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踏足今天大洋洲区域的中国人,不是元朝的汪大渊,而是明末清初旅居吕宋的一位中国侨民周可(Cho Co)
根据1683年马德里出版的有关传教士迭戈·路易斯·德·桑维托雷斯殉教记,周可于1648年搭乘一艘海船从马尼拉出发前往德尔纳特(可能是因为犯罪而遭流放),但不幸的是船只在途中因暴风偏离了航向而遇难,周可作为幸存者漂流到了马里亚纳群岛。
估计是觉得自己因祸得福来到了一个远离西班牙盘剥统治的世外桃源,周可就这么随遇而安地在此定居下来,融入了查莫罗人的社会(当时生活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原住民查莫罗人是大洋洲原住民中仅有的种植水稻的民族,也懂得酿酒,饮食条件与菲律宾群岛差别不大),直到20年后,传教士迭戈·路易斯·德·桑维托雷斯奉腓力四世“在马里亚纳建立教区”的诏命率领着传教团来到了马里亚纳群岛。
起初,传教事业进展得算顺利,桑维托雷斯也成功地说服一些重要的查莫罗酋长皈依天主。但渐渐地,因为与查莫罗的传统信仰冲突加剧,加上“华人偶像崇拜者”周可开始散播对传教士不利的谣言(用有毒的油和水施洗),几个主要岛屿的查莫罗人终于揭竿而起,杀害了桑维托雷斯及他的主要同僚。据说桑维托雷斯是因为意图为一个土著女孩施洗而被女孩的父亲袭击而身亡的
这个行为引燃了之后西班牙人与查莫罗人的长期战争,最终查莫罗人被镇压,大量幸存的人口被西班牙强制迁往吕宋,桑维托雷斯也因此获得了殉道者的殊荣
阉宦势力猖獗,是明朝的一大特色,但并不是从始至终都如此的。明朝中叶的嘉靖年间,到晚明万历年间,这段长达80多年的历史时期内,明朝曾严格限制过宦官的权势。
正是因为明朝在这一阶段,强力压制阉宦权势,限制阉宦干涉地方军政大权,才有了嘉靖末年到万历初年的中兴局面。
嘉靖末年抗倭战争。隆庆初年开始高拱与张居正主持的晚明隆万变法大改革,蓟辽“整军经武”军事改革等取得以系列重大成效。都与此有关。
张居正专权时代,有一个很著名的太监冯保,和张是政治上的盟友关系。但这不代表当时阉宦势力大。除了冯保以外,这一时期,没有其他特别出名的宦官,而且冯本人并不干涉明朝的军事事务。而且万历十年,张居正死后的倒张运动中,冯保还是第一个被参倒的对象。
冯保被万历皇帝发往南京、抄家,是倒张运动爆发的标志。
在嘉靖到万历这一时期,明朝压制阉宦势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不允许宦官出镇地方和担任监军。
宠信宦官、重用异族宦官,这是明成祖和明太祖不同的一个地方。“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让太监监军、掌兵和镇守边地,是明成祖时期开始施行的政策。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在靖难之变中靠军功起家的。这套制度在永乐年间确实有积极意义。带兵作战的太监,为朱棣夺皇位发挥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到明朝中期,负面作用越来越大。自嘉靖初年开始,就有文臣指出“内臣典兵”之弊。
嘉靖十五年正月,明世宗接受曾铣等人的规劝。从嘉靖十五年到十八年,各地镇守太监就被全部撤回了。
其镇守内臣,自永乐初出镇辽东开原及山西等处,自后各边以次添设。而镇守之下,又有分守、守备、监枪诸内臣。嘉靖十七年、令镇守内臣原不系太祖定制,次第裁革。十八年,尽数取回。于是边政肃清,军民称便。——《大明会典卷·一百二十六·镇戍一》
明朝镇守太监和监军太监的势力非常大。而且边镇还不知有一个镇守太监。比如说辽东除了镇守太监以外,还有监枪太监和开原等地的分守太监。从嘉靖十五年到十八年的三年间,明朝将辽东太监都裁撤掉,阉宦势力就不能干预辽东的边疆军政事务。晚年的嘉靖皇帝昏聩透顶,但他早年裁撤边镇太监的这个决定,是值得肯定的英明举措。
监军相当于督战官,或者说军队里边的御史。让太监监军,这不是明成祖的发明,唐朝已经开创这个风气了。
如果你们去看一下嘉靖十五年后,直到天启朝初年这一时期,明朝的主要战争,比如东南沿海的抗倭、万历三大征、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等等。你们就会发现,明军的前线高级指挥官和监督者当中,没有宦官。
嘉靖皇帝把边镇监军太监都裁撤,监军的职务还不能作废,改由巡抚、巡按和兵备道的文官充当。兵备道监军文臣官衔较低,他们深入基层,进入前线作战部队指挥部,直接到前方战场上督战。而巡抚和巡按相当于总监军。
比如说戚继光在闽浙地区指挥抗倭作战。他有一个同僚和好友,即福建巡抚汪道昆。汪道昆作为文官,不具备带兵打仗指挥作战的才能,他就是以福建巡抚的身份,再兼任监军御史,和戚继光紧密合作。
两个人是几十年的好朋友。到了隆庆年间,戚继光奉命北调蓟州,担任蓟镇总兵;不久后汪道昆也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随后张居正让汪道昆去蓟辽两镇巡阅。汪道昆在蓟镇见到了老朋友戚继光,又在辽东见到了另一个和戚继光身份相仿的新朋友,即辽东李成梁,感慨万分,回到北京后就给这两给镇边大将高唱赞歌。
明宪宗三年的成化丁亥之役与明万历四十七的萨尔浒之战,这两次战役都是征讨建州女真,可以作为另一个对比的例子。
成化朝是明朝太监比较得势的一个时期,涌现出汪直这样的大太监。明朝史料详细保存了丁亥之役明军参战中高级指挥官的名字,统帅部大营和前线各分路明军中都有担任监军的宦官——
兵部尚书白圭等奏:辽东建州等卫贼寇犯边,已命监督军务太监黄顺、提督军务左都御史李秉、总兵官赵辅等率兵征缴。……——《明宪宗实录》成化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都御史李秉、太监黄顺、少监张钦、总兵官赵辅为中营;……参将孙景、副总兵官武忠、少监魏良等领一万三千兵,发向铁岭,各赉两月粮。
萨尔浒之战的参战明军官员,相关史料记录的更详细,我就懒得列出来了。和丁亥之役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宦官参战。
四路围剿明军,每一路监军都由开原兵备道参政、兵备道副使等等文官担任。此战战败,这些亲临前线的文职监军也损失惨重,都是在战斗中阵亡、兵败后自杀或被俘虏后宁死不降。
直到万历二十七年,明朝才重新向辽东派去矿税太监高淮和另外几个马市采办太监。高淮其实不是“太监”,而是“督税少监”。他到了辽东,立即就和辽东武将、辽民发生冲突。好在高淮只是给皇帝捞钱财和征集贡品的,还无权插手掌兵和监军事务。
再往后的天启六年,魏忠贤擅政时,才明朝重新恢复镇守太监,此时辽东全境已经被后金占领,只剩下山海关外到锦州的辽西走廊,也就不再称“辽东镇守太监”,改称“山海关镇守太监”或“关宁镇守太监”。
文官、武官、宦官,这是明朝边镇官场中长期存在的三角分权格局。文官要么和宦官发生冲突,要么对宦官趋炎附势,沦为自甘堕落的阉党分子。
嘉靖和万历这祖孙两人,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个皇帝,自嘉靖15年到天启初年,长达80多年的这段时间内,阉宦不得典兵、镇边,三角关系简化成双边关系,成了单纯的“以文制武”,处理军政事务的效率就高多了。
隆庆到万历初年,太监受到的压制最有效,宦官权势最衰微,阉党没形成气候,这是新政改革和军事改革能够顺利施行的大前提。
明朝末年天启年间,阉党势力大,但这段时间其实并不长。
多图慎入!2015.8.12更新可能我找的这些算不上有趣,也算不上冷知识,反正就凑合看吧......
1.看看明人怎么读日语
最后一个亮了
看看明人怎么读日语2.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朝人的工资收入和生活水平】撷芳主人 作3.明朝的龙纹变化
明朝的龙纹变化(作者:撷芳主人)4.“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来历
不负责任转帖:“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来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宫廷戏裏大家耳熟能详,那麼,是否真的在皇帝的圣旨上皆由这八个字开头呢?
若说源头,那要从
秦始皇统一天下谈起,他称雄天下,於是不再满足于王的称号了,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
玉玺上就刻有“受命於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看来“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曰”这两个字则最早用於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一直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历史中出现过。
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明太祖 朱元璋。朱元璋西元1368年在
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
奉天殿”。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
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
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於这座奉天殿。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
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於明代的奉天殿。
另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就是开始於
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
奉天殿”,也还因为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著这几个字。而这一说法则是由明朝万历时期的
天文学家 沈德符最早提出来的,在他写的一本《万历野获编》中记载,
明太祖训中曾经说过,皇帝所执的大圭刻著“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为“奉天承运皇帝”,皇帝颁布的诏书前面也都会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奉天承运皇帝”这称号再加上“诏曰”这两个字,重新断句,渐渐就演变成了现在电视剧常听到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说法。
另一个网址:
古代圣旨开头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由来5.万历二十一年潜入日本的明朝间谍
会不会太高了?
