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明末清初武将李成栋? 第1页

  

user avatar   xiang-tian-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李成栋的出身,我看到过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农民军,是和高杰一起叛投官军的。第二种说法则说李成栋虽然是高杰的部下,但是他不是农民军出身,是宁夏的明朝边军,后来调任河南镇标游击,还参加了开封之战,因为在开封之战中有功,升了副总兵,调到南直隶。一直到崇祯上吊,高杰从山西跑到了南直隶,他才划归高杰麾下。所以他和高杰的关系其实并不大,隶属高杰麾下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这两个说法究竟该采信哪个我也不太清楚,我查过守开封的明军将领的名字,白愚的《汴围湿襟录》里列了守城将领名单,里面没有李成栋。但是在一篇网文中看到过李成栋曾经与陈德一起出击的说法,不过这篇网文没写资料的出处,所以我也搞不明白了。

李成栋的中军杜永和是河南通许人,吴文献也是通许人,殷之荣是商丘人,都来自开封周边,杨大福也是河南人,具体是哪个县的不清楚。李成栋部下的河南人不少,其中阎可义、郝尚久都是凌駉的旧部,罗成耀是左良玉的旧部,而杜永和、吴文献等人都是李成栋的嫡系,没有在别的部队任职的记载,尤其是杜永和,能在李成栋死后成为两广总督,应该是李成栋生前非常信任的人。李成栋的养子中,李元胤是河南淅川人,而且还有曾在河南总兵陈永福麾下的记载,李建捷是直隶真定人,与张月的家乡元氏离得很近。与之相对应的是,李成栋部下的陕西人并不算很多,只有董方策是延川人,李之珍是榆林人,杨大用是安塞人,而且后两个还基本没什么存在感。在高杰早期和李自成相关的经历中,我也没发现有李成栋出场。所以李成栋曾任河南镇标游击的说法还是很有可能的,很可能是以下级军官的身份调到河南,然后逐步积功成为高级将领,所以河南人杜永和、李元胤是他的嫡系,陕西老乡董方策反而不是。降清之后,清朝会把郝尚久、阎可义、罗成耀这些不同来路的河南兵都调到李成栋麾下,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在高杰的部下里,李成栋本来不算太突出。高杰死后,在他的部下中最有希望继承其地位的是他的外甥李本深,南京朝廷给李本深晋太子少保,加左提督职。但同时,南京朝廷又把高杰的兵马一分为七,李本深驻归德,杨承祖驻夏邑,唐应虎驻虞城,苗顺甫驻砀山,李翔云驻双沟,胡茂桢、郭虎驻泗州,李成栋驻徐州。高杰部本身就是个大杂烩,李本深、胡茂桢是他从李自成那里带出来的,郭虎是秦军将领,杨承祖是罗汝才的旧部,但巧的是,这些大部分都是陕西人。李成栋本人来自宁夏,也能融进这个圈子,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他手下的嫡系部队是以河南人为主的,如果他如前文推论不是高杰的嫡系旧部,而是高杰南逃之后才加入其麾下的,李成栋估计和他们的关系也好不到哪去。

刚刚叛投清军的时候,李成栋的地位应该还不算特殊,被清军重视大概是跟着巡抚土国宝攻打上海一带的时候。可以确定的是,沈犹龙、侯承祖两部明军都是被李成栋消灭的,黄蜚、吴志葵两部当时也在附近,不确定他们是被哪一支清军击败的,但是从之后清廷给李成栋增加兵力的举动来看,李成栋在这里面很可能也起到了很大作用,毕竟黄蜚部有两万之众,要歼灭这样一支大军,周围的绿营应该都参加了。再加上嘉定三屠的表现,李成栋成为了江南绿营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江北四镇之一的刘良佐镇压江阴抗清时作战不力,久久不克,被清军主将博洛当众杖责(虽然博洛自己亲自督战之后也没强到哪去)。因此1646年博洛南下进攻鲁监国和隆武政权的时候,带了刘泽清部下的张国柱、黄得功部下的田雄等人,却没带刘良佐。博洛突破钱塘江的时候,我没找到李成栋参战的记载,所以可能是博洛被朱大典等浙江明军阻击之后感到兵力有些不足,又增调了李成栋部来参战。清军下江南时,嫌很多收降的明军战斗力太烂,就把他们解散了,但李成栋部却得到了加强,不过这也导致李成栋部成了一个类似于高杰部的大杂烩,有董方策这样的陕西人,杜永和这样的河南人,张月这样的北直隶人,范承恩这样的南直隶人,甚至还有张道瀛这样的辽东人,还有马宝这样的李自成旧部,河南人又分李成栋自己的旧部和凌駉、左良玉二人的旧部,所以李成栋部队的人数虽然增多了,但战斗力的增加其实很有限。

