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较长预警!图量超大预警!流量党食用请三思!
2017年5月10日更新:
替换了“莫斯科公国”部分的“圣处女分娩教堂”的名称和图片。在此十分感谢知友 @丈八大蛇毛 提供的名称来源与图片。
另:突然发现修改答案之后很多原来的图居然消失了 等慢慢施工补全
2017年6月8日更新:
补充上了之前丢失的图片链接,并在最后添加”圣家族大教堂“。
这个答案不会再更新了,希望大家看的愉快!
————————————————正文分割线·ω·———————————————
前面的答案已经基本把主要的古代教堂都提到了。但是感觉不太系统,一些成就很高的风格与代表作被忽略了,有些细节也有待推敲。所以自己再敲一个答案出来,算是个补充。
如果你要是看欧洲的建筑史,就会发现大部分建筑风格都是和教堂相互交织的。所以要讲清楚教堂的种类,先得理一下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
欧洲古典建筑发展,答主ps绘制
其中有三点要说明:
①:这里的分化是因为古罗马帝国的灭亡,西边分裂成多个国家战乱不停,东边则持续发展成拜占庭帝国。同时两边的建筑分别吸收了古罗马建筑的不同成就,发展成差异很大的建筑形式。(所以说古罗马建筑真的很伟大,个人感觉尤其在建筑技术上,多面开花,绝对是超越了时代的。另外天然混凝土技术没有延续下来很是可惜)
②:后来拜占庭帝国灭亡了,西欧的国家持续发展。但是文艺复兴的建筑成就其实是从拜占庭帝国继承过来的。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等等,西欧国家才重新发现了中世纪之前的伟大成就
③:洛可可风格其实更应该算是一种室内装饰风格,不过与古典主义联系紧密所以也归为建筑风格的一种
那么按照@大金子 的顺序,先从西欧中世纪说起
1.罗曼式教堂(Romanesque architecture)
中世纪的建筑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罗曼式建筑,后期发展为哥特式建筑。罗曼式教堂继承了古罗马建筑中的巴西利卡形制(巴西利卡是什么我便不再赘述)。而恰好巴西利卡长长的大厅很适合天主教的仪式需要。信徒们经过幽暗狭长的大厅,来到位于教堂十字平面中心的圣坛,膜拜与畏惧的心理达到顶点。至于横向展开的双臂,一方面,来教堂朝圣的信徒越来越多,为了增加使用空间而发展了双臂。另一方面,从构图上讲,横竖两臂形成了整个教堂的焦点,突出了圣坛的位置。再加上长长的大厅,又主次分明,更加适合宗教仪式。到此时,中世纪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就形成了。
拉丁十字平面
关于罗曼式教堂的结构:在中世纪那黑暗的一千年中,很多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文明都被毁坏殆尽,很多方面甚至是退化的。罗曼式教堂虽然继承了古罗马的十字拱承重结构,但是应用不成熟,施工质量也不如古罗马时期。所以为了使建筑长期坚固不倒,墙体一般都很厚重,窗户被挤压的很小。另外十字拱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会产生很大的侧推力。所以中庭两边的扶壁要建的很高很厚重来抵抗侧推力。同时也就导致无法开很大的窗户,内部很昏暗。结构传力也表现的不是很明晰。
罗曼式教堂的结构剖面,《外国建筑史》第四版
特点:外观看起来很厚重、朴实。墙身高大,窗孔狭小。疏于装饰
圣赛南教堂(Saint-Sernin de Toulouse),法国
2.哥特式教堂(Gothic architecture,法国)
哥特式教堂继承了罗曼式教堂的一些特点并将其发展,而且是大大的发展,以至于外观变化大到很难把两个联系到一起。具体来说在以下方面有了变化:
1) 结构上:也是最本质的变化。哥特式建筑结构上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出现了肋骨拱和骨架券。当你进入一座教堂,抬头看它的屋顶,若看到一根根像肋骨一样的结构从屋顶发射又聚成柱子通到地面,嗯,那就是骨架券啦。框架式的称重带来的好处无疑是巨大的,首先建筑的结构明显变轻了,教堂可以建的更加高大。其次轻盈的结构也使得侧推力大大减小,使抵抗侧推力的扶壁也进化成了更轻的飞扶壁。第三,承重墙变成了框架,框架之间的空挡就可以开窗,而且是通高的巨大窗孔。 纤细的框架,高耸的建筑,以及框架间填充的巨大窗户,使得哥特建筑给人轻盈灵动的感觉。 要特别说明的是扶壁以及飞扶壁。作为这一时期建筑特有的构件,可以说是这两种建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罗曼式建筑上的扶壁就真的是墙壁,很厚重。这是由于它的称重本身也很厚重造成的。而哥特式建筑上的扶壁,因为称重成为框架式,扶壁也变为一段一段的。而扶壁上的结构更加简化,直接越过侧廊,顶在骨架券的底部。这个结构称为飞券。如果有略了解建筑的同学,肯定听过这个词,它就出自哥特式建筑。
这张美到不行的照片,就是飞券啦~
米兰主教堂(Milan Cathedral),意大利 观察下哥特教堂的剖面,你会发现相对罗曼式建筑有多大进步
博韦大教堂 ( Beauvais Cathedral )剖面,法国
2) 外观上:观察罗曼式建筑可以发现,它是以圆拱为主要构图元素的,这也是它显得稳重敦实的原因之一。而哥特式建筑则改为了双圆心的尖拱,使得外观显得挺拔尖锐
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的尖拱与飞券
立面上用突出的窗棂、尖拱的轮廓线等来强化竖向线条。哥特建筑为啥显得高耸?除了本身就高之外,立面上无数的竖向线条更让它有拔地而起一飞冲天的感觉,这也跟天主教会想要营造脱离尘世的气氛是相符的。 典型的哥特建筑立面(指西立面)一般是:两边竖着两座高塔,中间夹着一座山墙的样子。山墙上还会有个巨大的玫瑰窗。这也是哥特建筑的点睛之笔。当然这主要针对的是法国的哥特教堂,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变化。至于为什么是西立面,因为跟宗教本身有关又要多说好几句就按下不表了⋯⋯
