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这种女真人对汉人的同化,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第1页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再今天上午,我回答这个问题

随后,有很多人作出评论回复。我看到 @正山和震 朋友的评论,然后我做出了回复。

@正山和震 朋友的评论,以及我的回复中,我们彼此说了一个问题,

问:史学界早就定论了,搜相关期刊和论文即可。答主祖上旗人,老追这些话题,是不是过头了?
答:……知乎的讨论风气,就和多年前的论坛类似,大部分人热衷的是借话题吵架和表达态度立场,而不是认真查阅问题当中有用的知识普及干货。
“史学界早就定论”……确实有很多相关学术论文了。但在知乎,没几个人看过,大部分人还是以阅读《明朝那些事》和《窃明》为主。


正如“畅所欲言”这个成语,不知道我的回复,能否让 @正山和震 朋友满意。不过,我希望您依然保持您的疑问和追问的兴趣,能抽出时间,来看看我写的这个答案。

年底下,事情也的确很多,今天也就是中午下午有些空,就顺便再写个答案。

我从一条史料入手,简单说一下明朝辽东地区存在的民族文化特征。这是历史事实,就属于“史学界早就定论”的内容。但是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细节的人来说,一定会深感震撼和惊奇。


敕谕建州卫掌卫事都指挥佥事李满住,曰:昔我祖宗临御之日,尔祖李诚善、尔父释伽奴,皆善事朝廷,宣力效劳,守御边境,安享禄秩。迨尔继承,益修臣职,以绍前人。今复来朝贡,特升尔为都督佥事,仍掌卫事。尔宜益顺天心,永坚臣节。尔奏保故指挥同知荅剌兀男、锁罗干等二十人,悉升袭官职。如尔所言,及奏辽东东宁卫军人佟玉,通晓女直文字,乞与书办,已敕辽东总兵镇守官,令查审本军,他无违碍,即令随尔同去;否则,令于东宁卫住坐女直人内,别选笃实堪用者与尔。

就是这段文字,出自《明英宗实录》正统七年二月十三(甲辰日)。从行文格式就能看出来,这是一条敕旨,是以皇帝的名义,嘉奖女真建州卫首领李满住,对他来京朝贡的行为给予表彰,并将他的散秩官职,由都指挥佥事升至都督佥事。

这段文字连同标点符号,仅仅217个字。但是里面内容如果一一细说,足可以展开写一本书。涉及到明朝的卫所军户制、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羁縻卫所政策,辽东都司卫所下的少数民族归化军户、翰林院四夷馆的人才选拔、女真羁縻卫所首领官爵的袭承等等复杂的历史细节。

我没时间写成一本书,只好挑重点,尽量简单说个皮毛。所有的重点,我已经永粗体字标出了。



1、

明朝的卫所武职军官,分流官和世袭两类,即“流官八等、世官九等”的俗称。三品的卫指挥使以下到试百户的9等,是允许子承父业的世官;从都督到副留守的8等,属于流官。前者是一个卫所下的中下级官员,后者是中央和地方都司一级的高级军官。这个区别界限,非常明显。

当明朝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采取羁縻卫所形式时,没有完全套用这个标准,做了很多改动。

建州卫李满住是谁,我觉没必要解释了。他的父亲释伽奴,从明朝那里得到“都指挥佥事”的散阶武职,看似是流官。现在明朝升他当都督佥事,这个是特别加恩的连升三级,因为在“都指挥佥事”和“都督佥事”之间,还有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两级呢。

当然,羁縻卫所的待遇比较特殊。羁縻卫所首领的官职,虽然也在兵部的《选薄》内罗列,但他属于散阶官衔,不参加明军军官武选,官看着很大,但不在正常职述范围内,是明朝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特殊形式而已。


2、

辽东东宁卫军人佟玉。这个佟玉,就是辽东东宁卫的女真族明军。

明朝初年,辽东人口稀缺,汉人极少,朱元璋和朱棣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三万卫、铁岭卫和东宁卫等卫所,极力招抚女真、蒙古、高丽土著胡乣人口,然后把这些卫所迁到辽东,成为辽东都司下25个卫的一部分。

三万卫在开原、铁岭卫在铁岭,东宁卫在辽阳。这三个卫所力,山东籍汉人汉军的比例极低,都是胡人。

到了明朝永乐时,众所周知,明成祖不仅热衷招抚少数民族,还热衷外交,随着郑和下南洋和亦失哈九进奴儿干都司,由很多番邦蛮夷来明朝入贡。随着而来的问题,就是迫切需要外语翻译和礼宾接待人员。

