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谈一个问题就是人口。
中国,13.7亿。
印度,13.2亿。
欧洲,7.4亿。
北美,3.6亿。
俄罗斯,1.4亿。
好了,上述几个国家中哪个可以完全不做海外市场就能自给自足的?
首先,日本、俄罗斯、韩国的市场体量跟中美两国差至少一个数量级,导致它们的本土市场规模对比中美就处于劣势,如果只做本土市场,难以达到世界的量级。
如果要瞄准全世界的市场,美国的价值观和产品在全世界都更广为接受,日韩只是美国的走狗,所以世界大部分地方都用美国的互联网产品。在西方的政治正确中,俄罗斯是敌人,所以它的产品难以在西方普及。
中国自有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互联网服务。因为中国自身体量巨大,所以自己就是世界级的。离开了中国和华人,在世界其他范围内中国的互联网服务被使用的比例比美国的小很多。所以,中国的世界级跟美国的世界级还是有区别的。
我国的互联网公司要想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先要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现在就算是东亚(除了中国),腾讯和支付宝等产品也不能算普及。不过一口气吃不了大胖子,这个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国家硬实力增长和文化输出的。这个过程,我们是在向全世界灌输我们的文化,是在推行我们自己的规则,一定是充满困难的。目前我们还只是刚刚管好自己的温饱,向外扩张还在起步阶段,美国还是世界的领导者。我辈还需努力奋斗。
再者,俄罗斯(包括前苏联)搞经济一直不算强项,印象中苏联最强的时候GDP也只有美国的60%几,而日本是达到过70%的。这帮人一根筋,数学实力是很强,但比起苏联鼎盛的时候也不及了,现在的底子搞军事都有点罩不住了。政治外交上除了军事基本上没啥强力的反制手段。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日韩,两个还有美国驻军的国家,命脉都在美国手上,现在的工业发展很大程度是战争的红利。文化上和政治上虽有特色,但在世界范围内绝对不属于主流,很大程度上还是跟着主子美国,所以Facebook什么的用美国的就好了。其他的网购,估计线下很发达的情况下也没像中国这么大的需求。
最后说说印度。他的人口和面积决定了,即便再烂也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力量。虽然印度的建设落后了一点,但也是在飞速发展。它的本土正在出现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包括阿里投资的印度版支付宝Paytm,2016年就有了2.2亿用户,接近俄罗斯人口的两倍。印度的GDP在以6%左右的速度飙升,在可以遇见的将来,只要不发生战乱,坐拥10亿+人口的印度还是很可能出现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的。虽然印度没墙,但印度的国情也是很特殊的,美国的那些服务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印度人的胃口。
俄罗斯Yandex,日韩网络游戏产业,至于印度……别对1亿人的会计发展中国家太苛刻了。
看到有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冷嘲热讽,说中国公司只靠规模,只靠抄袭,我就笑了,果然还是美国的月亮圆啊。
说中国只靠规模,你把印度放哪里,这规模可是不比中国小啊,连中国人都能抄出世界级互联网公司,怎么印度人连抄都不会。
说中国只靠抄袭,难道伟大的德国日本连抄都不会抄?
