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音乐圈最令人痛心的一刻是什么时候? 第1页

     

user avatar   shui-mu-nian-hua-mou-ji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次在大学里演出,期间一个男生来到后台找到我们,手里拿着一张我们的最新专辑,怯生生的问,请问能帮我签个名吗?可以呀,我笑着回答。该男生喜出望外,接着,红着脸害羞腼腆的问,请问您能再帮我写上xxx(一个女生的名字)祝她生日快乐吗?没问题,我一边写一边笑着问他,这是你女朋友吗?男生更加害羞了,说:不,这是我妈。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亚洲新歌榜公布年度“十大金曲”的时候

我的心情

我一首也没听过,对不起≡ ̄﹏ ̄≡我太“孤陋寡闻”了!!!


难道金曲的定义,不是这样的吗↓



后来看到了这条微博

“粉丝力量,制造流行”,也难怪了亚洲新歌榜年度十大金曲是这样的!!!


user avatar   han-zhi-yu-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取匿了,说真话还怕什么。

那些个明里暗里怼我的,还有发私信骂我的,都被我删评论了,就是喜欢你们一副气急败坏却又拿我无可奈何的样子。

( ̄~ ̄)


二十年前四大天王火的时候,

粉丝一般夸的是——

歌唱得真棒,戏演得真像,

舞跳得真好,人长得真帅。


十年前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火的时候,

粉丝一般夸的是——

歌唱得真好听,曲编得真流畅,

人长得真帅气,词写得真文艺。


现在xxx,xxx,xxx(自己对号入座,我就不点名了)火得时候。

粉丝一般夸的是——

真的长得帅,真的很努力,

真的有礼貌,真的在进步,

真的很善良,真的很宠粉。


我就很奇怪,我听你的歌,你善不善良关我什么事?

要善良我为什么不去看感动中国?

要努力我为什么不去选劳动模范?

要礼貌我为什么不去看《三字经》?

要进步,全国从南到北,所有中小学,哪个学生没在进步?

要宠粉,那是因为你花了钱了,几万几万块钱地打榜他不该给你说谢谢?你花几块钱给你爸妈买束花你爸妈能感动一周他再宠你能有你爸妈宠你?


衷心希望你们这帮害虫滚出中国演艺圈。


user avatar   baoda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按照时间顺序,有那么几刻。


第一刻 2009年 中央音乐学院地下唱片库。

上面那张图是2009年的我。照片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地下唱片库拍的。这个唱片库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的地下一层。这里存放着中央音乐学院在建院以来的大量唱片收藏。同样也有一些钢针带,开盘母带的收藏。这些唱片年代早一些的有20年代初期的手刻唱片。年代晚一些的基本上都是中唱最后生产的一批速转唱片,还有诸多当时苏联老唱片,大部分都是很有历史价值的唱片。

因为当时的产品需要,我们希望采录一些民族音乐的黑胶唱片。于是当时我们通过关系找到了中央音乐的图书馆,希望可以借用一些他们的唱片进行数字化,然后付给他们费用。于是就有了我来这里工作的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中,我们先采录了图书管内的黑胶唱片,然后来到了这个地下仓库,一张一张的翻这些速转唱片,看看有没有我们需要的。

这里可能有必要去简单讲解一下关于唱片的小知识:

唱片分成两种。一种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密纹唱片,也就是LP(Long Playing Record)。也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黑胶唱片。它的播放转速一般是33右三分之一转每分钟,或者是45转每分钟。再后来出现过16转每分钟的唱片,但是这种唱片问世之时,磁带已经开始作为主流的音频载体开始代替黑胶了。

其实除了LP以外,还有一种叫做“速转唱片”,这种唱片又叫做留声机唱片。你在老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大喇叭留声机放出的唱片,并不是我们惯常意义所说的黑胶唱片。这种唱片简称SP(Standard-Playing Record),这是一种在1949年LP出现之前,世界上常用的录音载体。它同样也分成A、B两面,但是每面的播放时长却少得多,只有三到四分钟。所以,在1949年之前的很多所谓专辑,只有两首歌。而对于那些类似于《何日君再来》一样的长歌曲,会分成两段,录制在唱片正反面。这种唱片沉并且脆,在LP问世之后,很快就被淘汰了,中国的SP制作延续到了六十年代,唱片从SP走到LP,大概花了50年的时间。