永乐五年,明朝翰林院设立四夷馆,培养翻译礼宾官,当是叫“通事”。其中女真语和朝鲜语翻译,是从辽东都司东宁卫的女真和高丽族军户官学儒生里面选拔。

“辽东例有朝鲜、女真通事,送四夷馆以次铨补鸿胪官,旧止用东宁卫人,盖取其族类同语言也——《辽东志·卷三·通事》。”

这个佟玉,显然就是个女真族通事官。

辽东地区少数民族军籍人员,通过考取高级通事官,保选进京,入四夷馆,这是他们发挥自身语言优势,抓住机会步入仕途,实现快速升迁的捷径。在从事礼宾接待和翻译工作时,他们还得到各种好处。女真羁縻卫所的首领,都会向女真族通事官行贿,朝鲜使团为打探情报,也备好送给高丽族通事官的礼金礼物。

这些都是汉官得不到的灰色收入。经过官场上的多年历练,一些人还会朝廷调任回辽东地方,成为总兵、副总兵、卫指挥使等高级职务。



3、

“乞与书办,已敕辽东总兵镇守官,令查审本军,他无违碍,即令随尔同去;否则,令于东宁卫住坐女直人内,别选笃实堪用者与尔。”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李满住来京朝贡时,向明朝朝廷提了一个要求:他认为,东宁卫这个叫佟玉的通事官,女真语说的非常好,他希望佟玉和他一起返回建州卫,当他的书伴(秘书、师爷)。明朝表示可以啊,告诉辽东总兵官,让东宁卫掌印官查看一下佟玉的军籍和履历,只要没有什么违规的地方,就让佟玉和李满住一起回建州卫;如果东宁卫不放行佟玉,那就再从东宁卫里,给李满住找其他的女真族通事。

这说明,当时辽东,都司卫所下的女真族明军,和羁縻卫所的女真首领,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女真族的文化影响和人口,再整个辽东地区的也极大。

明朝是一个非常重视人口户籍普查的政权,对军户户籍的管控更严格。全国各地卫所(包括少数民族羁縻卫所)的军官的人事档案与职业履历,都有专门的《武官选薄》,由北京兵部复杂管理和更新核对。


明朝洪武年间,当以山东籍汉族为主的明军在辽东半岛登陆,与北元军阀、王氏高丽开始争夺东北亚地区的领导权时。明朝曾希望让辽东汉化。

但明朝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政权,他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应对辽东的寒冷气候环境,他的武装力量也不能保障北方边疆的安定。既然如此,他没有能力向塞外持续组织汉族移民,无法在辽东建立以汉民为主的农耕生产模式和稳定的农业社会运行体系,也就无从谈起让辽东彻底汉化了。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只能重用当地女真、蒙古和高丽族。“迁天下人填实之,以洗辽金之陋”的目标不仅没能实现,到明朝中后期,辽北和辽西的胡化程度反而加深了。作为人人皆知的“远恶军州”,动员内地汉人迁往辽东,难;已经强迁到辽东的汉人,不让他们逃回去,更难。只能让胡乣人口在这里生活。

明代辽东的面积不大,南北民风却出现胡汉有别的特点。如此社会氛围,经过近百年的作用,到明朝中叶的成化、弘治年间,形成胡汉血统杂糅,却未能实现文化融合的“辽人”群体。作为行政中心的辽阳,也成为分界点。

辽阳以南,汉风盛行,汉人移民普遍不愿意迁往频频受北虏东夷侵扰的辽北和辽西,集中在辽南,盖州卫海州卫等处,都是祖籍山东的汉人军户,辽东半岛成为人口较多、汉人比重占有明显优势的成熟农耕区;辽阳以北,胡气愈重,尤其在开原、铁岭、抚顺和辽西广宁,安置女真和高丽人的三万卫、铁岭卫和安乐州就在这些地区,还不断接受内附的蒙古人,半汉化的胡乣军户在当地人口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

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在辽北辽西,都有女真与蒙古裔的辽人响应配合;在辽南,以汉族为主的辽人,自发组织起激烈反抗。

所以说,辽东的女真人是怎么实现对汉人的同化呢?

答案就是:明朝的辽东,就没能实现真正意义的汉化。当地所谓的“汉人”当中,有极大比例是归附的女真、蒙古和高丽人,他们和边墙外的蒙古各部、女真各羁縻卫所,以及鸭绿江东岸的朝鲜,长期持续保持密切联系。




最后,我再说一件更加鲜为人知的明初历史:东宁卫逃人事件

明朝一个卫,理论有五个千户所。东宁卫有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和女直五个所。

“东宁”二字,指的就是今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平壤。

高丽王国有两京,王京在开城、西京在平壤。元朝至元六年八月(1269年),也就是在第八次蒙古—高丽战争爆发前夕,西京都统领崔坦和李延龄向元军投降。忽必烈苦于高丽的叛服不定,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取“东土安宁”之意,把西京改为“东宁府”,归辽阳行省管辖,成为元朝领土。