为什么伟大的Facebook公司要无耻的抄袭抖音,三番两次抄袭微信,为什么伟大到突破天际的谷歌,在十几年前居然会抄袭搜狗的输入法,抄得这么无耻都能成为世界级公司,怎么就没人在乎呢。
中国能出现世界级互联网公司,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中国政府,在过去60年成功让多数人脱贫,成为工业化人口,工业化人口才能参与到互联网活动,同时用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实现了中国的全面基建,有了基建,才有高速的公路,高速的网络,充沛的电力,才有淘宝,qq,百度。
我不是一个互联网专业,我是学经济的。我的回答也有我的片面性,但是我讲的是中国互联网对国家的弊端,你们人身攻击的歇歇吧。
1.模式与对社会影响
中国的互联网靠规模,没有什么创新可言。所谓的云服务大数据就是无视大众隐私,所谓的线上线下结合,就是蚕食传统行业,高效整合资源。这些东西的形成国内有别国所没有的人口优势及法律限制。
没有创造新的价值和经济增长点,他们把传统行业的战场搬到了线上,同时透过卖流量数据的模式来收商家的税。像现在淘宝的竞价模式,滴滴的高额抽成,美团的团购买菜。淘宝竞价跟逛街那个店位置好装修好口碑好没有区别,只是他把原本需要土地,装修的店放在了自己顾几个程序员就可以写好程序,租几个服务器就可以运行的网络,就开始收地租。腾~美~阿等不过就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一块收租的地而已。
国家本意是想扶持互联网企业发展,在高效配置资源之余,希望这些企业可以出海去挣海外的钱,他们却逐渐变成了国家经济身上一只一只的蚂蟥,要钻进每一个实体领域,吸净每一个组织器官。
这种欲垄断所有行业当中介的行为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得无法容忍。国家一直秉持着不轻易干预互联网发展的态度,但是近些年互联网企业这种恶性创造线上收租模式已疯狂到让国家不得不出手来限制的地步
反思中国的应用会被禁,因为他不是生活工作的必须品。苹果谷歌优步等,他们做的改变别人生活工作和有效配置提高生产。而像国内出海的很多应用,别人国家禁止了随时可以形成替代品或自我生产的,就像我们保护百度腾讯不让谷歌Facebook入场一样。没有为别人国家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同时破坏了人家的本土经济和本土企业发展,这样想突破进去难度是肯定的。
我们的产品没有去创造新的价值和经济增长,却一直复制粘贴。
2.税收
互联网企业如电商,讲传统行业转移到互联网,很多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变成了杭州某区的税收。腾讯享受着全国的流量红利,做游戏赚钱,税收却只交给深圳。再比如为啥以前滴滴在一些地区老被交警查和罚款,后边滴滴通过给地方政府纳税才解决这个问题。那更多的互联网企业是像腾讯还是滴滴。电商为何不能卖烟,互联网彩票为啥13还是14年就不能卖了,因为这些税收是地方财政的大头,但现在买菜都可以美团优选,难保哪天这些互联网巨头不会通过话语权把所有行业都吃进去。
税收再举滴滴的例子,当滴滴快滴优步大战时,大家习惯了比出租更便宜的打车行业。滴滴一家独大形成,补贴降低,同时市场完善开始给地方政府纳税。这时候滴滴的价格是要等于或高于出租车的。对乘客来讲,价格没有优势,对司机来讲,滴滴抽成过高,互联网在出行领域并没有价格优势。但滴滴确实丰富了出行领域,也调动了社会一些闲置资源。其他无法实现给当地政府纳税的公司,他们就钻了漏税的空子,互联网的价格优势一部分就来源于此。
[刚有淘宝的时候感觉东西便宜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无法通过服装行业在淘宝收税。淘宝初始阶段,因为竞争小,刷单竞价成本低,让电商只用交一点点钱就可以完成线下门店装修的重投资和营业税。所以起初的淘宝商家成本远远低于实体门店,所以东西便宜。后期淘宝渐渐成为头部电商的根据地时,小商家逐渐被挤出圈子,又催生出拼多多。东西价格没有像从前那样高,是因为各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同时生产效率也比以前有多提高。]
电商确实让大家买东西更便宜,但是宏观经济来讲,地方财政少了服装行业一大块税收,但是他需要提供的政府职能却没有减少,那财政除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还是需要其他地方来弄到这一部分钱的。地方政府卖地价格越来越高就过多或少有这个原因。总体来讲,因为互联网没有真正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却通过统一的大市场赚全国的钱交一个地区的税,其他地区政府就要通过别的手段来弥补这部分没有收到的税,最后还是加到人们的住或者教育等领域。宏观讲,中间盈利的只是互联网公司,但人在这个过程中是无能为力的。
