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没有产生不死药之类概念的社会背景
众所周知,在比释迦摩尼更早的时候,古印度已经建立了严厉的种姓制度并被灌输了古婆罗教的宗教思想的轮回理念。
这种宗教与制度的结合,导致出生的姓氏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贫富荣辱早在出生时已经完全被下了,基本上没有任何翻身的机会。
对于高种姓阶层来说,如婆罗门死后轮回后仍然是婆罗门,于刹帝利阶层来说,国王死后转生仍然还是国王,武士也同样是武士,同样他们会缺乏对于长生药的动力。
所以对于古印度人来说,不死这个概念并没有意义,因为生死只是一个表象,无论是灵魂说还是种子说中,主体都仍然是在轮回的,对大多数古印度人来说,死亡只是一种转变的过程。
虽然古婆罗门早就认为修行能够积累功德消除业力,但是早年婆罗门的隐密修行,这种修行大多结合在祭祀万能上,并且只在高层中流传,低种姓的根本没有可能接触。
所以对于低种姓阶层来说,活着本身就是在被奴役受苦,那么不死更没有意义,相反正常的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
后来出现了沙门思潮的兴起,主要集中在反对吠陀权威和婆罗门教精神统治,这个得到了掌握了实际军事权力的第二等级刹帝利,还有第三等级吠舍利阶层中富有商人的支持,以此用来削弱婆罗门,获取更多的权力。
同样的释迦牟尼是尼泊尔人,但是所在的地区仍然是印度文化圈子内的,在沙门思潮中兴起宗教中,他所创建的佛教,初期其实并不庞大,真正迅速发展,是在阿育王登位后,对大力支持佛教发展,并同时屠杀其它教派,将佛教推到了更高的地位。
在这个历史时期过程中,古婆罗门不但认为祭祀万能,并且在后来编写的神话中,还出现了婆门罗通过祭祀能够揍天帝之类的故事,大背景下就导致难以产生类似不死药这种概念的需要。
二、中国炼丹术与阿拉伯炼金术
在中国古代没有轮回这种概念的制约,如春秋战国时,封制逐步瓦解,世卿世禄制度没落,即使是平民也是可以翻身的,像秦国百里奚就是奴隶。
像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平民以军功换爵位,平民只要在战斗中立功劳,就可以慢慢成为贵族,甚至在这种军功授爵体系之前,秦献公(公元前409年)便已经开始任用平民,所以后来秦能统一六国也并不完全是偶然,也是不断积累出来的。
到了后世儒家大兴,人人都普遍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像三国时期的旦月评,以及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平民翻身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能够为外丹术的研究创造条件,但是外丹术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长生,更多的追求是尝试通过服食丹药能够提升生命的层次,并且认为如果这样的丹药如果炼成了,能够瞬间完成这个过程,受到中国影响的阿拉伯炼金术同样有这个概念,他们同样称为“点化”,点化力量如果够强,能够瞬间将人变成神,如果力量弱,那么便可以治疗疾病,让人恢复健康。
无论外丹还是炼金术,都要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才能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繁荣,同样没有轮回思想的禁锢,加上高度发展的占星术与苏非神秘主义,使得他们有了研究炼金术的条件。
三、欧洲炼金术的源流
至于欧洲的炼金术,发展实际上较晚,事实上,大概是由中国在公元前202年至8年之间,经过丝绸之路传到阿拉伯,所以阿拉伯1世纪才开始有了炼金术,深受中国影响,后来结合自己的文化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炼金术体系已经是在大概公元七世纪了,这也是为什么阿拉伯炼金术看起来非常像中国外丹的原因。
而欧洲炼金术,最初是一群犹太人进行了晦涩的翻译,在欧洲可以说出现了大量牵强附会的事,比如一些炼金术的资料中会这是是犹太人的秘密,又到后来一群欧洲人又将它与神秘学混合在一起,后来才在欧洲逐渐兴起。
欧洲炼金术成功之处在于后来发展出来了独立的化学这门学科,之所以会这样在于欧洲受到了更少的思想禁锢,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后,欧洲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情况,英国的殖民地扩展又为工业生产创造了条件,这进一步刺激了炼金术的发展,直接导致它转换成了化学这门学科。
四、总结
明白以上背景,佛教追求的解脱,与印度原有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早期并没有产生外丹术与炼金术,至于后来是否有便未所知了,毕竟印度这个国家自己几乎是没有历史的。
因为他是一个王子,是一个贵族,物质生活上无忧无虑,所以精神的追求比较高,生老病死这些物质条件所无法改变的因素对他的影响与作用更大。其实,他创立佛教,即是求取精神的永生,跟凡夫俗子炼丹求取肉体的永生是一个道理。
谢邀。
我看了下各种答案,各种义理和概念看得我好慌啊。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可好?
