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整个东亚的生育率如此之低?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每谈到生育率问题,某些双标党就很有意思。

一问中国、东亚生育率为什么低,就是基尼系数大、贫富差距大、年轻人不敢生。

但再问为什么基尼系数更低的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也很低,他们就会说“那是人家的自由”、“人家有移民呢,还是好好操心操心你自己吧”等等。

所以吧,在这个事上我其实是特别赞同李建秋的观点的。想要福利就大大方方要福利,想说调整贫富差距就说贫富差距,这也没什么丢人的,总拿生育率阴阳怪气真没多大意思。

假如说,不谈别的,给两个选项:

第一,经济发展到加拿大水平,生育率降到加拿大水平;

第二,经济退回到索马里水平,生育率涨3倍。

你要是说只要能多生,怎么都愿意,我掏钱立马帮你把移民办了。

至于还有人说,“日韩在中国发展水平的时候生育率并不低”,这都是哪个年代的事儿了?

拿2019年的数据来举例,可以看一下以中国为基准线,总和生育率排在中国前10位和后10位的国家。你看一下这些国家有什么特点?

实际上,啥特点都没有。

这里面全球六大洲一个没落下,信基督教的、信佛教的、信伊斯兰教的都有,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六七万美元的都有。除了都在这个地球之外,其他的共同点我是看不出来。

哦,对了,一谈生育率,必有北欧三国。

但实际上,北欧三国自己也在为低生育率操心——并且,从总和生育率来看,北欧实际上已经低于中国。

而中国人理想的移民国之一加拿大,欧洲两个最发达的国家——卢森堡和瑞士,也都是低生育率的难兄难弟。

还是那句话,北欧的福利保障的确不错,想要那个不丢人。但觉得那样能刺激生育的,先查查北欧的数据不好么?

目前全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地区就是非洲,但我想肯定没人愿意用那样的方式去生育。

最后给个联合国的预测

总之,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在可见的未来,人口增长率下降都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

问我,我也没辙。有这本事我也不在知乎上答题了。

但我相信,知乎上肯定不是缺“国师”的——这个国,是联合国。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政策有极大的滞后性,很多政策往往会带来提出时没有想到的问题。

1950年中国号召多生子女,那时候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抓紧时间多生点,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那肯定得多生啊。结果随着各种基本卫生措施的普及,到了1978年,中国人预期寿命来到了66岁,这才发现,前面生太多了。其实不是前面生太多了,而是中国人活的更长了。

“独生子女政策”这玩意,也是个历史的产物。1978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66岁,即使计划生育了,一个人在55/60岁退休之后5-10年也死了,靠独生子女完全可以养老。

而现在,随着医疗技术,生活质量等的提升,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是78岁,这才会产生很大的养老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又极大地加重了这个老龄化问题。其实也不是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老龄化,而是人活的更长了。

未来,中国人会活的更加长。2020年预期寿命已经超过了美国,在几年内很可能会超过西欧、北欧和日本。


user avatar   cheng-xiao-quan-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消耗人力资源谋发展是日本和韩国的必经之路,在工业化时代,你仔细思考一下,东亚国家到底有什么优势?(首先声明本文的东亚国家只包括日本和韩国,中国是什么情况我不太清楚,不敢乱说。)

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最优质的是资源么?这些地方人均资源都相对匮乏,但有一样资源优秀的无以复加,世界最优质的人力资源,这里的劳动人民在历史上就被儒家文化教育,有一套甚至多套完整的价值教育体系,教育出来的人口有极强的群体价值观,荣辱观,服从性极佳,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搞事情,说错了,其实有口饭吃,就绝不搞事情。

日韩为何发展的这么快,工业化速度堪称人类工业史奇迹,就是能够消耗这些优质的资源。只有这里才能忽略所有问题极速的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苏联使用城乡“剪刀差”的时候能出现戈尔巴乔夫,东亚呢?水花都没有溅起一个,文人歌功颂德,难听的话屁都不敢放一个,噤若寒蝉,所有的日韩底层人在交进城税时所有吃过的苦,归因都是自己不奋斗,不努力,绝不会去思考原来有人躺着就在当时的汉城和东京,享受着底层的刻苦劳动为他们带来的优质物质条件和丰富的生活乐趣。

当经济不好时,日韩政府就开始让城市房价疯狂的增长,把所有人手头的资本收回,让他们负债终生打工还一辈子贷款。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所受的教育导致他们唯一的能想到的就是卷死同胞,只有弄死同胞了就能去城市上学,上学完再给别人打工,打了工赚了钱未来就有机会买到老家一套厕所大小的城市房子。

这个过程中,不管是996,还是007,还是陪着领导灌酒,甚至不小心“失身”,还是每天无穷无尽的竞争,kpi,都无所谓了,说活的像条狗,那都是侮辱狗,狗看了都觉得这样的日韩人是真的狗,不能比。算了,都无所谓了,电梯里,地铁上一张张麻木的脸,拖着疲惫的身躯,很多事情想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这些事儿真的是一个普通人该做的么?到底什么是普通人?

