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速度与激情》系列为代表的好莱坞系列大片,和很多美剧是一个德行。
美剧有很多都是这样:前一两季精彩的不得了,收视率爆棚,但是实际上也只有前两季的剧本是精细打磨过的。这部分剧本拍完之后,电视台为了利益最大化,不愿意让热播剧提前大结局,只好狗尾续貂开始胡编乱造,结果就是越往后越烂。
所以美剧里烂尾剧多的不得了。就比如《权力的游戏》,之前靠原著支撑着,一直都是神剧的级别,拍到后来因为原作者马丁写的慢,没有原著参考了,后两季就开始集体智商掉线了,最终季播完之后甚至万人联名要求重拍。
再比如《迷失》《越狱》《行尸走肉》等等,都是这样。《越狱》如果控制在一季终结,毫无疑问神剧一部,结果后三季是一季比一季烂,烂的出奇冒泡。《行尸走肉》更是典中典,从丧尸剧拍成了田园伦理剧然后又变成了黑帮火拼剧,离了大谱了。
说回电影,《速度与激情》本来就是一部赛车+犯罪电影,这个故事,正常来说拍个三部曲也就差不多了。结果后期硬是拍续集成了魔幻动作片,主角从街头赛车党,硬是进化到了开车上太空打卫星。主要角色被干死了又莫名其妙复活。范迪塞尔一个人肉搏硬钢几十个人不落下风,最后被人打到高空落水还死不了,美队来了估计都没办法和他五五开。
就这些玩意在中国票房不行,只能说明中国电影观众们审美逐渐正常化了。
先不扯远的,只推荐大家看两部美国大片,以前的,跟现在的对比一下。
《终结者2》和《真实的谎言》。
都是阿诺主演的。
剧情紧凑而且一波三折,要素丰富,热点,爽点,笑点齐全。不是没有雷点啊(典型的比如《真实的谎言》里空空导弹挂着恐怖分子一起飞),但终归瑕不掩瑜。
在有限的时长里(应该也就两个小时左右吧)把那么多内容安排得井井有条,给人的感觉挺充实的。
现在的美国大片给人的感觉很俗套,很虚。
没啥内容,场面也看腻了,浑身都是槽点。
老是那几套,实话说,欧洲电影、日本电影与东南亚电影,更有味道。
我觉得好莱坞现在可以试试电影外交这条路子。
好莱坞可以主动拍一些类似于如下情节的科幻电影。两个大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组织模式等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区别,一直恶语相向相互防备很深,但后来发现很大程度是误解,或者在某种重大的全球危机面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矛盾是小事然后两边联合之后携手拯救了地球,或者是双方斗了一下结果不打不相识英雄惜英雄。。。
不需要点名是中国和美国,但是两边都给出一些暗示性足够强的元素,比如说一边是白人或黑人的首领,另一边是亚洲人的首领。
这种片出来之后,看看在美国的反响怎么样,再看看在中国的反响怎么样,可以作为重大的对美国民意和中国民意的测试。
美国这两年好像形成了一种风气,就是美国民意要求坚决对华对抗。但我怀疑这可能有建制派自己吓自己的成分,或许美国民众没有那么在意对华对抗这件事情。怎么才知道呢?没有办法搞公投,美国没有这个传统。也没有办法通过选举来判断,因为选举的时候议题太多了而且国内议题为主。我觉得用电影去测试民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下血本投重资把特效和剧本搞好了的前提下,如果这种暗喻中美和解的片在美国的票房还可以,那就说明美国民众可能其实对中国没有那么恨,或者至少他们在其他方面诱惑下是可以与中国缓和的。接下来美国政客从事对华外交的空间就能大很多。
另外一方面也测试一下在中国的市场怎么样。这两年中国民间的反美情绪是大增的,但到底有多坚决不好判断。如果这种片在中国能够得到比较高的票房,两国建制派心里也会有点底。
从好莱坞的角度看,如果这种东西在两边都打开了市场,那么下一阶段它又有一个新增长点。而且这种类型的片中国电影界可能一下子驾驭不了。中国电影以前是比较缺乏自信,不敢拍中国不亚于西方的东西。从战狼二以来风气开始扭转了,但很多业界人士还跟不上步伐。中国不亚于美国甚至中强美弱的这一步还没有迈过去,突然好莱坞就走到了中美和解并肩救地球的下一步,中国电影界一下子要跨两步,还真不见得跟得上好莱坞的步伐。
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
满嘴的“原谅”“我想帮助你”“爱”我都吐了。
说白了,就是左化越来越严重,主角 TM 活脱脱的那么大的活耶稣下凡,反派反的越来越莫名其妙,正派越来越扑克化,为啥他是正派人物?因为他是正派人物,所以他是正派人物。说真的,我 TM 现在看美国片恨不能举大旗写上反派万岁干死主角完事儿!
