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汤和为什么没被朱元璋杀掉? 第1页

  

user avatar   xi-nan-da-hu-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入股入得早,红利吃到老。

入股入得晚,上市领盒饭。

汤和之功,不在东平越地、南下八闽,不在北伐中原、不在沿海筑城,而在从龙。而且不是徐达等人的肉体从龙,而是在朱元璋最窘迫的时候带资入股式从龙。

单凭这份功劳,只要汤和不作死,就能吃一辈子。

在所有开国功臣中,除了李文忠这种亲外甥以外,朱元璋对汤和真心是最真爱的一个。老朱为了让汤和混个国公,真的是心都操碎了。

老朱对汤和偏爱到什么程度?汤和作为全军主将打西蜀,自己唯一的功劳就是打下了一个李逢春山寨,这种拉胯的仗真心只在汤和这里能看到。

但是即使打成这个鬼样子,洪武四年大赏平蜀将士时,朱元璋实在不好意思给汤和过多的赏赐,于是只赏了“彩叚十五表里”,远少于自己的副手傅友德、廖永忠的“白金二百五十两、彩叚二十表里”。

老朱可能也还是怕汤和有意见,特地把汤和叫过来,假把意思的训斥了一把,大意是:

老汤你这个打西蜀打得什么鸡毛玩意儿,本来我老朱想让你凭借西蜀之功捞个国公的,可你这仗打的实在太垃圾了。于是我就只能勉为其难封你做了“第一侯爵”。

其实吧,老汤对自己这么多年几斤几两完全摸清楚了,无论是平八闽还是平西蜀,自己都表现得实在一般,要不是老哥哥朱元璋罩着,哪里能踩着廖永忠、傅友德这些人当第一侯爵?

于是老汤当即表示:

老哥,我很知足,我自己啥水平自己清楚。

过了几天,老朱可能还是心里过意不去,怕老兄弟汤和心里不痛快,于是:

壬辰,赐中山侯汤和田万亩。

什么是真爱,这就是真爱!

汤和的能力,在群星璀璨的明初将星之中,是出了名的拉胯。但没办法,谁叫他在朱元璋创业初期最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来雪中送炭,为老朱的龙飞之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了那朵托起飞龙扥关键之云。

这个恩情,老朱记得一辈子。因此,即使在以后的战斗中,汤和表现得一塌糊涂,还是在洪武三年位列二十八侯之首,并在洪武十一年被封为信国公,成为了与徐达、常遇春等人并肩的存在。

以汤和的水平居然能混一个信国公,只能说老朱真的尽力了。

但是老朱之所以如此记汤和的好,实在是由于汤和在至正十五年夏天的挺身归附,来得太及时,也太关键。

一、汤和也曾凶猛

归附朱元璋之前,汤和是濠州红军中冉冉升起的一颗年轻将星。

带领十余人投奔郭子兴,被任命为小校;拿下定远之后,收编了以谢成、李德春为首的元军。按照《信国公神道碑》的记载,此次一次性收编了一千五百人,因此被郭子兴命为千户。

与刚开始只能统属十几个亲信相比,汤和第一次形成了自己能够较大规模作战的嫡系武装。也正是凭借着这一千五百人的嫡系武装,汤和在濠州红军接下来的两次至关重要的战役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攻克滁州之战中,汤和杀死了滁州守将,被郭子兴由万户升为管军总管,与朱元璋平起平坐;

在攻克和阳之战中,在最关键的时刻,汤和“以刀断其索”,使得守城元军无法收起吊桥,从而被濠州红军一举攻克。

在这两次大战中,汤和都是带领着自己的嫡系部队进行作战的,表现非常抢眼。夺取和阳之后,汤和辅佐首领张天祐治理和阳,直到朱元璋的到来。

可能是由于和阳离大本营滁阳有一定距离,并且当时元军兵峰依旧强盛。和阳作为近邻长江的重镇,必然是元军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郭子兴的小舅子张天祐对能否守住和阳非常不看好,

《明太祖实录》虽然只记载了:

初,天祐等虽据城,惧不能守,欲收子女财物归滁州。

“欲”字代表想做却还没做。但是从后来朱元璋被任命为和阳最高统帅来看,张天祐必然已经卷了“子女财物”回归滁州,并且带走了一部分嫡系部队。不然凭借张天祐攻克和阳之功以及本身就比朱元璋更高的地位,不可能让朱元璋成为和阳统帅。

张天祐虽然走了,但是汤和还留在和阳城中。此时的和阳城中有军队一万余人,朱元璋自己手底下有三千军队,汤和至少有一两千人左右,其余的军队可能零星分散在其它濠州红军将领手中(也可能一部分被朱元璋收编了)。如果说在“和阳有限公司”里面朱元璋是大股东,那么汤和应该是二股东,其余红军将领是虽然每人手上股份不多、但是加起来占多数的董事会成员。

这些“董事会成员”都是跟着郭子兴出生入死的老兄弟,职位不必朱元璋低,资历比朱元璋更老,因此以郭子兴赘婿身份统军并且没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朱元璋,话语权并不强。

二、关键时刻,汤和的挺身而出

虽然在《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将自己刻画成为了小说男主角,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些人收拾的服服帖帖。但是从后来他们的表现来看,濠州红军的老资格将领们可能只是不再公开跟朱元璋唱反调,但是老朱并不能指挥他们进行主动作战。

从至正十五年春开始,十万元军就将和阳围得个水泄不通。城中一万多濠州红军艰难的坚守了三个月,直到至正十五年夏,元军退兵。

当时虽然围攻和阳的元军已经退了,但是和州境内还有元太子秃坚及枢密副使绊住马、民兵元帅陈埜先等人统帅的大量官军,他们囤积在新塘高望及青山鸡笼山上。鸡笼山就是如今的马鞍山市和县鸡笼山森林公园,打开地图我们就能发现,鸡笼山正好位于滁州、和县往来道路的必经之地。如果在山上驻军,将直接切断滁州、和阳连接的通道,也就将郭子兴部直接一分为二,这就是《明太祖实录》上所说的“道梗不通”。

此时的小城和阳的粮草早已食尽,如果不马上外出寻找粮草,下一次元军攻城时,即使朱元璋有三头六臂,缺少粮草的和阳也不可避免的会从内部瓦解。

所以说陈也先他们驻兵鸡笼山,实在是一步妙棋。切断了和阳与滁州的联系之后,和阳就变成了前有大江、后有重兵的真正意义上的孤城。不动,则饿死在和阳;向前,没有水军,过不了长江;向后奔向滁州,则随时面临鸡笼山上军队的攻击

朱元璋深知无论是坐守孤城还是回撤滁阳,都会面临元军的猛烈攻击。因此朱元璋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一方面可以在和州境内搜刮粮草,一方面可以打通滁州和和阳的大动脉。

但是,朱元璋的这个提议遭到了濠州将领的沉默抵抗,守城作战是逼不得已,但是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班底去主动与元军血拼,很多人并不愿意。看着沉默不语的众人,朱元璋当时必然非常尴尬且无可奈何。

这个时候,和阳红军的二号人物、手底下兵强马壮的汤和挺身而出,也许是由于三个月的守城之战中对朱元璋表现能力的敬佩,也许是由于关于主动出击事宜的英雄所见略同,汤和力挺窘迫的朱元璋,毅然表示愿意以所属军队听从朱元璋调遣,主动出击

我相信,汤和此时在朱元璋的眼中,背后是有光的。这一次雪中送炭式的挺身而出,老朱记住了一辈子。

因此在洪武三年封汤和为二十八侯之首的铁券文中说到:

此虽龙之化,实云之助也。

在《明太祖实录》中,也将汤和此次的挺身而出做了着重描述:

甲午,上攻和州。时同列犹顾望异同,独和毅然以所领兵从上击陈野先,败之,追至赤帝坝,中伤而还。

从此以后,汤和的嫡系部队逐渐与主将一起融入了朱元璋阵营。例如攻打定远时归顺汤和的谢成,在汤和的率领下参与了滁州、和阳之战,后来逐步建立功勋,于洪武十二年的第二次大封功臣时,被封为永平侯;而与谢成一起归顺汤和的李德春,则混得稍微差一些,洪武二年还仅是鹰扬卫百户李德春。