亚眠主教堂(Amiens Cathedral)西立面,法国
在平面上,哥特式教堂与罗曼式没有太大差别,只不过中庭变得越来越长长长长长,并且侧廊每一边可能不止一个——来满足越来越多的人数。
彩色玻璃窗作为哥特建筑又一明显的特征,它的主要作用除了采光之外,还为了可以让不识字的人也能了解《圣经》讲了点啥,从而信仰天主教。所以你看彩窗上全是圣母啊各种人物,那些都是《圣经》中的经典故事。
哥特建筑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建设时间非常之长,动辄几百年。像@大金子 回答中提到的哥特建筑的代表,科隆主教堂,从1248年到1880年,断断续续建了600多年才完工。大家熟悉的巴黎圣母院,从1163到1250,也将近100年。这样容易使一个教堂上的风格会不统一,早期和晚期的风格混杂在一起,或者建不完。比较有名的是这个例子:
夏特尔主教堂(Chartres Cathedral),法国,两塔建造时间相差400年
放一张压轴的~法国哥特式教堂鼎盛期的代表,兰斯主教堂
兰斯主教堂(Rheims Cathedral),法国
结果:到了哥特式的晚期,建筑渐渐被繁复的装饰所覆盖,在本质的形制与结构上没有变化,法国到晚期发展成辉煌式,英国发展成垂直式,都是大量而累赘的装饰淹没了建筑。”当建筑中的结构构件发展为一种装饰而存在时,这个建筑风格也就走到尽头了”有人这么说过。早期的飞券组成华丽的旋律,不仅美观,还有实在的作用,与晚期的无谓装饰完全不同。垂直式和辉煌式的哥特建筑说明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呼之欲出了。
亨利七世礼拜堂(Henry VII's Chapel),西敏寺,伦敦
是不是美哭了?但纯粹的装饰加于结构之上,只能是负担
在这里还要纠正@大金子 的一个错误:后来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于哥特式建筑不是继承,而是完全的否定。从根本上说,这是崇尚以人为本的新兴资产阶级与崇尚以神为本的封建教会势力之间的对抗,自然建筑形式上也不可能继承。哥特建筑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就像其建筑本身,高耸冷峻,成为一座孤峰,令人仰止。至于到18世纪英国流行浪漫主义又复兴哥特,那是后话。
先写这么多,啰啰嗦嗦一大堆⋯⋯因为总结的资料没在手边,全凭脑中积累,难免有误,恳请指正,谢谢大家
等手头有东西了,再更新⋯⋯
————————————————2015年2月1日更新·ω·—————————————————
3.东欧集中式教堂
说完西欧中世纪,接下来看看同时的东欧拜占庭帝国建筑如何发展的。
拜占庭信奉的是东正教,它不用像天主教一样重视圣坛上的神秘仪式,而宣扬信徒之间的亲密一致。集中形制的教堂正符合东正教的要求。说它是集中式,正是因为它的形制是穹顶统领下的以正中为焦点的平面。既然是穹顶,就有两个结构问题。一是如何支撑穹顶,二是如何解决侧推力问题。
1)支撑问题:拜占庭的穹顶技术也是一步步发展成熟的。毕竟穹顶的作用就是形成大空间,要是用一圈墙来做支撑也就没意义了是不。最早是用横放的喇叭形拱作支撑,或者用大理石层层抹角来支撑。可是这些方法不能支撑大跨度的穹顶,而且内部形象凌乱。直到后来发明出了一个神奇的构件,叫帆拱,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帆拱(Pendentive),因样子像帆船的三角帆而得名
从图中可以看出,帆拱有两个很大的好处:一是将穹顶下的空间解放了出来,穹顶的重量由四个柱子承担;二是完成了正方形的平面与圆形的穹顶的转化。之前的方案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得平面不够规整。使用帆拱则再也不用受这个限制了。 2)侧推力问题:把穹顶支撑起来了,接下来如何抵抗侧推力呢,西欧的扶壁和飞券用不到拜占庭的集中式平面上。看到这的时候便不得不佩服拜占庭的匠师们的创造力,他们的解决方式是在帆拱下的大发券砌筒形拱与中间的体系相连来抵抗侧推力。
大概像这样↑
这个方式可以说将抵抗侧推力的结构与穹顶下的空间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不但没有损失内部空间,反而内部空间还得到了合理的扩展,造型上也很合理。发展到这一步,集中式教堂的平面——希腊十字平面也就产生了。
不过筒形拱美观度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结构做法,即用四个小穹顶代替筒形拱来抵抗侧推力。这下造型上就统一多了。四个小穹顶簇拥着一个大穹顶,产生了一种韵律感。而这种一大四小的构图方式也是经典的集中式构图。 而在拜占庭最高的建筑成就,无疑是在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大教堂的结构相对于之前的集中式教堂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正中为直径32.6米,高15米的穹顶。它的东西两端的侧推力由半圆的穹顶一层层地向下传递,南北则是由厚厚的墙抵住柱子上的侧推力。承重结构的组合使用也表明了拜占庭人对结构的熟练掌握。整个建筑看上去十分复杂,但却又能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它受力的传递过称。整个建筑感觉就像基地车第一形态——第二形态展开一样,非常厉害~
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 Sophia),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剖面,能很清楚的看到如何传力的
内部空间则非常流畅,成为一个整体,而不像一般的集中式教堂一样分别分开。大穹顶上一圈40个窗子则给予室内一种迷幻的效果。
