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末藩王们都在干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兵横扫中原关朱翊铭什么事,人骨头都沤了好不好。。。

FBI Jinggao:评论区禁止骂街,违者后果自负。

前言:天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明末诸王投降了很多,捣乱的、没骨气的,都有,但这不是全部,正如同不是全部的诸王都反清了。你一句“他们都在窝里斗”,抹杀的是那些愤而反击的仁人义士。有溥仪殷汝耕汪精卫之流,就会有张自忠左权戴安澜之辈,一棍子打死不是科学的,也不是正确的。

以下正文。

清兵横扫中原,那就是明朝北京政府灭亡之后的事了。洒家以崇祯十七年五月壬寅十五日弘光即位为起始点,挨个说。

1、太祖诸子

1.1、秦王系

(1)秦王朱存木釜,弘光元年五月为孙守法奉之起兵汉中五郎山抗清,称汉中王,永历三年为赵荣贵奉称秦王,攻阶州兵败,投河自尽。

(2)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三年袭封,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

(3)宜川王朱敬鑃,永历六年起兵紫阳县抗清,兵败被杀。

(4)崇信王朱谊㳨,永历四年起兵惠州,兵败被杀。

1.2、晋王系

(1)晋王朱审烜,崇祯十七年为李自成所俘,后降清,永历二年被清廷杀死。

(2)西河王朱敏淦,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杀。

1.3、周王系

(1)周王朱伦奎,朱恭枵孙子,弘光元年袭封,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遂平王朱绍焜,弘光元年请往河南联络义兵抗清,南京陷后依附松江吴志葵起兵抗清,吴志葵兵败,走太湖依吴易抗清,吴易兵败,入闽,为叛徒劫入清营,永历元年被杀。

(3)原武王朱肃氵㞧,南京亡,出家为僧,永历元年起兵淮安抗清,兵败后入海,后再攻淮安,兵败被执,死。

(4)鄢陵王朱肃汭,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颍川王朱在钅集,隆武二年降清。

(6)义阳王朱朝墠,南京城陷,与黄蜚等据崇明抗清,后兵败往依郑成功,永历十二年同郑成功北伐,舟敷羊山港,落水死。

(7)堵阳王朱在⺮鐻永历二年起兵和州,兵败被杀。

(8)召陵王朱在钺,福州城陷后三度起兵抗清,永历六年奉命联络福建义师,兵败被杀。

(9)东会王朱肃泳,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10)保宁王朱绍火巳,依益王抗清,后降清被杀。

(11)安昌王朱恭木枭,依附隆武帝,力阻郑芝龙降清不果,曾往日本征兵不果,福州沦陷后走舟山,不知所踪。

(12)东平王朱在钅其,弘光时同黄毓祺守江阴,兵败后依吴胜兆,永历五年出任监国鲁王麾下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江北,赐尚方剑便宜行事。永历八年起兵通州、泰州,响应张名振,被部下出卖,被杀。

1.4、楚王系

(1)楚王朱华壁,往福州依隆武帝,与淮王朱常清共同会审被俘的靖江王朱亨嘉。出居衢州,城陷被杀。

(2)楚王朱华堞,南京城陷后力说潞王监国以谋恢复,潞王不从,裂冠带掷地,发誓“不复中原则以此老地下”,弘光元年闰六月起兵杭州反清,后被鲁王任命为督师浙直义师,隆武二年袭封楚王,三年六月恨于国事,持刀自刭。

(3)楚王朱华尘,永历三年七月袭封,将乐城陷,被杀。

(4)永安王朱华堧,转战广西抗清,永历十年势蹙降清。

(5)荥阳王朱蕴钤,隆武二年八月起兵徽州,永历二年二月率苗兵恢复贵州黎平,永历十一年二月云南府陷,降清。

(6)通山王朱蕴钺,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7)通山王朱蕴釪,依附永历帝,因反对刘承荫而被打掉牙齿,后从瞿式耜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踪。

(8)通城王朱英焀,与瞿式耜同守桂林,桂林城陷,不知所踪。

(9)江夏王朱蕴铗,永历时与陈奇策起兵海上。永历十三年入广西,联络土司抗清,为南宁知府出卖,被杀。

(10)东安王朱盛蒗,依附夔东十三家。刘体仁、郝永忠等人兵败,夔东覆灭,不降被杀。

(11)武冈王朱华增,南京城陷,起兵徽州,兵败不知所踪。

1.5、鲁王系

(1)鲁王朱以海,辗转东南沿海抗清,永历十六年病逝金门。

(2)鲁王世子朱弘桓,居台湾,永历三十七年同郑克塽降清。

(3)嵫阳王朱弘懋,李成栋反正后起兵惠州响应,称“翊运大将军”,拥众数万,请出师北伐。李成栋北伐,弘懋遣众助守南雄。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弘懋被执,骂贼而死。

(4)巨野王朱寿钅朐,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邹平王朱寿碒,衢州城陷,被杀。

(6)乐陵王朱以泛,永历三年十月被执,不降被杀。

(7)翼城王朱弘橺,福州城陷,被杀。

(8)阳信王朱弘楅,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9)东原王朱弘橞,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山东,降。

1.6、蜀王系

(1)蜀王朱至澍,崇祯十七年六月张献忠破成都,被杀。

(2)华阳王朱至潓,清军陷九溪,被执,械送北京,行至武昌,自尽。

(3)内江王朱至沂,张献忠围成都,至沂出私财守城。城陷,不知所踪。

(4)德阳王朱至濬,同贺珍抗清,兵败入安南莫朝,永历十四年降清。

(5)石泉王朱奉钅舍,永历十六年五月马湖沦陷,被杀。

(6)庆符王朱宣㛑,成都陷,走董卜韩胡宣慰司,永历十四年,郝承裔奉之起兵雅州,兵败,不知所踪。

(7)富顺王朱平檙,居贵阳,永历三年十一月为孙可望所杀。

(8)太平王朱至渌,张献忠陷成都,投井自尽。

1.7、代王系

(1)山阴王朱鼎济,永历二年四月,武大定奉之起兵汉中毛坝关,三年二月兵败被杀。

(2)枣强王朱鼎氵册,降清。姜瓖请嗣藩大同,清廷不听。不知所踪。

1.8、肃王系

(1)延长王朱识钅穿,永历二年三月丁国栋米喇印奉之起兵反清,五月被执凉州马家坪,被杀。

1.9、辽王系

(1)辽王朱术雅,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远安王朱俨䤭,弘光元年六月起兵据郴州,为曹志建所杀。

(3)巴东王朱俨钰,永历六年从幸安龙,淫乱后宫,永历帝令其自裁。

(4)巴东王朱尊江,朱俨钰之子,后依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自台湾降清。

(5)松滋王朱俨钅宰,隆武二年福州城陷,被杀。

(6)松滋王朱俨鍢,朱俨钅宰之弟,从昭宗入缅甸,死于咒水之祸。

(7)益阳王某,南京城陷,起兵严州。后走广州,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8)光泽王朱俨铁,与总兵杨祥转战广西抗清,兵败退入安南,为安南人执送清军,被杀。

