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些语言粗俗、内容阴暗的童谣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自发传播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tephen95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源

【紅輪日報鉅獻】華澳語系偉大口頭文學研究,中國世紀最神秘謠讖

一.晨雾歌——“The Absent Hero in Chinese Folk”


华澳语系中近世最伟大的民谣是什么?是《兄弟阋墙歌》(《老大开飞机,老二扔炸弹》)?是《学堂歌》(《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是虽被建制化,却充满毕达哥拉斯学派奥秘的《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不,最有力的答案应该是《晨雾歌》(《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它是神州近世最玄奥之谣谶及口传荒诞派名作。


从网络被试的调研中,北至黑龙江、辽宁,南至广西、海南,所有的学龄儿童都或多或少地听过该民谣的某个版本。可以说,它的影响力超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捡到一分钱》《我们等得好着急》,超过文人学者苦心营造的清新民谣《茉莉花》《吃果果》,超过由佛教轮回观和禅宗公案演变而通俗化的《从前有座山》,而以其揭示现实的残酷与真实,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其宏大的综摄能力(syncretism)与国际视野,和无数年幼而无意识的口传游吟诗人一起,共同影响了几亿的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在此,我们欲遍稽诸本,考镜源流,钩沉义大利放屁国王之身世。


关于晨雾歌的版本:晨雾歌以其空前绝后的复杂性,不可思议的流传广度,诞生了无数的口传版本,尤其是后面部分,有一位游吟诗人,就有一个带有即兴创作性质的版本。而现在我们在网络资源中能够检索到的版本,又大多出于当年游吟诗人的不可靠回忆,故选择定本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出于学术研究的考虑,我们只能选择已有学者加以记录的版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丁启阵提供了两个版本,分别是:“这首童谣最早的版本可能是这样的:DING.01:“我的一个臭屁,震动了大地。大地的人民,拿起了武器,赶走了美帝。”……经过加工改造,现在影响较大的版本是:DING.02“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捡垃圾的老头排成行。警察一指挥,冲向垃圾堆,破罐子破袜子拣了一大堆。卖了三块五,买了牛仔裤,跳起芭蕾舞。放了一个屁,传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这个屁,他非常不愿意,招集了警察局来追捕这个屁,招集了科学家去研究这个屁。原来这个屁,能做巧克力……”。”对DING.01本,我持有较大怀疑:拿起武器,赶走美帝,这是一个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更加明确地说,这是一个童谣在特定时代需要书面化时所不得不采取的策略,即试图将一个粗俗民谣纳入意识形态主宰的意义系统当中。而DING.02本,作为我们选取的核心版本。在深圳本(SZ.01),辽宁本(LN.01),网络搜集匿名若干版本(Anonymous01-15)当中,核心元素都是类似的:晨雾老头故事-放屁-意大利国王-屁的研究。


在流传过程中,最为稳定的部分是开头部分。目前搜集到的异文有: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异:早晨-早上捡垃圾的老头排成行。异:一行行-排成行警察一指挥,异:队长-警察冲向垃圾堆,异:冲进-冲向破罐子破袜子拣了一大堆。异:破鞋子破袜子,牛仔裤三角裤-破罐子破袜子;满天飞-拣了一大堆。提请注意的是,作为该口传民谣最为稳定的核心部分,“前两联”描述的是拾荒人在权力象征(警察/队长)指挥下进行劳作的场景,是一个有着强烈压抑气氛的,灰冷色调的叙述。而关于具体捡到的东西(劳动成果),形式数量,都不属于核心中的核心。通常地,21世纪的版本会使用“满天飞”这一具有强烈形象感和运动感的词语来取代原先“从‘公共的一堆’到‘私人的一堆’”(From public rubbish to personal collection)的低沉的语词运行。


“三块五,牛仔裤,芭蕾舞”一句,是一个转韵的过场插曲(interlude),或许是使得后文变韵不那么突兀,而且在可见版本的80-90%中缺失。这是一个非核心的段落,而后面的第二核心段落则是关于屁的叙事:首先是屁的行动:放了一个屁,传到意大利。这是一个极为突兀的出现(apparition),我们将在下半篇的开头具体展开分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几个版本的异文:“飞到莫斯科,飞到意大利”,以及在少数地区(具体地说,华东一带)出现了加拿大,阿拉伯等,成为一个“屁环游世界”的叙事序列。我们可以将其归功于游吟诗人的即兴创作——而且每次的环游形式也是即兴而多样化的。