长此以往,互联网把所有行业都容纳其中,其他没有互联网巨头的地方财政是否要破产。享受全国统一市场的情况下,没有把血液重新输回当地,造就更不均衡的地区经济发展。最后靠国家的财政支付转移来填补互联网巨头的坑,资本却挣得盆满钵满。这有现有税收制度没有跟上节奏的问题。竭泽而渔,最后包括政府都会变成资本的奴隶,马云的湖畔大学,将无数资本家聚成一团,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他们不仅想当人民的爹,还要当政府的爹。
3.以热点互联网金融~蚂蚁金服为例
就蚂蚁上市一事说说,这些互联网巨头都在干啥。蚂蚁从银行和投资者手里弄了30亿来放贷。他放出去30亿年利率18%的贷款,然后将这个贷款打包成一个债权抵押再贷咱们算它113%的金额就又来了33.9亿,他再放出去33.9亿。同时再把这33.9亿的贷款再打包给金融机构抵押。一直这样来回。再说客户那边,客户按月还本息,又是一部分钱,既可以用来还抵押的利息,盈余又可以分红或再投入放贷。(讲的比较通俗,杠精别当专家跟我扣字眼)
这么多层的贷款,难保他啥时候不会烂帐,最后互联网巨头拍屁股破产走人,但人家已经赚了数不清的财富,最后这些烂帐让银行基金投资者承受。美国08年次贷危机就是这么玩的,美国都把这玩法禁了。咱们还天天说互联网支付好,方便了支付,方便了贷款。
资本如此还不知足,还要将蚂蚁上市来圈一波股民的钱。互联网起初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后期他们干的这都是吸人民国家血液,最后把烂摊子留给国家政府收拾的局面。(我只举这一方面的例子,其他的你们去想)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合做成互联网+。但是互联网巨头肯定是想开阔每个个能开拓的业务。
路走岔了,是不是要去走真正创造新的增长点和提高生产力的路,让中国互联网不在一个单一模式中一条道走到黑。钻进取巧的岔道里,还不允许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等到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会是一个更痛苦的过程。
大家本质都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人看好处,有些人看坏处。要更好的发展,不能只听顺耳的,而回避逆耳的。我们这些爱唱反调的跟大家一样,也是希望社会变得更好,企业发展的更好
推荐一下评论区的朋友帮总结的
[国内的应用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极强的控制欲望。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宗教。它希望用一套模式控制你的生活,拿到设置议题的权利,更好的从我们兜里拿钱出来。
国外的工具类软件更多是技术上的垄断。客观上促成了生产力的发展。相比模式,由于缺少第三者视角,不可避免的越走越窄。]这位朋友讲的很到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所有世界级的美国互联网公司都来过中国,全都在管理上出了问题,然后全部败退,原因都出在同一个管理问题上,那就是对中国管理层不信任、不放权。
最先来中国的是雅虎,雅虎一来就带着世界级光环,1999年进入中国,马上成为主要网民上网入口,那时候中国互联网还是一片处女地,雅虎可以任意开垦。
而新浪、搜狐全都抄的雅虎,而中国雅虎就是美国雅虎分部,什么都是美国雅虎汉化,结果习惯完全和中国不同。
中国雅虎高层基本就是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套路,传统外国公司在中国打法就是,美国总部派来驻中国CEO,然后找一群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分别担任财务、运营等高管,然后雇一群内地人担任普通工作,从来没有变化。
中国雅虎没有互联网前辈的路可借鉴,于是就借鉴传统这些套路。时间到了2003年,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家公司完全超越雅虎,而雅虎还在固步自封。引以为傲的新闻频道是美国雅虎的汉化,汉化的还有邮箱、雅虎通、雅虎相册、雅虎公文包、雅虎聊天室和英汉字典等等。
