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大数据「杀熟」这一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yinfup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A君手上不小心被划了一道口子,于是急忙跑去药店买止血消炎的药。

进入药店时,药店的摄像头拍下了A君,在数据分析中心开始进行了分析。

1、A君进入店面中的移动平均速度的是约3米一秒,速度很快,所以说很急切。

2、根据情绪识别A君是焦急,所以非常重要。

根据大数据平台上的匹配,可以瞬间判断出A君手上的伤非常重要,A君急需药物。

数据中心又继续分析A君的购买历史记录,每个月A君固定消费是5000块,还信用卡约3000块,根据中间信用卡的历史透支消费的的状况,判断出A君每月消费固定在5000~8000之间。

每个月集中消费密度集中在4号左右,所以很有可能是每个月4号以前发放工资, 综合推断出,数据平台认为A台这个月剩下消费能力还约有6000左右。

由于考虑到A君平时消费状况,所以数据平台非常人性化给地选择出来了一个价格决定。

店员看了看屏幕,说:“先生,创可贴需要五百块一盒”。


药店里,又来一个人,来到柜台前问店员说:"创可贴多少钱?"

药店的数据中心,在迅速分析了并判断出这个人身上并无明显伤痕,并且情绪稳定的,根据历史记录看,这是第一次来这家药店,这种情况下,急需创可贴的概率比较低。

并且由于这个客户是第一次来这家药店,所以为了挽留客户,完全可以给出微薄的成本价。

店员看了看屏幕,对新来的客户说:“扫描我们的二维码,加入我们的平台,会给你优惠劵,使用劵后,只需要五块钱一盒。”


“怎么我的买就要五百块一块?”A君一听就怒了。

“非常抱歉,这是药店的公共数据平台给出来的价格,我们的数据都是联网的,无论您去全球任何一家药店,都是这个价格。”店员回答说:

"你们这就是赤祼祼的勒索、敲诈!“A君继续愤怒地指责。


店员很有礼貌地回答:“先生,创可贴我们原来就卖五百块一块的,您看到对其它客户的便宜,那是因为别人有优惠劵。“


----------------------------------------------------------------------------------------

这不是简单一个企业能赚多少钱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在公然破坏整个社会之间的诚信,而是会给社会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同时也会破坏按劳分配原则设计的目的与初衷。

有人觉得欺诈只能欺诈相信自己的人,企业这样做久了会把自己做坏掉,老客户自然会流失,这样的企业是不长久的,所以不必担心。

实际上,这样情况绝不会出现,因为从大数据统计角度来说,总是有人继续在这样的平台上消费,这是个概率。

这就如同那些贷款平台一样,总是有70%以上的人会还款,所以平台进行这样的操作是一定赢利的,至于剩下30%的人哪怕不还款,也是稳赚的。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采用大数据杀熟完全不必担心消费员的反应,反正总有大量的人会继续上面继续消费,只要企业吸纳的人流量够多,其中就一定会产生转化,故而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欺诈,因为总会有乐意被动接受的消费者。

所以杀熟这种事情,必须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强行制止,不然无法制止这种贪婪。

正如前面假想一个未来的图景:

市面上的所有的企业都采用了这种大数据杀熟的方式进行强制提价消费,收入高的人群购买力会被大大拉低,因为在A手上与五百元在B手上五元的购买力是等价的

这样不断在社会中产生影响之后,会导致所有的人都变得越来越穷,显然货币本身的金融体系也会出现混乱,最早的价值初衷会毁在这样的系统上。

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一种最典型的影响便是,对大众来说,通过努力劳动虽然可以获取更多的金钱与回收,但这这样会毫无意义,因为在这种杀熟系统面前,你辛苦两年升职加薪毫无任何意义,因为你的购买力很快就会在数据平台面前被抵消,与之前不会有任何变化。

这样会让社会上出现大量的“懒人”,因为奋斗努力所得到的回报毫无意义的时候,便不会有人再努力了。


20180408更新


看了下评论,上面的确实是假想的,但是请不要想得太简单了,在大数据无时无刻都在算计你的世界里,你是玩不过的,这里逐一说下:

1、价格惩罚

在上述场景中,如果B君拿到创可贴卖给A君,偶尔一次这样的行为可以,但是随着B君购买次数增多,不仅仅是创可贴,而是所有的商品的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所以这种条件下,B君相当于在面临价格惩罚,所以不可能一次性去购买一大堆创可贴,换句话说,在未来的社会中,你曾经购买的商品越多,未来你将购买的商品越会更加昂贵。

