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关于明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第1页

              

user avatar   wu-bi-cheng-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必须安利一个人——傅安,这个出使帖木儿帝国被困受辱13年的明代苏武。

开篇请看:

这个答案或许不够有趣也不够幽默,但知识足够冷也足够震撼人心。这也是我第一次在知乎写答案写到把自己感动哭的答案。

1395年,朱元璋“欲远通西域”,决定派傅安出使帖木儿帝国。1397年11月,傅安带领使团经过长途跋涉抵达撒马尔罕,但由于使团成员水土不服,傅安准备见完帖木儿即行回国。

•【帖木儿帝国疆域图】


但此时帖木儿已经着手开始准备征明,傅安也觉察到其“骄倨不顺命”,帖木儿威逼傅安投降,傅安以“吾天朝使臣,可以从汝反邪?”宁死不屈。帖木儿便想通过炫耀广大国土和强盛军力来诱使傅安屈服。史载“安至其国被留,朝贡亦绝。寻令人导安遍历诸国数万里,由小安西至讨落思(大不里士),又西至乙思不罕(伊斯法罕),又南至失剌思(设拉子),还至黑鲁(阿富汗赫拉特)诸城,周行万数千里,阅六年始返其国(应指撒马尔罕)”。但傅安“始终不屈节”,帖木儿愿望落空便将其扣押“竟留不遣”。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不知傅安受了怎样的侮辱和迫害,又是怎样的打掉牙齿和血吞坚守住心中的道义和对大明的忠诚。但是历史上没有任何史书为其立传,就连《明史》《明实录》甚至都只字未提。关于其经历的记载,我扒遍明清史料,也只找到四份简短到家的记载。

一是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的记载:傅安“前后为给事中三十二年,留虏二十一年,白首生还,去苏卿不远也。”

•【弇山堂别集】

二是陈继儒《见闻录》的相关记载:“初安之使西域也,方壮龄,比归,须眉尽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监刘惟俱物故,官军千五百人,而生还者十有七人而已”。

•【见闻录】

三是明朝士大夫所作的《西游胜览诗卷》中的记载。

四是清代万斯同所作《明史稿》中的记载。

【注:明史稿非明史手稿】


在帖木儿西征土耳其之时,东方传来消息说朱棣叛军与皇帝军队于南京激战,大明国内局势不明。帖木儿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决定放过土耳其,迅速回师中亚,着手准备对中国的远征。作为蒙古后裔,帖木儿的抱负一直是恢复成吉思汗时期的疆域,缔造属于自己的宏伟帝国,同时通过战争向东方传播伊斯兰教。

经过十多年的情报侦察,帖木儿显然对大明西部的兵力部署已经了如指掌。

1404年11月27日,帖木儿率二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从撒马尔罕出发开始远征中国,进行“中国圣战。当部队推进至锡尔河时,突遭大雪,锡尔河河面开始结冰。部队被迫滞留于锡尔河岸。

而此时,帖木儿孙子哈里•苏丹率领的前锋部队经开始翻越天山。1405年1月6日,该部到达伊犁河谷。2月初已经推进到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而此地仅距大明西部边陲哈密卫400公里。

帖木儿则已渡过锡尔河,抵达讹答剌(Otrar,又称奥特拉尔,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

•【花剌子模时期的讹答剌城】

•【蒙古西征时期的讹答剌城】

•【如今的讹答剌城遗址】


直到此时,明廷上下才发觉大事不好。《明史》记载“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

面对汹涌兵情,明朝这边,形势却不容乐观。民情方面,部分民众通敌泄露大量军机。《明史•西域火州传》记载:“永乐四年五月,命鸿胪丞刘帖木儿护别失八里使者归,因赍彩币赐其王子哈散。明年遣使贡玉璞方物。使臣言,回回(即中亚人)行贾京师者,甘、凉军士多私送出境,泄漏边务。帝命御史往按,且敕总兵官宋晟严束之”。兵力方面,陕西行都司(今甘肃)共12卫、3守御千户所,以满员计约六万三千四百人, 且这六万余人中还存在数量众多的蒙古族和伊斯兰教民,战争一旦发生,不排除倒戈的可能。(注:帖木儿帝国宗伊斯兰教,帖木儿本人为蒙古后裔)。

可偏偏就在此时,帖木儿却莫名其妙的死掉了(死因成谜,谋杀与疾病的可能性较大)。据传他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向敌人示弱!拿紧你们的……剑!”。宏伟的东征中国计划,也就这样随着他的死亡一道烟消云散。

帖木儿死后,帖木儿子侄为争夺王位相互攻伐厮杀。最后帖木儿四子沙哈鲁胜出。而此时帖木儿帝国囿于内讧已无力对外扩张,因此沙哈鲁便遣使与明朝修好。

1407年6月,沙哈鲁派人护送傅安回国。而此时被扣押了13年之久的大明使臣傅安,早已须眉尽白苍老不堪,当初一千五百人的使团,归国时仅剩下17人。

•【傅安惨状可参照苏武】


坚贞不渝、饱尝艰辛13年归国的傅安,换回的奖赏却是东华门外的一所宅院,官位未升也未降,从兵科给事中平级改任为礼科给事中,并且这个位置还整整坐了22年,直到退休。所得的封赏甚至抵不上千年前的苏武。

•【礼科给事中仅为从七品】


归国后的第二年,傅安便又再次奉命出使帖木儿帝国。其后,他又连续奉命五次出使西域各国。

在最后一次出使东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时,傅安又被滞留在东察合台9年(因为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滞留原因不明),直到他所服务的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他才返回。