(9)宁靖王朱术桂,依附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郑克塽降清,自尽。

1.10、庆王系

(1)济王朱帅钅炊,北京城陷,为德州谢陛等人奉之起兵山东直隶,称济王,崇祯十七年六月降清。

1.11、宁王系

(1)翼王朱议氻,谋起兵山东长清,永历三年被执,被杀。

(2)瑞昌王朱议沥,弘光元年六月同卢象观起兵,攻溧阳、宜兴、金坛,谋复南京,隆武十月被手下出卖,被杀。

(3)瑞昌王某,瑞昌王朱议沥之子,永历十四年九月扈从昭宗幸缅,慷慨有鲠直,结怨马吉翔。永历十五年七月愤恨吐血而亡。

(4)宜春王朱议衍,南京城陷,出家为僧。永历二年四月,邹华等奉之起兵汀州,三年十二月兵败被执死。

(5)乐安王朱议淜,永历八年八月某起兵江西,兵败被杀。

(6)乐安王朱议濬,乐安王朱议淜之弟,依郑成功,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7)石城王朱议氵㜽,永历三年十一月守将军寨,城陷被杀。

(8)弋阳王朱议澳,入连州山区结寨抗清,永历四年城陷被杀。

1.12、岷王系

(1)岷王朱禋氵纯,弘光元年闰六月袭封,永历元年清军逼近武冈,刘承荫挟之降清,被杀武昌。

(2)岷王某,岷王朱禋氵纯之子,扈从昭宗入缅,后辗转入暹罗。

(3)黎山王朱禋氵穹,永历中居贵阳,永历六年八月为张献忠所杀。

(4)南安王朱企钰,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南安王朱禋黎,南安王朱企钰之子,起兵隆回,遥应滇黔,昭宗崩,不知所踪。

(6)善化王朱禋潬,永历中居贵阳,永历六年八月为孙可望所杀。

(7)祁阳王朱禋泞,两广陷落后入广西土司自保,不知所踪。

1.13、韩王系

(1)韩王朱璟溧,同夔东十三家共保夔东,永历十六年兵败自杀。

(2)长沙王朱璟湲,永历十八年五月降清。

1.14、唐王系

(1)唐王朱聿键,即位福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绝食而亡。

(2)唐王朱聿钅粤,即位广州抗清,隆武二年被俘,自缢而亡。

(3)唐王朱聿锷,同将军王兴据文村抗清,永历十三年城破时服毒而亡。

(4)邓王朱器䵺,弘光即位时袭德安郡王,隆武即位晋邓王,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5)陈王世子朱琳渼,隆武的侄子,汀州城陷,不知所踪。

(6)安阳王朱器埈,弘光即位后居无锡,后与弘光一起械送北京,次年被杀。

2、太宗诸子

2.1、赵王系

赵王朱由棪,弘光元年夏与黄蜚起兵太湖,隆武二年冬为李士琏奉之监国,后降清,永历元年通陈子壮,事发被杀。

3、仁宗诸子

3.1、郑王系

(1)郑王朱常瀓,隆武二年广州城陷,被杀。

(2)郑王某,郑王朱常瀓之子,依郑成功台湾,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3.2、襄王系

(1)襄王朱常澄,朱翊铭之子,弘光元年袭封,居九江,后徙汀州,不知所踪。

3.3、荆王系

(1)荆王某,居九江,城陷被执,械送北京。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荆王朱常巢,弘光元年十二月起兵复太湖,永历二年三月城陷被杀。

3.4、淮王系

(1)淮王朱常清,依郑成功于厦门。

(2)永丰王朱由桐,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3)德兴王朱由枍,弘光元年夏,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4)高安王朱常淇,隆武元年十二月起兵婺源,次年十二月兵败被杀。

(5)嘉兴王某,永历元年起兵江西都昌,兵败被杀。

(6)金华王朱由㯆,福州沦陷后起兵饶州,兵败被杀。

4、英宗诸子

4.1、德王系

(1)德王朱由栎,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泰安王朱由木弼,崇祯十七年六月济南陷,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4.2、崇王系

(1)崇王朱慈爚,隆武二年六月衢州陷,被杀。

(2)怀安王朱由札,北京陷,留居河南,隆武元年九月降于清。

4.3、吉王系

(1)吉王朱慈某,长沙城陷,同桂王朱常瀛走梧州,十七年六月病逝。

(2)吉王朱慈煃,南京亡,辗转闽粤,永历四年朝梧州行在,扈从入缅。永历十五年咒水之难,自缢。

(3)长沙王朱常淠,永历二年全州陷,被执死之。

(4)谷城王朱由木害,南京陷,起兵,兵败被杀。

(5)德化王朱常汶,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4.4、徽王系

(1)徽王朱常渰,隆武元年十一月居都匀,永历六年六月为孙可望所杀。

(2)新昌王朱载墇,隆武元年九月起兵海州云台山,兵败被杀。

(3)隆平王某,康熙二十八年起兵福建浦城,兵败被杀。

(4)怀庆王朱常濯,永历二年七月在浙江被俘,被杀。

(5)延津王朱常湌,南京亡,起兵旌德,后归福州。隆武二年六月起兵攻婺源,兵败,不知所踪。

5、宪宗诸子

5.1、益王系

(1)益王朱慈炲,南京城陷。起兵抚州抗清。后依隆武帝福州,福州陷,走广州,广州城陷被杀。

(2)舒城王朱慈火者,依附鲁王,后入东宁,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3)阜平王朱翊钅兴,李成栋陷广州,自尽。

(4)铜陵王朱由榳,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5)筠溪王某,同郧西王朱常潮入闽,永历二年三月于沙珵被执,被杀。

(6)罗川王朱由木玄,从益王起兵,兵败战殁。

(7)德化王朱慈烨,永历元年二月起兵平和,复漳州。三年十一月兵败被杀。

(8)郧西王朱常潮,永历元年四月入闽,起兵复建宁、邵武,二年三月兵败被杀。

(9)泸溪王某,南京亡起兵抗清,福州陷,入郑成功军。永历五年六月被执潮州,被杀。

(10)泸溪王朱慈爌,泸溪王某之子,依郑成功东宁,永历三十七年降清。

(11)峡江王某,南京亡,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12)安义王朱由枻,南京亡,起兵江西,兵败不知所踪。

(13)新建王朱由模,永历元年八月起兵福建永安,四年三月兵败被杀。

(14)奉新王朱常涟,福州沦陷,绝食七日而死。

(15)仁化王朱慈㶧,永历四年李士琏叛降清军,被杀。

(16)兴安王朱由橦,起兵建宁,兵败后从郑成功军。

(17)和顺王朱常火疑,福州城陷不知所踪。

(18)嘉祥王朱慈火若,崇祯十七年被执。

(19)嘉祥王朱慈莹,嘉祥王朱慈火若之弟,隆武元年八月兵败被杀。

(20)昌王朱由木惪,起兵江西,兵败被执械送北京,至卢沟桥自尽。

5.2、衡王系

(1)衡王朱由棷,崇祯十七年五月起兵复青州,七月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玉田王朱常洦,自山东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3)高唐王朱常泽,降清。