而且作为总经理的张平和发现,中国新闻门户网站开始用几百人在进行新闻维护,新闻网站就像新闻超市。而雅虎维护新闻的只有几个人,用的是目录分类式的导航,网站的页面简单的要命,根本什么都看不到,只有学会目录才能准确找到新闻。而中国网站一进页面就是满眼及时更新的新闻。
而美国总部根本不觉得需要改变,不给中国区经理改变的机会,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雅虎无暇分身,雅虎中国是既不能改变,总部也不给权限,看着之前的小弟们开始超车,当时中国经理张平和却什么也做不了。
等到了2003年雅虎发现自己已经被新浪超越,于是决定收购成长期的3721,让周鸿祎来担任中国区总裁。因为当时台湾雅虎直接收购台湾门户奇摩,台湾一举翻身成为台湾第一。
于是把台湾经验就拿到中国,于是3721被1.2亿美元被收购,然后周鸿祎准备大展拳脚,他遇到同样问题。
美国雅虎让周鸿祎改变中国雅虎,但是只给开放部分权限行。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而且收购3721这笔钱雅虎只给了一半,要求周鸿祎第1年在雅虎中国,要创造1000万美元的纯利润,如果完成,雅虎方面将再付25%,第2年雅虎中国需要完成2500万美元的纯利润,这样周鸿祎股东才可以拿到余下部分。
当时百度占市场份额33%,雅虎一搜占30%,可是雅虎内部有神奇规则在掣肘,周鸿祎一上台就开始在推动中文上网的国际化、实现雅虎搜索技术(YST)的本地化、推动雅虎电邮在中国取得与之相匹配的优势地位。当时3721员工200多人,雅虎中国才50多人。
周鸿祎要求换掉财务、人事、法律三个部门的人,这三个部门都是美国雅虎掌控中国的重要核心,美国雅虎不肯,于是三个部分给周鸿祎各种下绊子。
同时周鸿祎开始强调专注,他砍去了一些雅虎在内容上不擅长的频道,面向城市白领主推房产、汽车、娱乐、体育等内容。周鸿祎并不理会雅虎总部坚持做门户的想法,只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邮件和搜索上,这种激烈的态度让他赢得了“雅虎野蛮人”的外号。
于是双方开始这些选择上进行内斗,然后分裂,周鸿祎想法是对的,因为要发展这些部门,那么就要加人或者给钱,可是美国雅虎不给钱也不给人,邮箱和搜索还在成长期,有限资源可以做到更大,新浪、搜狐、网易彼时员工已经上千,可是美国雅虎偏要说不。
周鸿祎被压抑的无处发泄,最后只能骂娘离开。
然后就是杨致远10亿美元投资阿里巴巴,那时雅虎中国已经没啥声音,只有钱了。雅虎最早进入中国,最早因为企业管理挂掉,但是所有美国公司都不长记性,都是按照这一套去管理。
然后就是MSN,这个曾经把腾讯吓得魂不附体的通讯软件,本来MSN进中国之前已经有了很好基础。
1995年美国MSN网络在线服务正式开始,到1996年3月25日美国通过MSN接入Internet用户就已突破100万。1997年微软收购Hotmail邮箱服务和800万用户扩充到MSN网站。到1998年MSN门户网站已经覆盖到全球22个地区市场。
那时的中国崇洋媚外之风及其强烈,尤其工作的白领什么都以国外为荣,本土的QQ他们觉得太土,有一个MSN才是拉开逼格的工具,2005年之前,MSN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圈子。
QQ一直枕戈待旦,2005年MSN确定入华,所有公司白领欢呼雀跃,几乎一夜间所有办公楼里MSN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所有电脑。
但是、但是、但是,MSN中国和所有外资一个套路,依然美国派驻CEO,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占据财务、人事、财务、运营、法律等部门,大陆人干活,美国总部不授权,一切按照美国总公司模板去设计。
作为办公通信软件,MSN开始经常性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常掉线、登录错误、难以发送大文件及图片等,用户们开始出现抱怨。这些问题QQ只需要一个晚上就能解决。
但是MSN必须要美国总部决定才能修改代码,但是美国总部还有别的问题要解决,于是解决一个问题,中国MSN要和美国MSN互相扯皮半年以上,最后能不能解决还不一定,慢慢的中国MSN问题越来越多同期QQ不断迭代,最后MSN只能聊天,办公还是慢慢回到QQ。
雅虎发生的问题,MSN一样没少,到了2008年,QQ市场份额超过80%,MSN还剩下4%,最后MSN就这样失去一个巨大市场。
谷歌中国的失败比较独特,就是谷歌不但竞争上落后百度,而且还在不断挑战中国政策底线,妄想把颠覆其他国家政权的事情带入中国。
