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客观评价南明将领孙可望的历史功绩? 第1页

  

user avatar   mo-wu-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卿本枭雄,奈何做狗


其实早就想找个机会聊聊孙可望,也就是秦国主了,既然有人邀请了这个问题,那我就借这个机会谈一谈,核心意思就是开头的八个字。

平心而论,秦国主在前期无论是对大西军自己在张献忠死后的发展,挫败云南分离势力并促进云贵两省的发展,还是全国性的抗清事业都做出了极为突出的贡献。

首先孙可望作为大西义子之首,在张献忠阵亡人心惶惶的关键时刻,和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一起构成了四将军体制,维持了大西集团内部的基本团结,避免了像大顺集团一样在李自成死后自我瓦解。在决定未来发展方针的遵义会议上,他主导的会议及时纠正了张献忠末期的滥杀策略,制止了汪兆龄意欲通过延续这一政策控制大西集团的企图。为大西在张献忠死后能以一个独立势力有所作为,并与残明势力有合作的空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遵义会议后,他主导的领导层审时度势,利用云南沙定州之乱彝族割据势力制造的混乱,打出为在西南有巨大威望的沐国公复仇的旗号进军云南。当时的云南土司沙定州趁弘光后期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之机发起叛乱,诛杀沐国公亲属拘禁大批原明官绅,导致此时阶级矛盾让位于民族矛盾和个人感情。孙可望此时展现了灵活的手腕,一手民族大义抓政治,一手土地改革抓经济。

一方面,他用政治手段统战残明官绅,在谈判中采用干支纪年即在名义上放弃以大西后继自居,打出“共扶明室,恢复江山”的口号招揽人心,尤其沐天波本人为了复仇与大西合作使得云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原明势力都接受了大西的统治,同时坚决打击沙定州反叛集团,最终在云南建立起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另一方面,他表面上与云南旧官绅合作的同时,又在经济上不遗余力的打击这些人的经济基础,进行土地改革,这一点《大西军治滇时期的农业 》一文已经著述颇多,通过清整沐府庄田、被侵占的卫所军田乃至少沙定州等反叛土司占据的土地,将其改造为按章纳税的民田,同时兴修水利,发行铜钱,开发盐井,整治贪腐,竟然在短短两年时间让云南这个明代出名的老少边穷地区“外则土司敛迹,内则物阜民安”“大有年,兵民安乐如初”,其开发云南遗留的经济成果直到三藩之变时的吴长伯同学都依然在享受。

在军事上,他没有因为云南辟处西南,就索性关起门来做夜郎王国,而是一直在为接下来可能的大战做各种准备,清点户籍扩军备战,整肃军纪,加强训练,军队在昆明“日夕操练士卒,三、六、九大操”,与同时期何腾蛟等明军大部分镇将的文恬武嬉,醉生梦死不可同日而语。的确,这里面的许多措施不能说完全都是国主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作为遵义会议后大西集团实际上的首脑,确立了云南时期总的发展路线和宏观政策是毫无疑问的。



而孙可望做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就不得不提他于永历六年(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主持并发动的湖广、四川两路反攻。以这两年清军将校阵亡的硬指标为依据,就目前我所能统计的结果,清方在顺治时期有据可查的467名阵亡将校中,此次北伐共消灭清军将校100人(蒙满八旗32人),占总数的20%还多。而此次战役击毙的清廷高官之多,更是前所未有,光轻车都尉以上的高级将官就阵亡36人(蒙满八旗13人),其中更有两位高品亲王,1名都统(隶属吴三桂),1名护军统领,2名副都统,1名署护军统领,2名署副都统,绿营总兵2人,绿营副将4人。

