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河洛古国发现中国最早宫殿将中国宫室制度提前 1000 年左右,有何意义?会就此开发新的博物馆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ei-wei-93-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注意到一个小细节。这个细节至少说明中国的某些礼制是延续了五千年以上的。

二号院落位于高台东半部,面积1500余平方米,该院落发现门道三处,其中一号门在南墙偏东位置,门道为“一门三道”。

有些人酸酸的拿中东文明的例子来反驳,讽刺说没有意义。

恐怕只是你们看不出有什么意义罢了。


中国古代都城的正南门,历代都承担着重要的礼制作用,设计成三门道,也含有礼制的意义。


最早史料记载的门道设计应该是西周。(考古的追溯当然现在已经追溯到河洛古国了。)

旁三门,城之一旁皆为三门也,四旁凡十二门也,国中九经九纬,每旁三门,每门三涂则有九涂也
何取乎三路?葢男左女右,而车行其中也。《考工记》

这个时候的都城设计应该已经是周伐纣灭商,周公采益殷礼之后。

灭商之前,周原上的周都城还只是一门道而已。


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同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与国中,其?遣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亹以黄土,将建诸侯,凿取其方,一面之土,焘以黄土,苴以白茅,以为土封。故曰,受列土于周室。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咸有四阿。

而根据现存史料记载,周朝立国之后,采用严谨的规划建立了东都成周,其承担的礼制功能。应该也是承袭夏殷礼制的结果。(即尚书之中采用的殷礼。)

那么追溯于夏晚期都城,和商早期的都城的二里头遗址。其宫城正南门是很明显的一门三道制度。

这种一门三道制,即使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不多见于诸侯国都城。只有战国时期的楚国。

秦代没有什么资料。

而西汉时期所建的都城长安,每门都是三门道。

十二门三涂洞辟,隐以金椎,周以林木。左右出入,为往来之径,行者升降,有上下之别。

其中中门道为驰道,专为皇帝使用,即使是太子也不能用。

元帝尝急召之。太子出龙楼门,不敢绝驰道,西至直城门,方乃得度。

汉魏洛阳城是在周代都城之上修建起来的,其南宫在西汉初年刘邦时期就作为宫殿使用。可见其本来就有都城的功能。后来东汉的南北二宫,北魏的太极宫都是在南宫基础上修建的。

《洛阳记》中记载:“宫门及城中大道皆分作三,中央御道,两边筑土墙,高四尺余,外分之。唯公卿尚书章服从中道,凡人皆从左右,左入右出。”

可见此时的承担礼制作用的城门亦是三门道。


而自汉魏阊阖门开始,又于门两旁置双阙

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宫城门阙 , 开启了北齐邺南城朱明门 、 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门前置双 阙的先河

图中分别为汉魏洛阳城阊阖门,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五代及宋沿用),唐长安大明宫丹凤门(其实应天门对标的应该是承天门),宋宣德门(蔡京以前),明清午门。

唐代的两京已经考古出来的那些门道。


唐宋金元出现了少数的一门五道制度,这种情况可能是对“天子五门”的误解。

宣德门本汴州鼓角门,至梁建都,谓之建国门。历五代,制度极庳陋,至祖宗时,始增大之,然亦不过三门而已。蔡京本无学术,辄曰:“天子五门,今三门,非古也。”天子五门,谓皋、库、雉、应、路,盖以重数,非横列五门。京徐亦知其误,而役已大兴,未知所出。其客或谓之曰:“李华赋云:‘复道双回,凤门五开。’是唐亦为五门。’京大喜,因得以藉口,穷极土木之工,改门名曰太极楼。或谓太极非美名,乃复曰宣德门,而改宣德郎为宣教郎。门成,王履道草诏,曰:“阁道穹窿,两观骞翔于霄汉;阙庭神丽,十扉开辟于阴阳。”十扉,谓五门也。昔三门,惟乘舆自中门出入,若赐臣下旌节,则亦启中门而出,盖异礼也。至是,中门之左右二门,亦常扃。赐文臣旌节,则启左而出;赐武臣旌节,则启右而出。门虽极精丽,然气象乃更不及昔之宏壮也。

正如蔡京把宣德门改成五道门那样。蔡京原来的借口就是“天子五门,今三门,非古也。”

天子五门是指的皋、库、雉、应、路五座城门,而不是横列五个门洞。蔡京后来知道自己错了,但是已经开始修建了。宾客拿唐代丹凤门为借口,最终修成。

原来的礼节是平时中门只有皇帝出入,假如赐予臣下旌节,以示尊贵,也可以从中门出。

昔三门,惟乘舆自中门出入,若赐臣下旌节,则亦启中门而出,盖异礼也。

后来则是,中间旁边的左右二门也都常关,假如赐文臣旌节,从左出,赐武臣旌节,从右出。被嘲讽为气象不如昔日弘壮。“门虽极精丽,然气象乃更不及昔之宏壮也。”

至是,中门之左右二门,亦常扃。赐文臣旌节,则启左而出;赐武臣旌节,则启右而出。


既然宋代可能搞错,那么隋唐时期也有可能。北周及隋初喜欢乱改礼制,而明德门是隋文帝时期建造和唐高宗初期重建。而大明宫正门的丹凤门最初只是离宫,也建造于高宗初期。所以应该才有这俩异类。