这个地下一层其实不是一个专业的库房,更像一个人防工事。我在这个地下室工作了三天去拣选值得转录的唱片,第一天进去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因为是夏天,地下室十分潮湿燥热,两个小时的工作之后出门之后每个人都非常不适,头晕,恶心。上面那张照片是第二天,我们带着口罩进去工作的工作照,当年我手上的灰尘,少说都要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这些唱片,毫无顺序的对方在那里。很多唱片因为挤压已经发生了碎裂,已经无法再播放。

那时的我对民国时期的音乐和解放初期的音乐还不如今天这样熟悉。所以我们还带了一台手摇式留声机,听这些唱片。


从上面这张用Nokia拍的图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些唱片的堆放,导致他们的受力都是不均匀的,长年累月,这些唱片都会难免出现弯折和碎裂。但是,即使是弯折和碎裂,这些都还算好的。我们看到库里存放着的50年代音乐学院做的田野采风的磁带,在这个环境下保存,我敢保证,当时就已经完全没法听了。

当时的我,作为一个喜欢听唱片的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看到满地的碎渣滓和再也没法播放的唱片和开盘带,非常伤心。那种伤心犹如小孩儿被破坏了心爱的玩具一般。当时我23岁,跟我一起做这件事儿的人,是我的好哥们儿,后来一起跟我做了三角龙电台的王璐。当时我们处在可能和现在大部分知友所在的年纪,从唱片库出来就是满肚子牢骚,感叹为什么国家不保护这些东西。现在回想一下,自己若不是因为有机缘进入这个唱片库,亲眼得见这些东西,能真的意识到,原来,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之前,中国音乐有这么长的长度么?

那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感觉到这种长度,以及我们这代人对于中国音乐历史的无知和忽视。这种无知和忽视正在导致今天的我们,甚至我们的后代,在提及中国音乐的发展的时候,丧失了完全没有必要丧失掉的重要音频资料。于是那三天,也是一个契机,让我真正开始决定去了解中国的唱片工业史,和民国音乐史。


第二刻 2011年 11月 通州某麦当劳


这是2010年我的一张工作照,照片里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几位苗族的民间艺人。当时是11月底,天气已经很冷,习惯打赤脚的他们依然光着脚。他们是真正的来自大山里的人。

2010年,当时还在做三角龙电台的我,连同其他两位主播被邀请到了通州某个小学内,对一些中国的民族艺人进行采访。当时我们做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未必是三角龙电台里面最好的节目,但是这期节目里面包含着一些可能现在我们再也没机会听到的声音。

我们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民间艺人,是源于当时陈哲老师做了一个叫做“土风计划”的原生态民间音乐保护计划,他们跑遍中国的西南山区,去寻找当地的音乐人,尤其是濒临去世的老音乐人,然后给一些有志于学习这些的年轻人们一些钱,让他们去传承这些老艺人的音乐。

我们因此有机会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和这些民间艺人们去交谈,去从很浅显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音乐,记录下来他们的一些声音。其中有年轻人的,有老人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如何。当时我拍了好多照片,还留下了他们的地址,我说要把照片洗出来以后给他们寄过去,但是这件事到今天都没有做。

而我昨天因为想回答这个问题再次搜土风计划的时候,发现能留下的消息也都是2010年左右的,也许他们后来也就销声匿迹了。这些民间艺人也许返回了大山,或是去了什么地方,我不知道。

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事情。普米族有一种乐器叫做普米口弦。

在这个站里面,大家可以听到,第一首《祭山神》就是普米口弦演奏的。听起来有点儿像点子乐是不是。


普米口弦就是这个样子。是一个小竹片,演奏的方法是把他放在嘴上进行弹奏,利用自己的口腔共鸣发声,类似于下面这张图。

普米族是一个很小的民族。生活在云南,如果你从丽江去过泸沽湖,会经过一个叫做宁蒗的地方,那里就是普米族人的故乡。2011年的时候,我去云南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普米族的司机,搞民俗旅游项目,我说你们普米族的音乐很好。他完全不了解,我说你们有世界上唯一的竹制口弦,他问我,口弦是什么?

实际上,在当时,口弦的制作已经濒临失传了。很多普米族人都不知道他们有这样的乐器,还好因为陈哲老师他们的努力,这门乐器的制作工艺保留了下来,虽然依旧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已经有不少年轻人掌握了口弦的演奏方法和他们古老的曲调。

但是,这是幸运的。

不幸的呢?