文字版:
文献:万历二十一年 潜入日本的明朝间谍原文太长我就不发完整图片版了
6.明代禁习天文之含义
看到彗星要-1稳定哦~(玩过欧陆风云都懂的)
【破招】明代禁习天文之含义资料就一份,但是非常有用,希望大家能收藏一下~
一直有个说法,就是明代大明会典明确指出民间禁习天文一说,明黑也喜欢拿这个当黑点,但是我今天看书无意中发现一个对禁习天文的解读,顿时豁然开朗。在这里与诸君勉之。
出处为明代
朱载堉《圣寿万年考》,划线部分写的很明确,所谓的禁习天文,旨在禁止民间利用天文私造妖书蛊惑百姓,妄窥天命,但是真正的士大夫和学者研习天文却是不在禁止范围之内,而且还唯恐学者不精通天文,这就是一个亮点。
还有一点就是《大明会典》明确指出,民间精通天文地理的人才,礼部务必选贤举能,为朝廷所用,进一步的说明了明代民间天文的研究并没有被禁止。
至于没有划线的部分就是明代历年征召的精通天文学的文士入朝为官的记载,在此不再赘述~
补料
其实类似大明会典这样,禁止民间习天文以防止民间造妖书蛊惑百姓,妄窥天命,威胁统治的不止是明朝。
如唐:
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唐律疏议・职制律》
诸造妖书及妖言者,绞。造,谓自造休咎及鬼神之言,妄说吉凶,涉于不顺者《唐律疏议・贼盗律》
并私习天文者,并不在自首之例。《唐律疏议・名例律》
宋:
今后所有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及衷私传习,如有者,并须焚毁。其
司天监、
翰林院人员并不得将前件图书等,于外边令人看览。其诸阴阳、
卜筮、占算之书,不在禁限。所有每年历日,候朝廷颁行后,方许私雕印传写,所司不得预前流布于外。违者,并准法科罪。
《宋刑统》“禁玄象器物”条
宋真宗还下过诏书:
图纬推步之书,旧章所禁,私习尚多,其申严之。自今民间应有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令首纳,所在焚毁。匿而不言者论以死,募告者赏钱十万。星算伎术并送阙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
元:
《大元通制条格》诏令曰:
至元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中书省钦奉圣旨节该:据随路军民人匠,不以是何投下诸色人等,应有天文图书、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圣旨到日,限一百日赴本处官司呈纳。候限满日,将收拾到前项禁书如法封记,申解赴部呈省。若限外收藏禁书并习天文之人,或因事发露,及有人首告到官,追究得实,并行断罪。钦此。
至元二十一年五月,中书省为河间路捉获贼徒隐藏苗太监伪造图谶文书,奏奉圣旨施行外,又奏:这般星历文书每,在先教拘收者道来,不好生拘收来的一般有。如今随路里行榜文,这般文书教拘收呵,怎生?奏呵,奉圣旨:这的索甚问?那般者。钦此
《大元通制条格》“禁书”条
元世祖“括天下私藏天文图谶、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 《元史・世祖纪》
至于明代《大明律》
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天文图谶、应禁之书,及历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玺等物者,杖一百。若私习天文者,罪亦如之。并于犯人名下,追银一十两,给付告人充赏。
若仅从条文处罚来看,反而比唐宋要轻,只是仗一百,唐宋则是徒二年
清代就不提了,天文这段基本照抄明代的大明律。
SO~~~~~~明黑这是要黑遍中国所有朝代的节奏啊
有些人不懂历史,动不动拿明朝禁天文来证明其他朝代的优越性。在些列举一些其他朝代的做法:
三国时
曹魏政权「科禁内学、兵书」。(《三国志·魏书·常林传》)
「(泰始三年)禁星气、谶纬之学。」(《晋书》卷三武帝纪)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正月,《泰始律》规定:“凡私自收藏天文、图谶之书的,均判有期徒刑两年。”
公元375年,
前秦 苻坚下达诏令:“其增崇
儒教;禁《老》、《庄》、图谶之学,犯者弃市!”
北魏太和九年(公元485年)正月,
孝文帝 拓跋宏颁布了禁毁谶纬的文告:“图谶之兴,起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及名为《孔子闭房记》者,一皆焚之。留者以
大辟论。又诸巫觋假称神鬼,妄说吉凶,及委巷诸卜非坟典所载者,严加禁断!”
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和熙平二年(公元517年),
北魏又颁布了两道禁止天文图书的诏令。
南朝 刘宋始禁谶纬在
孝武帝 刘骏大明年间(公元457年~464年),南朝萧梁禁谶纬是在
萧衍时期。
隋代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
隋文帝 杨坚下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
杨广登基后继续禁有关谶纬的图书。
《唐律疏议》之“私有玄象器物”条规定: 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
《宋刑统》:今后所有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及衷私传习,如有者,并须焚毁。其
司天监、
翰林院人员并不得将前件图书等,于外边令人看览。其诸阴阳、
卜筮、占算之书,不在禁限。所有每年历日,候朝廷颁行后,方许私雕印传写,所司不得预前流布于外。违者,并准法科罪。
「诸道所送知天文相术等人凡三百五十有一,(太平兴国二年)十二月丁巳朔,诏以六十有八人隶
司天台,余悉
黥面流海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
「(景德元年春)诏:图纬推步之书,旧章所禁,私习尚多,其申严之。自今民间应有天象器物、谶侯禁书,并令首纳,所在焚毁。匿而不言者论以死,募告者赏钱十万。星算伎术人并送阙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六)
《大元通制条格》:至元三年十一月十七日,中书省钦奉圣旨节该:据随路军民人匠,不以是何投下诸色人等,应有天文图书、太乙雷公式、七曜历、推背图,圣旨到日,限一百日赴本处官司呈纳。候限满日,将收拾到前项禁书如法封记,申解赴部呈省。若限外收藏禁书并习天文之人,或因事发露,及有人首告到官,追究得实,并行断罪。钦此。
7.明代数学并非“沉寂”、“倒退”
8.网传的所谓“日月旗”根本就是后人的杜撰,更不能代表明朝,事实上的“日月旗”并非明朝独有
日月旗非明独有的证据9.明武宗朱厚照的“照”字在明实录原文里是这样写的(四点底就代表“火”)
上昭下火!
10.明武宗爱好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并给自己起各种名字
中二病也要当皇帝
明武宗还自号“大庆法王西觉道圆明自在大定丰盛佛”
当然,这只是兴趣而已,明武宗并非宗教信徒,详见
明武宗信仰伊斯兰教吗? - 荆光裕的回答11.中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嘉靖大地震
12.明太祖为了给民众普法,作《大诰》颁行天下,让民众学习。有《大诰》的犯人可以减刑,后来犯人不管有没有只要能背《大诰》内容的也减刑。堪称明朝的普法运动。
《明史·刑法志》:
三十年,作《大明律》诰成。御午门,谕群臣曰:「朕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刊著为令。行之既久,犯者犹众,故作《大诰》以示民,使知趋吉避凶之道。古人谓刑为祥刑,岂非欲民并生于天地间哉!然法在有司,民不周知,故命刑官取《大诰》条目,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凡榜文禁例悉除之,除谋逆及《律诰》该载外,其杂犯大小之罪,悉依赎罪例论断,编次成书,刊布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大诰》者,太祖患民狃元习,徇私灭公,戾日滋,十八年,采辑官民过犯,条为《大诰》。其目十条:曰揽纳户,曰安保过付,曰诡寄田粮,曰民人经该不解物,曰洒派抛荒田土,曰倚法为奸,曰空引偷军,曰黥刺在逃,曰官吏长解卖囚,曰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其罪至抄劄。次年复为《续编》、《三编》,皆颁学宫以课士,里置塾师教之。囚有《大诰》者,罪减等。于时,天下有讲读《大诰》师生来朝者十九万余人,并赐钞遣还。自《律诰》出,而《大诰》所载诸峻令未尝轻用。其后罪人率援《大诰》以减等,亦不复论其有无矣。
13.明代敖英《东谷赘言》云: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来朝贡,则以恩礼待之。其朝鲜、安南、琉球、曰本、占城、暹罗、满剌加诸国,乌思藏、童卜韩、胡奴儿于诸司,朵颜,赤斤、阿端、卜剌罕诸卫,奉法尤谨,朝廷待之,恩礼亦有加焉。呜呼,盛哉!
这人放在今天肯定是个明吹。
另外,他还提到对“死社稷”的看法:
或问古者诸侯死社稷之义何如?予曰:“诸侯之社稷受之天子,传之先君,不幸事势危迫,当效死守之义也。然而有权焉。”古公不死社稷而迁岐山,勾践不死社稷而栖会稽,卒能基王业,恢霸图,何必死?唐玄宗荒淫之君也,岂达权哉!渔阳之变,弃社稷而西巡,幸而前星干蛊,不失旧物。宋钦宗当金兵压境之曰,误执诸侯死社稷之义,乃举族北辕,遗恨千古。究原而论,误饮宗者何也?误何者李纲也。先儒陈莹中又曰:“靖康之役,景德之役误之也。”盖景德之幸,辽人未过河也。靖康之不幸,金人过河也。
14.中国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出现于明代
中国社会公益网同善会是最早的民间慈善组织。明万历18年(1590),杨东明组织父老在河南虞城创立第一个同善会组织,它随后在江南地区流行起来。同善会大都由地方绅士举办。经费主要依赖会员捐献。每次捐献的金额,以嘉善同善会为例,从银九分到九钱不等。随着申请救助人数的增多,每次筹集的捐献已入不敷出,于是,同善会开始置办不动产--土地,以地租收入来维持同善会的运营。同善会定期举行聚会,一般是每年四次。聚会的目的有三:一是收集会员的善款;二是根据会员平时调查的情况,确定救济对象,讨论款项的具体分配;三是由主会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演,劝人行善,做安分守己的良民,共建地方“好风俗”。同善会的救济对象,首先是生活无着的孝子、节妇,其次是未被养济院收容而不愿以乞讨为生的贫老病者。这些人先要经会员推荐,再由同善会调查核实,才有资格领取善款。在同善会集会讲演结束后,有时也对听讲的贫民给予少量的施舍。
15.明代饮食思想与文化思潮
吃货天堂啊!(¯﹃¯)
明中后期,社会盛行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也伴随着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的思潮
16.明朝军队吃什么?
