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清松锦大战有什么历史意义?明军为什么会败?还有松锦大战中的明军在当时的明朝战斗力是什么水平? 第1页

  

user avatar   wan-xiong-89-43 网友的相关建议: 
      

1640年之后的大明军队,技术水平战术水平,已经不存在任何优势,战略态势反而很恶劣!

第一、清军的火器部队和水师部队的建设水平已经不亚于明军。掌控辽海制海权且火器部队也不相上下的清军,有利条件太多了!

自毛文龙死后,东江镇分崩离析,最后被满清攻破。攻守之势异也!

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投降清军,送了一支规模不小的重型火炮部队和生产技术。

尚可喜投降清军,送了一支规模不小,战斗力相当不错的水师。朝鲜已经投降清军,他们的龟船技术,水师火器技术,也成为清军的囊中之物。

对明朝而言,意味着渤海湾千里海防出问题了。需要靠登州天津等地水师留下的一堆破船去防备后金督促朝鲜新造的坚固大船可能的突袭了。

真是处处被动,兵力捉襟见肘。

第二、明军耗不起,清军耗的起!

虽然崇祯催战以事后诸葛亮的观点看,大有问题。但是,当时的情况是,换了其他皇帝,一样会催战!

清军耗的起,明军反而耗不起!催战是必然的,无关崇祯的性格!

《兵部为登莱万分提防丽国调兵并加紧津关沿海等处海防事行稿》显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此时此刻,明军丧失了海上制海权,不要说牵制后金了,连前沿警戒都做不到了。

松锦大战时候,满清可以动用水师往前线运粮食物资,明军无法有效截击。而明军想动用水师运输粮草,经常被清军水师截胡!

打仗的事,外行看战术,内行看后勤。

说袁崇焕军事外行,那就胡扯了!袁崇焕比谁都内行!东江断粮饷,禁海加封锁,直接把毛文龙逼入绝境!只能跪地领死!

清军这些有利条件,也是一步步来的!

①毛文龙死后,后金有了劳师远征,长期围困的能力。

毛文龙活着时,后金在七八年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踏入关内一步,就是对宁远、锦州之攻击,都只能是浅尝辄止,因为耗不起,无法长期围困。

毛文龙的战略眼光太毒,情报分析能力也是一流的。。

毛文龙在塘报中强调三点:

第一点就是猜测出后金的种种隐蔽掩盖伪装的手段,比如“更换旗帜”,“混入队伍”,“假称作马市,杀他措手不及”等等。总之,后金军事行动,绝对不是大张旗鼓,等着你调兵去堵截,所以不能因为对方行动隐蔽就浑噩糊涂,不当回事。总之,一旦发现某个蒙古部落的人口有大变动,那就要注意了!

第二点就是指出,后金如果绕道进攻,最有可能的时间,多半就是在冬天,“直待秋获,冬初复当远举”,“必于今冬还图大举”

第三点就是毛文龙为守关官将代想了许多兵力不够下的办法,比如说尽可能利用地雷杀伤敌人,在兵力不够的情况下,以静御动,以弱制强,设置疑兵,布设地炮(地雷)。

毛文龙不但为东江的事情操心,还为别的防区操心,只是这份苦心,在当时又有几人能理解呢?

奴密谋,必于今冬还图大举(己巳之变)。臣(毛文龙)遂将层叠流言,一刀割断,奋然自鼓意气,预算图克五岭关,进逼沈阳等处,奴便裹足不西!

总之,不能干守着城池,任由敌人想干啥就干啥!必须整军备战,然后随时主动出击,打乱敌人的预订计划!

(可惜啊,毛文龙的克五岭关,进逼沈阳的军事计划刚写了一个草案,他就去双岛开会去了,然后再也没回来)。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自然是让毛文龙的军事计划泡汤了,但后金杀到北三环,结果把袁崇焕害死了!讽刺不?

姜曰广在东江视察时,毛文龙对他抱怨,说朝廷那些官员成天纸上谈兵如在梦呓,比如动不动就扯置之死地而后生之类。

毛文龙:

即如死地后生,固诚兵法。但淮阴属在对垒,所谓决机呼吸,将勇者胜矣。若夫旷日持久,无故而先立于死地以自求毙,事岂复有幸乎?

毛文龙的观点很明确,大明要认清自己:

兵力上,如果能做到三打一,绝不能二打一,更不要尝试以寡敌众;

提早规划,找准时机打乱敌人的战略规划,绝不能丧失主动权,更不能临时抱佛脚;

敌人一天天“更加能耗的起”,你平辽将越来越难!敌人比你更能耗的起,你犯错是必然的!

姜曰广回答颇有迂夫子的风采:“凡论事者,理明则勿动气!”。你毛文龙干嘛不心平气和给朝内官员讲道理嘛!何不把这个道理在奏疏上说明白,何必和人斗气呢?

“大将军何不以此条明章奏而辄盛气口角,徒滋纷纭,无益也!”

当然,毛文龙写在奏章上,那就是

建奴牧马登州去南京如反掌!” 本意只是想提醒内阁,结果被袁崇焕断章取义为 “尔奏有牧马登州去南京如反掌!等语”

刚愎撒泼无人臣礼!

毛文龙一死,仅仅三个月后,后金就迅速出动,绕道进关,攻到北京城下。

崇祯二年的金兵入塞,自此之后,明朝陷入巨大的战略困境!

因为随之而来的变民与变兵相结合,是明朝命运的关键转折点,使明朝完全丧失内政改革的余地,只能在内外交攻中快速灭亡。

袁崇焕一通操作,把明朝置于必亡之地,对满清真是功不可没!

但话说回来,就算毛文龙活着,以明朝那种政治气氛腐败情况,很多事也难办!最终结果就是毛文龙的哀叹:

今事实难做矣,臣之热肠冷矣!

有人说崇祯应该改革,应该如何如之何,就能如何如之何。净扯淡!

这个时候再谈什么改革复兴,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和空间了。中央枢机哪里还有精力来研究如何反腐败、改革税收制度、人才选拔机制、整顿军队之类的东西?每天就是焦头烂额的调动部署军队和想办法收税筹钱。

毛文龙死后,清军对大凌河城的围困,

对锦州的围困,再不像以前那样打个两天或一个月不到就回去,而是成年累月,直至守城官兵粮食耗尽为止。

正如毛文龙所说那样,一旦后金有劳师远征的能力,平辽会越来越难!一旦后金有长期围困的能力,辽西的中小型堡垒根本就不行!

”西边全靠几个火器,兵如死鬼…只带三千人马,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

己巳之变和大凌河之战,铁的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一切!