不幸的是这些年轻人告诉我,老人希望他们出去赚钱,不希望他们去学这些没用的东西,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教这些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用他们的执着和善良感动了很多老人学会了这些东西,但是,我如今也不知道。随着土风计划的销声匿迹,这些年轻人在传承各自的民族文化上,能走到多远。

我现在都记忆犹新,两个苗族老人,把新鲜的芭蕉叶卷成卷,就能吹出悦耳的旋律,那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奇幻的时刻。但是那场采访结束,我和另外两个主播,坐在麦当劳里,用沙哑的嗓子去谈采访后的感受时,每个人都感觉到非常痛心。

这种痛心有一些来源于对这些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声音的遗憾。另外一种痛心可能是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一种自省。

那天,王璐买了普米族老人听着钢琴的声音进行调音,然后制作的的世界上唯一一组普米族十二平均律口弦作为收藏。现在,他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口弦的演奏技巧。不止是普米口弦,包括铜口弦,这也算是一种缘分的继续吧。


第三刻 2013年11月 G15 沈海高速


进入这个行业十四年,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有些事情好像是上天冥冥之中指引我在完成一般。在2013年,我被公司派驻到中国唱片总公司,进行老唱片的数字化工作。距离我第一次接触老唱片,已经过去五年的时间了。这个和崔永元吵架的帖子,里面记述了我的很多工作过程。



如果要做完整的数字化资料整理,上海是不得不去的地方。中国唱片总公司在北京,他的前身叫做“中国唱片社”,而真正的唱片生产,在上海完成。当时上海中唱的名字叫做“中国唱片厂”。

在1949年以前,中国的唱片生产主要集中在上海,在解放时,这些资料被接受,统一保管在中国唱片厂,所以这里保留着中国有唱片历史以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包括大量的民国唱片的模板,唱片合同,相关文案。这些东西都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我们在上海的工作主要是要给一些中唱的早期唱片拍照,顺便,我要去学习关于中唱唱片的编号编目方法,唱片的种类,以及涉及到的题材等等。因为要带的东西比较多,我和其他两位同事从北京开车前往上海。

在上海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上海可以跟我对接工作的人,都是年纪在70岁左右的人。他们见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哎呀小梁你要是早来上海中唱两年就好了,可惜XXX已经去世了,你问的问题,只有他最清楚。

很多事情,就这么进入了历史的尘埃中,再也找不回来了。

上海中唱有年轻人么?也有,但是他们懂音乐么,我不敢说他们都不懂,但是我觉得,离足够懂,还差得很远。我当时记得很清楚,中唱能给我讲清楚所有唱片内容问题的,只有上海资料室的陈建平老师,陈建平老师在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能给我讲清楚所有唱片编号,还有中唱所有唱片的制作载体的是裘工程师,当时也是六十多岁,他早年为了学习唱片制作,被国家安排到了瑞典去学习,中国的第一批LP,就是他们弄出来的。现在,陈老师和裘工都是退休后在中唱上海返聘工作。

我记得裘工跟我说,你喜欢音乐很好啊。我也喜欢音乐,但是我不买唱片了,因为我算了算,我能活多少年?我买了一大堆唱片放在家里,花好多钱,儿女又没那么喜欢,现在我退休了,返聘在中唱,我老伴逢好的音乐会就去买市民票,我们去音乐厅听音乐会,听到死,还比买唱片划算。

当时听得我心里一震。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完全没有意识到,我听音乐需要计算我还能听多久,怎么花钱比较划算这件事儿,而对于这种老人来说,无论是他们的年纪,还是他们的收入,是得他们必须考虑这些事情。

在从上海开车回北京的路上,我走在G15沈海高速上,从南往北,我看着沿海高速上的植物一点点由绿变黄,最后再看到北方完全干枯的树叶,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开始思考我过去在音乐行业的所作所为。那年是我进入音乐行业的第九年,我在想,马上要十年了,我在这个行业里见过这么多事情,亲手做了这么多事情,让我赚到了钱,有了不错的工作,而我做的事情,真的是我最应该做的,或者说,是必须由我才能完成的事情么?