17.明代官员的升迁路径是什么样的?
18.弘光帝并非昏庸荒淫
假使这些完全无中生有的东西,你再帮他们说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啊
内容太长我就不发完整图片版了,文字版链接:
南明弘光帝“失德”驳议[完整]_南明史吧19.明代中英第一次直接冲突与澳门
原文太长我就不发完整图片版了,文字版链接:
明代中英第一次直接冲突与澳门——来自中、英、葡三方的历史记述20.士人眼中的万历盛世
“明亡于万历”是谁说的?
[报道,献上论文一篇]明、清之际士人对万历朝的眷恋21.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
不只是一堆蛀虫
明代宗室的文化成就研究21.晚明江南名妓与名士的婚恋情结
爱情故事~
恩,先这样吧
2015.8.11更新:下面尽量说点轻松的吧
22.方孝孺被“诛十族”纯属谣言,这谣言在明朝就已经有了
历史发明家祝允明
方孝孺殉难事迹的叙事演化与“诛十族”说考23.我原来一直以为“鞑子”只是汉族对通古斯满人的蔑称,直到......
24.明朝收复安南时安南展示了所谓“全民皆兵”
《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冬十月:
庚子 征讨安南右副将军新城侯张辅兵入鸡陵关,至芹站。谍报芹站两旁皆有伏,令膺扬将军都督佥事吕毅及都督佥事黄中等领军搜索,贼遁去。就哨昌江市桥,造浮桥,仍于市桥置堡,遣鹰杨将军方政游击将军王恕等哨探直抵富良江北嘉林县,大军自芹站以西由他道至北江府新福县,谋知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军至白鹤,遂遣骠骑将军朱荣往会,晟亦遣都指挥俞让来。初,大军入境,辅等以上命戒群下毋妄杀,所至感悦。至是,一带州伪佥判邓原,原谅江府南策州人莫遝、莫远等来见,言贼恃伪东西都及宣江、洮江、沲江、富良江以为固,乃自三江府沲江南岸伞圆山循富良江南岸东下至宁江。又于富良江北岸循海潮江、希江、麻牢江至盘滩困枚山,缘江树栅多邦隘,增筑土城城栅相连亘九百余里,尽发江北诸府州民二百余万守之,驱老幼妇女以助声势。又于富良江南岸缘江置桩尽取国中船舰列于桩内诸江海口俱下杆木以防攻击贼之东都守备亦严时列象阵步队于城栅内,贼众水陆号七百万,我师于江北岸戒严以待。然贼畏怯不敢渡江,盖欲守险以老我师。我师遂自新福县移营于三带州个招市江口造船,图进取。
《平定交南录》:
十一月乙巳,西平侯统军至三带州,与王所遣都督朱荣会。癸酉,横海将军鲁麟、骠骑将军刘劄出拔困吾寨。是曰,有伪三带州佥判邓原南、策州人莫邃等来降。因询降人,知贼巢穴在东、西二都,恃宣江、沲江、富良江以为险。自三江府沲江南岸伞圆山起,由富良江南岸东下直至宁江。又自富良江北岸自海潮江,由希江、麻牢江直至盘滩困枚山,立木为栅。又增筑土城于多邦隘,树栅立城,连桥接舰七百余里。 (‘连桥接舰七百余里’,‘据’原作‘涧’,据明纪录汇编本、清借月山房汇钞本改。) 又于富良江南岸缘江下木栰,悉国中舟舰泊其内。凡诸港汊可通舟处,俱下拒木以备。贼聚众屯守水陆者, (‘贼聚众屯守水陆者’,原脱‘众’字,据明朱当■〈氵眄〉国朝典故本、明今献汇言本补。) 号七百万。盖悉驱国中老幼妇女以助声势,非实然也。
以上在一些细节处记载有不同,但大体是一样的,特别是“七百万”......
25.郑和下西洋其实是赚钱的,而非一些人认为的赔本送钱
2015.8.12更新:
26. 晚明张应俞,写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杜骗新书》,共分二十四类,以故事形式描绘晚明社会形形色色的骗局。读来不仅有趣,也增长了一些人生经验。
节选一篇:
路途丢包行脱换
江贤,江西临川县人,钱本稀少,每年至七月割早谷之后,往福建崇安地方,以绱鞋为生。积至年冬,约有银一拾余两,收拾回家。中途偶见一包,贤捡入手,约有银二三两,不胜喜悦。从前一人曰:“见者有分,不许独得。可藏在你箱中,待僻静处,拿出来分。你捡者得二分,我见者得一分。”贤意亦肯,况银纳置彼箱,心中坦然无疑。行未数十步,忽一人忙赶到来,啼哭哀告,曰:“我失银三两,作一包,是揭借纳官的。
你客官若拾得者,愿体天心还我,阴功万代。”前见者故作怜悯之容曰:“是此绱鞋财主拾得,要与我均分。既是你贫苦人的,我情愿不分。你可出些收赎与他,叫他把还你。”贤被此人证出,只得开箱,叫失银者将原银包自己取去。但得其二钱收赎,亦自以为幸。不知自己银已被棍将伪包换去矣。
至晚到乌石地方,取出收赎银还酒,将剩者欲并入大包,打开只见铜铁,其银一毫也无,只得大哭而罢。
按:贤所撰银,必早被棍觑见,故先伪设银包套合。一棍在贤之先于荒僻处,俟贤来,投银包于地,彼必捡之,乃出而欲与之分,令藏彼箱则与彼银共一处矣。其后棍装情哀取,贤自应开箱还之。何自开箱,使棍手亲取其原包,则棍得以伪包换贤之银,贤岂知防其脱换哉。故检银之时,即以其捡者前棍均分,勿入箱中,则彼穷于计矣。然二棍亦必于僻处再抢之矣。
故客路不在虚得人之有,而在密藏已之有也,斯无所失矣。
27.明朝公共舆论:“揭帖”明人敢把大字报贴在皇宫门口
28.关于明初贪官“剥皮囊草”的真相
不要“见得风,是得雨”!
今人爱谈明初贪官剥皮之事,大多用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三引《草木子》语:“又案《草木子》记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府州县卫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官府公座旁各悬一剥皮实草之袋,使之触目警心。”而查《草木子》并无这段记载。
这话实际出自明万历时王圻所编《稗史汇编》,《稗史汇编》卷七四《国宪门•刑法类•皮场庙》:“国朝初严于吏治,宪典火烈,中外臣工少不称旨,非远戍则门诛,死者甚众。吏守贪酷,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以为将来之戒,于府、州、县、卫、所之左特立一庙,以祀土地,为剥皮之场,名曰皮场庙。于公座傍各置剥皮实草之袋,欲使尝接于目而儆于心。人皆惴惴焉,得以罢免为幸。”
关于“皮场庙”,《稗史汇编》说是因为明初设有剥皮之刑,设一土地庙为剥皮场所,故将此庙称为“皮场庙”。明代小说《醋葫芦》也提到了皮场庙:“**花果万千枝,皮场庙里多精致,多精致。赖有屯田,问津可据。”竟无丝毫肃杀之气。
然而“皮场庙”之名,并非出自明代,南宋末年《梦梁录》“东都随朝祠”条云:
“惠应庙,即东都皮场庙,自南渡时,有直庙人商立者,携其神像随朝至杭,遂于吴山至德观右立祖庙,又于万松岭侍郎桥巷元贞桥立行祠者三。按《会要》云:‘神在东京显仁坊,名曰皮场土地祠。政和年间赐庙额,封王爵。中兴,随朝到杭,累加号曰明灵昭惠慈佑王,神妃封曰灵婉嘉德夫人、灵淑嘉靖夫人。’按庙刻云:‘其神乃古神农,于三王时都曲阜,世人食腥膻者,率致物故,因集天下孝义勇烈之士二十四人,分十二分野,播种采药,至今于世极有神功,两庑奉二十四仙医使者是也。自汉唐至今,歼寇助顺,其有圣迹,不可殚纪。’”
宋人王栐《燕翼贻谋录》记载:“今行都试礼部者,皆祷于皮场庙,皮场即皮剥所也,建中靖国元年六月,传闻皮场土地主疡疾之不治者,诏封为灵贶侯,今庙在万寿观之晨华馆,馆与贡院为邻,不知士人之祷始于何时,馆因何而置庙也。”所谓皮剥所,听着也很吓人,实际上,这并非剥人皮的地方,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记载:“皮剥所,监官二人,以三班使臣充,掌割剥马牛诸畜之死者。”《宋史》也说:“牧养上下监,掌治疗病马及申驹数,有耗失则送皮剥所。”另外,元《延佑四明志》云:“皮场庙在月湖圣功寺内,宋累封为明灵昭恵显应王,原在汴显仁坊皮角场,故名。”《文献通考》卷五十七:“皮角场,掌收皮革、筋骨,以供作坊之用,置官与东西作坊同。”
皮场庙就是供奉皮场(皮剥所或皮角场)土地神的庙,而皮剥所是割剥死去的牲畜之皮,皮角场则收储牲畜的皮革筋角,与剥人皮毫不相干,其设立更远远早于明代洪武时期。
《稗史汇编》作者王圻说:“(陶九成氏)作为《说郛》……余尝读而好之,至不能释手,然犹惧其终于湮没也,遂……重加雠校……若我朝诸君子所著小史诸书,有足阐发经传、总领风教者,虽片言只语,兼收并蓄。”已经说得很明确,《稗史汇编》以《说郛》为基础,又收录了明人的一些说法传闻,故谓“稗史”。《说郛》为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该书卷四十四有“皮场庙”一条,全文为:“今行都试礼部者,皆祷于皮场庙,皮场即皮剥所也,建中靖国元年六月,传闻皮场土地主疡疾之不治者,诏封为灵贶侯,今庙在万寿宫之晨华馆,与贡院为邻,不知士人之祷始于何时,馆因何而置庙也。”与《燕翼贻谋录》原文几乎一样。并无剥人皮之说,因此《稗史汇编》里“剥皮实草”之语就属于王圻加入的明人说法了。