早期百度就是靠盗版mp3起家,百度早期就是一个音乐工具,但是百度打法极其凶猛,而谷歌一直低级错误不断。
从2000年谷歌中文搜索开始上线开始,谷歌一直没有解决一个技术问题,分词搜索。
如果搜索电脑,左侧出现的是关于电话的内容,右侧出现的是关于脑白金的内容,如果一篇文章里有清华大学,你搜清华,就找不到,可能搜华大,反而能找到。
原因在于哪里,还是那个问题,美国总部指派中国老大,但是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占据主要部门,中国区没有重大开放权限,服务器管理这项重中之重还是会英文的人管理。谷歌这中文上已经错误不断,但是奇葩的是,一旦搜索关于新_疆西-藏-轮子啥的到很积极,一搜页面一大堆那些境外消息。
关于中国负面新闻搜索做的贼强,那时候的谷歌的口号是不作恶,现在想想真是讽刺,一个在中国赚钱的企业,一天到晚想的都是怎么让这个国家更乱。
那时候的网民很多人每天上网就是骂老毛,骂政府,谷歌很好的帮助他们找到有关信息。谷歌在百度攻势下已经抬不起头了,但是凭借英文搜索精准,和这些特点还是精准占据了一部分市场,那时网民不理性,于是谷歌的下场只有滚出去。看看今天的废青、乌克兰们,就知道互联网信息分发的可怕,影响一个国家只在一瞬间。
然后接着犯错误的公司从未反省过,2003eBay进入中国,进来直接收购易趣,当时易趣占据中国80%在线拍卖市场,一进入中国市场就是王者。
但是eBay就是同样错误继续翻车,还是老几样,美国公司派驻CEO,台湾人、香港人、新加坡人占据公司主要岗位,所有版本和美国保持一致,中国没有改版权力。
唯一不同的就是免费策略,美国总公司其实什么权力都不肯给中国,这就是美国公司,即使同意里中国区免费,还有其他问题,在遇到,eBay很重视中国区,先后总共投入16亿美元,但是不放权,中国区就死给你看。
和阿里巴巴竞争中,每天管理上都会出现很多问题,都要一件公司快速挑战策略,阿里巴巴可能一个小时就作出反应。
eBay要报美国公司,美国在回函确认,一来一回三个月就没了,eBay不失败没有天理,这里直接就是市场,大问题好像是中国法律不健全,阿里构建了良好交易方式。背后问题是各种商业策略需要马上实施,可是eBay就像一条巨大恐龙,不但转身难,连尾巴动一下都难。
紧接着就是新蛋进入中国,这个刘强东曾经最害怕的企业。2004年,经由新蛋中国员工卜广齐建议,张法俊决定将美国电商模式复制到中国来。2005年,中国新蛋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而此时的京东仍刚刚进入电商,当年销售额仅1000万元。同年,美国新蛋销售额已突破13亿美元。
这家企业老总虽然是华人,但是该犯的错误一点没少,新蛋当时是小公司,面对直营电商这个新模式,他也在摸索,但是他选择了先经营美国市场,不舍得在中国投入。
于是京东有了喘息之机,快速占领市场,中国新蛋一直保守的看着小弟一路成长,中国新蛋则是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张法俊把主要精力放在美国市场,中国新蛋没啥权力,一样的错误,从没改变。
于是卜广奇自己辞职建立了易迅,后来被京东收购。
而亚马逊还在上演这个故事,一模一样,什么都要美国公司决定,连版面都要和美国公司一样,但是促销啥的却和中国没啥关系,中国这个市场座次已经排好,亚马逊的中国市场全靠美国公司财大气粗。
每一个互联网巨头都来到中国,水土不服是借口,真正的原因都是管理问题,在管理上没有创新,面对中国这个市场,战略重视,但是战术迟缓,这就是那些互联网巨头特点。等到苹果手机发布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国厂商们带着十多年互联网竞争的经验杀入到里面,这时候美国互联网创新反而不如中国企业。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一开始就是先发制人,带着原有的经验开始攻城略地。
日本市场是一个特有的封闭市场,
因为某些人的世界只有中国大陆呀。
世界各国搜索/聊天/购物用什么呢?三图流:
@vczh 吐槽“你看那么多互联网公司哪一个走出去了?”然后800+赞的回答愣是被踩到100+赞的底下。本人虽然位卑言轻,但还是决定丢出点数据以正视听。
所有数据均为国外机构网站查得,均是互联网公开数据。
首先“世界级”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比总收入,比利润率,那没问题——比方说,中国A公司的利润率秒杀美国那个A公司呢,很棒呢。
但是比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占有率呢?比美国、巴西、德国、南非、澳洲、俄罗斯、日本市场的占有率呢?