普通人不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么,每天认真开心的工作后就能够准时准点上下班,回到自己买的房做个饭然后休息一下,喜欢运动的饭后出门走一走,散散步,然后回来刷刷剧看点自己喜欢的书。到了结婚的年纪,找个自己喜欢的,三观一致的,聊得来的,双方也不需要考虑物质压力,只需要考虑情感和生理需求,如果很合拍,哪天心情好了,一起到民政局打个证,休上一个月的婚嫁,去自驾韩国人看看济州岛,日本人玩玩北海道,越南人瞧一瞧岘港度个假,条件好的可以跨国自驾,看一看中国的川西,新疆,西藏,时间充沛的飞个挪威,瑞士,冰岛。就在路上,兴致一起来,在酒店沙发上,在房车小棚里,甚至就在旅行车的后排,没羞没躁的就有了孩子,不用做什么计划,只需要慢慢的陪着他长大,也不用鸡娃他,不用告诉他周围都是人上人,因为大家生来平等,他喜欢运动就学运动,喜欢修车就学修车,喜欢美术就学美术,喜欢科学知识就好好读书。这?难道不是普通人么?想放松一下就是不劳而获么?是懒么?是没有集体荣誉感么?

金岩松:不会吧?

山本维为:滚去领盒饭!

那为什么日韩的孩子早上不到六点就起了床,五到十分钟就洗漱完,几十个人关进了那个二十平米大小的格子,像坐牢一样读了十二年,甚至部分地方复读率高的读了十五年书,仅仅是为了到社会上和自己的同胞去玩命去你死我活,不是他淘汰我,就是我淘汰他呢?无限的工作,无限的消耗自己的健康,就这,你真的好意思告诉日韩年轻人这就是生活么?

我只能说,相对于世界大部分地区,这里的人力资源优质的让他们害怕,比什么石油,天然气,铁矿要强太多,有人说这就像癌症无限扩张,但要我说资源终归是资源,资源是用来消耗的,如果非要把人等同于资源,我只能说,人不是可再生资源。

当人逐渐感到孤独,再慢慢的感到绝望到哭都哭不出来的时候,人就会坚持不住。如果一个人天生就在地狱,他/她还要在地狱产子,还存有善念的日韩人,责任心极强的日韩人宁可阉割自己,也不会让孩子降生。这种信念,这种思想,同样来源于教育。

最后,树木变成了火柴,再要它发新芽变回树,你信么?我反正是不信。


user avatar   shi-ying-jue-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元是家庭,

中国资本匮乏的问题温铁军讲过了,

这片土地上的家庭同样有着资本匮乏的特征,

农业土地资源是最简单易懂的例子,

但是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资源匮乏的前提下参与大分工,

主要的输出商品是人力资源。

即家庭进行人口再生产,

将人的劳动力商品化后,

人口再生产行为则必须作为交易一方策略符合经济学规律。

当下的挑战有

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自身的成本成为他人的利润,

高利润部门有着护城河高门槛杜绝了绝大多数家庭的参与,

在再生产成本快速增长的同时,收益在不断被收窄,乃至综合收益为负,

造就了越生产越亏损的局面。

在无法击破护城河改善收益基本面的前提下,

截断亏损成为了优化自身基本面的唯一选择。

当然也有其他可行性方向,

即压低成本进行竞次,

不过当下的环境还不够充分,

没有封闭、传统、高度人身依附的环境,

则无法确保商品变现的收益。

故在击碎护城河提高收益,

压低成本竞次,

暂停人口再生产,

三个选择里大部分会选择暂停人口再生产,

这是理性在经济基本单元的体现。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书上第一次记载人相食,是楚汉相争时期、刘邦进攻彭城的时候,公元前205年,关中大饥,人相食。

有人统计说,中国历史上记载了一百多次人相食的灾难。

为什么呢?

难道在西汉以前没有人相食的事情吗?

并不是。

是在西汉以前,民众不算人。

有人批评法家,说《商君书》拼命讲弱民。有人就反驳说,在商鞅的时代,普通民众连称为民的资格都没有,能够称为民,就已经是豪强地主贵族势力了,所以商鞅的弱民指的是弱豪强。这话也对,秦朝的时候说民众一般都说“黔首”。

换言之,记载人相食的时候,已经是把人当人了才会记的。在不把人当人的时代,根本就不记。

周朝还是国野制的时代,国人是人,野人就不是人了。据说曾子的祖父们一辈亡国的时候,就是因为曾国人都出去监视野人干活去了,被邻国突袭,守门人来不及关门,被邻国夺了城,就亡国了。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野人是不是人相食,谁知道呢?我们看战国时代,停下的人才都拼了命的要去追求成功,为什么啊?因为不成功就成仁啊!