13+9=22年的扣押滞留可能已使傅安身体虚弱精神萎靡,回朝后便立即请求朝廷给予敕命,告老还乡。吏部一帮子没人性的却认为傅安常年出使在外,没有经过考核,所以不允许告老还乡。

而这个时候他所服务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终于说了一句公道话:“安为朝廷使远夷,艰苦多矣!可拘常例乎?”。

可退休不到四年,即1429年,这位伟大的外交家、大明帝国最坚贞的臣子便因病去世,葬于朱仙镇岳飞庙后土岗上。

•【这是朱仙镇岳飞庙,可傅安墓在哪里?】


文章写到这里,心情非常难受,虽然十数年前就已经知道傅安的事迹,可是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哀伤,我一次次试图将他在撒马尔罕所受的苦、在亦力把里所遭的罪呈现在你面前,可是历史上实在找不到一丁丁点关于他出使细节的记载,最后抱着对英雄无比的尊重,我试图一定要还原出他的年龄,最后却依然徒劳无功。人们常说,读的史书越多越是感到悲情,对于傅安,这种悲情无疑变得更重。

最后,希望你能记住他,一个被历史遗忘的伟人————傅安!



注:部分图片选自网络。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0、明代有几个行都指挥使司?一般会回答五个:陕西、山西、湖广、四川、福建。

少数的会想到北平行都司,这就是六个。

更少数的可能知道朵甘、乌思藏有一段时间是行都司的级别。这就是八个。

实际上,明朝出现过十一个行都司,除了以上八个之外,还有牛儿宗寨、领司奔寨、俺不罗三个。

1、清朝东归的土尔扈特部,真正的身份是明朝永乐皇帝册封的贤义王部。

2、洪武爷在建立明朝之后铸钱,一共铸过两套,第二套叫洪武通宝,第一套叫大中通宝。——大中通宝是他在元末起义的时候就开始铸造的。

3、朱元璋当年造反的时候,有几个未曾谋面的同事来了回北伐,三路大军出发,东路的玩了两次渡海作战——从连云港走海路打青岛,中路的攻克了元朝的中都、上都、高丽的西京(两次)、高丽的王京,西路的一支攻到宁夏,一支攻到攀枝花境内,尤其中间那路,把高丽的国王撵去了耽罗,耽罗是哪呢?耽罗就是大元朝的耽罗军民总管府,哦,现在叫济州岛。

4、明朝有个叫王世忠的海西女真人,努尔哈赤起兵之后他老家被占,于是入关投明。天启年间的时候在辽西关宁军中效力,官至左都督。后来清朝入关,他投降。他女婿叫左梦庚,左良玉死了之后左梦庚带着人马投降了,这哥们作用不小。。。

5、明朝读书人的世界观:


6、现在提到古人的天地观念,总爱说“天圆地方”。然而明朝人列举出了古代的八种天地说法:浑天说,宣夜说,盖天说,轩天说,穹天说,安天说,方天说,四天说。,最后来了句“独浑天一家最为近理”,最后怕人看不明白,特意就“地球是圆的”发表看法说“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同为一球,居天球之中……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

7、



明朝可以写北元的庙号,而且把北元昭宗放在元朝的世系里。清朝的时候写了南明的年号……见《庄氏史案》。

8、洪武十七年的时候,明太祖下令在京城太平门外新建了一个叫“贯城”的地方,作为一些衙门的办公地点,都是什么衙门呢?有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审刑司、五军断事官……于是这个地方就基本没人愿意去了……试想一下,把最高检、法院、公安部、国安部、军事法庭拢到一块……

9、明朝版同命不同价:迤北为大,辽东次之,西番、苗蛮又次之,内地反寇又次之。

凭什么他们蒙古人的人头就那么值钱?摔!


user avatar   xin-yue-95-86-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一个冷门的王爷朱橚(su)。

朱橚是谁?他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谥号“定”,为周定王。

1361年朱橚出生,作为朱元璋的第五子,他早在洪武三年就就藩吴地,后因吴地繁华不宜就藩,在洪武十一年改就藩开封。

洪武二十二年冬,朱橚因为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太祖下令迁往云南。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获准返回封地。建文元年,建文帝实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因为朱橚是朱棣同母弟,害怕他支持朱棣,特意提防他。朱橚次子、汝南王朱有爋向朝廷举报父亲图谋不轨,朝廷遣李景隆突袭开封逮捕朱橚,把他贬为庶人,徙云南蒙化。

这两次云南之行让朱橚充分了解了底层百姓的艰辛,后来朱棣上位后恢复他的身份后,他在以后的时间里完成了一本著作《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顾名思义,是一本概括荒年可以救荒的可食用野生草木,但它的价值远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本植物学、药材巨著。全书分上、下两卷。记载植物414种,每种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可以让人比照直接找到本体。草类245种、木类80种、米谷类20种、果类23种、菜类46种,按部编目,同时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进一步分为叶可食、根可食、实可食等。

朱橚编著此书时相当严谨。首先遍访老农,学习辨认草木,派人收集各种植物,然后亲自栽培,仔细观察,甚至试吃,然后再记录。发现草木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并且给从某些药材的代替药草,对于一些有毒的植物也给出食用方法。比如,白屈菜是一种药用植物,本身具有一定毒性,对有毒的白屈菜朱橚给从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这与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的色层吸附分离法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但早了600多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也摘录许多《救荒本草》当中的植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更是全文收录。在此书影响下,明清两代先后有十部救荒著作问世,如王西楼《野菜谱》、周覆靖《茹草编》、鲍山《野菜博录》等,《救荒本草》的内容被大量摘引。此书还传到日本和英国等国家,在日本德川时代引起高度重视,研究文献达十几种,在英国也有学者研究此书中的植物并且分析成分,给了高度评价。

朱橚虽然是朱棣的同母胞弟,但他却和朱棣走着完全不同的路,朱橚一生沉迷植物和医学,他还著有其他书籍比如《普济方》《袖珍方》等。

李濂在《〈救荒本草〉序》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不知道这是否值得我们记得他。


user avatar   ji-de-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的王室就是元素周期表啊!