宛若圣光啊! 在西欧也有一个拜占庭风格的典型实例,那就是在圣马可广场上的圣马可教堂。去欧洲游玩的同学注意啦~一定要去这个“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去看看哦~
圣马可教堂(St.Marco)意大利,威尼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Renaissance Architecture,意大利)
关于文艺复兴,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说。那是欧洲古代最伟大的时期。也是一个巨匠辈出的时代。《外国建筑史》中,文艺复兴章节也是最厚的。之前说过,文艺复兴的建筑是吸收了拜占庭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技术发展而来的。所以教堂的形制理所当然的以希腊十字的集中式为多。但是首先我们要介绍这一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佛罗伦萨主教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St.Maria del Fiore),意大利,佛罗伦萨
其实这个教堂并不是文艺复兴建筑,但是它的那个明显的穹顶却是文艺复兴的开篇。通过这个穹顶大概就能了解文艺复兴是个多么伟大的时代。 1)首先从技术上说,大教堂的穹顶采用了框架式的骨架。对,虽然文艺复兴的建筑师们视哥特建筑为反人性的象征,但是结构上的优点却继承了下来。以往的穹顶都是整体砌筑(或浇筑),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则先砌筑石质骨架,后再在上面砌砖填充。这样穹顶自然就变轻了。
除了结构优化,这个穹顶还很厉害的是,它不是一层,居然做了两层!两层之间还有可以登顶的楼梯,可以顺着阶梯登到顶上的采光亭。这个采光亭也是新出现的事物,之前没有过。它既有造型作用,也有结构作用。
穹顶剖面,可以看到两层之间的梯子 另外一方面,这个穹顶直接放在鼓座上,就这么突出的屹立在教堂之上。万神庙的穹顶藏着掖着,淹没在厚厚的墙体中;拜占庭的穹顶也需要两边的穹顶或拱顶搀扶着才能存在。而圣母百花大教堂的这个穹顶高耸而完全展露着自己的美,说明建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2)这个教堂并不是希腊十字平面的,而是拉丁十字平面。但在它的上面却出现了代表集中式的大穹顶。这也说明文艺复兴时期是带着巨大的勇气来冲破教会的封锁,发扬人文主义的。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教堂依然是建筑风格的代表,但是各种建筑的风格都大大发展了。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庄园府邸,广场,都能体现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比如住宅设计小能手帕拉迪奥,他设计府邸的风格后来甚至远销大英帝国,风靡一时(笑。
圆厅别墅(Villa Rotonda),意大利,维琴察
哦对了,忘了说,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出现了建筑师,他们从工匠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专门的职业。
这时候的建筑特点,不多说了,柱式、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数与几何对建筑的控制,使建筑显得很有条理性,整齐并稳定。平面自然是集中式的希腊十字为主。
而提到文艺复兴,就一定绕不开这个时期的丰碑,全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堂——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St.Peter),梵蒂冈
几乎整个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建筑师都参与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它的方案也是改了又改。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过程就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教会交锋的缩影。最终设计它的米开朗基罗将它定为希腊十字式,并建设了大部分。直到17世纪初,教会势力反扑,资产阶级无力抵抗,大教堂正立面又加了三跨的巴西利卡,教堂最终成了拉丁十字的。这也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结束。
左为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方案,右边为现在大教堂的平面
大教堂西立面。可以看到三段巴西利卡对穹顶的视觉效果有多大影响,相当一段距离内看不到穹顶
尽管如此大教堂也仍然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虽然相比万神庙的43.43m穹顶,圣彼得大教堂的41.9m直径穹顶略小,但是内高123.4m,外部最高137.7m的高度,绝对是古代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外立面上的柱式、山花、水平檐口的划分,以及内部拱顶的样式,都堪称文艺复兴的范本。
晚期的文艺复兴建筑走向了两个极端:一边是教条的崇拜古代建筑,将文艺复兴建筑讲究的比例与条理发展的过于繁琐与僵化,变成了注重理性的古典主义建筑;另一边则向柱式严谨而完整的规则挑战,追求新颖,堆砌装饰与雕塑,玩弄手法,发展为了巴洛克式建筑。
5.巴洛克式教堂(Baroque Architecture),意大利