东亚生育率低,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东亚民众的教育率高。这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养育成本提升。教育水平高的家庭本身会承担更重的脑力劳动,体力消耗很大,并且会投入更大的力量到教育中去,这样整体精力消耗就非常巨大,无法承受高生育率。二是关注度提升。我们看欧美国家,伪中产们的生育率仍旧偏低。底层和顶层的生育率都很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酒乡先秦时代一样,底层不算人啊。他们就只有在统计生育率的时候才算人。

换言之,东亚社会的实际问题是,底层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提升了,但是底层工作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导致大量受教育人群被迫承担底层工作。底层教育过剩是东亚地区的主要现象。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一般会造成两种结果。一个是人力资源的优质强化导致高度内卷;一个是人力资源向外流动。这两个结果有时候还会同时发生:比如说,李斯对韩非的陷害属于高度内卷,李斯陷害韩非发生在秦国是人才外流。由于此前魏文侯推动西河学派蓬勃发展,大量贵族子弟接受优质教育,导致三晋人才爆炸式增加,所以出现了这样内卷和外流的情况。

倘若我们不向外开拓人才市场,那么我们的人才内卷就只会压低生育率。

倘若我们不向外开拓市场,那么我们有限的资源就只能令人才过分内卷。

德国法西斯道路属于引火烧身,不可以走。美国法西斯道路起不能解决主体人群问题,不可以走。所以我们只能自己摸索了。

不过再怎么摸索,都要避免战国时代三晋人才外流到秦国最后把三晋灭掉的悲剧。

因此无论如何都要获得主导权。

所以最后一种不同于分封制、朝贡制的国际秩序还是要建立起来,一个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合作体系必然要建立起来。

有的人说,降低教育水平就可以了。这个思路看起来是有用的。毕竟教育结构也需要优化。但是在整体教育水平飙升的情况下,降低教育水平难度很大,而且由于失去了对外控制权,很容易失去生存权。所以这条路不能走。

生育率低,说白了就是人多钱少,现有疆域不够。

实力太强,资源太少。


user avatar   cko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姓地位越高,生育率越低。中国女性地位是全世界最高的,没有之一。穷国不谈了,欧美发达国家,女性婚后必须改姓,即使离婚再婚,也还是只能用老公的姓,全世界只有中韩两个国家女性婚后不用改姓。德国那个女总理,你知道她的前夫姓什么吗?就是姓默克尔,她自己的姓是卡斯纳,但在结婚后就已经不能用了。课本上学到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如此优秀的女性,竟然不配留下姓和名。而中国的很多普通女性,却还可以争孩子跟谁姓。

说老外的名字可能有些人不太好理解,我翻译一下吧。假如现代有个外国(包括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女性叫“潘金莲”,她和武大郎结婚,领结婚证的当天必须把她的身份证,户口本,档案,银行卡……全部改为“武金莲”,从出生开始用了二十几年的名字再也不能用了。某天两人感情破裂离婚,武金莲与西门大官人再婚,但她的身份证,户口本,档案,银行卡还是叫“武金莲”。尽管这个武金莲当上了科学家,当上了总理,她老公只是个卖烧饼的,她也只能叫武金莲,不能叫潘金莲。


user avatar   xiao-ping-guo-85-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要说个冷知识:东亚人自古以来生育率就低 种族特质,这可能也是跟东亚人成熟晚 自然寿命较高相匹配的.我读了很多史书才突然明白的,小时候被灌输的'儒家文化崇尚多子多福'并不正确.

建国后一段较高生育率(也只是5-6),是在现代医学建立,而工业化没完成时的特殊现象,东亚各国都有过这样的时段,而后又在南亚,现在非洲发生.如果比较相同的历史阶段,东亚人的生育率是低的.

在史书记载的帝王将相中,名人同母兄弟姐妹多在1-5之间(穷人可能会较高但无记录),而在西方历史中,一母生子女八甚至十个并不罕见.(举这些例子是因资料较详实 并未列入子女较少的名人)如奥地利大公兼神罗皇后玛利亚特蕾莎 子女16人 很好奇她是怎么处理政务 怎么指挥军队的(都是自己生的,她老公神罗皇帝如果跟其他女人生只能叫私生子),英国维多利亚一世子女9人.美国开国英杰之一 本杰明富兰克林有兄妹17人(同胞10人,其父另与原配生7人),华盛顿同胞5人,连现代的肯尼迪都是同胞9人..太阳王路易十四跟皇后有6个孩子(还有私生无数) .而康熙子女56人 有品级的妃嫔却有四十多个,乾隆同理.至于日本幕府,则更是人丁稀少.

