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名人传记,时代背景-二战,主题-反法西斯,不用看预告片,都能猜到这大概又是一部“冲奥”电影,换言之“为了拿奥斯卡奖而拍的命题作文式电影”。
命题作文的特征就是四平八稳,起承转合都十分精准,因而也时常缺乏惊喜。《至暗时刻》也大体在这个四平八稳的框架之内。但是它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点,让这个命题作文绽放出了不一样的色彩。
首先自然是主角丘吉尔,和演员加里·奥德曼。丘吉尔的大名在国内也是家喻户晓,但更多详情多数就停留在盟军领袖、叼着雪茄的胖子为止了。
这个人物也是有不少争议的,他是一个脾气很大不易相处的人,连国王都忌惮他三分;作为保守党议员,却有公开的反党历史;作为海军大臣,在一战中他批准的进攻土耳其的达达尼尔海峡的行动惨败;在二战中他个人在他不顾一切坚决抵抗纳粹的态度,也有人视之为不计后果的赌徒心态;他对罢工工人、作为盟友的苏联的敌视也让他在许多地方形象不佳…… 可见这是一个多面的人物,在不同人心中他有完全不同的形象。虽然丘吉尔家喻户晓,但电影在丘吉尔的形象上是有挺大的发挥空间的。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冲奥片。冲奥片里的丘吉尔必须是高大的、正义的、坚定的,上述的那些黑历史,只能用于反派对他的中伤。为了衬托他的高大,影片中的反派只能被进一步丑化了。希特勒只是一个虚幻的背景板,这部电影的真正反派是以张伯伦为代表的主和派。
说到张伯伦,我们脑中跳出的第一个词是“绥靖”。纳粹大肆扩军,撕毁凡尔赛条约,英法没有反应;纳粹吞并奥地利,张伯伦没有抗议;纳粹声索苏台德地区,张伯伦飞到慕尼黑拱手奉上;纳粹吞并了捷克并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却躲在碉堡后面静坐,眼睁睁地看着盟友波兰沦陷。今天的眼光来看,他就是无能卖国的代名词,人人必除之而后快。
然而,这样的人,为何仍被丘吉尔留在内阁中呢?因为丘吉尔需要张伯伦在保守党中的声望和号召力。换言之,张伯伦的绥靖政策,至少在当时的保守党中并没有那么不受欢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损失,使得人人都不想再看到战争发生,力求和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主流思潮;在绥靖的同时,张伯伦政府也大力扩充了军备,为后来的抗争打下了基础;同时,从容貌仪表都能看出一二,张伯伦是上个时代的英国绅士,他的政治思维还是十九世纪的,国王和首相们在每次战争后划分势力范围,并以贵族的名誉担保对协议的遵守,而张伯伦错误地把希特勒也当做信守诺言的绅士了。
但无论如何,他的绥靖政策在客观上大大助长了纳粹的气焰,让二战初期的局势岌岌可危。丘吉尔正是最早看透希特勒的狼子野心,而被推到前台的。这部电影对张伯伦的丑化,在于丘吉尔上台后,他还在从中作梗,为了求和,不惜阴谋让丘吉尔内阁倒台。而历史上,在丘吉尔上台后,张伯伦是尽全力支持的。丘吉尔上台是因为反对党的拥护,而保守党的人心还在张伯伦这里。尽管之前受辱下台,张伯伦还是在各种场合多次鼓励保守党人支持丘吉尔,也符合他老牌绅士的作风。影片中丘吉尔“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的就职演说,由于张伯伦不表态,换来的是议会的鸦雀无声;而历史上这次演说得到了381票对0票的绝对支持。
说了这么久张伯伦,想说的是这部电影还是用了各种套路来制造冲突、凸显丘吉尔。形象是更高大了,但这没有让演员加里·奥德曼更轻松。把一个伟光正的形象演得可信并动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变态反派形象出名的加里·奥德曼(在中国特别受欢迎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还让他在中国有了一种近似小李特殊待遇),本人长得一点也不像丘吉尔,化了妆也不太像,丘吉尔那典型的笑容他也没有。
和几年前的影帝埃迪·雷德梅恩对霍金那令人震惊的形体模仿相比,加里·奥德曼选了另一条道路:在雪茄、胖子、强硬这些大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理解,演绎出一个令人可信的丘吉尔。
这份可信,不仅是在那几场著名的演讲戏中散发出的气场,也有向美国求援时的低声下气,对同僚下属的火爆脾气,在这背后是他私下对抗战前景的犹疑与焦虑。这也是一个伟光正的冲奥传记人物仅有的塑造空间了,好在加里·奥德曼牢牢把握住了。我们看到了一个在风口浪尖上,承受着巨大压力的老头,在庙堂之上被掣肘之时,通过秘书桌上的亲人照片,通过地铁上的诚恳访谈,找到了抵抗到底的决心与信心。丘吉尔再高大,也是一个令人崇敬的遥远形象,然而当他的气概通过一个个普通老百姓之口,坚定地对纳粹说出Never时,才真正穿过荧幕,穿过70年的岁月屏障,直击我的心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地铁上那一段的剧情明显是编造的套路,却令我动容的原因吧。
文章开头说了,这部电影有两个不同于一般冲奥片的点。那么另一个是什么呢?这部电影中再现了许多下议院辩论的场景。和今天的下议院辩论相比,看看有何不同?
