽然不打仗,但吃穿不愁,看来安逸日子似乎真来了,他们也想把这样的安逸日子挨到战争结束。


没电光火石的战斗,却有口水横飞的骂战,可是这种对骂却很难保持每分每秒的仇恨,因为他只适用于战场上的短兵相接。


就这样,对骂变成了对唱,抗日歌曲、大和舞蹈,一首接着一首,一歌接着一歌;再后来花鼓戏、二人转也参合了进来,怒江两岸两群背井离乡的家伙们终于做出了郁积已久的宣泄。


可终究,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的坏毛病害了中国人,在双方歌舞升平的时候,日军的火炮早已到瞄准到位,接着便是炮火覆盖了整个中国阵地,川军团的这些炮灰们只能钻进掩体。


目睹这一切的龙团座似乎并不怎么生气,他只说:“中国人爱安逸,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


四、松山顶与南天门


战争就是恶毒,就是疯狂 会带出我们最坏的一面


看着《团长》,我不由的想起另一部反应战争的电视剧《我们的父辈》。这是德意志民族直面战败历史和大屠杀的力作,是战后一代德国人对他们父辈一代罪过的反思。战败者的视角,一代人的故事,多主线的叙事,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战争片。电视剧里,身为主人公的哥哥Wilhelm在1941年即将奔赴苏德战场前对他的弟弟说:“战争会让一个男人成长。”而即将跟着哥哥奔赴前线的弟弟Friedhelm 却告诉哥哥:“战争也会带出我们最坏的一面。”


时空转换,大概一两年后的1942或1943年,当Wilhelm和Friedhelm兄弟在欧洲战场开始节节败退的时候;龙文章和孟烦了做出了类似的论断。他们说:“战争就是恶毒,就是疯狂。”


说这话的时候,龙文章和他的传令官孟烦了拖着刚从对岸侦查回来的受伤身体,在禅达虞啸卿指挥部的沙盘前与虞啸卿的主力团正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龙文章想证明虞啸卿策划了两年的怒江西岸南天门强攻计划根本不可能成功,他不想看着一队队的中国士兵前去送死,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拯救这些士兵,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赢得南天门战斗的胜利。


为此,他和孟烦了在沙盘前当起了日军竹内连山联队,他将绷带缠在脑门上,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日军,他们有大概两千人;他们面对的将是虞啸卿两个主力团、一个特务营,当然还包括一个根本没有满员的炮灰川军团在内的整个虞师10000人的进攻。


这虽是一次纸上谈兵,但更是一次以得罪全师为代价的死谏。


不过,龙文章和孟烦了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在沙盘前迸发出了全部的恶毒,来阻击自己的战友。


孟烦了说:


“我的团长今天不损,而是……他的战法说出来都嫌恶毒。他给铁棘刺通了电,在防线上不光布设了地雷,还埋设了五公斤炸药再加五公斤钉子这样的遥控引爆装置;他用尸体堵住炸开的铁丝网,让日军通过地道在虞师背后出现;他从陡坡上投掷装满炸药和玻璃片的汽油桶、炮弹壳、炸药包和炮弹改装的巨型手榴弹、燃烧瓶、瓦斯和死人;他用曲射火力收拾了半个总爱乱放信号的搜索连,让他们发现乱放信号弹等于通敌;虞师倚重的空中支援居然被他用老式迫击炮发射的烟幕弹化解,他甚至用假烟幕弹把美国飞机引到了虞师头上。他让人看到了战争会如何歇斯底里,他也引来了最多的仇恨,全部来自自己人。”

龙文章和孟烦了挖掘出体内所有的恶毒,疯狂的杀伤他们的弟兄。虞师的两个主力团早就打光了、川军团在攻击正面三道防线时也真的成了炮灰,张立宪的特务营在反斜面也打光了。沙盘推演结束了,虞啸卿败了,败的很惨,他昏死过去,好在这只是沙盘。


很多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的人觉得,电视剧用整整3集的篇幅来描述一场虚构的战斗,实在拖沓。但他们其实不知道,这场在虞师师部的沙盘上推演出来的战斗才是整个电视剧最精华的桥段。因为这场战斗真的发生过,而且所有的排兵布阵和战况进展几乎和沙盘推演一模一样,只是现实更加残酷,真的是挫骨扬灰、断子绝孙。编剧用这样的方式向殉国的烈士致敬,用心良苦;用这样的手法表现残酷的战争,着实高明。


这场真实的战斗同样发生在滇西,怒江西岸的一座山峰上,站在山顶可以俯视旁边的滚滚怒江和东西两岸,滇缅公路从这里经过,这个地方叫松山。从这里往东34公里,就是怒江要冲惠通桥。1942年5月,日军进犯到怒江西岸,为阻止日军过江,惠通桥被炸;两年后,滇西反攻,远征军又从这里开始,他们过江后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松山。


横断山脉的南麓,怒江的西岸,这座海拔2690米的险峰它像一头巨大的恐怖怪兽扼守着滇缅公路。1942年至1944年,一支精锐的日军部队盘踞其上,他们花了一年时间修建了极为复杂的永久性工事,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据点,据日军方面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


和电视剧里,龙文章他们四次深入敌后侦察得来的有关南天门的情报一模一样,现实中,日本人在松山修筑了无数的主堡、次堡和侧堡,配备了充足的轻重机枪和火炮;除了地上的碉堡和战壕,日本人几乎挖空了整个松山地下构筑起地下工事用于兵力的快速机动。除了正面,日本人在反斜面也修筑了工事和坑道,即便正面工事被攻占,日军依然可用反斜面的兵力和工事消灭远征军的有生力量。


驻守松山的是日军南方总军缅甸方面军第15军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1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常驻兵力3000人,取名“拉勐守备队”。


滇西作战时,原守备队长松井秀治大佐率联队主力增援高黎贡、龙陵。于是松山地区指挥官为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当时守备队兵员约1340名。守备队储备了100日的粮食弹药。


面对日军的是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第71军新28师(前期1944年6月4日-7月1日)和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第103师(1944年7月2日-9月7日),包括307、308团师司令部及直属部队;8.24后,309团参战;82师246团、245团第2营、244团第1营及师直属部队。


这场战役几乎与腾冲战役同时进行,整整持续了3个月又3天。时间虽然不及腾冲战役持续时间长,伤亡人数也不及腾冲之战多;可惨烈程度却甚于前者。


持续了93天的战役,每天都是冲锋,每天都有伤亡,每天都是炼狱。


山上,远征军战士们天天泡在尸水里打仗,在死人堆里打滚,那种日子。几个月下来,人都变了形状,手臂、脚杆、身上的皮肤都被尸水染成黑色,死人的臭气好久都洗不干净…… 山下,公路上等着过江的担架一个挨一个,排了几公里长,有的重伤号,没等过江就咽了气。


有老兵这样回忆:


“训练了两三个月,部队就奉命上前线,一上前线,那种场面才叫惊心动魄。死人多得没法埋,到处都是尸体,主要是我们的弟兄,也有日本人。只好听凭日晒雨淋,炮弹轰炸,最后乌黑的尸水把山上的草都咬死了,几年后我路过那里,山上寸草不生。”

中国军队是这样,被围困的日军同样沦落在地狱里。战至8月29日,日军断粮三天,竟然开始砍下阵亡的中国军人的手臂和大腿,在地堡里烧烤。


从6月4日到9月7日的93天里,松山总共进行了10场战斗,历史学家叫十战松山。最终,远征军胜了,却是惨胜。整个松山战役国军先后出动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


而防守松山的日军113联队在本次战役中被全歼,除一人化妆逃出外,无一人被俘或投降,113联队不复存在。整个战役敌我伤亡比1:6。战役中战死人数超过负伤人数。


《团长》里战前的沙盘推演,日军一个联队死守南天门,进攻的中国军队一个师全军覆没;而现实则是日军的半个联队杀伤了几乎一个师数量的远征军士兵。这不是挫骨扬灰、断子绝孙还能是什么?