如果全面统计东西方历史名人的出生率 应该可以验证这个看法,当然,这个工程过于浩大.


user avatar   tun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东亚的问题,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问题。

《李光耀观天下》是2013年发行的书籍,书中关于“人口政策”有专门论述的章节。当时李光耀已经89岁高龄,两年后即辞世。

现在是2021年,即将进入2022年。八九年的时间过去了,中文互联网上的所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不论是视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逻辑连续的长度,全加起来,也都没超越那一个小小的章节——这都已经客气了,不要说超越,根本连略微接近的水准都没有。

很多老生常谈、甚至已经被证伪的问题,在网络讨论中反而像是什么新鲜宝贝一样,被挖出来说车轱辘话。

这充分说明,在严肃社会问题上,听智者一席话,比听一万个庸人瞎哇啦要有价值得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并非虚言。

但是在现在浮躁的网络环境下,也只有“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废话文学大行其道了。

归纳一下李的论述吧。

问题定性

生育率下降是全球性的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化而来的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一旦进入现代化进程,就会面临生育率下降。这一过程的发生速率,可能会因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略有缓急,但是总体趋势都是一样的:一旦现代化,就不生孩子。

近到日韩,远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无不如此。任何文化、任何种族,都不能例外。

所以,揪着某一具体国家的某些具体政策、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嘲讽,只是表不及里的情绪发泄。

哪怕没有施行某些人认为很蠢很错误的某些具体政策,或者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没有发生,只要社会总体是走向现代化的,低生育率这一趋势就一定会产生(而且某些“愚蠢”政策在当时解决的社会问题,骂它的大聪明也并没提出替代方法进行解决),最多是下降曲线略微缓和些,但一样是下降。

如果以一个世代交替周期是20年来估计,那一点点缓和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整个社会而言,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基本不会改变。

问题原因

根本原因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更具体说,是现代化社会让女性发现了不同生活方式的可能。而一旦发现,便无法逆转。

我用自己的理解展开一下“生活方式的改变”的内涵。

所谓生育,包含生产和育儿两大步骤。由于生理原因,生产(妊娠分娩)这一过程完全需要女性承担,这一点无需赘言。

这本身就带来了迟疑:即便以今日如此昌明的医学条件,女性因为生产而丧命或严重危害健康的案例,发生率也并不低。

不过,为了简化问题,我们现在假设一个理想化模型:女性身体健康、年龄适合、加上先进医学的帮助,妊娠分娩这一过程可以顺利完成,并且在无痛分娩和专业产后护理的帮助下,整个过程痛苦不大。

随着医学进一步发展和科学观念的普及,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广泛实现的。(而且在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已经实现,可那些国家也并没因此提高了生育率,可见这不是关键)

我们现在就假设它已经实现,那么生产这一生理过程的顾虑得到解决。

那么问题就集中于“育儿”这一环节。这也是生育问题的核心所在:

育儿的问题在于,一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需要占用至少一个成年人至少十年左右的所有时间精力。

这个估计,我相信对育儿过程有基本了解的人都会同意,而且这已经估计得很保守了。

即便是再心大、再放养的情况下,怎么也得有六年的时间(人类幼儿0-6岁),需要一个成年人完全的照顾。

完全的照顾的意思是,时间精力需要完全倾注于育儿的活动上,无暇分身去做社会性工作、个人休闲或个人学习、甚至连做其他家务的时间也没有。

而事实上六岁以后进入正式教育阶段,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也许减少,教育上的监督和照顾却有增无减,总体需要的人力甚至比婴儿期更大!不少家长会高强度地投入十八年到二十多年的超长育儿周期。

为了简略估计,我们就说是十年吧。

十年的心无旁骛的所有时间精力投入,我们将此记作“一个单位的成年人力”。这是负责任地养育一个孩子的基本人力单位。

问题来了:这个人力从哪儿来?

在前现代的文明中,不论中西南北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这个人力由女性完全承担。

也就是,女性完全不参与任何的社会性劳动(个人无能力,社会不允许),完全退守在家庭内,把自己成年后的所有人力贡献给育儿这一件事。这是女性在前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唯一价值之所在。

所以不断生养,就是一个成年女性生命中唯一工作。生得越多,贡献越大。反之则是无价值的废人一个。

而且要注意,被排除于社会工作以外,并没有让育儿这个过程简单。因为在古代普遍多子女的情况下,实际需要N个单位的成年人力以资应付。女性即便付出自己全部,也只有一个单位的人力,却要勉力承担N个单位的总工作量。

如果家庭富裕、有仆人帮助,或者公婆通情达理,有婆婆和其它长辈女性亲戚帮扶,情况会略好。可能有半个或者一个单位的工作分给了这些帮忙的亲戚或者仆人。但是总体而言,育儿任务也依旧相当繁重。

所以,以前的家庭出现了长兄如父、长姐如母的文化以分担和调节。让大孩子带小孩子,其实质是母亲的劳力无法覆盖所有孩子,必须让大孩子提早进入成年人角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否则,母亲不可能独力完成育儿过程。这一点在富人家庭,有仆人帮助的情况下,也许稍好。

但是不论贫富,前现代家庭都普遍出现了只能给孩子生活基本物质、但精神和情感抚育缺失的情况,这可以粗略理解为母亲只有精力去把生活物质上那0.5的单位应付掉,但没有多余精力去供应精神和情感上那0.5个单位的人力了。

所以,现代意识觉醒后,不同文化的社会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开始讨论“原生家庭”问题。根源就在于传统的育儿模型里,物质、精神、情感的供给,很难全方位到位。

总结而言,前现代的生活,整个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建立在上面的文化传统,都是让男性去从事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在社会层面取得成就、开创事业。而女性被完全剥除社会性,拘束于家庭内,承担生育和抚养的工作。也就是说,以前的高生育率所需的人力基础,建立在全人类的一半人口,完全专注于育儿这一工作上。