(4)齐东王朱常漎,降清,隆武二年四月自刎。

(5)平度王朱常湍,降清。

(6)宁阳王朱翊钅漱,降清。

5.3、荣王系

(1)荣王朱由桢,江西陷,居湖广辰州。辰州陷,走苗峒土司,被执死之。

(2)贵溪王朱常滮,永历元年冬起兵永宁,兵败被杀。

6、穆宗朱子

6.1、潞王系

(1)潞王朱常淓,南京陷,监国杭州,未几降清。隆武二年五月被杀。

(2)宝丰王朱常㳴,潞王降,常㳴不从,走入闽,不知所踪。

神宗诸子

6.0、福王系

福王朱由崧,崇祯十七年五月入南京,先监国后即位,改元弘光。弘光元年五月被执送清军大营,隆武二年五月被斩于北京。

6.1、瑞王系

瑞王朱常浩,居重庆。崇祯十七年六年张献忠攻重庆,城破被杀。

6.2、惠王系

惠王朱常润,南京陷后走广州,隆武二年城陷被杀。

6.3、桂王系

(1)桂王朱常瀛:弘光即位时居梧州,病重不起,同年十一月病逝。

(2)桂王朱由木爱,桂王朱常瀛之子。隆武二年三月病死。

(3)桂王朱由榔,桂王朱常瀛之子。即位肇庆,年号永历。永历十六年被俘,六月缢杀于昆明。

7、崇祯诸子

7.1、太子朱慈烺:失踪

7.2、定王朱慈炯:失踪

7.3、永王朱慈炤:隐于民间,康熙四十七年在山东汶上县为清廷捕获,全家处斩。

8、靖江王系

(1)靖江王朱亨嘉,隆武元年八月自称监国,为两广总督丁魁楚所平。械送福州,被杀。

(2)靖江王朱亨歅,靖江王朱亨嘉之弟,同瞿式耜守桂林,城破时自缢。


………以………下………无………正………文………

最高赞回答,洒家冒昧,评价一番。


襄阳的襄王朱翊铭(被张献忠砍头)
“王府金银无算,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
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李自成部所杀)
“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
“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
——————
南阳的唐王朱聿镆(李自成部所杀)
——————
崇王朱由樻(降李自成,后被处死)
“士民屠戮数万,焚公私廨舍殆尽。”
——————
武昌的楚王朱华奎(被张献忠淹死)
“尽取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
“有如此金钱不能设守,朱胡子真庸儿!”
——————

这五个,襄王朱翊铭、福王朱常洵被杀于崇祯十四年;楚王朱华奎、唐王朱聿镆被杀于崇祯十六年,而且此人在现存的明末文书原件里是叫朱聿鏼;崇王朱由樻被杀于崇祯十四年。

西安的秦王朱存枢(降李自成,死于清军)
“李自成破西安,存枢降于贼,伪授权将军,妃刘氏死之。”
——————
太原的晋王朱审烜(降李自成)
“闯贼占太原,求桂降。闯贼携其入京,不知所终。”
——————
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开封被李自成攻克,逃离后不久病死,子孙为清军所杀)
“贼决黄河灌城,城破,周王出逃“
——————
兖州的鲁王朱以海(清军陷兖州,鲁安王朱以派自缢而亡,以海既位,监国抗清,死与金门)
“鲁王才望远逊唐王,而孤军扼守钱江,南蔽闽广,亦讫一载。”
——————
大同的代王朱传火齐(李自成部所杀)

这五个,秦王崇祯十六年被俘,晋王十七年被俘,二者都在清朝入关之前,而且,朱存枢的墓志铭已经发掘了,这货崇祯二年就死了,末代秦王不是他;晋王倒是说对了,朱审烜,但是下面的引用是错的,朱求桂的墓志铭也被发掘了,崇祯三年十一月就死了,不知所终也不对,清实录里有记载给他衣服的事,说明这货降清了。周王、代王时间不对,他死于清军入关之前;鲁王对了。

兰州的肃王朱识鋐(降张献忠,全家被屠)
——————
银川的庆王朱倬纮(被农民军所杀)
——————
武冈的岷王朱企崟(被农民军所杀)
——————
平凉的韩王朱亶火脊(李自成部所杀)
——————
潞州的沈王朱洪桐(李自成部俘获,下落不明)
——————
彰德的赵王朱常氵臾(农民军所俘,下落不明)
——————
蕲州的荆王朱慈火畐(被张献忠所杀)
——————
饶州的准王朱由榛(清军南下时,下落不明)
——————
德州的德王朱由枢(清军所俘)
——————
长沙的吉王朱慈煃(张献忠克长沙,吉王南逃,南明亡后死于缅甸)

这十个,肃王朱识鋐是崇祯十六年被李自成弄死的,岷王崇祯十六年就死了,赵王死于清军入关前,末代沈王叫朱效镛,荆王被杀于崇祯十五年,朱由榛倒是对了,可人是淮王,不是准王,朱由枢是崇祯十二年清军入关劫掠的时候俘虏的,崇祯十五年死于塞外。

建昌的益王朱由本(组织抗清,被清军所杀)
——————
青州的横王朱常氵庶(清军破城后下落不明)
——————
常德的荣王朱慈炤(张献忠入湖南后逃亡,不知所终)
——————
卫辉的潞王朱常淓(在南京降清)
——————
汉中的瑞王朱常浩(张献忠部所杀)
——————
荆州的惠王朱常润(张献忠破城后下落不明)
——————
衡州的桂王朱常瀛(张献忠陷衡州后南逃,其子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
——————
大顺宋王朱慈烺(李自成所封,李自成兵败后不知去向)

这八个,益王朱由本崇祯七年就死了,病死的,组织抗清是他儿子;青州的是衡王,不是横,而且朱由棷也没有下落不明,他的下落很清楚;潞王降清是在杭州;朱常浩被杀是在重庆;朱常润的下落是被杀,但是说法各异,有说死在北京的有说死在广州的。

服了气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我想告诉大家,我在这里主要批判的是本地带头降清的原东林党人冯氏一族,冯氏家族叛变降清,变相霸占衡王府及后花园(即现在的偶园),有史可依,冯氏后人在青州一直自诩为世家大族,生活奢靡,详见青州博物馆世家大族冯氏画像(绢本),描绘的均是冯大人和众妾仕的淫靡生活(目前博物馆撤下来了),其后人自诩为红学大家,为洗白祖先颠倒黑白,抹黑打压其他氏族,游客到偶园只知冯府后花园,不知原为衡府园林,悲哀!