若使用巴洛克的风格对照以前的建筑,那“简直就跟闹着玩似的”。完全无视之前的构图法则,新的手法层出不穷。像山花这样的东西,之前的建筑能断开?但巴洛克建筑不管这些。而且也获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巨大的山花,保持着完整性
康博泰利的圣玛利亚教堂(St. Maria in Campitelli) ,可以看到顶上的山花分成一段段的
巴洛克教堂的主要特征是:
1) 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充满装饰,一身珠光宝气
2) 最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比如柱子两个,甚至三个一组,开间宽窄变化也很大。立面也不是那么平,凹凸感极强,甚至波浪曲折,有流动感。
3) 注重视觉效果。自从文艺复兴出现了透视画法之后,它就被广泛运用在各种方面。在巴洛克教堂中,透视被用来造成空间的幻觉。最明显的就是屋顶内部,壁画会接着四壁的透视线再画上一两层,然后在檐口之上画更高远的天空,使得内部空间好像延伸到了空中。绘画与雕刻也连接到了一起。幻觉,就是巴洛克教堂想要带给参观者的感觉。
罗马耶稣会教堂则是巴洛克建筑的开创制作。它的立面就已经有了很多典型的巴洛克教堂特征
罗马耶稣会教堂(The Gesu),意大利,罗马
其实在巴洛克时期,罗马城里面的教堂已经足够容纳所有的信徒。新建的教堂不是为了宗教仪式的需要,它更像是一个单纯的纪念性建筑,甚至是城市的装饰物。拉丁十字不适合这种太小的教堂,但天主教会又声明不能用圆形和正方形的平面。于是椭圆形呀六角形呀等等奇特的平面就纷纷出现了,更让巴洛克教堂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巴洛克成熟期的代表作,四喷泉圣卡罗教堂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四喷泉圣卡罗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意大利,罗马
教堂平面
教堂穹顶内部
巴洛克建筑的成因错综复杂,其风格本身也褒贬不一,可以算是建筑界的一朵奇葩。在某些方面,它已经脱离了建筑的行当,显得过于猎奇。但课本中有一句很中肯的评价“就像‘巴洛克‘这个词的原意那样,它是’畸形的珍珠‘,虽是畸形的,但却是真正的珍珠。”
6.古典主义教堂(Classicism),法国
文艺复兴的另一个极端发展成了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从法国宫廷中发展而来的建筑形式。由于它是建筑理论教条化的产物,所以它推崇“合理性”与“逻辑性”。和文艺复兴一样,它也推崇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但是却反对券柱式,认为它不是理性的表现。具体特点如下:
1)用柱式控制整个构图,柱式的比例和细节都力求完美
2)用巨柱式作为构图的主要手段,底层通常处理成基座。 所谓巨柱式呢,就是一根柱子贯穿好几层的高度。最初的建筑,柱子都只支撑一层建筑,建筑几层则柱式有几层。但是随着建筑体量越来越大,一层柱式已经无法合适的构图,于是就产生了巨柱式来符合建筑体量。古罗马斗兽场和卢浮宫东立面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
古罗马斗兽场的四层券柱式,每一层都不同
卢浮宫东立面,可以看到两层的巨柱式
3)建筑强调轴线,将就主次配衬,立面做三段式划分。
代表作那必然就是欧洲最大的王宫:凡尔赛宫了。柱式、三段式立面、集合对称,该有的特点全都有了,巨大而傲视一切
凡尔赛宫的立面
凡尔赛宫 鸟瞰
上面说了这么多有些跑题哈,这是因为在古典主义的时代,君权终于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国王说话才算数。因此古典主义建筑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赞美国王的至高无上。修建的也是多是宫殿,教堂自然就不是主流。但仍有一个教堂不得不提,那就是残废军人新教堂(恩瓦利德新教堂)。
残废军人新教堂,法国,巴黎
教堂已经失去了原来的使用功能。它连朝向都与以往不同,采用集中形制。它相对于之前的教堂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穹顶内外两层分得很开,这样是为了使内部空间和外部性体都有很好的比例,后来的教堂用的很多。
剖面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两层分开的穹顶
此外采光亭扭转了九十度,以角柱居中。从风格上说,内部装饰很有节制,没有外加色彩。表现出严谨的逻辑性。立面也有很明显的古典主义的风格。外观简洁,几何性明确,中央两侧门廊的垂直构图使穹顶、鼓座挺方形的主题联系起来。但门廊处用双柱,这不是古典主义的行当,是巴洛克的。这反映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般的古典主义建筑都是外观严谨理性,表现古典主义,内部则为了表现华丽富贵使用巴洛克的装饰;这座教堂则相反。说明提倡理性的古典主义最终也抵抗不了珠光宝气的气氛,当然这也与王公贵族,与宫殿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至此,西方主流的教堂风格就介绍完毕了~与建筑风格相关的东西依然是说了一大堆⋯⋯下次再更新,答主要说说这些时期其他国家不太流行但依然很重要的教堂风格,或者这些主流风格在不同国家的一些变化,以及决不能忽略的代表作们。希望自己懒癌别复发⋯⋯
————————————————2015年2月15日更新·ω·—————————————————
懒癌果然发作_(:з」∠)_
因为这次更新的风格涉及国家较多,时间跨度也比较大,有些风格还涉及多个国家,所以做了这么一个time line,帮助大家理解
意大利:
意大利中世纪教堂(罗曼式)
意大利在中世纪的教堂也属于罗曼式风格,但是由于地处古罗马的废墟之上,意大利的罗曼式教堂还是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嘛,上图!