汤和作为濠州红军中异军突起的新秀,他的公然站队,极大的增强了朱元璋的实力,以及树立了被郭子兴公开打压的朱元璋在濠州红军内的威信。

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郭子兴在至正十五年突然去世之后,三把手朱元璋能够在被一把手郭天叙、二把手张天祐两人同时敌视的前提下,在濠州红军内部站稳脚跟,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所以说:

入股入得早,红利吃到老;(汤和)

入股入得晚,上市就完蛋。(朱亮祖)

PS:对元末明初的历史感兴趣的人,李新峰的两本书是绝对绝对不能错过的!


user avatar   luo-mei-luo-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朱元璋的打工仔们,哪类人死得最快吗?

朱元璋做事出糗,掉了链子,而你就在现场,不好意思,你领到了催命符;

朱元璋掉了链子,你不光在现场,还能力满满,把链子接好了,OK,死得更快;

事先就看出要掉链子,劝不听,然后见证他掉链子,你还帮他又接上了,OK,这种人不光死得最快,而且死前还会被朱元璋找由头反复羞辱,死后还要整你家人。

看什么看? 说的就是你,刘基

你说你有功无过,人家还说你伤他自尊呢,这就是朱元璋的逻辑

刘基,第一个非正常死亡的开国功臣。他的下场,在安丰-鄱阳湖之战就注定了。

这是朱元璋在幸运之神全程保送的创业途中,唯一遇到点难度的考验,自己定计,结果出乖露丑,掉到坑里。然后呢?谁把他拉出来,谁帮他接链子,谁死得越快:

刘基、朱文正、廖永忠、邓愈(早故,便杀他儿子)、张中(预言家、术士)、以及廖、俞家族为核心的“巢湖水军系”的几个主要人物,无不如此。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荫蔽南方群雄的华北红巾军眼看不行了,朱元璋却趁火打劫,想渡江北上,帮着元朝给红巾军背后一刀,讨好元廷。

刘基力阻,朱头不听,亲率主力杀害刘福通,掳了小明王,红巾军政权覆灭。但朱头却被庐州左君弼拖住,徐达常遇春强攻三个月而不下,陈友谅果然从上游“空国而来”,顺流直下,大有直捣金陵之势。朱元璋瞬间进退失据,陷入绝境,自打自脸:

“京师空虚,(若陈军)顺流而下,捣我建康,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刘辰《国初事迹》)。

以朱元璋那种极力神化自己的德性,正史竟还能留下他向刘基认错之辞:“不听君言,几失计”(《明史》之《刘基传》),可见那一次确实慌了神,众目所睹,以后也不好意思不认账。

而且刘基还属于人格独立、思想独立,清高、刚直,亦臣亦师的那种人,按朱头的看法就是总能指出自己错误,显出他高明,还一幅牛逼十三的样子,以朱之肚肠,岂有放过之理?!

不光找由头备极侮辱刘基,哪怕他退隐田园、低调避祸,甚至生病,朱元璋也不放过,来回折腾他、刺激他,不光整死他,还整死他长子。

另一个死得早惨两全的是亲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和邓愈死守洪都(南昌)八十余天,才使陈友谅没能直捣金陵,让老朱躲过一劫。加上老朱在鄱阳湖打的那叫一烂,甚至打算抛弃他们洪都守军不管,自顾自败走,朱文正都跟明镜似的,也看穿了这个叔叔的斤两。更过份的是,这个叔叔还感到被侄子“伤了自尊”,不但不感谢,事后竟然不给洪都守军记一点功劳,无功也罢了,甚至还派人来洪都监视他,限制他的权力,更招来朱文正深刻的鄙视。朱文正毕竟也是朱家的基因,没有刘基那种修养,也没有邓愈的谦驯,他要不满意,就要恃功跋扈,就要表露出来,然后被朱元璋训斥,朱文正不管三七二十一,他早就等着这一天,狠狠顶撞回去,据朱元璋的说法,朱文正斥骂他到了“虽鬼神不能容”的地步。

OK,亲侄子、大功臣?拿鞭子活活抽死!