在王圻之前,确实有过“太祖剥皮”之说,且出自海瑞之口。《明实录》载:“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恳恩致仕兼陈一日治安天下事,谓……惟小民之念有其心不收其效者,失之有刑……太祖初剥皮囊草,洪武三十年定‘枉法八十贯绞’之律,弘治士多廉介之节,民无渔夺之忧,政刑原非德礼外事,士乎,民乎,太祖之权衡审而两全之矣。”海瑞援引太祖“剥皮囊草”之刑,遭到了其他官员的驳斥,山东道监察御史梅鵾祚说:“南京吏部侍郎海瑞言今日刑軽而侈谈高皇帝‘剥皮囊草’之法者,以清平之世创闻此不祥之语,岂引君当道志于仁者哉!” 廵按直隶监察御史房寰也上疏纠劾海瑞:“其莅官无一善状,惟务诈诞,矜己夸人,一言一动,无不为士论所嗤笑,妄引‘剥皮囊草’之刑,启皇上好杀之心。”
无论《明实录》还是《明史》,均查不到洪武时期有“剥皮囊草”的命令,但海瑞之后,此说屡见,除《稗史汇编》外,沈德孚《万历野获编》中也有两处提及,一是卷十一“堂官笞属官”条:“海刚峰起南总宪,到任后,忽设二大红板凳,云欲笞御史不法者,一时震骇,以为未有怪事。然终设而不用,其意亦欲姑示威严,以历台纲耳。又上疏请征贪官,复国初剥皮囊草之制,时情尤恨之。御史梅鹍祚,因劾瑞导上法外淫刑,得旨亦云瑞偶失言,仍留供职。按太祖初制,亦偶一行耳。所谓古有之,而不可行于今者,此类是也。”另一处是卷十八“法外用刑”条:“太祖开国时,亦有赃官剥皮囊草之令。遭此刑者,即于所治之地,留贮其皮,以示继至之官,闻今郡县库中尚有之,而内官娶妇者亦用此刑。末年悉除此等严法,且训戒后圣,其词危切,况臣下乎?”《万历野获编》的说法与海瑞、《稗史汇编》皆可呼应,但除了多出两句“闻”来的话,其他信息同样简略,“剥皮囊草”究竟创于何时、用于何人、何时所废、载于何典等从来不提。
到清代,此事便成定论,《续通典》云:“明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其法至剥皮囊草,谕刑部,凡官吏有犯,宥罪复职,书过榜其门,使自省,不悛论如律。洪武十八年大诰三篇成,所列凌迟枭示种诛者,无虑千百,弃市已下万数。”
不过,“剥皮囊草”也不只是和明太祖有关,清蓝鼎元《鹿洲初集》有“壬午忠节略”一篇,写靖难之役,其中说到:“建文壬午,燕王棣陷京师……大理少卿胡闰,衰绖不更,夷族不屈,命力士以爪落其齿,齿尽而骂声不绝,剥皮实草,杀其家二百十七人。”通篇俱是惊悚之语,而说胡闰“剥皮实草”的,还有清初小说《女仙外史》等,
总之,明太祖对贪官“剥皮囊草”,在明代已有传闻,但没有直接史料记载,传说者也不能尽道其详。清代之后至今,这一说法已作为“信史”被引用无数次,成为明太祖无法洗脱的罪状之一(杀贪官罪?),事实到底如何,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了。
29.澄清对锦衣卫的错误认识
锦衣卫能随便抓人?它只是个特务机构?——谈对锦衣卫的错误认识
锦衣卫,这个名称可谓如雷贯耳,可是随着一些描小说,影视的流行,锦衣卫离它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变成了一个夸张的机构,几乎成为了明朝黑暗统治的代名词,所以,本人写了一篇小文对关于锦衣卫的两点错误认识作以澄清
澄清第一项:锦衣卫仅仅只是一个特务机构?
有很多的人认为,锦衣卫只是一个特务机构。这个看法其实是错误的。锦衣卫是洪武十五年成立的,他是由亲军督尉府和仪鸾司整合,发展而成的一个机构,在改革后被冠以卫的称呼,可见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里,锦衣卫首先是个卫所,是一个军事机构。隶属军队,锦衣卫按照朱元璋对军队的建设,拥有屯田。不仅如此锦衣卫还有上战场征战的义务。
如《明太祖实录》中“乙亥,上以平羗将军都指挥齐让逗遛不进兵,平蛮无功,……锦衣卫指挥使河清、凤阳卫指挥使宋忠为参将,统京卫及湖广、江西等都司军马往代之。”
《明英宗实录》“正统十四年十月辛亥,锦衣卫官旗士校征进还京奏请给赏给银布。”
从上述两点,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锦衣卫军官,还是普通军士,他们都有出征的义务。
很多人认为朱元璋末年罢锦衣卫狱,是废除了锦衣卫,其实朱元璋只是废除锦衣卫审问犯人的权力,试想一个庞大的军事机构,怎么能随意废除?
所以说,认为锦衣卫只是个特务机构是完全错误的,锦衣卫本质上是军事机构,当然他还有很多超出军事行为的职能(例如保卫皇帝),所以说锦衣卫是一个职能广泛的军事化管理机构,并不只是一个特务机构。
澄清第二项 锦衣卫有随意抓人的特权
这一点一直成为明朝黑暗统治的证据,(昨天不还有个找明朝黑暗面的人提到锦衣卫可以随便逮捕人吗?)可事实上锦衣卫根本就没有这个特权。
让我们来看一则史料,万历四十七年锦衣卫章卫事指挥使骆思恭上书:
“臣衙门实与刑科职掌相关。反奉旨提人必用驾帖。由邢科签名,然后遵行……”
这里说的很清楚,锦衣卫抓人,必须有刑科给事中在驾帖上签名,否则无法成行。所以说锦衣卫随便逮捕人的特权是根本不存在的。它是要受到刑部的制约的。
30.明代军人抚恤制度
明太祖罢孟子配享孔庙及删改《孟子》(也称孟子节文)一事。
事实是由于士大夫们的抗争,明太祖还活着的时候就恢复了亚圣配享孔庙的待遇,而孟子节文也在永乐九年正式废止,仅仅通行了十七年。复旦那个钱文忠言之凿凿的所谓“明朝二百多年读书人读的《孟子》都是被明太祖删过的”纯属放屁
万历为了挣钱,让皇家印书局拼命做生意,只要付钱,什么书都给印,也不搞个审查什么的,一点警惕性都没有。连闻香教造反的宣传材料,都是皇家印书局给印的,就因为闻香教教主徐鸿儒付钱了。
明朝因朱元璋的原因,律法禁止富商、豪强、庶民畜奴。
然而,在封建社会,奴婢存在事实上是无法避免的,明中叶后富商家中均有大量的奴婢;律法又禁止,怎么办呢,于是当卖身为奴走官府手续时,其实是被收为“义子”、“义女”,已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和真正的收养“义子‘手续是一样的,当然,此”义子“和真正的”义子“待遇就天差地别了。
(9月9日晚上第四次更新,嗯,主要是把出处加上了,省的有人说我这都是YY)
(8月12日下午第三次更新,想看更新的还是请往底下拉~~小透明表示四百赞仍是梦想~~)
(8月11日上午第二次更新,想看更新的也请往底下拉~~太感人了,第一次这么多赞,继续求点赞啊~~)
(8月10日晚上第一次更新,想看更新的请往底下拉~~)
占坑先写几条比较有意思的,以后会持续更新。小透明求点赞!!
1、弘正时期的李东阳李阁老,别号西涯。那么“西涯”是什么地方呢?是今天的北京积水潭。
积水潭二大爷你好,积水潭二大爷再见。
(弘正指的是弘治—正德年间,这种表达方式有问题吗?怎么老有人看不懂……)
(出处:法式善《西涯考》:“至于西涯,则今积水潭无疑。”)
2、徐有贞(就是害死于谦的那个)是祝允明的外祖父。
贵圈真乱。
(之前写成了文徵明,经提醒发现弄错了,原谅我对书画圈不熟)
3、于谦曾经和某男性官员有不正常关系,并且被李贤记录下来:“当时以项文曜为于谦妾,士林非笑之。每朝待漏时,文曜必附谦耳言,不顾左右相视,及退朝亦然,行坐不离,既在吏部亦如是。”
非黑,我很尊敬于谦,只是小小的八卦一下。
(出处:李贤《天顺日录》,原文上文已附)
4、明代的皇子皇女小时候都剃光头。
(出处:刘若愚《酌中志》:“凡诞生皇子女,弥月剪胎发,百日命名后按期请发者,即如外之每次剃头,然一茎不留,如佛子焉。”)
5、大家都知道朱祁镇在瓦剌当俘虏的时候也先曾想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但是被拒绝了。那么这个妹妹后来归宿如何呢?——她嫁给了石亨。
没错,就是夺门之变那个石亨
(出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又数年,则英宗返正时,诘问达官吴宫保曰:‘也先何以失信。当时曾许以妹归朕,今女安在?’也先云:‘已为石亨夺去,且尽杀其媵矣。’”)
6、也先的母亲是被掳走的南方汉人。
(出处:《蒙古源流》,原文比较长,有兴趣的自己去找吧)
7、海瑞和丘濬被后人并称为海南双璧,现在海瑞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了,丘濬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8、自行百度“朱载堉 十二平均律”,有惊喜。
8、宁王朱权(朱宸濠的祖宗)不仅能征善战,还很有音乐天赋,他曾经自己写过一出戏,名叫《卓文君私奔相如》。
堂堂宁王,就不能想点儿别的吗?跟谁私奔啊?
