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既然中国以前是中央集权,奴化思想,儒家正统文化,那为什么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和百家? 第1页

     

user avatar   sui-bian-46-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古代有三大历史命题,是每个王朝必须回答的。

1、边患,尤其是来自北方的边患,自秦以降,匈奴,乌桓,鲜卑,突厥,契丹,蒙古,女真,蒙古,沙俄,你番上阵我登场,就没停过。

2、以河讯为代表的洪涝灾害,尤其是黄河,这是历代统治核心区域。

3、土地兼并,王朝周期律的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可以找到这样一种线索,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长期面临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边防压力,而基于华北平原和黄淮冲积区,一旦北方游牧民族突破边防,骑兵就可长驱直入南下,饮马长江甚至更南边,而与此同时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黄淮地区一方面土地肥沃,但另一方面依托于大河流域而生存的农耕文明必然面临旱涝灾害,加之黄河有时候又是个暴躁老妈,时不时给你来一下,生灵涂炭,于是乎在这两个压力的挤压之下,王朝自然而然的进化出了集权制,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依托高度集权将有限的生产力集合起来,抵御边患并且整修河道,完成转移支付。

所以可以这么说,就整体水平而言,在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期,老百姓不一定活得好,但是在乱世,老百姓一定活的不好。

因此,中国的百姓对于生活的要求下限是极低的,基本上就是有口饭吃就行,但是这里就要说土地兼并了,在生产力的制约和长期实践过程中,地主阶级成为了皇权和基层农民的中间商,而生产资料创造财富,财富渐渐集中,所以王朝周期过程中就是一部分人在代际更迭中被剥夺了生产资料,从中农渐渐跌为贫农或者佃农更甚至是被扑卖成奴仆,这群人是在不断增大的,与此同时,被破坏的还有税基。

那么基于此,王朝前中期还能够压制住小规模零星的叛乱,那么到了中后期税基破坏严重时,官僚行政和军事暴力机关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那么叛乱整编化规模化扩大化就不可避免了。

所以其实中国的老百姓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在所谓的老实人,要求极低,平时怂怂的,不招灾不惹祸,但是逼急眼了之后,也会喊上两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抄东西就干,加之中国有着丰富的斗争哲学和斗争经验,依托暴力强制性完成利益和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用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周期下经济危机的概括的话,这就类似于中国版本的封建主义生产周期下的经济危机。


user avatar   wu-ya-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家伙,题主这是默认为儒家就是皇帝的奴才?

题主没听过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斗争是吗?没看过皇帝和臣子的斗争是吗?

当了官就得对皇帝俯首帖耳?

闹呢?

董仲舒即使把儒家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嫁给汉武帝,也留了一手,叫做天人感应。

你皇帝老儿是老天爷的儿子,但如果你不能好好的代天牧民,那么老天爷是会用天灾来提醒你的。

汉武帝的《轮台诏》里有一段很有趣: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这足以证明天人感应这把刀,是朝臣砍皇帝的一把利刃。当然,皇帝也用来甩锅。

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话,得看在什么语境下说。

针对这句话,刘邦《白马之盟》里有一句——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于是汉朝,武将的顶峰是封侯,文臣的顶峰拜相,而把王、皇留给刘氏。

宋代汪洙在《神童诗》里把这句话减为将相本无种

发现没有,这句话在正常的政治环境下,王由于君臣的妥协被挑出去了,剩下的就变成了他人的上升通道的合理依据。

但如果是王朝末期,一些造反派,再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核心就是不甘于目前位置,怂一点儿的封侯拜相,狂一点儿的划地称王。

更进一步,《史记》是官方史书,别天真的认为当时的政府不会进行审核。

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汉朝推翻秦朝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来源。

这句话真的没法一刀切,因为真切下去,任何一个皇帝都没合法性。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是法家。

但是法家不讲德,就是个大问题。

光有明,没有德,必然酷。最终就是竭。

和人的血压是一样的,低了不行,高了更不行。要精明强干,也要仁慈慷慨。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大清之前,各个朝代其实都比较宽容


