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补充一些 @云舞空城 没有提到的。
好几年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是中国某团队(是国内顶级的团队,具体是哪些人忘记了)通过对南印度洋洋底的勘察,发现了一片地壳缺失的区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个区域,没有地壳,地幔直接裸露在海水里,或者说,海水的底部就是裸露的莫霍面。
然而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火山喷涌,只有石头而已,只是石头的类型跟地壳的石头不太一样,基本上都是橄榄岩。
我曾经与许多不太关心地球科学的人接触,发现他们普遍有这样的观点:
1、地幔就是由岩浆构成的;
2、无论从什么地方向下挖,只要深度足够,总能遇到岩浆。
这是两种非常流行的错误。
关于第一条: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17公里,而通过其流动(更准确地说是蠕动)导致板块运动的软流圈,则是在100公里深度以下。而即使是软流圈,也不是岩浆。正如 @云舞空城 所说,只是一些在高温高压下变得塑性较强的岩石。在软流圈之下,仍然是岩石。所以整个地幔基本都是岩石,而不是岩浆。
关于第二条,岩浆是熔化的岩石,通常只存在于地下的岩浆房中,它的形成不仅和温度有关(650℃~1400℃之间),还和压力与组成成分有关。而满足岩浆形成条件的地方,通常只在隐没带(俯冲带)、裂谷带、中洋脊、地幔柱热点才具备,在一般大陆或海洋内部地质稳定的地区,无论多深都不会有岩浆,如果你从这些地区向下挖,只能遇到各种各样固态的岩石,你第一次见到液体,那要到地核了:在外地核你将遇到液态的铁(还有少量的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