承认了吧,大部分产品是受益14亿庞大的中国人口+政策保护,有且仅有赚国人钱的本事。
某些人没事就骂三桶油三个运营商四大银行,因为他们垄断,因为他们垄断而且提供服务不行。
然后一边给某些国外同行进不来的国内企业打call
当然大家都知道,就像华为中兴被白宫制裁一样,欧美市场、日韩市场可能永远也无法被中国互联网公司主导——这是政治。
尤其是聊天软件,华为中兴做交换机做通讯尚且被排挤,聊天领域,欧美1个“人权”“个人隐私”“国家机密”就敢把你排挤在外,我们不讨论事实有没有,他就认为你在偷看记录。
行,但就算你有100个不可抗政治因素,别把只在1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公司说成世界级公司,OK?
世界级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什么样的用户体验?
聊天软件国内产品做得给力了。
1个搜索引擎,最起码要支持多语言搜索和主流语言互译搜索吧?最起码要能搜出用户想要的结果吧?最起码搜1个概念出来的图应该基本上是正确的吧?
我再说1个通讯行业的东西:
X度呢??光纤包皮_百度图片搜索 剧透:X度把前两个字删掉去搜了!所有精神力不够的千万别点!!图打码都不会过的所以不放了!
这?!
1个电商平台,五花八门的产品都应该有,对不对?为什么高端产品不是没卖就是加价200%的海淘链接?
好吧,咱直接啃洋文上外网。后来千辛万苦买来了真陨石(见),身边人担心有电离辐射,怎么办?早几年不会海淘的咱上TB一搜,一个盖格计数器,竟然全是价格4位数的大家伙,最后翻来找去,买了1个当时网上能搜到最便宜的。
309,没有厂名,没有厂址,可能XX电子就是厂名吧,毕竟厂家直销。可是测量误差呢?响应时间呢?厂家直销是好事,参数要有吧?
后来门路清了,入了个本子的air counter,Made in Japan,3900+日元关东送货,日元当时比现在便宜,最后拢共这东西+邮费也就是200多人民币搞定。测多久,误差百分之多少(±20%),都写的很清楚。除了咱买过的那款现在降到287,还有2款:1款380,3月23才从699降下来,降到320太好卖又调回380(查询商品历史价格走势(支持京东,天猫,淘宝等)APP - 慢慢买),或许是不堪同类产品竞争;另一款写作200+点进去看498。其他电商平台也找不出任何一款比AIR COUNTER划算的产品,为什么?
前不久还入手过1块64G的MicroSD卡,先前TLC的坏了,特地想买MLC颗粒的。然而用户体验是什么呢? MLC SD_淘宝搜索 为什么TB只能搜到几款销量为0的产品呢?可是为什么日亚/美亚能搜出多个品牌、而且销量都不错的多款产品(microSDカード / メモリーカード: パソコン・周辺機器ストア )?最后JD一搜,好吧,有款409的(现在降到399),买了,跟国内唯一差价不大的MLC颗粒的有销量的MicroSD卡。JD就比海外多赚了50,而大家也知道JD的利润率前一阵才刚刚回正,可以想见其他利润三成五成的电商平台卖出东西要抽成多少……
如果有人非要梗着脖子喊:2个个案太稀罕是无脑黑!是故意挑小众产品!我倒是可以举出一些亲眼见过的、其他销量更高的案例给大家说明”价格太高“这件事,比如Nikon(单反产品以外)/Thermos/Cherry的某些产品。
不过那样这篇回答就彻底变成比价帖子了,我又不做海淘生意,何必呢(划掉)
说实话,要论证1个规模极大的企业,或者1个国家,对待它的用户/公民好,或者不好,你讲1、10个,甚至1000个都未必是对的。因为这种个案很可能是经过媒体人挑选过的。
所以我适当举几个经历过的例子就好。上面提到了几个在中国销量还可以的洋品牌有几个共同点:
这就涉及到1个主观感受了:除了39元爆款小风扇这种廉价工业品,稍微上档次的、好一些的产品,中国消费者都要花比洋人多一截甚至多一大截的钱来买。
为什么?
或许这就像知乎吐槽的某些现象一样:你觉得高档大气的李维斯牛仔裤哈根达斯冰淇淋,国外之当作工人穿的和街边小店冰淇淋。
明明是发达国家司空见惯的平民商品,到了中国,瞬间高大上了起来,各路商人一定要涨一大截商品,卖给有钱人。什么你嫌贵?有钱人怎么能嫌贵呢?