与之配套地,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传统和伦理框架,论证女性的价值和义务就在于生孩子养孩子。

那么,男性只要娶得一个老婆在家负责生养,后代问题即告解决,如果无法解决则是妻子的问题,妻子要负责解决,而男性自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到公共场域去发展。

因为生养孩子是前现代女性唯一的价值体现,即便应付不来,她也一定要硬着头皮应付,具体表现为不顾健康地不断怀孕生产、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做饭带孩子、如果自己生不出孩子就要帮丈夫纳妾生孩子,否则,该女性就变得全无价值。

要注意,在公共领域的发声、宣传,也属于“社会活动”的一种。以前的女性虽然大规模地、群体性地、被动或主动地承担了全部育儿职责,可是因为她们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自然也包括不能为自己的情况反思和发声,所以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舆论和社会的重视和反思。

长期以来,“女性负责育儿”这一现象的规模(全人类的一半人口)和效能虽然很大(负责全人类的繁衍),社会影响力却近乎没有。

所以,很多对此省察不充分的人会觉得,在“以前”存在某个时期,育儿很容易、孩子生下来就天经地义地轻易长大了,为什么“现在”却好像很复杂、很困难,有种种问题?甚而会抱怨这是女权/女拳/臆想中的某个捣乱的女性群体所无中生有带来的问题,从而抵制女权/女拳/臆想中的某个捣乱的女性群体。

而真相是,育儿从来就很困难。只不过曾有一个时期,承担这一困难的人整体缺乏教育和发声的机会,无法讲述育儿的困难,只是沉默地承受,所以让人“感觉很容易”。

这里面的难易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讲述的机会。

以前没有讲出来,不等于不困难。


但是,现代化打破了这一局面。生产力大幅度发展,工业化社会提供了大量不依赖于性别的现代工作。只要给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平等就业的权利,她们做得不比男性逊色。

于是女性走向了社会,在社会工作和公共生活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而且发现了公共领域是何等广阔,以前曾被剥夺的社会里存在着如此多的可能,在这里得到的认可和地位,是多么自由以及可靠。

在传统家庭中的地位,看似牢靠舒适,实际上一旦家庭崩溃(离婚,丈夫宠爱妾多过自己,找小三,或者自己就是妾或小三),所有的供给便全告丧失;想要寻求新的家庭保护时,过往的价值无法转移,反而会大大贬低(改嫁的不如头婚的、守贞守节的舆论压力);原生家庭也未必会保护自己(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己将陷入无依无靠的死地。

而在社会中取得的地位、经验和技能,除非整个社会崩溃(例如战乱、灭国,这种情况相比于家庭崩溃要少见得多),否则可以处处通行,并且随着时间,越积累越有价值。

许多女性发觉,原来人可以独立地依靠自己生活。相比于把所有价值寄托于家庭,寄托于社会要可靠得多,也充实得多。

而当受过教育的女性主动或者被动地选择在家庭中生儿育女时,也有能力将其中的甘苦和困境进行表达和宣传,让公众广泛地对此认知。

这时候,让女性把自己原本可以投入于社会生活的那一个单位的人力牺牲掉,投入到育儿上,很多女性就感到抗拒了。

如果还要生多于一个的孩子,牺牲掉N个单位的人力(也就是自己所有的正常时间精力之外,还要额外压榨自己、多榨出人力,甚至消耗自己以前社会工作中积攒的资源和金钱去雇用帮佣;等到过往资源积累消耗殆尽,就会沦落到依赖于家庭供养、丧失独立性、只能寄希望于丈夫不背叛以求生存的境地),那就更不愿意了。

所以就出现了生育率低的问题。

表面上看男女平等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实际上哪怕将男女平等完全推行,也依然很难扭转。

因为育儿实在是太辛苦了。

哪怕男女共担,每个人也要付出0.5个单位的劳力。

在维持自己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关系时,额外拿出0.5个单位的人力去抚育孩子,很多人会(不分男女)感到不堪重负。

这一点,积极参与到育儿过程的父亲应该深有体会(因为原本只用顾社会工作这一头,加入了育儿这一头后,很多男性会发现此事的消耗之大远超想象)。

如果想要把生活方式改回去,除非强行让女性不受教育、不参加工作,逼迫她们回到以家庭价值为唯一寄托的生活方式里去。

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非常愚蠢的。强行剥夺女性的受教育权,等于自动放弃一半人口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无力承担这样的损失。

所以女性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只能进不能退,可是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就会导致低生育率。

要注意,所谓低生育率,是相对于世代更替率所要求的2.1而言。也就是说,为了维持总人口不变,需要每个适龄男女都走入婚姻,生育至少两个子女;至少每十对夫妇,就要有一对生育三个子女。

