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实话,别看我天天黑好莱坞,但是好莱坞的整体水平还是高的,特别是在特效、镜头、气氛、音乐、台词上,还是世界一流水平。
好莱坞最严重的问题是——故事讲不好了,或者说,是故事讲烂了。以至于无论多么花里胡哨的特效、设定、情节,到头来指向的都是千篇一律的故事,老掉牙的价值观……这让观众看腻了。
如今的美式电影,已经到了你只要看了开头,或者说你只要看了中间一段,你就能猜到结尾的地步……这不是因为观众都是大聪明,而是因美国导演编剧们实在太懒了,写故事都能写出“路径依赖”。
你仔细把美国所有最出色的电影拿出来一部一部看,其实也逃不掉这个模式,《十二怒汉》、《拯救大兵瑞恩》、《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美丽心灵》、《追梦赤子心》、《楚门的世界》……虽然故事不同、人物不同,但最后讲的都是“相信你内心的力量”。
包括美国电影中的“批判精神”,从长久来看,实际上也沦为了一种高级的“奶头乐”,让精神美国人颅内高潮而已。
举个例子,我喜欢的一部好莱坞电影,是金凯瑞演的《电影人生》,讲的是一个被麦卡锡主义迫害、被打成“共产党”的编剧作家,这部电影故事、表演都无可挑剔,但在结尾处,主角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批判美国“言论自由”、“法治”的虚伪……然后在一片掌声中被放了出来,获得了自由,虽然这个自由也是来自于美国政客的肮脏博弈……
豆瓣、B站很多人就颅内高潮了,说你看,人家美国甚至敢拍反思自己、批判自己的电影,拍自己“反共”的黑历史……是啊,正是这种反思、这种批判、这种纠错,让3亿美国人依旧沉醉于这个体系还有救、这个体系依旧是完美的幻梦中,以至于美国只有“反思”和“批判”,却从来没有直指本质的“革命”。
这种美国式的“批判”和“反思”,对美国毫无用处,反而输出到了全世界,使得全世界的精神美国人山呼万岁,按着自己国人的脑袋要求“反思”。
我依然要为这样的电影鼓掌,这是了不起的“洗脑”,是你怎么学都学不会的大本事。
我把这些叫做“美国样板戏”。注意,这绝不是贬低,而是高度的肯定,样板戏的意思就是,“无可挑剔的文艺精品”,“可以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的强力文化武器”。
与其说这些故事打动人,不如说是好莱坞的文艺工业,演员的演技,传播的话术领先世界。
但是,时代变了,世界人民的文艺审美、精神追求、政治素养都在提升,几十年前看《阿甘正传》会肃然起敬,今天看《绿皮书》却觉得有点恶心;几十年前看《拯救大兵瑞恩》会觉得那个十字架光荣伟大,今天看《血战钢锯岭》会看着那本圣经冷笑……
好莱坞的文艺工业,已经跟不上中国人民的成长了。
讲实话,今天再让你们去反复看这些电影,再伟大、再精品,都会看腻,都会看不下去……这就是为什么《指环王》、《阿凡达》炒冷饭不受欢迎的原因。
电影本质上还是一种娱乐,再深刻再宏伟也是娱乐,让你颅内高潮的东西,这就好比毒品,时间长了,耐受性就会增强,普通剂量、一般药效的已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了。
这些好莱坞顶级的“样板戏”大家都看腻了 你再搞一些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又有谁看?
如今好莱坞的故事极为烂俗,父亲、师傅、副总统往往是大BOSS,政府往往是一群弱智,人民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有主角才是天选之子,他和他的超级英雄小伙伴拯救世界,救世主一般是个喝酒泡妞打架的白人小混混,天才科学家一定是个死得早的黑人,黄种人无论正派反派都是花里胡哨的炮灰,最后拯救世界的一定是爱、一定是“自由精神”、一定是对上帝的虔诚.......
这些好莱坞电影,看起来是科幻片、魔幻片、战争片、犯罪片、悬疑片、文艺片……最终都是美式宗教伦理片,无论多么宏大多么深刻的议题,最后解决一切都是人性、都是爱……
再对比现实中的美国,那简直就是伪善,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哪里叫人看得下去?