我想说三点,尽量解决你的困惑。
注意到你问题描述里有这么一句:
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困境,但按照我们一般的想法,要解决这个问题,难道不是应该去找寻或者修炼不死药吗,比如东方的炼丹术,西方的贤者之石,这才是比较直接解决方法。
佛本生故事里那则佛陀看到了生老病死之后毅然决心出家苦修的故事,感觉你可能理解有点偏差。所以,第一点,我们澄清一个概念——“解脱”。
我们说,生老病死苦,但这种苦处的根源并不在于畏惧衰老、病痛和死亡,而是疑惑为什么要有生、老、病、死,复而再生、再老、再病、再死的轮回呐。生就是苦的了,还要去寻找不死药做什么?终极追求是涅槃寂静,跳出轮回,而不是永生在轮回里呢。解脱就是不再参与生死、爱恨、聚散、喜忧,而这些通通都是苦。
这些问题我们仔细想想也会很困扰,生死有什么意义呢?你想不通生命的意义,就容易堕入虚无。佛陀当时就很虚无,所以他开始探索解脱之道,究竟如何才能跳出轮回,才能不再无穷无尽的苦下去呢?
理解了生老病死苦,才能明白佛陀在寻找解脱的是什么。
佛教,佛陀的教诲,不是教你长生不死、怪力乱神、超越自然,而是告诉你正确地看待世界、时间、生死,看懂了,解脱也就不远了。至于后来发展出的种种理论、法门、奥妙,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附加值。
然后,我们来考虑这个问题的第二个层面——如何寻找解脱之道。
你好奇佛陀为什么要去苦修,其实最初他自己可能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苦修。
事实上,虽然佛陀经历了漫长而卓绝的修行,但他得道却不是苦修的结果。他把自己折磨得没了人样后毅然选择了放弃,放弃之后才看透,才有了所谓的正觉。佛陀本人不推崇苦修,不走极端是他的经验教训,所谓中道。
说起来,佛陀一开始会去苦修的原因可能不在他自身,而是因为苦修——这种最大程度克制自身需求,期望以此获得觉悟与解脱的修行方式——是佛陀所处的年代广为盛行的一种做法。
这种做法源自另外一个宗教,耆那教(Jainism)。
耆那教的教义不展开了,明白一点内容,苦修的出现是一次宗教变革。因为苦修意味着,修行可以靠个人,不需要外力,不需要祭祀。不需要祭祀,也就不需要婆罗门、不需要吠陀经典,从而直接动摇了当时的正统婆罗门教(吠陀宗教一脉)的根基。
那个宗教变革叫沙门思潮——席卷印度的一次社会浪潮,苦修也随之普及开来。值得一提,后来苦修被印度教尤其是湿婆派收了去,成为了印度教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佛陀的苦修,不是他的创举,而更像是他走向觉悟过程中走的一段岔路。而且,他或多或少地,否定了苦修这条路,不过后来又被信徒们拾了起来。
第三点,开开脑洞聊聊你说的炼丹术吧。
炼丹倒不一定是为了长生不老,也有可能吃一颗仙药就得道解脱,跳出轮回呀。印度教里有一门学问叫“Rasayana”,这个词在今天指的是化学学科。古时候大致就指炼丹术,功效不外乎“延身久存”的长生药、大变黄金的生财之路,以及,形而上意义上的解脱之路。
但是,这个意义上的炼丹术在佛陀的时代根本没有出现呀。文献中最接近那个时代的例子也是孔雀王朝时期的《政事论》中零星提到的炼金术,真正大规模的成为一种修行的方式,至少也是佛陀圆寂近千年之后的故事了。而且,在佛陀的认知范围内,最接近“长生药”的玩意儿应该是吠陀祭祀里的苏摩(Soma)之类的药剂。只是吠陀-婆罗门教里的这些祭祀、仪轨,恰恰是佛教批判的内容。
这样能懂了么?