可悲的是,国内这么做也就算了,还想把这门心思用到国外去。
有人说:IT业进军国外全是政策阻挠。
是,阿里巴巴进军美国电子商务市场失败,并在成立不过一年时间后就将其在美国的子公司11 Main出售给Open Sky,是白宫干预的;百度进军日本业绩也不甚理想,2015年,百度做出了关闭百度日本搜索引擎http://Baidu.jp的决定,这也一定是美日敌对势力的作为咯?
果真如此吗?
那么不关注具体产品了,请大家回想一下上面柱状图的利润,我把在欧美还有一两成市场份额的华为、中兴加进去:
看图说话:大亚麻做电商利润只赚各国人民三四个百分点,某些电商在东亚利润率高达三四成。
而且大亚麻买到真货的概率也比某国同行高。
或许这就是某些出货量几千上万的机械键盘哪怕1111/618促销也比亚马逊贵一大截的原因吧。
用脚想一想,为什么在美国在日本会失败了?一个10块钱就要赚4块利润的中国”世界级互联网公司“怎么和习惯10块钱赚3角的美国公司打?一个搜官网会搜假官网搜专属名词50%是假货的网站怎么教会用户专属名词到底长啥样?
各位,如果本来欧美本土电商卖200/700/2000的产品被某国电商抬价到300/100/4000,本来就对某国抱有敌意的洋人为什么要花更多的价钱选某国的电商平台?
某些电商平台,除了欺负国人议价能力菜鸡、不会外语、消息不对等,还能如何?顺带说一句,某些电商平台,用普通网页,轮流多次点击按销量、按综合、按信誉后,低价有销量的产品会消失,留下一堆更贵的,还有销量个位数的产品——这种用户体验真的没问题吗?
看看传统工业的生存环境,万国来华,一片红海,利润几个点,最起码禁运之前,HUAWEI、Xiaomi、Lenovo让欧美有两成人是用你中国制造;
再看看互联网行业,你们的政策不要太幸福好嘛?美国有2成网民用X度搜东西?欧洲有2成人用TB用JD?侬,咱假设一下:
要是中国汽车市场按中国互联网市场来,全国统一下发文件:
中国人买车只能买奇瑞比亚迪一汽上汽广汽,断绝一切国内汽车厂和国外合作,想开丰田、通用、大众?你去走私吧。所有外国车一律1年内淘汰,不遵守者逮捕处以3年以上10年以内有期徒刑。
行,几年后中国2亿私家车市场99.5%是纯国产货,到时候难道就可以问为什么中国诞生了世界级的汽车公司吗?
要是到那一天真有人这么问,咱一定把这种数据丢上去打他脸——先把日本汽车厂“攻占欧美”做到再吹不迟。
日本的TOYOTA能把在欧美汽车销量搞得跟欧美本土品牌3:4,接近五五开,这种才可以自称”世界品牌“吧。
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有14亿人口,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不可忽视的位置,本人拥护这一点。本人也认同,庞大的中国市场蕴藏着无限商机,是世纪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但这不意味着占据14亿人口市场的公司就等同于世界级公司,对不对?
除了ALPHABET的Google,美国人用的第二多的是美国OATH的Yahoo!,30%的市场份额,Yahoo!在欧美其他地方的市场占有率,也保留在TOP5之内,这个企业,貌似可以担当世界级之说。
为啥说雅虎呢?
如果您,非要咱把题目不看成一个不“包含主观判断”、“缺乏可信来源”的“低质问题”的话,那咱只能勉为其难的这么圆场:
因为OATH公司的创始人杨致远是台湾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中国不可分割的宝岛一个诞生了世界级互联网公司。
最后,感谢 @MarTiiin wu 的指正,正常网络下能搜到我用于举例的“MLC SD”卡,或许是当时我网络波动,不过本人还是坚持两个小时前写这个回答时确实就是直接截图复制粘贴,因为咱还真不会F12之后改元素那些操作(笑)。不过,即便复现当时的情景,我仍然只会从JD和海淘二选一,因为TB只有几款销量个位数的产品。
统一回复
首先杨致远先生是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文末那个勉为其难的话是说给一定要让问题成立的某些网友的,大家看个意思就好。整个题目题设就是歪的,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另外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篇回答前半部分都在质疑一个事:先问是不是。那本人的回答是:从目前全球数据看,世界级互联网公司基本在美利坚。
咱不是精外,但看着某些媒体自吹自擂的捧互联网泡沫,实在忍不住浇一盆冷水。
是!我出生在上海,自从去了加拿大,一点都不想回去了!