中国远征军中尉孟烦了在禅达虞啸卿师部的沙盘前说:


“战争,从清晨到又一个清晨,连活着也成了耻辱,连炮灰团的渣子也拿出来塑个形儿就扔进炮火之中。”

于是战争结束后,他选择在禅达安家,祭奠死去的弟兄。


德国国防军中尉Wilhelm Winter说在冬日里寒冷彻骨一篇银装素裹的苏德战场的战壕里说: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战争是由等待组成的,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

他彻明白了他进行的这场战争的全部意义,最终违背了对元首的诺言,成为一名“光荣”的德国逃兵。


《我的团长我的团》编剧兰晓龙站在松山战场远征军烈士墓前说:


“我在想这里究竟埋了谁呢?于是往里面一走,然后整个人都傻掉了,脑袋「轰」的一下炸开了。这座墓碑没有名字,墓碑下埋了八千人。”

就在那一刻,兰晓龙终于知道自己要写一个什么样的剧本了。


所以,这就是战争,士兵在煎熬中等待,从一个清晨挨到另一个清晨,从一场进攻挨到另一场进攻,从杀死一个人到杀死另一个人。


这就是战争,他让龙文章跟着他的家人颠沛流离,看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沦丧;他让虞啸卿疯狂的爱上了武器,然后毫不犹豫向任何东西开枪;他让孟烦了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北平小太爷和禅达兵油子;他让陈小醉没了哥哥,成了一名禅达土娼;他让迷龙、不辣们成了兵痞;他让Wilhelm变成了枪杀苏军战俘的罪犯;他让Friedhelm在停战前的最后一刻被苏军狙击手打死;他让日军士兵在松山的地堡里烧烤人腿充饥;他让德国人屠杀了六百万犹太人。


战争只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


Der Krieg nur das Schlechteste in uns zum Vorschein bringt.”

五、孟烦了、虞啸卿、龙文章


到底什么才是他们本来该有的样子?


孟烦了、虞啸卿、龙文章三人是这个故事的核心,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溃败让性格迥异的三个人汇聚到了一起。三人都是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是那个纷乱的年代和那场残酷的战争,他们如果能够相聚,应该是彼此的知己;可是战争来了,他们遮盖了自己原本应该有的样子,他们有的逃避,有的疯狂,有的虽然一再坚持却终究还是等来了理想破灭的那一天。


孟烦了——


母亲告诉他:“你的父亲说,为你骄傲,每时每刻。”


先来说说孟烦了这个角色。他太纠结太复杂,以至于从他身上,他不同于龙文章,龙是个极端是个妖孽;他也不同于虞啸卿,虞出身名门,典型的社会精英,几乎从他身上看不到任何中国人的缺点,但少有人成为他们那两类人。而孟烦了不同,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他很难写。


豆瓣里有评论说,孟烦了是面镜子。他照见了我们自己曾经的,现在也没有完全根治的轻狂。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他不仅照见了我自己的轻狂,他照见的其实是我自己身上一切明显却又不愿意承认的劣根性。


他是懂英文的书生甚至还可以同声传译,却总摆出一副吊儿郎当的痞子烂人样;他是一个远征军的战士,却懦弱的屡当逃兵,差点还被枪毙;他不惧怕任何形式的战死,却一直暗示自己要想活下去,得多用脑花子,少使枪杆子;他是家中的孝子,却用枪顶着自己的老父亲;他想捐躯殉国,却总是逃命苟活;他相信少年中国有希望,却总是找不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的理由;他明明那么喜欢小醉,却不敢给她任何承诺;他热爱自己的每一位袍泽,却对他们极尽挖苦之能事;他想和他的弟兄们打成一片,却始终没办法摆脱小知识分子式的假清高;他总是他自以为参透了人生,却始终看不透他自己;他看似最憎恶那些人世间的至善至美,却又无时无刻不憧憬着那些至善至美。


他一直纠结在鲁迅式的国民性和杀身成仁的英雄气概之间,他永远被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毁灭的生与死议题困扰,他始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具有双重人格主人公的中国镜像。


他备受困扰、他满身纠结,他的困扰和纠结让我也很是疑惑,我究竟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


陈小醉的一句话让我看清了他:“我的男人从来不觉得自己了不起,他也用不着别人说他了不起,他就是那个样子,不亏不欠,顶天立地。”


当得知父母在怒江西岸时,孟烦了捧着家书仰天痛哭,然后他做出了个惊人的决定,逃到怒江西岸日本人的占领区,跟父母死在一块儿,这是他最后一次当逃兵。


临去对岸的“南天门”赴死前,孟烦了问他父亲:


了儿的苟活,究竟是父亲您一生的遗憾还是一世的骄傲?”

他父亲没有说话,孟烦了带着一颗失望的心走了,电视剧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没拍的剧情在小说里有了答案:他胜利回来后不久,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洗澡。父亲来到儿子房间,看着儿子满身的创伤,颤颤的伸出手想触摸儿子又很是尴尬和拘束。他分明的看到,父亲转身离去时擦拭泪水的动作。父亲没多久就去世了,烦了问母亲,当年我问我父亲的话他如何回答,母亲说了她在整个剧情中的唯一一句对白:


“当时你一出去,你父亲就说,为你骄傲,每时每刻。”

这就是那个号称“北平小太爷”的兵痞本来该有的样子,这个样子从未远去,一直附着在他身上。


虞啸卿——


“我要的是我的团,我要我的袍泽弟兄们提到虞啸卿三个字,想到的就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想到的就是我的团!”


很多人讨厌虞啸卿,可是就我自己的喜好来说,始终没办法彻底摒弃虞啸卿。他是优秀的军人,可敬的爱国者,可是家庭、信仰、理想让他肩负的太多,这是他这类人最大的无奈。


虞啸卿甫一露面,就说了一段很长但很精彩的对白。他说:“我姓虞,名啸卿。我的上峰告诉我,如果去缅甸打仗,给我一个装备齐全的加强团。我说心领了。为什么?因为我要的是我的团,我要我的袍泽弟兄们提到虞啸卿三个字,想到的就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想到的就是我的团。我的上峰生气了,他说那就给你川军团,他知道的,我也知道的,川军团是已经打没了的团。我说好,就要川军团,因为川军团跟日本人打的很勇,很猛。川军团有人说过,只要还有一个四川佬,川军团就么得死光,我是一个五体投地佩服川军团的中国军人。”


他是一个道德标杆,他有一群诸如张立宪、何书光那样的死忠。


他出身将门,父亲还是军届高层,似乎还是黄埔毕业,天子门生。


他说:“国难当头,岂能坐事。”他认为仗打成这样,所有的军人都应该去死。他文崇屈原,武敬岳飞。他时刻都在践行他平生的志愿: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赶走日本人;为此,他不问死活,只求胜利。