1.比萨主教堂建筑群 没错,就是那个比萨斜塔的比萨。它是意大利罗曼式建筑的代表
比萨教堂(Pisa Cathedral),意大利,比萨
比萨主教堂是一组建筑,由主教堂、钟塔和洗礼堂组成。主教堂为拉丁十字平面。从教堂的西立面可以看出它与之前提到的罗曼式建筑风格的不同。从西立面的四层空券廊与底部的券柱式,能看到古罗马建筑的残影。而这也是意大利罗曼式建筑的典型手法。 钟塔在主教堂圣坛东南20多米,上面也用了罗曼式的空券。建造时便有倾斜。记得现在好像是只让上到3层了。
洗礼堂,也是圆形的建筑。上面也有同样的手法。只不过后来经过改造,添加了一些哥特的细部(那一圈镂空的窗孔)。 比萨主教堂建筑群是意大利这一时期建筑群的典范。三个建筑虽然差别很大但是却很统一。这主要得益于构图的母题一致,都用空券,而且都是白色为主题,显得十分纯净。主教堂不追求宗教的神秘力量或者震慑力量。它更作为城市的历史纪念物而存在。而这一三建筑的布局也成了意大利城市主教堂的一般模式。 另外主教堂大门右边的墙上安放着建筑师(应该说是工匠)的石棺。这个感觉非常厉害啊,那个时代就如此重视教堂的设计者,真是颇有感触。
其实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有那张图:比萨斜塔旁边的神经病们……
2.佛罗伦萨主教堂
它又出现了!之前文艺复兴讲到了它伟大的穹顶,不过其建筑本身则是中世纪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也是一个建筑群,同样由主教堂、洗礼堂和钟塔组成。
主教堂,西立面右边是钟塔,前方八角形屋顶的是洗礼堂
这组建筑物建筑时间较披萨教堂晚,属于哥特建筑的范畴,所以你能看见立面上玫瑰窗,尖拱和竖向的窗棂这样哥特式的元素。但同时也能发现它的建筑形态完全没有其他国家哥特式那种轻盈而锐利的感觉。它更厚重,更雄健,宛如古罗马的雕塑一般。清晰的线脚、檐口、山花,体现着曾经那个帝国的遗风。另一个例子也很明显:
Ovieto Cathedral,意大利,奥尔维纳托
它有哥特式的建筑特点,又结合了本土的建筑特点。这便是地域差异,也因此产生了多样的建筑。
西班牙:
西班牙中世纪的伊斯兰建筑
在中世纪的时候,西班牙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占领。西班牙发展了伊斯兰建筑。伊斯兰教节进行宗教仪式的建筑是清真寺,但由于后来摩尔人被西班牙天主教消灭,清真寺被改为教堂,所以也自成一派教堂风格。
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特点有以穹窿覆盖房屋,有形式多样的叠涩拱券多彩的琉璃砖和光塔等。另外它也吸收拜占庭、印度等地区的建筑特点,十分丰富。关于这种清真寺形态的教堂,首推哥多瓦大清真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哥多瓦大清真寺(The Great Mosque),西班牙,哥多瓦
哥多瓦大清真寺的形制是广厅式的,承重则用单项联系的连续券,平面为矩形。券由两层马蹄形券组成。由红白交替的云石砌成,很漂亮,有埃及的风味。圣龛前则施以华丽的复合券。建筑中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券,重叠交织。这也是伊斯兰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寺内高度不到10米,柱子林立,光线暗淡,染出幽静神秘的气息,符合宗教的要求。
大真寺在1593年改为天主教堂。
清真寺内部的双重马蹄券
内部的多重复合券
另一个是塞维利亚主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也是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与米兰主教堂的世界第三大教堂。教堂建筑群中最古老的是旁边的吉拉尔达塔。它本来是清真寺塔,后改建为教堂钟塔。所以可以在上面看到阿拉伯图案。
塞维利亚主教堂(Seville Cathedral),西班牙,塞维利亚
教堂本身使用了一些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元素。比如飞券,比如尖拱。鸟瞰图也能见到它的拉丁十字,但是同时也融合了伊斯兰建筑的特点。方形平面里有院落,建筑上还有众多纺锤形的小柱子。
教堂的一个外立面
建筑就是这样,当两个风格交汇,当地的人民就会用他们的智慧,将其融合,创造出自己的建筑风格。
西班牙的超级巴洛克
西班牙在17世纪和18世纪前叶流行超级巴洛克。当时西班牙是耶稣教团的根据地,同时西班牙人在美洲大肆掠夺,积累财富。而巴洛克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贵重材料,炫耀财富。于是理所当然的就流行起来了。
超级巴洛克的教堂形式还是拉丁十字的,西面一对钟塔,保持着哥特式的构图。但是上面完全是巴洛克的手法,而且装饰的堆砌更加严重,起伏与光影的变化都很浮夸。这种风格简直就是狂乱的,一个柱子有好几个柱头,过多的装饰将檐部、山花淹没了,构图完全没有理性,很混杂。这纯粹是西班牙耶稣教团的炫耀财富的手段罢了。这种教堂的代表是圣地亚哥·德·贡波斯代拉教堂
圣地亚哥·德·贡波斯代拉教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 Cathedral) 西班牙,加利西亚
多的有点恶心……
俄罗斯:
基辅-罗斯国家建筑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俄罗斯地区的建筑始终与东欧的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关系。这时候的基辅罗斯公国与拜占庭帝国有着密切联系。自然建筑方面也受到拜占庭建筑的影响。他们的教堂平面也是近乎矩形的,屋顶由高低不同的穹窿组成。开窗的形式也能看到拜占庭建筑的影子。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就是这样。
基辅的圣索菲亚教堂(St Sophia in Kyiv) 改造前+改造后,乌克兰,基辅
教堂在1740年按巴洛克风格重建过一回,现在的穹顶应该就是那会加建的。
还有一个例子,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教堂。可以看到还有些拜占庭建筑的痕迹(比如外墙可见的筒形拱结构),但是穹顶已经已经发展出了葱头顶这种有俄罗斯建筑特点的结构了。但这时的施工技术还不很高,有些简陋感。