“意大利的国王在看戏。他闻到这个屁……”这一句极为重要,也是我们下半篇的核心。由于韵脚的稳定性,国王,看戏,这几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词语得以稳定保留。警察、科学家、记者等对屁的追踪、研究和采访,总而言之都是在现代性社会中,对不寻常的外来陌生(alien)事物的,基于强大权力命令下的行动。这一段极为多样化。而在大量版本作为结尾的“屁放得响,能当校长,屁放得臭,能当教授,不响不臭,思想落后!”引起注意。这一段极端具有文学性和规律性,可以推测是某一个单独文人(literati)的创作——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讽刺性,对文革期间和之后中国学术秩序的嘲讽。而且,作为小学民谣,不可能也不应该使用“教授”这样的指称——唯一的解释是,这是一个由于特定因素(后面会展开)被嵌入该民谣的独立桥段。通过上述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发现该童谣的2.5段结构,即:晨雾故事(独立故事)-屁与意大利故事(独立故事)-屁的讽刺(独立桥段)

现在我们应当逐步探寻在结构中蕴含的内在意义:何以此民谣成为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样子?晨雾故事是一个反映社会阴暗面的,权力对底层贫困者压榨的,同时叙事者并不含有同情而是加以嘲讽的故事。然而何以它会和后面的部分毫无逻辑性地结合?我认为这是一个功能主义的问题:这段童谣是否有它的仪式性作用?作为咒语?答案是有的。就像《马兰歌》用作跳皮筋背景歌谣一样,在许多版本中,《晨雾歌》是作为游戏间音乐而存在的。在石头剪子布(锤子剪刀布),黑白配(黑白cei),吸气爆气等游戏进行中,需要有一个过程清除上一次游戏的记忆和程式,并提供足够的准备和反应时间,换言之,用无意义词语和段落组成“过场咒语(interlude incantation)”,消除前一句影响,放空游戏者思维,从而保障游戏公平性的自发过程。(大家可以回想,如果缺失过场咒语的情况下,石头剪子布之类的游戏在连续进行五到十次之后,常常会出现“慢出”“重出”“手型变形”等由于准备不足而产生的问题。)而作为过场咒语,晨雾故事只有两联,过于短小,内容趣味性较低,而且无法供给拍掌游戏等需要的节律,所以必须将另一个民谣连缀起来。而这个民谣,就是屁民谣。


关于屁的民谣非常众多,我们选取与《晨雾歌》中的屁段落近似的故事。DING.01:“我的一个臭屁,震动了大地。”在乡村,孩子可能以屁为荣,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屁逐渐被正统礼仪观视为不洁的,不好的。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屁都是一个具有相当重要性的儿童生活事件。它可以被赞颂,也可以被嘲笑,而产生了“XX的屁”有关的套用结构:“XX的屁惊天动地,这么粗的钢管炸的这么细,那么高的高楼炸成平地,嘣的地球没了引力”。屁飞到意大利是一个什么事件?在屁的威力(强度)已经得到充分赞颂的情况下,要扩展该民谣,就只能在其广延上加以描述。屁的飞行距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以其影响之远,达到赞颂/嘲讽等效果。这在第一个层面上解释了这次屁的飞行。而《晨雾歌》的屁极为诡异:它是一个丧失了主人的事物,一个没有明确发出者的信息。在不同版本中,从“老头”“队长”“国王”直至“有人”都曾经扮演过发出者的角色,换言之,发出者是不确定的。而在DING.02中,更加直接而露骨的描写则是:“放了一个屁”!没有主语的放屁!如果我们说毛词中的“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是有所指称的,是对其认为的苏修的攻击,那么此处的屁则完全没有任何指称,“放了一个屁”的叙述形式,就如同“It rains”一样,"It farts!"