衡王府两次被抄。第一次是在顺治三年(1646年),《益都县图志·大事记》载:“夏五月,衡王世子(朱由棷)与其宗鲁王、荆王谋反,皆伏诛。”清王朝以“谋反”之由首抄衡王府,府内资财多被抄走,第二次是在康熙初年。时为吏部侍郎的冯溥上书清帝,说衡府后裔不遵王法,扰乱地方,残害百姓,清帝下令,将衡王府彻底抄斩。“瓦砾成堆,禾黍苍然”,“奇花怪石,尽归侯门,画栋朱梁,半归禅刹”,一座浩大的王府,转眼间被夷为平地。

明清鼎革之际的青州

明代后期,由于党争、内乱、改朝换代等因素,文献缺失、损坏、记载失实现象,非常严重。《明实录》、《明史》等文献对于衡王世系,只写到第六个衡王宪王朱常庶,以至于很多人把朱常庶作为末代衡王。包括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编《国榷》,仍以崇祯十七年之衡王为朱常庶。只有清康熙时《益都县志·封建》,比较准确地记载了朱常庶的卒年和谥号。这是由于康熙《益都县志》的编纂者钟谔、冯灏、李焕章等人,皆青州人,都和衡王府有交情,自然地近易核。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衡宪王墓碑的发现,对了解最后两代衡王接续的时间,最有帮助。1994年春,临朐县文物局得到本县石家河乡石家河村委举报,衡王墓被盗掘。县文物局到现场调查并对墓葬进行清理。墓内随葬物品被洗劫几尽,但有关石刻却完好无损,足以补正史志之阙失。

计有墓门刻石一,上书“钦建玄宫”;墓志盖一,上书“大明定王第一子衡宪王圹志”;《圹志》一,《朱书》一。谨将《圹志》、《朱书》备录于下圹志。
王讳常庶,定王之子,母妃吴氏。王生于隆庆三年十月初二日,万历二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册封为衡王。天启七年七月十九日以疾薨,享年五十有九。妃王氏薨。子五位:第一子未名封卒,第二子世子疾薨乏嗣,第三子改封世子,第四子封镇国将军,第五子报生未名封。女十一位,幼卒五位,第六女嘉祥县主,第七女卒,第八女钟祥县主,第九女济河县主,第十女太平县主,第十一女永寿县主。上闻讣,辍朝三日,遣官谕祭,谥曰宪。命有司治丧葬如制,及在京文武皆致祭焉。以崇祯二年十一月十五日葬于香炉山。呜呼!王以帝室,懿享有大国,允为藩辅,富贵极隆,哀荣备至,可无憾矣。爰述其概,勒之幽圹,用垂不朽云。

大明崇祯二年,岁次己巳,夏四月丙戊朔,越十二日丁酉,衡藩达孝世子由棷伏缘册封显考王、显妣元妃王氏薨逝,未卜莹地,夙夜忧思,不遑寝处。恭承上命,差钦天监博士徐祖健,相择青州府临朐县香炉山之麓,堪为陵园。系卯脉入首,作甲山庚向,筮龟叶吉,易占允藏。谨凭百鹤仙师,置金银钱帛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贯,处诚致敬,于开元皇君位下,买到本山: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止青天,下止黄泉,中止亡灵吉穴。内方勾陈,分掌四域,丘丞墓伯, 恪守封界,道路将军,齐肃阡陌;万年千载,藩潢巩固。若辄干犯诃禁,将军即行款付河伯,令以牲宰酒礼,共盟信誓,财地两相交付。谨择于己巳年四月十八癸卯日午时,天地开通,日吉时良,斩苇立穴,破土安茔,用工修建。工程毕后,另择天地和宁,玉犬金鸡,鸣吠歌吼,吉辰封柩安葬。山川钟灵,神祗保佑,永锡洪庥。若违斯约,地府主吏,自当厥咎。神其掌握内外,存亡永叶贞吉。急急奉太上五帝律令敕。知见,岁直符功曹、月直符使者。代保,日直符功曹、时直符使者左邻南极老人、右邻北斗星君。验地,百鹤仙翁。书契,青鸟羽士。


由这两则文献,我们不仅可以彻底排除朱常庶为末代衡王之说,我们还知道了朱由棷的一些更详细的资料,如他是朱常庶的第三子,而且是朱常庶第二个世子。

最近在莱芜出土《圆寂清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也提及清廷籍没衡府事,足以补史之阙,谨录全文于后:圆寂清节禅师比丘尼李姑墓志铭,逸民朱廷佺沐手撰文。

余素好读节烈之书,好闻节烈之事,然皆得之耳受口诵,未尝亲见其人。不意近出吾邑如李姑者,令人击节长叹,因历叙其生平而乐道之,以存诸不朽。李姑者,莱邑乡贡生李森之长女也。生而贞慧,明斋读书,略皆上口,于诸女中称最贤。青郡衡王以李氏世为名阀,乃委禽焉。问名纳币,一如礼。天启乙丑,年二十,聘为衡世子妃。丁卯,衡王薨,衡世子立,册立为王妃。宫壸雝穆,小星颂德。戊辰,衡世子薨,其弟立,出居别所,备宫妾、宦监,隆其敬养。崇祯甲申,逆闯射天,妃闻变,尝以死自誓。无何,东兵入,尽诛贼党,及囗兴有命,徙诸王及眷属入京。妃因聚衣饰器用,悉焚之,自制衣衾殓具毕,嘱宫妾曰:“我死,方下殓,倘再生,必杀汝矣。”遂以赤缣自缢于殿中,去地丈馀。一时宫妾从死者甚众。自酉至寅,缣忽中断,妃堕于地,方谋殡殓,忽已复甦。众惊视之,云:“惽愦中恍惚见一老媪,以指断缣,或不应死也。虽然,吾终不生。”宦监闻之,嚇宫妾曰:“妃如不生,将磔我辈矣。”宫妾大惧,因昼夜迭防益密。久之,遣官来青郡,籍府中宫眷财物。妃以闲废疾病得免,赎为庶人。丙戌。归莱邑,祝发为尼,名妙祝金。素通释经,宫女为尼者,咸师之而受教焉。人号为清节禅师云。戒律精严,勤苦不辍。壬辰孟夏,忽不怿,于晦日趺跏而逝。生于有明万历之丙午季春之廿三日,终于有清顺治之壬辰孟夏晦日。计在尘世者四十有五载。孟冬之初八日,卜葬于莱之北鄙。弟子三人:妙还金、妙莲金、妙节金,孙真山、真禄。
铭曰:人以忠孝自期,临事而改节易行者有之矣,安可责之妇人女子乎?李姑从容就义,始终不渝,虽古之名烈,茂以加焉!后之珥彤笔者,光邑乘、荣国史,岂有愧与?顺治壬辰孟冬朔越三日癸卯之吉。
按,此碑楷书,30行,行22字。出土于山东莱芜市凤城办事处西泉村,今藏莱芜市博物馆。

