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宋鸿兵刚推出不久《鸿观》的播放量远超早开始近两年的《罗辑思维》? 第1页

  

user avatar   lao-jiang-8-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4年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观看宋鸿兵老师的鸿观,又因为当时罗胖也在谈一个类似的话题,结缘罗辑思维,从此以后,两部脱口秀节目一直在追。

好多回答都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分析两个节目的优略,从专业知识角度来说,我就一学渣,但是就一些盈利来说,大家都看在眼里。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钱的买卖没人干,说到底,这两版节目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或许其中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成分,二位老师节目的运营模式来看,愚以为盈利仍然为主色调ps袁腾飞老师的话我是信的),哪怕在免费观看节目这一点上没有盈利,会在其他部分有补足。

罗胖运营的节目,是以《罗辑思维》为平台,推广图书和付费订阅知识的,所以《罗辑思维》本身是没有造血功能的,但是既然是买卖,为什么还一定要有这属于冗余的部分?很简单,这是在免费做广告,但是没有差异化的广告,没有内容作为内涵,在这个自媒体乱飞的时代是很难站住脚的,必须拿一些硬货来满足听众日益膨胀的胃口,知识这个东西是很客观的东西,人们了解的越多,想法越多,有可能看第一期的时候,猛拍大腿,这个老师说的太TM对了,但是当你看到第一百期的时候,你就会手捋胡须提出质疑。发现没有《罗辑思维》在推广知识的时候有几个软肋:

1、节目的内容不能太透彻,每期节目介绍的书目,简单提供几个小例子,必须观点鲜明,最好观点大胆一些,听者哗然,才有听下去的兴趣,感觉有意思,所以每次罗胖讲到激情时刻,都有戛然而止之感,挑起读者的兴趣。挑起购买图说的欲望。

2、节目涉及的内容不能太专一,演讲内容如果太专一,就势必会导致涉及专业知识的讨论,口水战。有人说不对啊,罗胖的内容其实都是很专一的,比如互联网和创业的题材,对,互联网和创业的题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敲笔画重点了,就是新生事物,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创业不是吧,错,每个时代,每个空间,每个制度下的创业都是完全不同的类型,这就为这个素材提供了无限的背景,和无限的讨论空间。


《鸿观》也是很棒的节目,宋鸿兵老师本身是不完全倚靠这档栏目盈利的,《货币战争》已经让宋老师名利双收了。但是作为一档提高公众曝光率的节目,是一定要做的。

宋老师作为一名学者,做一档脱口秀节目,本身其实是有一些局限性的,学者做脱口秀,在语速和表达自己想法时候的语调不是有几年功底是拿不下来的。好在这些外部条件是可以锻炼的,宋老师胜在科班出身,而且又亲身去经历,去体会,可以对好多论点提供大量的一手素材。

在表现形式上说来,愚以为未来《罗辑思维》的受众肯定会比《鸿观》要多,而且相差肯定不小!

我就一黄口小儿,说的不好,大家略过就是了!

感谢品尝!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答补充,很多反对宋鸿兵的人主要举他的国籍问题和货币战争图书的质量。他们说得没错,我仅做极其弱化的补充,最近的几本货币战争还可以吧,比如货币战争5,它的俄语版引起了俄罗斯关键人物的重视。货币战争1的确比较玄,我从1读到5的感受是,质量在逐渐提升,内容也逐渐靠谱一些,如果说这个系列比较“烂”的话,货币战争5比货币战争1“烂”得轻一些。

仅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持有不同看法,也欢迎大家千万不要来讨论,求同存异吧。

我觉得是正常的。

------------------------------------------------------------------------------------------------------------

1.事先做的功课不一样,知识储备水平不一样

罗振宇讲述节目的时候,最多我见他推荐书目在3本左右,考虑到他只讲推荐书目的很小一部分,以及团队的稿件策划和准备,罗振宇本人对于一期节目内容的阅读量,上限可能是3本以内。

宋鸿兵100~107期讲美国国家形成的框架,107期他讲推荐数目就说了很久的时间,而且点评了参考数目的亮点以及缺点,干货具体的章节部分。他准备这个专题读的书可能20本都不止。