首先让我们先看明朝皇帝的名字!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 明成祖朱
-- 明仁宗朱高-- 明宣宗朱瞻 -- 明英宗朱祁-- 明代宗朱祁 --明宪宗朱见-- 明孝宗朱佑 --明武宗朱厚-- 明世宗朱厚 -- 明穆宗朱载-- 明神宗朱翊 --明光宗朱常-- 明熹宗朱由 -- 明思宗朱由


朱元璋为了显示自己是文化人,从此后子孙后代们取名字要按照五行相生的来啊!


也就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所以第二代儿子辈是木字辈(朱标、朱棣),第三代孙子辈就是火了(朱允炆、朱高炽),以此类推。


但关键问题来了!


朱元璋还给他的孙子们规定了辈分,也就是你不光要带偏旁,从第二个字开始是按辈分排的。

比如太子家是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而燕王家是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虽然每个家族遵从的辈分不一样,但后代会越生越多啊!也就是同一代的皇室姓一样,第二个字的家谱辈分要一样,第三个字要求偏旁一样,忽然发现字不够用啊!


于是乎 各种生僻字出现,甚至造字运动开始了


高能预警!!!!!!!



截取了一些明朝王爷的名字:


秦王 朱公锡 永和王 朱慎镭

封丘王 朱同铬

鲁阳王 朱同铌 其子 朱安汞

瑞金王 朱在钠 寿昌王 朱均铁

宣宁王 朱成钴 怀仁王 朱成钯

长阳王 朱恩钠 益阳王 朱恩铜

沅陵王 朱恩铈 长垣王 朱恩钾

庆王 朱帅锌 弘农王 朱寘镧

蒙阴王 朱帅钾 韩王 朱徵钋

稷山王 朱效钛 内丘王 朱效锂

唐山王 朱诠铍 其后 朱效钯

新野王 朱弥镉 伊王 朱諟钒

荥阳王 朱翊铬 定安王 朱成鏻

临安王 朱勤烷 楚王 朱孟烷

永川王 朱悦烯 安昌王 朱定烷


亲们,所以我们现在背元素周期表这么容易要感谢明朝啊,否则很有可能就是拗口的音译词汇了。



很多年前就看到过这个知识,上课也专门作为包袱抖给学生。看到题目的时候,一下想到这个历史梗会很贴切,看评论没有后,赶紧组织语言,添加回答。有评论直接说我复制粘贴,这个真心木有啊,也是一行一行学着上课语言打出来的。


当然了,能让自己的课堂孩子们多笑几次,能让很多知友了解这个有趣的冷知识,也是很开心的了。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德儿奇讲历史



不要纠结这个图哈,周围很多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朋友只知道司马迁和袁腾飞……才用的,我公众号做的不是历史学术,而是历史和文化普及教育,所以用这样的图吸引宣传哈,周围的很多人想到中学历史老师,都会说可以当袁腾飞了,其实我微笑的外表下也是翻滚着神兽的。

当然了,上图的每一个都是片面的,正如很多数学老师认为我们的历史课是段子课,高中老师认为是故事课,因为有了各种标签,才更想做真正的自己,而我的愿望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历史,了解文化。


user avatar   zhu-quan-92-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6.8.11 答案内容第三次更新 还是十五条 看更新的朋友可以直接翻到最下面,从下往上看比较方便。

1、《明太祖实录》里记载老朱是祖先是。。。什么?你说朱熹?开玩笑,朱熹才几百年。人家的祖宗是颛顼!

2、明初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曾给城隍神封爵,“府为公,州为侯,县为伯,皆号显祐”,给神仙封官,也是有趣。

3、明初有“功臣三遇春”,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常遇春,另外两位是郑遇春和邵遇春。郑遇春获封荥阳侯,邵遇春为千户。

郑遇春的封号《明史》称荥阳侯,《太祖实录》说荣阳侯,我之前取的实录说法。评论里有朋友说台本的太祖实录校勘记里校订的这个字应该是“荥”,查了一下其他资料也都说的是荥阳侯,所以再来修改一下答案,之前疏忽,抱歉。

4、洪武四年第一次开科举,有三位外国友人,金涛、朴实、柳伯儒,千里迢迢从高丽跑来我国参加考试。这其中叫金涛的那位还真考中了,被授予安丘县县丞一职。不过三人表示不会说中国话,要回家。朝廷给三人赏了一大笔钱,然后还特地派船给送回去了。

5、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大头儿子,“龙颅魁硕,迥异常伦”,因此他戴的帽子都是特制的。不过他父亲朱瞻基可不是小头爸爸,至少从画像看,也是个大脸盘子。

6、毛伯温饭量酒量都很惊人,曾主持湖广鹿鸣宴,七十五个人,他每个人陪喝两大碗酒,一圈下来,不醉。

什么?你说不认识毛伯温?就是嘉靖皇帝的好基友啊,嘉靖还给他写诗的。朕与将军解战袍,芙蓉帐暖度春宵。

7、二十四衙门里的宝钞司,听起来似乎很牛逼,其实不是印钱的,和钞票也没关系,是做擦屁股纸的。

8、文臣谥号以“文正”为最,明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是李东阳。

9、明朝一共有四个人获得文正谥号,分别是: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和南明福王时追谥的方孝孺。