再看看片名,“至暗时刻”,是啊,整部电影的色调都很暗,惟有一束强光不知从何处来,照在丘吉尔的身后。这种特征鲜明的打光叫高反差布光,类似于绘画中伦勃朗的风格,能赋予角色或对象更大的张力,制造出视觉焦虑感。
在这部电影中则映衬出了一个走出黑暗奔向光明的领路人形象。
而这黑暗中的一束光,仿佛也是丘吉尔本人的心境,在一片压抑的黑暗中,那他所坚信的远方的希望。
通过观众熟悉的民众之口来诉说豪情,通过高反差布光来反映心境,通过切身体会而来的自然表演,这个丘吉尔,一定会在影史中留下自己的位置。
---------------------------------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三大原因,第一个是地位。姚明和林书豪在NBA的地位不一样。
姚明进NBA的时候,抛开状元的身份,所有人都知道斯特恩是把姚明当成中国版jumpman一样捧,给了未来NBA符号式球星的定位。给最一流的资源,那时候火箭是个小弱队,进不了季后赛的,一个赛季下来全美直播都没几场。结果姚明来了年年雷打不动上圣诞大战,奥尼尔科比那时作为联盟头牌,死敌那么多,圣诞大战全都让给姚明火箭来打。一直到奥尼尔东游去了热火,奥尼尔圣诞大战的对手才换成科比。当时乔丹马上第三次退役,科比本来被捧为接班人,结果出了鹰郡事件,卡特希尔都连年重伤,詹姆斯韦德这批人还未成熟起来,NBA急缺立得住的偶像,斯特恩为了保住NBA的品牌力广撒网,谁也不知道未来的联盟的logo式人物是谁。那时候全明星网络票选,中国网民多,姚明新秀赛季就上首发,第二年直接当票王,挤掉奥尼尔,咋没像现在一样改制度,网络票选只占一半。
姚明进了NBA是这个地位,所有球员都看得见,场上场下小动作放一边,谁敢种族歧视?无意间蹦出几个涉嫌歧视的词,全都赶紧道歉。第一个赛季穆大叔场上直接一肘子怼姚明喉咙上,给姚明怼晕了,场下敢蹦一个辱华的词儿来不?
林书豪就是个落选秀,十天合同一签的临时工,地位和姚明根本比不了。
第二是国籍,对于美国球员球迷来说,姚明是中国人,是代表中国男篮打球的,跟美国没啥关系,是带着庞大球迷群体来送资源的人。而林书豪是美国人,土生土长的美国篮球人,也曾经入选过美国篮球集训队,是跟大家一起抢资源的自己人。美国球员,球迷,媒体等会更在意,对他批评得也会更直白,更苛刻,更不留情面。日本韩国啥艺人来个出轨有了小三啥的,who care?但咱本国文小哥吴大叔来个出轨小三的事儿,微博服务器都扛不住,会爆。
第三就是心理因素,反差。你可以忍受空降来的学霸一直比自己成绩好,但是如果哪天有个学渣考得比你好,你就会很不爽。姚明就是那个空降来的学霸。来的时候就是状元秀,几乎联盟第一身高,比奥尼尔都高一块儿,新秀赛季就打上主力,场均十多分,后面常年前三名的命中率,在那个内线为王的年代,谁站在场上只要不瞎都看得出来姚明不太好对付。
但林书豪就是那个逆袭的学渣。从前几年大家都不放在眼里的落选秀,到哪支球队都是被裁,突然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和话题性,甚至打上了无数球员梦寐以求的主力,很多人心里不舒服。就连我作为林书豪球迷,看到丁威迪打出来了,我心里其实也是不爽的。
林书豪遭到歧视和其他不公正待遇的原因有很多,但和姚明相比,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以上三个。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