9、陆炳曾经在内书堂教过太监念书。
10、魏忠贤喜欢在头上戴各式各样的花。
(出处:刘若愚《酌中志》:“逆贤笃好花木,夏则茉莉、栀子花簪戴满头,冬春则牡丹等花罗列满堂。”)
11、明代内廷有一个由太监管理的部门叫“宝钞局”,是不是以为这是管印钞票的?其实……这个部门……是负责造草纸的!
嗯,按照大明通行宝钞后期的的贬值速度,当草纸用也不是不行。
(出处:刘若愚《酌中志》:“宝钞司,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十余员,掌司、监工数十员。每年工部商人办纳稻草、石灰、木柴若干万斤;又香油四十五斤,以为膏车之用。抄造草纸,竖不足二尺,阔不足三尺,各用帘抄成一张,即以独轮小车运赴平地晒干,类总入库,每岁进宫中以备宫人使用。”)
12、锦衣卫还有一个很重要任务:养大象。
(出处:《大明会典》南京锦衣卫驯象千户所条目)
13、朱祁镇曾经亲口承认自己写字很丑。
(出处:李贤《天顺日录》:“上曰:「然写字亦须用心。朕初习字,侍书者不曾开指下笔法,任意写去。及写毕,令其看视,又不校正。以此写字不佳。」”)
=======================8月10日第一次更新分割线=======================
14、开国功臣、起名无能星人、名将徐达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分别叫做辉祖、添福、增寿、膺续。
我很怀疑他要是有第五个儿子会起名叫来喜……
15、袁彬大家都知道,在瓦剌跟着朱祁镇出生入死的护卫。回国后朱祁镇为了报答他,不仅封了他不小的官,还帮他解决了婚姻大事:“辛未,封隰川王逊熮次女为太平县主,配袁彬,赐诰命冠服鞍马等物。”
我查了一下字辈,这个隰川王朱逊熮是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那一支的,和朱祁镇的爷爷朱高炽是同辈。也就是说朱逊熮的女儿是朱祁镇的姑姑……等等,袁彬娶了朱祁镇的姑姑?所以袁彬成了朱祁镇的远房姑父?我靠这个辈分有点乱啊……
(出处:《明实录·英宗实录》,原文上文已附)
16、明仁宗朱高炽是是被大臣李时勉气死的。
(原文:“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出处:《明史·李时勉传》,原文上文已附)
17、河水太冷钱谦益,忠贞殉国马士英。
马士英还真是殉国的,不信可以看一下顾诚先生在《南明史》里的考证。
18、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汉唐野史”、“宫闱秘事”,有很多都是杨慎那货瞎编的。所以杨慎在学术史方面评价一直不太高。
19、明代南京的城隍神是孙策。
孙策在南京守城隍庙,孙权在梅花山给朱元璋看坟,这兄弟俩跟老朱家真有缘啊。
20、有一幅图名叫《一团和气图》,经常出现于现在的折扇、挂历等装饰品上,因为其喜庆的名字和萌萌哒的画风,深受我国广大中老年人的喜爱。是的,这幅画的原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
去百度一下这幅画,你会觉得面熟的。
21、朱厚照并不是明朝唯一一个跟妓女有浪漫爱情故事的皇帝,在此之前,景泰皇帝朱祁钰也和某妓女有一段罗曼史。
自行百度“朱厚照 刘良女”和“朱祁钰 李惜儿”,更多故事等着你。
22、明朝的太监不允许姓朱。因为他们是阉人。
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理由。
23、朱祁镇土木堡之围被俘的那天是八月十五,而他从瓦剌回到明朝境内,官员迎驾的那天也是八月十五。不知道他是跟中秋节有仇还是怎么地。
24、《皇明诏令》: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教坊司题名碑记》:色目着猪皮靴,不许乘骑,若行中径,许平民打死勿论。
那谁说老朱家是穆斯林的,你过来,看老朱吃三斤猪头肉再回去~~
25、南京有个朝天宫,明朝的时候是道观,同时郑和在这儿祭祀过妈祖,同时还是祭祀孔子的文庙,和太学生学习礼仪的地方。我最近去的时候,发现这里面居然还供奉了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遗址出土的佛骨舍利。
三教合流,不知道各路神仙在天上有没有打起来?
=======================8月11日第二次更新分割线=======================
26、明代对私自净身管得非常严,一旦发现有私自净身的偷偷留在京师,统统杖责一百赶出去。但是已经割掉的又长不回来,回老家还是找不到工作,那么如何就业呢?方案一:给大太监当家奴。方案二:到太监专用澡堂给太监搓澡,这种人被称为“无名白”。
27、明宣宗朱瞻基的诗画双绝。
28、明宪宗朱见深上朝的时候说话很流畅,但是平时就有点结巴,所以很少和内阁大臣单独聊天。时间久了,内阁大臣也习以为常。某天朱见深心血来潮突然想和几位阁老讨论点事,结果阁老们毫无准备,面面相觑,最后居然啥都没说出来,于是不得不匆匆散会。
29、杨廷和有个儿子叫杨慎,张居正有个曾孙子叫张同敞,文徵明有两个曾孙分别叫文震孟和文震亨。
家学渊源,信不诬也。
30、明朝可能是少有的当代工艺品比古董还贵的时代,明朝人对本朝各种工艺品的热衷远远超过对古代器物的珍视。比如宣德炉,比如德化窑的白瓷,比如成化官窑的斗彩,比如永乐“果园厂”的剔红漆器,比如时大彬制作的宜兴紫砂壶,比如各种锡器、竹器、核雕……当然,现在这些东西也都变成珍贵文物了。
(出处:张岱《陶庵梦忆》)
31、明代工商业发达,又没有315,所以造假业也很发达。有人能用纸伪造成皮靴,从外表看和真皮一模一样,只是一下雨就抓瞎。琥珀也有伪造方法:《物理小识》:“琥珀……近有药炼木脂蜂巢而埋土成者。辰珀色暗不香,则黔阳以青鱼魫造者也。广中以油煮蜜蜡,为金珀”。此外《天工开物》中还介绍了用金银混合法伪造真金和鉴别真伪的方法。
32、上过高中的应该还记得课文里一首辛弃疾的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词中的佛狸祠在现在南京的六合县瓜步(瓜埠)一带。瓜步这个地方还发生过一件巨有名的事:朱元璋密令廖永忠沉船淹死小明王韩林儿。
33、朱元璋对服装设计有特殊爱好。比如明朝生员所穿的襕衫,以及每个男子都戴的网巾,都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
34、徐光启信天主教,还有个拉丁文教名:保禄。现在一般翻译成保罗。
35、“世宗一日诵经,运手击磬,偶误槌他处,诸侍女皆俯首不敢仰,惟一幼者失声大笑。上注目顾之,咸谓命在顷刻矣。经辍后,遂承更衣之宠,即世所称尚美人是也。从此贵宠震天下,时年仅十三,世宗已将耳顺矣。”
嗯,经典玛丽苏小说霸道总裁(皇帝)爱上我的剧情,而且还是大叔X小萝莉,这口味……
36、胡宗宪的JJ很大,经常拿出来自己摸着玩。
(原文:“胡少保宗宪素自负嫪毐之具,醉后辄欹坐肩舆中,以手摩之,东西溺舁夫及从官肩。咸掩目而笑,胡故自若。”)
(出处:冯梦龙《古今谭概》)
=======================8月12日第三次更新分割线=======================
37、崇祯年间流寇四起,各路英雄好汉模仿水浒传的路数,都给自家起了外号,比如“闯塌天”、“立地王”、“一堵墙”等等,但是文盲流寇们到底是怎么想出这些外号的呢?其实这些外号都来源于当时流行的一种赌博游戏“叶子戏”,他们的绰号很多都是叶子戏里的纸牌的名称,甚至连李自成“大顺”的国号,最初都来源于叶子戏。
这就好比日本有人想造反,然后用游戏王卡牌的名称给手下当外号……
38、高拱《病榻遗言》(也有不少人认为是伪作):
上愤恨语臣曰:“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争奈东宫小里?”连语数次,一语一顿足一握臣手。臣对曰:“皇上万寿无疆,何为出此言?”上曰:“有人欺负我。”
隆庆皇上您就这么个形象啊……
39、有兴趣有耐心的话可以翻一下《明史·五行志》,记载了各种神奇的琐碎事,比如某家生了一只公鸡突然下蛋了,某家阿姨第一年生六胞胎第二年生七胞胎,比如某家八十多岁的守寡老太太突然生了娃……总之特别八卦。
40、想不想感受下“每个字我都认识,合起来就看不懂”的感觉?请翻阅俞大猷的《剑经》,一定会让你领略到汉语的博大精深:
中直八刚十二柔,上剃下滚分左右。
打杀高低左右接,手动足进参互就。
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
阴阳要转,两手要直。
前脚要曲,后脚要直。
一打一揭,遍身着力。
步步前进,天下无敌……
没看懂?嗯,没事,反正我也没看懂。
41、人名地名的翻译实在是技术活,想当年第一次看到“插汉虎墩兔”这五个字的时候,天知道它对我造成了多大伤害。。。那个首先把明末的察哈尔林丹汗翻译成插汉虎墩兔的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插汉你妹啊!翻译的还能更猥琐一点吗!
