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哪些条件促成了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 第1页

  

user avatar   jiu-yi-tian-shi-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至今日才看到这个问题,罪过罪过。

非常感兴趣,注册ID,做我自己的第一个回答。


首先,“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如当年明月所述,“古往今来,把五胡十六国和五代十国这些小朝代也算在内,王爷能够造反成功的,扳指头就可以数得出来,估计还不用脚趾;如果只统计类似明朝这样的大一统时代,目前的记录还是零。”

当年(2010)对这个命题很感兴趣,也尝试调查,但是可参考的信息实在太少;直到读完了《资治通鉴》(2017),才整理出两个案例。

案例入选条件(设造反者为甲、皇帝为乙):

1、甲在造反之前,是乙的臣子,且封王(或者相当于最高的爵位);

2、甲实施了造反行为,与乙是敌我关系,如果失败,甲基本上必死无疑(排除藩王进京继位、或者权臣篡位的情况);

3、甲打败了乙,并最终成为君主。

符合条件的案例(前403-959年,只有2个):

1、南朝·梁。甲:河南王侯景,乙:梁武帝萧衍。侯景548年造反,549年攻破建康的台城(皇城),把梁武帝软禁至死(八十多了,不给人伺候,耗死的),先后立了两个傀儡皇帝(然后还逼皇帝封自己为“宇宙大将军”),551年篡位称帝,552年覆灭。

2、五代十国·马楚。甲:武平节度使马希萼(领地相当于半个马楚),乙:楚王马希广(马希萼的弟弟)。马希萼949年叛变,950年攻破长沙,自立为楚王,赐死马希广。951年被政变赶下台(没死)。

顺便一提,马希广的性格跟建文帝如出一辙,将领即将擒获马希萼时,马希广亲自命令「勿伤吾兄」,放他逃回去了。详见wiki“众驹争槽”词条,为在下所编辑。

以上两个,再加上传说中的汤、武(姑且算是造反吧),还不到一手之数。别的我还真不知道,也许是读书不认真吧。



然后说朱棣的事。wiki“靖难之役”词条的大部分细节都是我2011年翻史料写的,我觉得我还算是知道一点详细情况吧。想到哪说到哪了。

燕王朱棣方:

宏观因素:

1、手足之情。

由于朱允炆毛躁的削藩(详见朱允炆方),使得藩王们对朱允炆的忠诚度产生动摇,甚至有好几个藩王或明或暗支持朱棣(宁王被收编,代王想要呼应未果,谷王在南京直接当了内奸)。

战略方面:

2、稳固的革命根据地。

朱棣经过长年的经营,已经将北平及其周边建立成了自己的根据地,对自己非常认同。朱棣七月初五傍晚造反,大军还没出城,七月初六通州就跑过来投诚了。在之后两年的战争中,北平、保定、永平从没有反叛过他。

3、在南京布置了眼线。

朱棣重视那些被朱允炆忽视的人,使得他们成为了朱棣的眼线,随时传递情报。

一方面,宦官将宫里的情况派人告知朱棣,甚至在最后有犯错被罚的宦官直接跑来告诉朱棣南京空虚。

另一方面武将们也有与朱棣联系上的。两个代表性人物就是徐增寿和李景隆。徐增寿不断给朱棣传递情报,使朱棣知己知彼;李景隆更是在最后一刻直接开门迎降,请燕军进城,结束了这场战争。

4、人格魅力。

由于朱棣本人的声望(各种意义上),在战争中可以不断获取各种有利的资源。

例如南军(朱允炆的中央军)的顾成被俘后,直接留在北平帮燕世子(朱高炽)守城,并在北平保卫战时发挥了大作用;当燕军最终南下时,连敌军家门口的扬州、高邮、守江舰队、镇江都直接投降倒戈。

朱棣本人的能力:

5、朱棣本身能力出众。

包括个人战斗能力、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能力。他本人在(对蒙、对朱允炆、称帝后对蒙)战争中多次担任冲锋、殿后工作,无需赘述。

6、闪电战。

朱棣在军事行动时全靠骑兵,动作极快。从造反开始23天夺取整个北平附近,甚至威胁到了宣府。战争中多次奇袭实在是太常见,耿炳文、李景隆、盛庸、平安、何福等都吃过亏。最后一路长驱直入冲向敌人腹心,闪电战使得敌人的抵抗十分吃力。

