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美国华裔民族荣誉感似乎比较低? 第1页

     

user avatar   liu-xue-sheng-ri-b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看最近这个事儿吧。美籍华裔女孩发推特说“我再也不想当华裔了!” 竟然获得38万个赞。


咋回事儿呢?我给你讲讲:


有这样一个女生,她从8岁开始,就告诉自己:“不要当华裔......


17年后,她哭着告诉曾经的自己——


“金伯莉·任,你应该庆幸你是一名华裔”!





这是一名美籍华裔女子的成长故事,她将自己8岁到25岁的人生浓缩成了8条推文,最终获得了近12万的转发,38万的点赞。


从因为种族身份自我厌弃,到接受自己的血统,爱上自己的母国,她花了17年的时间。




图源:Twitter


这位就是今天的故事主人公——金伯莉·任,来自纽约,是美国新闻网站《赫芬顿邮报》亚洲之声的编辑。





当地时间8月18日,金伯莉在Twitter上发了一条推文——




图源:Twitter


今年你8岁,正在读三年级,班上点了中餐外卖,你的父亲是送餐员。

你很高兴在学校看到你的爸爸,因为他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可是别的小朋友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你爸爸不酷,开始嘲笑你的爸爸,模仿他的口音。

于是,你不想再当华裔了。


这条推文一经发出,迅速在网络传播起来,引发了热议。


金伯莉也趁着这股讨论浪潮,连发8条,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图源:Twitter

你9岁了,你参加一个芭蕾舞夏令营,有人告诉你,有一个女孩讨厌你,因为她觉得你的眼睛的形状很丑。

你找不到词汇来描述,为什么这件事令你很受伤,只是,自那以后,你开始讨厌你的亚洲面孔。

你不想再当华裔了。




图源:Twitter


16岁那年的万圣节,班上两名学生扮成了亚洲游客,他们把上下眼皮粘在一起,做成眯眯眼的样子,脖子上挂着相机,做着剪刀手的造型,你觉得很不舒服。

然而,当老师询问你,是否觉得被冒犯时,你的回答是——没有。




图源:Twitter


你不想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爱生气的人,于是你逼着自己和周围的人一起笑。

你不想再当华裔了。




图源:Twitter


17岁那年,你上大学了,在那里,你遇到了其他亚裔,他们身上有着你从没有过的骄傲。

你认识的一个男孩问了你两个问题:

为什么不说你的母语?
为什么你最喜欢的食物是奶酪而不是小笼包?

你说你们家的生活的方式不是那样。




图源:Twitter


但其实你知道,从很久以前开始,你一直在抵制你的文化,你拒绝说中文,你曾经说过你妈妈做的食物“恶心”,你一直在自己欺骗自己。

你突然想通了,你想要重新找回那些曾经令你无比厌恶的东西,找回那些与你种族文化相关的东西。

第一次,你想做一名华裔。




图源:Twitter


20岁那年,你已经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去学习自己的文化,你将自己的中文姓氏纹在了自己的身上,它将永远存在。

再也没有人能令你产生过去那种感受,你爱上华裔这个身份。




图源:Twitter


25岁那年,你看了一部全是亚洲演员的电影,因为一些原因,你哭得不能自已。

你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好莱坞电影,里面的每一个亚裔演员都很出色。

你为自己是一名华裔而感到无比开心。





就是这样8条推文,这样简单纯粹的文字,引起了38万网友的共鸣,他们纷纷在下面留言,分享自己的“孤独故事”。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同样的故事,曾经在不同的人身上,不断重演着......


有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拒绝接受母国文化,最终造成一辈子的遗憾——


@Neena Hingorani是半个印度人,7岁的Neena没有朋友,因为她是印度人,其他小朋友被禁止和Neena玩。

在Neena5年级的时候,一个男孩要求她回自己的国家,不准待在美国。甚至Neena的白人奶奶也诅咒Neena的印度祖父母,未来会下地狱。

和金伯莉的遭遇相同,Neena也排斥印度,她总是告诉自己的父亲,不想去印度,不喜欢印度菜,更不喜欢印度文化。

2017年,Neena的祖父过世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在难过,因为他以为自己疼爱的孙女不喜欢印度,不喜欢自己。




图源:网络


有人因为中学时的不愉快经历,从此“不说中文”——


时间倒回到@Anlynia读中学的时候,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An吃完了午餐,正在和自己的亚裔美国朋友聊天,他们说着熟悉的母语,用中文交流,这时候,一群外国女生走了过来,她们不停的骚扰@An和她的亚裔朋友,让她们说中文。

在那一刻,@An第一次觉得,当一名华裔是如此的尴尬。

从那天之后,@An几乎不说中文了,渐渐地,她和自己的亚裔朋友断了联系。

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特殊”,@An转学去了亚裔更多的高中。她努力的模仿美国人,想要表现的不那么“亚裔”,汉语成为了@An的禁忌。