在这种叙事中,故事中最重要的主角,衔接两个独立段落的行为执行者,震动世界的,也是屁民谣中本身的歌颂对象,缺席了,消失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The Absent Hero.而更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主角的缺席,歌谣的核心对象彻底物化了!权力所宰制的,所恐惧而研究的,不再是那个发出强有力的,远距离的屁的行为人(主体),而成为了一个悬置的,单独的屁(客体)。在之后,出于屁主题的相似性,作为有强烈文学意义的最后一段:屁的讽刺,也连带进入了民谣,并因其对校长的抨击而在儿童诗人中传唱不朽。为什么屁的主角消失了?一种解释是:由于屁故事已经和晨雾故事结合,成为一段不需要主角,不需要代入者的咒语,主角自然缺席了,也避免本身用于消除前摄影响的咒语引起新一轮针对游戏者的赞美或攻击。而更加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屁的主人,被人为地隐去了。那么这个人又是谁?意大利的国王又是谁?请看下一章:国王与英雄。


二.国王与邪恶的英雄


另一个在流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异文(据信来自中国辽宁)是:LN.01:“星期天的早晨雾茫茫,捡垃圾的老头排成行。警察一指挥,冲向垃圾堆,破罐子破袜子满天飞。放了一个屁,飞出二里地。”正是这种“飞出二里地”的“飞行”,作为一种强烈的,outward的推动力,一个兼具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和“迅捷”的动词,一次卡瓦尔坎蒂(Carvalcanti)跳过墓碑的跳跃,一次飞跃卡夫丁峡谷的奇迹,为之后屁的环游世界诸版本铺设了来自文本自身的可能性路径。


然而,整首民谣中最令人困惑,同样也最具有吸引力的段落,无疑来自于“幽灵般显现”的意大利及其国王。为什么作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文本,在游吟诗人的传唱中,最后以这种令人惊讶的形式完成了在意大利的着陆?


解开这个文本之谜的钥匙在于自称“人民的游吟诗人”的达里奥·福。让我们来看孟京辉导演在《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嵌入的文本:达里奥福,放了一个屁,崩到了莫斯科,来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了这个屁,很不满意,找来科学家,研究分析,屁是一股气,在人的肚子里窜来窜去,一不小心打开后门溜了出去。Fo-Meng.01放屁的人,欢天喜地,闻屁的人,垂头丧气,有屁不放,憋坏心脏,没屁硬挤,锻炼身体。屁放的响,能当校长,屁放的臭,能当教授,不响不臭,思想落后!


显然,达里奥·福-孟京辉版本是一个屁文本的经典化记录,这也印证了我们之前的2-2.5文本结构假说。我的观点是,孟京辉理解了达里奥·福在荒诞剧本中所深深隐藏的实质问题:即意大利国王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无论是在前述的民谣中,还是在达里奥·福的剧本中,意大利国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在前者中是之后所有内容的挈领者,是民谣中,而在后者中是一个隐藏而不露,而被异国演绎者以一瞥的方式揭露的核心角色!


我们应当先处理一个异文问题:即,在有的版本中,出现了“意大利的女王”。然而,意大利王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女王!但是,我们如果注意到女王文本的呈现形式:“意大利的女王在看戏, 意大利的国王在放屁。”显而易见地,此处的国王放屁(国王鞠躬、国王杀人、国王放屁)是之前的Absent Hero移置的结果。然而,稍有逻辑的讲述人都能够理解:怎么可能意大利既存在女王又存在国王?这不仅是一个不符合历史(现实世界)的叙事,而且是一个在模态逻辑中,违背世界规律而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不可能出现的叙事。那么,这个悖论应该如何解释?由于该文本的异国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文本在翻译中发生了变化。而在意大利语以及一切罗曼语系中,“女王”(Ita:Regina)和“王后”(Ita:Regina)是完全一样的!换言之,民谣实际所指的并不是“意大利的女王”,而是“意大利的王后”!