7、敢于冒险,获取风险回报。

敢留下北平暴露在敌军面前,亲自去袭大宁,而且真的把大宁全城的八万兵马、连同宁王本人都带回来了,成了朱棣以后作战的本钱。在燕军防御阶段,不断地利用敌人不敢伤害自己的特性(后述),来获取额外利益。建文四年,干脆孤注一掷,带领全部主力南下,戳破鸡蛋壳,直捣南京。

8、运气实在太好。

战争初期,在白沟河、夹河、藳城刮了三场大风,第一场刮断敌方帅旗导致反败为胜,第二场正对着敌人脸上吹使得战局一边倒,第三场不详;虽然实在是很诡异(有可能是用别的什么不光彩的手段获胜后附会的),但是大大推进了自己的胜算倒是真的。

在战争最后的灵壁之战,南军缺粮,决定次日突围,以三声炮响为号;次日燕军攻打灵壁墙垒,进攻信号正巧也是三声炮响。于是夺路而逃的南军正好遇上大举进攻的燕军,直接全军覆没。此战燕军生擒了陈晖、平安、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员敌将,四名内官(宦官),一百五十员朝廷大臣,此后燕军在长江以北再也没有遇到过象样的抵抗。

9、毫无顾忌地耍流氓,反复利用建文帝的禁杀之旨。

朱允炆觉得军队打仗中一个人不会影响大局,亲自说「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但是军队听了就成了“有可能讲和,绕着朱棣走,千万别伤他”,否则谁知道以后会不会秋后算账(《明朝那些事儿》里详细解释过)。到了朱棣这里,就成了“只要不被活捉,随便搞事情”。

夹河之战,朱棣亲自率领轻骑兵掠阵观察(盛庸)敌情,敌军不敢放箭/开枪;当晚朱棣率领十余人在敌军营地附近露宿,被包围,毫不在意,穿过敌军扬长而去,敌军不敢放箭;藳城之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箭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成了刺猬,朱棣本人连毛都没伤着;东昌之战大批燕军被火器所伤,朱棣还是没事,甚至还敢单骑殿后……

一个好汉三个帮:

和建文帝朱允炆正好相反,朱棣靠着一个最厉害的智囊(姚广孝)和打天下的兄弟们,全部力量拧成一根绳在往一个方向使劲,获得成果也是必然的。

10、己方的队员都是好样的。

将领们就不说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长子朱高炽坚守北平,不仅撑过了李景隆攻城的危急时刻,而且一直坚持到战争结束;朱棣在战后也表示“坚守基地功劳第一,攻城掠寨功劳第二”。

燕王妃徐氏在北平守城危急时,甚至率领城中妇女上城头向下投掷瓦石。

次子朱高煦英勇无敌,白沟河之战斩杀瞿能父子(李景隆队中最生猛的将军之一),东昌之战与张玉、朱能一起去营救朱棣,灵壁之战击退了何福的护粮队(直接导致了灵壁之战的大胜),最后在渡江作战中殊死战斗击败盛庸,确保了燕军的胜利到底。——朱允炆要提前知道这两个儿子的表现,打死他也不会把他们放回北平的。

11、万众一心,坚持到底。

在南北相持阶段,方孝孺想出了反间计,先写一封信给守北平的高炽,令其归顺朝廷,许以燕王之位;然后派人告诉朱棣和高煦(随军)世子密通朝廷,以使燕军北还。但朱高炽得到信后,根本没有拆开,将朝廷使者连人带信一起送往朱棣处。反间计失败。

建文四年四月,燕军南下不顺利,众将要求北返;大将朱能这时强力支持朱棣,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这才有了后来的灵壁之战。



明惠帝朱允炆方:

宏观背景:

1、朱元璋设定的军事政策有问题。“藩王镇边(也包括内地各地)”政策,使得朱允炆继位后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十几个叔叔们带兵好几十万分布在各地,想想都头大。这也是朱允炆削藩的开始;老朱干掉了不少功臣宿将(洪武年间封爵64个,老朱自己干掉34个),使得朱允炆一开始打仗(他当然是先得考虑老同志们的立场的,他没那个手腕摆平老家伙们,上来就找少壮派的盛庸铁铉)发现居然没有趁手的人。

用人政策:

从下面几方面来看,建文帝基本上只重视文官。问题是在后来的整场战争中,文官们都没发挥什么应有的作用。武将当然是人才济济,军队也(曾经)是实力雄厚,但是有力气使不出来啊。