外卖、商场、夜店、高楼大厦,对我都没有吸引力!
我就喜欢自己做饭,阳光下看书,住小平层,可以不戴口罩出门跑步。
英文好,法语日常交流水平,完全没有任何语言障碍
加拿大人善良真诚,乐于助人,遵守规则。跟他们相处简单粗暴,不用带着面具示人。
购物应有尽有,这shoppingmall比上海北京,过犹不及,便宜款新服务好。
最重要的是:人活着争得就是这一口气!
蒙特利尔:
上海:
楼上居然全是反面意见,我来说个不同的看法。
对战术和阵型设计的学习,很有必要,但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来学习,生搬硬套就没必要了。
来说说实际的案例:
我们是深圳的一只业余球队,网络上召集的,有40人左右,2015年是我们的第四个赛季,截止今天应该已经踢了150场比赛了。球队最大的接近45,最小的16,平均年龄应该在35左右,大叔占了绝大多数。而且这里面大部分人,是已经放弃足球很多年后重新开始的,比如我在加入球队前,已经12年没有踢过足球了。总的来说,球队里面水平参差不齐,业余里面水平偏下的。
我们对内人比较多,经常分为红白两队比赛。白队有一个速度冲击力都很快的前锋,还有一个踢过大学生联赛的后腰,刚组队踢球的时候,白队连续虐了红队有半年吧,每场赢5-6个。红队的优势只在中场有2个公司球队的主力,控球比较好,但经常是围着白队禁区前倒来倒去不进球,一旦失误被白队一个反击就丢一个。随着踢得多了,红队个人能力有所提高输球越来越少,就开始琢磨怎么赢球了。首先是红队设置了一个前置的后腰,一旦转入防守状态这个队员就去贴对方后腰,永远站在持球队员和后腰之间,不让白队通过后腰来发动长传反击,这样一来白队进攻威胁大打折扣。第二是从队内挖掘了一个没人要的小个子队员,因为这个小个子虽然球踢得不怎么样,但是在短距离爆发力极好,三步以内没人能追上他。安排他打边后卫,不许压上,专门站在对方前锋身边2米,对方拿球启动冲刺的一瞬间进行上抢,成功率很高。在这两个战术都采用并且见到效果一段时间后,做了一个最重大的改变,就是把整个防守战术调整成了全队参与的压迫式防守。除了后场2个红队后卫陪着2个白队前锋,其他人全都在对位逼抢,前锋去扑抢白队持球后卫,前腰切断后卫向后腰传球的线路,逼白队后卫直接大脚向前开。这最后一个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白队不能有序的组织进攻,让他的进攻变成盲目长传解围,再让自己的后卫和对方在小范围拼速度。自从这套战术运转以后,红队遏制了白队长传反击能力,白队的进球率直线下跌,而红队通过战术加强了自己控球的优势,也逐渐解决了不进球的问题。
通过上述自己踢球的经历,可以看到即使是在业余比赛中,通过一定的战术安排,仍然可以做到扬长避短,改变战局。顶级比赛的有些战术安排对业余比赛时有一定的启发性的,比如后腰前置就是受到了比达尔踢法的启示。另外,顶级比赛所传达的队足球的理解,才是对业余球队最宝贵的财富,业余球队可能无法踢出巴萨那样的流程配合,但不能阻止大家对于这种技术风格的模仿,对于控制皮球的追求。反过来,在自己业余足球中对于某种战术风格的模仿,也可以极大的增加看球乐趣,更好的揣摩教练意图,从技术角度观赏比赛。
提这个问题说明你去过香港,但没进香港人家里看看原因。
原因很简单…人家房子小啊!
20平能隔出三室一厅,100平的,那都叫千尺豪宅了。基本我们看见最多的是30-50平的居民楼。这面积在大陆这边的高楼是单身公寓,可人家香港这边可能四世同堂啊。
你想想,每个房间10平不到。分体空调最小也1p了,装起来开冷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