崇祯二年(1629年)这段时间看,袁崇焕杀毛文龙,当下就导致岛上兵民人心散乱,原先对后金的间谍侦探自然完全没人管,自然停止,对后金的牵掣、袭击更谈不上。

原先毛文龙聚集的可以组织成军队的几十万力量散失殆尽,只剩下几万军队,和百姓总计不过十几万,分布在众多岛上,力量已经极度削弱,再无法形成毛文龙时期的那种巨大牵掣作用。

而更恶劣的是,袁崇焕的举措,使得毛文龙费劲心血挑选、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才干出众的辽东将领,或陷于内讧屠杀,或陆续倒向后金,活着的也离心离德。导致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胜负天平开始完全倒向后金一方。

袁崇焕在杀害毛文龙后,先是把东江军队一分为四,让毛文龙族子毛承禄管一支,他自己的亲信徐敷奏管一支,刘兴祚管一支,陈继盛管一支。(《崇祯长编》中毛承禄作毛承祚,似误。)

他的用意无非就是让东江的力量分化瓦解,互相挟制,这样才能让他多疑、猜忌的心放下来,他自己在奏疏里就声称:

“如果再填补一个总兵来接替毛文龙的位置,那说不定就会有第二个毛文龙。

他说过:“文龙之后,宁无文龙树敌酿忧!”

这个时候他正收留后金使者,双方联络处于火热的状态,似乎确实是怕毛文龙袭击后金破他的好事,所以才下杀手。

为了避免再出一个毛文龙“树敌酿忧”,才坚持不在东江设帅。

后续的奏疏里,更明确,袁不设总兵的意图就是要让东江军队无法统一号令,最好永远陷于争夺利益,互相牵掣猜忌的处境中。

他的奏疏大意是辽东原本就一个军区,现在河东增加一个军区,但胜任总兵的人,难以找到。况且对武官来说,总兵的职位已经是极品了,一得之后就等于喂饱了的老鹰。不如空出这个位置,作为激励武将的悬赏。现在就把东江军队分为两支,谁有功劳谁就能得到总兵之职。

事态的发展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东江此后内斗不休,叛乱不止,几无宁日。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在刘兴祚和后金作战英勇战死后,刘氏兄弟在岛内就开始作乱,杀死副总兵陈继盛。

刘兴治杀死陈继盛前后,皇太极就与之联系上了,《太宗文皇帝招抚皮岛诸将谕贴》记录皇太极给刘氏兄弟的书信内容。

后面还附有刘兴治等来书:

大金国汗,汤武尧舜之君,实有所以收拾人心者也,臣等有先见,戮职官陈继盛等率众归服。”

先不论刘兴治等人降金之心是真是假,其当时杀掠各岛,已为叛乱无疑。据《崇祯长编》记载:

刘兴治既杀陈继盛等,因与其兄弟放船至长山岛,纵兵杀掠。”

明朝局势本就险恶,此时更雪上加霜。以至当时兵部尚书梁廷栋,甚至感叹

建州之外又生一建州矣

之后,明方勉强把刘兴治招抚、安定下来,但到了崇祯四年(1631年)三月,岛上众将又开始互相仇杀。

据登莱总兵黄龙的报告,刘氏兄弟在岛上杀戮沈世魁一家人,只有沈世魁一人逃脱,甚至兄弟之间互相残杀。最后是沈世魁杀死刘兴治,岛上乱局才算平定。

崇祯四年十一月,黄龙被任命为皮岛总兵,镇守东江。

同一个月,原属东江部队的孔有德在支援辽东途中叛乱。

崇祯五年正月,耿仲明在登莱城内叛;

崇祯六年四月,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从海上逃奔后金,黄龙战死。

②吴桥兵变以后,后金军队获得了不少技术提升。火器,水军实力也突飞猛进。不但有对坚固城墙的攻坚克难能力,而且有了跨海作战的能力。

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的叛乱,对明朝造成的打击之巨大,是无法形容的。

不但导致山东地区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陷于兵荒马乱,残破不堪,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之大难以估量。更是让当时明军在登莱地区聚集训练的最先进的火器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反归后金所有。

孔有德等人逃奔金国后,崇祯六年(1633年)九月沈世魁任东江总兵,六年十二月,东江石城都司尚可喜投降后金。

此后东江皮岛又在沈世魁的率领下,勉强坚持了三年半的时间。而到了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在原东江部队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的带领下,皮岛沦陷。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毛帅东江》中说:

以前毛文龙守云从岛的时候,建州兵屡次攻打不下来,文龙既然被杀死,刘兴治又因为愤激作乱,人心更加摇动。到了这个时候,建州兵,用辽将作为前驱,熟谙水战,习惯地利,所向立下,而陈洪范观望不协力,沈世魁孤军覆没。

可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明金战争之间一个最根本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明方虽然打了败仗,但战略上并没有被动,而后金是日暮途穷的困兽。

毛文龙一死,态势则完全颠倒过来。

这不仅是后金可以摆脱东江后顾之忧,长驱绕道,直入关内抢掠,更是导致决定胜负天平的辽人将官士兵的向背趋势彻底扭转。

孙承宗言:

夫贼抚辽以为用,与贼杀辽人以驱之为我用,斯天下安危之大机也”。

毛文龙言:

夫招练辽兵,既免安家行粮,又省日月之稽迟,兼习敌情,而我得一人,敌即失一人,策之得也。”

以前是毛文龙抚辽人以为明用,尚可喜、耿仲明就是代表。而现在是袁崇焕杀毛文龙而驱辽人为贼用。

“鼓水火之民,晓以大义,待以良心,自可致其效死力!”

毛文龙时期,虽然条件多艰苦,可总体上还是辽人将士,心向汉营,不断设法起义来归,更不必说上百万的百姓由毛文龙接应逃出金人魔爪。

毛文龙一死,情形就完全颠倒过来了,成了毛文龙苦心收集选拔训练出来的那些极为精明能干、出类拔萃的辽人将士,纷纷叛乱投降后金。天下安危之大机已经完全倒向了不利于明朝的一面。而袁崇焕杀害毛文龙是造成这一恶果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

实际上,在袁崇焕杀毛文龙之时,岛上将士已经因为极度悲愤,有了叛乱之心。据毛奇龄所写的《毛总戎墓志铭》记述,毛文龙被杀当天,东江将士悲愤痛哭,要杀袁崇焕为毛文龙报仇,被毛承禄阻止。

这条记载可与朝鲜《李朝实录》中的

岛中将卒闻其死,皆哭云”以及“文龙之诛,岛中危惧,几于生变”的记载对照。

而从崇祯三年十二月黄道周的一份奏疏来看,刘兴治煽动的叛乱都可能是以毛文龙无辜被杀为借口。

当时原任首辅钱龙锡(袁崇焕的后台,杀害毛文龙的同谋)被下狱,黄道周为钱龙锡求情,写了一份奏疏,说是如今街谈巷议都认为杀钱龙锡是给毛文龙报仇。舆论既然是这样,边将(指皮岛官兵)必定因此更加骄横,代表政府的内阁大臣就会矮一头了。