还有廖永忠,做为朱氏集团第一大外援“巢湖系”的头面人物,整个鄱阳湖大战差不多是他们系包下来的。在这些专业人士眼里,朱元璋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业余水准,以及他出过哪些丑(座舰被围,险被活捉),丢了哪些人(畏难思逃)、包括朱元璋的嫡系将领们之不济(冯胜、徐达),心底里也是门儿清。而且都得靠他们填坑擦屁股,最终反败为胜的也是廖永忠。陈友谅在胜利追击中突然被流箭射死,这枝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箭,正出自廖永忠手下一个不知名的小兵。

凭着这枝意外之箭,朱元璋不但逃过大劫,还瞬间成了整个南中国的头号人物,所以老朱当初非常感恩,亲自在廖永忠营门口写下“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定为首功之臣。只是转背就把廖永忠记上阎王账,隔年朱元璋派人“接”小明王渡江以暗中害死,这件非同小可的脏活,专挑廖永忠去干,就已是准备灭口了,一灭百灭。

所以早在朱元璋大清洗(胡案)之前几年,就急急的找了个片汤理由赐死廖永忠。巢湖系的主要人物,在后来清洗中无一幸存,即使俞通海那种开国前就为他战死且绝嗣的(俞通海他爹俞廷玉也为朱战死),朱元璋还不忘整他的弟弟。

另外一个倒霉的“功臣”则颇为讽刺---以神算出名的预言家“张铁冠”,张中是江西民间的奇人,宋濂服他神算,“从之者吉,违则凶”。刘辰在《国初事迹》里将张中与刘基并列,尊为“处州刘基、江西铁冠”。

他投身“革命”很晚,却迅速得到朱元璋的格外重视。至正22年(1362)正月,朱元璋来到龙兴(南昌),见到邓愈推荐过来的张中,张中就成功预言三个月后康泰会在龙兴造反;以及集团二号人物、军事领袖邵荣将带着赵继祖起事反朱;第二年又预测到应天(金陵)忠勤楼会发生火药殉爆事件。

宋濂做为明初大儒,做人如治学一样严谨,属于比较唯物主义类型的学者,绝不盲从盲信。但他所以折服张中这类不入流的民间术士,主要是张中对鄱阳湖战事的预测,当年七月癸酉日,朱元璋请张中预测战况,张中答以“五十日当大胜”,果然八月壬戌日陈友谅中箭死,癸亥日陈部5万大军投降,宋濂不得不服他神明。然而就是如此神算,也在开国后下落不明,一说他突然无缘无故投水而亡,另一说他诈死而隐匿民间,也许,他也算到跟着朱头不会善终吧。

更不能想像的是,朱元璋连自己亲外甥、有卫青之才的李文忠也不放过。按说,以李文忠这样的出身加上能力,堪称朱元璋最完美的心腹,就这也没逃过毒手。李文忠所以如此,无非是他见过朱元璋掉的一次链子:鄱阳湖大战前夕,东线也出事了,朱元璋亲家谢再兴(朱文正和徐达的岳父)忍受不了朱的暴戾,竟打开浙东门户诸暨,投了张士诚。幸亏李文忠及时补救,诸暨才未沦陷,使朱元璋避免了两线之危。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夫的儿子,朱家微贱时,还受过家境略好的李家接济。后来战乱加疫病,两家离散,文忠丧母,李父听说朱元璋在滁州带兵,便携子投奔。多年后,朱元璋还曾深情回忆相聚时的辛酸一幕,李文忠(小名保儿)扑到舅舅怀里放声痛哭,朱元璋伤心动容,把李文忠当亲儿子看,为他延请名师,等长大了,朱元璋常把保儿安排到邵荣身边,一是监视这个素有战功威望的集团二把手,二来让保儿得到学习历练。文忠在邵荣言传身教下,成长为朱元璋嫡系里最能打仗的英才。可是,随着李文忠的赫赫战功,朱元璋的疑心病又犯了,对这个亲外甥开始不放心,暗中派人监视他一举一动。甚至保儿在严州睡了一个娼妇,朱元璋都知道,还派人杀了娼妇,将保儿叫到金陵一顿臭骂。这次朱元璋逼反谢再兴,虽说全靠保儿救场,朱头的回报是加强监视,最后干脆把杨宪派到李文忠身边当监军。杨宪是什么人物?特务机关头子、锦衣卫前身“检校”的一把手,相当于蒋介石身边的戴笠。杨宪一到李营,就罗织构陷,将保儿的幕府贤才几乎一网打尽,抓到金陵杀的杀,充军的充军。即使后来保儿在北伐中战绩辉煌,功勋不下卫青,而且李文忠为人谦退,即使如此,最终还是死得不明不白。

