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 @子木年华 说的一个词非常好——“美式样板戏”。
其他答主说的也都很好。
我来归纳一下:
1、审美疲劳。
世界观众对老美的艺术套路已经习惯了,审美疲劳了。
2、现实拉胯。
美国电影里那么多英雄,但现实世界的美国在抗疫的表现中如此拉胯,实在是让观众瞬间清醒——“哦,原来生活是生活,艺术是艺术。艺术真的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3、技术扩散。
如同汉武帝时期等早期中原华夏人吊打匈奴而后来的中原王朝与草原狼们的武器技术代差逐渐缩小,美帝的影视剧技术与世界其它国家的代差也逐渐缩小,现在靠光怪陆离的技术已经引不起大家兴趣了。
4、样板戏问题。
对的,美帝影视剧里包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令我们已经无比熟悉,套路也无比熟悉,情节都是可以预测的。空洞而陈旧的说教令人厌倦。
5、政治正确。
现在美帝影视剧越来越不好看了,起码演员越来越不好看了。例如为了政治正确找黑人演白人历史剧,为了LGBT正确,为了不物化女性硬拗一些情节出来,硬找一些不好看的演员。
更何况反龙辱龙这个无解的政治正确。
6、其它国家影视剧质量和数量的提高,观众有了更多选择。
总之,好莱坞正在缓慢褪去光环。我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好莱坞制作人员流窜到其它国家讨生活的将缓慢超过留在美国的。且质量和数量都在流失。
因为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就是特效包装下的美式样板戏,充满了美式说教。美式说教听腻了,看腻了,越来越让人受不了了。
更关键的是,美式说教的虚伪面孔越来越露骨,越来越令人作呕了。
比如说漫威的系列电影,私货越来越多,逻辑越来越碎,来来去去都是美国电影里那点私货在反反复复的来回啰嗦,婆婆妈妈的。
再比如说《生化危机》最终章,所有人都盼着人类与丧尸来一场最终决战呢,结果编剧硬生生的拍成了反乌托邦的政治说教片。这操作跟《权力的游戏》最终季一样让人恶心。
政治正确下,美国好莱坞大片的题材,剧情模式越来越固化,人物形象越来越脸谱化,堪称现代特效包装下的美国样板戏。
咱中国人连自己的样板戏都看不下去,难道还能一直追捧美国样板戏?
以前美国牛逼,好莱坞电影里怎么拍,我们想说点啥都没底气。
如今美国底裤都快掉了,美国电影里的一些说教就显得很搞笑了。
比如当年的《2012》,明明一堆精英阶层抛弃了群众,要坐诺亚方舟跑路,最后电影还要安排个精英阶层良心发现,挽救了剩下的人民。
乍一看,好像里边的精英阶层因为最后的救人举动就能洗清了罪孽一般,抛弃的几十亿人就白死了一样。
对了,电影顺道还黑了中国一把。黑了就算了,电影宣传时还要说电影给了中国大量的镜头,代表着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诚意。
我呸!
这不是忽悠我们被他们卖了还给他们数钱,最后还要感谢他们终于正眼看我们了吗?
贱不贱呐!
结果大家看现实当中是怎样的?
比如新冠。
美国精英阶层不顾百姓死活,消极抗疫还各种甩锅。
这是事实,从这个层面来说《2012》拍得太对了。
但是到了中国这里,那就是全民抗疫,众志成城,对于患者应收尽治,国家掏钱抗疫,免费全民疫苗——一个都不放弃。
如果从中国10天就设计并建造完成火神山医院的角度来看,《2012》所展现出来的中国工业实力,那倒没有错。
但是,从中国不放弃任何一个人民的角度来看,《2012》就大错特错了。里面的中国虽然有大量镜头,但仍旧只是衬托西方话语权的工具人。
面对世界性的大灾难,美国政府连及格都做不到,我们的政府接近满分。让我们再去看美国主旋律电影的说教,那感觉不跟年级第一名听不及格的学渣讲如何端正学习态度一样搞笑吗?
更重要的是,如今中国的国产电影也逐渐起来了。
面对世界性的灾难,人类社会会如何应对?
以前我们没有经历过,不知道会怎样。于是美国电影怎么拍,我们就怎么理解。毕竟美国电影工业最发达,别的国家的电影都不够看。
后来中国电影工业终于有了几部能打的电影,比如《战狼》,比如《流浪地球》。我们就像憋了几十年的气终于吐出来了一样爽快——终于,咱们在电影意识形态上不用一直被好莱坞强行喂食了。
再后来,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这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个世界级灾难。在这场灾难中,我们发现,美国电影的价值观就特么是扯淡,灾难之中哪来的救世主?