图源:网络


有人厌恶自己的中文名字,为了活得“更美国”,选择改名——


小时候@gonglei89经常被欺负,同龄的小伙伴都不愿意和@Lei玩耍,甚至故意叫错他的名字,做出种种挑衅行为。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国”,不被本地人排斥,@Lei选择抛弃自己的中文名字,他央求父母给自己改名。

父母答应了,@Lei如愿了,可是他并没有开心。

当他看到更改名字的书面确认文件时,他被一种浓浓的羞耻感包围,他第一次觉得,自己错了,错得离谱。

最终@Lei放弃了改名,他选择继续使用自己的中文名字。




图源:网络


在金伯莉推文下数以万记的评论中,有人在埋怨自己的亚裔父母埋怨自己的“异族血统”,有人在控诉,指责当年那些“欺辱”过自己的同学,也有人,在为当年的轻狂行为道歉


但还有人,他们努力做出改变,试图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她们承认并接受自己的不同,尝试去推广自己的文化——


@ArthinaRt是一名泰米尔斯里兰卡籍加拿大人,即使现在已经长大了,她还是没办法完全接受自己的棕色头发。

小时候的@Ar总是会带咖喱到学校当午饭,然后成为班上最为“尴尬”的存在。

同学们觉得@Ar的食物很另类,和美国食物完全不一样,而@Ar眉间的黑色Bindi(印度教女士眉心饰记),身上那代表着印度教的宗教服饰,更是令@Ar成为众人的目光所在,不过不是惊艳,不是好奇,更多的是审视,是拒绝。

一切就像是魔咒一样,周而复始的重复......

同样的遭遇,@Ar的母亲也曾经历。Ar妈妈刚来到加拿大时,只有18岁,同样被孤立,被嘲笑。

但这一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Ar的母亲,决定做出一点小改变。

她主动联系@Ar的小学校长,希望能在放学之后,给学校的孩子上一堂课,带领他们认识学习斯里兰卡的语言和文化。

在妈妈的课上,@Ar第一次看到了白人女孩的身影,就是从那一刻起,@Ar不再为自己的头发,自己的眉心饰记感到尴尬或是别扭,她第一次接受自己的“不同”。




图源:网络


大多数的外来族裔,在美国,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一些嘲笑甚至是“霸凌”,但不同的是,经过种种的“孤独故事”之后,每个人的选择。


有人选择告别自己的“种族”,伪装成一名地道的美国人;


有的人厌恶身上的“异族血统”,变得敏感多疑,被仇恨支配,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还有一种人,选择迎难而上,将这些“孤独故事”变成一个个的好笑段子,最终征服万千美国人…….





欧阳万成(Jimmy O. Yang)——美国知名喜剧演员脱口秀主持人。


同样的“孤独故事”之下,他选择了另一种活法......




图源:Ins,欧阳万成


没有人知道,欧阳万成13岁刚到美国的时候,完全不会说英语。


为了学习“地道的英语”,欧阳万成闹过不少笑话——


跟着电视台练习英语,结果发现自己看的是西班牙语电视台;


看到一档“饶舌节目”,自己也跟着上面的Rapper说话,结果差点被骂,蜜汁尴尬不已。





他也曾经被羞辱,对方是一名只会说“Mexico,Korean,tomorrow”这3个英文单词的墨西哥人。


他曾经努力的做一个“美国人”,每周去看橄榄球,去参加很多的派对,打棒球,和白人女生约会等等。


最后,他发现,他依然无法从内心觉得自己“美国”。




图源:Ins,欧阳万成


但那又怎样呢?


欧阳依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许多美国人都无法达到的成就,如今的欧阳万成,可以在美式英语、黑人口音式英语和中式英语中毫无障碍地切换;


他可以微笑着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种种“难过”,写成一个个段子,逗人开心。


作为一名“外来者”,他成功在美国出版了自己的新书;


参演了《破产姐妹》、《欢乐时光谋杀案》、《赤裸朱丽叶》、《摘金奇缘》等多部影视剧;


最近在北美大火的《疯狂的亚洲富豪》中,也有欧阳万成的身影,甚至被美媒戏称为“疯狂有钱的亚洲人”。




图源:网络,《疯狂的亚洲富豪》


成长环境中,我们都曾感到孤独、无助,而在外国的少数族裔,亚裔,华裔,留学生们,他们承受的,更是比我们多上数倍的艰难,会遭遇到更多的刁难与排斥


他们努力的融入美国,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像一个“真正的美国人”,但就像欧阳万成说的那样:

比起拼命追求美式生活,努力融入美国找到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才更加“美国”。

每一个到美国来生活的亚裔都面临过身份认同危机,但是值得铭记的是——

无论你是来自哪个民族,你都应该为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



欢迎我的其他的回答:


user avatar   zhou-kyl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作为华裔小学会因为妈妈带炒米被cafeteria里的同学嘲笑“your food stinks”
上高中家里管教严格,努力读书最后被白人同学疏远,别人一身肌肉女生追着捧,而你戴着眼镜干瘦干瘦的结果毕业的时候连prom date都找不到
上大学华裔又被各种政策性歧视
工作了你就得干最难的活,拿一组人里最低的工资,想往上走得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
一句话,华裔身份在西方国家是彻彻底底的负资产,除了给你带来歧视和麻烦以为什么用也没有
反过来看如果是个白人仰仗白人身份能在亚洲国家屁股一坐就easy girl蜂拥而至,一个本来的底层垃圾一到了中国就能轻松步入社会中上层,整天享受本地人围着转的生活,那么他一定会民族荣誉感爆棚的