朱元璋这种几乎完全靠天赏饭的开国者,没那个自信去“保全功臣”,他的能力无法撑起这种驭人的格局。

而汤和能够幸存,看上去,像是把所有条件占全了:1,能力平庸,功少败多;2,完美避开安丰-鄱阳湖这个坑;3,站队早; 4,及时递枕头,出卖李善长; 5,儿孙早夭,再把他整死汤家就绝嗣,吃相不好;6,老乡。

然而这些仍只是皮毛,汤和真正得以不死,是他多少为朱元璋解决了某种渴求---自己的能力被下属敬服和欣赏。

太难了,不是那种简单的舔狗,必须得在实践中见识过朱元璋的高明。

以朱元璋那两下子,大明功臣全部抖落干净也找不出几个服他能力的。毕竟,大伙对朱元璋,都是在职务、名份、淫威下的一种服从,而不是佩服。

汤和为什么“行”呢?

汤和“参加革命”较朱元璋为早,按《实录》的说法,汤和还是朱元璋的“革命领路人”,而且战功和地位一直强于朱。但三年后,朱元璋凭借郭子兴的扶持后来居上,成为和州总兵官,这是朱元璋对汤和心理优势的来源之一。

当然,郭子兴出于种种考虑,还让朱头统领张天祐、邵荣、赵继祖、耿再成等一众能征惯战的老革命。这又把朱头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全凭裙带上位的他心里发虚,举措失常,令后人费解。

比如部队开会,朱头不敢坐大厅的帅座,而是故意迟到,一人挤在大家坐剩下的一角上(《太祖实录》、《明史》)。其实稍了解朱元璋的人都知道,在一生中,朱元璋对面子、对权力的追求是不顾一切的,而现在如此“低调自抑”实无他因,战功非他所立,难以服众。

那几年,朱元璋一直在威望危机中挣扎,有能力的将帅多不把他放在眼里:

“事无定制,官无定员,纷纭错杂,玉石混处。勇而有谋者辄居上,苟一语不合,互相戕贼,元帅十八人,乌合坐宪府”(夏玉润引舒頔《贞素斋集》)

在众人的斜眼中,朱元璋迫切需要盟友,而时任管军总管,又是同乡的汤和,就成为拢络的对像。汤和还算配合,一来能力相近,同病相怜;二来他在阵营中也需要奥援,所以慢慢达成合作,在后来朱元璋一步步篡取郭家军的争斗中,汤和的具体作用,史无明载;从种种迹像上看,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面对郭天叙、张天祐主持队伍大计的局面,是弱势一方,关系微妙;汤和恰好能在两派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为朱元璋调和关系,争取信任,并且最关键的---为朱元璋利用这种信任,害死郭天叙、张天祐提供了便利。集团内部,汤和有自己一派人马,有他为朱头站台,也利于朱头在脆弱的过渡阶段聚拢人心,搭建起班底。

这可是朱元璋咸鱼翻身,改变命运的一页。

所以朱头对汤和的报答也很丰厚,而汤和似乎还不太领情。

攻下金陵后,朱头为了进一步发展力量,主动配合元军夹击张士诚,连下常州、江阴、宜兴等地。朱头专把常州留给汤和,让他坐镇一方。张士诚本就兵锋不锐,而东线最难守的又是常州东面的江阴突出部,朱头将这个苦活交给吴祯、吴良兄弟。常州方面只需应付无锡土豪莫天祐,这明显是对汤和的体贴,让他在一个相对舒服的地方刷弱敌攒资历;同时平衡在湖、浙作战的邵荣。干的是轻松活,得到的却是最优厚的酬赏,汤和先从地位已很高的统军元帅,升到同佥枢密院事,再凭着普通的军功,居然升到宰相一级的中书平章。