当然,美国好莱坞烂了俗了假了,中国连个好莱坞都没有……
总体感觉就是好莱坞现在缺乏好的编剧。就是缺失能把故事讲得很完美吸引人的那种。
事实上他们既是有好的编剧,也亲自操刀,把它废掉了。比如冰火的烂尾
但是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依然非常强大,这就意味着好莱坞电影的包装,特技,包括后期制作其实都是很完美的。而且好莱坞绝对不缺乏资本的投入,而且好莱坞吸引了来自整个欧美白人世界的顶尖的精英演员。我们现在经常可以看到美国电影电视剧演员表里有来自德国,挪威,瑞士,澳大利亚的各种演员。好莱坞有一个吸血的作用,因为现在在整个欧美各个国家只有好莱坞撑得起,大投入大制作以及对应的巨大的票房。相对比之下,其他的欧洲国家就只能拍些小成本的人文电影。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次疫情。对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还有电视剧的制作,放映都是沉重的打击。在目前美国疫情没有结束的大环境下,对电影电视剧的开工有了重大的影响。
最近有部电视剧《美好的日子》,讲的是战场回来英雄非要去车间当工人的故事,目前正在播出,反响还不错。
故事里的核心逻辑,就是一个军人融入工人群体重新上路的故事,要是放在美国会怎么样,那应该是一个军人从战场回来,被周围群体排斥,然后愤怒做出改变就像《猎鹿人》《第一滴血》那样。
本质来说就是中美对于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观念不同,欧美人继承柏拉图的理念,认为个人必须脱离群体 才能保持独立和清醒。
中国人从孔子开始的儒家认为,个人有改造带领群体走向更好生活的责任,不过儒家认为的美好生活就是男耕女织而已,压抑商业文明的进程。
柏拉图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他所在的希腊,群体处于原始神的崇拜,现在还耸立的神殿,证明希腊人对于神的态度,群体都处于对神的狂热,神在生活的每一处都存在。
玩欧美古代战略游戏,最让果然不能理解的就是,不建神像神殿,这个游戏就没法玩了,战斗力就上不去。
其实这些都是古代欧洲的特点,群体没有神,日子就没法过了。群体一只都宗教狂热之中,但凡有人敢质疑神的存在,那么人体烧烤是必然选择。
柏拉图用隐晦的洞穴隐喻,来建立一个脱离群体的思考模型,两千年下来,欧美的学者们已经养成了和群体对抗的思维惯性,仔故事里也是,个体必须脱离群体才能获得自由与独立。
这是一种矛盾思维体系,因为有人才有社会,一个人在野外肯定独立,但是没有人能忍受,而欧美人不是中国的这种精英治国,而是民选治国,也就是说那些自诩为最聪明,最独立的那些人,参与不到政治活动中去。
最聪明的人鄙视群体,学习西方哲学的人总有一个错觉,那就是群体都是愚蠢的。可是那些自诩为最聪明的人,无法参与到领导众人的事业里去,永远是最俗最贪婪最会欺骗的获得大众的选票。
这就是欧美复杂世界观,个人总是要独立群体,大众要允许个人特立独行,大众要放弃各种自己舒适容忍别人的特立独行,那么这里的大众不是人吗?
曾经我们喜欢好莱坞的电影,是因为他制作精良,精良到今天,中国电影人还在超越。
在电脑特效还不是特别发达的八九十年代,他们就能拍出当时中国人几十年赶不上的特效,《真实的谎言》这些大片让中国人内心震撼不已,开始故事核心永远没变过,各种价值观不停在输出,那些曾经认为国外是天堂的人,无条件接受国外价值观的人都已经退出观影主力,新一代年轻人开始反感国外的价值观,新一代的人开始有条件的接受国外价值输出。
大片背后是固有的逻辑与模式,好莱坞的模式,最适合那些喜欢灯塔国的地方,而那做灯塔在中国这里已经不太亮了。
很简单,套路太老了。
世界发生危机,而后美国出面去拯救世界。
美国到土著人的地盘,对人家的习俗指手画脚;还武力入侵。土著人反抗他们,那就是野蛮排外,是不知好歹,是排斥文明。至于被屠杀的土著人,那是传播文明的必要手段。
至于那些反乌托邦的电影,看来看去也是同一个套路;什么《1984》《我们》《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V字仇杀队》我认为纯粹就是被吹出来的,什么玩意儿?一点都不神秘,这些小说中的事在中东非洲拉美不断发生,详情请自己去查查非洲三大暴君的五个人是咋上台的,又是咋统治长久的?