如果真要说救世主是谁,那只有一个答案:
救世主不是超级英雄,也不是无边无际的政治正确,更不是老生常谈的普世价值,救世主就来自于千千万万的人民!
当人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之后,盎撒人的文化洗脑自然就失去吸引力了。
人天生是有求知欲的,这求知欲会被包装成各种零碎的欲望之中,就好比有的人就喜欢处女,其实他也不是冲着结婚去的。他这是色欲,但为什么一定要处女呢?新鲜呀,想做第一人呀,这其中其实也有求知欲的一份功劳。
我们看电影,有人说是娱乐,有人说是艺术,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图的是新鲜,是求知欲的一种体现。
新鲜,与平常是反义词。我们自己国家拍摄的电影,一方面因为基础太差水平不够,另外一方面,天天见到的东西一点都不新鲜了。
其实当初我国才开始拍摄电影的时候,虽然水平也不高,但那时候的人就特别喜欢,别以为都是老一辈艺术家的功劳,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以前没见过呀,新鲜呀。但是很快的,新鲜劲过去了,就不香了。这时候打开门一看,哟,香港电影,有造型另类的,有台词奇葩的,有风格迥异的,说的还是粤语,很新鲜嘛,香港又比较富,一定是人家更懂艺术吧。所以某个阶段的人把香港影视剧捧上了天。但是时间长了,习惯了,再一看,似乎香港影视剧也差不多嘛,不香了不香了。
美国大片其实也是这样的经历。美国人与我们的差异比香港更大,美国的投入也更大,他们拍出来的片子,整体质量确实比我国的影视片更好,但这好是被求知欲放大了的。大多数人看美国大片其实还是源自新鲜,但是总有一天新鲜劲过去了,也就那么个样子呀。
当排除掉新鲜劲之后,才开始了公平的比较。美国大片的质量整体上确实比现阶段的国产片高一些,但是这优秀程度并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大。比如有的人眼中美国大片就是100分,国产片就是1分。这种人就是没有看过什么是差片,我觉得国产片的水平好歹还算及格吧。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也有无数烂片,而能在我国上映的,其实是烂片之中筛出来的优秀品。比如我曾经一不小心看了一个片子,好像叫史前一亿年什么的,整个片子中充满了各种奇葩逻辑和五毛钱特效,比国产片垃圾多了。
人的认知经常出现偏差,假设上图中蓝色部分表示国产,黄色部分表示好莱坞。有些人会直接忽视掉蓝色部分,他们会想当然的认为蓝色部分是“常规”的,“理所当然应该存在”的东西。因为他们很熟悉这一部分内容,觉得就像地上的沙子一样没有价值。相反的,他们又会觉得黄色部分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见过,物以稀为贵嘛,所以他们会抬高黄色部分的价值。这样一来,蓝色的圆被削弱得只有红色部分有价值了,和黄球自然就没法比了。
其实无论是黄色还是蓝色,价值应该是一样的。正确的对比方式不是强行赋予一个价值差,而是心平气和的对比一下两个圆的大小,黄色是大一些,大得没有那么离谱。
我们知道好莱坞与国产片的真实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之后,再来看看市场反应,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好莱坞这些年来不思进取,把大量精力放在炒冷饭割韭菜上去了,其实就是卖一个情怀,收割一波信仰。而新出的片子中最稀缺的就是创新了,翻来覆去就那鸟样,为什么要花钱去看?