庭审龙文章受挫,他索性真的让龙当上了团长;沙盘推演败,他干脆向龙文章下跪问计。他一点也不嫉贤妒能。


美国联络官麦师傅评价虞啸卿:又狂热又迷人,年轻的凯撒;上峰钧座夸他:东方的巴顿。


面对占据着江对岸长达两年的日本人和江这边几乎是毫无战斗力可言的半残川军团,他说:


“你们给我多少时间?一辈子吗?!从打这个破烂师扔给我,多长时间?我要让它成为能打的,多长时间?从饭都吃不上,到现在榴弹炮、迫击炮上百门,多长时间?你们说,没路,运不上来。好,我修路!禅达十八乡累死多少人,多长时间?有退路的,我不走!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吃着和你们一样的东西--两顿,好对你们的体力有数。我搜集了所有有关于那边的情报,这并不比你从我这里偷东西容易。我一直在违规,够让一个师长上军事法庭的违规,所以我一直饶着你。守那样的规矩,我们就不用战死了,会急死的。”

他有这么多优点,所以我说,这个人,你即使不喜欢他,也肯定会尊重他,如果这样的人不值得尊重,那个年代还有多少人值得去尊重呢?可慷慨激昂之后,虞啸卿终究不是龙文章,他没办法让川军团变成他的团,也没办法让自己变成他们真正的长官。


正是他的性格和他的信仰,让他变得讨厌。他的理想画面里没有具体人的具体幸福,他不可能亲眼看着一个个他的袍泽在身边死去,他的眼里没有求存只有成仁,对他来说牺牲的生命只是一串串数字,而且他必须用自己人的这一串串数字去换取更多的日军的那一串串数字。就像麦师傅对龙文章他们说得那样:“他太爱战争,生命对他只是战争的燃料,他该去看医生。”


他的副师座告诉他,后面还有更大的胜利在等着他,他能成为军长,他能指挥更多的军队,打更大的胜仗,消灭更多的日军,所以他不能和他的炮灰团弟兄一样赴死,他不能为了南天门区区几十个炮灰断送整个虞师,因为那是他虞家的家底。


他动摇了,正是他坚信的让他动摇了,在南天门那场持续了三十八天的战斗里,虞啸卿甚至连他自己的亲信都弃之不顾 ,何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在这一点上,虞啸卿无疑是失败的,甚至是可恶的。他抛弃了袍泽,让川军团彻彻底底的沦为炮灰。


他和龙文章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在虞啸卿的身上你只看到了一个精英所具有的的一切优秀品质,除了悲天悯人之情。可是再转念一想,他其实真是无奈的,现实的生活里,面对虞啸卿的这种无奈,我们自己又会作何选择?


也许没有这场沦丧了大半个中国可恨该死的战争,虞啸卿依然还是军人,依然充满魅力,依然把文崇屈原武崇岳飞;可是他绝不会是那个战争年代里疯狂到近乎绝情的虞啸卿;也许,这才是那个原本的虞啸卿,那个大家都喜欢的虞啸卿,那个他的袍泽弟兄们只要一想起就满心敬重的虞啸卿。


龙文章——


“做不到你们要我做的,把陋习说成美德,把假话变成了规矩,把抹杀良心说成明智,把自私说成了爱国,把无耻变成了表演,把阳痿说成守身如玉,把欺凌弱小说成正义,把人变成炮灰,把炮灰变成荣誉,把屠杀说成必然之举。”


龙文章是本剧里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也可能是唯一一个贯彻始终的理想主义者。

在本剧中,小书虫对龙文章和孟烦了说:

“我居然要看书才知道,原来我不信过的好多东西都是真的,原来我们以前真的是那么辉煌,开阔,骄傲,无畏,不拘一格,包容世界。禅达人没桥也修出了铜钹,我们的祖国没榜样也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居然要看书才知道,不是从你身上看到,也不是从我身上看到,那就是出了问题。要改。”

我想,小书虫说的这段话应该也是龙文章自己心里所想的。因为,他想让事情是他本来该有的样子。

他不想让川军团葬身缅甸丛林,便带着川军团从缅甸逃回了禅达;他不想让川军团缺医少吃,便低声下气的求他的长官虞啸卿;他不想让他的战士一上战场就成“炮灰”,便用尽浑身解数劝回美国教官麦克鲁汉和柯林斯;他不想让孟烦了当逃兵,便带人深入敌后营救他的父母;他为了实现攻下南天门的理想,四次渡江去西岸侦查敌情。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他所处的百般限制下,在大环境、体制、风气等等的夹缝之中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最好、极致。


他身体力行,竭尽全力,就是为了让草是绿的,水是清的,做儿女的要尽孝道。你想娶回家过日子的女人不该是个土娼,为国战死的人要放在祠堂里被人敬仰。我这做长官的跟你说正经话时也不该这么理不直气不壮。人都像人,你这样的读书人能把读的书派上用场,不是在这里狠巴巴地学做一个兵痞。我效忠的总是给我一个想头,人都很善,有力量的人被弱小的人改变,不是被比他更有力量还欺凌弱小的人改变。让事情成为他本来该有的样子。


他相信了那么多,也做了那么多,但是在南天门上的那三十八天却让他所有的理想支离破碎。


他只能自嘲:


“我是这么一个狗屁不通的天才!条条路都走不通,可我还是做不到,做不到你们要我做的,把陋习说成美德,把假话变成了规矩,把抹杀良心说成明智,把自私说成了爱国,把无耻变成了表演,把阳痿说成守身如玉,把欺凌弱小说成正义,把人变成炮灰,把炮灰变成荣誉,把内战说成无奈,把屠杀说成必然之举。我平生最快活的时候居然是在南天门上的三十八天,因为在那里敌人就叫作敌人,穿和我们不一样的衣服,向我们开枪,鱼和网的关系,死和活的问题。”

他说了这些话,他们当他是疯子,他们把他枪毙了。直到现在,事情依然不是他本来该有的样子。


六、结尾梦呓


写的太长了,文章写的散了些,但我觉得是时候收尾了。其实,《团长》里的任何一个角色可以独立成为一篇文章的主题,比如迷龙、比如阿译、比如兽医、比如不辣。当然,还有上官戒慈和陈小醉这两个女性角色,她们是那个纷乱年代里唯一一丝纯粹和美好。怎奈这篇已经长的不能再长的剧评里始终没办法给予这些角色太多文字,留待下次。


最后我想说的是:剧中所有人,他们无知,自卑,盲目,忍耐,愤怒,疯狂、绝望,狂笑,痛哭,玩命,等死;他们是鲁迅笔下听天由命、漫不经心的中国鬼,他们有陀翁书里主人公式的双重性格;可他们却念叨着莎翁剧中“生存还是毁灭”的对白走向战场,成为那个纷乱残酷的时代里我们这个民族唯一可以依靠的“炮灰”。———这就是事情本来该有的样子。


2017年2月18日


参考资料:


剧评:


山之上,国有殇,movie.douban.com/review


烦啦是面镜子,movie.douban.com/review


虞啸卿&张立宪——最后的贵族,movie.douban.com/review


因为你们,我愿意相信天堂,movie.douban.com/review


书与书评: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下部),兰晓龙,新星出版社,2009年1月,book.douban.com/subjectbook.douban.com/subject