然而,直到朱头称吴王前后,离定天下不算远了,汤和心底依然瞧不起朱头。有一次,汤和又提出某个要求,朱头不像过去那么迁就,没批准,汤和大为不满,酒后狂言:

“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汤和传》)

-----好家伙,一不如意,就发牢骚要投奔张士诚!嚣张跋扈跃然纸上。可知当年,汤和正是跻身朱、郭两派之间,“左顾则左、右顾则右”,令朱元璋诚惶诚恐的巴结他。

史笔仅仅从指逢里透出这么一句话,就撕碎了朱汤“革命友谊”的神话,这就是所谓的“老实人”汤和!闹了半天,不过是塑料花兄弟情。史书吹嘘汤和对从军不久的朱头“委心推奉”是何等滑稽?也从根子上拆穿了朱元璋早年创业时那英明神武的人设---没人真正服他。朱汤合作就是以利相交,还是朱在主动“求爱”,所以汤和才觉得朱头该他的,欠他的。

那么问题来了,以朱之性格,一旦天下大定,这种喂不熟的家伙就是八个脑袋都会砍了,为何却放过汤和呢?

在我看来有几点:

1,类似言行在当时将领中具有普遍性,因为军事能力的短板,朱元璋的威望一直成问题。位登吴王之后,他担心的第一件事就是一票功臣宿将们能否以帝王之礼待他。

为了发出正告,朱头找上心腹嫡系徐达,自导自演来了一番语重心长,实际是正告汤和这类外围人士:

“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吾昔起兵濠梁,见当时主将皆无礼法,恣情任私,纵为暴乱,不知驭下之道,是以卒至于亡。今吾所任将帅,皆昔时同功一体之人,自其归心于我,即与之定名分,明号令,故诸将听命,无敢有异者。尔等为吾辅相,当守此道,无谨于始而忽于终也”----《明太祖实录》卷14

刨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浮词,朱的担心一定有感而发,折射着大伙对他不够尊敬,无礼悖慢或常有,也就不显得汤和冒尖了。

2,汤和能力平庸,缺乏声望

朱头眼里,天下姓朱之后,能力差、声望低的下属,意味着安全,意味着威胁小。

定鼎之后,朱头还是敲过汤和,洪武三年(1370)第一轮大封功臣,汤和以老资格的中书平章,竟不封公爵,恩典反在邓愈之下;邓家当年是自己拉的队伍,后来在邓愈手里改投郭子兴,朱头谋取郭家军的过程中,邓愈驯服沉默,照旧一心卖力。但不论如何,邓愈跟朱头的关系没有汤和走得近,终是“外人”。可“外人”倒先于汤和封了国公。汤和手里没有任何能打的牌了,向朱头顿首谢罪。天下在手的朱头,有事没事就拿旧怨锤老汤,老汤非常识相,他的救身之术,只有七个字:示弱、任锤、求包养。

真正救了汤和的,是洪武初年,明军在各战场高歌猛进,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都在北疆横扫残元,威名赫赫。汤和不过在浙江、福建打些顺风仗,出于平衡考虑,朱头重新扶持汤和,让他攒功,以分徐、李之势。以汤挂帅,配上廖永忠、康茂才、杨璟、周德兴、傅友德这些高手,平定四川的明夏政权。明夏领袖明玉珍已于四年前去逝,弱子寡母在朝,朱元璋看来,这简直是让汤和白捡功劳。

谁曾想,汤和一上阵就吃瘪,面对三峡天险之一的矍塘峡,久攻不下,任朱头如何恼火,汤和也是束手无策。朱头急火攻心,几乎天天移文骂汤和“何怯之甚也?!”、“逗挠如此,何以总军政,寄国命乎!”,在三军面前,汤和颜面无存,估计死的心都有了。最后还是靠两个“外援”型队友傅友德、廖永忠打开场面。傅友德出奇制胜,绕道破敌,副帅廖永忠配合发力,正面攻克瞿塘天险,进入夔州,汤和只有跟在后面吃洗脚水的份。

朱头为此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平西蜀文》以大赞傅友德等人,说什么论功“傅一廖次”,只字不提汤和,似乎这位老战友人间蒸发了一般。

然而真正得到救赎的,却是汤和。傅友德、廖永忠属于“超能外援”,只会让朱头自卑心发作,迟早清洗。只有丢人现眼的汤和,让朱头的安全欲得到满足,反倒起死回生。

能耐人被你锤了,必不服,必生怨,一旦有机会,你未必制得住,只有杀了省心。 而汤和这种“废柴”,还不是任你捏圆搓扁?!