想象一下,一个在美国的华裔,一出门外面是活力四射的“My party, my rules and tonight Imma kissing you"的美国流行文化,可是因为华人身份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回了家面对的是遍地繁文缛节,死气沉沉的华人父母板着脸逼着读书,更有甚者,父母本身就是80年代逃出去的河上(shang读1声)派,你觉得他会对这个族裔背景哪怕产生一丝丝荣誉感吗


user avatar   liu-kai-94-14-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美国华裔以小资产阶级为主流,夹杂早期出国的一部分地主阶级和流氓无产者后代。

这部分人的认识局限性,注定了他们无法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真正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断。

他们往往会以为,只要和祖国划清界限,美国的主流社会就会接纳自己。

更何况这个祖国,还是个被妖魔化的,意识形态对立的国家。

于是他们不断想撕掉自己的标签,贡献出自己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宝,不断踩踏自己的同胞,只为钻进洋人的社交圈子里,哪怕做个奴才也够自己在同胞面前耀武扬威一把。

这种事,一点都不稀罕。

有把德皇画像迎进孔府的衍圣公。

有高喊:我是中国人,借机暗算志愿军的华裔兵痞。

还有今天大大小小的公知大V。

问题是,折腾了这百十年,人家真心搭理你吗?


user avatar   xin-xi-lan-joh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仅仅是美国,应该说是所有其他国家定居的华人里都有这类情况。

但,那种从小生在国外,长在国外的就真的算了。

其一。奥克兰,我爸妈来看望我顺便旅游,我爸机场闲的没事跟一个20多岁的"中国"小伙子非常礼貌的搭讪。结果人家一脸嫌弃和划清界限,这小伙子用纯正国语回答说: "我不是中国人,我是澳洲人,你想干嘛? 我中文不怎么说的。"

然后扭头10分钟后,我看到这个澳洲人拿着自己的中国护照办理托运去了。

全程我爸和我两人,都是非常非常礼貌的。

如果不是在机场,而是在我老家当地小胡同里面,我能把那种sb吊起来打,真的。

其二。上学的时候教一家纯华人家庭的两个小孩钢琴,他们一家国籍全换了,两个孩子都是从出生都是国外长大,没怎么回国,但中文口语和内地小孩水平没有区别。我问你们想回中国玩吗? 中国的游乐场高级多了哦。答曰我们妈妈告诉我中国这个国家很危险,到处都是坏人。并且,这个妈妈后来语重心长地跟我聊天,说John啊你要好好努力,以后移民了要用最快的速度把中国护照换了,彻底脱离中国才是真的解放了。

其三。国外很多定居的孩子妈,的确,国外基本上小孩子上学全免费,外加一大堆福利,幼儿园小学确实不需要像国内那样挤破头,也不要找领导说好话抢名额。可是,国外教育质量如何? 澳洲新西兰只能说差,英美小城市可能一样差,首先校园设施基本上相当于中国2000年左右(杠精对此不准说话,比如洋人学校那些破桌子破玩具质量好之类的屁话),然后老师大约让小孩子天天玩,华裔孩子妈们很多都说西式教育这才是发挥人性,不像国内一大堆作业读死书。呵呵了,上个世纪,我国积贫积弱,条件不好,所以精外们说国外硬件好,现在国内硬件远超国外,又说教育不人性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反正中国无论如何都是差,毕竟全球西化了,教育理念嘛,西方人决定是否正确。呵呵呵呵。

其四。我微信找人私下换汇,认识一个嫁老外的大妈,就是那种专门在国际婚介找发达国家老外结婚的中国女性,因为结婚可以迅速拿绿卡,要求低速度快。基本上毫无爱情可言,相当于中国人去越南买老婆。换了汇再无交集,本来没什么,但,这个中国女性,每天朋友圈发链接文章小新闻,比如中国官员腐败,城管打人了,迫害老百姓了,哪里污染了,发完然后自己跟着痛斥一番中国,天天发,一天好几条,要么就是发本地一些优美的风光评论比中国多么多么好之类的,后来我实在受不了就拉黑她了。

其五。不管哪个西方国家,都保有大量的二手破车,90年代生产的也有很多。华人大多也开几万人民币的汽车,洋人开破车的就更多了,然后一部分华裔会看不起国内开几十万上百万汽车的富人。他们会告诉你,国内那些人是土鳖,在国外,我们先进思想大约是,汽车只是代步工具,没必要买那么好的,老外都开几千刀的车,没人买豪车,开90年代的破车我们是物尽其用,开的是情怀。然而事实是,老外真的没钱买好车,新车都很少能有买得起的,而只要是有钱的洋人,家里几乎都是豪车。杠精绕道。