万历时候家就有大臣说,现在考生写完四书五经经就写其他儒家经典,写完了就写诸子百家,然后就是历史,接着就是佛经道经,现在都开始写小说戏曲了。

崇祯时候有进士写文章的时候直接用崔莺莺和杜十娘来当论证都没事

一样点进士

所以大家都说八股文束缚人才,但是明朝思想家一样一抓一大堆。

毕竟管的不严


也就是说,历朝历代,其实各种文化思潮都有


简单说就是,各路思想家逐渐发散思维,然后儒家出来个大儒统一下思想

然后大家接着发展,然后再出来个大儒统一一下

当然最后元朝选择了朱熹

因为南宋灭亡的时候,其他流派都殉国或者披发入山了,就朱熹的徒子徒孙屁颠屁颠去大元当官去了

然后到了元仁宗开科举的时候,朱熹的徒子徒孙已经占据了朝廷的大多数

然后规定科举考题,只能从朱熹修订过的四书五经里边出


这是一次致命的束缚

毕竟中国的大儒们,为了当官,连把自己阉了都干的出来

何况区区一个考试,


但是彻底崩溃的,是清朝规定的

科举答题,也只能从四书五经里边答题

明朝你还能写杜十娘写崔莺莺

清朝你写的东西,超出四书五经,直接就罢黜了

“”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

这个钦定诸书就是康熙到乾隆开始,由皇帝亲自编写修订的四书五经



就造成了,儒林外史里边说的:

启蒙就用四书五经启蒙,十五岁,肚子里就要装着3000余份前人的优秀范本。

除此之外,别的书都不看的。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噩梦


乡会试为士子进身之地,文律更严,三场对策,除钦定诸书外,向不准用国朝人所著书籍,更何论同 时见存之人。“

“《十三经注疏 》《监本五 经 》《钦定七经 》并颁在学官,苟为乡会试二场计 ,则此数部已足,毋庸再读他书 。”


当然大家也奇怪,。科举不是还考策论吗?

清朝开始,就是这样了:

近时考官专取头场首艺,二三篇但能通顺,二三场苟可敷衍,均得取中。”

乾隆时候,一个学政金洪铨:就说考试的书生啊,“但取发问全题,颠倒其辞,含糊敷衍”(《奏为敬陈四书大全宜重加纂修恭陈钦定以阐圣学等管见事》)

清代有一个读书人是这么说的,说后边的几道题啊,“···就题敷衍成篇。盖制题本有一 二百言 ,略就题作波澜,即可数百言矣”。

光绪时候甘肃科举,甚至都直接提醒各位读书人:策题中所有主司问语,如 “可言其故欤 …‘可指其实欤 … ‘可历详之欤 … ‘然欤否欤 ”等句,俱要换过 ,不可仍用问者口气。


把题目翻过来覆过去的多说几遍,换个口气就行了


剩下的时间,老老实实的,看四书五经,别的一律不看

连孩子启蒙,都用四书五经,三字经都不用

“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 守 溪的稿子读 的滚瓜烂 熟。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 省 宗师考 卷 ,肚里记得 三千余篇 。”


所以啊,这蛮夷和儒家,真真的是婊子配狗了


题主你现在明白了吧,万幸清朝只有不到300年

要是没有明朝,窝囊宋以后跟着元清

主体民族被少数统治1000年以上

这就是印度第二啊!


想想吧,不管是洪秀全还是孙中山,造反都只能学国外了·······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从来不是所谓的统治者创造的。

奴化思想,奴隶只有本能没有思想,只要他干活能吃饱,不干活挨鞭子,他就是牲口,和儒家没一毛钱关系。

只要基因里没有变态成分,看字母文也不会变成奴隶。读四书五经,更是让人成为人上人。那么说儒家愚民是从何而来?人上人欺负人下人?

马云王健林刘强东等人说要多读书,你们会听吗?假设一个古代士绅赋闲在家想免费教书,你觉得那些佃户会让子女来学?即使到现在,农村里读书无用的思想依旧占主流,没读过书的是真的想象不到书里有多么精彩。

中央集权,莫非现在是区域自治?