不仅如此,这次北伐应该是萨尔浒以来,明军唯二有巨大成果的战略进攻行为(另一次则是孙承宗主持的四城之役)。即使东、北两条战线最后都以功败垂成告终,但依然收获了巨大的成果,首先彻底挫败了顺治力图毕其功于一战,彻底消灭云贵抗清基地的企图;其次在四川依然控制着除保宁府外的大部分领土,湖南收复了重镇辰州,广西收复了除桂林外的大部分领土;在军事上彻底结束了八旗军入关后战无不胜的趋势,尤其尼堪身边最为精锐的护军也在明军包围下损失惨重,诸申勇士神话破灭,更为重要的是对在数量上占多数,负责地方防卫的绿营和汉军藩兵部队都造成了毁灭性的重创,桂林、叙州、辰州三场歼灭战可以说几乎团灭了敌方主将以下的军队主力。清廷在西南的汉军部队几乎被一扫而空,洪承畴到任后花费大力气从全国抽调精干重建湖南防线的行为让清廷背上了每年亏空五百万的巨额财政包袱。

从这个角度,黄宗羲对此评价为“此万历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毫不过分,这确实是一场一扫之前种种阴霾,振奋人心的军事行动。那么该怎么评价作为当时全军统帅的孙可望此时发挥的作用呢?平心而论,不能因为孙可望后期当了耻辱的大汉奸,就抹杀其前期的抗清功劳,也不能因为晋、蜀二王最后矢志以终,就将全部的抗清功劳推给这两人,这无疑是不公平的。

必须要承认刘文秀、李定国作为前线指挥官总体而言是称职的,其中李定国无论眼光、勇气还是毅力都颇为可圈可点,尤其衡阳之战在第一天交战失利的巨大压力下依然敏锐地捕捉战机,最后击杀尼堪重创其护军堪称经典之作。刘文秀在保宁地所作所为争议很多,但我个人觉得情报迷雾的情况下也不要过于苛责,而且他也完成了阻击清军南下四川的基本任务。

如果这两人作为前线指挥官表现不佳,那固然就没有北伐前期的胜利了。但是如果没有孙可望在背后为其提供的人力、物力支持乃至对大将的基本信任,那必然连前期的胜利都不可能有。这一点并非虚言,纵观明清战争中明方的惨败哪次不是统帅层先掉了链子,萨尔浒前的令旗催战,辽沈的临阵换帅,广宁的督抚失和无不是最终战败的重要原因。

而孙可望作为明军总统帅在北伐第一阶段的表现是关键而且值得称赞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孙可望为主体的行政机构为北伐提供了必要的兵源和粮草支持,大西军入滇时不过2万余精锐,经过3年的修养生息,以及随后对西南大小军阀软硬兼施的兼并行为,到北伐时,明军在东线出动了8万人,北线出动6万人,云贵的殿前军及其他后备部队4万人(一说西线6万人,北线4万人,殿前军不详但更少),总之此时明军总兵力在12万以上毫无疑问,不仅如此,还同时支持北、西两线的军粮供应。这份种田能力,黄石看了羞愧,临高看了沉默。由于刘、李二人在史书上基本是纯粹的军人形象,可以说这方面主要的功劳就是孙可望的,他提供的强大的物质保障,是明军第一阶段胜利的基础。

2、孙可望第一阶段的战略规划是极为正确的。和很多史书黑的孙可望到了云贵后就只求自保,几乎是刘文秀和李定国催着其出滇抗清不同,从行为上看孙可望为北伐做的准备和第一阶段的规划是极有条理的。在北伐之前,首先对盘踞在贵州和四川两省实质上处于割据状态的各路军阀实施了强行收编,并在原大西军的统一领导下恢复了地方的基本生产和军队整训工作。在1651年就派遣冯双礼和马进忠对湖南进行了试探性进攻,摸清虚实后,于第二年委派李定国对湖南、广西发起大规模全面进攻。四川方面面对吴三桂的威胁,主动派遣刘文秀出击,避免清军两路会师的可能。不仅如此,根据郑氏方面遗留下来的史料,在北伐前,孙可能还秘密派出使者同东南抗清势力联系,寻求东西并举战略的可能。应该说,孙可望在北伐第一阶段的整体规划,即以云贵两省为基本盘的前提下如何夺取整个西南,为之后的吴三桂、蔡锷等人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