父亲的团长父亲的团,book.douban.com/review/


历史: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余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5,book.douban.com/subject


《1944:腾冲之围》,余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5,book.douban.com/subject


故事原型 -- 滇缅公路松山战役 (转载),movie.douban.com/review


真实的我的团长我的团---松山战役:blog.sina.com.cn/s/blog


我的团长我的团31集沙盘推演虞啸卿为什么输?(知乎问答),zhihu.com/question/2994


真正的结局是在第33集,movie.douban.com/review


国殇墓园是中国最震撼人心的烈士陵园吗?zhihu.com/question/3049


user avatar   xia-ri-l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A,就算是巅峰,也只是少数人心里的巅峰,《团长》生不逢时,以平常心态看过并能喜欢上的人,太少。

B,孟烦了表现出对精锐们的嫌弃其实并不是因为自卑,不是觉得自己比不上他们,而是因为精锐们信奉的东西也是孟烦了曾经信仰过的,也就是那种热血昂扬、敢于献身的精神状态,孟烦了自从遭受了真实战场上的残酷和荒诞之后,开始反叛自己曾经的信仰,开始说服自己成为一个只为自己乞命、只求战乱中能够活下来的人,所以他对精锐们的厌烦根本上是对曾经信仰的反抗。其实张立宪们瞧不上炮灰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炮灰们衣衫不整,散漫没有军人样子,更是因为炮灰团没有像精锐那样具有为使命而牺牲的荣誉感,在精锐眼里炮灰团的确只是一堆只顾乞命的扶不上墙的烂泥,这就是他们之间的鸿沟。

而对于炮灰团,孟烦了绝对不是看不起,小说中写了,孟烦了天天跟迷龙等一干炮灰蹭在一起,是借着他们的阳气在过活,孟烦了是羡慕并且从心底里喜欢炮灰团的,喜欢迷龙的活力,不辣的乐观,郝兽医的悲悯,而他整天一口一个人渣的叫唤炮灰团,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亲切,以及更重要的是,无法释怀的悲痛,他不想炮灰团送死。

对于阿译,孟烦了的心态其实和对精锐们一样,阿译和孟烦了曾经属于一类人,年轻,学生从军,有理想有抱负,只可惜两人时运不济,没有张立宪那样好的机会,沦落到了最底层的炮灰团的境地,阿译惹孟烦了不开心的地方就在于,即便经历了同样的理想破灭,阿译还是要死死抱着曾经的信仰不灭希望,所以在炮灰团里阿译是最格格不入的一个,而孟烦了成功地将曾经的自己掩埋,面对阿译他嘴损毒舌,毫无顾忌地打击,其实同样只是对过去信过的东西和现实的世界表达愤怒和失望而已。

孟烦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人都说自己像孟烦了,嘴上刻薄,内心敏感,外表的激愤恶毒,只不过是在掩盖内心的那点柔软,想要保护自己不再受这真实世事的伤害,但其实我觉得,真正使孟烦了成为孟烦了的,真正使孟烦了能被人心疼和喜爱的,是因为龙文章说的一个原因:你觉得是你自己该死而不是别人。

C,明知道是断子绝孙的仗,他们还是去打了,对错很重要,坚持对的事,要放弃和抛弃的东西,很多。像龙文章所说,他甚至怀念南天门上的日子,那里黑就是黑,白就是白,跟敌人就是你死我活,而南天门后的日子,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团长》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在这样真实到残忍的环境下,有人做到了太多太多人无法做到的事。

嘿嘿,很喜欢《团长》,特意在知乎上搜关于团长的话题,的确很少啊,能在回答里表达一点自己的想法,很高兴~

-------------------------------------分割线-------------------------------------

真得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点赞,谢谢大家,我前几天写下这个回答的时候还在想这里关于团长的话题很少啊,现在真高兴能在这里看到更多的喜欢团长的人。对于《团长》我自知读得还不够,自己在现实生活里做得就更不好了,我希望自己也祝愿大家,能让团长里的那些人活在自己身上,让我们的民族总能有人记着事情本来的样子。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user avatar   luo-hao-98-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由本人(公众号:luowj1996)原创,已授“毒舌电影”首发权。

很多时候,我们谈一部战争剧好,会说它拍出真实战争的残酷无情;而真实,只是这部剧不起眼的一个优点。

这部剧好就好在,它的战争,超越了民族民怨,它的战争,不止是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更是战争与历史,历史与人性,人性与命运的对话。

这样的剧,十年一遇。

我心中最好的战争剧,没有之一。

豆瓣8.8,还是“对不住”它。


嗯——

《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是一部怎样的剧?

在刷完最后一集的当夜,我严重失眠了。

我辗转反侧,主角们的沧桑身影、严格写实的残酷沙场,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它让我看到真实的战争。



1942年,在中缅边境,聚集着一群包括孟凡了(张译 饰)在内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溃兵。

他们只求有口吃的,如同活死尸。



纵观全剧,他们打了很多年仗,其中不断看到希望,却没赢得一次值得振奋的胜利。

与其他鼓吹战争的剧不同,《团长》真正描画出战争的残酷。

一个连的中国陆军,由于装备不全,被日军坦克无情碾压,惨无人道地被屠杀殆尽。

通过血战打下的据点,并不能带来振奋的欢呼,只有一具具数不清的尸体、墓碑,以及哀伤的死寂。

剧中主要描写的松山战役,最终虽然取得胜利,但中日伤亡比,达到惨烈的7:1。



而这,也几乎等同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大数据。

十四年抗战(从九一八算起),中国陆军阵亡300多万,空军几乎打光,海军全部打光。

如果再算上被屠杀、间接伤害的平民,中国的受害者多达3500万。而日军的阵亡,却仅50万上下。



以上资料来源于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那么,仗为什么会打成这样?

《团长》的编剧兰晓龙,摸到这场战争一些实质

那时的中国,尚未从农耕社会中转型出来,民众只知耕地,而不懂现代化,更不懂战争。

我们有了伤亡
因为我们有几百个你不喊趴下
就不会趴下的乡下大哥
我的大部分同袍
擅长的是耕地而非打仗


事实上,自汉亡以来,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最擅长的是文明同化,而非武力战争。

农耕社会,讲究的是自吃自种、老守田园,一个人可能一生都没出过村镇,生活缺乏激情,但又非常安逸。

数千年的积淀,就形成了“无比热爱安逸”的民族性。

我在对岸被打的全军尽墨
可是一看到日军开始修防线
我们就想 哎呀 能过几天安生日子了
想要安逸都想到不要命的地步


这是编剧兰晓龙,对宋、明、民国军事软弱的一个核心思考(隋唐元清都不是汉族王朝)。

在写剧本前,兰晓龙前往云南边境住了五个月,并与当地老兵聊天。

他熟稔了当年的滇缅战争,并塑造了团长龙文章(段奕宏 饰)这一角色。



在剧中,龙文章不但是个军事天才,甚至像是个回到70多年前的现代穿越者。

他智勇双全,在沦陷区收拢了千余残兵。

指挥得当,但由于战力过于悬殊,仍然被日军打得全军尽墨。



后来,龙文章以奇迹般的上帝视角,又洞穿了日军的阵地布防。

他为长官献上进攻部署,自己领兵先行,企图改变战局。

这样的角色,简直像“抗战神剧”中无所不能的主人公。



但是,他的结局却和神剧完全不同。

上峰突然下达停攻令,龙文章被后续部队出卖,最后一战,再次全军尽墨。

二百名敢死队,被饿狼般的日军包围。

原定的坚守两天,变成无尽的长夜,激昂的死士相继沦为绝望的死尸。



《野草闲花逢春生》,阿译(王往 饰)唱的这首歌,在第一集中本是笑点,最后却变成我泪崩的引线。



这说明什么?