10、洪武三年夏天大旱,朱元璋为了祈雨,带着后妃和儿子们,穿着素服草鞋。徒步走到山川坛,白天坐地上暴晒,晚上席地而睡。后妃们负责做饭,全是粗米糙粮,就这么坚持了三天。



民间传言中的朱元璋形象一向是暴戾嗜血的,但纵观千百年来数百帝王,为给老百姓祈雨能做到这个份上的,也就是老朱了。

11、嘉靖崇道,给自己封了个“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12、古代文人除了名、字、号以外,有些还有室名,最初只是书斋或居处的名字,后来发展为也可作别号相称。宋朝时高宗给自己起的室名为“损斋”,到明朝,嘉靖也附庸风雅,起个室名叫“尧斋”。他儿子穆宗也有样学样,起个室名叫舜斋。

13、明代,皇帝之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袭封,其余庶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封,余下庶子封镇国将军。再往下依次是: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14、“传奉官”是成化年间一大弊政,不经过吏部选拔直接由“传奉圣旨”的方式升任的官员叫做“传奉官”,明代第一位传奉官叫姚旺,而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工匠。

15、石亨有一项特长,胡子特长,“须长及膝”。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与他一般,胡子长的垂到膝盖。

——————————————

本来以为这个问题过去很久了,没多少人会看,没想到居然一天过千赞了,吓我一跳啊。

那就再更十五条,压压惊吧。

16、评论里有人问上面第四条里那三个人回国之后怎么样了。这个事《太祖实录》里没有说,只记载他们三个来考试,考完要回国就给他们送回去了。不过王世贞的《皇明奇事述》里倒是有提一句,考中的那个金涛是三甲第五名,回国之后做了国相。另外两位不知道,不过应该也能混的不错吧。

他选择回国是对的,在中国只能当个县丞,回国就成国相了。

(我把上面第四条后面的那句话删掉了,本来就是随口一句,想写的有趣点,没想到居然会惹上麻烦。我……唉)

评论里有人说让我写点关于“我自己”的事,行,那我就说点。

17、本王和老四不一样,他是个典型的武人。本王多才多艺,经史、戏曲、音乐、医药、黄老之术无所不通。编撰有古琴曲谱集《神奇秘谱》以及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杂剧曲谱《太和正音谱》。

18、本王制作的“飞瀑连珠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

19、明代有“四王琴”,除了本王之外,还有衡王琴(朱佑楎)、益王琴(朱祐槟)、潞王琴(朱常淓)。

20、如果老四过生日,本王要写贺表祝他生日快乐的话。不能喊他四哥,得称大兄皇帝陛下。皇后得称尊嫂皇后殿下,称自己得说第十七弟权。皇家的规矩就是多。

21、建文帝刚上台不久,龙椅还没坐热乎,就要削藩。下面有明白人表示不能硬来,比如户部侍郎卓敬。他密疏建文,提议徙封,给燕王改换封地,迁到一个好控制的地方,一旦他有不轨举动,立马就能按下去。建文帝亲自接见了他,认真的听取了他的意见,然后。。。没采纳。

卓敬给朱棣选的徙封地是南昌,对,就是后来我滚去的那个地方!!!建文没用这招,朱棣倒拿来用了,对付我!



看看后来朱宸濠的下场就知道卓敬这一招有多高明,可惜建文帝不用啊。如姚广孝所言:“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朱棣也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这样的人才建文不知道好好用,唉。

22、朱棣起兵靖难是己卯年(1399)秋,朱宸濠造反也是己卯年(1519)秋天。中间正好相隔两个甲子,120年。

23、明代内官称呼本朝已故帝王,一般称某庙老爷,比如仁宗就是仁庙老爷,宣宗就是宣庙老爷。

24、朱棣登基之后,把建文年间的一切法令都废除了,建文年号也革除了。不少杂史笔记类的书里提到建文年间都称“革除年间”,建文帝称“革除君”。

25、明代初无巡抚一职,“巡抚之名,起于懿文太子巡抚陕西”。到宣德年间,才设巡抚这一职位。

26、明代有一个首创的机构,通政使司。有人考证,说这个机构是南北朝时期的通事舍人、唐代的知匦使、宋代的阁门使、通进银台司等的合并机构。通政使司的前身是察言司,只设两个办事员,叫“司令”。洪武三年设置,后来废掉了。洪武十年设通政使司,负责出纳帝言、上情下达、四方章奏等等,长官称通政使。明代第一任通政使为曾秉正。

27、明代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炽,当时他已经46岁。

28、接上条,即位时年龄最小的是明英宗朱祁镇,时年九岁。

29、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万历,四十八年。其次是嘉靖,四十五年。大明一共二百七十六年,这两个人加起来就是九十三年,占了三分之一还多。

30、明朝有三位大臣叫yuqian。最出名就是于谦(不是抽烟喝酒烫头的那个),洪武年间有一位余谦,在翰林院任职。宣德年间有位虞谦,是都御史。

目前赞数是1077,四舍五入算1100吧。再往后,多一百赞,我就更五条,看我一共能写出多少条来。

————————————

这是迄今为止评论区里出现的最长的一条回复,这位朋友如此认真,我也有必要认真的回应一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的科普,我对朝鲜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确了解不多,谢谢您的批评指正。

其次,您对我个人的评价我也承认,我读书少,贻笑大方,还自以为是,是,您批评的对。我随口胡扯,考虑不周,误人子弟,实在不应该,答案我已修改。在此,我给您也给看了这个答案的所有朋友道个歉,对不起。

不过,若有下次,您能不能稍微委婉点,对在下稍宽容些,您仗着读书多就欺负我这读书少的,也不太合适吧,我这玻璃心现在可是稀碎稀碎的。术业有专攻,我知道的您也不见得都清楚吧?我们取长补短不好吗,何必互相伤害?