由这则文献,我们得知,天启七年(1627)朱常庶去世后,其第二子曾摄衡王位,未及正式颁册,就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去世,朱由棷继封世子,至崇祯二年仍未正王位。朱由棷袭衡王的过程,可谓曲折,他在位期间,风波艰难也最多。


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冬至次年春,清兵入山东,数次围攻青州,在这次青州保卫战中,衡王起积极作用。

明清史料乙编第六本《兵部题行“兵科抄出山东巡按陈昌言题”稿》:“兵部题为逆虏大众攻青,官兵奋勇堵杀,仰仗宪威,力保藩封事……衡藩亲临城头,同部院与本院将前后斩获功级,逐名给赏花红,大张鼓乐,劝勇惩怯,众皆踊跃,人人有杀贼之志……藩王念切维城,多方鼓励,与世子暨臣督率道府厅县,宿城防御;会移督镇将领,城下列营,各分信堵防。”


崇祯十六年三月,山东总兵刘泽清部假冒清兵攻青州,被李士元击退。

安致远《李将军全城纪略》:“癸未三月,大兵率众东返,去青州六十里,下寨于沵水之涯四十余日。而明怀宗遣重兵护卫衡藩,督师范志完屯兵王乘埠,钟将军军晓东门,经略王永吉、赵敬塘军车辕门,总兵刘泽清驻师古西关。相联络为犄角之势,众凡数万。日视兵士焚戮、毁庐舍,牵持累累以去,莫敢如何。而泽清一部尤横恣狡谲,反首鼠两端,为袭城之计。乘夜假冒大兵攻城。士元预备綦严,燃万人敌,焚杀数百人,遂宵遁。”


崇祯十七年,清兵陷北京,山东本来应成为南京的有力屏幛,尤其是青州,当时周围义师云集,衡王府又为北方惟一没有损伤元气的亲藩,财力雄厚,若因势乘时,自可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安致远《玉石岂集·李将军全青纪事》载明青州守将李士元曾这样劝衡王:“神京失守,闯贼西窜,社稷无主,中原鼎沸。王亲宪皇之子孙,据全齐形胜之地。山东豪杰荷戈砺刃,大者数万,小者千百为群,引领以望王义师之起。胜兵百万,可传檄而集。南塞大岘之山,北扼河济之冲,迤逦而西,以光复大物。将见燕蓟士女,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此诚光武中兴汉祚、肃宗再造唐室之业也。否则坐失机宜,鹿死谁手?瞻乌靡定,异姓代兴,彼下尺书以征王,王其犊车出郭,乌能享此藩封乎?”

崇祯十七年十月,被《明史》称为“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的宁武总兵周遇吉残部,在赵应元(此人虽曾为李自成旗鼓,但他有两个同族兄弟在周遇吉部,李自成西撤,他只身投奔周之残部)和原明潼关道杨王休的率领下,杀王鳌永,占领青州,招兵买马,欲扶衡王朱由棷登基,可惜事又不成。后赵应元与杨王休被杀,清兵重占青州,衡王便成了清人刀下的鱼肉。

清世宗福临顺治二年乙酉(1645)正月,衡王朱由棷奏请入觐,清廷命候旨来朝。

(《王先谦《东华录》),十一月,清廷命登莱巡抚杨声远督发衡王及至亲眷属起程,送往北京,据《明清史料》丙编第三本所收《登莱巡抚杨声远启本》,此次衡王庶母刘氏、卜氏因“老病”,嫂李氏因“孤孀”,俱未随行。滞留宫中的尚有“原旧老幼宫人一百三十八口”,皆由衡王“自行奏请定夺”。此次清廷命原明亲王汇集北京,郡王以下,尚未考虑,但也已监视起来。顺治三年丙戌(1646)四月初九日,清廷命将前明宗室名色,概行革除,比之齐民(《世祖实录》)。五月十七日,清朝借谋反为名,杀衡王朱由棷等明宗室十一人。《世祖实录》此日条下:“京师纷传故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及行查,果获鲁(潞)王、荆王、衡王世子金玉银印。鲁王等十一人伏诛。”

清朝政权在北方已经稳固,南方之爝火残灰,也奄奄一息。所有为笼络汉人之心而许下的一切花言巧语,至此可统统收回。剃发令已下,留发不留头;赋税照样加收,十年并征;前明宗室全部特权被除消,求为人奴而不得。前明诸王之所以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要“谋反”,是因为他们受的欺骗最严重。清朝方进取之际,财力紧张,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豢养这些无用之辈,相反,却想利用藩产,增加国库收入,提供军费。所以明朝宗室绝对不可能生存下去。历代宗室之多,无过明代,而下场之惨,也无过明代,真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公元1644年,为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的顺治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农历甲申年,其时发生了明清两朝的重大变革,史称“明清鼎革”、“明清之变”或称“甲申国变”、“甲申之变”。虽然是明清政权交替,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却介乎其间,实际上是三方势力的拼搏。这疾风暴雨般的形势所及,青州城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其间几易其主。对于青州这段历史,志书记载甚略。但这是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弄清其史实,了解青州古城的变迁,很有必要。


一 甲申之变

明朝的后期,政治日益衰败,万历朝皇帝怠政而贪婪,朝臣结党,边防逐渐懈备,后金崛起于东北;天启朝皇帝年幼贪玩,太监魏忠贤专权残害忠良,百姓生活困苦,后金军不断进犯明朝边关;崇祯朝皇帝虽然勤政,但他刚愎暴戾,奸臣弄权,农民起义暴发,后金军深入内地,明朝岌岌可危。崇祯十七年(1644)春,即甲申年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朝灭亡。


崇祯初年,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以陕西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建立国号,称为“顺朝”。三月,起义军东征,直捣京师。占领北京后,李自成派员接收山东等地方政权,同时兴师出征清朝军队。四月,李自成所率部队在山海关被清兵击败。清军与吴三桂部联合追击大顺军,李自成退回北京。五月,李自成在北京金銮殿称帝,然后火焚明宫殿,逃离北京,返奔西方。清军入北京,并继续追剿李自成。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后金)政权。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称帝,改“大金”为“大清”,清朝正式建立。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取得松锦大捷。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五月,清朝定鼎北京,定为顺治元年。此年即甲申年,所以这一重大变革,便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甲申之变”。最为奇特的是:这一年,大明、大顺、大清各有其不同的纪年。三个政权的交替反覆如同风云,最终,日渐强盛的清朝占领北京,夺取了天下。