2、(对藩王)削藩不得要领。

汉朝是怎么削藩的?推恩令,让藩王的儿子们各分一杯羹,原来是省长,几代人之后大家都成了市长县长,问题自然解决。朱允炆呢?一年之内一口气废掉五个亲王,直接贬为庶人,流放/软禁。削藩毫无计划,又没有善后,结果直接把藩王们推向了敌营,至少在后来的战争中藩王不再是我方的队友了,反而需要严加提防。

3、(对武将)建文改制,重文轻武。

建文帝倚重文官,大幅提高文官地位(如将六部尚书都从正二品提升为正一品),武将们自然不满。和平时期倒是无所谓,打起仗来可就得顾虑武将的忠诚度了。再加上让文官决定军事政策,军事上基本上是失败的。

4、(对宦官)建文无视宦官。

宦官从来不是一支可以忽略的力量。他们进可以独领风骚,退可以拆台架秧子,历史教训已经太多了。宦官最后犯了错误被罚,索性直接跑到北平去告诉朱棣南京空虚,使得朱棣一路南下,戳破了鸡蛋皮。

5、内耗严重。

不光是朝中,也包括前线。朝中的各种势力分庭抗礼,自然造成内耗(例如文官和武将的矛盾、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和少壮派的矛盾、受宠的官员<如齐黄>和不受宠的官员<如兵部尚书茹瑺>之间的矛盾,等等等等)。前线甚至发生过内讧事件,例如攻打北平城时,瞿能几乎要攻下张掖门(唯一一次胜机),因李景隆忌惮,只得停止,功败垂成。

战略战术方面:

6、麻痹大意,过于轻敌。

建文元年五月,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朱允炆不把他们留下来当人质,反倒放回北平去,想要麻痹朱棣。——当时都已经废掉四个藩王了,什么叫掩耳盗铃、自我感觉良好,这就是。——至于开战后的那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已经被多次批倒批臭,我就不掺合了。

7、一开始用人不当。

朱允炆一开始太看重老将宿将了(也没办法,要能服众才行啊),让耿炳文去抵抗,只带了13万人,结果被打败,坚守不出了;然后又在找其他的功臣之后,找到了李景隆,让他带走50万人打了水漂。胜利的时机就此错过。《中国大百科全书》说“建文帝缺乏谋略,任用主帅不当,致使主力不断被歼”,真不是随便说的。

8、两个重量级的猪队友。

一个黄子澄,一个李景隆。

建文一朝,关于削藩和打仗的馊主意,几乎都是黄子澄出的。留下燕王、先削其他藩王是黄子澄的主意;放还朱棣三个儿子是黄子澄的主意;推荐李景隆是黄子澄的主意;派人告诉燕王“只要罢兵就赦免你”,想要喘口气,也是黄子澄的主意……

李景隆实在是大大的有名,带兵50万去郑村坝,败了个一塌糊涂;第二年增兵至60万去白沟河,又败了个一塌糊涂。替朱棣搞定了南军主力之后,孤身一人逃回南京——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居然没砍了他——等到朱棣到达南京金川门时,最后与谷王朱橞联手,做了一次内奸。

9、北方客场作战不利。

南军在北方战斗难以发挥实力,再加上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导致南军伐燕几乎没什么成效。例如李景隆围攻北平时,天寒地冻,战斗力急剧下降,最后也没成功;建文元年冬天,为了救援大同(被朱棣虚晃一枪给耍了),在冰天雪地里白跑一趟,士气重创。北方的军队倒是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北方本来就没多少兵,只能搞搞后方袭击,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相反地,燕军南下几乎是一气呵成,再加上将领能力很强,受到影响就较少。


嗯……大概就这些吧……


user avatar   yong-le-da-di-ming-cheng-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铁还需自身硬


原因或许有很多,但第一条原因首先是因为朱棣的军事才能是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罕见的


这里作答的人,有几个真正看了明实录明史里记载的靖难大战的战斗过程与记录?


虽然只有几千字,但也远比你们看个 明朝那些事儿 就来作答胡诌靠谱得多


朱允炆手底下都有啥将军?