3、孙可望第一阶段给予了前线将领足够的信任。就个人观点,大西三兄弟间的关系不是黑白分明的脸谱,而是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北伐第一阶段,秦国主应该说还是认清自己在军事上的缺陷,并给予两位义弟充分的信任。面对北伐这一重要军事行动,没有被立功的欲望冲昏头脑,甘于在后方成为支持前线的统帅。而对刘、李两位主帅,平心而论,确实给了足够的信任,刘、李二人手下的十多万军队几乎是明军除殿前军外的全部主力(尤其李定国手上的征东军几乎是大西当时一半的家当),也没有搞什么国主锦囊,千里金牌之类的幺蛾子去遥控指挥。


这个时候的孙可望不敢说能成为明太祖一样匡扶天下,再造华夏的绝世英豪,但看起来成为刘裕、陈霸先之类的天下枭雄是非常有可能的。他在史书中的评价本来应该是“国主起于群盗之党,已而挟听命之明,鞭笞天下,以收神器,亦可谓一时之奸雄”“国主之开国也,属献贼大乱之余,以夷门一镇,外严烽候,内辟污莱,厉以耕桑,薄其租赋,士虽苦战,民则乐输,二纪之间,俄成霸业”在某些皇汉色彩的史学家口中,恐怕还能更高”然则万历以降,延中国生人之气者,唯孙国主耳。举明室坐失之中原,责后秦以不荡平,没其挞伐之功而黜之,亦大不平矣。“ ”雪中原之涂炭,光先人之令闻,寄奴、元璋、可望之绩,知其不远。“

然而,永历六年北伐之后,孙可望的人生就如自由落体一般,兄弟阋墙、内外离心、众叛亲离,从一代枭雄向着大汉奸急速坠落,最终为抗清事业在政治上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冲击。这一枭雄自我毁灭的历程,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如果展开了讲,都可以写好几篇文章了,这一个回答都写完,我觉得很亏,毕竟问的是历史功绩....

简而言之,孙可望之后就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逐步走向了他之前成功的反面。首先,大西领导层内部间的关系尤其是孙、李二人的关系走向了破裂,这其中既有旧明官绅的挑拨离间(永历方面在李定国桂林大捷后向李定国单独派出的特使对孙李交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孙可望在军功、威望难以服众的情况下力图强行压制李、刘二人的原因,虽然他召李定国会师的原因未必是要除掉他(这件事很复杂先不展开),但战后将北伐失败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李定国,最终导致二人关系不可挽回,也彻底失去了一员极为优秀的将领和一支经验丰富的军队。对刘文秀,先借助保宁之败彻底剥夺他的兵权,也导致后续岔路口之战缺了一员参谋,后续不得不起复刘,但两人间的信任已荡然无存。

其次,他和旧明官绅的关系也彻底恶化了,尤其是迎接永历到安龙后事实上,这位天下各拥明势力公认的正牌天子,如果运用得当,本该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大西在政治上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由于封秦王风波(虽然这绝大部分是永历朝廷自己的过错)等原因,以及迷信”二龙不相见“等谚语,他既不愿意给与永历名义上的尊崇,又不想完全接到贵阳彻底控制,结果就是永历本人本是随遇而安的性格(他当傀儡早就习惯了)却为了求生不断联络各势力发衣带诏,而孙可望在安龙的亲信和内奸既无法完全隔断中外,面对李定国的迎驾军又毫无反抗之力,结果在政治上极为被动。

最终,失去了得力将领的信任,他既不能如刘裕一般靠建立功业树立威信夺取政权;与名义上的朝廷关系恶化又不能完全控制,使他也很难像操莽一样走正规禅让途径;最终的选择只有靠玩弄不入流的政治手腕,比如制造祥瑞,发动亲信劝进,乃至大肆封赏部下伺机夺取政权,到了这个地步,国主权利的合法性和威望可以说只是建立在惯性上。不仅如此,由于之后他的工作重心都在如何篡夺政权上,实际上轻慢了复明事业,许多军队又落到缺衣少食的地步。此时在广东屡败屡战,两撅名王的大英雄李定国率师迎驾后,人心向背可想而知。

然而即使如此,他依然有一些死忠亲信,政治上也未尝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永历等人也不愿在清军强敌环绕之际再打内战,还是希望哪怕暂时维持和谐也好,为此还做了不少修复关系的举动。而孙可望却悍然挑起内战,发动内战也就罢了,飞龙骑脸都能被反杀...