下面是喜闻乐见的积水潭二大爷,啊不是,西涯公李东阳李阁老专场!
42、李东阳小时候是神童,因为太神了被景泰皇帝召见,年纪还小,跨不过皇宫的门槛,太监抱他过来的时候跟他开玩笑:“书生脚短。”李东阳应声答曰:“天子门高。”
(原文:东阳四岁能作大书。景泰时,以神童荐。内侍扶过殿阈,曰:"神童脚短。"应声曰:"天子门高。"既入谒,命书"龙" "凤" "龟" "麟"十余字。上喜,抱置膝,赐上林珍果及内府宝镪。)
43、焦芳的脸特长,跟驴似的。某次对李东阳说,你那么擅长相面,帮我看看吧。李东阳看了半天然后一本正经的说:“左相象马尚书,右相象卢侍郎,将来肯定能当上尚书侍郎什么的。”焦芳想了半天才反应过来马和卢合起来是一个“驴”字,李东阳是在黑他。
44、焦芳初还朝,失记朝仪。李西涯曰:“以鸣鞭为度,一鞭走两步,再鞭又走两步,三鞭上御道。”芳诺之,旋悟曰:“公乃戏我。”
还是驴。
45、邃翁冬天气盛,而西涯怯寒。二公同坐,西涯屡以足顿地作声。邃翁曰:“地冻马蹄声得得。”西涯见其吐气如蒸,戏云:“天寒驴嘴气腾腾。”
又是驴。
李大爷你就跟驴过不去了是吧?
46、李西涯在京邸,款同乡会试。酒数行,诸君告起,欲赴他席。公曰:“且住,有一题商之:‘东面而征西夷怨’二句,诸君安知所以然乎?”众默然。公笑曰:“无他意,只是‘待汤’。”
双关,这里的“汤”也可以指商汤,也可以指羹汤。
47、李东阳送给陈师召一匹马,陈师召只骑了一次就把马还给李东阳,李东阳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陈师召说,往常我骑马回家,一路上能写六首诗,怎么今天只能写两首?一定是这个马有问题。李东阳无语良久,然后说,大哥,是因为这马跑得快……
艾玛居然都写了这么多了,以后更新可能也只一次更一两条了,没啥说的了,厚颜无耻地继续求点赞!
朱元璋曾通过方国珍的哥哥方国璋牵线向元朝请降,获得了朝廷荣禄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的任命。但最后却出尔反尔,拒绝诏安,囚杀使者。
这究竟是肿么一回事呢?还要从龙凤政权的建立说起。
1355年(元至正15年)二月,刘福通于亳州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复国号曰宋,建元龙凤。利用民间“明王出世”的信仰,称韩林儿为“小明王”,意图号令全国的起义者。韩、刘的队伍并非唯一的反元力量,而且大多数“红巾军”与刘、韩势力其实并无实际组织联系。
“反元革命”发展到这时,军阀化的诸部 “起义军”与元朝政府的关系已经不是单纯的对抗。对这些实际的独立政权来说,保证自身利益方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 承认“龙凤”政权、自立为王、乃至于名义上归降元廷都是为了保证各自的独立的适时之举。例如朱元璋最初便不欲承认韩宋政权,而是倾向于谋求不“受制于人”的自立,但考虑到“欲藉为声援”,还是选择奉其正朔。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军占领集庆(南京),七月,韩宋政权封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行枢密院平章政事。但朱元璋势力却保持着“事皆不禀其节制”的实际独立:
杜遵道、刘福通立韩林儿为君,韩林儿造言宋苗裔也,群雄是其门弟子,皆从之。时滁阳王(郭子兴)方卒,归葬滁阳。未久,闻召谕造言门弟子孰先后之?创乱之功孰魁况?孙德崖以滁阳部将,意欲统滁阳之众。其子闻之,惧辨不能,以文召上代辨。上总兵于和阳,日与元战。诸战将谓张天祐曰:“公当自察,果能率众御胡,则朱往;不然,则公往。”张遂代往。上发兵及亲率将和阳西南民寨节次削乎。张自亳归,赍毫州杜遵道文凭,授滁阳王子为都元帅,张为右副,上为左副。(《皇明本纪》)......上初欲不受,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后以诸将议,欲藉为声援,从之。纪年称龙凤,然事皆不禀其节制。(高岱《鸿猷录》)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迹》)
选择接受元朝“招安”,奉其正朔,享其官爵的“群雄”也不在少数。例如张士诚、方国珍等都曾接受元政府的官职。张士诚在自立与归顺朝廷之间多次反复,接受朝廷太尉头衔后恢复了江南至北京的海运, 4年(1359-1363年)输粮达48万石,意义重大。方国珍一面名义从属于朱元璋,一面又是元朝的江浙行省左丞相,爵衢国公。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也在与元政府有过招安接触的人物之列。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兴兵保元的义军统帅察罕帖木儿利用红巾军分兵北伐的空档,挥军夺取宋政权的首都汴梁,“刘福通奉其伪主从数百骑出东门遁走。(官军)获伪后及贼妻子数万、伪官五千、符玺印章宝货无算。全居民二十万,军不敢私,市不易肆,不旬日河南悉定。献捷京师,欢声动中外。”(《元史·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八》)
龙凤政权遭遇惨败之时,作为名义上的“大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朱元璋却采取观望姿态,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援助汴梁方面。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又在洛阳集结诸将,率官军大举东进,意在从红巾军手中收复山东。八月察罕致信劝降红巾军山东守将田丰成功,山东州县已志在必得,如此淮河河道以北将无红巾军的立足之地,“江南震动”。
在得到义军东进的消息后,从未真正归属过韩宋政权的朱元璋依旧没有选择援助北方的“抗元同袍”,而是主动向察罕帖木儿派去了通好的使者。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张士诚与陈友谅势力两面夹击,与察罕结盟——至少保持良好关系是朱元璋在当前险恶外部环境下能做的最好选择。更何况,有证据显示其他势力也在进行与察罕进行“道军旅之情,请期约之会,以遂夹辅之谋” 的外交努力。
太祖闻李察罕帖木儿下山东,江南震动,遣使通好。时陈友谅据上江,震扼安庆;张士诚据苏州,故有北方之好。(刘辰《国初事迹》,注: 刘辰是《明太祖实录》的编者之一,《国初事迹》是作者为《明太祖实录》做的资料底稿)
元朝政府与朱元璋集团之间的首次接触就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听闻元军在山东进展顺利,势如破竹,朱元璋下一批使者所持的使命外交使命从“通好”升级为了“结援”! 朱部使者汪河、钱桢二人成功到达察罕在山东的军营,似是完成了诱导朱-李(察罕帖木儿汉姓李,字廷瑞)结盟的使命。
八月己卯,大明遣使至汴梁,与元将察罕帖木儿通好。时察罕帖木儿用兵山东,招降东平田丰、乐安俞宝等,其势颇盛。太祖尝曰:“河南李察罕帖木儿兵威甚振,先遣杨宪往彼通好。”及是,察罕帖木儿下山东,又遣汪河往彼结援。(《国初群雄纪略》转引刘辰《国初事迹》)
太祖以都事汪河及钱桢往察罕军中结援,河至军中,议论称旨。(《国初群雄纪略》转引 《龙飞纪略》)
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李二集团盟约的完成让他获得了专心对付陈友谅、张士诚集团的有利环境,也许他的意图也仅限于获得安全的外部环境。而察罕等人似意不限此,有不少人认为,将朱元璋真正争取至朝廷一方,至少使朱元璋接受朝廷的册封对他们来说更为有利。其中包括方氏集团的二号人物,方国珍二兄——时任元通奉大夫、防御运粮都元帅、衢州路总管的方国璋。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攻取婺州,趁威派主簿蔡元刚出使方国珍,使其降伏。方氏认为“江左号令严明,恐不能与抗。况为我敌者,西有吴,南有闽。莫若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变。”(《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表示服从朱元璋,同时方氏身上也还有元朝中央授予的官职。这时方国璋即产生了与做牵线人朱元璋接触使其接受朝廷册封的想法,并付诸行动。由晚清出土的《方国璋神道碑铭》可知:
朱元璋侵衡、婺,公计可使招来之,二年始得其情。 于是朝廷遣尚书张昶等来与公会议,至台,将由婺以趋集庆。
因为这铭碑的撰者与书丹都是元朝方面的官员(翰林学士承旨张隶撰,元中书参知政事危素书),立场也是元官方的立场,故说“使招来”。根据“得其情”可知,方国璋为朱元璋请封的牵线,一定在两年后获得了朱元璋方的某种肯定回答。否则方氏不会通知朝廷派出封使。由《神道碑铭》的其他部分得知,招降朱元璋的封使“尚书张昶等”到达方国珍势力的时间,大概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月左右。元朝朝廷决定授予朱元璋的职位是江西行省平章政事:
元朝遣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奏差张琏赍龙衣、御酒、八宝顶帽,荣禄大夫、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宣命诰书。