杀阁臣给毛文龙报仇是可以的,但因此让刘兴治叛乱行为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借口(为毛文龙被杀出气)就糟糕了。如今东江正在作乱,歌颂毛文龙就会助长刘兴治的气焰,是绝对不行的。

从黄道周奏疏可以判断,当时刘兴治作乱,其煽动岛兵的借口多半还是毛文龙无辜被害,跟着明朝没前途。所以黄道周才说:“杀一阁臣为毛文龙报仇犹可,为刘兴治树帜则不可。”

当然从这个奏疏看,黄道周之类人也是极度昏聩的,他们的做法恰恰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当时能够迅速为毛文龙平反,或许还能挽回不少人心,结果由于他们对此坚决抵制的态度,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在黄道周上奏疏之前的崇祯三年五月,毛文龙的族子兼部将毛承禄就为父伸冤,备述毛文龙以往预警后金绕道,接应辽民,牵制后金之大功,言辞哀切,泣血抆泪。但结果是“揭上,朝臣不之省”。

这导致东江将士的悲愤情绪没有得到足够抚慰,反而不断郁积。

据《崇祯长编》里的记载,毛承禄在崇祯四年末五年初孔有德、耿仲明的叛乱中,也从广鹿岛入登莱跟随孔、耿二人一起反叛。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那显然就是因为父冤不得伸,愤懑不平所致。

但又据《东江遗事》,毛承禄并未和孔有德等人一起反叛,事情真相是毛承禄被孙元化派去劝说孔有德等人重新归明,孔有德让他同流合污,他拒绝了,只是回来后,因为谗言陷害而被杀。他本身一直是忠贞不改。

若此,则两下对照,长编中记载毛承禄与孔有德合流之事应该是谗言未得澄清的结果。

以情理来判断,按照毛承禄在东江的身份(副总帅)和影响力,如果是他参与了叛乱,那在叛军中的地位和影响必然在孔有德等人之上,叛军应该是拥戴他作为领袖,而不可能像现在这样默无声息,仅作为一个协从参与者被提到。

但无论如何耿仲明、孔有德等人叛乱的根本原因就是毛文龙被冤杀造成的愤懑心理以及对继续留在明军内前途的悲观、失望,这是没有疑问的。

《东江遗事》中的《耿靖南传》说

“仲明顾有德叹曰:‘大将军(毛文龙)要合义旅,跋涉荒陬,出万死以复疆宇,而卒以冤死。我与尔直若几上肉耳,可郁郁久居此乎?’有德然之,遂率兵归本朝”。

《孔定南传》中说:

“及文龙为袁崇焕所杀,调往山东孙元化麾下……兵饷不以时至,众军皆哗,有德叹曰‘大将军功名卓卓,犹且不免,我辈死固晚矣,时事如此,尚可为耶!'”

总之他们的意思就是,毛文龙这样跋荒涉海,为国征战,舍生忘死,立下功劳无数的大将,尚且落得个无辜被杀的下场!还有天理吗?

毛文龙官居一品,左都督,太子太保,就这样让人杀了,连司法程序都不需要走,杀人者还逍遥法外,这还有王法吗?

那我们继续在明朝这边干下去,还有什么指望?还是投靠后金算了。

正如陆云龙的慨叹:

尝闻东江辽兵最耐苦,持炒一升,可支十许日,昼伏夜行,卧草餐霜,能出不意杀人擒人,皆一班可用之士。今其士固在也,谁其用之?谁其用之?!

按照清代文人昭涟的说法,明亡之大机是吴桥兵变,

也就是所谓的“这是一只鸡引起的兵变,明朝自此走向亡国之路”。

从文学趣味性来讲,这种说法很有意思,然而理性地分析吴桥兵变,其实就可以发现,导致兵变的,根本就不是一只鸡的事情。

关于吴桥兵变的起因是一只鸡的说法,来源于史书上的一段记载

崇祯四年,祖大寿被皇太极率军围困在大凌河城,孙元化急令孔有德率八百骑增援祖大寿。部队行至吴桥时,遭遇大雪,无法前行,补给消耗殆尽。有一位士兵强取山东望族王象春家丁的一只鸡。由于家丁与士兵发生冲突,士兵就将家丁杀死。王象春的儿子得知后不肯罢休,坚决要彻查此事。士兵们愤懑不已,将领李九成由于将买马的军费花完,担心遭责,于是趁机哗变。孔有德受到李九成父子的煽动,也发动了叛乱。

于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兵变发生,并席卷了整个山东。朝廷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损失了数万人,后金还得到了火器和工匠。

所以,很多人都说,是一只鸡将大明推向了深渊。

然而,这种说法玩笑成分居多。如果说一只鸡就可以毁灭明朝,那么一定说明明朝已经出现了无法挽回的问题。

如果没有遍地干柴,星星之火,绝无可以燎原的机会!

更何况,吴桥兵变的真正原因根本就不是一只鸡。

首先来看吴桥兵变主谋的身份。孔有德、耿仲明,毛文龙的养孙;李九成、李应元父子,皮岛的旧将;毛承禄(疑似),毛文龙的养子。

发动叛乱的将领与士兵,几乎都是江东兵的旧将,他们又都与毛文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个人叛乱可能还是偶然,但如此多的人都叛乱,不可能与毛文龙被杀事件无关。

按照袁崇焕粉丝的说法,毛文龙对袁崇焕态度傲慢,俨然一副土皇帝的样子。袁崇焕见毛文龙狂妄,有尾大不掉的危险,就以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

以常理看也不可能,你都能杀他了,他敢傲慢吗?况且傲慢也不算杀人理由吧!

毛文龙被袁崇焕斩杀后,孔有德等人投靠了孙元化。

尽管孔有德、毛承禄等人这个时候还没有和朝廷公开决裂,但他们对朝廷必然持怀疑态度,和朝廷离心离德,抗金的态度也逐渐暧昧起来。

孔有德率军前往吴桥时,行军速度十分缓慢。显然是打算磨洋工!

孔有德:“兵贵神速,这种大道理我也知道,问题是打赢了关我屁事!有对我的好处吗?”