面对长官的背叛、时势的巨变、战力的悬殊、士兵的无知,即便你是全知的穿越者,也依然无力回天。

当你用生命去维护理想时,总会有如此的现实主义者使你绝望——



在剧中,即便是“红色游击队”也并没有被神化,由于武器装备太过悬殊,一天之内便被日军尽数消灭。

中国抗战的胜利,正是建立在这一具具尸体之上,而非某些“神剧”中的某个人或某小队,亦或某个团体。



看剧时,我几度陷入悲哀。

《团长》中主角们的人格,大多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过程——

满腔抱负的热血愤青——信仰破灭的败兵杂碎——求口饭吃的行尸走肉。

孟凡了年轻时,也和我们现在的愤青一样,喊口号、宣扬爱国,上街同自己人对峙——

一致对外那功夫
小太爷游行啊 我参加游行去了
对面那大棒子刚一抡起来
我就给吓尿了


而一旦上了战场,面对无力的友军死尸,他才明白自己曾坚信的理想,在严酷的现实中是多么无力。

打了五年仗,输了二三十场。

极端的环境,迫使他从有知有礼的书香门第,变成吃饱混日子的落寞兵痞。

在此表扬下张译的演技,比“神剧”中的鬼子们更入木三分。



他想当英雄,但后来,他成为自己曾经最鄙视的无耻杂碎。

装死,渴望妓女,当三次逃兵……

绝望、挣扎,敌军与我军、正义与人性的多重夹击,把他逼成思绪凌乱的癫狂困兽。



这是战争时期,大多数底层士兵的现状。经历过真正的战争洗礼,他们并没有成长为盖世无双的军神。

倒是心中的激情火焰,反复不断被消磨殆尽。

他们逃、他们自杀、他们沦为懦夫,外部环境太过极端是其中一个原因。

面对强大的坦克,一整支“大刀队”根本无可奈何。



但,毛泽东说过: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

士兵颓废的内因,是他们的信仰不断遭到幻灭。

就像张立宪(李晨 饰)上了战场,被后续部队抛弃后,才终于明白战争不止是敌与我的殊死搏斗,有时候还是同胞间的利弊取舍。

张立宪死了 是自杀
我多希望这个曾经很俊朗的情敌
是因为破相而自杀的
可我知道不是 是他的神坍塌了


他们的信仰为何幻灭?

原因一:无能的国民政府,无耻的同盟国政客(美英苏),屡次让他(他们、底层阶级)充当炮灰,只把生命当成数字,肆意践踏。

八个脑袋在嚷
听我的 只准听我的
我总想着那些在我身边战死的中国兵
没有他们 我早会被日本鬼活剥
没有人对他们 哪怕说个好字
这不公平


原因二,也是兰晓龙迫切想表达的主题之一:遗忘

即便当时的长官、同胞们不把士兵当人看,士兵赴死至少还有一个意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栽树者最怕的,是被乘过凉的后人遗忘。

再过上十年 几十年
咱们在这儿做了些什么
也就没人知道了


这就是为什么,这部剧在很多细节上,都要严格遵照历史。

刚死就会被他们忘掉
就好像没活过
不知道为了什么


东北沦丧时,大半个中国沦丧时,数百万人战死后,有人把他们忘了。

民国前期,中国领土面积1140万平方公里,现今960万。

如今,除了仅4平方公里的钓鱼岛外,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那近200万的国土都到哪儿去了?

三两个字就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场大败和天文数字的人命
现时中国的军人怕是都应该去死
可我们没死
只因为上下一心地失忆和遗忘


兰晓龙很清楚:民国是个极复杂的时代,是不能下定论的。

《团长》在某种程度上,以浓缩、抽象的手法,企图阐述某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事件。

孟凡了,象征的是战争中大多数底层士兵,他们拼死抵抗、饱受磨难,充当中华民族的最后脊梁,可我们却几乎叫不出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



而东北人迷龙(张国强 饰),则是在象征、隐喻当时张学良麾下的东北军

战斗力全村(全国)最强,坐拥大量资源,却只知一味地吃独食、保存实力。



“九一八”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当其他人一门心思筹备抗战时,迷龙却在冷眼旁观。



“长城抗战”时,东北军正是以迷龙这样的冷漠姿态,迟迟不肯发兵支援,才致使了惨烈的战败。

于是在中央的统一组织下
是上了西北军
上了山西的晋军
中央军上来一个军团在长城抗战
张学良不管 在旁边看着
说反正我不抵抗
数十万东北军在旁边看着


直到张学良下野,“七七事变”之后,东北军才真正开始抗战。

而到这时,东北军早已不如往昔,被张学良败光了家底。

就像迷龙,赌输了所有家产后,才没了“后顾之忧”,肯上前线抗战。

迷龙用一把色子把自个儿输光了
他转过身来穷得和我们一样
我只肯定一件事 他不再愤怒
不再向我们所有人挑衅
他有了答案


编剧的心思,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在前三位男主角中,龙文章象征穿越回到过去的孤胆英雄、孟凡了象征底层士兵、迷龙象征东北军。

那么,男四号虞啸卿(邢佳栋 饰),又象征了什么?



统治阶级,也就是上峰。

再往白了说,虞啸卿太像蒋介石了。

读过蒋介石传记、日记的人会发现,蒋是一位典型的东方军人,信奉儒家,满口大道理,极擅长嘴炮。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的庐山抗战声明,我现在看了都会热血沸腾。

犹如在黑暗中见到一丝光明
我们的魂都被他叫醒了


和虞啸卿一样,蒋介石年轻时,也是个崇尚“杀身成仁”的主儿。

推翻满清时,蒋介石担任杭州起义敢死队队长,写好遗书后身先士卒。

侥幸没死,便节节高升,格局越来越大,离死亡越来越远,也越来越不接地气。

我国很大
我族军人
数千年没有过如此的溃败
我们都该死
你 我 他们
都该死!


他们站在中国的顶端,将眼界放大到宏观世界,眼中的人命不过是一堆数字,部下们不过是棋盘中的砝码。

为了能够“将军”赢棋,他们可以舍弃任何卒、炮、马、车。

换句话讲,他们只知天下,不见苍生。

龙文章:西岸的村乡都快成无人乡了
多是抓去修南天门死的
虞啸卿:根本算不得情报 民间传言!


在最后的结局,“南天门”一战中,虞啸卿为了等待后续大部队、美国的军备物资,抛弃了龙文章的二百名敢死队。

对此,我们无比痛心,甚至有人@老脸认为,虞啸卿比鬼子更可恨。

一个把手下的兵当成战争的燃料玩命烧的武夫
只为了成就自己的英名
比鬼子更可恨


那么,虞啸卿真的是个极端自私的伪君子吗?