回到意大利国王的议题。上文对于民谣部分来自于译入的阐释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锁定该文本的来源。对于汉语背景的游吟诗人而说,意大利王国(1861-1946)最重大的,与汉语世界相关的事件是:1900年,意大利王国加入八国联军进攻中国。此时的国王是翁贝托一世(Umberto I of Italy)。一年后,清廷割让天津意租界给意大利。而此时——仅仅一年过后——意大利国王已换成了翁贝托一世之子,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Vittorio Emanuele)!而翁贝托一世,在1900年7月29日——被一名 无政府主义者 盖塔诺·布雷西 (Gaetano Bresci)刺杀!次年,即1901年,意大利割取清朝土地的那一年,被终身监禁于第勒尼安海的圣斯特凡诺岛的盖塔诺·布雷西,死于禁所,死因不明!换言之,这是完完全全的一次“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在这样惊人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民谣中屁的意义。作为预兆(presage),屁(Fart)是对上厕所(Latin:In Secretum)的预兆。之所以使用拉丁语,是因为作为罗马-意大利传统中最重要的刺杀事件:布鲁图刺杀恺撒,就是发生在罗马时代。而在遇刺前,恺撒收到过密信,但是却没有打开——而在密信中(In Secreta)的信息,正是:有人要刺杀恺撒!如果以上词源学的信息还不够明确,那么更加直接的理解方式是,"In Secretum"直接对应的英文形近词:"Insecure(不安全)"!而“意大利国王在看戏”这一明确的信息,则指向了在当时的近期历史中最重大的刺杀事件:1865年,美国总统林肯,恰恰是在戏院中看戏时遭到刺杀!以上诸多信息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这条民谣的潜藏信息是:对翁贝托一世即将遇刺的警告,或者更加明确地说的话,谣谶!


而对于这一警告的发出者,我们给出的最可能的假说是:The Absent Hero是一个需要修正的概念。实际上所指的恰恰是我们所没有想到,而在女权主义者研究中凸现出来的重要角色,The Absent Heroine. 她就是翁贝托一世之妻,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之母,萨伏伊的玛格丽特(Margherita of Savoy)!作为热那亚大公费迪南和萨克森公主伊丽莎白之女,萨伏伊的玛格丽特,正是这一警告的发出者。而在警告未果后,作为太后的她,另一个更重要的角色则是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王室内的最重要支持者,1922年10月,法西斯四巨头(Ita:Quadrumviro),贝尼托·墨索里尼手下的四位主要领导者,米歇尔·毕安齐(Michele Bianchi),艾米立欧·德·波诺(Emilio De Bono),昔萨瑞·玛利亚·德·凡奇(Cesare Maria De Vecchi),伊塔洛·巴尔博(Italo Balbo),一同在博尔迪盖拉(Bordighera)拜访了玛格丽特太后,在得到支持后,于同月28日发动了“向罗马进军”,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而促使玛格丽特导向法西斯主义的,正是根植于那次刺杀的,对无政府主义的憎恨。


换言之,一次失败的警告,一个宿命般兑现的谣谶,最后成为了20世纪人类最大劫难的序曲。而这首民谣,如幽灵般,与民谣中的主角“屁”相反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汉语中流传而成为近世华澳语系中最重要的口头文学作品。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个问题太复杂,只能从几方面试答一下= = (很长慎入)

首先这首童谣不是80年代的产物,原形是文革时期的,版本太多,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

星期天的早上雾茫茫,xxx的队伍排成行,端起机关枪,冲到女茅房,脱衣服脱裤儿耍流氓。。。所以这么一对比,现在的版本已经文明很多了orz

需要指明的是题主的第三个例子里面,“意大利”那一段是另外一首童谣了,和前面那五句"星期天的早上。。。“大概只是在流传过程中混淆了而已。

关于童谣的产生和流传,从几个方面来试答一下:

1.古代童谣的政治意味和谶谣文化

童谣一直到明朝前期都和谶谣文化脱不了关系,明代杨慎所著的[古今风谣]和清代杜文澜所著的[古谣谚]有非常齐全的记载。

举几个栗子:

晋元帝时预言了桓玄篡位的:

长干巷,巷长干。今年杀郎君,明年杀诸桓 --- 郎君指司马元显。

预言了李后主之死的“后园桃李不生花”。

索得娘来忘却家,后园桃李不生花。
猪儿狗儿都死尽,养得猫儿患赤瘕


在[南唐近事]里这么解释:

娘,谓再娶周后。猪狗死,谓尽戌亥年(公元975年)。赤瘕,目病。猫有目病,则不能捕鼠,谓不见丙子之年也。

正德时代北京的童谣:

马倒不用喂,鼓破不用张

马永成、张永、谷大用、魏彬四宦,专权害政,后皆废出。鼓,即谷也。燕京之音,呼谷为鼓云

在正史里面,童谣一般被记载在[五行志]里面,再举个栗子:

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
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元史・五行志]

这里前两句说的是元末的乱世,三眼和尚暗指朱元璋,马指马上民族蒙元.