诚然,如顾诚所言,内战由于孙军快速崩溃,并未造成极为严重的军事后果,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却极为恶劣。孙可望发起内战及出逃,向清廷清晰传达了明朝内部不稳,政治混乱的信号,这一局势下,不仅丧失信心的洪承畴重新精神抖擞,在汉中观望形势,几度拒绝攻打四川的吴三桂也力主出兵。明朝基本没什么喘息时间就赢来了清军主力的围攻,不仅如此,在内政上由于孙可望长期执掌中央政权,其旧部依然遍布整个永历政权,指望李定国能在短期内理顺朝局本就不现实,面对孙可望背靠清廷的招降草木皆兵、举措失当也是可以预见的。孙可望本人虽未前往战场,但将部分亲信派往军中作向导,后续战争中清军几乎轻易绕开了明军布防的不少天险很难说于此没有关系。

到了这个地步,可以说孙可望彻底背叛了自己的历史功勋,毁灭了自己曾经一手创业的事业。身为枭雄,你可以卑鄙无耻,可以言而无信,然而一个枭雄依然是有自己的底线。晋安之乱时,面对卢循十万大军,刘裕手上不过5000余人,众将纷纷劝他避其锋芒,而刘裕之后的话,则为枭雄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做了充分的注解 ”今兵士虽少,自足以一战。若其克济,则臣主同休;苟厄运必至,我当以死卫社稷,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不能远窜于草间求活也。“ 不成功便成仁!

所以最后,刘裕成了宋武帝。而说出”今为李定国辱孤至此,孤不惜此数茎头毛,行当投清师以报不世之仇耳“的孙可望,他最后留下的历史形象定格为一个背叛了曾经的自己,背叛了复明事业,被清廷卸磨杀驴的”义王“,汉奸、国贼以及小丑,虽然他本可以,成为另一个宋武帝。


PS1:谢邀 @洞木光委员长 ,虽然我也早就想找机会写秦国主了

PS2:永历六年北伐清军阵亡高级将领附表


user avatar   chi-ban-ling-tai-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南明时期的秦国主孙可望,墨舞那个答案说得挺好了。秦国主的综合能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汉人里数一数二的,甚至老天都在帮助他(永历六年北伐开始前,清京大瘟疫,满达海、博洛、勒克德浑三位担任过方面重任的亲王/郡王在一个月内死去,理政三王只剩下军事履历较差的尼堪一人幸存下来),可是秦国主并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最终身败名裂。他自己毁掉了自己的事业、毁掉了自己曾经建立过的历史功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终沦为汉奸的孙可望并无任何的“历史功绩”可言。

那么在成为秦国主之前的孙可望呢?

大西四王在张献忠起兵的早期并不是西营里的重要干部。崇祯十三年(1640)张献忠惨败于川北玛瑙山、韩溪寺等地,兵力损失超过七千人,西营在谷城受抚前后被明廷记录下来的内丁和四营将领几乎被一网打尽,非死即降明。然而,在杨嗣昌等人的奏报中,我们没有看到大西四王的名字,可见当时大西四王在张献忠军中的地位还相当之低。这场惨败之后,西营从兵马上万的民军扛把子一下沦落到了和崇祯十一年(1638)十月(洮河、汉水相继战败)后的闯营差不多的境地,根据杨嗣昌的说法最惨时只剩下一千多人。大概是在这个时候,大西四王被张献忠提拔了起来,代替或死或降的老干部猛虎、扫地王、顺天王、一条龙(以上均为绰号)等人成为了西营主要的将领。这些人之所以被提拔,除了大概本来就是张献忠贴身的“内丁”外,应该还由于立下过特殊功劳,如传说中刘文秀率众骗开襄阳、李定国一箭射杀副总兵张令等(当然这些都有异说)。