未必。

否则,官方给他贴的标签就不会是“大国之魂”



《团长》的好就在于,它里面的每个角色,都不是黑白分明,而更凸显某些悖论,以及复杂的人性取舍。

根据美国顾问的说法,虞师的部队没有后续支援,即便强渡攻下“南天门”,也很难全部歼灭反斜面的日军。

也就是说,进攻未必能胜,但战争打完以后,虞啸卿必定会沦为光杆司令。



是牺牲二百人,换取等待两个师的后续支援,打一场万无一失的胜仗,自己升为军长。

还是为救二百人,动员万人之师,不但很可能战败,且无论胜败自己都会失去一切?

换位思考,你会怎么选?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选择,屡见不鲜。

打个比方——

我们都知道,“花园口决堤”是国民政府犯下的“三大惨案之一”,直接致使数十万国民死亡,堪称惨绝人寰。

但,今天的史学界还有另一个说法:“花园口决堤”也成功阻碍了日军进攻的步伐。

根据哈佛研究员陶涵的推论:如果当时不决堤,数十万国民不会被淹死,但日军的进攻步伐会加快2-3年,抗日战争很可能迅速溃败,间接导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失败。

假设这是真的。

现在,我们不是穿越者,只是换位思考成当时的抉择者,你会怎么选?


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我不敢评论。

在历史上、现实中的很多时候,有问题的并非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怎么选”有时只在于价值观的取向,而无分对错。

要以本人的价值观来看,一个政府要以牺牲无辜民众来取得胜利,那这个政府存在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

但我不是军人,更不是领袖。

我不是栽树者,更没能力当抉择者,我只是一个乘凉的后人而已。

我不愿自己一边乘着凉,一边又对迫于形势而左右非人的,真正为民族谋取过利益的前人们痛骂不绝。

我所能做的,只有铭记



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想起崔永元做过一件令我佩服的傻事——

他竭尽所能,拍了一部纪录片《我的抗战》

豆瓣9.5,却鲜少人看过。



为了拍这部片,他对四千名抗战老兵进行抢救式采访。

没人能理解,拉不到投资。最后,崔永元险些把自己的车都赔了进去。

只要稍稍留意票房动向,我们不难发现:但凡沉重的历史题材电影,近年都在赔钱。

《赛德克·巴莱》《一九四二》《太平轮》《黄金时代》……



赔了上亿元的史诗巨制《赛德克·巴莱》

我们自问:以上的电影,真的比《泰囧》《捉妖记》差吗?

不。

只是我们的观众,宁可把时间献给傻笑与无聊,也不愿正视沉重的历史。

我们在历史上占了什么地位?
再看一看我们现在可能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我们不这么做

我们将因迟钝而冒真正的危险!


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是的,人人热爱安逸。

但,如果因为安逸而接受遗忘,因为懒惰而不去正视、铭记、缅怀。

那么,我们不光会令前人寒心,当国难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怕是也只能有砸国人车、封国人店的“正义”之举了。

就如龙文章所调侃的——

你说咱仗打不了 国治不好

至少还有逼国人玉碎的本事吧
这么容易到手的正义
不要白不要
正义啊 伸手就能拿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论点来源可参考书籍: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关河五十州《一寸河山一寸血》、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黄仁宇《从大时代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可参考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晓松奇谈:九一八真相》

我的微信公众号——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独立思考的影视文章。

都看到这儿了,好意思不关注一下吗?


user avatar   bai-tou-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剧. 一部分观众可能会以为, 这部戏不是歌颂国民党军队的么?历来看不起国民党的人,怎么也会说好?

  《团长》不是《血战台儿庄》,而是《水浒传》.这部电视剧恰好不是在歌颂国民党,而是在歌颂国民党的对立面——毛泽东思想和人民战争.


  康洪雷团队够种,敢用辩证法拍戏。他们把电视剧当成工具,用来探讨自己的战争思想。然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却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思想的佐证。


  首先,《团长》这部戏是在探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难题——为什么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我们却屡战屡败?这个问题从宋朝到1949年,一直都在困扰中华民族。为什么宋朝反抗辽、金、元侵略的战争都失败?为什么明朝被凶残的八旗军灭亡?为什么两次鸦片战争中国都战败?为什么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为什么八国联军能够攻占北京?为什么甲午战争会败给日本?……

  一部分人对近代的反侵略战争失败,早就总结过原因——“落后就会挨打”. 而“落后就会挨打”的观点,无非是说客观实力的强弱将决定战争的胜负。它在战争的领域里,又可以拆成“素质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装备决定论”。

而《团长》这部戏,就是特地要否定这三个谬论。


  想一想,《团长》的剧本不是历史写就的,而是导演、编剧设计的。试问,为什么主角群是“人渣”组成的“炮灰团”?为什么主角龙文章怎么看都像兵痞、他的“团长”身份都是冒牌的?导演、编剧为何要这样设计?

  换个角度来看。许多人刚看《团长》,以为它要歌颂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正面战场上的功绩。那么为什么《团长》不去描写一个港片飞虎队一般,“精英中的精英”式的精锐部队?为什么《团长》不把主角塑造成士官学院毕业的“高素质职业军人”形象?

  这种人物设定是有意为之。如果由“人渣”组成的“炮灰团”能打仗,能打硬仗,能打胜仗,说明中国绝不缺战斗力。如果兵痞出身,没经历任何专业训练,从实践中学会打仗的人能当团长,能服众,能带领部下打硬仗、打胜仗,那说明中国绝不缺人才。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中国拥有最可爱的人民,最优秀的士兵。

  那么, 中国既不缺战斗力,又不缺人才,为什么在外敌侵略面前屡战屡败?

  《团长》整部戏就是在讲这个问题。它给出了一系列回答:

  ——中国军队绝不是败在基层,而是败在“上峰”;
  ——中国军队绝不是败在士兵手中,而是败在将领手中;
  ——中国的战争绝不是败在“基层”手中,而是败在“精英”手中;
  ——中国的战争,不是因为缺乏物资装备而战败,而是因为战士没有拿到食物和武器,因为食物和武器被高官们拿去当政治博弈的筹码了。
  ——中国的战争要胜利,恰恰不是要“上峰”、“钧座”、“精英们”励精图治、精忠报国,只要你们不拖后腿,不成为基层的阻碍就足够了!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

  这套精英与群众的道理, 最初是个哲学问题。从孔子、老子、庄子的年代就开始争论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人,反而不知道好坏是非吗?反而要那些养尊处优、从不实践的人发号施令吗?