那么古人认为谶谣是如何流传开来的呢:荧惑化童

《晋书・天文志》里如此记载:

凡五星盈缩失位,其精降于地为人,为荧惑降为儿童,歌谣嬉戏,吉凶之应,随其众告

孔颖达在[春秋正义]亦指出:

儿童不解自为文辞,而群聚集会,成此嬉游遨戏之言,其言韵而有理,似若有神凭之者……故书传时有采之者。

北魏时期有如此记载

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或谓下入危亡之国,将为童谣妖言。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余人,令与史官求其所诣。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日之内。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今姚兴据咸阳,是荧惑入秦矣。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安能知其所诣?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后十余日,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童谣、讹言国内喧扰。于是诸人皆有曰:‘非所及也。[魏书・崔浩传]

在这些观点里面,都认为童谣是预言的一种,流传之时很少有人能理解,传播的载体“儿童”也并不理解自己所唱为何物,只有到事后才知分晓。

2,英语/日语/非普通话地区的灰/黑色童谣

暗黑系童谣并非天朝独有,很多童谣实际上反映的是真实的故事,继续高举栗子:

[鹅妈妈童谣]里的肢解类黑色童谣

鹅妈妈童谣集总数共有八百多首,在英语系国家广为流传,不同时期的歌谣时间跨度差异几百年(目前主要有17世纪和14世纪就开始流传两种说法),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不乏恐怖暗黑之作。

比如:

Lizzie Borden took an ax
And gave her mother forty whacks.
When she saw what she had done,
She gave her father forty-one.

大意就是丽姿举起斧头砍了母亲四十下,然后意识到之后又砍了父亲四十一下

这首童谣的真实事件背景是:

1892年8月4日那天,美国马塞诸萨州的Fall River银行家Andrew Borden被他33 岁的女儿莉兹Lizzie Borden用斧头砍死在屋内,之后又把她继母用斧头砍死在二楼。引起社会哗然。经过一年多的侦讯审判后法官却对莉兹做出了无罪释放结论,再次引起舆论哗然。

但此处的关键是,两位被害人并不像童谣唱的被砍了八十多刀,实情是一共砍了29刀。唱成40和41刀也许只是为了押韵而已

除了这首之外,还有邋遢的男人这首也略恐怖:

There was a man, a very untidy man,
Whose fingers could nowhere be found
to put in his tomb.
He had rolled his head far underneath the bed;
He had left legs and arms lying
all over the room

知更鸟之死和血腥玛丽(右手掏肺左手捞肾)这种太出名就不说了。。。

重点说一下这一首“妈妈杀了我,爸爸吃了我”。。。。:

My mother has killed me,
My father is eating me,
My brothers and sisters sit under the table,
Picking up my bones,
And they bury them under the cold marble stones.

原始版本至少可追溯到德国,奥地利,匈牙利,英格兰,苏格兰和罗马尼亚的不同童话故事:

-关于争夺继承权的德国童话杜松子树 Juniper tree(被收录于格林童话里):继母把前妻的小孩煮了之后给父亲吃:

My mother, she killed me,
My father, he ate me,
My sister Marlene,
Gathered all my bones,

-关于疯了的母亲杀子的奥地利童话 The girl and the boy:

My mother cut off my head,
My sister carried me out,
My father gnawed my bones clean

-匈牙利版本 The crow's nest -- 母亲无缘无故的就把亲生儿子给煮了

-英格兰版本 The rose treeThe satin frock(约克郡特有) 前者是继母杀女儿,后者是有洁癖的母亲把弄脏裙子的亲生女儿杀了(隐喻失贞)