朱元璋最初想完全继承元朝版图,明朝不仅继续沿用了“东宁”这个名字,还在这里设千户所,招抚土著居民。高丽原本想趁元朝式微收复故土,看到朱元璋的做法,肯定会忿怨情绪。

而南京、海洋和草河三个千户所,源于三个地名:第一个是金朝末年女真人蒲鲜万奴东夏国的首都,在吉林省延吉市以东;第二个是北朝鲜咸镜北道吉州郡旧称;最后一个在北朝鲜咸镜南道的咸兴郡,是元朝合罗城万户府的别称。从名字就可知,这三个所和女直所的军户,是洪武十三年,明军首次深入朝鲜半岛东北部与图们江南北两岸,在当地招抚的女真人和高丽人。

洪武十九年,出于所处位置过于偏僻,运粮困难,且有必要缓和与高丽的关系等方面的考虑,明朝把这五个所全部至内迁辽阳,以此为基础,建立东宁卫。

辽阳是南、北两城格局。南城有城门六个,其中东门两个;北城有城门三个,其中东门一个。按由南向北的顺序,三个东门分别叫平夷门、广顺门和永智门。

东宁卫没有单独的卫城,经历司、镇抚司、指挥使行台公署与中高级军官住所,安置在辽阳北城内。东宁所的高丽族军户,聚居在辽阳城东和东北,以至于当地人把永智门叫“高丽门"。辽阳北城的北门和西门,原本叫无敌门和武靖门,当地人习惯叫北达子门和西达子门,出了这两个门,是大片“达子营”,达就是鞑,是东宁卫女真族军户聚居区。


朱元璋把他的儿子派到各地做藩王,有三个王被封在辽东:广宁的辽王朱植、沈阳的沈王朱模和开原的韩王朱松。朱棣靖难起兵时,朱模和朱松因年幼尚未就藩,朱植奉诏取海路返回南京。

辽东都司听从建文帝之令,总兵官杨文统领辽军入关,与燕军作战。三年后朱棣夺位成功,杀戮建文遗臣。辽东官员得知消息,都想逃跑。山东已被燕军控制,贸然南渡无异于自投罗网,唯一比较安全、还有条件容留他们的地方就是朝鲜。

靖难发生时,朝鲜趁机在辽东地区煽动民心,对明朝进行报复。在朝鲜的煽动下,东宁卫的一些高丽族军户举家逃亡,还有高丽族武官被发展成间谍,利用职务便利泄露情报。因故在永乐初年,辽东地区出现渡江投奔朝鲜的逃亡潮,既有高丽人和女真人,还有害怕遭到朱棣报复的汉人。朱棣夺了皇位,多次向朝鲜索要逃人,朝鲜反应怠慢,隐匿不还,引起他的不快。

以上,就是在永乐初年,中朝第二次外交摩擦的导火索——东宁卫逃人事件。


这些事情发生后,明朝也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说在东宁卫下,又设置由汉军组成的东宁中左所。但是明朝对整个辽东地区的改动,非常有限。他的国力,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不能让辽东汉化。

永乐之后的仁宣时期,随着明朝进入守成状态,辽东的整体局势,是逐渐恶化,最后导致土木堡之变中的辽东浩劫,明朝在辽东的羁縻管控体系,被入侵的蒙古瓦剌(收也先控制的大汗脱脱)打垮了


明朝天启元年三月,努尔哈赤军攻占沈阳和辽阳。辽阳城破时,辽阳成里的居民是什么反应呢。

”……民家多启扉张炬,若有待。妇女亦盛节迎门。或言辽阳巨族,多通李永芳为内应,或言降夷教之也(《明熹宗实录》天启元年三月二十)”

整个辽北和辽西,民心都是在努尔哈赤这边的。这不能怪李成梁等少数人,而是明朝260多年,始终无力让辽东汉化的必然结果。




  

相关话题

  毛文龙为什么不把他在皮岛多年挪用的军饷拿出来贿赂袁崇焕避免一死? 
  明朝治理有哪些失败之处? 
  如果你是建文帝,如何避免燕王篡位? 
  有送吹援吹萌吹清吹,为何不见汉吹唐吹? 
  明末,满清的所作所为和日本侵华有何区别?日本人如果侵占中国会做清朝一样的事情吗? 
  明朝时汉人对待少数民族,清朝时的少数民族对待汉族,到底哪个更坏? 
  如何看待《明朝那些事儿》中对魏忠贤的评价? 
  反皇汉的能不能说下皇汉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何评价阉党? 
  为何汉族民族感不强? 

前一个讨论
明朝地方行政级别有一级叫路城,这一级别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下一个讨论
如果把螳螂等比放大至大象大小,是否是自然界霸主?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