别的不说,就说花木兰吧。我就不说这部片子中主角奇葩的造型了。我就说这部片子所反映的核心价值观。
花木兰为什么被人推崇?是因为她怪力乱神吗?是因为她拯救了地球吗?因为她只是一个渺小的普通女人,为了自己的父亲,来到了凶险的战场上。
花木兰可能会面对各种危险和困难,有来自生活的,生理的,也有来自敌人的。这些危险是那么的普通,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她克服这些危险和困难,依靠的是自己,而不是依靠超能力。
也许从小被灌输精英理念的美国人永远不懂,中国人是不相信超人的。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以人为本,以普通人为本。一个超人,使用自己的超能力,去和敌人战斗,她怜悯普通人,施舍给普通人以幸福,这种设定也许在美国很有市场,但是在中国一点市场都没有。我们都不是超人,但是我们相信人定胜天。花木兰是一个普通人,她战胜了普通人所遇到的困难,所以我们喜欢她。她不是一个超人,我们中国人追求的东西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不需要哪个神仙上帝来施舍。
一部据说是以中国为主题的片子,其实就是一部换皮的超级英雄片,他们连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都不知道。过去我们因为图个新鲜,即便是心里觉得怪怪的,也会去看。现在看滥了,还不如看看哪吒闹海呢。
原来是文化压制,再有技术碾压;现在是大片本质被看破,双标太明显招人烦。
两个案例,阿凡达和战狼。
好多年前,阿凡达带领3d热潮,票一二百也随便卖。那些年意识形态对抗没那么激烈,大家还在看哈利波特,编的内容再假用魔法解释就平推了。阿凡达来了,大家沉浸在阿凡达的美丽风景里,对故事内核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营造一个世界观就行。这两年,我们看美国双标多了,印第安人的故事也听的多了,阿凡达重播自然就看出门道了。故事内核是:地球帝国的一个商业公司,到其他星球上挖矿。也不知道挖了多少年,反正这个星球矿都差不多了,最富有的矿在人家祖坟上,人家不让他挖,公司非要挖,就打架了。阿凡达人(印第安人)骑着飞龙(马)射箭(射箭),打不过他们的飞机坦克,快没了。一个白左,被选过来渗透阿凡达,干掉他们的文化,杀人诛心。没想到白左反对美国的星际殖民,找了个大点的怪兽,杀了帝国公司的主战派老大,就成了阿凡达人的救世主,从精神上统治了这个星球,完美。至于那些违反物理常识的悬浮山,牛顿表示国外不归他管。
再来看战狼,同样是一个公司颠覆了一个国外的军阀政权,然后冷锋把他们老大干掉了。最后一刻军舰开火解救人质。没有统治,没有精神领袖,只有一个回家。结果这部电影被“高华”和“美分”喷成狗了,还创造了小粉红和战狼两个词。这种超大型双标,让我们研究了国外大片的逻辑,发现更加幼稚,于是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什么是好莱坞大片的内核。
到了现在,罗马假日,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肖申克的救赎等等这些电影,他们也拍不出来了,都开始为了政治正确吃烂钱,什么毒品少年逆袭,什么流氓家庭任性,什么底层民众自我救赎等等,在中国没有共鸣。那些本来就没有文化的国家,本来就没有什么想象力,续集也疲软了。中国商业片也吃够文化创意了,加上点自己的国家文化,一翻新就显得热热闹闹,国外大片自然市场就被分了。
国外大片不是不行了、是还那样,不同的是美分们自己也吹不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搞得他们很难受。资本上也干不过饭圈了,自然而然分流了。
我就喜欢看我的祖国,我的故乡这些电影,今年再出我还去电影院看,我还二刷。
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懂中国。
因为无聊啊
你没发现都一个套路么?超级英雄就是从一个平凡人到觉醒到拯救世界最后再圣母一把
主旋律就是美军又跑到一个地方突突一堆当地武装又赢麻了,再加个女兵或者女谍报cia谈个恋爱来一发......
加上导演水平越来越菜,人物刻画越来越水,我就问你漫威那一堆电影或者碟中谍系列,除了主角你能记住谁......
像肖申克救赎、阿甘正传这种片子,美帝近10年就没拍过,哪怕商业片,有拍出过泰坦尼克水准的么?要场面,侏罗纪公园还能在出来么?要童话故事,你能拍的比当年90年代那些迪士尼动画版还好么?
而且美国人还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写烂毁招牌毁ip
不说电影凡是拍续集的基本都翻车,我就说电视剧,行尸走肉越狱权游之类哪个不翻车的......
还有那个极其恶心的政治正确还有乱七八糟女拳白左这种......
相比之下国产你说主旋律也还是那套,好,那我就问你国产主旋律大制作也就这几年吧,本来以前都粗制滥造现在考据讲究特效也上来了吧,而且朝鲜战争的电影在2018年贸易战中美关系恶化前可是基本没怎么拍过的
那我干嘛不看点新鲜的??