看《鬼语者》给我看得都气乐了,人家那么对付你你就一点想法没有?想办法干他们啊!
不,我要用爱感化他们。
你是脑瓜子冒电焊愣装大日如来了你是?如来还养一帮拿片儿砍的,人家还知道感化不行那就物理超度,你这就硬感是吗?
《变形金刚》这种玩意儿,我们确实是奔着特效来的,剧情弱一点可以理解,当快餐就甭想主食了。结果呢?剧情可以弱不代表剧情可以没有啊!好嘛您这一部比一部剧情弱,您这快餐是大馒头刷色素愣装法式小面包呢?看着没差吃起来都赶上嚼蜡了您是怎么好意思掏出来坑钱的?
都 TM 能宇宙旅行的种族跑过来跟你玩步坦协同?
就剩一些还行的美剧能看了,好莱坞快餐电影都 TM 赶上美国 AV 拍摄了,楼上写剧本其实就一张纸扔下来楼下拿走就拍,管它逻辑不逻辑管他剧情不剧情,反正爱感动原谅就完事儿了,其他都交给视效团队。
伟大的文字作品成就伟大的影视作品。
没有伟大文字作品支撑的影视作品很难成就经典。
曾经好莱坞拍的电影评分最高的分数,几乎都是由小说甚至名著改编的,获奖电影大多都是站在文学巨匠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
一部好的文字作品经受住读者的考验,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那么再需要一个大师级别的导演和一群兢兢业业的影视工作者,好莱坞就可以成就一部让世人反复观看的经典电影。《乱世佳人》、《指环王三部曲》、《教父三部曲》、《肖申克的救赎》等等都是如此。
近些年的好莱坞电影走的都是快餐文化,没人任何值得让人回味的剧情和台词,有的只是特效、打斗。特效和打斗是观众有疲劳的,没有精彩故事剧情和观后感动、反思,没有人会留恋这部影视作品的,没人留恋的作品怎么可能会卖座呢?
我一直觉得:文字的魅力才最能触动人心。
可惜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在文字创造这一领域奉献爱了。知乎的知友们真的很不容易了,在短视频快餐文化的节奏里,有时候大家真的像安西都护府坚守的老兵一样,捍卫者互联网文字领域最后的尊严。
等《阿凡达2》上映了,你估计都不好意思再来看这个问题
不仅仅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包括美国本土,好莱坞大片都在溃败。
雄心勃勃的迪士尼,买下了漫威、买下了卢卡斯影业、买下了福克斯影业,已成影林盟主之势。但是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开始难产,并遭遇审美疲劳,《星球大战》系列直接被骂到自闭,自家的公主真人重置系列,从来就是一滩烂泥。
这是文化产品的“异化”现象
异化Alienation一词的本意是“剥离”,马克思语境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剥离”,是把劳动成果和劳动者剥离。
而文化领域的异化,是文化产品在商品化之后,其艺术内核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 英国哲学家Christopher Caudwell 的文集 Studies & Future Studies in a Dying Culture 中论证,纯粹的艺术是人与人的关系 -- 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被商品属性剥离--同创作者剥离,也同消费者剥离。
推荐Prolekult的纪录片: A Dying Culture
https://www. youtube.com/watch? v=4QKnrZmvlaA
当然,我想说,艺术不存在纯粹的时候。在商品社会之前,艺术当然也不纯粹,我们在课本里看到的很多艺术,要么是被宗教需求所供养,要么是统治阶级的玩物。但是前商品社会和商品社会的异化形式还是很不一样,后者更加全面而且破坏性更大。前资本主义的很多艺术品,尤其是传世艺术品,它的生产过程实际上隔离于生产关系之外--例如梵高的画,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的时候,艺术家的身份既不是被雇佣,也不是老板,他在真实世界的身份标签也不干涉艺术创作本身。艺术品创作完成之后,流通到市场,才变成了一件商品。所以很多艺术品即使在阶级社会产生,也有可能逃离生产关系的异化。