所以在初期或许还有这样的漏洞,但是到了后期,价格将会高昂到你承受不起,这与现代网络游戏让你花费是一样的道理,开始赠送的是金币,但是越花越不够花,最终你需要付出人民币。

而换到大数据环境下,配合借贷金融环境,那么系统考虑的就不仅仅是你这个月还有多少钱可以花费了,而考虑的是怎么让你不至于死掉,在透支你未来的收的情况下,让你不断地贡献金钱。

2、实名认证

有人说想注册新ID,这个想法同样不可行,直接识别你的面部便足够了,既使你去大幅度整容,但整容后你的身份证也会被同步更新,结果还是仍然能够被识别出来。

3、需求定价

有些人会快乐地认为,更有钱的人会付出更多的钱,而自己是穷人,便是得益的,这个想法是错的。

数据系统针对的你的需求强度,从这个角度来说,穷人并不会比富人更占便宜,比如一次伤灾住院,不治就是死,而治疗是有成本的,哪怕因为是穷人给出了是成本价,只需要20万元,穷人掏不起这个钱,于是只能等死

指望别人会做捐赠帮助?不可能,因为对别人来说,一旦发生捐赠,他的购买力便会急剧下降,善心会被极大程度削弱,即使有大量的闲钱,也只能袖手旁观见死不救。

4、无人得益

谁是最终利益者,谁掌握了这样的数据平台,谁就是得益者,因为平台的掌握者可以任意操控他人的购买力。

显然这样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用于记录消费与收入历史,以防止数据被修改,这样即使是平台的管理者也无法任意修改任何数据。

结果所有的人都会陷入到这个怪圈中去,没有谁会成为最终得益者,反而会越来越加贫穷。

5、恶性循环

A组织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赚取B组织的钱,B组织也需要这样来赚取C组织的钱,除非源头的A组织是不需要依赖任何外界的资源,不然一定也会被其它组织赚钱。

而大家都采杀熟系统,结果就会导致生态圈恶化,所有人都在不断施图加价以赚取更多利润,于是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被恶性上抬

这最终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本来通货膨胀是因为需大于供的供需不平衡导致。

杀熟机制与传统经济所不同的是,它绕开了正常的已经相对平衡的供需机制,并将价格决定的一方,由需求者转移了一部分到了供应者那里,这会破坏本身已有的平衡。

大规模的由供应者定价,从来都是社会的灾难,之所以要防止垄断,根本上也是为了防它。

还记得牛奶喝不完,就干脆倒沟里,不给穷人的故事么?


20180418补:

开头的场景是虚拟的,不过这个不知怎么成了被批评的对象,《银翼杀手》有赛博朋克的背景,《骇客帝国》有人类自己破坏环境后与机器形成共存的背景,《头号玩家》有玉米减产后的大萧条背景,这些是根据的当前的概念认识推导出来的未来景象,它们当然不一定会真实发生,但是不加以控制,未来难保不会是那样。


至于有人提什么物价局管不管的事,开头就说了需要国家有部门强制介入管理,例如像滴滴打车那样上限被限制在一个范围,这种事不要指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自觉,算法工程师还觉得委屈,他们从数据上还认为竞价这是最优化的结果,让高峰期更多人打到车了。


不过管得住管不住,这还是不一定的事,通过互相抬价日渐猛长的东西,大家身边已经有了,比如房价。


至于所谓的房屋是刚需,人冷了要穿衣,生病要进医院,饿了要吃饭,吃菜要放盐........又有哪样不是刚需?都可以涨价?


将资本利益凌驾于人类基本生活需要之上,便是反人类。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国都是这样杀熟的,所以比如宽带车险什么的,都是每年换一家更便宜。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美其名曰价格歧视咯,好多博士就是研究价格歧视模型怎么最大化坑钱的。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top 的后缀域名注册价格差几千倍,

最开始没有白金角标/溢价标价,最近才加,我发现是因为表弟花300多注册了一5年的top才发现。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动态定价,也就是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倒也没有必要担心我们就一定有一个非常悲惨的未来。


看很多答案中贴出来的例子,其实目前大数据杀熟能够成功,完全是因为人们的不注意,也就是unawareness。没有想到自己可能被杀熟,后来一个偶然机会认识到了,所以其实这是一个交学费的过程。