好莱坞自己废了,就这么简单。
毫无疑问,从技术、工业水准来说,好莱坞在当今的影视圈依然是第一流的标准,中国电影界再有个十几二十年也不见得能追的上。
但在承认这个客观差距的同时,也该看到好莱坞是如何自己把自己玩废的。
你不妨闭上眼睛想一想,最近今年好莱坞最出名的电影是什么?
想不出来没关系,我们直接看数据:
发现问题在哪儿了吗?
除了《阿凡达》和《泰坦尼克号》以及《冰雪奇缘》之外,剩下的所有的电影,要么是续集,要么是动画真人版,要么是IP再开发。
也就是说,最近这20年,在好莱坞的热门电影里,原创内容基本已经绝迹。
对于影视资本来说,这样做投资其实很容易理解,毕竟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IP,挣钱的几率更高,也更容易挣大钱。
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投资策略所带来的就是审美疲劳。
如果说在20多年,中国的很多观众看个好莱坞大片还是图个新鲜的话,到今天这种同质化严重的类型片,其实已经很难提起观众的兴趣。而且,好莱坞的这种IP开发策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些IP内容,美国观众的了解会比其他地区的读者更丰富一些。比如说《复仇者联盟》,中国观众能了解的基本就是基于电影展开的故事,但是美国观众可能自小就看过相关的漫画、短剧之类的东西,了解的更深入一些,自然也就对作品更感兴趣。
与此同时,我前面提到的,影视资本为了求稳,投资各种IP其实也不只是为了求稳。在过去20年里,对于这些影视公司来说,其实比电影更赚钱的生意是主题公园。
拿迪士尼疫情之前的财报来看,目前迪士尼在影视娱乐方面的营收仅仅只有乐园、消费者产品的40%。
环球影业的数据也很明显:
需要注意,此时北京环球影城尚未建成。但即便如此,环球影视业务的营收也只有主题公园的1/3左右。而在北京环球影城建设之初,券商调研机构给出的预测是1500万客流量和300亿的营收。这意味着环球的主题乐园收入还将翻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影视资本,你的策略肯定是更多地投入于传统IP的强化上,让其继续为公司拉客。而开发新的作品,不仅失败的风险高,关键是也无法把客流转化到主题乐园上。
在这个角度上说,环球、迪士尼等等所拍摄的作品,本质上已经不再是影视作品,而是主题乐园同人剧情广告。
拍电影?拍电影才能挣几个钱。
另外,还要说的一点是,尽管很多人经常会认为中国的文化输出不给力,但如果换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会发现其实现在全世界能抗住好莱坞压力的电影市场,也就是中日韩印。看一下欧洲电影市场,他们国家的票房排行榜TOP10与北美市场基本是重合的。换句话说就是他们本土的作品在市场上是被好莱坞彻底碾压的。这其实也是欧洲在文化上的尴尬之处,即欧洲其实一直想摆脱美国的文化影响,但又没有足够的文化工业实力来对抗这个影响。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美国的文化工业产品牢牢占据着欧洲的主流。
中日韩的电影市场,虽然也有一部分好莱坞电影的份额,但TOP10里面也有相当一部分本土电影。或者说,你别管中国当下的电影市场在质量上有多初级,但是在挖掘本土观众这一点上,实际上要比好莱坞好很多。
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中、韩、印三国的电影票房能渐渐形成本土电影占优的局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国家在影视工业和技术水平上不一定多么有优势,但能获得高票的作品,往往能很好地切中或者迎合一段时期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从而产生共振推高票房。
而好莱坞目前来说进退两难的地方也在这里。从市场上说,中国大陆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票仓,但无论是因为中美两国的实际冲突还是其本身也无法迎合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失去本土或其它地区的市场),好莱坞的确已经没办法大量生产符合中国观众喜欢的作品。再加上他自己创新的发力,因此尽管它仍然有全球最强的影视生产能力,却也因为找到更挣钱的方式,而慢慢废掉了自己的原创能力。
你是没发现,美国大片在美国也越来越不卖座了~
其实美国大片在全世界都越来越不卖座了,唯一的反例大概就是日本了~
日本还是美国大片的最佳倾销地,除了柯南和新海诚没一个能打的~
美国大片的营收其实跟美国本身的实力是成正比的。
国际影响力消退,大片也就慢慢消退了呗。
美国国内其实也是一个小型的世界,美国这个概念缓慢的消退,本土市场也会随之消退,就是这么可怕。
不思进取呗。
就像暴雪那样用脚做游戏。
谈不上多专业,我来谈谈一点小小的感受。
先从《终结者》开始吧。
当初看终结者2的时候,我是个小学生。基本心里路程如下:卧槽这个人会变身?卧槽他打不死?卧槽怎么站起来了?卧槽主角你们赶紧跑!卧槽……
几乎全程都在卧槽。无时无刻不在提心吊胆t1000会以什么方式杀出来!