然而对于现在的很多艺术形式,例如电影、电视剧和游戏,它们的本质就是没有投资就跑不动--在创作过程就无法逃离其商品属性的干扰 -- 艺术不再是人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物的关系的总和--生产者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叠加消费者和消费品之间的关系。
在这类新型的艺术形式里,“艺术家”是不掌握创作自主权的,这项权力由资方掌握,所以,这里的“艺术家”不能被称为艺术家,叫做审美技术员(Aesthetic technician)更加贴切。
通俗文化中的电影这方面的演化尤为明显,10~20年前,即使是商业片,如雷贯耳的电影“商业电影导演”例如詹姆斯卡梅伦、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还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一部分“艺术家”角色--其个人风格,创作自由也有一定体现。目前的“商业片名导”已经是个死亡概念了--漫威电影的导演身份不重要,导演对电影品质背书效果甚至不如“漫威”这个牌子--当然这也反映了现实--新型流水线电影中,导演这个角色也只是另外一个技术熟练工而已。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漫威大佬Joss Whedon,跑到了DC之后,就把《正义联盟》导/剪成了一坨翔。
穿西装打领带的董事会成员会告诉你: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超英题材、大IP、动作戏、青少年三角恋、LGBTQ的元素,是最能赚票房的,你给我加进去。
所以你看到的东西,表现形式越来越缝合怪,但是剧情几乎都收敛到了几个模板,所谓tried and true formula。看看好莱坞电影,有多少比例是圣经故事/哈姆雷特换皮?
回到消费者,你欣赏艺术是为了什么?真的是为了Fan service么?你想捏着梵高的笔杆子帮他画星空么?你想指挥托尔斯泰怎么写《安娜卡列尼娜》么?我不知道你怎么样,反正我不想---我想看艺术家按照ta们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来的瑰丽世界--也许这样的艺术品不一定符合我的口味;但是如果什么都我这个脑残来指挥,那一定是一坨垃圾。一边盯着弹幕一边问“老铁们想看么?”整观众爱看的狠活的药水哥、老八,就是各种商品化艺术品的极端异化后的形态。
然而现在的电影和电子游戏就是这样,审美技术员怎么想不重要,他们甚至不被信任,一定要按市场指挥棒走。但是市场是脑残,弄到最后大家都不开心,就是现在这幅模样。
著名的《赛博朋克2077》,就是被这样的指挥棒一步一步带到坑里面去的。一次又一次的展会,放出惊人的游戏展示,观众看了高潮迭起,赶紧掏钱预购。然而,事后我们知道哪些游戏展示都是特意花额外精力做的,就是纯粹的“骗”玩家掏钱,真正的产品是另外一条线。玩家把该游戏的开发商CDPR捧成神,对他们无条件信任,对着各种花花绿绿的演示流口水。CDPR也用一个更大的谎言掩盖上一个谎言,最终爆炸。
这就是文化产品异化
对于中国市场,更有一层“洋快餐褪色”效应叠加。好莱坞商业片的退潮非常类似于美式快餐的退潮。美式快餐刚进入中国时,其高脂肪、高糖的配方轰炸了中国人的味蕾,加之“洋气”加成,一下子变成了人上人消费品。好莱坞电影也是一样,一开始的所谓“成熟电影工业”的轰炸对于本土片那也是降维打击。随着中国人自己餐桌越来越丰富,洋快餐渐渐的祛魅了。好莱坞商业片也经历着同样的祛魅过程。
只不过随着洋快餐的退潮后,兴盛并不是精心烹制的中餐,而是本身也非常工业化、流水线化的火锅类、烧烤类等“新中式快餐”--中国特色味蕾轰炸,本质和洋快餐一样的肤浅没营养 -- 这和电影业也是惊人巧合,不可不查。
看吐了,真的看吐了。
想想90到10年代这二十年,看史诗片有《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看剧情片有《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看动作片有《真实的谎言》《虎胆龙威》《碟中谍》《谍影重重》,看科幻片有《后天》《天地大冲撞》《我是传奇》《返老还童》《终结者2,3》,看爱情片有《爱在三部曲》《真爱至上》,看魔幻电影有《指环王三部曲》《哈利波特前四部》《纳尼亚传奇》。
而到了10到如今这十年间我们能说出上述一半的优秀电影吗?