-苏格兰版本 The milk-white doo -- 这个非常奇葩,父亲抓了一只野兔给母亲做晚饭,结果她自己给吃光了,于是就把儿子煮成晚饭:

My minny me slew,
My daddy me chew,
My sister gathered by banes,
And put them between twa milk-white stanes

-罗马尼亚版本 The Little Boy and the Wicked Stepmother -- 顾名思义的继母杀子。

补充下评论里

@Orange

提出的伦敦桥 这首,最大众的版本是: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这首童谣的解读目前主流倾向于描述伦敦桥被维京海盗摧毁重建的历史。另外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说法是这是描述了古代的“人柱”现象,即把小孩活埋在建筑物的底部,让他们历经恐惧折磨的灵魂化为守护灵让建筑物得以长久保存。人柱是世界各地都有的一种现象,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伦敦桥里有人骨。

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比较冷僻的说法是隐喻了亨利八世杀妻的历史,伦敦桥倒下来暗指被关进伦敦塔之后斩首。鹅妈妈里还有另外的童谣影射了这段历史,比如六便士之歌里的:

The king was in the parlour,counting out his money;
The queen was in the kitchen,eating bread and honey;
The maid was in the garden, Hanging out the clothes,
There came a little blackbird, And snapped off her nose.

前面二句暗指国王冷落了第一任王后阿拉贡的凯瑟琳,后面的“女佣”则指第二任王后安妮(原来是凯瑟琳的女官),后来被斩首。

而三只瞎眼老鼠这首则描写了亨利八世女儿玛丽一世处决三个新教徒贵族的故事:

Three blind mice, three blind mice,
See how they run, see how they run,
They all ran after the farmer's wife,
Who cut off their tails with a carving knife,
Did you ever see such a thing in your life,
As three blind mice?

其中”farmer's wife“指的就是拥有大量土地的玛丽一世。


日语方面的暗黑童谣,现在很多都被改编成V家曲了(笑,比较出名的有[笼中鸟][分分合合的罗刹与骨骸]和很出名的[通りゃんせ]

笼中鸟出自江户早期的记载,原文是:

かごめかごめ    竹笼眼竹笼眼

籠の中の鳥は    笼子里的小鸟

いついつ出やる   何时才能出来

夜明けの晩に    即将天亮的夜里

鶴と亀が滑った   鹤与龟滑倒了

後ろの正面だあれ? 背后的那个是谁

这个童谣是配合一个游戏玩的,一群小孩蹲一圈,然后中间一个蒙上眼睛当鬼,其他人开始唱,唱完中间的小孩猜他背后的人是谁

这首童谣的表面重点在于“背后的那个是谁",然而背后的深层含义却是德川家康和丰臣秀吉的政权更迭。有一种传说认为秀吉死后家康让天海掘了秀吉的墓,用竹子做了一副棺木,毁了丰国神社,并日夜不停挖土,最后取出秀吉的棺材,重新在殿后庶民的葬地里安葬。(竹笼=棺木,鹤与龟=日光东照宫的装饰=家康,背后=殿后的墓地)

也有一说是某家族争夺继承权时把一个孕妇杀了,鬼魂作祟的事情 (かごめ也可理解为笼女,黎明和夜晚=生死之际,象征长寿的鹤与龟滑倒=夭折,背后的那个=背后灵或者婴儿鬼魂)

結ンデ開イテ羅刹ト骸(分分合合的罗刹与骨骸)这个不贴歌词了太长ORZ,曾经被各种分析,认为是描写江户时代游女堕胎自杀的悲惨故事,然而后来歌词作者贴了一段博文辟谣,说明是她在回家路上看到一群小孩子弄死了一只很大的虫子,最后蚂蚁把虫子的尸体搬走了的事情,表达的是“纯真的残酷”。

然后说通りゃんせ

通りゃんせ 通りゃんせ
ここはどこの 細通じゃ
天神さまの 細道じゃ
ちっと通して 下しゃんせ
御用のないもの 通しゃせぬ
この子の七つの お祝いに
お札を納めに まいります
行きはよいよい 帰りはこわい
こわいながらも
通りゃんせ 通りゃんせ