以上是三方政权的大体情况。国家大局骤变,地方亦随之而变。


二 青州之变

在明亡清兴的变革之时(这里主要说甲申年),占领青州城的斗争也相当复杂,古城腥风血雨,经历非凡。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顺治元年春三月“丁未,李自成陷京师,僭尊号。夏旱。李自成遣伪官姚某以五百人镇青,青人杀之。五月,我大清定鼎京师。六月,遣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秋七月,王鳌永抚定青州郡县,赍故明衡王朱由棷降书以闻。请蠲免山东钱粮如河北例,从之。冬,流贼余党诈降,杀侍郎王鳌永。梅勒章京和托等率师至,讨平之。”此志所记基本源自明末清初人毛奇龄作的《冯文毅公年谱》。
1989年2月出版的《青州市志》大事记载:顺治元年(1644)“起义军李自成部将姚某率五百人进驻青州城,被明裨将李士元刺杀。七月,清廷派户部侍郎王鳌永来青州‘招抚’。冬,农民军领袖赵应元入城,杀王鳌永,‘封府库,禁杀略’,与衡王朱由棷商议共同反清,李士元刺杀赵应元,纳清兵入城。”
史志记载的时代背景不同,政治倾向不同,但所记大事件是相同的。概括为:这一年之中,明朝的青州(益都县)被大顺的姚某接管,姚某被李士元刺杀;清廷派王鳌永来青州招抚,被起义军赵应元部所杀;赵应元又被李士元刺杀,清军入城,青州归清政府所辖。
甲申年在青州发生的巨变,被称为“青州之变”。此时间,明青州知府何永清见明朝灭亡,大势已去,削发为僧,遁迹石门山寺窟。明朝被推翻,原青州的守军涣散失序,无所作为。青州城人心惶惶,六神无主,何去何从,完全由历史老人导演,演绎了一幕幕激烈的戏剧。


三 关键人物
围绕青州这场轮番争夺,其中的关键角色有姚某、王鳌永、赵应元和李士元等。这几人犹如闪电,在青州大地上一瞬即逝,有的仅知其姓,有的则见于史籍,他们各有其背景,结果多是一场悲剧。


姚某,其身世不详(一说名姚应奉),农民起义军将领。李自成坐镇北京以后,派出许多人员,分别到河北、山东等各地占领地盘,出任地方长官,改官名:知府为府尹、知县为县令。姚某被派往青州。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轻而易举地来青州任益都县令(有的文献提到“伪益都令”),却在庆功宴会上被李士元杀死了。姚某为李自成部下将领,是否就是李所派来的益都县令,还须进一步考证。据《甲申传信录》载,李自成派往各地任县令者,有一名叫姚文然的人。其人为南直(江苏)桐城人,癸未(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庶吉士,是位新进士选为庶吉士。但该书中没有记载姚某是何处县令,所列中无其他姚姓人员,所以对姚某之名暂且存阙。


王鳌永,字克巩,山东淄川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襄阳知县、宣城知县。崇祯五年(1632)升户部主事,成绩突出,升按察司佥事、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郧阳。甲申之变,李自成在北京令其手下人对明朝的大臣进行“追赃”,多数大臣被追逼,包括大学士陈演等大贪。王鳌永被李自成追赃后委以官职,当清军击垮李自成进入北京,遂投降清廷。他以户部侍郎招抚山东,经德州、济南至青州。被李自成余党赵应元部杀死。

赵应元,传为淄川城北小赵家庄人(见《孝妇河畔明清名人传》)。家世习武,一身功夫,曾给同县人王螯永当过保镖。王螯永在治郧阳时,赵应元竟把王鳌永的私密外泄给了张献忠的部下,被训斥,因此离王而去。赵出走后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担任小头目。甲申之变中,随大军进京。当清兵袭来,军伍溃散,只身逃回家。他在周村一带与杨玉林把此地的兵匪乱军组织成一支部队。这年冬,王螯永在青州招抚山东即将大功告成。赵应元以诈降进城,突杀王螯永。孰知,明守备李士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赵应元于青州城北门。赵应元占了青州之后,“封府库,禁杀戮”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当时明朝在江南另立朝廷,仍有半壁江山,青州的衡王还存在,赵应元抱有很大希望。他想联合衡王,抗清自立,所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赵应元还像王鳌永一样,派人持符(李自成对官印的改称)对青州所属地方进行招抚。结果,清军大兵压境,李士元复出,把赵应元送归黄泉,杨玉林同时被杀。


杨玉林,河北盐城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崇祯末官陕西潼关兵备道。(见《甲申传信录》)李自成攻下潼关,杨玉林投降,进北京后封为户政府(户部改名)侍郎。李自成军溃败后,杨玉林与赵应元连为一体,抵抗清军。有的青州文献把杨玉林写成了“杨王休”,实为错误。


李士元,字小溪,明清直隶通州(今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代无考。他身材高大魁梧,有臂力,以胆略著称。自青年参加行伍,积功升为裨将,守备青州。明代政府重文轻武,李士元郁郁不得志,只是在青州西南山区追捕山莽盗贼,无用武之地。
崇祯十五年(1642),清八旗军队绕过北京,进军山东,围攻青州城。李士元负责防守西北段城墙。清军万余人马驻扎尧山温家洼。攻城激战相持了三天,清兵忽然拔寨撤离。明守兵都解除警惕,放心睡觉,惟独李士元感到蹊跷,继续巡城。至夜半,听到城外有动静,望外一看,清军已兵临城下。李士元大声疾呼,守城兵士惊醒,一看大事不妙,纷纷走散。李士元大声疾呼,加以阻止。李士元力大无穷,投放一种名叫“万人敌”的火炮武器,响如轰雷,烧坏敌军云梯,城池岿然不动。清军只好撤围,拔营东去。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派遣姚某为益都县令,带领500兵马来到青州。李士元乘姚某在邢尚书宅摆筵席之机,率领数十人闯入,将其刺杀。清朝定鼎北京后,派户部侍郎王鳌永来青州招抚山东、河南地方。此时,李士元找到末代衡王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投降清朝,递交了降书。李士元知事不可为,乃弃官,怏怏回到老家。不久,李士元降清,回到山东,带领部分人马,在高密一带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旧部赵应元,经过一番准备,率起义军数千人,以诈降进入青州,杀王鳌永。李士元与清兵一起来到青州近郊驻扎,准备攻城。为避免大规模厮杀,李士元欲智取,遂带领数人入城,假意要与赵应元联合抗清。赵应元亦仰慕李士元的名声,未加防备。是夜,赵应元在北门瞻辰楼设宴招待李士元,二人贴肩而坐,很是亲热,甚至要歃血为盟结为兄弟。这时,李士元早已同清兵暗中联络,以炮声为号,里应外合,杀赵应元。事毕,李士元没有做官,遁迹故里。此后二十年,有人看到李士元经商为生,做起贩卖马匹的生意。
李士元三全青州城的事迹非常突出,影响很大,青州城北门内建有李将军祠。时人寿光安致远的《李将军全城记略》专门记述了李士元的事迹。
当王鳌永来青州的时候,清廷同时委任韩昭宣为山东参议(县志记其顺治三年为青州兵备道),张文衡为青州知府。在谋杀赵应元的过程中,韩、张二人俱为参与者。为剿灭赵应元,八旗将领和托率大军围困了青州城,列阵以待。李士元计除赵应元,没大动干戈,而为青州之变划上了句号。


衡府之变
青州之变必然涉及到衡王府,这是其明朝宗室的地位所决定的。
衡王在青州共传六世七王,他们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氵庶和朱由棷。