诺夫哥罗德的圣索菲亚教堂(St. Sophia in Novgorod) 俄罗斯,诺夫哥罗德
莫斯科公国建筑
16世纪的俄罗斯建筑逐渐从拜占庭的建筑形式中脱离出来,从民间建筑中吸取养分,发展处自己独特的民族纪念性建筑,而且水平很高。
这时俄罗斯建筑的特点是:由于技术不发达,内部空间受限,用多个建筑组合起来,形体比较复杂。屋顶很高,是多边形攒尖的顶子,这样有利于清除积雪,名为“帐篷顶”这种风格的代表实例,第一个是科洛敏斯基的伏兹尼谢尼亚教堂。典型的帐篷顶它也是第一个抛弃了拜占庭风格的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墩式教堂
伏兹尼谢尼亚教堂,俄罗斯,科洛敏斯基(俄文名我就不打了……)
这个教堂的图非常难找……只能凑活看了
能看出来为什么管这种教堂叫做墩式教堂。它的主体就像一个墩子一样,立在基座上,这种构图和谐而稳定。它的内部空间狭小,不适宜宗教仪式,是一座真正的纪念碑。
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内教堂是俄罗斯最知名的教堂,是一座丰碑。它是为了庆祝俄罗斯人赶跑侵占他们几个世纪的蒙古人而建造的。教堂由9个墩式教堂组成的。底下宽大的平台把他们连成整体,与伏兹尼谢尼亚教堂的形制是基本一样的。其中的八个小墩子围绕着中间的大墩子形成集中式的形制。大墩子最高,顶着帐篷顶。其他的使用标志性的洋葱顶。各个穹顶的形式与颜色都不同,轮廓十分饱满。鲜艳的颜色也显示出欢乐的气氛。
这样复杂的形体内部空间是十分狭窄幽暗的,它是纯粹的纪念碑。俄罗斯人也许对基督教并不是很感兴趣,只不过教堂是最适合的纪念性建筑,所以以它来纪念那些伟大的事件。
华西里·柏拉仁内教堂,俄罗斯,莫斯科
到了17世纪中叶,莫斯科附近的宫廷贵族庄园里常有一些小型教堂。它们常把大厅教堂和世俗建筑物中的部件和装饰用在身上。如帐篷顶、花瓣形装饰、钟乳式下垂的券脚等。它们色彩富丽,样式小巧,像节日的玩具,所以得名玩具式教堂。莫斯科的 圣母圣诞大教堂 (原圣处女分娩教堂)即是代表。
圣母圣诞大教堂 ,俄罗斯,莫斯科
在此附上名字由来
原文:
根本找不到啊这图,你知道百度一看到“处女”“分娩”这种词就疯了,根本不管其他关键词……必应也一样!
资本主义初期的俄罗斯建筑
在18世纪初,彼得大帝为了摆脱落后的状态,大力提倡向当时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学习。建筑自然也是西欧式的。但即便转向了欧洲的建筑形制,这些建筑依然融入了俄罗斯本土的特点。彼得保罗教堂便是这样
彼得保罗教堂,彼得堡,俄罗斯
这张图片可以看到教堂在这一区域是多麽明显
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在立面上能看到巴洛克的元素。但是它高高的钟塔上面锋利的尖顶却是史无前例的创作。它给人一种锋芒毕露、急切向上冲的印象。后来的彼得堡海军部大厦也用了这个元素。另外教堂穹顶上面另加的葱头顶与和十字架的组合也是俄罗斯教堂的特色之一。
在19世纪,俄罗斯对西欧建筑的手法越来越熟练。这时的教堂,如伊萨基辅斯教堂,已经完全是西欧的形制。它模仿伦敦圣保罗大教堂,集中式形制。构图完整,体型高大。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穹顶外层用铁构架,是金属结构的最早作品之一。
伊萨基辅斯主教堂
到了这个时期的建筑,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风格。各个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建筑相互交融影响,逐渐趋于同化。你去欧洲参观他们的古建,有时很难说出具体是哪个年代的哪种风格,因为它们都是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风格,那之后的千百年中不断地发展,反复。后面要说到的浪漫主义风格就是这样。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建筑
这时候英国的建筑风格受荷兰和法国的影响,是古典主义风格的。但其实建筑风格已经开始失去明显的界限,建筑师越来越倾向于把几种风格融合到一起。这里只讲一个教堂,也是英国最大的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英国,伦敦
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的皇家建筑师:克里斯道佛·仑。本来仑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是集中式的,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受挫,教会与国王复辟,将教堂平面改为拉丁十字,就像圣彼得大教堂一样。最终复辟王朝被推翻,但是教堂却还是成为了拉丁十字式。而且它的中庭比圣彼得的要长得多。因此为了平衡中央穹顶的构图,教堂西立面不得不增加了一对钟塔。而钟塔使用了巴洛克的手法。
大教堂平面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混搭:天主教的拉丁十字平面、集中式形制的穹顶、哥特式教堂的西立面、巴洛克风格的钟塔,但它整体呈现出的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弱化的趋势将在以后成为主流,直至20世纪,名为折衷主义建筑。
关于这个建筑的结构也值得一书。它的穹顶设计是极其出色的。法国的残废军人新教堂的穹顶为了使内外均有良好的比例而使用了双层脱开的穹顶。而圣保罗大教堂更进一步,它使用了三层穹顶,除了内外两层之外,在中间又加了一个圆锥形的桶形构件。它主要用来承担顶部采光厅的重量。这样一来,穹顶就可以从承重构件中解放出来,厚度很薄,重量与侧推力大大减小。
下方承重的鼓座也略向内倾斜,可以更好的抵挡侧推力。外侧还有飞券跨过来分担鼓座的水平推力,这点是从哥特式建筑吸取而来的。
由于上部结构轻,支撑的柱子也很细。这足以说明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剖面,画的很详细哦
浪漫主义风格(哥特复兴)
19世纪时,哥特复兴在欧洲流行。哥特复兴的背景很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封建势力反动。一些教派主张恢复中世纪的教堂建筑,视古典主义为异教徒的作品。