消灭了隆武政权之后,博洛北返,把李成栋留了下来,一开始估计并没有指望李成栋能攻下广东。当时广东的明军兵力其实还是不少的,仅凭李成栋,想硬啃下来非常困难。但是由于绍武、永历二帝内战的神助攻,再加上惠州的李士琏实在是太过无耻又废物,李成栋轻而易举就拿下了潮州、惠州、广州、肇庆四府,整个广东一下子就崩了,李成栋一直追杀永历帝到广西梧州。但是李成栋兵力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比如说粤西的高雷廉琼四府,基本上都是阎可义打下来的,李成栋追到梧州之后,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去打桂林了,先头部队在桂林城下被焦琏击退,后方又爆发了岭南三忠起义,李成栋上面还有佟养甲这么个祖宗,在广东的地位很不稳定。

李成栋的反正除了因为分赃不均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李成栋当时的处境也很不妙。金声桓、王得仁反正是永历二年一月的事,李成栋反正是在永历二年四月,在这中间的三个月期间,金声桓和王得仁一路进军,非常顺利。王得仁一路杀到了湖广、南直隶境内,有大批义军响应,金声桓则南下赣州,南安的徐启仁、南雄的李养臣都投降了金声桓,赣州岌岌可危。就李成栋当时掌握的情报来看,他应该想不到赣州能抵挡金声桓那么久。如果金声桓迅速攻下赣州,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来和李成栋争夺广东了。南雄已经在广东境内了,是广东的门户,南雄既然归于金声桓,那么李成栋的处境就非常危险。

这个时候,鲁监国军队在福建的攻势也卓有成效,收复大批州县,包围了福州,鲁监国亲自到闽安镇指挥攻城。郑家军盘踞厦门,攻击泉州,李成栋不要指望福建有半点支援。广西方面的明军不必担心,陈邦傅是不可能主动出击的,瞿式耜和他麾下的焦琏等部人手不够,也只能保护桂林周边。倒是广东内部的问题更大,首先就是各路反清义军一直在活动,沿海岛屿、粤西山区和海南岛的义军尤其活跃,李成栋对广东的统治力很有限。而李成栋自己的部下中,佟养甲、罗成耀和金声桓一样是左良玉部将出身,两人是旧相识,阎可义、郝尚久当初是兵败被俘才被迫降清的,李明忠是因为永历朝廷西逃,走投无路才被迫向李成栋投降,再加上马宝,这些人本来就有很强的反正倾向。还有广州本地的军人,如羽凤麒、张启贤、施焜然,他们投降李成栋仅仅是为了保护桑梓免遭破坏,内心都倾向明朝,这些地头蛇世代居住于广州,在广州城内势力极大,如果他们响应金声桓,后果不堪设想。手下的军队大部分都和李成栋不是一条心,这样一支貌合神离的军队是无法打仗的。假如金声桓攻下了赣州,吞并了刘武元、高进库、胡有升等人的军队,李成栋既因为南雄叛变而丧失了五岭之险,又不得广东的军心、民心,和金声桓对抗是没有胜算的。

因此,反正对于此时的李成栋来说是最优选择。这步棋一走,原本和他敌对的王兴、彭信古、陈奇策等广东抗清义军就不会和他敌对,能让李成栋把大批的兵力从粤西调出用于北线。他麾下的各路非嫡系部队也可以在大明的旗号下统合起来,不至于变生肘腋。