通りゃんせ 通りゃんせ
ここは冥府の細道じゃ
鬼神様の細道じゃ
ちっと通して 下しゃんせ
贄のないもの通しゃせぬ
この子の七つの弔いに
供養を頼みに参ります
生きはよいよい 還りはこわい
こわいながらも
通りゃんせ 通りゃんせ

过去吧过去吧

这条小路通往何方

通往天神所在之小径

请让我过去可以吗

没事的人不能通行

我是为了祝贺我儿成长到七岁

准备了供品去祭拜

去时欢喜,回时恐惧

即使感到恐惧也是

过去吧过去吧


过去吧过去吧

通往地府的小径

鬼神所在之处

请让我过去可以吗

不属于此处之人不能通行

我是为了祭拜我儿七岁忌日

特为供养而来

活着很好,归来恐惧

即使感到恐惧也是

过去吧过去吧

这个童谣背后的意味略恐怖,包括:

战乱时代贫民把小孩带到深山杀害以减少家庭负担的传说;

人柱的传说(将小孩活埋到建筑物底下祭神 );

神隐的传说(走上天神小道从此失踪)

同样的关于”小孩活不到七岁“的童谣还有“送七子”

桜のはなは何时ひらく
山のお里に何时ひらく
桜の花はなは何时におう
笑う七の子游ぶころ
桜のはなは何时おどる
咏う七の子眠るころ
桜のはなは何时くちる
死んだ七の子升るころ

樱花何时开放

何时在山中小村开放

樱花何时飘香

欢喜的七岁小儿玩耍时

樱花何时飞舞

唱歌的七岁小儿入睡时

樱花何时凋谢

死去的七岁小儿升天时

顺提一下[妹妹背着洋娃娃]不是日本的童谣,是日据时期的台湾童谣。。。

最后说下粤语地区的童谣,比较直白的有:

你老豆
嫌命長
跨到鴨綠江
跟風去練鋼

阿東東 正衰公
搞到家家窮到燶
日日夜夜鬥餐懞
家陣條褲穿哂窿

英雄被困筲箕灣
不知何日上中環
上到中環重加迫
迫到搵唔到嘢食 (好应景2333)

3,童谣传播的途径

一般来讲童谣传播的类型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题主所举的例子来看,是同样的主题+不同的地区差异,网络时代之前,主要靠口口相传,因这类童谣不太可能以文字形式流传,所以也造成面目各异的现象。另外也要考虑到文革期间的特殊人员流动。。。这个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不妄言

另外需要注意的就是童谣对“押韵”和“节奏感”本身的要求,从题主例子的原始版本来说,反映的显然是特殊时代的一种性压抑和性渴望“耍流氓”,然而当它演变到了“捡破烂”的版本时,已经没有太多特殊意义了,也许只是因为琅琅上口于是才被不停复制而已。

栗子店供不应求233:

比如答主小时候唱过一个童谣,前两句大概这样,很逗比:

一米二米三,三三三。。

然后后面怎样忘了ORZ

后来知道了全文,原来是:

一米二米三,上高山,高山上不去,滚下来,三面红旗,解放台湾。。。(这个难道不是南方的小伙伴觉得“上高山”太拗口于是就简化成了三三三哈哈哈哈)

但从“三面红旗”和“台湾”也可以看出这童谣的产生年代,足足流传了三四十年。

还有什么“墨西哥是你哥”。。。其实原文应为“莫斯科”,你懂的。


4,迷因学因素 (迷因学本身存争议-- 免掐声明)

迷因meme,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面所创造的单词,大意是描述思想如何“基因化”,而互相传播影响甚至“进化”的文化传递过程。

迷因可以包括宗教概念,新闻,习惯,口号,谚语,笑话谣言等等。在道金斯描述的过程里面,迷因的传播过程会出现达尔文式的天择原理,在复制传播时变异且竞争,有无法忽视的突变率,最终适者生存。

从童谣的角度来看,“好玩”“易记忆”“易上口”“节奏感强”和“可以自我复制及散播”显然就是一个成功的童谣赖以流传下去的基础,在流传的过程中,对原始意义的抛弃而代之以更可笑的内容或者更押韵的词语也是它本身的一种进化。


匆匆写就,很多不足,先这样。。。改天再来修改

以上


user avatar   lu-chen-xi-9-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也曾经有过这种疑问,小孩子也不会上网(那年头也没有网),这些顺口溜是怎么传递到全国流行的呢?