————再强行分割一次————

最后,还是要再跟大家道个歉,我当时随口一说,考虑的太少,对不起诸位了。我之后再更新的话尽量避免此类错误,不过也只能保证尽量,恐怕做不到杜绝错误,还请各位多多包涵了。

————————————————

第三次更新内容

31、明代宫里有“猫儿房”,近侍三四百人,专门养猫。公猫叫“某小厮”,母猫是“某丫头”,若是得圣宠,有名封,便成了“猫管事”。

32、嘉靖是著名猫奴,他特别喜欢的一只狮猫死后,做了个金棺材下葬,还让大臣们写文章,“荐度超升”。有一位叫袁炜的学士写的特别好,嘉靖很高兴,立马加官进爵,入内阁。

33、嘉靖二十一年,嘉靖皇帝睡梦中差点被一群宫女给勒死。此事史称“壬寅宫变”。

34、“壬寅宫变”里为首那位“主犯”叫杨金英,去给皇后打小报告告发此事的叫张金莲,余下的几位“从犯”分别是:苏川药、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杨翠英、关梅秀、刘妙莲、陈菊花、王秀兰。

35、“壬寅宫变”事件发生后,嘉靖失去意识,昏迷不醒。太医院使许绅下了一剂猛药,才把嘉靖救活。嘉靖是救活了,但是许绅病了。辰时下药,未时嘉靖才醒,中间几个时辰里许绅一直担惊受怕,精神压力太大,吓出来的毛病,治不了。“吾自分不效必杀身,因此惊悸,非药石所能疗也。”没多久就死了。

嘉靖也算够意思,给许绅加太子太保衔,封礼部尚书,死后谥号恭僖,给他的儿子也封官。


“明世,医者官最显,止绅一人。”

这也是拿命换来的荣誉啊。

36、如果你生活在明初,某天回到家发现你老婆正和隔壁老王做羞羞的事情,你一怒之下操起刀来把老王给剁了,不会受到任何惩罚。《大明律》规定杀死奸夫不论罪。

37、古代以人头论军功,在明代,不是所有的人头都一视同仁。永乐年间规定,“以擒斩北虏为首,辽东女真次之,西番及苗蛮又次之,内地反贼又次之”。

38,、接上条,成化十四年有对上述规定出台了明细解释,与北虏作战,砍一个人头升一级。而西南的苗蛮山贼,得砍三个人头才能升一级。

39、明初老朱在位的时候规定,军中子弟袭父职的也不是白给的官随便当,也得考试。年满二十参加考试(不是科举,是比武),第一次考不中,允许袭职,但只能领一半的工资。两年后再考,如果还不中,就不是扣工资的事了,不止夺官,还要充军。

在明初,做个军二代也不容易,也得有点真本事才行。不过也就明初那几十年管得严,永乐之后,因为分了“新官”、“旧官”,制度有所改革,加之贿赂成风,基本这规矩就被下面那帮办事的当个屁给放了,只要给钱,没有考不过的。

40、“永乐”这个年号不止朱棣用,之前也有人用过。十六国时期的前凉桓王张重华用过,南汉时候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遇贤用过,还有北宋的方腊也用过。

41、英宗朱祁镇是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车驾北狩,一年后的八月十五被放回来,正好一年,一天都不差。




42、接上条,英宗复辟是天顺元年正月十七,驾崩是天顺八年正月十七,又是正好八年,一天不差。

43、成化年间,妖僧继晓得宪宗宠信,继晓想要朝廷给他妈立牌坊,宪宗还真同意了。继晓的母亲朱氏娼妓出身,这是真正的“既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

44、嘉靖和严嵩要是论起来,还有点亲戚关系。嘉靖的堂哥就是朱厚照,朱厚照的母亲张皇后,张皇后的弟弟张延龄,张延龄的女儿嫁给了第六十三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干的儿子,第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的老婆是严嵩的孙女。也就是说:嘉靖的堂哥的表妹夫的儿子的老婆的爷爷是严嵩。贵圈够乱吧

45、燕王府伴读余逢辰,在朱棣起兵靖难之初声泪俱下的规劝他,朱棣听了他的话十分感动,然后。。。。。。把他杀了。

相关问题:

关于唐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 朱权的回答
关于宋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 朱权的回答
关于清朝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识? - 朱权的回答

user avatar   wang-long-run-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代天顺年间北京曾有一次声势浩大的扫黄行动。

明英宗天顺年间,帝国京都京畿等地军民百姓人家出现一-种创业模式震惊了政府高层,这种创业即家庭式娱乐城..