李成栋原计划是没打算打硬仗的,湖广和广西是何腾蛟和瞿式耜的地盘,福建有郑成功、郑鸿逵、朱以海,江西有金声桓、王得仁,闽赣两省的清军自顾不暇,更不可能威胁李成栋。因此李成栋最初的打算应该就是借着反正的机会统合全粤的军事力量,先消除自己军队内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也让金声桓没有攻打他的口实,然后再走一步看一步。

李成栋在永历二年四月反正 ,但是直到九月下旬才越过梅岭和清军交战。中间这几个月的时间,他主要干了这么五件事:

第一,派洪天擢等人去广西联络永历朝廷,把朝廷搬回肇庆。

第二,给自己争取了大将军印和总督七省军务的职务。

第三,和马吉翔、庞天寿、陈邦傅等人斗法,争夺朝廷的控制权。

第四,把自己的军队整编为十大营,设十总兵。

第五,招降赣州的清将高进库,然后高进库拖延时间敷衍一番之后最终拒绝了。

由此可见,李成栋的野心其实是很大的,他很可能有完全掌控南明朝政的想法。这就暴露了李成栋最大的问题:自我定位不准。

镇压江南抗清运动的时候,李成栋并没有想那么多,所到之处大杀大掠,眼里只有银子、女人。但是到了广东之后,他已经觉得自己是一号人物了,开始装模作样地优待名士,结交明朝降臣,把脏活都交给佟养甲去干。因为战功太过突出,杀南明二帝,让李成栋把自己的定位抬得很高,可他没意识到,不是他多优秀,而是靠了同行的衬托。

黄蜚是登州水师提督,手下全是海军,一帮陆军在近战肉搏中打赢他有什么可自豪的。侯承祖的卫所兵多少年没打仗了,沈犹龙、侯峒曾手下全是临时武装的老百姓。周之藩部下的隆武帝护驾亲兵也都是新组建的弱兵,攻取广东更是靠了明朝自己作死。李成栋一路从南直隶打到广东,跨越四个省,看起来战绩辉煌,可实际上并没打什么硬仗。在桂林城下碰上焦琏指挥的真正强军,立刻就不行了,但是李成栋打得太顺了,根本没把这小小挫败当一回事,很快又在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组织的乡勇身上找回自信了。李成栋所部的战斗力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仅限于和一般的明军、绿营相比。

所以说,进攻赣州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李成栋割了辫子就水平下降,那就是他的正常发挥。李成栋原本认为,金声桓和王得仁能发展得不错,金王二人在北方替他抵挡清军,他就可以趁机在背后收取赣州。但是他严重低估了赣州清军的力量,初战不利之后,还惦记着永历朝廷的纷争,又返回广东,这样磨磨蹭蹭一番,到了二打赣州的时候,面对的已经是真正的八旗主力了,被打到全军崩溃自然不可避免。