后来我妈用一句话给我解释了原因:“小孩子也是要互相串门的”。


逢年过节,你上我家我上他家,一来二去就学会了。


在我的记忆里,题主这首童谣几乎跟我印象中的一样:“清晨的早晨白茫茫,捡破烂的xxx排成行,队长一指挥,钻进垃圾堆……”。除了这个,还有类似于:“打开电视机,看到xxx,抱着他小蜜……”,几乎都是全国流行。


但是,这些童谣的寓意是什么,究竟是谁创造的?又何以全国流行?如何解读?其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事情。这绝对不是高中阅读理解似的过度解读,童谣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政治寓意。



如果在古代,自媒体想搞一个10W+出来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编童谣。古人说过:“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童时习之,可为终身体认”。古人认字的很少,童谣流传性强,所以很多人以这个来散播观点。


董卓乱京之前,洛阳城里小孩儿们唱到:“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对未来的局势有些准确的预告。后来董卓死之前,长安的小儿们唱:“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预言董卓将死。这件事儿还被写进了《三国演义》里。


你要说这种童谣是小孩编出来的,那绝对是胡扯。毫无疑问是有人在教他们,用这种方式来传播观点。


其实古人只要稍微关心下政治,做出对未来的准确预测并不难。童谣来自民间的政治爱好者,自然也是民意的反映。所以东汉年间,政府曾经专门设立机构,专门收集民谣童谣,甚至以此来考察地方官政绩。童谣就像是古代的贴吧,成为了庙堂之外表达观点重要渠道。


而且,对于想表达政治观点的人来说,童谣有几种好处:第一,隐秘性,哪怕是再厉害的机构,也不可能追查到童谣的来源。第二,广泛性,能够很快传播到人尽皆知。第三,有说服力,古人相信儿童是“荧惑”(即火星,读音相同)下凡。如果一个普通百姓预言天下大事,很可能招来的只有嘲笑和鄙夷,但由童谣表达出来,就很可能引起注意。


前苏联时期,因为观点表达不自由,苏联兴起了一种独特的“酒馆政治”。工人们在酒馆里编出了各种笑话(苏联政治笑话,非常搞笑的那种)。孩子都是模仿大人的,如果当时的苏联人把这些笑话编成歌儿的话,一定也会成为苏联的童谣,不过被克格勃发现就大大不妙了。


所以当时有个笑话讲,一个莫斯科市民贴了一个告示——本人鹦鹉丢失,特此声明:本人不同意他的一切政治观点。


那些恶俗的充满色情意味的童谣,我现在还能想起来几首,我觉得大概率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年轻人编出来的(那年头比较压抑)。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意思只知道模仿,而且传着传着就会变样,最终也难以探究究竟最初是什么意思。


不过,随着现代网络的流行,人们已经不再需要这种方式来传播信息,现在痴迷于吃鸡农药的孩子们,应该也对这种顺口溜失去了信任,很有可能,这首《晨雾歌》就成为了中国几千年童谣文化的绝唱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挂版

爆改版

正常版


user avatar   sishibat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哦?毛熊和鹰酱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愿望要成真了?

加油。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而现在是工业文明,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其衰落是必然”的这一看法? 
  我们的文化西化严重,可为什么绝大多数国人却没有察觉? 
  为什么好多人爱用「你国」「贵国」这种词来表述中国? 
  中国到底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文艺复兴”会在21世纪来到吗? 
  关于中国神话有哪些有趣的书? 
  有没有天生三观就特别正的人? 
  为什么说要复兴大武汉? 
  为什么说礼教是吃人的? 
  如何看待金灿荣关于多党民主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主流社会的观点? 

前一个讨论
碧桂园马来西亚森林城市怎么样?
下一个讨论
现代战舰的垂直发射装置为什么不做成六边形?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