如果大部分人都能认识到大数据可以用来杀熟,那么其实大数据就杀不了多少熟了。这是目前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缺陷所导致的。


大数据的方法认为一个人只要在生活,就会不断的向外界发送各种信号:比如我每日的消费,点菜的喜好等等等,我们把这些信号收集起来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给出这个人的画像,也就是把一个人表示为很多特征的集合。这个过程也就是profiling的过程。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人的特征,去预测他未来的行为。而一旦你能够预知对方的行为,那么毫无疑问你可以利用这一点做很多事情,其中一条就是多收费。


这个逻辑看似无懈可击,其实并不然。关键在于:为什么我发出的信号就一定代表我本人的特征呢?所以大数据的潜在假设是人们都是幼稚的、非策略性的(non-strategic),只会诚实的表示出自己的偏好而被大数据平台收割。而什么时候人会诚实的表示出自己的偏好呢?当且仅当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数据被收集和利用的时候。


如果人们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数据会被收集和利用,那么人们就会变得策略性来欺骗数据分析。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如果我知道我买了太多的草莓,系统知道我喜欢草莓而会在下次给我涨价的话,我就会压抑自己的购买的欲望,以期待在未来会有一个便宜一点的价格。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双输的,对我来说,我因为没有买足够多的草莓而赶到不爽;对企业来说,企业本来可以卖给我更多的草莓,但是因为我策略性的考虑而卖少了,利润也变少了。


再比如说,如果系统认为我买了《资治通鉴》,就不太可能看《霸道总裁爱上我》。所以如果我的购书记录里面有资治通鉴,那么《霸道总裁爱上我》就会更便宜。假如我还真的就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粉丝,我会怎么做呢?我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买一套《资治通鉴》扔掉,然后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到了《霸道总裁爱上我》。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这么搞的人多了,大数据依然会发现的啊?那我们还可以继续尝试其他的和《霸道总裁爱上我》这本书有足够强的负相关联系的书,直到书和书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强相关为止。因为任何的强相关都可以通过上述这种方式所利用。


并且还可以预测到,一旦所有的人都预计到自己数据会被收集,那么这本身就是一门生意,会有相应的『购物代理』的网站,也就是人们通过该网站简介的向携程、淘宝、亚马逊等下订单,统一送给该网站,然后该网站再做二次分发。这样的话,网站就根本没有数据可以搜集了。


其实,现在的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大数据时代刚刚开启的暂时性红利而已。


首先,一方面数据分析技术普及了,网站更多的会给用户画像来研究用户的偏好,另一方面这些数据都是消费者还没有多少自己的隐私意识的时候所搜集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有意识,那么数据搜集的东西就可能价值会更低,更有混淆性。


其次,考虑另外一个情况,我们去贷款的时候,经常恨不得把自己更多的信息和历史都告诉银行,为什么这个时候就不怕银行利用自己的隐私了呢?因为银行知道我们的好信息越多,就越可能给我们贷款,是对我们有利的。在贷款人和银行的博弈中,银行是弱势的一方,因为总有人想骗银行的贷款,而银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之后,可以更大的概率选对贷款人。


而我们则相对不愿意把信息告诉网店,因为网店会利用这些信息对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是因为网店相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强势,也就是讨价还价的能力更强。所以其实数据泄露并不一定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关键在于消费者和信息利用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如果网店方面是弱势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这些网店会努力的搜集消费者的信息来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不然的话就会破产。


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反映滴滴杀熟,但是等美团加入战场之后,我们可以预言滴滴杀熟的频率和幅度都会减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平台之间的竞争,不让平台拥有过大的垄断能力,也是防止杀熟的方法。


最后,大数据虽然技术已经存在很久了,但是其实红火也没有几年,而几乎是在大数据开始红火的同时,以匿名交易为目的的区块链技术也诞生了,这也是面对大数据技术的终极保留地。去中心化的匿名交易可以说是大数据方法的克星,很难追踪,噪声很大的匿名交易的存在,大数据将无法有效的搜集个人的数据来进行预测。这就像天地之道一样,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总是存在阴阳相制,阴阳相克。如果说大数据是至刚至强的阳,那么区块链就是至阴至柔的阴。双方开始流行的时间也差不多,不得不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仿佛就是冥冥之中诞生的一对技术冤家,同时降临到了人间。