那时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心痛,不如说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觉悟。回到北京后,我把我的微信签名改成了“做一个伟大的年轻人”。我想,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不得不让这个民族的老人所保护,这的确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但是,作为一个还年轻的中国人,又有机缘去接触这些事情,我是么有什么资格悲哀的。我能做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把老唱片保护的数字化项目做好,第二件,是保佑老工程师们身体健康,能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


上个月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了一趟中唱在上海开的新的黑胶生产线,见到了裘工和其他的那些工程师。这位在这里给唱片装封套的老工程师,也是退休返聘,他是当年中唱黑胶生产线的车间主任。

今天我们提到所谓黑胶复兴,从很多人看,可能是一种时尚文化,但是从根源来说,唱片工业是工业。在这门工业发展的几十年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非常多的问题,导致了我们今天对历史理解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如果幸运的话,可能我们能纠正过来一部分。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件事,就是因为我们的忽视,有一些也许重要的历史信息,已经永远的坠入尘埃中了。


第四刻 2018年8月21日深夜


我翻看了这个回答下当时的一千四百五十一个答案。

没有一个人提及我说的这些事情,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中国的很多传统的声音,正在不停的消失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人,在提及中国音乐圈最令人痛心的时候,实在感叹,到底是许嵩牛逼还是周杰伦牛逼,佛系少女和抖音是傻逼的问题。

这个问题里面的绝大多数答案看的我非常非常难受,甚至有一些愤怒。

我问 @SherryLi禅玉@大果 我说我的愤怒是不是过分了。你们是不是能理解我的愤怒。

Sherry说:她能理解。但是如果其他人也都能理解的话,那么乐坛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大果说: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问题,我在这里不去谈是谁掐断了根,而只是埋怨被掐断根的人,这对他们不公平。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而我真正有点难过的是,在知乎,这个我们谁都知道的代表着中国相对知识层次最高的社区里面的爱乐人。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不足千分之一。

大部分人所感叹的世风日下,在真正的消失面前,根本算不上世风日下。很多人认为在被娱乐伤害,但实际上,他们也是娱乐中的人。在他们谈及中国音乐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这四个字意味着什么。

在我看,中国音乐,代表着中国文明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文化灭绝事件。比如说我们熟知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包括后来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即使是出于政治需要,我们如今回头再去看这些文化灭绝的行为的时候,仍然会感觉有巨大的遗憾。

今天我们谈到所谓的“四书五经”,实际上本来是“六经”。其中学界普遍认为,《乐经》由于秦朝的焚书坑儒,失传了。而我们所留存下来的古琴谱,有很多到现在也无法演奏,因为我们并不掌握那个时候的乐器调律规则。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古老进程中不可挽回的损失。

上面这张图是在敦煌出土的古乐谱,因为当代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记谱方式,调律手法。所以我们无法演奏敦煌唐代的古乐。

在今天,我们面对着对于即将消亡的音乐,大众其实仍然没有意识到危险。很多人认为,中国的音乐发展,听众们存在断层,这是因为娱乐业的发展而造成的。殊不知,持有这个观点的很多人,本人就在断层中而不知。

国外之所以在音乐文化上高中国一个档次,正是因为他们的断层基本不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田野采风的唱片发行,是一件非常有历史,有传统的事情。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5581321187471360

就比如上面这张唱片。这是在老唱片数字化的过程中,令我非常惊讶的一张唱片。

这张唱片由当时的百代唱片进行录制,发行于1937年7月5日,是一首云南苗族的飞歌。很难想象,80年前,当时法国从业者就有采风意识,还要出版唱片,把这些声音给更多的人听到。我虽然无凭可考,但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一首原生态民歌录音。我们不知道这首歌的录音师是谁,哪国人。但是我必须在这里向他致敬。

郭英男是台湾一位著名的原住民音乐家,他为国人乃至世界所知,是因为Enigma做了下面这首歌,其中用到了郭英男的演唱采样。

很多人认为,郭英男的音乐是财富。但是我所听过的最早的关于阿美族的吟唱的声音资料,是在中央音乐图书馆里面,看到的日本JVC公司采录的70年代的田野录音,里面的黑白照片详尽记录了阿美族的音乐和舞蹈。一共五张LP,里面收入了几十首音乐,有的很长,有的非常短。这些东西,后来台湾的唱片公司再版的郭英男唱片中,也没有涉及。

中国文明意识不到的音乐。自有别的文明的人帮你想着。

很多人觉得音乐就是吃饱了喝足了把自己洗干净了然后在工作室里一坐就能创作出来的。一部分音乐是这样,因为无论如何音乐就是生活的反映。但是很多音乐其实并不是在温室中做出来的,他们也许在深山密林中,也许在荒漠戈壁里,这些东西,可能不精致,但是极有力量。


(结语)

如果有人问你,你们有录音的历史一百多年,这一百多年,什么样的音乐代表中国,你会怎么回答?