我甚至怀疑,孙可望最初参加的民军可能未必是张献忠的西营。孙可望降清后,在驻上海的清军中找到了失散已久的兄弟。考虑到孙的兄弟不可能是在孙成为大西高级将领后才投入清军(否则不可能活着还只是下级军官),孙家兄弟俩大约先是一起参加了某部民军;后该部民军被打散,孙可望加入张献忠部西营,他的兄弟则先后被明军、清军收编但不受重用。

进入四川后,大西国据说设置了五军都督,但实质上野战军似乎是分为五部。王尚礼,即后来南明时期长期为孙可望忠心镇守昆明的固原侯,负责提督张献忠本人直辖的中军御营(另有1659年战死磨盘山的南明泰安伯窦名望担任类似于锦衣卫帅的皇城指挥使)。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分别担任平东、安西、抚南、定北四路主将,指挥大西军除张献忠直辖部队以外的其他军队。御营和四路兵加起来有四十八营(一说一百数十营),另有都督王自奇、王复臣等人指挥独立于上述各部的水师。综上所述,巅峰时代的大西军在川主力部队应不足十万人,但除此以外据称还有民兵性质的里兵。

然而,大西军占领成都后布武四川的过程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连战连败。首先是由于张献忠一度称藩于李自成,因此大顺派出节度使黎玉田等大批文官前来接收四川的民政。打下成都又听闻李自成败于北京的张献忠大怒,命令艾能奇进攻保护黎玉田南下的大顺制将军马科部,可是艾能奇却被仅有万人的马科打得大败。张献忠不得不率领大军亲自前往保宁攻击马科,最终由李定国部署军事把马科击败。马科逃回汉中后,一直存有浓厚天命思想的张献忠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大西,并派李定国率部进犯汉中。李定国一度击败大顺在汉中的制将军韩文,但继续进犯褒斜道时,却被大顺军将领贺珍,也就是后来夔东十三家之一的岐侯,以三千人打得大败而逃。张献忠攻打汉中进犯褒斜不仅导致李自成腹背受敌放弃关中最终走向灭亡,其惨败也导致张献忠自己的称帝沦为笑话。四川各地官绅纷纷聚众叛乱,南明总督王应熊等也趁机纠合残兵、土司、官绅等反扑大西。大西镇守各地的各都督面对南明反扑连战连败,尤其是刘文秀内不能遏制部下叛逃、外不能抵挡明将杨展(后为南明锦江侯,川黔军阀之一)进犯,丧师失地、被张献忠杖责。在这一反攻倒算的狂潮中,唯独孙可望反击杨展一度保住了嘉定府(今乐山市),因此从平东监军晋升为平东将军,成为诸将之首。可是,面对杨展的第二次进犯,张献忠亲率领御营、水师反击的结果却是在彭山江口大败,连辎重都沉入岷江。至此大西军对四川的支配已经陷入崩溃,张献忠能控制的地盘只剩下成都府和附近少数地区。

迷信自己拥有天命的张献忠无法解释自己为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陷入窘境,也不能理解为何自己要解救的士民竟然宁可去投奔二代目奉天倡义大将军贺珍也不肯为自己这个大西皇帝服务,遂陷入彻底疯狂,认为是德性丧失的四川人违背天命自寻死路(这一类似姨淆的错误思想甚至感染了身为四川本地士人的欧阳直),开始下令大西军在残存的控制区即川西平原有组织地屠杀川人甚至部队里的川籍官兵。孙可望等高级将领纷纷劝阻,但张献忠在阴附文人王文龄煽动下一意孤行,最终具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大西军在没有任何物质报酬(甚至还要杀死自己妻儿)的前提下被军法所约束而执行了屠杀。然而屠杀也导致大西政权完全崩坏,大西军也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许多大西军将领或出走、或叛变、或自杀。尽管如此凤凰山战役之初大西军还是给清军制造了一定的麻烦,包围了部分清军,但在张献忠被豪格亲自领兵突袭斩首后,大西军就陷入了崩溃。这时正是孙可望出头组织了溃败的大西军,向东寻求生路。

