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写一个行业的专利分析? 第1页

  

user avatar   pao-pao-0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跟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学习分析专利情报? - 知识产权有一点相关性,借此机会放在一起回答一下。某种程度上从“怎么学”到"怎么写"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循序渐进的过程。


--------------------------------------------------华丽的分割线-----------------------------------------------------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想起的是西蒙·思涅克(Simon Sinek) 2009年在TED上讲过的一个Topic: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伟大的领导者如何激励行动,可以参考:TED演讲集:TEDx演讲精选)。


在这个演讲中,西蒙·思涅克提到一个观点,就是一般人在解释事物时通常的思路是what-how-why模式,也即先解释是什么,怎么做,最后再解释为什么做或者根本不进行解释为什么做。但是最能激励人心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反过来的,也就是下图中同心圆的why-how-what模式,即开始先解释为什么做,接着解释怎么做,最后才说明做了什么 。例如苹果营销的方式是"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我们都相信要打破现状--我们打破现状的方式就是让我们的产品设计精美,使用简单,界面友好--我们只是碰巧制造电脑而已。想要买一台吗?

在我初入知识产权行业的时候,最开始就是从做专利分析入手的,记得2006年做的第一个专利分析是对柯达影像的专利进行分析,报告的背景是柯达影像将自己的制造业务卖给伟创力,而自身专注于设计与营销业务。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随便拿了一个前辈们做的报告,依样画葫芦,整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专利分析报告。

这个专利分析报告的模式可以套用于任何此类型的报告上,包括:

(1)时间轴分析,于是画了一个申请年度曲线图;

(2)地域分析,于是画了一个中美专利申请量对比图;

(3)发明人分析,于是画了一个统计出来的十大发明人柱状图。

但是这个报告的汇报对象是谁,他想用这个报告来做什么,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当时一无所知。结果就是,报告被批得体无完肤后勉强送掉,了无下文。


  • 关于同心圆中的WHY

从回答“why”出发,针对知乎的这个问题,以我个人的经验,客户想要得到的信息,也就是报告的初衷通常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1)了解行业的玩家有哪些?哪些是威胁者,哪些是潜在的合作者?

(2)如果进入这个行业,存在的专利壁垒有哪些?如何绕开?

(3)如果要进入行业并进行专利布局,增加未来面对专利风险时的话语权(如交叉授权,和解)的话,应该围绕哪些点进行专利申请(毕竟时间精力有限,大部分企业是无法做到广泛撒网重点选拨这一步的)。

做专利分析报告的第一个原则,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吝惜前期花费时间沟通再沟通,最好是能直接与公司部门经理或技术负责人面谈一次,把需求摸透,最少的层面,要由部门经理指派一个技术负责人及一个产品负责人进行对接(这两者的角色也许是同一个人)。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在后续报告的过程中,他们的角色至少能够保证分析项目不偏离轨道,而在出轨后再调头或是推倒重来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将是十人惊人且惨痛的。

如果可能的话,针对问题中的两个领域(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分析者可以稍多做些功课,如:

(A):了解行业背景(包括现状、发展状况、主要玩家/产品情况等,网上google一下so easy;

(B):了解行业技术树,确认技术核心(公司或客户通常都有一个特别想了解的技术核心)。


  • 关于同心圆中的HOW

(1)专利检索:在对需求充分摸清的前提下,接下来就要进行专利检索了,为了检索的完善和精准,需要先确定好大的检索方向,罗列一个如下面所示的“检索要素表”(随便罗列,仅作为举例):

在检索的过程中,最开始的范围宁可选择大一点,再逐渐缩小、一步步精准逼近实际想要涵盖的专利。例如,在上面这个表中,如果想分析的对象集中在终端,那就要适当加一些涉及终端的关键词进行限缩。

这个时候,分析者还可以根据以上了解到的需求进行查缺补漏,例如,当你了解到云计算中的玩家不仅包括微软、雅虎、亚马逊,还包括华为时,可以加入华为作为分析对象(当然检索华为还要结合其它关键词,否则专利太多,筛选掉干扰(不相关)专利将是非常蛋疼的,如果是一家专利数量较少的公司,此时可以直接仅以申请人名称作为检索对象)。

(2)专利筛选及分类:专利筛选的目的是剔除干扰专利;专利分类的目的则是对专利列表中的专利进行分门别类,使得后面的数据整理更有条理,分析结论精细化。

(3)专利确认:专利确认是要配合技术人员一块来做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一般的研发部门比专利分析人员对技术要敏感得多。具体做的时候可以用excel表把专利标记出来,如下图:

注:

一级标签、二级标签:是指技术、产品或功能分类,有时也可以按照产业链进行分类,例如在LED领域,按照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晶粒,中游封装、电路设计,下游应用等类别;

是否相关:指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与公司正在做或规划要做的产品/技术是否存在相关性;

是否重要:指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对应公司要做的产品是否重要;

是否容易绕开:指专利所要保护的技术是否容易作绕道设计(design around)。

当对专利的分析可以细化到这个层面的话,后续的结论部分只要稍稍用力,就能得出非常有建议性的意见了

PS:如果要做得更深入,还可以考虑对专利诉讼、(交叉)授权发生的重点技术领域进行分析,看看在哪个标签,或者产业链的哪个环节对应的诉讼或授权较多,这样对于风险的回避在策略上可以作一些提前的安排。


  • 关于同心圆中的WHAT

当回答完“why”和“how”后,得出“what”,也即专利分析的结论部分,就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FOR EXAMPLE:


(1)了解行业的玩家有哪些?哪些是威胁者,哪些是潜在的合作者?

上王道:

图中所示:google、misrosoft都是大头,通常也是后入者进入的拦路石,潜在的合作者嘛,有可能是topcon或a9 com(当然这个除了专利分析外,还要结合市场、运营情况摸底得到)。


(2)如果进入这个行业,存在的专利壁垒有哪些?如何绕开?

上王道:

图中所示:圆圈大小代表专利数量,红色代表高风险(避不开),绿色代表低风险(容易回避)。

至于要如何绕开专利风险,这需要拿每件重点专利所主张的范围与公司的技术或产品规划进行一一比对,然后综合对比结果才能得出结论。


示例:

目前XX公司有两件专利(同一天申请的一件实用新型及一件发明专利,其中实用新型已经授权,发明处于实审阶段),专利均涉及在sensor上加工阶梯状的连接部来分别容纳焊接和介电盖片,避免介电盖片与焊线相接触影响介电盖片的平整度,可以作为借鉴;(2)目前的专利通常是采用各向异性材料作为介电盖片,建议可以采用非各向异性材料作为介电盖片;(3)可否考虑去掉介电盖片,让感测器直接裸露


(3)如果要进入行业并进行专利布局,增加未来面对专利风险时的话语权的话,应该围绕哪些点进行专利申请。

上王道:

从这张专利技术鱼骨图(也就是将专利数量与技术类别对应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主要玩家的专利申请策略往往是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类别里,在其它的类别里,要么是玩家不重视,要么是无暇顾及,所以后来者可以选择在这些边缘地带筑起自己的技术壁垒(例如苹果的通讯基础专利本来不多,但它选择在多点触控,滑动解锁,商业外观上发力,效果嘛,可谓是四两拨千金)。

  • PS:结束是为了更好的开始

当报告呈现完毕并发送之后,很多人认为专利分析已经完整结束。其实不然,这时候针对专利分析结果的运营,如专利收购、有针对性的专利申请布局、专利无效(在有把握的基础上打掉一些障碍专利)等,才刚刚开始,否则就变成行百里者半九十啰!


以上图片或资料仅供学习,禁止转载。

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另一个回答:如何着手分析一个行业? - 炮炮的回答

有进一步交流,也可加我微信:lpaoqin,炮炮,再切磋。



关注我们在“智圈”公众号(ID: izhiquan),每周1篇原创文章关注创业、IP、专利与创新等相关话题。

知乎专栏:




  

相关话题

  作为一名专利代理人,如何合法地获取巨大利益? 
  如何判断专利的单一性? 
  基因可申请注册专利是否合理? 
  专利申请前向资方和社会展示产品性能但不泄露技术原理,会被认定为现有技术而对后续申请专利造成影响吗? 
  请问在亚马逊上销售中国有专利的产品应该不侵权吧? 
  如何撰写专利申请书? 
  最近有产品想申请日本专利,请问日本专利申请中有没有类似中国实用新型这种的? 
  面对具有重大价值经济的发明,专利事务所会可靠么?作为社会底层的普通人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保护自的合法利益? 
  别人的专利要求书写到某零件长度为“5~8cm”,我是否可以钻其范围过窄的空子弄出一个长度为4cm的专利? 
  从化学角度看,破解可口可乐和肯德基的配方是否可能? 

前一个讨论
桥本环奈是怎么火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得不到「自由意志」会让那么多人难以接受?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