对你来说,这一定很难回答吧。

中国的流行音乐曾经和世界的流行音乐齐头并进的发展过,丝毫不逊于我们邻国日本的音乐。现如今成了这个样子,也许就是因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不足万分之一吧。

所以,为了表达我的痛心,我必须说一句发自内心的狠话。

你们的痛心, 我毫不同情。


————最后附上一个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小的一件事而已。

看到英文歌名用中文书名号括起来的时候。


*************** 备注: 例子之一





不用到处找, 也许就在这一页, 就在这个问题或者这个回答下面。

对, 特别是高赞回答。





/////////////////////////////////////////////////////////////////////////////

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7亿,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900+,时常草地匍匐500米单膝跪求关注。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这话痨答主的其他回答:

..


user avatar   lou-xia-yipai-hu-y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十年前,我听歌都是听唱《北京欢迎你》的那帮人,十年后的现在,我听歌还是听他们这些人唱歌。这十年红人一茬接一茬,但是好歌没多少。

像吴亦凡这种拿自己身体回报自己粉丝的博爱歌手唱的歌,我听不来。

十年前的歌别说听,就是光看着歌词都觉着好,你们记得方文山吧?

十年后的当红音乐人唱的是啥歌?你们看这个面它又长又宽,你们看这个碗又大又圆……这是啥玩意儿?!


user avatar   260019604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都在喷小鲜肉,小鲜肉也很冤枉。

他们手握大量资源,他们用尽浑身解数取悦受众,他们绝对真心想拿出过硬作品,可……还是拿不出作品。

这就不是他们的问题了。

譬如我兜里大把钞票,却在各大商场买不到一根合适的铁钉,这绝对不该怪商场,而是这个国家的工业出了问题。

让流量小生们充当演技派也许强人所难,但做个合格的偶像歌手还是绰绰有余的。曾经的华语乐坛,除了封神的唱作牛人如周杰伦林俊杰吴青峰,其余的孙燕姿蔡依林王心凌罗志祥张栋梁张靓颖张韶涵什么的,无不是用包装上述流量鲜肉的手法包装出来的——

可他们并不讨人嫌,因为他们有作品,他们的团队为他们打造了抓耳的、悦耳的流行音乐,我们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而接受他们的人设,乃至接受他们的一切。

而如今,华语乐坛再难工业化地生产出真正优质的流行音乐了。

流量鲜肉不招人喜欢的原因便是在这里,他们有钱有心有力,却根本买不到能看的作品。

并且由于没有作品,无法真正差异化经营,他们的人设只能在其他方面完全迎合市场调研数据和营销数据,最后变得过度谄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哪怕谁能输出过《学猫叫》这样旋律鲜明的洗脑歌,都能在万千同质化极其严重的流量鲜肉中脱颖而出,让经纪公司的投资翻上数倍,可根本……实现不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些年能被称为热歌的歌曲,无不是歌比人红,无不是靠小作坊们碰运气碰出来的,昙花一现,然后再也不见。

少数仍活跃着的、能叫出名字的唱作歌手,作品输出能力也大为下降,好货先自己藏着掖着,再无余裕能为他人推动和贡献太多。譬如李荣浩、薛之谦、徐佳莹、陈粒、邓紫棋,都已经很高龄了,创作力的高峰无一不已经过去(提示一下,周杰伦出《十二新作》时33,王力宏出《十八般武艺》34,最后余晖)。而我喜爱的华语作曲家们,也基本在30岁后都慢慢向制作人转型,年龄是历史大势,不服不行。

而他们没有接班人。

事实上,华语乐坛的衰微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比千禧年那批台湾明星出道晚一些的张杰、李宇春、尚雯婕、周笔畅,你走在街上,随便拦几个路人,让他们举一下这四个人的音乐代表作,你猜猜他们能不能答得上来。

这些中新生代顶级资源在业内摸爬滚打积累十几年,其实几乎根本没能打动任何被动接受者。你们笑薛之谦只会4536251,可他真的比这几个人,这几个人的团队加起来还要强上几倍。