二战时期的台湾中国人以及内地中国人,充当日伪军,甚至拿着日本护照,屠杀同胞,心理大约如斯。

奴性,亦大约如此。

至于民族荣誉感,真的不是造一颗原子弹就能提升的。这几年越来越意识到,光国家强大没用,关键是让老百姓人人丰衣足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民族荣誉感。硕导当年对我说了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总有人为家乡发达的高楼,大厦,基建,高密度豪华汽车量和满街的奢侈品牌感到自豪,但是他们好像忘了那些纸醉金迷的商品,他们一次也消费不起,全都是为有钱人准备的。所以,中国人想要挺起腰板,就首先要实现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

哦对了,不要再买新西兰澳洲的婴儿奶粉了,质量真的不好,之前国内正规机构检测全部澳洲品牌不合格,上了新闻,只是中国人不相信。

发个视频轻松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00745720323796992

user avatar   hua-min-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喷子来了,大家看好:

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

美国华裔不知道什么是“帝国红利”么?


他们日日想,夜夜想,盼着自己母国完蛋...

这该是何等的脑残...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母国衰败如同娘家中落,对这些身在异国的人有何好处呢?

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食物链(鄙视链),由于工业革命的缘故,欧洲白人傲视群雄,当今世界的各种标准 上到化学公式 下到 穿衣审美 通通以白人为准。

而弱势的如东亚地区则因为近代以来竞争的一连串失利,长期受自卑情绪左右,因此诞生了一大批跪久了站不起来的人。

在西风东渐,日趋平衡的今天,虽然有润公等先辈的努力,可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大多数人依然还没反应过来,这个世界已经变了,中国正在回归自己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地位。

按我一位俄罗斯朋友的话说:

“中国是个迷你的世界,管理这个迷你世界的经验很重要。”

开头我提到了“帝国红利”,说的就是今天中国崛起给华人带来的巨大福利:

一个强大的、独立自主的中国不单单惠及居住在中国的人,更是惠及华人乃至亚裔的...

回归正题,人种问题在美国这个“熔炉”里是最核心的问题,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是啥态度?华裔自己又是啥态度?

说实话,这怪不得别人,看看华裔市长的所作所为,他的言论,他的自白...

啧啧啧...

华裔出身的政客的态度称其为自轻自贱都不为过、露骨的逆向民族主义倾向(美其名曰是融入主流社会)...


姑且将其视为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中国人实用主义的哲学以及入乡随俗的固有态度吧...


政客尚且如此,唐人街里各种丑态百出的嘴脸就不必我多说了,像这样颓废者被白人歧视乃至被黑墨绿的各种小动作折磨,有啥奇怪的呢?


user avatar   yang-huai-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卖了一支股票,总希望它继续跌


user avatar   lea-liu-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华裔其实分好几个群体的。

  • 最老一批追溯到清中清末民国被骗来修铁路,淘金和逃难出来的。这一批人后来回国的回国,孤老的孤老,融入的融入,到现在已经难寻踪迹。况且当年出来的时候,连民族国家这种概念都还没成型呢,所以也就无从谈起荣誉感了。
  • 这一类人到了现代仍然有延续:我国沿海一些贫穷地方至今有把人口贩卖到美国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难民”(参见文章洛胭:闽南人重男轻女吗?)。这一批人是很可怜的。他们文化不高,语言不通,大多在中华街打黑工。他们是“消失的人群”,既不为中国人,也不为美国人所知。所以他们的声音很难形成力量。
    他们中的女孩子可能会被其他华人,东南亚人或美国人娶进门做老妈子一样的母亲,除了生孩子和做家务,不被允许参与家庭事务。在教育子女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因此孩子能继承到她们民族荣誉感的希望也不大。
  • 第三种是[为防和谐就不展开了]的人群,这种他能有荣誉感才奇怪了。
  • 第四种是在国内生活一般或仅仅小康,因为艳羡米国生活,拖家带口甚至政治庇护移民过来的人。这一批人民族荣誉感还可以,有些很强,但也有些的强烈程度跟他们在美国的得意程度成反比。
  • 第五种是各个时期家境比较好,或者个人才华突出而来留学/就业直至留下的人。以及4里面受过良好教育的部分和他们的后代(123这种家庭,后代的地位可能会提高,但很难继承到民族荣誉感)。这批人也许会有相对清醒而理智的民族荣誉感,看上去似乎很有希望。然而,他们在美国华人中,是根基最弱的一批,大多在美国只有一到两代。而且因为自身条件好,留美回国都能有不错的发展(有些甚至回国发展更好),所以这批人选择回国的也为数不少。从美国华人的视角来看,这批人正在而且将会一直流失,很难形成稳定的政治力量。再加上即使留在美国,这批人也往往只满足于拿到绿卡,入籍的兴趣不大,政治上是没有话语权的(绿卡人士没有投票权)。