很多现代男女并不至于终身不婚不育,但是普遍只生一个、最多两个,这同样属于低生育率。

(有部分国家虽然经济发达,但组织形式仍然依托于某种古老宗教建立,实际上没有进入现代化。它们的生育率以宗教教义强制维持,采用前现代的方式强制甚至暴力约束女性,并无推广性,也不是现代化带来的问题,在此不作讨论。)


解决办法

面对现代化造成的低生育率,目前整个人类社会只找到两个方法:1.新生儿补贴,鼓励本国国民生育;2.引入移民。

但是这两个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

方法一很多北欧高福利国家推行的力度很大,但是收效甚微;方法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做得最多,但也没有可持续自我再生能力,需要一代代不断地补充移民。

李光耀反复强调,根源在于生活方式的改变。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这是单纯的生活物质问题、或者男女不平等问题。这些因素有影响,但没有触及根本。

李光耀说,如果他依旧是总理(为这本书进行访谈时,李光耀已经卸任,但是他作为新加坡的开国领导人,实打实从无到有将新加坡建设为一个现代强国,担任总理职位长达31年,在任期间新加坡保持高速发展。他的“假设”不是键盘侠的假设,而是有长期成功的执政经验支撑的假设),他愿意提供高到离谱的生育补贴,并且在执行过程中确保男女平等,不会因为补贴反而造成女性就业的劣势,在物质上大力保障和奖励生育。

但是,他只用将这个补贴政策执行1-2两年即可。因为他100%确定这段时间内,生育率的上涨只会微乎其微。不论补贴力度多大,都只会有十分微小的生育率上升。

到时候全社会就会终于明白,这不是补贴不补贴的问题。这是生活方式改变的问题。他给出这个高补贴,不指望它真的能改变什么,而是向所有人揭示这个道理:

生育率低的根源在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根源在于养育一个新生儿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现代人不愿意再付出了。

因为这个付出实在太大了!

即便物质完全保障、男女家务完全平摊、观念完全平等,但是父亲和母亲也要因为一个孩子额外付出0.5个单位的劳力,才能共同组成抚育一个幼儿所需的“一个单位的成年人力”。而这个付出一旦开始就要至少是十年以上。

自己人生中高达50%的、原本可以做别的事情、可以参与到社会公共活动或者个人兴趣发展上的时间精力,都要投入到育儿上面去。

每多一个孩子,就要多付出这么多的劳力。如果有2-3个孩子,就算父亲母亲都全力以赴,也会被孩子完全绑架自己的生活。

现代人不愿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也只有24个小时。就算你有再多钱再多补贴,也不能变成48小时。

请雇工保姆帮忙可以缓解这一问题,但始终不能代替亲自抚育产生的感情和亲密感。如果全部交给保姆,孩子和你就没有亲密的感情,那生孩子又是为了什么?所以育儿任务大部分还是需要父母亲身去做。

在这个背景下,就算物质上不愁,就算人的天性希望有后代,但大多数现代家庭也会选择只生一个孩子,最多两个,这就是极限了。

其结果是,一旦进入现代化,生育率就会跌落到世代交替率以下,而且逐渐跌破1.5,离2越来越远,无限接近于1。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个假设毕竟没有实现,毕竟新加坡没有像李光耀说的那样执行过“高到离谱”的补贴,怎能确保就真的是那样呢?

可以确保,因为新加坡有组屋政策。

新生儿补贴

很多人不是喜欢说高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么,这就是陷入了物质条件的一叶障目,没有看到生活方式改变的实质。

高房价确实是个问题,但它不是低生育率的本质问题。新加坡的组屋政策独步全球,基本年轻小夫妻都可以居者有其屋,收入低也一样可以低价入住二居室、三居室,并且周围的交通和教育设施一应俱全。

相比于我国,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高得多,年轻夫妇可以轻易得到住房,再加上浓厚的华人思想传统,成功实行了组屋政策的新加坡,可以约略等同于年轻人能轻易买到房子的我国一线城市。

如果房价(或者任何类似的物质生活条件因素)真是问题的症结,新加坡的生育率应该远超世代交替率。

但事实是新加坡比中日的生育率都低,只比韩国略高。

新:


中:


日:


韩:


而以生育补贴、高福利、男女平等著称北欧国家,多年补贴下来,生育率也只是勉强维持在1.5以上而已。例如挪威,生育补贴,育儿假保障,托儿保障,职场反歧视……一应俱全。挪威在家庭福利上的支出占到了GDP的3%以上,这是相当高的比例了,但是作用也只是勉强让下跌势头变为平稳,回升无望:


近年瑞典、丹麦、瑞士的生育率倒是略有回升,那是因为鼓励单身生育的缘故,而且都跟打强心针似的,打一针动一动,然后又降回去,整体的回升的数值也就那么回事:


除非生育补贴能够补贴时间(用魔法让一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多出来的时间父母可以做自己本来想做的别的事情),补贴精力(用神药让生了孩子的父母忽然精力比以前充沛两倍),不然现代人为什么要把原本可以用于自我成长、兴趣爱好、发展事业……做各种各样别的事情的时间,全部投放到孩子身上呢?