直到最后看到他掉进钢水里,一个悬着的心才放下。
请问现在有电影具备这种反派吗?能让观众一路担心主角团的安危,直到最后被干掉才能终结。
T800性能不如1000,但每次都能靠着斗志和仅有的武器反杀,这也是电影最精彩的部分。
最后t800决议离开时,观众都已经和他产生了深深的依恋。
然后是《终结者6》,我看得最难受的一代。
说实话5的重启多少让人在乎后面的故事,然而这个6……我想把编剧扔熔浆里。
我全程没有一丁点刺激和紧张感,从来没有对主角的状况担心过。
反派机器人表面上牛逼,可死活就像一个被人欠钱不还的印度人。
我最最最最奇怪的是,你都来上飞机了怎么不一个导弹干掉主角呢?
反正我是不承认这玩意算终结者的。
观众没法和其中任何一个角色产生共鸣,自然不会觉得剧情有意思。
接下来是《碟中谍》,虽然阿汤哥很努力,从不用替身,但是我还是要说几句。
在我看来第一部碟中谍电影就是神!
好吧,可能一些电视剧粉丝不满意,因为这一作把吉姆搞成了反派。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1里面的亨特一枪都没开过,最多只拿枪指过人!
本作甚至在快结局的时候响了个大包袱,谁能猜到一直帮助伊森的克莱尔居然是个反贼?
本作开头可以说是同类片的巅峰,看似顺利的任务突然急转直下,除了主角伊森全部人都死了。好不容易通知了总部,自己却被当成了叛徒!
更绝的是,伊森在队友死光的打击下从来没丢掉特工的观察力,一眼识破了凯奇的计谋,发现整个任务是个局中局!
特效砸钱就行,这样的反转桥段可是需要头脑和长期积累的。
接下来就是集结队友,找出内奸的桥段,现在来看不算时髦。但其中埋伏了一个暗扣,给伊森后来识破叛徒提供了依据。
对,就是克鲁格(让雷诺演的,可恶居然和格里芬老板一个名字)的刀,没想到吧,一把刀就把骗局给戳穿了。
于是伊森开始怀疑整个局并不那么简单,自己的队伍里肯定还有别的二五仔,才有了火车上套路克莱尔的桥段!
看见没有,合格的间谍片本质上也是智商游戏。纵观全片,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方了解到故事全貌!
叛徒吉姆不知道任务是个套,后来迫不得已想套路伊森结果被反杀。
凯奇代表的总部以为伊森是二五仔,却没想到叛徒玩得这么大。
伊森一开始什么都不知道。
武器贩子只想赚钱,最后靠着和凯奇的py交易成功脱身。
本作的高科技产品点到为止,出场都和剧情紧密相扣。比如著名的口香糖炸弹,总能在主角看似没有退路时发挥作用,第一次炸鱼缸。第二次炸飞机,顺便铲除了叛徒。
各位再来看看后续的高科技。
第二代中的换脸简直不要太容易,一度让我觉得在看玄幻片。
第三代开头梵蒂冈的戏,几乎是围绕几个高科技量身定做的。
4-6的剧情还算可圈可点,但打不到1的氛围。
最后是我心中的神作,《攻壳机动队》的精神续作,《黑客帝国》。
好莱坞大片能有几个能一口气写完所有剧本后拍完的?