儒家当然正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孟子本人就一直大逆不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user avatar   chi-ban-zan-san-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以下是汉书的记载:

东平王刘宇“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

大将军王凤曰:“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国从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阸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予。不许之辞宜曰:‘五经圣人所制,万事靡不毕载。王实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辩破义,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

诸子百家和史记都得藏起来不叫你看。

所以,大一统王朝不爱这一套的岂止清朝,汉朝就这样啦。

可惜王纲终究要解纽,礼崩乐坏不过寻常事,所谓层累地堆砌,你禁了古本,也架不住后人搞发明。

至于孙中山不去外面抄共和,他何德何能自居共伯和?

天下至重,方州自需真天子。

天命谁属,今毋庸论,五庙次第森严,人臣不宜臧否。

是以今日仍需禁国初谋臣奇策,以醇厚风俗,何足为怪。


user avatar   song-cheng-ju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到的只是秦制以来的历史,事实上,我国的文化渊源要比你看到的久远得多。

我国的文化起源,其实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准确的说,是由于我们民族在大洪水时代借助丰富的地理环境,将洪水疏导入海,最终战胜了肆虐的洪水,从而建立了最初的民族自信和最早的国家版图。而同时期的西方人就没这么幸运,尤其是在一马平川的中东。所以,当洪水退去后,他们就有了诺亚方舟的悲惨记忆,而我们则有了大禹治水的精神遗产。

正是在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之上,我们的先民们很早就树立起了“人可以依靠自己”的自信,也让我们很早就以《周易》这样的自然玄学替代了宗教神学成为我国文化的正统渊源。而西方,即便经历了像古希腊这样辉煌的古典理性时代后,还是被宗教神权成功反扑。

《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卦就是“乾卦”,它的爻辞基本上就可以代表先秦两千多间中国人那种雄浑阳刚的整体气质。

但人的理性终究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那所谓的理性自信,很容易就会变成理性自负。遗憾的是,我们的先民虽然战胜了大洪水,但后来人却没能战胜理性自负,所以才有了后来两千多年的戏剧性历史。

如果说儒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总纲,那道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纲。

可能很少有人去追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道家提出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观点要贬低人的价值?如果你穿越回春秋战国时代,你就会发现,那时候的中国人其实相当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嚣张。那个时代,中国人已经普遍认为人定胜天,并把这四个字堂而皇之地写进当时的史书里。而后世那些敢于提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的草莽,他们的信心其实也正是来源于此。理性自负在当时已成常态,甚至是一种普遍的思潮,这才是道家学说产生的真实背景。看似阴柔、保守的道家思想,其实正是我们民族自上古以来就存在的阳刚之气的中和。

所以,虽然后世我国历尽戏剧和磨难,但仍然不要低估我国人民代代相传从上古时代就有的雄健的文化基因。


user avatar   feng-qing-yun-dan-56-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qian-fan-guo-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是问人品

比较复杂,因为除了郭老私人感情,他朋友上下级对他评价都很好。

私人感情上你单看结果,确实不该借鉴

但你放在当时时代,滚滚历史长河,都是裹挟人前进的。郭老也逃离不了时代。他真的不爱第一个夫人,因为包办婚姻。没什么好说的,至于第一个夫人怎么怎么为郭家,那都是她自己的事,她做的好,后人会评价她好,她离开了,后人也没资格指责她。

第二个夫人,也是最多人怜悯的,郭安娜

确实是遗憾,因为郭老和她是相爱的。你看他们生了几个就知道了。而且处境那么困难。至于说什么婚内出轨,真的什么野史都有,要是有,都会有记录。目前来看,更为信服的是没有。

郭老有三段婚姻,五段感情史 。但没有婚内出轨过。发生三段感情都是有历史原因的。

为什么抛弃郭安娜,不是他故意。是必须这样做!郭老是回国抗战,代表中国对抗郭安娜一家的日本右翼势力。这时你带着右翼主要家族来中国抗战,你有多少信服度?你能保证你妻子儿女不会因为民众迁怒遭遇危险?