当时的北京附近出现大量以自家住宅为场所收容妇女陪睡、陪酒、陪唱一条龙三陪服务的“娱乐城”,其主要客源为来往商人、本地军民官员等,每天大开门户毫无顾忌,全城都沉浸在一片“来呀来呀”的声浪中。


而这些地方所收容的妓女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犯和奸罪的已婚妇女,按大明律已婚妇女通奸,奸夫奸妇各杖九十,奸妇判给丈夫处置,可以留下接着过日子,也可以嫁卖赚一笔钱 当精神补偿了,但是不能卖给奸夫。于是就被为娼之家盯上,成为最大购买商,而可能是资深老司机对人妻有一种别样的兴趣?当时以这种被嫁卖的妇女最多最火,以至于日进千万,女人们也个个穿金戴银。另一种就是贫困人家的女子,正如前面所说,这些娼妓们穿金戴银骄奢淫逸,很容易造成社会笑贫不笑娼的不正风气。时间久了,一些贫困人家的女子抵挡不住诱惑,也自愿投身进去,成为良家下水的谈资。


随着这些场所越来越多,民间也受到了影响,男女风气极度开放。甚至于出现了或纵容或逼迫妻妾跟别人一起上床的“绿帽奴”,强迫亲女养女儿媳孙媳卖淫的贱人,整个北京都被染成了黄色。


长此以往,民间淫奢之风盛行,以此出现了大量仙人跳抢劫、诈骗筹嫖资的恶性案件。于是,为正民间风气、孔孟教化,明朝于天顺八年十月由都察院行巡按御史提督五城兵马司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京市扫黄大行动并随后延展至全国范围。


在这次扫黄行动中,凡是抓获的娼妓由各法司审问明白后定罪,-律发往宣府、大同、辽东等极边远地区驻守单身军人为妻;而那些开店的老板则根据身份不同各自定罪,官员一律革职永不叙用,军民人等则发配边疆或充军或为民。而那些绿帽奴和贱人按是否逼迫各杖九十或一百后发配边疆或充军或为民,妇女是本身愿意出轨的杖八十,发往边境分配给驻守单身军人为妻,被逼迫的妇女无罪,判定离婚回归本家。


城会玩...






user avatar   yuan-qing-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朝有一帮热衷当神仙的文人。他们先是从古代的道经中翻出了一个预言「龙沙谶」,算出万历年间将有「八百地仙」飞昇出世,遂坚信自己有份,并四处搜罗预兆,甚至把丰臣秀吉都扯了进来。在当时的江南文人圈里,简直是开谈不说龙沙谶,读尽诗书也枉然。


这群狂热的升仙爱好者是被宗教投机分子愚弄的愚夫愚妇吗?并不是,最狂热的一些,名字列出来简直是一部晚明文学史:屠隆、王世贞、李攀龙、冯梦龙、冯梦祯、徐渭(徐文长)……


龙沙谶是这样的,晋代有位旌阳令,叫许逊,他被后世的道教教派净明道奉为道祖,就是《西游记》等小说中的许真君,许逊有次杀了一条作乱的蛟,蛟子逃走了,许逊说,一千二百年之后,豫章之境,五陵之内,就会有八百地仙出来平乱,斩杀这条蛟子。

较完整的故事原文,出自南宋白玉蟾的《修真十书·玉隆集》:

弟子施岑、甘战等引剑挥之蛇腹,裂,有小蛇自腹中出,长数丈,甘君欲战之,真君曰:彼未为害,不可妄诛。小蛇惧而奔行六七里,闻鼓噪声,犹返听而顾盼其母。羣弟子请追而戮之,真君曰:此蛇五百年后若为民害,当复出诛之。以吾坛前松柏为验,其枝覆拂地,乃其时也。又预谶云:吾仙去后一千二百四十年间,豫章之境,五陵之内,当出地仙八百人,其师出于豫章,大扬吾教。郡江心忽生沙洲,掩过沙井口者,是其时也。此时小蛇若为害,彼八百人自当诛之,苟不害于物,亦不可诛也。

也不知道是谁最早在道书中翻到这条记载,算算时间,一千二百四十年之后,正好落在万历年间,于是消息在万历江南的文人圈中流传,加上有八百个升仙的名额,大家都坚信自己榜上有名。屠隆写给好友陈继儒的信中说:

许旌阳《石凾记》中龙沙期,政在此时。而海内开明䟽畼之士,亦往往好谭性命,从事大道。

屠隆的文学成就不必赘言,而他在当神仙这件事上的热情,也丝毫不输给他对文字的热爱。他坚信龙沙谶,坚信乩仙,就算到死,还「扶床而望」,等着乩仙孙荣祖来接他(见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更想不到的是,让这文人求仙运动进一步高潮的是一个小姑娘,大学士王锡爵的女儿,她本名王桂,因为生她那年,王锡爵蟾宫折桂,所以就有了这个有点土的名字。本来王锡爵把他许配给徐景韶,不幸的是徐景韶婚前就死了,王桂于是立誓修行,自号昙阳子,时年17岁。

替未婚夫守节出家的古代女子本不少,但是王桂不一样。她自号昙阳子后,称自己是昙鸾菩萨化身,经过几次梦中的神异体验,她的名声也越传越广,俨然成了一代大师,屠隆、王世贞、冯梦龙等大文人都拜在她座下,甚至连其父王锡爵,其叔父王鼎爵都拜她为师!她也经常传授给这些大文豪、长辈弟子们修行之法。

她两次宣称自己要坐化,每次都吸引了十万人计的观众,第一次没有飞昇,第二次成功坐化,死时只有二十三岁。

下图是昙阳子:


昙阳子的一首诗,把她和龙沙谶扯上关系:

左髻昙阳子,他时王害风。五陵为教主,古月一孤峰。两头尖未至,九环会壁红。

王害风就是王重阳。虽然这首诗后面写得很晦涩,可能没太多人能懂,但「五陵为教主」实在太显眼了,五陵就是龙沙谶预言里八百地仙出世的地方,这意思大概就是昙阳子是龙沙谶的教主。