正是这个奥妙,紧接着次年汤和又北征,大败于断头山,把副手章存道(怀远将军、平阳左卫指挥司使)的命都送了,朱头反倒一改黑脸,以佛系待汤和,让他和李善长搭伴,一起营造中都凤阳。此后让他镇守北平,巡边陕西,功劳平平,却反得善果,封了国公。要知道,章存道的父亲章溢,可是朱头最喜欢的谋士。

3,始终清楚自己的利用价值

其实汤和还是那个汤和,当年索取不成便出言要挟也好,今天夹着尾巴装老实人也罢,都证明他在不同条件下,懂得自己的利用价值在哪。得势时便不让价,一定利益最大化。失势时,则装可怜,把所剩的利用价值算准,并用到巧处。

自从丢了几次脸后,汤和对皇帝处处“恭畏”,绝不骄盈,让朱元璋为自己威服手腕的高超而得意;二来,即使能力之内的事,绝不逞强冒尖“证明自己”,而是装傻充嫩。三来,善揣上意,及时送台阶。

洪武21年,明王朝完全稳固,徐达、李文忠、邓愈、廖永忠都已不在世,汤和先于朱元璋表态,交出兵权,迷惑了对手,保护了自己;其后让他去沿海防倭,他装废柴,非请朱元璋派熟悉浙东海事的方鸣谦一同前往,到任后,又大兴土木,广征人丁,搞得民怨载道,自损名声。等到朱元璋嫌李善长活得太长了,汤和又先一步猜到,出卖李善长,给上边递枕头。

汤和总是恰到好处,把握分寸,不光给朱元璋干脏活行方便,且给了朱元璋内心深处最稀缺的满足感:总算还有个把人服俺老朱的能力啊!物以稀为贵哈,哪还舍得杀呢?

正是这些努力,使汤和熬到了疾病期,这一生病,连话都说不出来,朱元璋既使再反复无常,一念之意,也下不了手。

应该说,汤和有大聪明,明明自己才是嬴棋的那一方,还把输棋的人哄得自以为是胜利者,牛逼十三,得意洋洋,反倒同情起对手来了。朱元璋这个翻脸如翻书的杀人魔王的死穴,只有汤和这种“弱者”才掐得准他的脉。


user avatar   che-cong-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明史·汤和传》开头,就知道这个人的结局注定不会太差。

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这跟徐达差不多,当初在滁州时,徐达挺身而出,代替朱元璋为人质交换孙德崖,同样是其结局的一个伏笔。

其实汤和对朱元璋也是发过牢骚的,朱元璋对汤和也是多有不满。

汤和驻守常州时,一次请示未得到朱元璋满意的答复,他便在醉酒时埋怨:“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毕竟对你那么恭敬,而你却如此对我。

朱元璋的反应是“闻而衔之”,已经心生嫌隙了。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细数汤和在征陈友定时的过失,只封他为中山侯。

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洪武四年朱元璋以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溯江而上西征明夏政权。明夏丞相戴寿扼守瞿塘关,守将莫仁寿在瞿塘峡横架铁锁,封锁江面。又遇大雨,江水暴涨,汤和无奈驻军大溪口,数月不进。当时傅友德率军自秦陇入蜀,攻克绵州,廖永忠挑选精兵破瞿塘关,进入夔州,汤和这才“引军继之”。班师回朝论伐蜀功,傅友德、廖永忠受上赏。

当时的明夏政权,明玉珍已经死了五年,明升不过十五岁。伐蜀之战,就是送给汤和的功劳。但是朱元璋对汤和此战的表现非常不满:

上复谕中山侯汤和曰:朕前者命尔统师伐蜀,尔乃驻兵归州逗留不进。非颖川侯(傅友德)越关度险直入剑阁,致戴寿撤瞿塘之兵,还援汉州。德庆侯(廖永忠)因得乘虚攻破瞿塘,则西蜀何由可下。后攻保宁,又不勇往。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