以上这五类人,其实前四类才是美籍华人的主体。我们在国内谈“华侨”两字经常自带光环,以为他们都是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其实所谓的华侨,比较少是钱学森杨振宁,多是这前几类人。他们的民族荣誉感么.....就真的有点难说了。也许后两类人里可能会有民族荣誉感比较强的个体,但除了其中一些比较风光的人,他们在美国华人中总体来说是最弱势的。

这几类人,你别说在美国了,在国内都是阶级差异巨大,屁股位置差异巨大,假如接触了都难免吵架的群体。更别说指望他们在异国他乡形成同盟了。

所以民族认同感这种东西,与其说是基于国籍,不如说是基于阶级的。

不少国内人群看到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受害了,也是先看看这个人富有不富有,假如这个人比较富,那么不少人“幸灾乐祸于富人倒霉”的情绪,比“痛心同胞受害”,发生的更早。这就是典型的阶级认同走在民族认同之前的表现。而这种心理,自然也有可能在出国人群中延续。

所以你但凡看到什么群体,什么民族或者什么国家,心很齐,凝聚力很强,这个群体八成阶级差异不大,生活背景也差异不多。不然贫富差距一大,阶级矛盾一突出,即使强大如美国,凝聚力也是分分钟碎给你看。“我的美国不是你的美国”了。

而美国华裔/华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各个群体之间阶级和背景差异特别大。

这一点,本楼:猪哥靓:为什么美国华裔民族荣誉感似乎比较低?zhihu.com/question/2687 的回答也有涉及到。


他们因为截然不同的理由出国,出国时的中国国情也完全不一样,自然会导致他们对中国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有的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抽着大烟梳着辫子的中国;有的人心目中,中国是一个穷凶极恶,对他们伸出爪牙的中国;有的人心目中是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百废待兴的中国;也有的人心目中是个蓄势待发,不容小觑的中国。


为什么隔壁三哥那边看上去就团结一些,是因为我们能见到的三哥群体中,移民质量和阶级确实更整齐一些。他们即使有贫苦人士出国,我们也多半接触不到。我们能基接触到的印度人中,中上流人士比较多。再加上对于他们的中上流人士来说,留在美国是绝对优于留在印度的选择,假如他们在美国混不下去,回到印度,就意味着个人发展历程上“绝对的倒退”。所以他们在美能团结,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相近阶层的,而且又有同一个坚定的信念:留在美国,自然不用花什么时间去建立认同了。抱团取暖,互相扶持,结伴钻营都是本能罢了。可以说,他们团结是挺团结的,但这个团结有很强的利益驱动味道在里面,至于能不能提到“民族荣誉”的层次来说,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个现象目前也普遍发生于台湾华人群中。台湾华人的团结力和留美意志都相较大陆华人更强,也有类似的原因。


然后题主提到的这种在美二代,为何华裔的就不如日俄裔的荣誉感强,也是基于上面的情况的。

首先还是要说一下,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如果只是直觉上觉得日俄后裔似乎更有民族荣誉感,这个结论并不一定就靠谱。因为我们大概率不能真正融入他们的圈子,也不真的了解他们的历史政治,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看不到他们真实的民族认同现状。就像前面说的,我们能看到自己人中的各个阶级,形形色色的人,但我们有很大概率只能接触到别人的某一个阶级,某一个群体。所以我们看到的别人就总是很“整齐”的。也许他们内部也会有阶级矛盾,也有认同危机,但这些东西不一定为我们所知。
比如本楼:解咒:为什么美国华裔民族荣誉感似乎比较低?,就提到了这类情况。

俄国人的话,还有一个不一样的因素,俄国人也是白种人,和美国人的融入难度当然要小。这就像大陆人去台湾发展,虽然两边政治环境存在对立,但肯定还是会少些身份纠结,反正同根同源同种嘛。中国人去日本发展,虽然语言文化要适应,但时间长了也是可以”以假乱真“的,容易被对方当成”自己人“,这个道理放到俄国人身上也是一样的。
不管我们再怎么不愿意承认,肤色和人种问题一定会影响移民和融入。假如新移民真的能做到看上去和本地人一样,那么他们通过抛弃自己的东西去做到“完全融入”还有一定可可行性。但对于外观就有巨大差异的种族,这条路是很难走通的。

日本人的话就我可见范围内,移民的层次确实都还不错,当然这个问题仍然是那样,层次不好的日本移民也许我们也接触不到。再加上日本当初暴买全世界的辉煌历史,虽然后来被美国贸易战搞残,但美国人其实对日本人、日本文化还是有一定的敬畏和重视的,因此日本人留美,受歧视状况较少,自信危机也较少。

现在在美国,日餐、日产、日本武术、日本风情都是“高端”或者“时髦”的代名。托日餐遍地的福,白人不会用筷子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电影游戏什么的也都很热衷于插入一个忍者、艺伎或者高达来提升逼格。美国青少年哈起日来有时候比中国人更甚。毕竟,我们的视频网站下还不会轻易出现"日本的就是最棒的!“这种留言吧? 但油管上不少日本MV,动画下都能看到米国青少年疯狂给日本打Call呢!