2.逻辑性和脑力区别很大

罗振宇每期节目基本分成3个部分录制,他的讲述多多少少有“背稿子”的感觉,可能因为最了解当期节目内容的人实际上是策划人,而不是罗振宇自己,背别人的稿子转述别人的知识有一些挑战。

宋鸿兵的录制基本上是一气呵成的,视频中剪掉老王和旅游介绍的部分,基本上是连续在一起的。可能因为在知识储备和材料准备方面,主要是他自己完成的,掌控度更高,发挥也会更好一些,他在千聊上的公开课,在微信公众号里回答学员的问题,也是一气呵成的回答,和做节目的状态是类似的。

罗振宇节目的转述程度更高,宋鸿兵节目的逻辑分析程度更高,其实如果对逻辑性强的选题掌握清楚的话,记忆的压力很小,就像证明勾股定理要比背古诗对记忆方面的负荷小很多,所以罗振宇像比较卡的播放别人内容的MP3,宋鸿兵像一段具有一定初始输入的程序。

罗振宇自己在采访中就说他录节目很苦,主要原因是自己年纪大了背不动太多东西,录着就容易说漏或者说错。

3.外语,这个因素其实很关键

罗振宇是没有很好的外语能力的,因此他引用的很多材料是多手材料,比如他讲忽必烈的时候引用的是日本学者杉山正明的《忽必烈的挑战》的中文译本,蒙语材料(汉语材料)→日语书籍→汉语翻译,中间隔很多层,这降低了引用材料的可信度,你很难保证另一个语言的学者和翻译能够拥有学术领域同样的知识深度。罗振宇自己也提到了认知局限,只能读中文读物,很多读物是二手资料甚至多手资料,恰恰就是他的认知局限。这一点在梁文道讲源氏物语,马未都讲西学东渐的时候也出现过,在节目中卖弄发音不准,理解有误的简单日语词汇,并不能增加讲述内容的可信度,遇到懂日语的人时马上节目质量就下来了。

宋鸿兵在涉及英文方便的参考资料时是阅读原版的,这样资料经手数比罗振宇要少,很多其它语种的参考资料是先被翻译成英文然后再由英汉笔译完成的,直接被翻译成汉语的资料较少。另外,如果掌握外语比较好的话,是能捕捉到更全面的作者意图和资料亮点的,个别字词句,惯用语,典故有时是很关键的,不了解的话可能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理解。比如《辩论》这本书中通过阅读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的发言和争吵,通过“暴民政治”这样的表达,能够得出美国立国基因是遏制民主而不是树立民主的。

在准备节目材料时,宋鸿兵的认知要比罗振宇的宽广和深刻。

4.聚与散

罗振宇节目的选题较为分散,节目之间关联性很小,甚至经常出现节目观点之间互相冲突矛盾的情况。这容易给人一种“不加区分筛选的知识搬运工”以及“罗振宇是不是在观点上精神分裂”的误解。

宋鸿兵选题较为主题集中,而且节目中具有相互补充较为统一的知识背景和思考方式。给人“上下完整一盘棋”的印象。

但是不论哪种风格,其实都容易造成喜欢他们和讨厌他们的人群极度两极分化的情况。

我综上的观点是,如果从下的功夫,准备程度,节目完整性来看的话,宋鸿兵对得起较高的播放量。罗振宇营销很强,毕竟算半个营销人出身,他的节目营销宣传做得很好,但是节目质量本身更加重要一些。

仅个人看法而已,请勿打扰。




  

相关话题

  明朝的财政收入如何? 
  为何南京大屠杀遗臭万年,白起屠杀流芳百世?这算是双标吗? 
  有哪些电影、书籍或游戏里对未来的预言,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古希腊如此伟大的文明,为什么留下的文明文物如此之少? 
  华盛顿活剥人皮是真的吗?有没有什么依据? 
  大明亡国,几个原因的重要性怎么排序? 
  美国所说的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其难度到底有多大呢? 
  怎么才能活出日本战国大名的感觉? 
  你为什么去博物馆? 
  历史上有哪些人一直在作死,却一直没有死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锤子坚果 Pro?
下一个讨论
怎样评价宋鸿兵的《鸿观》?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