于是昙阳子死后,她的文人信徒们怀着极大的热情,疯狂为她著书立传。昙阳子万历八年九月九日化去,此时离龙沙谶预言的升仙之期还有一段距离。仅王世贞一人,就着有《昙阳大师传》、《昙阳先师授道印上人手迹印》、《纯节祠记》等文,王世懋、徐渭、屠隆等人都有关于昙阳子的专文,昙阳子的大学士父亲,更是把这些文章编印成册,出版发行。本来昙阳子的事就惊动了十万人,加上为她背书的通通是大文豪,一时间洛阳纸贵。

到后来,昙阳子索性被认为是遴选登仙名单的负责人。


昙阳子死后,虽然名声尚在,但也需要新的人选来主持登仙运动,这个时候衡山二道、彭又朔等人应运而生,他们宣称自己见过仙榜,来到南京宣讲龙沙谶。

这事越传越烈,最后把丰臣秀吉都扯了进来。陈继儒为吐槽袁黄,写了一篇《袁了凡斩蛟记》。说丰臣秀吉就是那个从许真君处漏网的蛟子,后来变成了人,他进犯朝鲜,大明派袁黄去抗日援朝,昙阳子洞悉了丰臣秀吉的身份,就要袁黄放了几万只鹅在海中,诱捕了丰臣秀吉……

这场狂欢一样的运动持续了数十年,最后当然是无疾而终,并没有八百地仙平地飞升。有人终于悔悟,认为这是虚妄,但更多人依然执迷,处处寻找各种蛛丝马迹,甚至重新推算日期,到死也不愿相信现实。

这些「龙沙谶」的最狂热信徒,他们在文坛都有着鼎鼎大名,也不乏高官厚禄,但是为什么会如此狂热地追捧一个千年前的宗教谶语,甚至把自己搭了进去?宣讲龙沙谶的一些「高人」,有些姿势水平简直像江湖骗子,而他们却深信不疑。虽然当世也有王林大师这样的存在,但王林大师的追随者,在文化程度上恐怕是比不过这些晚明文坛领袖。


这简直是一场晚明文人的「叫魂」运动。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知道清朝在新疆乌什等地的所作所为,可我之前竟然没有听说过大萌帝国在我们自己对我们维吾尔族干过这些,好奇这是那本书记载的,拥有战神血统的大萌太厉害了。




皇汉明粉同胞嘴里奴役和阉割一个民族代表一向仁慈宽厚。




你们看他是真明粉还是伪装的明粉。我澄清一下,这个人不是我小号,他是各平台鼓吹种族灭绝维吾尔族分派维吾尔族女性的皇汉。


user avatar   he-liu-hun-29-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几个我很喜欢的明代农民起义军的故事

农民军和官府的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水火不容,义军大部分人其实原本就是老实巴交的庄家汉,造反是为求活,如果遇到好官那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爱戴

正德年义军首领赵鐩赵疯子,诸生出身,勇武胆略具备,是义军中相当关键的人物,而且他的行事风格完全不像朝廷口中的“贼寇”“暴民”,可谓儒将

当时义军攻入河南境内,打到了钧州城下,因念及城中有边功赫赫的边臣马文升宅邸(马文升才死没几年),遂引军而返,转头把焦芳的老家泌阳打下来然后把家给抄了

因为焦芳和其子焦黄谄事刘瑾收受贿赂的劣迹实在是臭大街...

这特么才叫正义の使者

景泰年杨信民更夸张,仁者无敌的活例子

所以到明代后期,时人对于各地的农民起义并不都视其为洪水猛兽,大多都清楚“有司贪肆,百姓穷苦”的本质

当然,“贼”还是会卖力剿的,两者不冲突


user avatar   xuan-er-54-8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台风和对日战争,这两个关键词一出来,大部分人应该会想到忽必烈汗征日。但是大部分人不知道,明军也曾被台风收拾过。

我现在讲的冷知识,基本冷到极点,估计我是知乎上第一个提这个的。它跟万历朝鲜役有那么一点关系。

1598年露梁海战之后,当代朝鲜人还一直处于对丰臣家的恐惧状态。

其原因有二。第一,当时人还拿不准丰臣家会不会卷土重来,第二,李舜臣战死后,朝鲜政府没有十足的把握稳赢对日海战,如果连海战都输了,那朝鲜…………

关于驻朝明军的规模问题,明朝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

1599年1月1日《李朝实录》

(邢玠)曰: "天朝兵马, 不可久留, 未久当撤。 贵国若少缓自固之策, 虽数千之贼, 难御矣。" 上曰: "天兵为小邦, 万里征役, 既赖其力而退贼……而以小邦之力, 万无自振之计。
顷日移咨稟问, 留兵几何, 何将当留?" 军门曰: "南下将官齐聚, 然后方可议定。 然贵国兵士, 拣选训练, 所不当少缓。"

从邢玠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明朝对长期的海外驻军感到吃力,大多数官员认为应当让朝鲜做到自强。但是由于朝鲜方面的要求不断,明朝还是决定了在朝鲜留驻一支部队,前提是由朝方提供钱粮

1599年2月2日《李朝实录》

(刘綎)曰: "昨日督抚、监军诸爷, 皆谓: ‘兵不可小留, 当备钱粮各三十万, 欲留三万兵云云。’ …… 军兵多留, 则粮必不自继, 小留则难以御侮矣。" 上曰: "小邦之保全, 无非大人之功德也。 小邦之事, 大人惯知, 凡周旋小邦之事, 只恃大人耳。" 提督曰: "贵邦度支已竭, 百官亦无月料, 俺岂不知乎?" 上曰: "天兵多数留此, 小邦之愿也, 但地方十分残破, 田野鞠为茂草。 平時税入, 十七万石, 以地方褊小之故也。 今则不满于十万矣。 小邦若非天兵, 亦无今日, 今岂可诿以无粮乎? 人情、天理, 岂其然乎? 小邦之事, 大人皆知, 只恃大人而已。"