到了吴桥后,由于登州辽东兵与山东兵素来不合,所以吴桥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孔有德的部队没了补给,于是要求撤军。

很明显,孔有德、毛承禄等人压根不想前往大凌河城与皇太极作战。自从毛文龙死后,东江军普遍不再愿意为明朝卖命了。所以尽管祖大寿那边已经到了食人的惨景,孔有德还是雷打不动。

从登州到吴桥,正好把粮食吃完,没有补给,又要求返回登州。至于那一只鸡,不过是一个导火索罢了。

没有这只鸡,也会有一只鸭,一条狗。

总之,当毛文龙死以后,东江几乎没人愿意死心塌地地为明朝拼命了。吃军饷磨洋工混日子不打仗还行,但要是让他们与后金作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当军队行至吴桥的时候,轻而易举地就发生了兵变。

面对毕恭毕敬的东江军,明朝官员一个比一个跋扈,但面对乱兵,明朝方面的将领和官员却表现出了差劲的反应能力。

孙元化面对叛军不知如何是好,丧失了平定的大好时机。

山东巡抚余大成见山东局势彻底糜烂,干脆放弃不管,整日待在府中诵经打坐。

在相关官员的纵容或不作为下,孔有德等人很快就组织起了一支多达数万人的队伍,他们号称十万,占领了山东各地,建立起了一个由辽东武夫统治的“国中之国”。

也难怪广东道御史宋贤气得骂余大成和孙元化是

侵饷纵兵,贪秽已极。其所辖士卒,数月间一逞于江东,则劓截主将;再逞于济南,则攻陷城池,皆法之所不赦者。

(《藏钞本崇祯长编》)

尽管这场兵变最终被成功平定,但它对于明朝的打击是巨大的。

首先,光是为了平定兵变,朝廷就损失了上万士兵,叛军中被斩杀和淹死者不计其数,而他们可全都是原本明朝的兵。

其次,孔有德等人没有被朝廷诛杀,而且主力保存,他带着家眷和士兵上万人投降后金。为了讨好皇太极,孔有德还给皇太极写了降书:

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馀,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孔有德致书皇太极乞降手本》)

孔有德手下的火器和工匠,正好是皇太极梦寐以求的。

反观明朝,经此一役,山东局势彻底糜烂,无法挽回,并且还损兵折将。

掌握了红夷大炮之后,皇太极没过多久就又来了。

③后金和满清,随时可以打进关内!看看几次入塞的时间,基本上就是策应内地农民军。

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是第一次入塞,就略过不提了。

崇祯七年七月,皇太极率后金军从长城独石口再次入塞。七月,在延庆大败明军。八月,后金军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杀掠不计其数,历时四个多月,史称“丙子虏变”。

这次入塞的时间应该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当时正好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的围剿,已经被明军重重包围。即将被消灭之时,金兵来了。明军主力部队接到调令往大同抗金,被围农民起义军趁机突围。

崇祯八年,多尔衮、萨哈璘、豪格等率后金军出征林丹汗的河套地区,顺便入塞抢掠了太原府所属的忻州、定襄、五台等州。这是第三次入塞

崇祯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极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清”。清帝国建立。此前,皇太极已经把族名由女真改名为满洲。这些做法,都是在为消灭明朝、入主中原做政治准备,也是满洲政权加速汉化的标志。

一整套帝国政府机制也随之建立起来,过去那种部落联盟统治模式被彻底改变,大量的汉族文臣武将进入政府获得正式职位。这也是在为成为中原政权做准备。

至于把金的国号改掉,把女真的族名也改掉,则是为了照顾汉族人民对当年两宋时期金兵入侵的历史记忆,尽可能的消除他们对新政权的抵触心理。

这个时候,皇太极的帝国取代明朝统一中原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称帝以后,皇太极立即出征朝鲜,迫使朝鲜彻底投降,从明朝的属国变成了清朝的属国。并且顺便派兵把东江镇消灭

随后,皇太极又派阿济格率清军入塞,五十六战皆捷,共克十六城,俘获人畜十七万。清军艳服乘骑,奏乐凯归,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军,明称“戊寅虏变”

这是第四次入塞

当时三边总制洪承畴已经基本把陕西境内的农民起义军清缴完了,张献忠、李自成这帮人全部跑到河南,山西等地方。洪承畴率主力出潼关,在河南信阳大会诸将,准备对起义军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清兵一来,啥也别说了!

卢象升等最厉害的队伍全给调过去打清兵,围剿的事儿也就只能缓一缓。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遭洪承畴和孙传庭军袭击,败走岷州。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被左良玉军击败,张献忠自己也中箭,败退谷城。九月,五省总督熊文灿进攻郧阳、襄阳两地的农民军,斩获二千首级,获得十年来最大胜利。

但是,也就在九月,清兵又打进来了。多尔衮、岳托就率领清军分两路,一入墙子岭,一入青山口,至通州会师,到涿州分为两道,一路沿太行山,一路沿运河,山河之间六路并进。

朝廷一看,赶紧命令熊文灿跟起义军谈判招降事宜,暂时不要再打了,先调兵来抗清。此时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战功最为显赫的宣大总督卢象升与清兵交战中阵亡。次年初,清军攻下济南,全城焚毁一空,全城百姓死亡十七万之众。二月,清军退兵。

这次入塞共五个月,转战二千里,攻下七十余州县,俘获人口四十六万余,金银百余万两。这是第五次入塞。

清军入塞,其实是毛文龙屡次三番捣巢的翻版。

毛文龙屡次三番捣乱,其实是一种极其高明的做法,为了把战火烧到清军境内,让后金遍地狼烟,毁灭它的经济基础!不停地给你放血,看你能坚持到几时?

很多人说毛文龙不懂军事,只会杀平民冒功,其实是他们不懂军事!毛文龙的军事目标是八旗军吗?根本不是!

你的铠甲很好,我砍不透,那就把你的生产和征收的物资,在没运到前线就掠夺走,或者烧毁在仓库里;

你的军粮,你吃下去是能量,那就在你还没吃下去之前毁灭。还没征收,我就把他们掠夺走,或者毁灭在农田里;

你的士兵训练有素,但如果没有集结,单个士兵战力比普通人厉害不到哪里去。在你的士兵正在回家种地,还没穿上铠甲,还没集结时候,杀了他们!你的新兵,在他们训练合格之前,我把他杀死;

把你的未来士兵杀死在襁褓中!

甚至杀死在子宫里!

你敢劳师远征,我就后方捣乱。

打乱你战略部署,打乱你的安排,让你的军事计划泡汤。

对了,还要策应你境内的反叛势力。

暂时没有?好,那就封锁!

让你后金一斗米八两银子,看你能坚持到几时!反叛势力总会有的。

清军五次入寇,他们的战略目标是明军吗?明军只是他们的次要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的战略空军,动用大量的远程轰炸机,袭击德国。b17空中堡垒,兰开斯特,b24解放者,他们的目标是德国的bf109和fw190吗?

抱歉,他们的目标是鲁尔工业区和莱茵工业区。

还有李梅火攻,b29的目标可是日本战斗机部队?开玩笑!