朱由棷(?—1645),末代衡王。这位衡王在位期间,风波艰难最多,结局至惨。崇祯十五年(1642)冬至次年春,清兵入山东,数次围攻青州,在青州保卫战中,衡王曾起积极作用。

史料记载:“逆虏大众攻青,官兵奋勇堵杀,仰仗宪威,力保藩封。……衡藩亲临城头,前后斩获功级将士,逐名给赏花红,大张鼓乐,劝勇惩怯,众皆踊跃,人人有杀贼之志。……藩王念切维城,多方鼓励,与世子暨臣督率道府厅县,宿城防御;会移督镇将领,城下列营,各分信堵防。”

朱由棷在危难时机,挺身而出,动员将士,亲临城头,抵御敌兵,在这次战斗中,指挥黄垣战死,守备李士元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奋勇抗敌,保住了城池。此次虚惊过后,崇祯帝念及宗室之情,派出了刘泽清等四支队伍来青州作四围防护。孰料,这些军队纪律涣散,欺略百姓,不亚于土匪,清军铁骑再至,他们溃逃不迭了。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派姚某为益都县令。不久,清军又把李自成击败而占领北京,派王鳌永至青州进行招抚。衡王府是北方惟一没有损伤元气的亲藩,财力雄厚,若因势乘时,自可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青州守将李士元曾劝告衡王自立,抗击清兵,但被朱由棷拒绝。不久,朱由棷便向清朝廷使臣王鳌永递了投降表。此后,农民军将领赵应元、杨玉林又带兵杀王鳌永,占领青州,招兵买马,抗击清兵。他们也想扶持衡王朱由棷登基,事又不成。李士元又杀赵应元,清军入青州城,自此青州归清朝统治。


朱由棷为典型的末代王爷的形象。他前期指挥抗清保城为何却在清兵濒临城下选择投降?答案是,朱由棷对身边人都信不过,人微言轻,李、赵只是一介武夫而已。江南的南明小朝廷,是由一部分明朝大臣拥戴而立的,当然,其条件截然不同。甲申之变,朱由棷对李自成所派县令没有反抗,更不敢反抗强盛的清朝军队。


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衡王朱由棷奏请入觐,清廷命候旨来朝。十一月,清廷命登莱巡抚杨声远督发衡王及至亲眷属起程,送往北京。次年五月,清朝廷借谋反为名,杀衡王朱由棷等明宗室11人。清廷处死衡王后,随即命令将青州衡王府的其他郡王拿送至京。这些人到北京后,再无后话。正是:管弦已散城西水,剑佩难招地下魂。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甲申年前后,衡府宗人有的潜逃各方。明朝建国后,分封若干藩王,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府人口越来越多。明末,王室的物资供应已经匮乏,大部分宗人度日艰难。甲申年之前,就已有自谋生路的;甲申年,明朝灭亡,李自成的人占了青州,有的郡王、将军、都尉和宗人感到天翻地覆,大胆的便瞅机会外逃了。以后陆续有潜逃者。顺治末、康熙初的查抄衡王府,也有逃者。总之,外逃者毕竟是少数的幸运者。潜逃的衡府宗人,开始隐姓埋名,找偏僻之地落户。康熙初,朝廷诏复明室朱姓,衡王府后裔的朱和睦还考中了举人。


五 青州仕宦
甲申年的青州,两次闯入农民起义军,均为临时政权,明清政权并未直接交替,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青州的仕宦大家也处于风云激荡之中。明代中后期,青州科举昌盛,高官众多。甲申之前,石茂华、邢玠、钟羽正、赵秉忠等尚书一级人物均已过世,其家族已经不再辉煌,但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明末官员任浚、孙廷铨家居益都的颜神镇,离府城很远所以未受冲击。在青州城居住的益都官员有曹珖、高有闻、房可壮等。他们处境不同,情况各异。


曹珖,字用韦,号葆素,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崇祯间,他因反对太监专权而辞官家居。甲申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朝廷天翻地覆,姚某受李自成派遣接收青州。曹珖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闭一室,具衣冠拜,北面恸哭,累日不食,赋《绝命词》以终。”(李象先《尚书曹公传》)绝命词:“大化兮遄归,白日兮幽墟。蹇素心兮抱遗书,肆悬祛之歌兮嗟长夜其曷盱!”曹珖是明末的名臣大儒,曾与邹元标、冯从吾等在北京首善书院讲学,在家乡青州也有讲学活动,著有《大树堂讲经》。在国破君亡的关头,他抱定儒家信条,以死殉国了


高有闻,字非耳,号谷虚,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曾任明朝的京官。甲申年即顺治元年,清廷召高有闻人京,授大理寺丞,他勉强应召上任。不久转右通政使。但高有闻并不愿继续为官,第二年,便以病为由,乞求退归故里。其奏章中说:“臣有闻素病虚怯,每遇劳伤举发。去冬,被赵贼拷掠,手足受伤,及天兵复城,家私罄尽,仅余残息。臣因先奉屡旨起用,寇乱既平,遂舆疾来京。”高有闻陈述病因,特别提到“被赵贼拷掠”的问题。此话从何说起呢?原来,李自成进京以后,对明朝官员进行拷掠,不分良莠一体追赃。此事,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甚详。赵应元赚得青州后亦效法李自成的做法,向青州仕宦敲索。高有闻是受害者之一。高有闻带伤赴京上任,以有病之躯而不胜其苦,所以第二年便请求退休了。


房可壮,字阳初,号海客,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监察御史等职。崇祯十五年(1642),房可壮任都察院副都御史。他得罪了奸相陈演。在一次推举阁臣中,房可壮是被推选人之一。陈演害怕可壮入阁,在崇祯面前恶语中伤,由是,可壮被下狱削籍归。皇帝的昏暴,加之奸臣当道,令人寒心。房可壮回老家青州后,在挚友邱志充之子邱玉常、石常的邀请下,到诸城的九仙山避世隐居,住了四年时间。这里山深地僻人静,与世隔膜。此时,中原大地却几经战乱,江山易主。甲申年房可壮没在青州。顺治二年,在金之俊等人推荐下,房可壮被起用为大理寺卿,又转刑部侍郎,升左都御史,顺治十年致仕。(降清


甲申之际,在郡城青州的冯氏官宦世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因为冯氏家族在益都和临朐均有房地产,紧急关头有回旋的余地。冯溥,字易斋,明崇祯举人,国变期间,他隐居城西药王庵读书,“时,先生读书山中,不予闻。”(毛奇龄《冯文毅公年谱》)这年冬天,冯溥在卫街冯宅,依然读书。因为李士元杀赵应元事件发生在夜间,非常突然,城中居民包括冯溥一家皆予料不到,第二天才感到震惊,街巷陈尸。顺治四年(1647)冯溥成为进士,康熙初升官至刑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降清偶园本为衡王府东花园,后被冯溥霸占