好不容易出了一个毛不易,外形唱功中下水准,却只因为创作了几首旋律抓耳的曲子,人气一飞冲天,被乐坛奉若骄子,炙手可热。可十五、二十年前,随便拎出一个1.5线以上的歌手,手上都有一把水准比这高得多的专辑,注意是专辑,不是单曲。

如果说,大陆乐坛至少还有造星能力,还不算全盘皆输,那么曾如灯塔一般的台湾乐坛就太惨了。不仅创作人才全盘枯竭、后继无人,更无资源再培养出什么哪怕有一星半点亮点的优质歌手。

腐殖中也偶有萤光闪过,四年前,田馥甄以一曲《小幸运》在两岸爆红,这是久违了的能大范围打动几乎所有阶层和听众的、还兼顾一点逼格的好歌,甚至把一部青春烂片的票房都给捧上去了,直接带红了宋芸桦王大陆。

可这萤光越是灿烂,越是把前路后路的空旷映得寂寥,因为此后竟四年都再无幸运的小幸运。

香港乐坛还是有些余裕的,方言作为壁垒,一定减缓了韵律的流失。陈奕迅、谢安琪还在发片,而且是高质量的唱片,许廷铿、林欣彤等新生代也争气,打出了自己一片小天地。但酒香也怕巷子深,香港经济地位大幅滑落、粤语正不可避免走向式微等,让这个孤岛的元气不可逆地耗散着。现在,你身边还有人主动去找粤语新歌来听吗?注意,是新歌。

给你们看个链接,这是十五年前,也就是2004年时的流行榜单,里头有那么多优质流行歌曲,精神食粮丰富得竟让我觉得奢侈又不可思议,但这确确实实是我们的过去啊。

2019 6 17补充

只有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地增长,预期光明,被动收入丰满,家长们才会放手让孩子不计后果地去追求艺术,孩子们也才会不被焦虑压垮初心磨灭匠心,继而,有天赋者才能真正在淘洗中面世,艺术产业链才能真正填满栋梁。

而在经济下行期,各种层级的焦虑会把所有的孩子都困死在看起来最稳定的预设轨道上,没人再敢冒险用人生投资方差极大、回报率极不稳定的艺术。

台乐港乐还行吗?台剧港剧还行吗?日漫韩星还行吗?好莱坞大片还行吗?如果你觉得行,那还请先回顾一下它们十年前二十年前乃至三十四十年前傲视人间的高峰吧。

-


user avatar   AirS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流行)音乐圈令人痛心早就不是一刻了,是长达很多年的痛心。

其实以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令人痛心的是一个恶性循环。音乐人和听众的隔阂,正在迅速加大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距离。

流行音乐本来应该是音乐人和听众沟通的桥梁,这些年却被资本,版权等各种问题硬生生拆成了现在这样。音乐人离开了,留下的都是娱乐明星。

曾经以前我们有周杰伦王力宏林俊杰陶喆,虽然这几人天天说都说腻了,虽然他们音乐成就肯定超不过贝多芬莫扎特,甚至没有娱乐圈说的那么无可取代,但他们搭建起了最适合的桥梁,既能保证通俗度流行度,也能掌握多种风格和娴熟的创作技巧,让普通听众也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和多元。现在这样的一批人,不存在了。

最近逛知乎看到一些答案,虽然都匿名了,但一看就知道是同行。他们说的话,基本代表了做音乐的群体里公认的观点(除了个别地方我个人不太认同,比如许镜清老师是否过誉+谈到古风上限完全不提lbg老师)。


看他们的答案你会发现,现在做音乐的人的审美,几乎和听音乐的人的审美,再也找不到共同之处了,而大部分音乐人也放弃了搭建这个桥梁的努力。桥梁一断,做音乐的人和听音乐的人,互相转化的概率越来越低,两边都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除了出来赚个钱之外,几乎老死不相往来,才终于造成了现在的局面。而那些一开始就志在赚钱的“音乐人”,又因为自身的急功近利,而缺乏担任一个合格桥梁的实力。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群博士和一群小学生,小学生没人教只好野蛮生长,而博士又不愿放下身段做小学老师。而小学生没人带也不乐意,无奈之下瞎推选出来的老师,不一定比自己强多少。野蛮生长太久后,甚至小学生反过来质疑博士生的水平,博士生还解释不清,这就是音乐圈如今的现状。