各明军将领表示应该留三万左右的士兵,但是朝鲜根本没有保障明军钱粮的客观能力。

于是朝鲜国王请求留兵1至1.5万人左右的部队,明朝很快接纳了该请求。1599年10月明朝官员万世德向朝鲜国王提出了只留8000水师,所有步军回师的方法。

更搞笑的是朝鲜方面又觉得自己担不起8000人的开销。1600年3月11日的朝鲜君臣们的对话中描述朝鲜的能力只能维持3000人的开销

1600年3月11日《李朝实录》

申磼曰: "饷食一月一人三两, 盐菜則九钱, 三千兵十月之粮, 九万两, 盐菜則二万七千两矣。" 上曰: "在我国, 可以措办乎?" 山海曰: "一年则可为, 后弊极可虚。" 上曰: "后弊不必言。 今年奈何? 申磼曰: "粮饷亦难矣。" 上曰: "本国, 決不可为乎?" 山海曰: "不可为。 前日启辞, 不得已也。"

对于宣祖来说,一支明军留在朝鲜的政治意义远大于战略意义,不仅可以为其抛弃百姓跑到鸭绿江边做不小的辩护,也可以借助明军的威严抹除朝鲜义军的痕迹。

1600年3月22日,宣祖向万历皇帝上表,竟请求免除3000驻军的军饷。

这下万历帝也安耐不住了,一开始请求驻兵1万的是你,最后变成3000人的也是你,你tm还想白嫖?

正当明朝上下感到无语的时候,老天爷表示不能忍了,于是……………………它送来了一波天降正义。

1600年6月19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釜山的明朝联军的舰队。

下文是6月26日明军方面向朝鲜通知的损失情况

……为异常灾变事, "本月十九日一更时分, 骤然飓风大作, 疾雨如倾, 营房括去者, 百无一存……衣甲器械, 尽皆浸湿, 亦有漂流随水而去者……只见兵船, 打坏星散, 约去数十只船板, 漂至三四里, 右等未坏之船。 有阁在平地十余丈, 山上一二丈者, 亦有漂泊远去无踪者。 淹死船兵无数, 千把总二三员, 跪呼动天。丽船损坏者八只, 淹死丽兵百余名。

7月3日,庆尚道水军节度使的报告如下

尽力救护, 碇索断絶。 触碎岛屿, 军器火药, 尽数漂失, 格军四名溺死。 本营留驻天将贾游击、吴都司所领船只, 亦多破毁, 驰进相谒,吴贾两将, 皆失色咄咄而已, 军兵相与痛哭。

同日所记的明军接伴官林欢的书状如下

本月十九日夜, 天阴以雨, 尽日东风, 入夜二更, 怪雨暴下, 飓风大作, 海涛甚恶, 声振山岳。 五部沙唬船共计八十五只, 过半覆破, 或沦覆于中洋, 或为怒浪所驱, 挂破边岸, 舳舻糜解弥数里, 浮尸相望于海口。 游击及我国兵船, 亦多毁破, 变异非常。

上文所提的沙唬船应该是朝鲜水军的主力船只——板屋船。

李舜臣在露梁海战中率领的板屋船约有60只左右,两年内只增到了八十多只,可以说这场暴雨给朝鲜水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1601年2月10日的记载表示朝鲜八道的水师只有30余只。

在此场灾变中,明军的损失也不在少数,将6月26日与7月的报告做对比可以发现,明朝驻军方面想要掩盖或缩水这场天灾的损失(朝堂群臣的批斗能力属实让他们怕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支水师已经失去了战斗能力。

驻朝明军正好利用了这场灾变,在与朝鲜的交流中占据了主动权。在通知损失前的6月22日,万世德向朝方提交了揭帖,与此前对朝鲜国君恭敬的语气不同,这次驻军的态度异常坚决。

明旨且谕, 贵邦幅员数千里, 自当饷給王师, 而贵邦又谓本色支供三千折色, 决不能办。 如此上下參差, 內外不一, 不侫受命阃外, 何以冲決, 而报圣明? 敢再请之, 执事者, 惟贵邦君臣, 熟虑审处, 如果以初复封疆, 元神未壮, 调杀物力, 供具断难, 则乞经自今,从实奏闻, 速請班師, 勿牵三千之说
今日提督大人言: ‘水兵伤损如此, 器械荡失, 势难仍留。 欲其由于天朝, 并水兵而撤之’ 云。

话说故事到这儿就应该结束了,没想到宣祖这人的脸皮厚度异常,他又想要让1000名天兵留下壮门面

到这个地步,我只想说

这种要求只有傻子才会听,明朝驻军的撤退意志是坚定的,《李朝实录》记载1600年9月4日有臣子请求犒慰回国明军的内容,这支倒霉的军队终于回到了祖国。

最后我想吐槽一下百度百科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乾隆对司马孚的这句评语? 
  清朝到底是从1636年算起还是1644年算起? 
  如何看待「明末晋商是汉奸」的言论? 
  如何看待「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始亡于嘉靖」的说法? 
  如何评价电影《斯大林之死》? 
  如何用史实证明「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而是杀戮中国人祖先的刽子手」? 
  我以前很爱国,但现在不爱了是错吗? 
  南京大屠杀有朝鲜籍的部队参与吗? 
  如果袁崇焕没被杀,能否力挽狂澜? 
  俄罗斯总统“有头发没头发定律”是巧合吗? 

前一个讨论
有哪些地名曾经不好听,但近代改名后很雅致?
下一个讨论
撤销地级市是否势在必行?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