他们的目标很简单:

你的士兵,在他们训练合格前,把他们杀死在训练营里;

你的坦克和飞机,在上火线之前,把它们消灭在工厂里;

你的零件,在上流水线之前,通通毁灭在作坊里;

你的军舰和潜艇,要毁灭在码头和造船厂里;

你的未来飞行员,要消灭在学校里;

你的居民,要变成无家可归的难民,还要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你的物资,运到前线之前,要砸烂在运输线和仓库里;

对了,还要顺便煽动和策应你境内的反叛势力,空袭你的平叛部队;


至于德国的战斗机部队,只是野马和奶瓶在护航时候顺道消灭的目标。

后金和清朝,五次入关,基本上就是毛文龙那一套,只是规模更大,破坏力更强。

如果说毛文龙那一套,是不列颠空战和杜立特空袭,清军五次入关,那就是千机大轰炸和李梅火攻。

清军通过掠夺,杀戮,大量消灭明军有生力量,用这种吸血方式,抢得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国力日益强盛。国力强盛又带来更充足的财力,充足的资金保证了保质保量的军事训练,也能带来更好的军队建设。

清军有钱,那就能训练更多的合格士兵,招募更多的工匠,购买更多更好的物资、马匹,生产更多更好的铠甲,大中型火炮,火药,帆船,让军队更加强大。

而大明却遭受了空前浩劫,城破人亡,无数城市被屠杀一空,千里荒无人烟,再也无力与清军作战。

更为严重的是,清军入塞并不仅仅以抢掠毁坏为主,而且还很明显的战略性意图,那就是策应农民起义军。

每当农民起义军面临困境或即将被消灭之时,清军就大规模地入塞,调动明朝兵力,使被围困的农民起义军绝处逢生。

和清军议和,集中力量剿灭农民军,这种构思纯粹是做梦!

总的来说,清军入塞是一种极为高明、同时也极为残酷的消耗战略。

一方面,毁灭明朝存在的经济基础;

一方面,打乱明军的战略部署;

它不以一城一地的得失为目标,而是以充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消耗和掠夺敌方的战争资源为目标,大规模调动明军以消耗他的军队和粮饷,淘空敌人,壮大自己。

看看毛文龙临死前写的的塘报,那些预言极准!读起来细思极恐!

职死战死守,必定阙职!唯恐东江乱(东江镇作乱或被后金消灭),属国叛(朝鲜投降),而逆虏长驱(1629年,后金围攻北京)”

“其捷径尤在喜峰口(第一次入塞处)、一片石、潘家口、强子岭(第四次入塞处)等处”

“辽人素无定性,奴一旦以计来诱,臣解衣推食而招抚之众,忍令其兽奔鸟散也耶(刘兴治制造东江内乱,东江辽兵吴桥兵变后携带大炮部队投降后金)”

“西边全靠几个火器,兵如死鬼……只带三千人马,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后金使用围点打援的法子,把明军坑惨了)”

“恐关门指日动胡笳之咽(清军入关),而登(登州)、津(天津)、淮(淮河)、扬(扬州)不久成饮马之窟矣(清军南下,扬州十日)!”


看完清军的战略优势,回过头来看松锦之战的背景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被洪承畴杀得大败,只剩十八人逃入陕西南部的大山之中;同时张献忠跟左良玉交战再次大败,逃入四川。皇太极为了“策应”农民起义军,才开始对它发起新一轮大规模的进攻。

这一次,还是围城打援。

锦州城的守将,还是“飞毛腿”祖大寿。

上次大凌河之战,祖大寿已经投降过一次了。但后来找了个借口,说愿意给后金在锦州城里当内应,又跑了回来。朝廷不处罚他可以理解,起码要调离岗位吧!居然还让他继续守卫锦州!对比孙元化、耿如杞等抓起来就被判处死刑,吴襄临阵脱逃也没死,他儿子吴三桂还能接替他当总兵,而祖大寿更是屡次临阵脱逃外加杀本方将领投降敌人竟然什么事儿没有,唯一可能的解释是:

第一,关宁军已经深度军阀化了,朝廷管不了!一旦做出损坏关宁军阀的举动,关宁军马上就兵变。

第二,辽饷这块大肥肉,吃的人太多,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关宁军提供庇护

清军围攻锦州,形势跟东北野战军打锦州很相似,都是从北边来攻打锦州,同时阻挡南边过来的支援。但是战术不同,东北野战军是强攻锦州,阻敌支援;清军是包围锦州,围城打援,重点不是攻城,而是把关内的明军调动出来一举消灭。

洪承畴也是实战打出来的督师,他也看出来冒进的危险,在宁远长期顿兵不战。

但是这显然拖不住,大军云集来救援锦州,你呆在宁远有啥意义?

问题是,毛文龙还活着的时候,还能指望他从背后偷袭一下,迫使清军回撤。现在毛文龙早就没了,清军就把锦州围了一年,都开在始城外修房子、屯田了,再等下去锦州的守军就该饿死光了,宁远这边粮饷开支也受不了。朝廷天天督促尽快出战。

历史学家一直怪朝廷不该催战。其实这个局面在战略上就没办法。

“若夫旷日持久,无故而先立于死地以自求毙,事岂复有幸乎?

敌人有耗的起的能力,等于你先立于死地!

还是那句话,清军是耗的起,明军反而耗不起!

就像孙传庭被催战,导致最后一个家当没了,问题是,如果中原糜烂,一样完蛋。

不出战等死,出战则找死

唯一的办法是不要锦州了,援军从哪儿来回哪儿去。但要放弃锦州早就该放弃。

熊廷弼广宁之战后就计划放弃了,

魏忠贤在天启七年把袁崇焕撤职之后也计划把锦州放弃了。

袁崇焕当督师,又把锦州当个宝贝一样,捡起来重新修缮、驻军。

现在里面有几万大军,宁远也云集了全国调过来的数万大军,就这样眼看着锦州守军被饿死或者投降,丢失城池,谁也不敢下这个命令,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洪承畴也并不是朝廷一催战就开打的,他等了好几个月,拖不下去,必须进军。

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史料如此,实际应该没那么多,可能有七八万),开始进军,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松山一带,粮草则在杏山和塔山之间。

清军来说,策略很明确,就是要切断洪承畴大军的后勤供应。

皇太极那段时间正在生病,听说洪承畴大军已经到达松山,大喜过望,高兴的连病都好了!

天启七年打锦州无功而返的场景犹在眼前,等了十四年,终于等到了今日!