但与之相映成趣的是,日本移民的数量这些年在逐渐减少。许多日本人已经非常坚定的认为住在日本比住在海外要舒服的多了。因此日本的移民潮可以说是在回退的。一个美国Weeb(狂热哈日的美国宅男)想抓一个日本人做朋友,有时候还不是那么容易呢。

所以,日本可以说是亚裔里的一个特例。他们甚至不是在融入美国,而是美国人在想办法和他们融合。


而中国不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我们是黄种人,人种不同,无法靠一身皮肤获得认同感。我们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抬不起头的历史,也没有辉煌的国力加持。我们因为种种原因,移民海外的人中有很多是在国内的发展受到了挫折而出去的。虽然在海外能改善生活条件,但自信和荣誉感这个东西,并不是换一个更好的环境,就能轻易改善的。



说到这里要打个岔,大家应该都能发现一点,就是父母的威信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认同、自尊、自信,很多时候都是源于父母的认同、自尊和自信。

我们都听说过不少家长长得不好看、穿的不好看、做的工作不光彩,身有残疾,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抬不起头,惨遭自己孩子嫌弃的故事吧?比如《绝命毒师》里的小白,一开始就不太看得上那个懦弱絮叨中年危机的老白,而是把敬畏感转而投向自己更强壮骁勇的姨夫。甚至他有点抗拒别人管自己叫小沃尔特,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叫“弗林”。幼儿和青少年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因为血缘关系而尊敬父母的,他们需要父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示强大,可靠,自信,足以保护他们和成为他们的楷模,这是青少年本能的心理需求。假如这个心理需求在自己父母那里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把目光投向别处。

这个问题在海外华人家庭也一样有所体现。因为孩子的外部环境(西方社会)和自己的内部环境(东方家庭)差异巨大。假如这个内部环境还明显弱势于外部环境,为外部环境挤压,年幼的孩子很容易承受不住这个压力,从而倾向于去盲目迎合外部环境,以寻求归属感、安全感和自信。这就很容易产生抛弃自我,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情况,这是很多海外华人身份认同问题的根源

这个问题假如发生在中国,父母仅仅因为长得不好看、穿的不好看、做的工作不光彩,身有残疾而不幸遭到孩子的嫌弃的话,那么被嫌弃的也许仅仅是父母,而不会牵连到民族问题,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渠道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所以父母只代表父母他们自己。但发生在海外出生的ABC身上,就很容易演变成对父母背后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的嫌弃。因为对于海外成长的华人来说,他们没有其他途径,只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成长环境可以成为认识自己的民族、身份的通道。假如这狭窄的通道给他们呈现的不是一个正面的印象,外部环境也不会修正这个印象(甚至变本加厉去扭曲和丑化这个印象),那么他们对父母背后的文化的认知就容易以偏概全,从而扭曲。

就我在美国观察的经历来看,上一代的自尊心会直接影响后代的民族自尊心。假如父母在海外混的比较体面,有地位,受人尊敬,没有因为身份地位而受过太多委屈的话,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就会比较完整。他们的孩子也一般会比较自信,受到民族问题影响时也比较容易排解。
这种家庭有些甚至还会带孩子在中美两国都接受教育,孩子对中美两边的认知都能比较完整,中英文都能学的比较好。和父母的关系也比较融洽,能做到理解和尊敬父母的文化背景,和当地人的关系也能有比较好的处理。
原因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内部环境(家庭)足够坚挺,没有比外部差太多,孩子自然愿意信赖自己的原生家庭和文化,将之作为内心的依托。而这样的人因为通晓两国文化和语言,见多识广,教养良好,也不容易盲从,看上去更加自信,其实是会让美国人更加敬畏的,不会轻易被轻视。

但假如父母本身地位较低,来美国后不是非常如意,过去基于熟人关系建立起来的稳定环境被打散,漂泊无依。甚至有些语言还不通,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明显与当地人隔绝。各位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这样家庭的孩子,出门看到的是缤纷多彩的西方社会,膀大腰圆的伙伴同学,回家看到的是渺小封闭,一点也不cool的原生家庭 ,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所以,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些家庭的年轻人就很容易叛逆,看不上自己的祖辈,进而看不上自己的祖籍,特别忙着挤进西方人的文化和圈子了。
这种家庭的年轻人很多藐视中国文化,拒绝学中文,拒绝和父母用中文说话,拒绝参与父母的家庭聚会,甚至长大后和父母老死不相往来的都有。(我身边就有这样的华人家庭,只会讲英语的儿子自己单飞,和家里失联多年,杳无音讯)
但又因为他们漂离了自己的身份,骨子里缺乏自信,再加上一身黄皮肤,自然也不会被当地的圈子看上。这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纠结的香蕉人”。