李成栋这一辈子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军阀本色,既没有道德底线,也没有大局眼光,一切决策都基于眼下利益。他在反正之后,把过多的精力消耗在了和陈邦傅、马吉翔等人争权夺利上,忽略了作为一个军阀,军事胜利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他试图控制永历朝廷这一手就是个昏招,虽然陈邦傅的实力确实不能和李成栋相提并论,焦琏、曹志建、胡一青、赵印选等部也均不能和李成栋相抗,但是别忘了湖南还有何腾蛟和他手下的流寇博览会。当年李过追着高杰的屁股把他从潼关赶到延安,从延安赶到山西,要不是高杰正好赶在黄河解冻之前逃到了山西,南明就只有江北三镇了。无论是忠贞营入桂,还是何腾蛟调郝摇旗来和李成栋火并,广西的军事力量对比都会立刻改变,假如李过、高一功和陈邦傅联合起来与李成栋争夺朝廷的控制权,李成栋是抵挡不住的。李成栋死后,李元胤和杜永和没有被清军和广西明军两面夹击,全靠李过和高一功自律。而且李成栋对广东的控制建立在有金声桓、王得仁抵挡清军的基础上,如果金声桓和王得仁败给了清军,清军就直奔广东来了,如果金声桓和王得仁打赢了清军,那他们又岂能看着李成栋当大将军、七省总督。总而言之,李成栋的计划怎么都没有前途。除非他能在清军包围南昌的时候打下赣州,然后一路北上打到南昌城下,打退清军主力,给金声桓、王得仁解围,李成栋才能真正实现他的野心。可他要是有这个本事,当初还犯得上当汉奸吗。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讲,永历朝廷对待李成栋部的态度也是有问题的,不管他们之前有多少罪行,毕竟现在他们还在前线和清军真刀真枪地干。而永历朝廷却想方设法地对李成栋部加以限制,尤其是李成栋死后,简直有反攻倒算的架势。如果是和平年代,李成栋这样的军阀的确应该想办法处理掉,以维护朝廷权威,但现在都什么时候了?南明已经被打得只剩一个省的地盘了,李成栋直接又带来了一个省,还有一支战斗力不错的部队。这时候先活着才是最要紧的,还管什么东勋、西勋、吴党、楚党。高一功能在关键时刻以德报怨,解救蒙正发、金堡等敌视农民军的大喷子,而永历朝的朝臣中能明白这一道理的只是极少数。李成栋部下之中,杜永和、张月这种没什么节操的就不提了,就算是对明朝最忠诚的李元胤,也经常囿于对于夺兵权、抢地盘这样的问题。两下里凑到一起,就衍生出了清军马上就要越过五岭,两广明军还在火并这样的闹剧,敌军友军的关系反复变换,杜永和大战王兴,李元胤、马宝、陈邦傅围攻刘希尧,而大明朝廷还在一如既往地撕逼。李成栋确实人品低下,但是他对于保卫广东也算得上尽心竭力,毕竟他没有动机把自己的地盘搞丢。但是在这种环境下,别说他本来就是个私心自用的军阀,就算他是忠臣也一样是白搭。

以道德而论,李成栋基本上一无是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占全了。论忠,他两次叛变了自己的君主;论孝,他反正的时候抛下了在松江当人质的老母和幼子;论仁,自然不用提了,论对老百姓的残暴程度,他甚至超过了真满洲部队;论义,高杰死后他既没有报仇,也没帮高杰留下的孤儿寡母。

但是以对抗清事业的贡献而论,李成栋还是一个很有用的军阀,他在广东的一番折腾虽然不怎么光彩,但对于被逼到广西一隅的永历朝廷来说却是关键的转机,拖延了两三年的时间。在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反正之前,何腾蛟在湖南被三顺王打败,此时忠贞营还没有从荆州之战的损失中恢复,西军四王才刚刚基本恢复云南的秩序,整个湘桂战场上可以用于野战出击的部队只剩下了一个郝摇旗。如果不是江西和广东及时反正,永历朝廷很难挺过这一关。从1648年到1650年这三年,清军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镇压姜瓖、李成栋、金声桓、王得仁、王永强等反正绿营上,而这三年正是西军平定云南、恢复生产的关键时期。李成栋反正尽管是纯粹出于私利,不过客观上还是减轻了其他明军的生存压力,李定国进军粤桂的时候,到处都有反清义军响应,其中有不少是李成栋的残部,比如说马宝,李成栋至少起到了争取时间的作用。

总体评价:一个有用的人渣。做主帅一塌糊涂,当将军能力还不错。




  

相关话题

  明朝不准藩王擅自进京,清朝却为什么反其道不准王爷出京? 
  明末为什么不让民军去抗金? 
  为什么明的灭亡被称为“国难”? 
  想问一下诸位大佬,为啥明粉死咬着清朝不放? 
  明朝皇帝真的那么昏庸无道吗? 
  明朝所有的总督都加兵部尚书衔吗? 
  锦衣卫曾经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 
  为什么贰臣传没有牛金星,左光先? 
  康熙开局和崇祯开局哪个难度大? 
  明朝为啥能持续200+年? 

前一个讨论
如果以后出现一种病原体,致死率像埃博拉病毒一样高,传染性像肺炎这样快,该怎么办?
下一个讨论
如果原子有 99.999% 的空间是空的,为什么它们不会因为产生真空而坍塌?





© 2024-05-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