皇太极亲自指挥,带领三千精锐骑兵前往松山前线。到了之后,密令阿济格绕过松山,抢夺并烧毁了杏山塔山之间的粮食。第二天早上,洪承畴起来一看,自己已经被清军切断了归路,而且山下还竖着皇太极的大旗。

他知道:完蛋了。

再能征善战的军队,一旦没有粮食吃没有水喝,很快就会崩溃。当时明军随身只带着三天的粮食。明军粮食缺乏,很快就陷入了恐慌。

这个时候什么援助锦州之类的就没法去想了,怎么让损失降到最小,让这七八万大军活着跑回宁远才是关键。

最后,洪承畴和八总兵商定在某个时间突围。结果吴三桂等关宁军将领抢先开跑,部队遂陷入混乱,八总兵开始带着各自的军队竞相逃命。

清军人数有限,不可能完全堵住这么多军队的突围。“围师必阙”是《孙子兵法》里面的八大作战原则之一,就是包围敌人以后一定要留个缺口让他们感到有逃跑的希望,不然他们会作困兽之斗、拼死抵抗,对包围的一方并不利。而且让敌军朝一个方向逃跑,动起来,阵型混乱,有利于包围方从后方和侧翼进行追杀截击,大规模的杀伤敌军。

所以见到明军大局突围,清军故意放了一部分出去。而放出去的这部分,主要就是吴三桂的关宁军,内地调来的大部分没跑掉。

突围行动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灾难,明军被清军各种追击截杀。吴三桂等一部分跑的快的,在死伤惨重后跑了出来,大部分又被压了回去,重新围困。

经过多次的这种反复突围、反复救援。最后,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沦陷,洪承畴被俘后投降。二十天后,祖大寿投降,锦州失陷。

《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明朝最后的生力军,就这样葬送于“宁锦防线”上。

锦州距山海关有七百多里,孤悬关外,只能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与关内连接。对处于战略防御态势的明朝来说,它离本方主要防御阵地——长城防线太远了。如果把锦州作为进攻基地,是合适的;如果用来防守,就是兵法上所说的“死地”。

清军充分利用这个“凸出部”,采取围点打援,围而不打的方式,调动明朝主力大军远离长城防线前来救援,以达到在自己后勤补给线最方便、敌人后勤补给线最难受的位置进行战略决战的目的,取得了接近于完美的胜利。它对明朝来说是一场恐怖的灾难,但如果纯粹从军事角度来看,它跟毛泽东在辽沈战役中决定先打锦州一样,都是一场史诗般的战略经典,清军方面战略战术手段之高明,值得写进每一本军事教科书。

《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说,一直到明朝灭亡,宁锦防线都没有被完全攻克。这是对的,因为宁远和山海关都还在。但明朝存亡的关键显然不在于宁远和锦州有没有守住,而在于清军能不能被有效阻拦。

宁锦防线对明朝来说,就是一个无底洞,一个花钱的无底洞和一个死人的无底洞,怎么填也填不满。

在清军已经可以越过长城防线打到北京的情况下,宁锦防线已经失去意义。明朝决策者,眼光盯着锦州不放,把重兵屯积到那样一个孤立而又遥远的点上,然后又以倾国之力前去救援,简直愚蠢到了极点。

原因很简单,宁锦防线,只是一个政治上的利益输送通道,把国家的大部分白银收入输送进贪官大佬们的口袋。大部分军饷还没有离开北京就被截流了。它让无数中国老百姓耗尽自己的全部收入和财产,来供养好几万只存在于纸面上的“军队”。

腐败的官僚集团不惜把整个国家送进绝境也要维持它的存在。

清帝国决策层,才是真正的战略家。在他们制定的战略面前,“凭坚城,用大炮,堡垒开疆”式“战略家”,很快“欲战无可战”被打回原形了。

宁远和锦州防线,清军并非没有能力攻克了,但他们就让它在那里存在着,让明政府每年花费几百万两银子养着好几万只有在领工资的时候才有意义的纸面军队、守着几座在战略上全无价值的孤城。


user avatar   sa-sa-li-an-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松锦大战算是明朝即将灭亡时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动员作战了,也是明朝在灭亡前的一次极限动员出击。从战略上看,明朝即将灭亡依然能够组织一次10万人以上级别的远征。从经济上,明朝尚有一定的老底子。而清军方面则是赌国运的样子,精锐也都出动了,不仅搜刮了清朝所以的粮草储备,连来年种地的种子都拿去充当军粮了。

相对来讲,明朝的统帅层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场国运之战,还当是普通的救援解围呢。哪怕是洪承畴同志,也并没有拿出拼命的架势来对待这次决战。

在战术层面,早在大凌河之战,就已经算是松锦之战的预演了。皇太极打算故技重施,继续以围点打援的形式,用来功其一役,彻底歼灭明军的野战主力。

而明军这边,洪承畴的用兵堪称是老练了,因为洪承畴知道自己这些人都是什么水平,有什么样的优势,优势上,洪承畴也算清醒的认识到,贸然和清军打野战获胜是不现实的,明军方面的问题是,可堪与清军野战的骑兵数量完全无法和清军相比。虽然明军在总体人数上略比清军优势,但是麾下的明军有八总兵统领,除了洪承畴本部的洪兵和曹变蛟部,其余的部队很难有效节制。各个派系都想保存实力,打仗是可以的,但是让他们拼命作战,是很难的。

清军方面,至少战役初期,清军内部还是比较团结的,而皇太极吸取了以前强攻锦州和宁远受挫的教训采取了长期围困的策略,比如在锦州外围的其他占领区屯田,采取长围战术,对锦州围而不攻,一点点拖垮锦州守军的补给。

作战过程中,明军方面不急于进攻,因为洪承畴也知道,明军的优势在于比清军更高比例的火器部队和更优秀的炮兵,以及小规模的骑兵骚扰战。从1640年夏到次年四月间,洪承畴仅仅率领5万明军,进攻塔山和杏山一代的清军防线,采取的是火炮优势和小规模的精锐骑兵的优势对清军的防线进行持续性的骚扰。初期作战,明军士气高昂,直接打垮了清军在塔山和杏山的守军,从而明军成功的夺回塔山和杏山的阵地。明军依靠车营死守这两个阵地,防止清军反扑,而清军数次的反扑均被明军击溃。清军的中高级军官和牛录额真死伤无数。虽然清军的炮兵把明军的步兵打的死伤惨重,但是明军的车营也依靠火力优势把清军的骑兵打的尸横遍野。与此同时,在1640年的8月份,明军兵锋最远推进到松山一代,并暂时解除了锦州局部的围困,从而成功的将锦州急需的粮草和援兵运到了锦州城内,而锦州城也是靠这批粮草补充坚持到次年的8月份。