所以,大数据方法能够帮助商家获得一点优势,但是这个优势的上限并不高,当消费者意识到隐私保护,当产业内竞争加剧,当匿名交易进一步发展之后,大数据的优势还会进一步的下降,而消费者的权益会得到提高。


user avatar   richard-xu-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年Job Market上正好有一篇JMP讨论了这个问题:

Online Privacy and Information Disclosure by Consumers

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Shota Ichihashi。


如果顾客的注意力有成本(所以无法比较所有商品),同时企业利用的大数据技术能比顾客更了解顾客时,顾客是否有动力向企业提供自己的隐私?一方面,企业的大数据技术能够更好地向顾客展示适合他们的商品(以免去他们跑断腿之苦),但另一方面,顾客也承担了被价格歧视的风险。

作者假设,企业可以先选择是否“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在观察到企业的“承诺”后,顾客决定是否提供,以及提供多少隐私信息;随后,企业向顾客展示一件商品及价格,顾客决定买或不买。

如果企业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则商品的价格在顾客提供隐私信息之前就已经决定好并公开;反之,如果企业选择进行价格歧视,则企业在观察到顾客的隐私后才进行定价。

对于企业来说,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能够让顾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因此能够提供更适合顾客的商品,但是由于价格已经固定,利润也随之固定了;反之,不承诺的话,虽然可以进行价格歧视,但是由于顾客会相应地减少信息,企业在展示商品时有更更高的风险顾客不愿意购买。

在文章的设定下,作者得到了以下结论:

  1. 企业倾向于承诺不进行价格歧视,激励顾客提供更多隐私信息;
  2. 不进行价格歧视的行为降低了消费者剩余(因为企业在定价时不了解顾客的偏好,定价将会过高),如果允许顾客在企业选择是否价格歧视之前“承诺”透露多少隐私消息,反而能够提高消费者剩余。


作者的其中一个假设“不同商品的边际成本相同”我不太认同,这一假设保证了企业与顾客在“向顾客展示最适合的商品”(同时也是“最赚钱的商品”)这一点上有着共同利益(进而影响了其关于消费者福利的一些结论)——反之,如果商品的边际成本不同,就可能出现企业向顾客展示的并非是“最适合的商品”而是“最赚钱的商品”这种冲突

而如果我们总结一下本问题下的回答,可以注意到另一个现象:顾客的注意力成本不仅体现在他们无法比较充分多的商品,而只能关注一部分商品(作者用“企业只能展示一件商品”来表现了这种注意力成本),同时也体现在他们很难意识到企业正在进行价格歧视


我之前的回答中写到过:

Richard Xu:为什么经济发展程度相差很大的两个城市 麦当劳之类的连锁店物品没有差价其中有什么经济学原理?

5)fairness concerns:同一品牌不同店面的价格不同可能会导致消费者的差评,也就是说,如果我习惯了家门口某家店面的价格,到了另一个地方,我会预期该品牌的店面对于同一商品有相似的价格。
6)firm learning:最后一个解释是随着数据的累积,品牌正在学习如何根据弹性定价;然而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样的趋势,所以这一解释也被否定了。(现场有教授提到Amazon最近收购了Whole Foods,可以期待一下Amazon是否会采取弹性定价而非统一定价的方式)

在上述JMP当中,作者也写到:

This potentially explains why price discrimination by online sellers seems to be uncommon, which, empirically, has been puzzling.
(结论1)潜在地解释了“在线商家很少进行价格歧视”这一在实证上困扰了经济学家许久的现象

“大数据杀熟”并不算什么新鲜手段(三级价格歧视),也不是什么有趣的问题——相反,为什么商家不采取这一手段,是因为消费者会“惩罚”不公平的定价,还是因为商家希望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来提高利润,才是更让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8-5-12补充:很早以前,我就在一些回答里反复强调过,个人信息的泄露会威胁到用户人身安全。尤其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这种威胁是非常现实、迫在眉睫的。


然而无一例外,大家都觉得我是在危言耸听——简称扯淡。


近日空姐被顺风车司机奸杀案,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要有一大部分要归结到“个人信息泄露的恶果上”——当然,大多数人还是看不懂。


借用一副图片: codedump: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此类事件应如何避免?

再一副:helanmouse:如何看待空姐搭乘滴滴顺风车被杀害一事?此类事件应如何避免?


看出问题了吗?