能有几个完美融合动作戏和哲学思想的?
看得懂的很爽,看不懂的人也很爽!
哪怕是放在今天,里面的动作场面也不过时。
不需要xx宇宙,不需要xx联盟,能碰到这种每看一次都能有新体会的作品是人生一大幸事。
现在好莱坞大片有什么?
特效,特效,特效!
没了。
有意思的人物设定,没有,因为除了zzzq就是模板。
欧亨利式的剧情桥段,对不起,早就没了,因为审剧本的觉得不够赚钱。
颇具脑洞的世界,也没有了,因为不能赚钱。
我有一句mmp必须讲!
你好莱坞是高考阅卷组?
老子要看的是故事不是正确答案!
老子花几十块钱和两个多小时,是冲着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不是来看你们这些一刀切加乱七八糟元素的扯淡玩意!
他妈的,好莱坞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好莱坞电影为什么能在中国卖座,一是新鲜,二是特效。
当年看了好莱坞电影才知道什么叫大制作,外星人,战争场面,高科技,让人眼界大开,但是时间长了你才发现,就是这点玩意,有点吃恶心了。
“泰坦尼克”你今天仔细看就是一个充满PUA的渣子。高赞里还有一批在吹。但真正导致好莱坞没落的是:中国少年在走强。而不是70后80后眼中的泰坦尼克今天没有拍。
好莱坞商业片是有公式的。这种套路在我们70后80后时代是五体投地的。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打开眼界,还有中国崛起导致的自信走强。套路看多了,也烦了。
好莱坞压倒多数的票房都是由个人英雄揭露黑暗,战胜黑暗,甚至拯救世界来完成的。另一部分高度依赖米国系统的伟光正。
也就是说,好莱坞大片实际上对外输出两个:
这两个核心理念在2020新冠遭遇彻底崩塌。所有这类片子看着看着都会出戏:麻滴,你电影里这么牛博一,新闻里又是3D打印呼吸机,又是一秒钟检测,又是人民滴希望好药。结果不要说个人英雄没有,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都是个吹牛博一。
另一批就是漫威啊各种动漫英雄,以中国少年的智商,初中以后还看这种类似奥特曼打怪类的东西上瘾,高中估计都考不上。
速度与激情?这不比抗日神剧还雷人么?难怪你们这帮老大爷爱看抗日神剧,口味统一啊。什么?不看抗日神剧,就爱看好莱坞神剧速度与激情?那不就是崇洋媚外么?印度神剧比速鸡还酷呢。。。
但是的但是,撑起电影票房的是年轻人啊。。。
别跟洒家杠哈,洒家是70后,我黑的是我们自己。为了给我的棺材板儿再钉上一颗钉子:年轻人看娘娘腔偶像去了。。。
战狼,流浪地球,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李焕英。。。这些影片把年轻人拉了回来。
就这么回事儿。
如果好莱坞大片指的是美国电影,那么暂时还没有出现全面赔本那种“不卖座”。但整体水平下降可见一斑,抛开引进数量下降因素,美国电影也确实没有以前能打了。
因为西方白左控制西方的娱乐圈了。所以欧美电影“八股化”了,从内容到立意,从形式到内涵,从台词到选角都要政治正确。
战争片往往拍成了“PTSD演示剧”,“为了反战而反战”,影片看不到“战”,只有“反思+话疗”。
为了政治正确,已经存在的电影、剧本、小说的主要人物就要突然“出柜”、“变黑人”、“变跨性别者”。。为什么不为他们专门写剧本,非要强行修改其他剧本?说明白左内心知道,少数群体的故事大概率不会吸引所有多数群体喜爱,影响恰饭,所以要“魔改”多数群体爱看的剧本。
影视圈资本越是强大,他们就越没有动力制作优秀的影视作品。相反,他们利用资本优势、渠道优势和宣發优势控制产业供给,讓市场上只有他们的产品,强制观众迎合他们的口味,在这种“生产过剩的文化荒漠”中驯化观众,只要洗脑观众,拍得再烂也有人买账。
最後提个醒,别以为美国电影不行了,别飘了。。美欧电影这些问题,咱们影视圈同样有,只多不少。
下面这评论无语了,各种扣帽子、编造他人观点,而且估计是没学过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