美国那种猫和老鼠真人版我就没去买,看那个尿性就知道要翻车......美国电影现在除了文艺片其他的我都能猜结局是啥......还不如看欧洲电影和日本伊朗的有意思
顺便一提,美国电影无聊不是你一个人这么想,我人在瑞典,这里人都这么想
因为中国经济起来了,以前看好莱坞大片是有仰慕美式文化的加成,看老美的生活,看那些眼花缭乱的科幻,看007等孤单英雄对抗整个邪恶集团,看飞车,看星际大战,看魔幻故事,看繁华的纽约,看夏威夷,看迈阿密。
但是中国经济起来后,中国成了世界工厂,中国人能买车了,中国人有手机了,中国也有高楼大厦了,中国人看美国片就没有仰望的感觉,多了一丝审视的味道。
两个人开个二手车的公路片?那有啥意思,这不谁都能干。
连环凶杀案?美国咋这么多变态,治安可真差。
星际科幻片?没有新意啊,咋老美总在这yy自己拯救世界?NASA连钱都没有,多少年都停滞不前了。
迈阿密,夏威夷故事片?这不就一群人生活在三亚么,不值一看。
007动作片?不是东欧,就是朝鲜,要不就是中东,天天不黑我们社会主义阵营是不是得死?再说,一个人打一个政府?别扯淡了,让他们来中国~
黑帮片?老美这治安,这贫民窟,这种族歧视,啧啧~
软科幻?这五毛特效啊,也就是1.5个上海堡垒~
当中国人不再仰视美式文化后,当两者的生活水平没有代差后,美国就失去了神秘感,失去了朦胧的面纱,脸上的痣和斑点清晰可见,中国人一下子就觉得大部分美国片没啥意思了。
其实你问问看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好莱坞片的期待还是很高,变得只有中国。
因为质量和类型真的不能打啊
我说一个年份 神奇的1994年。当然,这个年份是天选之年,拿出来可能有点不讲武德,只是举个例子。
这一年是什么美国片 变相怪杰 狮子王 真实的谎言 生死时速 阿甘正传 肖申克的救赎 低俗小说。不仅种类繁多 而且保质保量。
现在是什么美国片 神奇女侠1984 花木兰 灰姑娘
这能比吗?豆瓣评分都落了多远了
神奇女侠1984 整个故事就是猴爪的cosplay 若有所得 必有所失。
电影花木兰 恕我直言 这花木兰 还不如小时候看的动画片呢。
另外还有什么 灰姑娘? 回忆童年
归根到底 电影还是讲故事 还是看演员
故事讲不好 整啥花活都没用。
最大的问题是套路+类型化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好莱坞 毕竟他们拍了这么多年大片了 , 能写的能讲的也差不多了。美国人的故事 普世价值观 。
而且不说别的 水形物语 绿皮书和阿甘正传都拿了金人 水形物语 绿皮书这种讲政治正确的,中国观众喜欢看吗?
何况现在的口味都被超级英雄养刁了,结果一窝蜂又去了。
就算是超级英雄 天天拍我感觉也会腻。这是正常定律,黑豹和惊奇队长就。。。。不过这也没啥办法 续作往往超越不了前作 这是正常的。经典之所以经典 可能在于它是难以复制的
就算强大如诺兰 最新的那个电影 也是一言难尽。
这几年我觉得印象深的电影 波西米亚狂想曲,马达加斯加的企鹅 ,疯狂动物城,美国队长2冬兵,头号玩家。
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史诗传记篇,类似于五亿探长雷洛,上海皇帝。
马达加斯加的企鹅,美队2,都带着谍战剧的味道。虽然企鹅票房好像也很一般。
头号玩家那纯粹是因为信仰加成,毕竟有高达等N多情怀叠buff。
说到底依然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因为好莱坞大片的基本内容就是:套路化剧情+各种打斗+特效
由于特效已经不稀奇了,观众主要看的是剧情。而好莱坞的套路化剧情,实在难以吸引到现在的观众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好莱坞来拍《西游记》,剧情可能是这样的:
1、唐僧出生了,正派反派抢夺婴儿唐僧。
经过一番天昏地暗的打斗,正派胜利,把唐僧抢走,放在了大唐长安。
反派被打伤,落荒而逃。
2、唐僧长大了,反派得知唐僧在大唐长安,为了斩草除根,打算把长安人民全害死。
于是,反派在大唐为非作歹,和大唐军民一阵打斗,把大唐军民打得七零八落,伤亡无数。(此处要有悲惨的震撼场面)
3、正在反派水淹、火烧大唐人民的时候(此处要有大量特效),唐僧出现了。
在反派把唐僧打得鼻青脸肿,正要杀死他的时候,观音菩萨出现,救了唐僧,并告诉他:如果想让大唐永远太平,就要斩除反派。如果想要斩除反派,需要一个勇敢的人,到西天求取除魔真经。
4、由于取经要冒着生命危险,大家都不敢去。唐僧勇敢地站了出来,要去取经。
大唐人民眼含热泪,送别唐僧。(此处要有感人音乐)
5、唐僧遇到妖魔孙悟空,耍小机灵,收伏了他;
遇到受了情伤的妖魔猪八戒,治疗好了他的心理疾病;
又遇到妖魔沙僧,靠自己的善良感化了他。(此处要有各种政治正确的说教)
师徒四人一起去取经。
6、唐僧师徒终于到了灵山,可是没想到,如来佛祖就是反派。(蹩脚反转不能少。按照惯例,大人物一般是反派)