然而两千年前就有的哲学问题,两千年后尚不能解决,可见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到了近代史中国存亡不绝如缕,干脆让历史去决定。是走群众路线的共产党胜利,还是精英路线的国民党胜利?是走群众路线的毛泽东思想能治国,还是走精英路线的修正主义能治国?历史都给出了答案。

  《团长》这部戏的优点,在于回避了那些脱离群众的理论之争。大家都看了这部戏,观众心中有答案。影视文学作品讲道理的能力远远胜过哲学理论。

一个龙文章到整个川军团,多少人的心血乃至生命都抛洒在南天门一仗上了。按计划只要防守两天,而且可以攻克南天门。可是“上峰”们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掐架去了,人为阻止了虞师的攻击计划。一个团的孤军困守围城38天,必胜之仗打到弹尽粮绝、牺牲殆尽。打胜仗需要“上峰”、“唐副师座”、“虞师座”们冲锋陷阵,与战士们同生共死么?完全没必要。只要这帮龟儿子不要为了私利阻碍基层,就足够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团长》不但不是为了歌颂国民党军队,反而是在替国民党军队反思他们的失败。而且这反思相当地全面。从士兵素质、将官素质、武器装备一直反思到战争的本质规律。

  首先说士兵。解放后官方一直宣传国民党军纪涣散、士气低落、贪生怕死等等,所以屡战屡败,一溃千里。国民党将领不服气、老兵不服气、国军的80后90后粉丝们也不服气。

于是《团长》这部戏就专门讲了,国军有精锐!以张立宪的特务营为例,国军精锐部队有素质,有士气,有军纪,有爱国热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但是,这帮精锐们却被训练得无限忠于长官。虞师的师座有精忠报国的心愿,这帮精锐就有沙场效死的机会;若是别师的师座决心退避三舍。保存实力,那个师的精锐们又该怎么办?

  导演编剧为了讨论这个话题,特地设计了前线谣传“虞师座在第一轮空袭中被炸死”的一幕。这时虞师的精锐,全部溃不成军,放弃阵地。可是被他们当成“人渣”的炮灰川军团却突然堵住了逃路,团长龙文章举枪大骂“虞啸卿指挥不利,死有余辜,我军立刻组织反扑,川军团带头上,你们哪个敢逃跑就地枪毙”。

失去了效忠对象,这帮有素质、有士气、有军纪、有装备精锐也如秋风落叶一般,为什么“人渣”组成的川军团不退反进?

  答案在前面的剧集里已经给出了无数次——川军团效忠的不是“师座”,而是国家、是百姓。

  导演、编剧用心良苦,不愿留下一个辩证的疑点,特地早早就安排了一场军事法庭审判龙文章冒充团长的戏。龙文章的辩护词冗长荒诞,只是为了一个意思:我要保家卫国,为我们中国人沙场雪耻。

可是他就是不愿如国军精英们那样慷慨陈词,而是冒着得罪法庭被判死刑的风险,像绕口令一般把中国数十个战区上百场战败和沦陷城市一个个数出来——为什么他不喊口号?因为口号是精英们的专利;对这些侥幸从战场上活下来、却总想着怎么死在战场上的人而言,口号早就烂了、臭了、脏了,喊口号不但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是对别人的侮辱。

  话说回来, 川军团更加敢于作战, 敢于牺牲, 为什么不说川军团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精英”呢?
  “精英”这个词很容易误导人的思维。于是有人以精英为荣,有人以精英为耻——“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精英”与否,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是由人的内在属性决定的,而是由外在属性定义的。因为“精英”一词就是相对于“大众”而言,本来就是把人与人的外在属性拿来比较,得出的“观点”。

  遇到“大直若诎、大巧若拙”的人,他们会被定义为“精英”吗?“曲突徙薪无人问,焦头烂额为上宾”,曲突徙薪的人会被定义为精英吗?遇到孙子兵法中说的,“无智名,无勇功”的善战之将会被定义为精英吗?

“精英”就是一个人的外在属性把其他人的外在属性都比下去的结果。“现代化”让人类只注意人的外在属性,老忘记人的内在属性。无数的人都在修饰自己的外在属性,而鉴赏这些外在属性的,却是各种各样的“考核标准”、“财富排行榜”、“选美大赛”、“时尚杂志”……

对那些思维以“外在属性”为主的人类而言,譬如过分爱美的女性,如果发生毁容(甚至只是暴食变胖)这样破坏“外在属性”的事情,便可能摧毁她的人格,甚至引发自杀。对那些思维以“内在属性”为主的人类而言,譬如讲义气血性的志士,如果发生国破家亡、妻离子散这样破坏“内在属性”的事情,便也可能摧毁他的人格,甚至引发自杀。为了“外在属性”不被破坏,“精英”们永远都在改变、升级自己的外在属性,美容、升官、健身、住房、汽车、名誉……为了保护“内在属性”不被破坏,另一类人每时每刻都在“养气”、“养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在“太平盛世”里,肯定是“精英”们容光焕发,举世瞩目。可是真正到要国耻未血、民恨难灭时,谁才能抛头颅、洒热血?谁能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个问题仍然是困扰了中国数千年的难题。打从汉朝开始,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晋更有“精英”坐肩舆、挥羽扇,对百战归来的将领们笑道“你们几个都是会打仗的丘八啊”。

  《团长》为了用影视手段讨论这个话题,特地让主角群“川军团”们彻底远离“外在属性”,把他们塑造成“精英”的极端对立面。衣衫褴褛、油腔滑调,被当成“人渣”、“炮灰”来对待。主角们的“外在属性”被编剧、导演彻底拆散了,他们的“内在属性”呢?论仁、信、智、勇,哪一点输给那些精锐呢?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耐得烦不是好兵,一定要油头粉面、衣着光鲜、端正笔直才是好兵吗?

  这里或许会有一个疑问. 我反复夸川兵团能打仗, 敢于牺牲, 但又要怎么看待主要角色, 如孟烦了的贪生怕死呢?这也是《团长》对草根的表扬吗?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团长》这部戏,体现了它导演编剧们对战争的几项思考。除了前面两个问题之外,也谈论到了军人面对生与死的犹豫。其实《团长》用了两个主要角色的故事来反思这个问题,孟烦了只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则是师长虞啸卿。

  孟烦了和虞啸卿是刻意准备的对仗.

  从整部戏来看,孟烦了其人一直是恋生惧死;直到到军事会议,成功劝阻师部放弃攻打计划;再到与父母爱人诀别,第一批攻入南天门树堡,随川军团坚守38天,最终差点以死殉国。孟烦了最初的一无所有,本来是最不该怕死的, 但最怕死. 到后来, 他收到父母来信,到与小醉相爱,到父母来前线,他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 拥有越来越多无比珍贵的东西, 孟烦了应该越来越怕死才对,可他在剧中却最终能以死报国。

  再看虞啸卿。虞啸卿其人一直是慷慨激昂,不惜以死报国;直到军事回忆,师部攻打计划被彻底驳倒,心灰意冷,差一点成功举枪自杀;可是他最后却在必胜的把握之下,阻于上峰军令,作壁上观,38天不去增援被他亲自送上战场、对他崇拜得像神一样的虞师子弟。虞啸卿从最初毫无胜算,到后面胜券在握,他应该越来越想胜利才对,可他最后却背叛了整个川军团。

  这个对比太强烈了。能明白为什么两人有截然不同的趋向否?

生,人之所爱;死,人之所惧。为何而爱,为何而惧?孟烦了怕死,本没有错。他何尝不是打了五年仗的老兵?刚入伍时何尝不是雄心万丈?可是跟着国军走,败仗太多了,无谓的牺牲太多了。的第一批入缅部队一触即溃,从深山老林里衣衫褴褛地逃回来,“日军追都追累了”。军人不怕牺牲!但军人害怕白白牺牲。仅仅怕死的话,孟烦了为什么不当逃兵?孟烦了怕的, 是轻于鸿毛的白死.