喜欢复古的炀帝时期所建的城门和唐高宗中期以后所建城门应该更严谨的按照礼制。

仪凤二年,又诏显庆新修礼多有事不师古,其五礼并依周礼行事。自是礼司益无凭准,每有大事,皆参会古今礼文,临时撰定。


有人据此两个特例指出城门演进自一门一道到一门三道再到一门五道是不对的。因为唐代一门五道也只是特例,宋代最初也不是仿照唐代所修的一门五道。

到了明清午门,在记载中,很明显只有中间三门承担礼制功能。只不过是把左右掖门修到一起罢了。


正南曰午门。中三门,翼以两观,观各有楼,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明史》

而午门的中门道和前朝作用相似。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从该门乘坐喜轿进宫。除此之外,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也可以于殿试结束后从该门出宫。

掖门的解释是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因此也只有在大典之时,文武百官人数过多才会开启。前代也有左右掖门,但左右掖门离正门有距离,而明清只不过是修在了一起。

掖门自西汉既有。

掖门【成帝纪建始三年】
服防曰:掖门者,正门之旁小门也。师古曰:掖门在两旁,言如人臂掖也

北当应天门南当定鼎门 东曰左掖门西曰右掖门
宣德楼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

掖门的名字就是小门的意思,现在有些人非得把起个小门名字的门算成正门,有点令人无语。

可以说一门三道的礼制,在周代典籍中记载了下来,而后世一直有意识的沿用。而我们要追溯周礼的根源,以前只能追溯到夏代中晚期的二里头。现在则可以追溯自五千年以前。

这是中国宫室制度最早的源头,不知道中国历代宫室制度的人,自然看不懂这一点。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自然看得懂,所以他说找到了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

中国宫室制度在双槐树遗址形成了初步的轮廓,这是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根、主脉、主魂的一个实证,也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一个实证。”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
   “这种大型院落的空间组织形式、‘前朝后寝’式的宫城布局,开创了中国宫室制度的先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说。这种布局直接影响了此后陶寺、二里头、偃师商城等夏商都城规划。
  顾万发介绍,“一门三道”遗迹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偃师商城三、五号宫殿建筑门道遗迹以及更晚的高等级建筑门道基本一致,凸显了双槐树大型建筑基址的高等级性和源头性,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


考古印证史料,史料印证考古,中华历史悠久,只有有心的人才能读懂。


题外话,如果说这座都城是五帝时代的话,如果史料记载准确的话,那它不是黄帝的都城。而是五帝之一帝喾的都城。

帝喾都亳【今河南河南府偃师县】《历代帝王宅京记》
水经注曰亳本帝喾之虚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

帝喾被后世商周尊为共祖,地位当然也很突出。战国遗史《竹书纪年》中有很多关于五帝在河洛附近活动的记载,可见其都城不可能离洛阳太远。但确切记载中只有帝喾居于河洛的偃师。(那么偏移到巩义实际上是有可能的)


黄帝轩辕氏 都城:有熊

黄帝有在洛水附近活动的记载,也应当有行宫在洛阳附近。但没有建都于此的记载。有熊晋学者以为在今郑州。

史料:《竹书纪年》战国魏国史书:元年即位,居有熊。二十年···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一百年,地裂。 帝陟。

《史记·三家注》皇甫谧云“黄帝生於寿丘(今山东),长於姬水,因以为姓。 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今陕西)”


如果真的是巩义这个的话,也只可能是这个。

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


帝挚少昊氏:都城不详

史料: 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


帝颛顼高阳氏:都城濮

《竹书》史料: 元年,帝即位,居濮。

《史记·三家注》皇甫谧曰:“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皇览曰:“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山海经曰:“颛顼葬鲋鱼山之阳,九嫔葬其阴。”

帝尧陶唐氏

《竹书》帝即位,居冀。(今山西)

 五十三年,帝祭于洛。

 六十一年,命崇(嵩山古称)伯鲧(大禹他爹)治河。

洪水既平,归功于舜,将以天下禅之,乃洁斋修坛场于河、洛,择良日,率舜等升首山,遵河渚。 检文曰:“闿色授帝舜。”言虞、夏当受天命。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东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帝舜有虞氏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

 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今嵩山太室山)

夏朝


  帝禹夏后氏

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夏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

夏六月,雨金于夏邑。

秋八月,帝陟于会稽。(葬于会稽)




  

相关话题

  考古及历史类专业人士怎么评价央视《国家宝藏》这个节目? 
  当年的三年饥荒到底是什么导致的?或者说怎样的事情导致了三年饥荒,而三年饥荒又是怎样结束的? 
  在古代被命令世代守陵的人是幸还是不幸呢? 
  既然皇权和相权自诞生起就有矛盾,那当初为何要设立相权,并给丞相那么高待遇? 
  为何在中国北方很少有像中国南方那样的祠堂祭祖文化?这种文化是否该被淘汰? 
  “东北幽辽奴是满族故(发祥)地”是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宣扬这种谣言的人是什么居心? 
  为什么袁腾飞说明朝和清朝是最可怕的时代,毫无令我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宋朝是最可爱的时代?真的吗? 
  日本中学历史课本里是怎么描述最早的几任天皇的? 
  有哪些是少数人虚构出来忽悠大众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事物? 
  怎么看银川阿拉伯语路牌? 

前一个讨论
萧炎和唐三你比较喜欢谁?
下一个讨论
黏着语、屈折语、孤立语分别是什么?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