这十年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光头揍光头,怪兽打怪兽,超能力群殴,机器人约架,明明有歼星舰却非要和原始人一样冲锋的黑社会火并。
以及年老色衰的阿汤哥,力不从心的詹姆斯邦德,狗尾续貂的反拍作,无穷无尽炒冷饭的迪士尼格格。
每年奥斯卡从神仙打架变成了菜鸡互啄,好的剧情片当然也有,比如《三块广告牌》,但当年的奥斯卡它却输给了人鱼恋大片《水形物语》,小李子在《华尔街之狼》《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解救的姜戈》中贡献了逆天演技,但让他圆梦奥斯卡的却是《荒野猎人》。《绿皮书》的闹剧犹在昨天,去年又史无前例把最佳影片颁给韩国电影,不怪懂王推特大呼阿美莉卡无人了。
科幻电影方面诺兰几乎以一己之力撑起了10年代的牌面,可《星际穿越》也是七年前的电影了。在这之后只有《火星救援》(又是小李子,拉倒吧那是马特达蒙)还算可圈可点,至于其他实在无甚可说。《降临》原著很好,可拍出来电影即无法全面展现原著中对于语言学的精妙论述,又没办法确立更多的合理冲突,最后只能靠强行黑中国来制造矛盾。
《湮灭》上映时宣传语是“原著力压三体获得雨果奖”,结果看完之后我心里两个字飘过:“就这?”
《超体》《超验骇客》那种打着科幻旗号的宗教片就更不用说了。
好莱坞近十年唯一发展迅猛的电影类型是动画片,在皮克斯爸爸持续超神下整个行业都仿佛欣欣向荣。
但在17年的《寻梦环游记》之后,也只有今年的《心灵奇旅》堪称经典。而在这两部电影之间上映的《犬之岛》《冰雪奇缘2》《玩具总动员4》《疯狂原始人2》等动画电影其中透露的政治正确实在让人反胃不已。
喜欢看电影的人都能感到,好莱坞电影质量是呈现一种渐进式的下滑,其中的原因有政治正确的捆绑,对于特效的迷信,为票房媚俗的降智,以及短时间高强度制作系列电影带来的粗糙赶工状况。
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好莱坞故事越来越不好看了。
它没有了永远昂扬向上的少年气魄,没有了包容全人类命运的博大胸怀,没有了天下风云舍我其谁的王者之气,更没有了把握未来稳操胜券的沉稳耐心。
电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这句话正在好莱坞的身上应验。
——————————6:月7日分割线——————————
没想到一夜之间这么多赞,是被大佬翻牌了吗?