汤和此时,已经是深刻了解了朱元璋的为人,又加上本就是他能力不足造成的,他只能“顿首谢罪”。

洪武五年的三路大军北伐,汤和跟随徐达出征,本应是一次帅师而出、凯旋而归的战争,这又是一次加官进爵的机会。但是徐达一路作战不利,汤和在断头山遇敌战败,平阳左卫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此时朱元璋的反应是“帝不问”。

洪武十一年,汤和因功进封信国公时,朱元璋赐给汤和的诰书写道:

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论见功。

汤和之功,朱元璋在诰书中写的明明白白:

东平越地,南下八闽,西擒察罕脑儿酋长,下巴蜀,颇有其功。

这是先批评一句,然后论功封你为国公,你得记着你是有过失的,是我朱元璋既往不咎。

以上就能看出来汤和与朱元璋微妙的关系。

洪武二十一年,汤和以年老乞骸骨,当时开国六公爵,徐达邓愈李文忠已病逝,其余公侯“皆在京师”,但是“见和之请”,才“次第以为言”。

这,就叫眼力见。

朱元璋同意汤和等人的退休申请,便在凤阳为汤和等诸公侯营造府第。当时浙闽一带屡有倭寇扰民,他对汤和说:“卿虽老,强为朕一行。”汤和不负所托,在沿海营造数十城,兵丁役夫数万人,浙地百姓已有怨言,汤和却说:“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直到嘉靖年间,倭寇肆虐沿海,汤和筑造的数城皆坚固,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

朱元璋的用人水平还是毋庸置疑的。

洪武二十三年,汤和因病失声,朱元璋“即日临视,惋叹久之”,病情刚有些好转,又让汤和的儿子把他迎接至京师,坐车入宫。洪武二十七年,汤和病情更加严重,朱元璋“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

感情如此之深,夫复何求。

汤和晚年,经历了胡蓝案,听闻了李善长、冯胜、蓝玉、傅友德之死。行事愈加谨慎,在他每年一次的入京朝见,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从汤和刚开始的“约束甚谨”、驻守常州的牢骚;到伐蜀之战后的顿首谢罪、春秋高思归故乡的乞骸骨;再到晚年的“益为恭慎”。没有胡惟庸的得寸进尺,没有蓝玉的骄姿蛮态,只在慢慢的改变自己的行事态度,跟随领导性格的转变而转变,小心驶得万年船,或许这就是官场中明哲保身的最佳方式吧。

开头说徐达和汤和差不多,他们俩的结尾也差不多。

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 ,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达固辞。一日,帝与达之邸,强饮之醉,而蒙之被,舁卧正寝。达醒,惊趋下阶,俯伏呼死罪。帝觇之,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表其坊曰“大功”。胡惟庸为丞相,欲结好于达,达薄其人,不答,则赂达阍者福寿使图达。福寿发之,达亦不问;惟时时为帝言惟庸不任相。后果败,帝益重达。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

还不懂吗?( ͡° ͜ʖ ͡°)✧


user avatar   zhang-cc-8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样理解这句话?从这句话来看,应该如何与女人相处?


  

相关话题

  明朝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己巳之变的时候,明朝在皮岛的军队为何不出兵捣虚? 
  石虎,朱元璋,张献忠这样的杀人狂魔,为什么没有出现被正义的侍卫一刀杀死的情况?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太祖朱元璋,哪个更强? 
  朱标如果没有英年早逝,朱棣会抢夺皇位吗? 
  如何看待《江南百景图》将秦桧、魏忠贤等人定级为天? 
  张居正为什么叫三儿子张懋修季子? 
  如果明朝时有知乎,会出现哪些问题和回答? 
  明朝为何恢复活人殉葬制度? 
  大明风华里朱祁镇和瓦剌公主这对CP你磕吗? 

前一个讨论
如果把14nm的cpu长宽增加一倍,是不是就可以得到7nm的cpu的性能?
下一个讨论
《三体》里程心、艾AA和庄颜哪个最适合做女朋友?





© 2024-06-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