可以说洪承畴采取了当时明军能够发挥的最大的优势来一点点消耗清军。依靠车营拒守重要的据点,封锁清军的反扑,同时在局部的战场对清军形成优势的骑兵突袭,来扰乱清军的部署。同时祖大寿也明白洪承畴的意图,坚持防守锦州。总之就是跟清军拖时间。利用炮兵的优势,把清军拖入阵地战的消耗,而清军的炮兵也一直被明军的炮兵压制,很难通过火炮击破明军在塔山和杏山的据点。这时候,反而是清军陷入了被动,因为这时候,清军的补给也开始吃紧。而明军方面依托宁远可以更安全的获得补给,甚至清军这时候都已经开始掠夺朝鲜的粮食来补充清军的补给了。虽然皇太极的主力在沈阳按兵不动,但是对于前线的状况也很焦急。不怕洪承畴进攻,就怕洪承畴按兵不动,毕竟,此时清军的粮草储备来看,是没法跟明军长期拖延的。如果洪承畴继续拖延下去,清军就得被迫撤军,到时候清军更被动。同时,祖大寿也不断的写信嘱咐洪承畴,主力不要轻易出动,锦州的粮草还可以坚持一年。时间目前来看至少是在明军这里。而洪承畴也采取了以锦州为诱饵,继续跟清军拖延时间。因为清军的粮草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就算清军打下了锦州,也无力占据,也无法从锦州获得有效的补充。当洪承畴选择在宁远按兵不动的时候,锦州已经失去了价值。对于此时的清军来讲,打不打得下来锦州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以锦州为诱饵,来引导明军的主力前来迎战,以借机围歼明军的主力。清军此时的优势是野战部队,但是攻坚能力则一直是个严重的短板。比如次年的锦州外围城墙失陷也是因为明军内部的一部分守军临阵倒戈才让清军拿下锦州外围,但是在攻打锦州内城的时候,则是久攻不下,攻城的炮兵被锦州城头的炮兵压制。而在松锦之战以前的明清小规模的战斗里,清军在围攻明军的小型据点时,也往往是火药耗尽了也没能拿下据点。因此,明军正是得知自己的优势点在哪,才不急于主力全出,洪承畴的战术选择本质上也是选择了袁崇焕的以坚城据点为依托,靠优势的火炮来一点点消耗清军的进攻势头。本质上是野战部队不足的情况下扬长避短,尽可能的打阵地战来消耗清军的士气和兵力。

时间拖到了1640年九月份,此时洪承畴看到形式一片大好,于是决定正式向锦州外围进攻,而多尔衮则拼死防御,双方于松山附近的黄土坡交战,多尔衮依靠地形和人数优势,打退了明军的这次攻势,双方互有损失。洪承畴在黄土坡之战后觉得明军兵力不足,短时间内无法突破清军的防线。因此,朝廷方面开始往辽西地区调拨客军前去助战。于是,宣化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以及白广恩、马科、王廷臣等总兵官就是在这个时候率部前往松锦前线。加上已经和清军鏖战了将近一年的吴三桂部和曹变蛟部,明军的总兵力达到了13万。此时的明军已经形成了对清军的人数优势,但是明军为了等待其他各路明军的集结,因此和清军暂时形成在松山附近的对峙状态,时间一直持续到1641年3月。如果按照这种形式继续耗下去的话,清军恐怕就得被迫撤军了。

然而,这波清朝撞大运了,因为发生了两个变故。

一方面是,祖大寿防守的锦州出岔子了,原因是祖大寿安排蒙古族的雇佣兵去防守外围城墙,而这群蒙古雇佣兵则毫无犹豫的向清朝倒戈,从而导致锦州的外围失守。祖大寿被迫组织剩余的兵力退守锦州的内城。虽然这个变故让锦州的防御更加困难,但是依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另一个变故则是彻底葬送了明军花了一年的时间积累的优势。

那就是崇祯开始微操了............。

崇祯认为锦州已经危在旦夕了,急忙催促洪承畴前去解围。在没有准备周全的情况下,贸然决定和敌军野战是不明智的。在还没摸清皇太极的底牌的时候,贸然自己先亮底牌了.............。逼迫洪承畴赶紧带着主力打过去................。估计当时洪承畴连跳楼的心都有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明军依然对围城的清军有人数上的优势。

于是,洪承畴率军一路打到锦州南部的乳峰山和松山。沿途的清军防线在明军的这波横冲直撞下全被撕碎了。清军只得把兵力收缩到锦州附近。而清军的这次收缩兵力,一定程度上稳住了阵线。从而没让这波明军主力一路推进到锦州城。

可以得见,此时的明军保持了很猛烈的攻势,清军也被这波明军的突然发难搞得死伤惨重。双方在锦州外围——松山一线的战斗,处在胶着状态,从四月中下旬,一直持续到八月中旬。

虽然皇太极方面也在等待洪承畴出兵,但是万万没想到洪承畴竟然这么快就打到锦州附近了。皇太极被这波消息搞得头都大了,于是连夜驰援,毫不吝马力消耗,连夜急行军,皇太极本人也因为这次告急搞得连续数日流鼻血。可见清军在锦州外围的战线已经朝不保夕了。在明军的连续疯狂的进攻下,多尔衮的围城部队逐渐力不能支,本人也差点被明军的炮火击毙。

明朝但是方面接下来的做法有点让人匪夷所思——兵部尚书陈新甲派职方郎中张若麟到洪承畴身边去做监军。

决战在即,竟然还要派额外的人员空降直接干涉总指挥的军务大权,恐怕洪承畴自己也蒙了,这到底是我自己在指挥松锦之战还是朱由检在指挥呀。

因为这次微操,对前线的明军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直接导致作为总指挥的洪承畴难以有效节制军队了,明军内部各级军官根本搞不清到底是继续服从洪承畴还是服从张若麟,如此干涉,让手底下的部队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士气,这种做法也为后续明军的大溃败买下了伏笔。

皇太极方面,则是昼夜强行军500余里,并于八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在戚家堡高地,皇太极观察了明军的阵势,也不得不感慨,洪承畴确实是善于用兵。

然而可惜的是,因为张若麟的干涉,导致洪承畴原有的战略部署彻底被打乱,原计划是在率主力出击时,在塔山,杏山和松山沿途部署兵力,互为依托防止被清军偷袭背后,然后前锋部队在松山一代继续冲击清军在锦州的外围防线。总之依然还是采取阵地战和清军拖。但因为有张若麟的威逼之下,洪承畴索性破罐子破摔了,把塔山,杏山一代的后续部队全都集中在松山到锦州南面一代。以赌博的心态功其一役。不过清军的一方也开始对战役的胜负产生动摇,阿济格甚至游说皇太极不如遁去,在被皇太极训斥后,试图私自带兵撤回沈阳,被皇太极半路拉回,多尔衮也身负重伤。可见清军内部也人心惶惶,甚至清军一方的蒙古骑兵临阵跑到明军那里投降明军。此时的清军一方面粮草紧缺,同时士气低落,皇太极为了能够取胜也在苦心思索,当他再次观察明军的阵地时,皇太极用他敏锐的目光观察到了连洪承畴也没能想到的破绽。

松山是辽西走廊的最北端,过了松山,东部的地形便是一片开阔地。这个细小的变化,洪承畴没能及时察觉,而这篇开阔地,正好可以让清军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同时,皇太极还发现了洪承畴在兵力部署上有些顾头不顾腚,把兵力全部集中在松山一代,但后续的塔山和杏山一代兵力空虚。

因此,皇太极想到了如何应对的办法,为了鼓舞士气,他对他麾下的旗主们表示,

”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于是,皇太极秘密带着骑兵绕过松山,一路迂回到杏山一代,并与二十一日在杏山一代挖出了一道直接通向海边的壕沟,以断绝明军的后路。同时领随行的阿济格率部突袭塔山,乘着潮水退去后,登陆笔架山烧光了明军的粮仓。