不懂我也尽力了,可能无缘之人渡不了吧。
哈哈哈哈。
@何赟 说得挺全了,我再添两句。
近在读些佛教的书,从最早印度人尼泊尔人写的书到这几年的欧美出版的教材,想给一个相对现代的思路解释这个问题。
佛所说的dukkha,也就是“苦”,不只是苦于生老病死,更苦与于万物有变,英文里有时候翻译成“unsatisfactory”和“impermanence”,我们有时候翻译成“无常”。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悉达多说的那种苦理解为三层苦:
1. 这第一层是我们日常的苦,割破了手指,磕伤了膝盖,跟爸妈吵了架,与女友分了手,各种病痛。注意这里的苦可以非常细微,从生离死别到感冒发烧都是痛苦,这个纵然你吃了长生不老药也未必能避免。
或者更甚,你吃了药吧人是不死了,但是每天要想着吃长期的药,保养啊续一秒啊什么的,稍有欠缺健康就付之一炬,还不如死了算了。
2. 第二层是潜在的苦,即使你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你一样要面临很多威胁。比如你现在很健康,那明天呢?你现在很有钱,要是比特币突然崩盘呢?你现在是主席总统太上皇,万一哪天有人政变呢?
佛说无论再牛逼的人,生命中总要忧虑这些东西(傻子倒是比我们少忧虑,但是他们也赚不了钱往往没有什么好生活)。换句话说,只要生命还在继续,生命中就有受苦的可能,使人担惊受怕。在这个情况下,长生不老药也没什么用。
3. 最后一层苦是迷惑的苦。首先佛教的轮回和主流印度教的Saṃsāra不完全一样。印度教,尤其是奥义书(Upanishads)里认为无论你怎么死,灵魂都是那一条,有点类似“二十年以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感觉,这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但佛祖悉达多发现从世人的行为/思想中根本看不出什么生生世世的智慧,明明每人都是懵懂无知第一次嘛!于是他把生命的构成分为五个部分,从外部皮肤到神经系统,其中这1/5才是那世代轮回的精神魂魄,剩下更多的还是你生而为人自己过的日子。
你说你看了上面这些话,是不是有点懵逼?我过穷人日子是苦,日子过富裕了还得时刻担惊受怕,那我还能不能有点属于自己的不动产了?我的灵魂呢?说好的轮回呢?我该怎么生活才算好啊?我的人生还能不能有点意义了?
这种纠结的疑惑和对自我的迷失,有时候称为“无我(anatta)”,就是这第三层苦。在这三层苦下,佛一方面认为不能一味苦修(历史上的悉达多开始的确跟着很多印度的苦行僧苦修,然而发现那样受苦感太过极端,也并不利于思考);另一方面,也不应太沉迷人间享乐,因为就算炼出了长生不老药,恐怕它的作用也只能恰恰相反:它使人永生,自然就会使人陷入永远的折磨(第二层苦)无法自拔。佛教所信的六道轮回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一种结构更复杂的长生不老。
那话都说到这里了,骚年,你是选择这只有痛苦的长生不老药呢?还是选择买我手里这本佛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