如果你问我以上这两种华人家庭和他们的孩子,哪种比较多,我可能要告诉你一个不幸的事实:第二种比较多。这也是和之前我说的移民群体的成分有关。真正能为ABC提供比较良好的认同基础的家庭,相对来说是少数派。

所以,为何有些传闻说美国出生的ABC有时反而不如留学生,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ABC的成长环境可能只是比假如他们在国内好,但真的不一定比留学生好。只不过ABC成长在国外,总让人觉得他们有光环,其实他们的有可能来自上述几种家庭中的任意一种,不见得一定比我们的留学生更强。




所以一言以蔽之,在国内没能成功解决自信和认同问题的人,来了这边一样要补这一课,不然认同危机仍然会遗留给下一代。只不过父母辈的认同危机基于原生社会,而孩子就变成了基于异国他乡了。


中国有大量贫弱人群移民美国的历史,不少人其实是在国内就没能成功构建起认同感的人群,所以遗留下来的认同危机看上去似乎特别多。

当然,这些人会这样不能说是他们的错,在这里分析他们,也不是为了diss他们,这只是我们那段令人伤痛的历史的又一个反射面罢了。自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国民心理的一个基本面,只希望中国人能早日摆脱这个阴霾。

我也不希望这个楼里全部都是说海外华人和华裔“抛了一支股票就希望它跌”“人家都是美国人了谈什么民族认同”之类,纯粹是武断下结论,没有任何分析和思考的说法。这样的说法,除了发泄自己的戾气,贩卖自己的仇恨和偏见以外,又能有什么用? 他们的人生历程中确实有些可怜而可悲的地方,但这样的可怜可悲,难道留在国内的人就不会经历? 国家不强,穷根就会种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它只是会以不同的形式长出来罢了。


新一代移民随着国家富强,认同危机其实会慢慢好转,但新一代移民普遍都还根基比较弱,甚至不选择留美。所以真正能建立起完善的自尊心和认同感的那一批海外华人,在数量上并没有形成规模。

建议那些想靠移民改变自己的境遇和后代境遇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能力和心理建设。记住:一旦出国,你的家庭就不再是只代表你的家庭了,它在孩子眼里代表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不要以为本来自己不够好,后来移民了,拥有了好山好水就万事大吉。移民也许能改变物质条件,但改变不了内心和社会地位。假如自己没有挣到足够的体面和自尊,后代仍然在这边要受到认同危机的诅咒,一样不会拥有真正的自信,融入这边的生活。

我个人其实一直以来都认为民族啊、国家啊这些概念,在人类发展的尺度上,有朝一日都是会被淘汰的。但显然,现在还不是淘汰它们的时候。抛弃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概念,现在还为时太早。而融入异乡这事说起来挺缥缈,但绝对不是放弃自己的认同就能无障碍融入的。有时候,适当地有点自己的主心,反而还更容易让人接受,让人尊敬。

能够在海外环境里教育出适应性良好,民族荣誉感完整的后代的家庭,都是父母自己本身就拥有强大的自尊做基础的家庭。只有自己体面自信了了,后代才能真正地体面自信,这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样的。


附:如果感兴趣去这方面的问题,推荐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找一本挺老的书,叫《成长1+1》。这本书虽然看上去有点类似《哈佛女孩刘亦婷》,也是教育主题,介绍怎么把孩子送进哈佛的书。但这本书很实在的地方是,它是从父亲王伯庆和女儿Kate的双重视角来讲述的。可能就是因为没把“哈佛”两字写在书名里吧,所以知名度没有刘亦婷高。

这本书的主角Kate就是一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孩子。她五岁来到美国,基本是在纯美式的环境下成长的,中文会说但不太会写,这本书她的部分是她用英文写作后翻译的。她的父亲是知名作家,又懂教育学,非常懂得和她沟通和交谈的技巧。所以我们在她身上就绝少看到什么认同障碍。她懂得美国的各种流行文化,满嘴美式流行语,还参加选美。但是从来不盲从,坚持当自己好好学习的亚裔Nerd,从不在意同学贴在她身上的“书呆子”的标签。她认真考试、热心参加课外活动,积极思考社会和文化大事,在大学申请上一路绿灯。展现了一个充分利用自己的优越环境成长,阳光自信的华裔年轻人形象。
我觉得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如何教育在异国文化长大的孩子的思路,而且对他们的想法,处境有很多的展现。父女俩的语言也很活泼,充满了幽默和嘈点,读起来挺轻松的。同时,这也是一本了解美国大学申请和大学教育的好书。

书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刻,就是Kate一开始也不了解中国,她眼中的中国,只是一个“可以用值钱的美元买盗版光碟”的地方。后来父亲带她回到四川的老家,看到了破旧的卫生所和公共汽车,也看到了勤劳质朴的家人,亲身参与了当地人的活动,才慢慢对这个祖辈曾经生息和奋斗过的土地有了真实的感触。后来她参加学校活动,写的论文,都一直在以“如何构建两国人民理解的桥梁”为主题。可以说借助这个经历,她完成了对自己世界观的重新构建,对文化、国籍和身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是通过这段独特的心路历程,她具备了自己人格上的闪光点,也打动了哈佛的招生老师。


user avatar   weilinc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了美国也有一段时间了,发现这边的很多华人,尤其是老移民,总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是恨不得中国早日完蛋。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是历史造成的。