朱元璋对于招降的肯定答复,也是出于对当前形势的分析。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察罕军进入山东境内,连收东平、济宁、齐河、泰安等府县,围攻济南三月克城。察罕攻克济南的时间大致在至正二十一年十二月,从时间上来看,济南匡复极有可能是朱元璋同意招安的直接诱因。元军在山东进展顺利,若察罕肃清北方,韩宋政权便走到了穷头陌路。可以预见,龙凤政权被消灭后,察罕的下一步必然是挥师南下。而东方的张士诚、方国珍势力均有朝廷的封官,自己的头衔却是龙凤政权的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西方的陈友谅则自称皇帝。此时加入朝廷一方,最次可以保全自己作为独立军阀的势力完整,而称帝的陈友谅就会成为所有人的靶子。
但是,作为一名沉稳的政治家,戒骄戒躁,明晰利害,时刻掌握主动是一项基本功。朱元璋所作出的每一步都不迟不晚恰到好处,济南落城使他同意招安,但使者却不能直接到达我境,只能由牵线人方国珍转送,我若闭门不迎,反而是他们陷入被动。故主动权依然在我。接受“册封”是朱元璋与方国珍集团、更重要的是与察罕帖木儿集团博弈的筹码。在朱元璋的计划中,真正接受“招安”的条件也许是察罕真正恢复山东全境。他现在正默默注视着山东随后的战局。
所向披靡的元军果然在益都(青州)的坚城下碰了钉子。元军全力围攻益都数月之久都没有看到落城的迹象。前景又变得不明朗起来,朱元璋决定对已到方国珍处的朝廷封使不理、不问。
昶等航海至方国珍处,及一年,国珍二次差人以其事达于太祖,不答。( 刘辰《国初事迹》)
为招降朱元璋牵线的方国璋自然不会知道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朝廷的封使已经到达,“将由婺以趋集庆”,但婺州此时并不太平。驻守此地的“苗军”曾是一支南方少数民族地主武装势力,前首领杨完者。因派系矛盾同属元朝官军序列的张士诚部屠杀殆尽,遂转投朱元璋势力。 但是至正二十二年二月,苗军将领王保、刘震、蒋英突然叛变杀死明军统帅朱元璋的爱将胡大海,持其首级前往方国珍处避难。方国珍自然不敢接纳,方国璋明白,若处理不好这支苗军就会成为方-朱势力关系破裂的导火索,而“招安之事”自然也就告吹了。
时苗军聚婺州,其将王保等杀渠帅出奔,过仙居,所过纵剽。 昶急与公谋。公曰:“今招安之事垂成而苗军忽变,必入吾境,则吾民必见害。而彼闻之,将疑我怀去就。我请往谕保等,庶乱可弭。” (《方国璋神道碑铭》)
国璋决定亲自与苗军首领见面, 二月二十一日却被怨恨方氏拒不接纳其入境的苗将袭击。 国璋持矛力战杀10余人,打得长矛折断,中箭而死,年46岁。元廷追封他为越国公,谥荣愍。因他为朱元璋的册封而死,元璋也遣使致祭。
已而苗帅蒋英等叛,杀胡大海,持首奔国珍,国珍不受,自台州奔福建。国璋守台,邀击之,为所败,被杀,太祖遣使吊祭。(《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封使就这样被晾在浙东,着急的人不止方国珍一人。晚明人钱谦益认为,察罕帖木儿在招降朱元璋的牵线中也扮演了角色, 钱氏坚信,至正二十二年六月察罕致信朱元璋“通好”即与元朝中央的册封有关。
按:察罕破汴梁,下山东,海内震动。我太祖遣使通好,察罕亦致书相答。已而,有张昶、马合谋至,察罕为之也。太祖曰:“察罕书辞,欲以甘言啖我。”所谓“甘言啖我”者,即荣禄、平章之命也。 (《国初群雄事迹》)
钱谦益的判断其实不完全正确。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察罕致书朱元璋的目的大概是催促其接受滞留于方国珍处的封使,正式接受招安。书信中的“辞媚而婉”很有可能是向朱应许了新的条件,也许受任的官职不限于“荣禄、平章”了。对于察罕的口头应许,朱元璋的第一反应是质疑,其直接理由是“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 朱元璋没能看到自己之前的使者(恐其被察罕扣押),只收到了察罕的口头答应,其不信也在情理之中,太祖判断察罕的底牌依然没有打出,“就封”依然是自己手中的一个重要的筹码。结合当时正忙于与张士诚、陈友谅、陈友定等势力的冲突,朱元璋做出了 :"方有事之秋,未暇与较,姑置不答。"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能看到的删订后的《明太祖实录》刻意隐去了察罕书信的重要内容,仅含糊地称其为“通好”。中间一段太祖关于天人原理“大元必丸”的阐述,可能也是“史官的创作”。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六月戊寅,元中书平章察罕帖木儿遣使来通好。时察罕遣使致书于太祖,太祖谓左右曰:“予观察罕书,辞媚而婉,是欲啖我,我岂可以甘言诱哉!况徒以书来,而不返我使者,其情伪可见。吾观天下事势,若天未厌元,而彼之所为有以厌服人心,则事未可知。今其所为,违天背理,岂能有成?且人谋不如天,从天与人,人不得违。人贪天,天必不与。我之所行,一听于天耳。夫天下犹器也,众人争之必裂,一人持之则完。今张士诚据浙西,陈友谅据江汉,方国珍、陈友定又梗于东南,天下纷纷,未有定日。予方有事之秋,未暇与较,姑置不答。”(《明太祖实录·卷十一》)
至正二十二年六月朱元璋接到的察罕书信其实是察罕对朱元璋的绝笔。就在六月,投降察罕的田丰因察罕“待朝廷使者甚简傲,又所施设多术数,无忠誠心。”大失所望,忿曰:“我以山东地降汝,又为汝平海上諸城之不同心者,诚以汝為元朝中兴人物也,今若此,是汉室之曹操耳!”(《庚申外史》)遂于六月十四日设计刺杀察罕帖木儿,自天子至草民无不为之哗然。“帝震悼,朝廷公卿及京师四方之人,不问男女老幼,无不恸哭者”(《元史·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二十八》)
朱元璋自然也是哗然的天下人之一,他的第一反应也许是英雄相惜,毕竟他后来为察罕亲自撰写了祭文,其中包括各种呜呼哀哉的感慨。但作为一个极度成熟的政治家,朱元璋马上恢复了理智,马上派人以“买马”的名义调查虚实,核实察罕帖木儿的死讯。钱谦益注意到,在《明太祖实录》中,“买马”刺探军情的真实目的再一次被抹掉了。
不意未几田丰、王士诚刺杀察罕帖木儿,太祖遣千户王时等赍银三千两往方谷真,附海船到大都体探元朝及李察罕、李思齐等军马事情。谷真差吴都事同去。既回,带到马十匹。(刘辰《国初事迹》。《实录》载在癸卯三月,但云令谷真市马。)
朱元璋必然认识到,察罕帖木儿的死代表中国政治形势的重新洗牌,旧有的势力对比已被打破。察罕的继承人王保保,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能否控制局面尚是一个未知数。但可以确定的是,维护元朝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了。不出意外的话,出于对廓锅贴木耳能力的怀疑,北方各将也将陷入争夺权势的混战之中。钱谦益也认同察罕之死使朱元璋打消接受“招安”想法的决定性因素:
李察罕下山东,天下震动。太祖亦遣使通好。元遣户部尚书张昶、郎中马合谋以江西行省平章授太祖。太祖闻察罕死,不受。马合谋不屈死。(《月山丛谈》,俞本《纪事录》作都事马木舌)
......元使以航海来,淹留逾年,而察罕被刺之问亦至矣。野史所谓太祖闻察罕死不受命者,是也。太祖闻察罕死,叹曰:“天下无人矣!”又曰:“元朝不达世变,尚敢遣人煽惑我民。”察罕之死关系岂不重哉!刘辰《国初事迹》大书其事,无所隐避;国史虽多微词,亦不尽没其实,参互之,可以考见。(《国初群雄事迹》)
滞留方国珍处的元朝封使张昶、马合谋等人,直到至正二十二年的十二月才得以与朱元璋相见,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朱元璋的羞辱、残杀:
昶等航海至方国珍处,及一年,国珍二次差人以其事达于太祖,不答。国珍以为若不置于他处,祸将及我。遂令昶等往福建,平章燕欠不花差人往建昌,王溥平章达其情。溥忻然遣儒士饶某等到京,奏昶等在铅山界首等候。太祖命符玺郎刘宗启于广信迎之。昶等果至,宗启伴至衢州,械昶等到京外,裸其体入城。至省前,太祖赐各人衣冠。入见不拜,太祖怒曰:“元朝不达世变,尚敢遣人扇惑我民!”将出杀之,昶无一言,惟马合谋抗对,口出不逊之言。太祖令壮士缚之。至暮,留昶一人,以死囚代之,与马合谋、张琏出聚宝门外诛之,以三人首发福建界首示众,监刑官韩留亦诛之。数曰后,太祖谓刘基、宋濂曰:“元朝送一大贤人与我,尔等可与之议论。”及出,乃张昶也。除行中书省都事,不久升参政。自知政,多合太祖,赏赐甚多,权豪震动。李文忠克杭州,执平章长寿、丑的管等官到京,太祖曰:“此等皆元朝大臣,给以脚力路粮,送至境上,任其还乡。”昶心怀旧主,以国事通。获其书,太祖令冯国胜、杨宪鞫之,处以极刑。太祖谓丞相李善长曰:“被他侮弄我这几年,碎其骨,投于水。”(《 刘辰《国初事迹》)
我们看到的《明太祖实录》又隐去了朝廷使者持宣命诰书来册封朱元璋的真正目的,再一次糊其词地称其为“欲通好于我”。然而,即使是对朝廷使者真实目的有所不知的人在阅读这条史料时也会有所怀疑,元朝派遣尚书级中央大员来宁,绝不可能是简单“通好”。必有其他目的。
( 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十二月壬辰)元遣户部尚书张昶航海至庆元,欲通好予我。方国珍遣检校燕敬来告,上不之答,敬还。国珍惧,乃送昶于福建平章燕只不花所。时左丞王溥在建昌闻之遣人报上上命溥招之来且命符玺郎刘绍先候之于广信溥招昶果至遂偕绍先赴建康昶见上问其所以来昶俛首无一言。上不欲穷诘,命中书馆之时召问,以事知其才可用,遂留之。