不管怎么样先谢谢大家喜欢支持。
然后想说一下,我真的看过《火星救援》和《闻香识女人》o(╥﹏╥)o
昨天正好睡前码字,可能脑袋一抽就犯了这种低级错误,谢谢大家指正,已经修改了。
再然后是看到评论区讨论“电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这句话,解释一下,我所说的意思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越好电影也就越好,反之则更差。而是从电影中能够看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思想重点和社会气氛。
比方说美国现在的电影就能明显看出思想重点是放在政治正确上面,所有电影都不敢深入讨论实质问题,只能通过粉饰煽情扭扭捏捏的掩盖剧情的单薄。
而在这一点上韩国和印度的电影则是美国的反例,阿美莉卡是对于社会问题扭扭捏捏遮遮藏藏,棒子三哥是大声告诉你:老子社会就是有病,老子字由皿煮所以老子敢拍,但老子明知道有病就是不治,治一点算老子输。。。
想想看韩国的《辩护人》《素媛》《熔炉》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神秘巨星》,这些电影都是真实事件改变,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都取得了一阶段的个人的胜利,但这阶段性的个人的胜利背后却是长久性的群体的悲哀。
辩护人原型卢武铉自杀,素媛案凶犯出狱,疫情期间印度童婚创新高,厕所依旧被教徒视为不洁之物。
这样的电影与社会的互相映衬,难道不是一种国家的缩影吗?
至于说中国的缩影是什么,这些年我们有给观众打鸡血的《战狼》《红海行动》《魔童降世》,有聚焦社会问题的《我不是药神》《山河故人》《地久天长》,但总体来说仍然只是一些只鳞片爪,无法窥见中国的本貌缩影。
我想只要现在审查制度仍然被严格执行,只要某局还像警惕敌特一样警惕文化产品,把一刀切进行到底,那么中国的文化崛起与意识输出之路就仍然任重而道远。
往期回答:
其实原因没那么复杂。
一切都以新冠病毒为转折点,从宏观的角度看,以美国为首的所谓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彻底破产,失去人们的信任。
所以,讲述美国价值观的电影,除非特别特别特别出彩、新奇,不然很难被人接受。
而失去市场的信任,又是很可怕的事情。
好比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永远都不会给她刚出生的儿子喝三鹿奶粉一样。
比如我国曾有一段时间内,拍的再好的主旋律电影,根本没人看。
原因也是很简单,人们不信任,觉得假、大、空。
觉得是刻意煽情。
比如说入朝作战的将士,有个连为了伏击敌军,生生将自己冻成冰雕,可歌可泣。
可就是这种英勇事迹,有一段时间内,还是不敢去拍,不是怕政治影响,而是怕观众不买账,觉得是胡扯。
因为那时候普通人的价值观,还是被美国所左右,比如志愿军伟大的铁原阻击战,这种故事拍出来,大多数国人还是不信。
因为美国人说了,一个部队的伤亡超过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那么它的建制将不复存在。
可是,现实是魔幻的。
随着普通人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所谓的美国价值观彻底破产。
美国人干的事,比较出名的、全国皆知的有:公然干涉我国XG政治,替独分子站台。
怂恿别人使用暴力,伤害无辜百姓。
美军自身丑闻不断,还他妈绕世界拯救别人。
然后在电影里大叫:freedom,freedom,And ,freedom。
而观众只会觉得:Fuck you三连。
更出格的是,人为释放新冠病毒(以外交部发言为准。)
然后支持日本排核废水。
至此,对我国清醒人群而言,美国的价值观以及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彻底破产。
很难再得到人们的信任。
而那些靠美国吃饭的人,也很难用素质、文明、开明、明主等政治正确,去忽悠普通人。
可能有人会说,美国以前也有丑闻,怎么没见他们破产。
这不一样。
以前的丑闻,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道。
而且有各种人为他站台,丧事喜办。
甚至说往电影里加政治正确,很多人也会往文明、明主的方面想,并不会觉得多么不妥。
更有甚者,一些圣母会以此来攻击我国电影。
而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电影也受到过这种政治正确的影响。
但是,自从发生了三件全球皆知的大事后,至少对我国国民而言,美国已经彻底破产。
现在一些美国电影能取得成就票房,不排除有人单纯图一乐的可能,更大的可能是,国内没有好电影。
这还是比较乐观的情形。
在以后的日子里,美国电影票房会在中国大陆遭遇更彻底、更大的滑铁卢。
原因很简单,如果继续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东西,只要脑子清楚的人,会觉得假大空。
如果不输出价值观,单纯讲故事,美国电影又显得无脑,比如灭霸一个响指,全球少了一半人口,我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