中国20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 经济和生活水平以及政治因素老实讲实在是比美国差好多,那时候出国的人过着比大陆人更好的生活,真是超有优越感,就像天上的神仙儿。当然的,这些移民很多都因为英语水平不好没有融入美国白人主流社会,仍然在中国城一直吊着,但总的来说还是比你大陆人强多了。所以脑海里自然形成一个我称之为 "老华侨不等式"的概念, 即 大陆人<老华侨<白人。

殊不知时代在变化,如今中国经济腾飞,生活水平大有赶超美国的势头。这样的环境下,这些老移民眼看一些中国的亲戚生活状况有些比自己还好(自己还没得退休,反倒中国的大妈一早就不用工作好不快活),就有一种"难道我做错决定"的感觉。你也知道,失去优越感的感觉并不好,所以说,希望中国人扑街,那样自己就仍然比他们生活得好,就仍然是"高级人"。

我曾在一个典型的美国中餐馆暑假打工,那个老板娘(也是大陆来的)看见一些中国人平时点菜少点,每次都在人家走后破口大骂:"你这些死人中国鬼呀,那么穷就别出来吃啦"。 然后有时白人来光顾,哇那个脸好像会放光一样,比哈士奇看见主人还要高兴,然后用自己来了20年仍然蹩脚的英语来招呼他们。

我也有很多来了美国几十年的亲戚。我记得很多时候我在他们面前说中国的好,他们就面无表情,然后不接你话,或者说 "哦,那样啊,其实都没什么啦"。每一次一说起一些中国不好的事, 哇, 那双眼却突然炯炯有神起来,参加到热烈的讨论里头, "那个谁谁谁贪污了多少然后不也来美国啦!" "哎哟, 都不敢回中国啦,那个空气我吸几下还不头晕?会致癌的啦哎呀" 有一次还问我, "哇 你夏天回广州还不热死啊,都没有空调" 去你妹的,你才热死。

这样的思考当然会让他们自己舒服很多,当然的,这样自然也把自己和中国人划清界限了。连界限都划清了,你认为还会存在任何的民族荣耀感吗?


user avatar   song-xiu-l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十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跑到美国的华人,完美错过了中国发展的黄金高速期,这一波人里边相当一部分群体的心态是很有问题的。

三十年前,在美国刷盘子开锁搞装修都比国内的高级干部赚得还多,开的车住的房比高级干部还好,更不用提那些普通人了。

三十年后,在美国还是在中餐开锁装修之类的行业挣辛苦钱,有了身份以后第二代拼了命上个州立或者本地私校,结果国内各行各业的人来美国的越来越多,这群人不仅大手大脚花钱,还嫌弃美国像个农村或者老城市脏兮兮之类的,他们的孩子在美国念最好的学校,还有钱四处去浪,甚至当年某个在国内远不如自己的亲戚/老乡/朋友/同事/仇人现在都混得比自己强一百倍。

心态不爆炸确实挺难的。


user avatar   zhang-albert-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50岁,丈夫03年意外过世,自己带儿子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业务优秀,职称也评下来了,目前做行政。在帝都,工资不高,再带个儿子,压力还是蛮大的。曾经数年,周末在外面兼职,直到儿子工作。目前一大一小两套房,大房子和车都给儿子,自己去住上班更远小房子。总之,做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一切。

工作上并不开心,我应该是个业务型,不适合行政,每天各种瞎忙,也没什么成就感。

至于想什么,感觉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攒钱给儿子结婚,自己熬到退休,那时经济压力就小了。

我的诗和原方,就是退休后能去四处走走,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好的生命质量。至于再婚,已经不抱希望,过往的经历让我清醒了,有的男人一听说你是儿子,连面都不想见。交往过的,有的对我各种算计。好容易遇到不算计的,却出轨……呵呵,而我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即使有时候一个人很孤独,也不想将就。

原本不信命的我,现在信了,任凭命运安排吧!




     

相关话题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 
  境外求学时遇老师公然诋毁、侮辱大陆,如何反驳? 
  中国为什么禁枪? 
  美国可能采取哪些手段扼制中国崛起? 
  如何在千年尺度下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为什么在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地位很高? 
  一些人说古代的中国文明一直落后于西方,怎么反驳这种观点? 
  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吗? 
  苏联作为新中国的老师,对中国的教育水平合格吗? 
  为什么严嵩和徐阶同是贪官,评价会差的这么远? 

前一个讨论
网牛说的阴沉木都是真的吗?出土就是几吨,何为阴沉木?
下一个讨论
这件是和田碧玉吗?





© 2024-10-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0-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