此时后路被断的消息传来,明军慌了,以张若麟为首的人主张逃回宁远。但是洪承畴为了避免大军被清军围歼,极力反对,并劝说各部明军,:“诸将当各自催促本部力战破敌,我们应迅速执行,解围就在此一举。”然而遭到了张若麟激烈的反对,张若麟的逃跑思想也影响了各部明军的士气,洪承畴争执不过,只能被迫下令,明日突围。然而结果是,没等到约定的日子,当晚,大同总兵王朴私自率兵跑路,这一作为导致其他各部明军也都跟着争相逃命,明军瞬间溃不成军。而清军的伏兵也在杏山,塔山一代对逃跑的明军进行致命的打击。逃走的明军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吴三桂的残部成功逃回宁远,其余的分别逃回杏山,塔山。而洪承畴和曹变蛟则没能突围出去。被清军围困在松山堡。最后,松山副将夏成德遣人密约降清,并于1642年2月份放清军入城,洪承畴等人被清军俘虏。

松锦之战,明军的九边精锐基本损失殆尽,仅剩下吴三桂的关宁军残部两万人孤悬关外。然而即便如此,清军也没能继续进攻,反而是拆毁锦州后撤回沈阳。因为这次决战,清军的精锐也几乎损失殆尽,清朝的经济也因此崩溃。导致清军无力继续进攻宁远。这次战役,清军的将佐,以及各旗的牛录、固山额真等高级军官也阵亡无数。等于是双方的主力基本都饱受了惨重的损失

后来皇太极和洪承畴谈话时回忆“松山之役,我颇劳心焦思,亲自披坚执锐,卿后虽无成,亦足见卿之能。我之体弱精疲,实由于此”。可见,清军赢得也是困难重重。

而清军丧失了继续进攻宁远的力量后,为了补充人力损失,开始抓索伦人充数,同时也绕道入关去抢劫明朝边境的人口来补充人丁。然而即便如此,清军也很难和关内主力尚存的京军正面作战,比如在山东一代,清军被京军和当地民众联合赶出了山东。同时在杨柳青一代,10万清军抢劫队被周玉吉七千京军打的抱头鼠窜。

到了1643年,清军在辽西发动了最后一次宁远之战。吴三桂直接在城外列阵,等清军线头部队一道,立即开炮将清军的线头部队打的死伤惨重,连夜痛哭后,撤军。如果说当年的后金尚且能围住宁远,那么此时的清军已经连围城都做不得了,仅仅是被明军的火炮干掉了先锋部队就承受不起伤亡。到了多尔衮配合吴三桂入关时,多尔衮能拿出来的清军人数仅有10万了,这也算是清军入关前最后的家底了。而人口方面更包容乐观,20多年的明清之战,满洲八旗的人口仅剩下5万人了。其余的基本都是蒙古八旗,索伦八旗和汉军旗了。


user avatar   zwx-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能,因为亲兄弟也要明算账不是。即使一个人,他有很多领地,也没办法把它们合并,何况不同领地的继承顺位也是不同的。欧洲这些王室疯狂乱伦,也没统一欧洲。不过查理五世的领地加起来是相当庞大。算血统,欧洲那些王室都是世代联姻的亲戚。


查理五世(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即位前通称奥地利的查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9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称卡洛一世,1516年-1556年),那不勒斯国王(称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他在欧洲人心目中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开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

查理五世是哈布斯堡王朝广泛的皇室联姻的最终产物。他是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一世与卡斯蒂利亚的胡安娜(疯女)之子,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与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一世的外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勃艮第女公爵玛丽的孙子。

查理于1506年(他的父亲死于那一年)继承了低地国家和弗朗什孔泰。当他强悍的外祖父斐迪南二世在1516年去世后,他成为一片巨大领地的拥有者,这片领地包括他母亲的卡斯蒂利亚和斐迪南二世统治的阿拉贡、纳瓦拉、格拉纳达、那不勒斯、西西里、撒丁, 以及整个西属美洲(在他统治时期,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由于征服墨西哥和秘鲁又扩大了好几倍)。

在祖父马克西米连一世去世后,查理又得以继承哈布斯堡家族在奥地利的产业。通过向选帝侯行贿等手段,他在1519年战胜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555年在击溃新教力量的最后努力失败后,查理五世就开始脱离政治生活。他把自己的个人帝国——西班牙和低地国家传给了儿子腓力二世;把神圣罗马帝国传给了弟弟斐迪南一世(1555年10月25日放弃尼德兰王位给腓力;1556年1月16日放弃西班牙王位给腓力;1556年9月12日放弃皇帝帝位给斐迪南)。


查理五世的家庭

妻子:葡萄牙公主伊莎贝拉,1526年结婚

子女:

腓力二世(菲利普二世),他的王位继承人,享年71岁。

玛丽亚(1528-1603),嫁马克西米连二世,享年74岁。

胡安娜(1535-1573),嫁葡萄牙太子若昂,终年38岁。


马克西米利安二世(1527年7月31日-1576年10月12日)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48年至1550年马克西米利安摄政西班牙,1562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1564年-1576年在位)和罗马人民的国王(1562年至1576年在位),1563年又被选为匈牙利国王(1564年至1576年在位),1564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也曾试图成为波兰国王,但没有成功。

马克西米利安1527年出生在维也纳,父亲斐迪南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56年至1564年在位),母亲安娜是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1548年马克西米利安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30年至1556年在位)的女儿玛丽亚结婚,查理五世同时也是马克西米利安父亲斐迪南一世的哥哥,即马克西米利安的伯父。(堂兄妹乱伦)

腓力二世。西班牙国王 (1556年-1598年在位)和葡萄牙国王(称腓力一世1580年-1598年在位) 。查理五世儿子。1570年马克西米利安将女儿安娜嫁给了腓力二世,成为他的第四个妻子。安娜是腓力二世妹妹玛利亚的女儿,生下腓力三世。(甥舅乱伦)

腓力四世,娶奥地利的玛丽亚·安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之女,母亲玛丽亚·安娜是腓力四世的亲妹妹)。(甥舅乱伦)




  

相关话题

  有什么有趣的中国文化输出? 
  东吁的崛起历史介绍? 
  为什么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朝代? 
  朱棣的庙号为什么从太宗改为成祖? 
  俄罗斯还会归还我国领土吗? 
  很多人说明亡于通货紧缩,为什么魏斐德说明朝末年的白银短缺造成了通货膨胀? 
  历史上有哪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故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有什么适合向老师提问(探讨)的问题? 
  史料读的越多,是越会尊敬毛文龙还是越会反对毛文龙? 
  一战爆发时,欧洲国王间都是亲戚,为什么还要开战呢?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吴京代言中兴品牌,成为中兴手机的代言人?这能够挽救中兴手机的市场销量吗?
下一个讨论
孙权等几任统治者都残暴不仁,穷兵黩武,诛杀了好多重量级大臣,为什么东吴还存活时间不短呢?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