随后朱元璋选择了继续观望,不接受元政府开出的条件,也不为“招安”一事与朝廷主动进行接触,但与察罕帖木儿-王保保集团继续保持关系。就在朱元璋斩杀朝廷来使的至正二十二年十二月,王保保的使者带领之前朱方使者来到了集庆。
是月元将扩廓帖木儿遣尹焕章以书来献马。先是,其父察罕帖木儿驻兵汴梁,上常遣使通好。既而察罕亦以书来聘。上以前所遣使不返,不之答。至是察罕已死,扩廓帖木儿代领其众乃遣焕章送我使者自海道还,因以马来献。扩廓帖木儿者,察罕帖木儿甥也。本姓王氏,名保保,察罕养以为子。 (《明太祖实录·卷十一》)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癸卯春正月,朱元璋“遣中书省都事汪河送尹焕章归汴,以书报扩廓帖木儿”,表达了保持朱-王两集团间友善关系的意愿。
曰:“元失其政,中原鼎沸。庙廊方岳之臣互相疑沮,丧师者无刑,得志者方命,悠悠岁月,卒致土崩。合下先王奋起中原,英勇智谋过于群雄,闻而未识。是以前岁遣人直抵大梁,实欲纵观,未敢纳交也,不意先王捐馆。阁下意气,相期遣送使者涉海而来,深有推结之意,加之厚贶,何慰如之,薄以文绮若干用酬雅。意自今以往,信史继踵,商贾不绝,无有彼此,是所愿也。”( 《明太祖实录·卷之十二》 )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集团占据京师,朱元璋更是摆出盟友的口气,对王保保表示了他的愤慨:“孛罗犯阙,古今大恶。”,表示如果若孛罗“侵寇不已”王氏即可遣使与他“渡江相约”,他必将出兵相助,“ 乱臣贼子,人得而讨之 ”。朱元璋承认他与王保保舅父察罕的军事同盟,在面对孛罗帖木儿时依然有效。
( 甲辰 十二月)乙巳,上遣使以书与扩廓帖木儿曰在:“尝观英雄得志于天下也,何其难哉!立于始或沮于终,成于前或坠于后,此古今之所深惜也。曩因元政不纲,中原大乱其命将出师罔有攸济者。阁下之先人頴川王以一军之卒,用于众败之余,仅得加兵于齐鲁,功未及成而祸婴不测。使一时豪杰莫不悼惜。阁下孝切于衷,勇发于义,鼓率愤旅,雪仇耻以成父志。方其临难不挠,意气慷慨,激励三军,虽李存勖之规略,莫是过頴川为不死矣。迩闻北庭多事,变生肘腋,控制河朔,挟令夷夏。孛罗犯阙,古今大恶。此正阁下正义明道不计功利之时也。夫以阁下雄才,待之有余,然常胜之家,意多轻敌,应变之术,不可不审。今阁下居河南四战之地,承頴川新造之业,边度未固,近郊多垒。其所以军民相附,邻与不窥者,诚以頴川存日能尽抚养盟好之道,而人不忍遽绝也。或孛罗侵寇不已,阁下何靳一介之使渡江相约,予地虽不广,然春秋恤交之意常窃慕焉。且乱臣贼子,人得而讨之,又何彼此之分哉!况予近平伪汉,四境已安,正息兵养锐之时,岂不往助阁下乎?且英雄豪杰相与之际,正宜开心见诚,共际时艰。毋自猜阻,失此旧好。兹专人备道斯忱,惟阁下图之。 (《明太祖实录·卷之十五》)
朱元璋在“招降”事件中与察罕帖木儿、方国珍、国璋等人几次政治交锋,一直将主动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处处达到利益最大化,唬的察罕、朝廷、方国珍、方国璋甚至王保保团团转。显示出这位卓越政治家沉稳、灵活并存的高明手腕。
1,明朝享国276年,其中有135年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差不多每两年就有一场让人民逼到人吃人境地的饥荒。
2,大明作为礼仪之邦,极其注重伦理道德,例如明朝烈女节妇加在一起总共35829人,人数是元朝的48.3倍,是宋朝的130倍。
3,还是关于礼义廉耻的事情,根据明朝常州府志记载,明朝常州女性在丈夫去世后,断指两人,割耳两人,毁容5人,刺喉一人,自杀六人。大明高官曹端在他家训中规定,女性如果不守妇道,则给她一根绳一把刀,关到牲口房里让她自尽。
这与西边阿拉伯世界的沙里亚法交相辉映。
4,为了剿灭农民起义军,明朝曾经向满清提议联合起来,共同绞杀农民军。甚至到了清军杀到长江边上的时候,史可法还在写给多尔衮的信中探讨联合对付农民军的可能性。
5,明长城西部终点设在嘉峪关的原因是这里是明王朝的西部边境,明王朝在嘉靖年间就放弃了嘉峪关以西的全部国土,包括汉文明宝库敦煌。
6,明朝各地都有溺死女婴的习俗,“浙江温台处三府,人民所产女子,虑日后婚嫁之费,往往溺死。”这就导致明朝到了中期各地男女性别比大到惊人:
琼州:男179254人,女70619人,男女性别比2.54:1
长洲县:男221255人,女72861人,男女性别比3.04:1
松江府:男435253人,女147954人,男女性别比2.94:1
建平县:男65814人,女20884人,男女性别比3.15:1
淳安县:男31836人,女14669人,男女性别比2.17:1
慈利县:男31793人,女14138人,男女性别比2.25:1
台州府:男171893人,女73142人,男女性别比2.35:1
夏邑县:男15591人,女6901人,男女性别比2.26:1
7,崇祯很抠门,为了节省一年30万两的费用而开除了李自成在内的所有驿卒,但是根据记载,在他即位的那一年,故宫三大殿落成,建造工费595万两白银,采木用了930万两白银。
8,万历末年,山东大饥,不仅出现了人吃人,甚至到了“鬻人肉于市,每斤价钱六文”的程度。
但是这段时间,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娶媳妇,光婚礼就花了30万两
这点钱,也就能买5000万斤人肉。
前段时间有朋友去了趟安徽歙县,参观了当地有名的“许国牌坊”。许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武英殿大学士,可谓位极人臣,当地导游的解说自然是一番溢美之辞,即使偶有些“名人轶事”,大抵也不过是换个角度表扬表扬,博君一粲而已。
要说到“轶事”,许国还真就有,只是说起来可能不怎么光彩。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当时的许国还只是宫廷的讲官,而掌权者是比他名气大N倍的张居正。那年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按惯例张居正应当停职回原籍守制;但此时的万历皇帝离不开张居正、张大人也离不开权位,于是君臣默契地演了一场“夺情”的好戏,简单的说就是张居正再三请求回家守制、皇帝再三不许,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面子,可谓两全其美。
按说万历是皇帝、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两位权力最大的人联手演戏,看戏的哪敢说三道四?但这个世界上就是有认死理的人,比如吴中行和赵用贤。他们俩一个是翰林院编修、一个是翰林院检讨(比编修还低一级),连“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却偏要上书反对“夺情”,还明里暗里指责张居正是“贪恋权位”、不尊法度。万历和张居正懒得啰嗦,立马就命人把这两个多嘴的翰林打得死去活来,并以此杀鸡儆猴,看谁还敢提意见。
“猴”是吓到了,但被杀的“鸡”却因此得享大名,朝野上下各种敬佩,许国就是二人的“粉丝”之一。许国出生徽商家庭,家里有的是银子,于是送给吴中行一只玉杯、赵用贤一只犀角杯,杯子上刻的词简直把这俩人夸上了天。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最多只能算是许国“追星”,无甚意趣;真正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张居正死了,吴中行和赵用贤复职升官,声望地位与日俱增。“偶像”得到重用,按理说“粉丝”应该开心才对;但许国不仅没有高兴,反而给了二人“一星差评”,《明史》中明确记载了他吐槽二人的文字:
昔之专恣在权贵,今乃在下僚;昔颠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气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负不世之节,号召浮薄喜事之人,党同伐异,罔上行私,其风不可长。
这段话说得非常重,其基本意思是说吴、赵二人自恃“名节”,结党营私、妄议朝政,不把朝中大佬乃至皇帝放在眼里。好在万历没有偏听偏信,否则就这一句话,这两人只怕是又得挨一次廷杖了。
许国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180°大转弯?这事说穿了也没啥稀奇,无非是屁股决定了脑袋而已:张居正“夺情”时,许国不过是有虚名无实权的讲官,那自然是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对敢于正面硬怼朝中大佬的吴赵二人敬佩不已;而若干年后,许大人的屁股已经挪进了朝廷中枢,对批评者特别是吴赵这样有名望有地位的批评者自然是越看越不顺眼,恨不得亲手砸了当年的杯子。
这些年看了不少书,印象中脑袋不受屁股左右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鹿鼎记》的韦小宝,不管当多大的官、挣了多少钱,他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不入流的小混混。但韦小宝毕竟是虚构的,现实中像他这样清醒的人能有几个?绝大多数时候,判断一个人说话做事的目的,先看看TA屁股在哪个位置、再考虑TA脑子会想什么,比纯粹的听其言、观其行要靠谱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