从这个角度看,虞啸卿恰好与孟烦了相反。虞啸卿在湖南吃面,背上被人贴纸条“国难当头,安能坐视”,于是尊严受伤,从来不坐。南天门的攻略被否定之后,他甚至要举枪自杀。孟烦了因为害怕白死,敢当逃兵;虞啸卿因为“荣耀”丧失,宁愿自杀。

  再说孟烦了贪生。他贪生又是为了什么呢?眷恋故乡北平,想念年迈的父母,爱上一个内心淳朴的妓女。这些全部是人类的真情实感,与“外在属性”无关。

再看看虞啸卿, 到了最后一仗的末尾,唐副师座指着树堡对犹豫焦躁的虞啸卿说“你想做岳飞,那里就是风波亭”!“你要想想岳飞26岁就做了都统制,相当于军长。可你35岁了还是个师长。你要死了,没有人会记得你哟”。虞啸卿作何反应?他茫然了……国难当头,他不敢坐视, 一直不坐;川军团在山上生死未卜时,他倒为了个人功业, 一屁股坐下了! 山头上千余名战士弹尽粮绝、垂死挣扎的时候,他却因为自己35岁还只是名师长,犹豫了!!

  孟烦了是彻头彻尾的草根,没有那么多国家大义盘旋在脑子里;他贪生怕死是为了与亲人、爱人的情感,他奋不顾身,也是为了亲人、爱人们的幸福。天下兴亡,苦的不都是百姓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反抗得最剧烈的,不也是百姓吗?

虞啸卿是彻头彻尾的精英,没有那么多七情六欲让他方寸不安;他不惜自杀明志,是为了荣誉,他用川军团上千条人命换来军长之位,不还是为了荣誉么?这种差别的根源是什么,阶级性嘛!

虞啸卿在乎的,孟烦了为什么不在乎?孟烦了惧怕的,虞啸卿怎么不惧怕?军衔、勋章、英名、史传,终于战胜了全身溃烂的张立宪临终时哀怨的目光吗?


  导演把虞啸卿这个角色塑造的很好,从头到尾都令观众欣赏,可是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结果呢?其实导演编剧设计虞啸卿这个角色,也不是为了探讨生死而已。他们在这里还安排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像虞啸卿这样的人,最终也能忍心辜负战友?

  虞啸卿从头到尾,就不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虽然过于注重荣誉,却能身体力行,为人所不能。自己的胞弟临战脱逃,他能亲手将对方杀死。当攻击南天门计划被否定后,甚至一度自杀。没有人有能力拿生命来作秀。他是精英,而且是精英中有真才实干、品德高尚的优秀分子。这样浓眉大眼的优秀分子,怎么还是背叛了“袍泽兄弟”,“变成唐基那类人了”呢?

  这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体制内”成长起来的将领,一开始就承认了体制对自己意志的支配。一个在体制内成长起来的人,一旦面临个人意志与组织的意志不符合时,就一定会遭遇两种意志的天人交战。这是东西方哲学共同的难题。如果矛盾不可调和,要么让组织的意志彻底打败个人的意志,要么个人的意志与体制彻底决裂。前一条路将面临人格毁灭与重建的巨大精神痛苦。后一条路则将与组织的力量对抗,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在《团长》这部戏中,南天门对虞啸卿而言就是风波亭。

  无论怎么看,虞啸卿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满腔激情的爱国主义者。如果这样的人才都败给了体制,败给了“上峰”的政治争斗;我们就不该追究个人的问题,而应该反问——为什么不把这些该死的“上峰”打倒?怎样才能把这些将英雄变成犹大的“上峰”打倒?

  所以说《团长》这部戏不是在歌颂国民党军队,他们恰恰是在咒骂整个国民党。唐副师座和兽医称兄道弟,在兽医死后抱着他坟头痛苦,难道唐副师座天生是坏人吗?可是这样的人在劝说“贤侄”虞啸卿放弃增援南天门的川军团时,却一丁点惭愧都没有。令人恨得咬牙切齿。

这就是体制改造人的力量。也不是体制改造了人,而是运转体制的“上峰”们,借用体制的力量改造人。正是因为体制的力量如此强大,所以导演编剧才让主角龙文章自始自终都竭力游离于体制之外,只对手下弟兄负责,不对任何上级负责。即便是面对虞师座的推心置腹,也终于嬉笑对待。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一直都是对的。

  国民党的军队不缺英雄,不缺战士,不缺训练,不缺技术,不缺武器装备,不缺爱国精神,不缺舍身取义……他们什么都不缺,他们是“多”了东西。他们的“上峰”太多了,他们上峰的“有所作为”太多了,他们队伍中的精英太多了。

一个腐朽的权贵集团,如果放手让百姓们自己去保家卫国,也不必走到丧权辱国的地步。一个不腐朽的权贵集团,若生怕百姓、群众、基层在斗争中壮大自己,每事一定要插手干涉,一定要往基层中植入自己的意志,即便是在和平年代也将贻害天下。

  天下是精英之天下么?天下是权贵之天下么?如果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那么兴亡盛衰,岂能只让精英、权贵们做决定。从慈禧,到李鸿章,到蒋介石,到汪精卫,这帮人觉得“无力回天”、“抗战必亡”时,有问过全国百姓是否还有余力吗?当他们觉得有必要“曲线救国”时,有问过全体百姓是否都丧失斗志吗?自己要卖国,不但不组织百姓起来救国,还要打击勇于救国的百姓,这帮人又岂止是卖国贼而已呢?

  《团长》演到最后,就连疯疯癫癫的龙文章也第一次眼中含着泪水。他们也许禁不住在想,“何必要做军人”?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一个故事来。根据地上演《白毛女》,演到喜儿的未婚夫回乡得知惨状时,战士们含泪举枪大喊“去参军”、“去参军”!

  电视剧的结局处,带着大队人马来烈士陵园吊唁的那位老人,多半是台湾回国探亲的将领,也许就是功成名就的虞啸卿。对精英而言,功勋卓著、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才能换来他们人格的不朽。而站在陵园远处观望,然后独自穿过闹市的老人,本该是故事的叙事者孟烦了。这位年过八十的老人,战场上的功绩已被历史冲刷湮没,从他身上看不见一丝功名。他的人格又需要哪种形式的不朽呢?

导演在这一段处理得非常好。老者静静地走过闹市,身边的青年们都在舒畅地享受阳光和自由,从他们的欢笑中仿佛看见了昔日同生共死的战友们。这才是军人真正的不朽——凭借自己舍生忘死的战斗,使那些和自己昔日战友们一样的年轻人,终于不必再为国难叹息痛恨、转战他乡、马革裹尸,终于可以在阳光下享受自由。




  

相关话题

  贾樟柯的电影是在丑化中国吗? 
  如何评价郭沫若? 
  什么样的字(“男子二十冠而字”)可以拯救丙(秉)银这个名? 
  航天从业者是如何看待电视剧《你是我的荣耀》的? 
  如果没有外敌入侵,清朝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王羲之的字真有那么好吗?现代人有可能达到吗? 
  “是不是”台湾不管民主化程度,还是高科技的技术领域都比大陆要好呢? 
  如何用一幅画代表一个国家? 
  为什么《教父 1》桑尼在谈判时多插了一句嘴,就害了教父? 
  人类历史上出卖国家以及民族的各种奸细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梁朝伟主演<上气>,并出演反派傅满洲?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美国华盛顿州通过了I-1000?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