如来说,由于自己测算出唐僧是要毁掉自己的人,所以要杀死唐僧。
他让唐僧来取经,就是为了在自己的地盘布下天罗地网,防止唐僧的元灵跑掉。
唐僧师徒和如来佛祖一阵打斗,如来佛祖却发现自己根本杀不死唐僧。
这时候,正派(实际上是耶稣)出现了,告诉唐僧:因为你是勇敢的、善良的、仁慈的、心中有爱的、心系天下百姓的,所以没有力量能够杀死你。(感人的音乐+政治正确说教)
反派如来佛祖和正派耶稣一番大战(此处要有大量特效),被耶稣打败了。耶稣传授给唐僧一堆书籍。
7、唐僧师徒高兴地把耶稣给的书籍带回了大唐,大唐人民欢呼着迎接他们。(此处要有感人音乐+震撼场面)
从此,大唐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拍几个温馨的场景,以此结束)
好莱坞大片与其他西方文化产物的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好莱坞大片无法本土化。
KFC、可口可乐以及圣诞节这些西方文化,都可以完成很好的本土化。比如用郭晶晶代言可乐,可口可乐也经常动不动在拜年广告里出现(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年夜饭,大家喝可乐干杯);KFC用老北京鸡肉卷替代掉墨西哥Taco,并且有意避开中国的中老年市场,特别强调儿童套餐;年轻人用送苹果表达圣诞祝福,意味着平平安安。这些本土化也是过去二三十年中,西方文化产物在进入中国后逐渐磨合融入完成的。
但是好莱坞大片无法做到文化的本土化,它传达与灌输的就是原汁原味的美式价值观,美式审美和政治意识。他们无法为了讨好中国观众而改变剧本。所以过了那一二十年的新鲜劲,中国人发现了好莱坞的固定套路和剧本之后,它就开始回归到了原汁原味西餐应有的状态,就像是配葡萄酒的带血牛排和一整只烤火鸡一样,它们依旧是优秀的西方文化,但是不再受到更多的喜爱。
实际上,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由于无法本土化,电影艺术本来就是最难走出国门、推广给其他民族的。不光中国的电影走不出去,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不乏优秀作品的文化大国也难以在此驾驭全球(日本的二次元由于其特殊的生态位,是个例外)。
美国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用”普世价值“这四个字,巧妙地避开了电影本土化的问题。所谓普世价值,就是抛开文化和民族因素,全人类都必须遵守的价值观:比如亚女必须配白男,黑人都是正派人物与顶尖科学家,阿富汗人都是NPC,美国永远是人类的后盾和堡垒。而这种普世价值,就是让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几十年经久不衰的奥秘。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应该优先喜爱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一个英国人一定会优先喜爱看英语配音的英剧,而不是中文配音+英文字幕的宫斗剧,这才是普世价值。我国的海量烂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东施效颦的产物,即用中国故事传达美国的”普世价值“(在此就先不举例了)。
好莱坞在未来的几十年依然会发布最优秀的电影作品,但是也许并不会成为我们的优先级了。
故事结构老套,跟文艺复兴时期的“三一律”似的,各“色”人物各安其位,阶层固化:
白人永远是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无论他人品多渣,格调多low,经历再滥,双商多感人,在万能的导演面前,总能走各种狗屎运,各种巧合意外,然后不费吹灰之力地草草打败之前花了大量镜头渲染起来的强大敌人;
黑人永远是政治正确的人设,忠诚可靠,富有自我牺牲精神,虽然同样是个死,但选择在电影中自我献祭给自由民主的美丽灯塔坚,总比在现实中被命如草芥地打死、跪死来得痛快;
亚裔的角色定位永远都是那么跑龙套,可有可无,以至于去掉他们的戏份也对情节发展毫无影响。他们的形象永远都是那么刻板,“典型”,眼睛小得都能忽略不计,单眼皮,高颧骨,罗圈儿腿,总之把黄种人中最极品的反面特征都集齐了就是了。
试问就这种人设和阶层高度固化的“类型片”,谁那么脑残,总给它上智商税啊!
比如《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2019)里的角色,巨石强森、尼克·乔纳斯、凯伦·吉兰代表的白人形象,强壮、帅、美,奥克菲娜呢?道士头,斜楞眼,大饼子脸,獐头鼠目,矮小短粗,罗圈腿儿,不男不女,我真不知道这个角色的作用何在?就是想单纯的埋汰亚裔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