但这时,只要出来个和小学生能良好沟通的大学生来当老师,哪怕他没有博士生强,小学的教育也会好起来,而这些小学生也总有一天会因为良好的教育变成大学生,甚至博士生。

假如1000个周杰伦的歌迷中,999个喜欢告白气球,却有1个喜欢上《印第安老斑鸠》而去研究jazz;哪怕他最后喜欢上的是chick corea而不是周杰伦,那么周杰伦也是为华语音乐圈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个喜欢chick corea的孩子也许能成为下一个职业音乐人,这样职业圈子才后继有人。但你一开始给他听chick corea,他只会说“这是什么玩意”,然后关掉。

这才是流行音乐该有的,良性的样子。不能指望听众们听了十几年的学猫叫,突然某一天开窍了去听jacob collier。但专业圈子里,确实存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上来就往作品里塞德彪西甚至塞斯特拉文斯基,听不懂都是听众的错,反正音乐人没错。

错是没错,但音乐圈需要的,可不止是这样的东西就够。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混迹十几年的从业者,可耻的匿了。

看了大部分回答,大家说的道理都没错,

但是,最讽刺的是,正是你们这些看似正确的回答,

集合起来却最终凝结成了中国音乐圈最令人痛心的事。


你们中99%的人说着冠冕堂皇政治正确的大道理,实际上对音乐缺乏深入的评判能力。

你们所推崇的那些清流,基本上也都是披着文艺外壳的《学猫叫》而已。真正优秀的作品有很多,只是都沉没在时代的洪流中,你们压根找不到,即使找到也分辨不出来。


你们看到的是某首抖音大火的歌,作曲前两句抄袭烟花易冷,后面也是东拼西凑,就指控他抄袭,殊不知这首歌最大的问题不是旋律的相似,也算不上抄袭,而是其编曲即使称之为DEMO水平都是在侮辱专业音乐人。你们听不出来,也批判不到这个重点。


你们看到某老天爷赏饭吃的女歌手十几年前就发行了bjork风的前卫音乐,说华语乐坛止步不前,但是实话讲,bjork这样的歌手其实只需要一个,因为她的音乐风格太过前卫独特,是不能拿正常的评判标准去评价的音乐类型,也因为这种风格的独特性,会让外行听着不明觉厉,但真的,很多时候后来者不是做不出来这样的东西,这样的音乐也不见得就多高深,相反如果正常标准评价,这样的音乐编曲里很多脏乱差,缺乏精致艺术需要的斟酌与取舍,徒有意境,体现不出真实音乐功力,别人不做只是别人追求没有这么另类而已。近些年真正厉害的海龟音乐专业年轻人,他们不乏进步之作,水准日趋国际化,但是全部默默无闻,因为市场不会选择他们,而贵乎的你们也不会发现他们,发现了也不一定在意,因为本质上你们也是人云亦云而已。


你们为某个网络歌手出身,后期努力突破的创作型歌手抱不平,说他因为某某音乐三巨头这种出身而被打上标签,后期再努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殊不知专业圈内的评判标准是客观的,你们体会不了,他得不到更高的地位和评价,是有原因的。就拿他18年7月发行的最新专辑来说,我听后的感觉是,几首布鲁斯,较多细节欠打磨,经常有编曲不是给旋律服务的感觉。你们听到的只是他布鲁斯里加了古筝,这种浅显到不能再浅显的突破,却听不出他这布鲁斯不地道,深层原因就是天赋和功底问题。这里我不是批判这位歌手,我能看到他真诚的努力,对他的不忘初心表示钦佩。这张专辑其实制作水平很高,也很有诚意,只是因为他自身的功底还不到火候,总差点意思,而且总的来说,也还是局限于流行。


你们跟拜神一样把现已成仙的某摇滚歌手捧上神坛,听着他最近几年那些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看上去很有逼格的迷幻音乐,异口同声夸赞不已,却不敢承认他把一幅山水画当谱子在那弹琴这事有多装逼多不切实际多像跳大神,和他最近的音乐一样。是啊,你们可以说他凭借以前的成绩,有资格跳大神,对于他以前的音乐,虽然同属剑走偏锋,避开了音乐造诣本身,但拿捏得当,言之有物,我表示肯定。但我还是想实际点——听了古今中外那么多优秀音乐,我听不出他最近的那些迷幻音乐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就是还好,然后我是听不下去。别跟我提意境我不懂,呵呵,没技术有意境的现代草书大神贵乎也没少批判啊,别差别对待。由于专业壁垒,即使是素质高的非音乐专业听众,也会把欣赏音乐变成欣赏文学、以及歌手人格魅力和行为艺术,这是很可悲的。坂本龙一后期也跳大神,我同样持相对否定态度,但是他前期在音乐这门艺术本身的造诣是我国这位摇滚大仙甚至国内所有音乐人所无法比拟的。