看看这些回答,除了李景隆就是耿炳文,除了耿炳文就是李景隆


真是贻笑大方


李景隆和耿炳文只不过指挥了靖难大战的前期作战而已


而朱允炆手下的将领其实也堪称豪华,吴杰,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瞿能......还有大量洪武朝培养出来的优秀中下层军官们


说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导致朱棣无对手的省省吧,朱元璋杀掉的主要统帅里,只有冯胜和蓝玉算真正为他所杀,傅友德是自杀姑且也算是朱元璋干的吧

当你们意淫这些人假如没死,就能与朱棣大战的时候,能不能稍微研究一下他们的年纪??


就算是蓝玉,到这时候也得六十多了,冯胜和付友德更别提了,你指望七八十健康水平无法保证的绝对高寿人士和朱棣对抗?


而吴杰,盛庸,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瞿能......这批人,有文有武,有猛将,有骑将,有统帅,军队素质较高,士气高昂,后勤补给充分,而且占据道义制高点


别说七八十的冯胜付友德还行不行,就算是年轻的冯胜,徐达等人,就敢保证一定打得过朱允炆手下这批人了吗?


这批人,有打过松潘少数民族的,有打过南方少数民族的,有参加过北伐蒙古人的,就连燕军引以为豪的汉蒙混杂的精锐骑兵,都可以在白沟河之战中被南军骑兵先行打败一阵

总数可能高达六十万的朱允炆中央军


骑兵步兵素质都不比北方低,比起当年朱元璋对付的末代大元帝国的人马,更是只强不弱


盛庸的步兵方阵曾经被朱棣们三次贯阵而出!阵中指挥被燕军阵斩!然而南军步兵方阵居然没有动摇,没有崩溃!

靠,这是什么素质?!夹河大战之中,南军多个步兵方阵被贯阵多次,表现出远超中世纪军队应有的坚强素质,阵脚稳如泰山!


这样的敌人,有几个皇帝开国时碰到过?

所以,靖难成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朱棣自身足够强,而且从运用骑兵迂回背击炉火纯青的水平来看

大纵深突击南京而言


极度劣势的兵力和物资,根本无险可守的大本营北京


朱棣在战争初期敢于将自己主力带离无险可守的根据地,在外围打运动战歼敌,这是极为先进的战术思想


朱允炆军队表现已经非常出色,只是对手太强


其他因素我暂且不提,仅从军事角度上简单说一下


如果有人有争议,我可以拿出实录或者明史纪事本末里的战役详细经过一一予以驳斥


军事上,第一,朱棣在靖难之战早期,能够选择将主力调出北京地区外围,寻机打运动歼灭战,战术思想先进。而根据地军民一心的支持他,是这种战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南军当时的指挥阶层有问题,但不是原则性问题,而是整个反应速度,战术准备都不如北军充分。


第二,战略相持阶段,南军通过大义名分,后勤碾压优势,以及高昂的士气和出色的军事素质,不断消耗北军。使得朱棣进入最困难的一个阶段。山东地区的城市群难以啃下,南军的战术保守且稳定。但是南军始终没有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没有大量歼灭北军有生力量,没有动摇北军对朱棣的忠诚与支持。


第三阶段,大纵深突击,绕过山东直击淮河流域,孤注一掷之战。但成功迫使南军放弃了大量堆积在包围北京地区前线的物资储备,仓促南下,使得 双方的后勤补给短时间内处于同一水平,最后就是靠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把南军反而逼到了后勤极限崩溃。(竟然把大中央军玩到了后勤崩溃的一步,绕过山东南下后,偷袭平安押送军粮那一战,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战役过程根本没看过没研究过的人,就不要浪费时间找我辩论了




  

相关话题

  万历朝鲜战争对明朝的影响如何? 
  关于「中国头号悍匪田明建」的描述是否真实? 
  所谓的「奴性」,是中国(或东亚民族)特有,或体现最明显,还是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上皆有,中国尚未摆脱罢了? 
  清朝火器相对明朝出现倒退这个说法是何时出现的? 
  如果清政府没有签订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国会怎样? 
  唐朝中后期宦官和皇帝之间的制衡关系是怎样的? 
  如何评价作为总理大臣的岸信介? 
  晚宴等场合女性(尤其是明星)穿暴露的晚礼服,这种传统是如何演变形成的? 
  世宗能否改换父母? 
  旭烈兀发兵攻灭阿拔斯王朝,是因为阿拔斯王朝很弱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观察者网就「饶毅涉嫌造假」标题致歉?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马志明先生钦定郭德纲老师为“马氏相声传承人”?





© 2024-12-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