2) 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革命的厌恶。这些声音主要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市民、农民和工人。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压迫制度不满,看到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他们向往着中世纪工匠“自由的”生活。在工业革命初期,大机器生产的产品质量粗糙,远不能和之前的手工产品相比。尤其是中世纪精湛的手工艺,所以建筑方面也倾向于中世纪的风格。
在英国,新建的教堂都是仿哥特式的。而英国最著名的大本钟和国会大厦,也是这个时期的建筑。
国会大厦(Palace of Westminster/Houses of Parliament),伦敦,英国
德国与奥地利的哥特复兴也很活跃。在德国,这个时期完成了中世纪的科隆主教堂与乌尔姆主教堂,并重建了一些中世纪的寨堡。
奥地利这是也建造了一些哥特式的教堂。著名的有维亚纳虔信教堂。所以之前说欧洲的建筑第一眼也许并不能判断它的年代。在哥特复兴前后还出现了古典复兴和折中主义思潮。其中建造的建筑也让人容易与早先的建筑风格混淆。
维也纳虔信教堂(Votivkirche) 奥地利,维也纳
美洲殖民地的建筑
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块土地长期收欧洲殖民者的侵占。欧洲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传了过来。但是土著居民的文化是不会这么容易就消灭的,它们与外来的建筑风格交融,有了新的特点。
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时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的建筑。西班牙的耶稣会统治者殖民地,教堂是拉丁十字式,正面如哥特式一样有一对塔。但是墨西哥当地玛雅族与阿兹特克族的工匠将他们自己的文化印记也加入了教堂建筑中。特点有大面积的雕刻装饰手法、纹样。教堂用各种颜色的土砖筑成,有些地方用大面积的釉砖。这使墨西哥的教堂与西班牙的大不相同,很有当地的土著风格。
萨格莱里奥主教堂(The Sagrario Metropolitano),墨西哥,墨西哥城
剩下殖民地的建筑答主也不甚了解,便不班门弄斧了。
到了19世纪下半叶,新型的材料,如钢铁,开始逐渐运用到建筑上。新的材料必然要有新的结构与筑形式相适应。曾经辉煌的砖石穹顶、柱式拱券,也即将走入历史。在20世纪初期,随着几位建筑巨匠的推动,建筑风格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颠覆——现代建筑出现了。
下次更新,答主要写一些现代建筑史中举足轻重的教堂。我明白其他答主们对现代教堂避而不提的态度。现代社会,不同地区空前的交流使得现代建筑完全无法划分所谓“风格”。每个建筑师的设计总有些微妙的不同。但是答主觉得,充耳不闻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希望举一些例子管中窥豹,也是让自己有些积累。
写的好像节目预告……欢迎各位批评与探讨。
也许下次就是年后了,先祝大家春节快乐~
————————————————2015年2月25日更新·ω·————————————————
在开始最后一次更新之前,先向大家推荐一个问题:
20 世纪新建的教堂中,有超越前辈们的亮眼设计建筑吗? - 历史里面有非常多的现代主义风格教堂,充足的我都不想写了……
言归正传,到了近现代,建筑与宗教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方面,信徒与神职人员之间的地位已经不是一边低贱一边高高在上,他们变得平等了。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了。这些神职人员也变成一心为人民服务、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好干部了(误)。相应的,教堂也不以塑造神秘气氛与脱离尘世的效果为重点,这些建筑中的主角,以答主来看,就是光与空间。这些建筑大师们利用巧妙的手法将光以不同的姿态引入建筑中,用他们的才华塑造着内部的空间,使其产生那种圣洁的、空灵的宗教氛围。
教堂可以说是建筑师最渴望设计的建筑之一。它不受限制,它最能表现建筑师的建筑观,从中你能看见他们深邃的思想与灵感的闪光。
1.说到现代主义的教堂,整个20世纪如果这座称第二的话那必须没人敢称第一。这就是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
它是抽象的象征主义风格。整个建筑墙体几乎都是弯曲的,每个立面都有完全不同的形象。相比建筑,它更像一个巨大的雕塑。这座教堂的平面有些像耳朵,柯布也表明他要把这座教堂变成“聆听上帝之音的听觉器件”。这大概是朗香教堂的设计核心。
也许你会认为“这设计的是什么玩意”(其实我也不能完全欣赏orz)但是不管喜不喜欢,当你进入教堂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应该都会受到震撼吧。
那精心布置的光,倾斜的墙壁与屋顶围合的空间,让人安静,产生敬意。这边是现代教堂想要达到的氛围。
2.这种光线的运用还有一些很有名的例子,比如拳击手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笑
作为清水混凝土达人,安藤的光之教堂没有任何附加的装饰,光线就是最好的装饰。虽然预算非常紧张,位置也不是很好,但安藤依然拿出了如此惊世的作品。站在光之十字前,想必不信教的人也会感动吧。
3.还有一位,对光线的运用也有独特的运用。理查德·迈耶,纽约五人的代表。其设计的千禧教堂更是白色派风格的代表,绝对经典之作。
典型的现代主义建筑构图,几何形体的互相穿插,复杂但有着逻辑。建筑通体纯白,白色派的特点。
教堂的那三片弧墙是精髓所在,弧墙之间开有玻璃幕。纯白的颜色与混凝土的材质将阳光非直接的、不加杂色的、柔和的散射入教堂之中。光之教堂的光十字给人的是震撼,迈耶柔和的内射光则让人安静,感受到祥和。
当时就是看到最后一张照片,美瞎了好么!