我说这么多攻击性的话,其实本意不想批判任何一个以上提到的音乐人以及此问题下的任何一位答主。我相信他们都是真诚的,只是这和音乐水准以及鉴赏能力没关系而已。好多时候他们只是一腔热情自我陶醉而已。

但是原谅我只能用这种语气来说话,因为我相信我说的是真正有意义的,不是冠冕堂皇众人皆知的什么世风日下,流量为王,劣币驱逐良币。这些话,知乎音乐大V不会讲给你们,因为他们都是成年人,不是皇帝新衣里的小孩,来知乎也是为了经营自己的,这种大实话他们不敢说,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亦或者有的大V可能真的只是嘴炮,自己也分辨不出好坏。

不管在哪个时代,恶俗大行其道都是正常现象,但人群中总有百分之一的人,是有觉悟的人,正如知乎的各位,你们有意识想听到高水平的音乐,是真的有可能成为那些优秀音乐人的靠山,为他们的曲高而和寡的人。大流量的恶俗歌曲有十万个低收入的庸人一人掏一块钱支持,那么这些没追求的音乐人就可以活得很好;与此同时,小流量的精致音乐哪怕有一千个高收入精英人士一人掏十块钱支持,那么这些有追求的音乐人即使不会大富大贵,也不会再为生活而放弃音乐创作。这才是良性循环。


而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音乐审美水平低下,平民和精英如此,圈内和圈外也皆如此。

当我看到此问题下各位还拿着那几个口碑好的皇帝的新衣说事儿的时候;当我看到一些制作精良,旋律却不够通俗的歌曲在豆瓣获得很低评分的时候;当我看到琅琊榜第一季那粗糙简陋、拖泥带水的原声专辑只因为影视作品本身优秀而在豆瓣获得很高的评分的时候;当我偶尔在网易云音乐听到水平很高的原创音乐人才几百几千个粉丝的时候;当我看到西游记的配乐老前辈在知乎被封神的时候。那一刻我是真的感到无比痛心。


诚然,我是千万个默默无闻却怀揣梦想与责任感的音乐人之一,我身边很多和我一样默默无闻的同行哥们,我们大部分人比你们提到的这些华语音乐之光要厉害得多,我们时常聚在一起吐槽现状,最后却只沦为一醉方休。你们不用说我只是心里不平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都承认,但是作为摸爬滚打十几年还默默无闻的从业者,我还在坚持这份工作,还在创作着你们根本注意不到的负责任的音乐,就单凭这一点,就不怕你们说风凉话,我问心无愧。我早就绝望到心态平和的地步了。

之所以今天在这里说这么多,是因为看到知乎起码主流还是黑薛之谦和吴亦凡的,哈哈,这也算是让我们从业者看到一丝希望,进而呐喊一声而已。


对于我提及到的每一个音乐人,我先跟他们的粉丝道个歉,对不起说他们坏话了,但我没恶意,他们对华语乐坛的贡献我也是看在眼里的,都很棒。只是那么多人夸过了,我说点坏话而已,只要是客观事实,就比好话有意义得多。哪怕就把我说的当个参考。


user avatar   lao-yang-liao-gao-kao-zhi-yuan-tian-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数码宝贝》和《精灵宝可梦》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力? 
  如何正确地欣赏交响乐? 
  网传赵丽颖涉嫌偷税漏税,赵丽颖方发律师声明否认偷税漏税,具体情况如何? 
  通奏低音/数字低音的标记法是怎样的?有什么实用价值? 
  为什么Cm这样的写法比T要多? 
  在校庆演出上,我把原定的二胡曲子《光明行》上台临场改为《病中吟》,很过分么? 
  有哪些歌听了让你有生理不适? 
  弹钢琴的时候脑子里想些什么? 
  如何评价刘欢? 
  有哪些歌词写出了你的心声? 

前一个讨论
在手术室实习被医生凶委屈咋办?
下一个讨论
时下的年轻人,都是点外卖来果腹,有多少人是可以自己下厨自己做饭的?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