而且郭安娜也是右翼分子,她不过是因为对郭老的爱,才没表现那么严重。但她也是不支持郭老回国的。在中国,一个男子要为国报效是至高荣誉,此时一个人对此表示不支持,你会气愤吗?理智点,他妻子是大家族女儿,留在日本会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虽然安娜父母不支持,但起码日本不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后来安娜遭到监禁,但也恢复日常生活。

至于后来遇到第三任夫人,我老师就说过,感情的事,没有对错 。真的情来了,你是躲不掉的。何况大家忽略了一点,当时抗战到什么程度?郭老作为对日宣传工作的高官,深知中日绝不两立,你死我活。你觉得和日本妻子相聚有可能?这不是多爱的问题,这还是民族气节的问题。

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很多情况,你是很难全的。难道普通人家庭不幸福吗?但那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因为他们没有付出代价。所以为什么城外的想进去,城内的想出去了。

后来遇到第三位夫人,你觉得你是重新和第二位夫人和好?无论怎么做,郭老都是要被后人指责的。但当初他回国是写好遗书了,因此他活下来,是幸运的。安娜还能遇到郭老也是幸运的。很明显,十几年,是你你也是喜欢现任,对前任更多是抱歉和遗憾。

众人遗憾这感情,是因为安娜很棒,她移居大连,转为中国籍,为中国奉献一生,死后捐出全部遗产。子女为中国建设出力。但我们也没有一直说郭老没错啊,我们慰问她,选为政协委员。说明我们也是遗憾这感情的。

但再遗憾,也是别人的感情。倘若你你能让几位女子对你那么痴情,你此生也满足了。何况你还是单身狗,感情都没经历几年就讲对错。恕我直言,严他不律己

第三位夫人,那这。不太好评价。

这位夫人是自杀的,原因一方面是子女意外离世,原身体不好。精神状态不好。加上郭老先走了,和知道与姐姐的感情史。嗯,复杂。

但我对此表示怀疑,为何结婚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与她姐姐的感情史?真的在后面才知道的吗?这要考究。

总有人说是受不了自己是姐姐的替代品,原来先喜欢姐姐什么的。人家都结婚几十年了,那个年代什么风浪没见过,一根稻草就压垮了我们共产党员?很明显还有其他的事情嘛。

这个锅,郭老不能背,毕竟他是先结识于老的姐姐,也没结婚同居什么啊 只是相中。

后来和于老结婚,说明是爱这位夫人的。

因此,抛开郭老全部功绩来说

评价郭老应该说

是个感情史丰富的人,他多情,他对于感情事情处理不够圆滑。

他对几位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抱有愧疚,有遗憾。

结合他对感情的处理

他不是渣男,不是故意的,不是背叛家庭的人。第一位夫人,他不爱,但他知道她一直守寡在老家,后来特意去拜访,鞠躬表示愧疚。第二位夫人,因为时代原因,错过了,便不爱了。但他没有推卸责任,人们评论时,他都没有反驳。子女他让他们回国了,文哥郭老一家承担了,他还是有爱,但这爱已经不能表现出来了。第三位夫人,他没有错,子女离世,他也痛苦,倘若他知道妻子在意之前的和她姐的感情过往,他一定会好好请罪。可惜,郭老师先于老走了。

加上郭老的功绩

这些都是小事,放在国家危亡之际,放在那个民族困难年代,这些值得一提?

天天提这些的还不是你们这群能站在前人鲜血搏杀获得的安逸的人。恕我直言,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你是这剧情的主角估计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

一名国外著名大学优等生,奖学金拿到手软。在自己领域成为风云人物。被前政府邀请为部长级人物,委员会一员,打仗时担当将军。后即使抛开政治研究学术,也是科学院主任级别等等等。你和我谈他年轻时恋爱次数多,感情多么渣?

对不起,这样痛苦我也想承担一下,请问你能告诉我怎么像他一样吗?


user avatar   guijishengw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版药厂公开到岸价了吗?没有。为什么?




     

相关话题

  如果李自成东征到达北京时遇到神秘事件,其部突然转移到同时期的满洲都城沈阳,二者会交战还是合作攻明? 
  史实中有没有状元成为驸马的? 
  如何看待明粉有时候黑汉唐? 
  想重新梳理一下自己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该读什么书? 
  北宋王朝是大一统王朝吗? 
  如果古代中国具有很强的侵略性,那么世界会怎样? 
  如何评价明朝三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在明朝,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职能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权臣把女儿嫁入皇宫后,女儿反而会反对权臣篡位? 
  如何评价《史记》这本书? 

前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下一个讨论
荀子带出来的两个弟子为什么都背离儒家跑去法家了?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