一激动就图多了……这是我最喜欢的现代建筑之一
4.美国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教堂则是另一种倾向,它是50~60年代高技派的代表,由SOM设计
教堂的主题用钢管和铝皮组成。外观满满的机械感。但从中你又能看到古代宗教建筑的意向。尖锐的造型与向上的冲劲让人想到哥特式建筑,每个表皮单元之间的彩色玻璃也是过去符号的延续。内部空间给人的感觉也与哥特式教堂有些相似。是一座比较成功的教堂。
5.说到各路大师的教堂,那绝对少不了贝聿铭的作品。他在台中市东海大学的路思义教堂是相当经典的。
这个教堂从侧面看比较怂……不过正面还是很美的。教堂由四片钢筋混凝土曲线墙构成,两边相互支撑,模糊了墙与房顶的界限。内部几乎没有装饰,纯粹是混凝土网格所构成的韵律美,也是结构之美。
6.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旧金山的圣玛丽主教堂,也是混凝土曲面结构,不过更复杂一些。四个曲面在顶部形成了顶部的“光之十字”
这样的教堂也可以归为高技派
7.马里奥·博塔则是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风格。他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致力于将历史传统与现代建筑结合,名为提契诺学派。厚重的红白砖墙、圆形元素的应用、大片的天窗采光都是他建筑的显著特点。代表的教堂作品是塔玛诺山顶小教堂。
教堂利用地势,把自己藏于地坪之下——以一种谦逊的姿态示与众人。教堂虽小,但却有多个路径给人以复杂的空间感受。教堂使用了棕褐色的砖作为建筑材料,使教堂自然地和周边环境融合,好像在很久以前,它就在那里,也应该在那里。
进入教堂内,厚重的墙体包围四周,光线透过天窗百叶倾泻下来,想必又与其他教堂有不同的感受吧。
8.作为一直致力于发展新材料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日本建筑师,坂茂突破了一般材料的束缚,发展出了多姿多彩的建筑形式。他在新西兰的纸板大教堂就是代表。
教堂的主体结构是由纸筒构成,外敷以钢网并以铝合金板做表皮,作为外防护并防水。
“建筑的强度其实与材料的强度没有直接密切的关系的,即使是混凝土建筑也可以很轻易被地震所摧毁。但纸建筑却不一定在地震中受损害。”建筑师这么说。这种思想也许与日本传统的木质民居抵抗地震的智慧有一定关系吧。
教堂入口层叠的纸筒形成的序列感与彩色玻璃窗,也许是摘取了哥特建筑的符号吧。
其实答主最喜欢的还是坂茂设计的苏黎世Tamedia办公大楼,木框架的现代建筑不要太美!
9.什么?你问现在的教堂中有没有仿古的?当然有。最著名的便是冰岛雷克雅未克大教堂。新古典主义
从后面看,也是明显的巴西利卡形制。里面呢,则是仿哥特的骨架券与束柱。
还有很多当代的教堂建筑,便不再赘述。翻一下那个连接,里面的答案都很精彩。
—————————————————2017/6/7更新—————————————————
10.评论中多人提到了圣家族大教堂,因此也把它介绍一下。
圣家族大教堂(Sagrada Família)是加泰罗尼亚建筑师安东尼·高迪( Antoni Gaudí i Cornet )的作品。风格为“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Catalan Modernisme ),属于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
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后高迪于1883年接手主持工程, 直至73岁(1926年)去世时,教堂仅完工了不到四分之一。 2010年,建设的进程过半,然而整个建筑过程中最大的一些挑战依旧未被解决。预计于2026年,即高迪逝世的百年纪念之时完工。(当然从现在来看也不太可能了)
教堂自古以来就是规模浩大的工程。建造时间跨越上百年的比比皆是。这其中除了教堂本身的体量大、结构难度高、装饰复杂的原因之外,施工技术和机械效率也是影响工期的重大原因。而到了当代,在施工技术已经很先进的情况下,圣家族教堂的建设还是很缓慢,足见其结构上和装饰上的复杂
比如教堂的柱子形态十分复杂,从最下面开始向上不断分化,最后像树一样展开,而剖面形状在不同部分也各不相同。(那张柱子各部分断面示意找不到了)
施工过程的照片,可以看到柱子的形态。
另外装饰也十分复杂,尽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加速了教堂的建设进程。现有的科技可让石料在工地外,由计算机控制的钻机打磨成形,而不必像上世纪一样手工打磨石料。 但观察装饰的细节仍然可知,这绝非轻松便可完成的工作。
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作为新艺术运动的一个分支,也很明显的体现了新艺术运动作品的特点:即擅长使用曲线,强调自然风格。一如高迪的名言:“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归于上帝”,他对于曲线的痴迷与得心应手使他的所有作品都充满了动态。甚至让人觉得那不是建筑,而更像生物一样。个人认为他的建筑思想中存在着“有机性”的概念,让他的作品都像有生命一般的在生长。
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未完工就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
结语:西方的教堂建筑,历经一千多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每次重大的建筑风格的演变,教堂必然是体现新思想的先锋军(包括现在也是)。教堂的演变,也不仅是建筑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宗教、社会、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变化。想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从教堂入手,我想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答案长得不行……若有完整看下来的朋友,感谢您的耐心,希望对您了解教堂有些许帮助。也欢迎各位讨论与批评。
参考资料: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罗小未,蔡琬英·《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
《马里奥·博塔的作品与思想》,中国电力出版社
百度百科 若干词条
维基百科 若干词条
图片出处:
百度图片
必应图片
筑龙图酷
答主自拍
若有侵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