当时,南明副总兵曾英率残兵、土司、团练等势力,又收编川北土贼摇黄十三家,已经击败大西军占领了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川北的广大地区。曾英本来打算在这些地方展开军屯,却遭到颟顸吝啬的南明官绅拒绝,结果南明军队化身劫匪和食人魔,把从今天涪陵到万县沿江一线的百姓屠掠殆尽。孙可望指挥大西军转进至此,正好遇到曾英率领这些丧失纪律的匪兵堵截。孙可望以自己为诱饵引曾英的优势兵力来进攻,派义弟们以精兵侧击,杀曾英、击溃匪兵阻拦,进入了重庆、遵义。这之后的事情墨舞的答案都已经说了。

把上述战绩制成表可得:

第一次保宁之战,(大西军将领,下同)艾能奇对阵(敌军将领,下同)马科,(大西军)败

第二次保宁之战,张献忠、李定国对阵马科,胜

汉中之战,李定国对阵贺珍,败(初期对阵韩文是胜利)

川南保卫战,刘文秀对阵杨展,败

川南反击战,孙可望对阵杨展,胜

彭山江口之战,张献忠对阵杨展,败

凤凰山之战,张献忠对阵豪格,败

重庆之战,孙可望对阵曾英,胜

(大西军各都督对阵南明诸将乃至土贼,有记载的基本上都是败绩,这里就不抄录了)

通观大西军在川战绩,孙可望并非是不通兵法的战下手,相反他正是凭借了相比义弟和其他将领们更大的军功才得以上位成为大西的第二号人物。大西军在四川时期,是孙可望是罕见的几乎保持全胜记录的武将(我目前所见唯一条战败记录是似乎在茂州、龙安府之战输给了以松潘为基地的竿兵老将朱化龙,但我还没看到一手史料),也是唯一因战功而地位上升的高级将领;其战绩明显好于屡战屡败的张献忠、刘文秀、艾能奇和大西军其他将领,可能也好于李定国。考虑到孙可望此后并未直接统治四川更未有恩德于蜀士,这些记载可以认为是客观的。

由此可见,国主不仅是战略家,至少曾经也是一个比张献忠和刘文秀之流更优秀的战役指挥家。因此,有关孙可望想逃入岭南或是窝在云贵(总之是不思进取)的说法,都是很值得怀疑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机关算尽之后还是败在了岔路口,败给了在大清国属于二线偏裨的贝勒屯齐,跟在衡州绝境之中反败为胜击杀理政王尼堪的李定国形成鲜明对比,从此在南明政局中一步步陷入被动,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除了感慨清军尤其是八旗强大、李定国进步神速、人生无常之外,似乎也给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在岔路口,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孙可望的权谋自用,是否在此时就已经给他带来了绝大的反作用力呢?


user avatar   lu2-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相关话题

  外国军队的制服是不是只能被历史军事类博物馆持有和展览? 
  为何太平天国这种残暴冷血近似邪教的政权在官方宣传口径中仍被赞扬? 
  为何选择钻研某个朝代历史? 
  中美贸易战中国手里有什么牌? 
  如何理解毛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一些问题? 
  如何评价十七年文学? 
  有哪些因为史料的断句问题而造成的历史研究中观点的分歧对立? 
  孟尝君为何会被灭族? 
  想重新梳理一下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该读什么书? 
  我们都知道唐宋元明清,但各个朝代的名号都是怎么确立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古代中国、埃及、波斯等国都有宦官,但是日本没有?
下一个讨论
碰到电影《伊甸湖》里的这种情况如何自救?





© 2024-05-1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