想想吧。如果你妻子、你女儿被人挂了这么个标签,网上人人能看到。

那么,当她们在夜深人静的偏僻地点,通过网络打车时——夜深人静所以车少,地点偏僻所以正常做生意的人不会去——你觉得专程跑过去的,更可能是什么?


这是一个天然的筛选机制,确保你有更大几率遭遇不测

这就是个喝人血的模式。


只要不蠢不坏,稍微想想都该知道,打车APP这种玩意儿怎么可以和社交拉扯到一起!


现实生活中,哪怕在网上和人聊了一年两年,第一次线下见面还要事先做好充足准备呢——就这都还有多少因为见网友被奸被杀的。

这个应用帮你天天见网友。


你的生命,他的产品。


以下是原回答:


不被刀子割到就不知道疼。


业内人士声嘶力竭的喊了多少年的事了。我自己都经常因为给人科普“保护隐私的重要性”被人怼:我们小老百姓有啥怕人知道的!



这只是最为简单粗暴的一种。类似的手法多着呢:


1、根据地理位置定位,如果你附近商场少,那么就给你看到的商品加价

你周围商场少,那么你比价就不方便,生意搞黄的可能性就低;因此加价你也得买。

前好多年,美帝就有过“如果附近没有肯德基,就给用户显示更高的披萨价格”的案例。

类似的,如果发现你住在“富人区”,卖给你的东西不贵个两三五八成,对得起大数据吗。


2、根据你的消费记录,判断你是花的起钱的那种,那就给你加价

早就有很多这样的报道了,你们没看而已。


3、根据你以及你的朋友们使用搜索引擎搜索的词汇、时间、频率,判断你是“随便看看”还是“心里长草”甚至是“心急如焚”(比如家庭成员得急病之类),从而给你(以及你的整个社会关系圈)调整报价……


4、通过控制商品的可见性,引导你的消费选择

举例来说,我曾在某网商那里买电脑,根据CPU/显卡天梯图一个个算性价比;然后比较着比较着,发现自己能看到的商品越来越少了——以显卡为例,刚开始只列大牌子都十几页;后来哪怕取消全部搜索条件都只剩3~5页了。关掉浏览器也没用。

但是呢,这3~5页都是我倾向于购买的型号,价格也恰好在我的预期价位附近浮动。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商家根据我选中浏览、比较的各种产品型号等参数,知道了我的偏好和目标;然后只给看符合我意愿的。


看出问题了吗?


如果它根据这些分析,只给我展示那些价格相仿、但利润更大的;那么,当可资比较的商品不足时,我很可能就会受到不知不觉的引导,最终选中对我来说非最佳、但对它来说利润更高的。


举例来说,A品牌的1060要价XX元,B品牌的1050要价YY元,C品牌的1070要价ZZ元;我的期望是尽量上1070,但1050也能接受,视价格而定。

假设C品牌为了抢市场,它的1070仅比1060贵了一两百。所以,如果信息充分,那么我最终就会选中C的1070。

但,C知道自己的1070肯定会火,所以他给零售商的提成最少;所以,如果能把A或B的东西卖给我,商家就可以多赚几十块钱。

(以上仅为举例,和实际行情无关)



对商家来说,如果我一直盯着硬件市场看,那么肯定会直接搜C的1070,因为它性价比最高;既然我知道这个,它当然就只能拿出1070给我看了。


但,对其它任何不经常关注硬件行情的人来说,他必定不能直奔主题,而是试图借助“比价”之类动作去选出C——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国情下,它甚至还可以知道,我刚刚搜索过“天梯图”、甚至通过天梯图页面的广告插件或别的什么玩意儿知道我正在看“天梯图”!

它甚至都可能知道,我是否还打开着淘宝或者别的网页、以及我这些天都看过哪些!


于是,根据这些信息,它完全可以把C的1070藏起来不给我看,然后推荐另外一些性价比不是最好但给它带来的利润最高的;甚至给我临时提价。


换句话说,有能力的商家完全可以借助对你的操作的分析来引导你的消费,让你不知不觉的买一台电脑多花几百块钱。



综上,不要觉得关于你的、看似不起眼的信息泄露出去没什么。只要有心,从你身上多找点钱还是很容易的——而且你还发现不了。

杀熟,只是门槛最低最粗糙最容易被识破的一种罢了。


user avatar   biao-shi-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资本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老用户的“背叛成本”太高了。