实际上,越是发达、越是现代化,人就会越重视个人的爱好和自我的发展。就算是有钱有闲,具备条件,但为什么非要浪费在造人上?为什么不拿来思考思考人生、追求追求艺术?很多杂七杂八的其他欲望,会压倒动物性的生殖欲望。

就算出于爱孩子的天性,生一个、最多两个,也就差不多了。再加上部分特别特别重视自我的、一个孩子都不生的终生单身人士,整个社会的生育率焉能不低?

引入移民

能立竿见影见到成效的方法,只有引入移民。

但是引入移民带来新的问题:族群融合,社会多元化。

首先,很多本国传统强大、排斥移民心理严重的国家,根本引入不了移民,比如日本。能引入的,就要面对族群融合问题,比如新加坡,它允许移民,但必须严格监控涌入的数量和质量,否则就会激化族群之间的矛盾。

而这甚至还都不是最本质的问题,本质问题是,移民也不能彻底解决低生育率。

别忘了低生育率的本质是什么?是现代化。

所谓移民,一般是来自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移到一个现代化程度更高的的地方,追寻更美好的生活。那么,当他融入了移民所在地,他也就进入了现代化,他的下一代也就会是不想多生孩子的现代人了,懂了没?他们也不会多生的。

第一代移民也许还会多生几个,移民二代就会开始少生和不生孩子。

等于说你这一代人少,用移民填补了,等到下一代的时候还会人少,又要引入新的移民,再等下一代又不生了又要引入移民……永远这样下去,根本无法彻底解决。

美国就是这个模式最极端的例子。它一开始就是移民国家,(理论上)没有排异反应。当美国进入现代化后,也很快遇到了低生育率的问题,但是因为国力强盛,它可以吸引移民,而且是一代又一代地吸引移民。本国人不生了,就把外国人吸纳为新的本国人,等他们下一代也不生了,就再吸引下一代移民……它就是靠着这个办法抵抗低生育率的,而且即便如此也照样跌破了世代交替率。二战后的婴儿潮就是最后的辉煌了,一进入七十年代,马上也是个不生。


网络上有很多人,一提到移民就喜欢讲:哎呀本国人不生、但是移民爱生,很快移民会占领本国的。这个说法十分短视和愚蠢,纯粹是想当然。

本国人不爱生,说明本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移民居然还很爱生,说明移民根本没有融入现代化的生活,他们还处于和本国人的生活状态相差巨大的前现代生活。

如果是这样,那不用等什么“移民占领本国”的人口矛盾爆发,首先他们会爆发族群矛盾。

此矛盾一旦爆发,会直接影响移民政策收紧。新移民不让进入,老移民陷入族群冲突,那就完全演化为另一个范畴的社会问题了。那个问题也会很严重,但根本就不是移民数量压倒本国人的问题了。

这个例子又是美国。

现在在美国大行其道的所谓身份政治,就是不同族群之间的攻讦。为什么会攻讦?因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巨大,族群矛盾尖锐。

同时,美国本国的国力又呈现逐渐要被追上的态势,那么一代代吸纳移民、一代代融合发展的模式就撑不下去了。

族群矛盾一旦爆发,就是眼前的事,根本等不到慢腾腾20年后人口结构改变。

这不,现在美国的移民政策已经在不断收紧了。


而且说到底,移民是从哪来的?从落后地区来的。

但是落后地区就永远不发展?等落后地区也慢慢发展起来,第一他们的人就不会往外跑了,第二他们自己也会开始少生,那么哪来的移民呢?

别以为这很遥远,现在连印度生的都少了,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只不过全球各个地区发展不均衡,有先有后,所以现在还有移民,但这不是永久的。

总结来说,生育补贴收效甚微,即便有一定效果,也无望将生育拉升到世代交替率以上;引入移民也只是扬汤止沸,不是长久之计。

根本解决办法

所以到底有什么根本性的办法,可以让国家既走向现代化的先进生活,又保持生育率不坠呢?

不知道。

当访谈者向李光耀抛出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已经89岁了,他已经为新加坡的发展竭尽了半个多世纪的才智,并且已选出了自己所认为的最强精英来接手。人口问题,要交给下一代精英来解决了。

换言之,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只能提供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以及对现有解决方案的评估。而评估的结果并不乐观。

而且这也绝不是他自己私藏了妙计,故意不说,专供新加坡来使用——看看新加坡现在的生育率就知道了,李光耀确实没辙。

李显龙和新一代精英们肯定也在想办法,但不论什么办法,目前来看效果都很有限。

根结就在于育儿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没人愿意出了。

以前是靠社会生产力的压制(女性务农没有体力优势)和社会结构的规训(女性就应该生孩子带孩子)让女性这整个性别群体,不得不去付出这部分时间精力。她不付出这部分时间精力,在社会上也没有她的位置,所以只好付出。

但现代社会拉平了不同性别的生产力,再加上思想的解放,不论男女都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了,所以没有人愿意去无缘无故牺牲那么多时间精力了。男的女的都不愿意,就算合作分担也不太愿意,因为真的太累了!