益都仕宦在京者仇维祯、冯可宾、钟諤,益都颜神镇任浚、孙廷铨、赵进美等在改朝换代后继续任职,成为清朝的官员

衡宫沦陷以后,清人对士兵“放赏”。宫女面临的就是残酷的屠杀和奸淫,他们投井,井里尸满,他们悬梁,梁柱坠断,宫内各树都吊满了女孩,这个李姓宫女,是为数绝少的逃脱衡宫女孩,最后在莱芜出家存活了半生,并在墓碑记录了这段清人不为后人知道的血泪历史。

次年,朱由棷一家十三口,被押送北京“厚养”,1646年,全部被勒死,其他朱姓人家,逃出青州,改姓为“霰”。据霰姓家谱记载:霰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乃是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的后人,他们的祖训是::“清廷灭吾门, 衡府遭祸殃。楼阁化瓦砾, 男儿赴冥乡。 汝辈朱氏后, 幸存未族亡。有女不嫁冯,乞讨勿求房。孤蓬行万里,子孙当自强。冯溥、房可壮二人诬陷衡王子弟谋反(青州的两大降清汉臣!!!),清廷以此为借口将衡王府灭门,幸衡王朱由棷之妻洪英瑶(即霰氏始祖)携一子(朱慈安)一女(朱慈嫣)逃脱至现青州市弥河镇壮汉庙村,从此便改姓“”。

李士元后踪迹全无,有人说曾在河北一带看到他靠卖马为生。

此篇文章为我搜集资料和青州朱姓口述,明末之即,王爷也有报国之心,禆将也有救国大义!莫不能听信网络传言,将历史人物黑化。

末代衡王在青州民间,还有很多小说中都是懦弱,贪得无厌的嘴脸,殊不知这是青州当地降清大户冯缚后代杜撰,冯缚一家的奢靡生活在青州博物馆内的书画展厅,还有被抄家的末代衡王府花园,也就是现在的偶园,一看究竟,近年来,冯氏家族目前在青州是被媒体宣传的大户家族,殊不知这种家族,是建立在卖国求荣,喝百姓人血馒头的基础上壮大的


user avatar   huang-sheng-10-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他的不知道,但如果说里面的宗室有能干的话,首推隆武帝朱聿键;

在当时百姓被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搞得剃了发被明军杀,不剃发被清军杀的时候,他颁布了一道极有政治眼光+人性的圣旨:

“不剃发皆为臣民、剃了发的皆为难民”


user avatar   mu-di-98-8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下周王朱恭枵吧

周王的封地在开封 熟悉明末的都知道 李自成三打开封府 可以说开封府和周王是一损俱损的关系 因此 周王守城还是很卖力的 具体来说就是:给款子 给大款子 给巨款子 记载如下 :1.军饷告匮,周王恭枵出库金五十万买米麦,日夜饭屑麦饷守陴者。复悬金募死士,能击死一贼者,予五十金。

2.周王贮库金于城头,禽一贼者予百金,斩一首者五十金,战殁者恤其家五十金,伤者以轻重为差,杀贼甚众。(《明史纪事本末》)

这位仁兄先后捐银一百二十多万 以至于周王府中的宫人都面有饥色:周王先后捐库金一百二十馀万,复捐岁禄万石以养兵,国廪空虚,宫人咸有饥色。(《明史纪事本末》)

但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 不是一个周王能抵抗得了的 在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以后 眼看开封失陷在即 开封官绅掘开大堤 水灌开封府(此处以顾诚先生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为准) 周王及开封官绅逃向磁州:至是,水大至灌城,周王恭枵及诸王走磁州,以巡按御史王汉舟迎之也。(《明史纪事本本末》记载是侯恂迎接 此处以《崇祯实录》为准)后寄居彰德府 不久病死。相比于其他诸王 周王已经很不错了 最起码 还是舍得出大款子的


user avatar   yu-chen-tia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大佬邀。

1645年7月,南京福王政权覆灭的消息传到桂林,早有异心的靖江王朱亨嘉感觉真是天赐良机,喜不自胜之下放话说:

方今天下无主,予祖于分封之日以粤西烟瘴不愿就封,马皇后慰之使行,于是以东宫仪卫赐之。
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祖宗成宪,有何不可?

朱亨嘉表示当年他祖宗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受封的时候因为嫌弃桂林太偏远本是不愿意就藩的,于是马皇后赐靖江王相当于东宫皇太子的仪仗标准予以安慰,这才勉为其难走马上任。(此事真假难辨,答主估计是朱亨嘉自己胡说的)

如今福王已经被清兵抓住,天下无主,既然我祖宗享受太子待遇,那我也相当于太子啊,这时候当然要挺身而出当仁不让!

在广西总兵杨国威等人的撺掇之下,很快八月份,朱亨嘉身着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将本年称作洪武二百七十八年,把桂林改称西京。

在福王政权覆灭后仅仅数月,南方已经出现了浙江监国鲁王,福建隆武皇帝,广西监国靖江王多股势力交锋状态。

而靖江王称监国后,自觉广西地僻民寡,还派人去贵州和湖南等地分封官爵争取当地官员和土司支持,另外还亲自前往广东想拉拢两广总督丁魁楚。

不过丁总督经过权衡利弊打算投靠隆武皇帝,因此先假意恭迎睿驾,迷惑朱亨嘉,之后暗设伏兵将靖江王的兵马杀的大败,并于九月末攻陷桂林俘虏了朱亨嘉,将其押解到福建听隆武帝论处。

(隆武)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
戮杨国威、顾奕、史其文等于市。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1648年,以丁国栋、米喇印为首的甘肃原明朝驻军,由于不满清朝强令剃发政策而举起反旗,拥立延长王朱识锛为统帅。

由于主要指挥官都是回民,清政府官文中称这支反清武装为“逆回”。

第二年,清军基本镇压了这次暴动。朱识锛被俘后下落不明,米喇印战死,丁国栋被俘后由爱新觉罗多尔衮亲自下令凌迟处死。

暴动者最后的据点肃州城(酒泉)被清军屠城。


user avatar   nian-que-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古代官员平反后,被发配到教坊司的妻女会怎么样? 
  辽太宗耶律德光灭亡后晋王朝。那么按理来说,辽朝应为正统王朝。为什么后世还不认可辽朝的正统地位? 
  明朝前期是否曾有过接管漠北草原的机会,无论以何种方式? 
  如何看待明粉清粉之间的撕逼? 
  为啥明朝不灭掉察合台汗国? 
  蒙古帝国曾经有过哪些逆天的战术? 
  如何评价南齐萧道成? 
  北周为什么会禅让皇位给杨坚? 
  都是白手起家,都是定都南京,洪秀全为什么失败了?而朱元璋为何成功了? 
  明朝时妇女不裹脚,为什么到了满清汉人妇女裹脚了呢? 

前一个讨论
李唐是宫廷兵变最多的朝代为什么却没有引发天下大乱?
下一个讨论
韩国 2022 年起正式废除《强制防沉迷制度》并全面推行《游戏时间选择制》,这对青少年将造成哪些影响?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