就像三大运营商,为什么不给老用户办各种优惠套餐?你用了10年的一个手机号,会因为这点事情就换吗?想必不会,因为成本太高。要修改所有绑定手机号的账号、银行卡等等,还要通知所有人,电话号改了。面对这一通折腾,还是忍了吧。


如果是一家小店,老用户大概会获得各种福利,像小馆子给你加道菜之类的,这是情怀、是情感。

但是上升到大型企业的时候,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关系。

你想和他们讲情怀?不好意思,人家要挣钱。你的情怀不过就是人家数据库里的冰冷冷的数据。


说起来,我去年星爸爸200颗星,到年底连封感谢信都没有。

有些大公司,就算金钱至上,也得包装成有情怀的样子吧?否则置品牌调性于何地?


我这有多个行业的引流方案,比如教育培训、电商、餐厅、服装、健身房、医疗等等,
在公众号镖狮营销课堂(id:woyaobiaoshi )中,回复“方案”,即可获得100份经典营销方案。也可以加我个人微信号(biaoshi555)。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看了其他答案和评论,我把大家反映比较多的几个App列出来。

  1. “携X”————旅行
  2. “T票票”————电影
  3. “didi”————打车

以前下载过一个APP叫做“XX管家”,用起来比12306好用。有一次我买深圳到武汉的火车票,上面显示票很紧张,买了好几次都没有买到。然后它提示我,加30元可以抢票,我犹豫了一下。然后我打开12306,结果尼玛还有100多张票,车票很充足。


还有个app"去X儿“,我一直在上面买机票和订酒店。上次订了个宾馆价格是168,由于行程改变,我打算退了再订一个。结果我一搜原来我订的宾馆价格变成了148,当时我也贪心就赶紧退了,准备重新订。结果出来的价格让我震惊,变成了188。然后果断卸载。


后来我在网上订酒店,都用五六个APP,作对比。


user avatar   summerea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有个很邪恶的想法。

老年人敢于闹事、犯罪,更多是有恃无恐,因为国家有政策老人犯罪从轻一类的。

同时罚老人的款他们也很可能不交。

但是大部分老人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养老保险啊,治病考什么?医保啊。

罚款不交,停养老金,停医保啊。

老人犯罪处罚从轻是可以啊,折现啊。

有老人犯罪,从轻处罚,但一年刑期按照一万人民币标准来抵。

什么时候交清罚金什么时候恢复社保医保。

违法行为不够入刑的也没问题啊,一样罚款。每次500、1000块的,不交清罚款就不发养老金、停医保。

不配合警察执法?无所谓啊,警察不需要他们配合,直接通知社保中心就行。他们下个月发现养老金被停了的时候会主动来找警察结案的。

让你拿钱出来难,毕竟不能去抄家;不给你打钱还难吗?老人胆子再大难道还敢去抢银行吗?

去闹社保中心?可以啊,数罪并罚,叠加罚款呗,有什么难的。

什么时候交清什么时候恢复。

要相信这帮大爷大妈的信息扩散能力,只要圈子里有一个人被停了半年一年的养老金,整个圈子很快就知道了,很快也就没人敢闹了。

这就叫攻其所必救,他们在乎什么就拿什么开刀。

一般这种坏老人都挺在乎钱的吧?

解决了坏老人问题,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保短缺。

一举两得。


ps:不用你们告诉我可行不可行,执行有多大困难。就是个突然冒出来的没仔细论证的想法而已。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人民日报》于 10 月 5 日发表的《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 
  如何看待七部门发文「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外卖送餐员考核要求」?会产生哪些影响? 
  中消协点名欧莱雅、薇诺娜虚假发货,物流不更新,客服机器人无法沟通,两品牌或将受到哪些处罚? 
  顺丰和京东,哪个更有前景?现在哪个更有实力? 
  支付宝这类私营大公司,获得大量公民的个人信息和数据以后,会否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造成危害? 
  如何看待网友发文爆料美团疑似杀熟,开通会员后配送费反而比非会员贵? 
  如何看待深圳针对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问题立法:违法者最高可重罚 5000 万? 
  我们真的那么需要隐私吗? 
  如何看待英国希思罗机场免税店存在的对中国顾客价格歧视的现象? 
  化工数据分析没有未来吗? 

前一个讨论
没有德行、神通和修为的道士还算是道士吗?
下一个讨论
怎么理解这句话“《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概括,不可混同于把阴阳解释为阴阳之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2024-05-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