以个人自愿承担的意愿而言,两个小孩封顶了。再多的话个体家庭承担不了。除非拉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就连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现在的爸爸妈妈,以后也会变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那时候他们继续带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吗?

他们愿意吗?

年轻的时候带了孩子,年纪大了还是继续带孩子?这日子过得有什么意思?

别说以后了,就是现在都有很多老人宁愿跳广场舞下象棋也不愿意去带孩子。不管谁来出时间精力,那个人都会很累的,没人天生喜欢受累。那么就不生或者少生,不就不用受累?

所以说到最后,可能唯一的办法就是社会来承担这个累,社会化抚养。

不是有很多人喜欢回忆过去国企、国营工厂的美好日子么,那时候的美好就在于国营大厂有终身的雇佣保障(至少那时候都说是终身的)嘛,生了孩子有国营托儿所(等于养到两岁就可以脱手,释放很多自由时间)、幼儿园(小学前的照料时间大大减少)、公立小学(走五分钟就到,就近入学,也不用操心鸡娃)、公立小学的放学后托管班(那时候很流行,说是兴趣班,其实主要是额外看顾小孩两三个小时,刚好学点东西,也留时间做作业,让家长下班后再来接,不影响工作)这一系列设施和服务,大大地减轻了育儿所需的时间精力,那当然好了,养育孩子当然轻松了。

但问题是我们不能一味怀念,让怀旧的光晕遮盖了现实。那时候城市里国营单位这样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乡村里广大农民的血泪牺牲上的,是巨大的城乡差距带来的红利。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是白来的,这么多福利和保障设施,天上掉的?要真的都那么好了,我们还改革个啥呢?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除非所有人都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否则是持续不了的。

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探索么,不是要先富带动后富么,不是要三次分配么,这个那个的。

但目前而言,大部分育儿的重担还是由个体家庭来承担的,而个体家庭是承担不了太多的。

现在靠着多子多福、女的就该生孩子等观念的惯性也许可以再滑行一点点时间,但总体来说,承担意愿肯定会越来越低。还是那三个字:现代化。

怎么样可以长期有效地提升生育率?

怎么样既保证数量,又保证质量?

我不知道,你不知道,大家都不知道。

全世界知道这个答案的人,恐怕一只手也能数过来,能够贯彻执行的,那就更少了。

不知道没关系,作为个体,只用做好自己的事,承担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即可。用不着用某种说法绑架谁,自己也不要被轻易绑架。

但如果想进行宏观思考,不求知道答案,但至少知道问题是什么。万勿以个体的情绪和局部的问题去代替理性的分析和全局的探讨,用似是而非的东西遮蔽问题的本质。那很愚蠢,也很狭隘,很容易被带些莫名其妙的节奏,一无所知,却洋洋自得。不知所云,却以为真知灼见。


user avatar   di-yi-mi-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全世界工业化国家生育率都很低。

本题结束。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只要富起来、整体受教育水平提高上来之后,生育率都会不可逆地降低,甚至在这之后国家重新穷下去、受教育水平重新降低下去之后(独联体国家),生育率也仍旧不会重新提高上来。这是全世界的普遍规律,不是单单东亚才有的问题。

美国富不富?欧洲福利好不好?白人的生育率照样很低。很多人抱怨说自己不想生小孩是因为穷,因为在一线城市买不起学区房所以不生。那你看那些上海拥有四套房的富裕中产家庭,他们生吗?他们照样不生。

之前我的思想还停留在30年前,认为东欧的东正教门户塞尔维亚生育率是文明之光,旁边的阿尔巴尼亚是生育炸弹,因为宗教原因生育率动辄破8,后来看了数据才知道,塞尔维亚的生育率早就跌到1.3了,就连阿尔巴尼亚都跌到不到2了。可以说但凡读了点书,吃饱了饭,人就不可能像之前那样无节制生育了。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个问题无解,但也不需要解。其实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国家的种族结构和文化/宗教结构不要发生改变,别被人换了种。如果只是单纯的人口缩减,问题不大,因为你球尤其是东亚现在本身就处于人口严重过剩的状态,像日本四岛,装1000万人正好,装1.25亿人属实是有点难受,别说生不下去,活着都压抑。人口回归到1000万人,这是好事,不是坏事。日本政府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保证剩下来的这1000万人仍然是日本人,而不是被换种成了别的人。

其他国家也需要注意这一点。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今年前 7 个月韩国人口自然减少 1.9 万人? 
  用兔子代表中国是为什么? 
  如何评价日本全面解禁博彩业? 
  为什么美国在日本和韩国可以站住,在阿富汗扶持的政府会光速失败? 
  日本与中国有哪些相反的习惯或习俗?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去年全国人口增加 48 万人」「男性比女性多 3362 万人」,这意味着什么? 
  如何理解「中国解决 13 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 
  为什么都说日本人无情,但日剧上表现的人们却又多情? 
  中国有哪些方面的发展是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的? 
  美国老龄化问题为什么远不如日本严重?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代西方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感觉小时候吃大餐都是吃炒菜,现在出去大部分都是吃火锅烤肉?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