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需要任何思想文化去解释。不是中国人更加努力,也不是西方人不努力
而是
由于工资处于某个低水平的情况下,他的劳动量就是处于增长状态。当工资越过了某个节点,劳动量就会减少。人们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其他东西上。就像当年韦伯说新教伦理,实际上他与新教伦理并没有直接关系,最直接的关系就是太穷
其他也是如此,比如说中国储蓄率高,这仅仅说明,中国生活的风险大,而国家并不承担大部分福利,所以不得不以储蓄去弥补。现在竟然有人以中国人储蓄率高而沾沾自喜,不知道高兴什么
我在油管上有一位特别喜欢的内容创作者,叫做My name is Andong,他最新的一期节目是对比电饭煲。
一个是360欧元的日本进口象映电饭锅,一个是他之前随便买的,可能也就十几欧的普通电饭锅,估计多数还是中国南方省份制造的。最终的结论是啥呢?
完全一样!Exactly the Same!
对,这360欧白花了。
我的留言是:你花了60欧买了一个电饭煲,然后花300欧买了日本民族的工匠精神(U pay 60 for the rice cooker, and 300 for the Spirit of Japanese Artisan.)
并且,他觉得象映的电饭煲很好看,造型非常不错。Excuse me?论造型,象映的这个粉色方块能比得上小米?小米的电饭煲在欧洲卖多少钱呢?也就100欧左右。
好了,接下来我们捋一捋。
一个莆田制造的电饭煲10欧,一个小米的100欧,一个象映的360欧,他们最终的产出,也就是米饭,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不同。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大差不差的工作时间里,一个南方作坊工人产出了10欧的价值,一个小米的工人产出了100欧的价值,一个霓虹国的工人产出了360欧的价值。但三人付出劳动所期望的回报,比如房子、车子等等,实际上价格并不会相差很大,甚至同样一辆奔驰,日本和美国的定价更便宜,同样一套公域,日本和美国的定价也更便宜。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更爱奋斗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成果并不如西方值钱。
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呢?
接下来是引申的内容,实际上和本问题不怎么搭嘎。
我前几天给学生上课,问过一个问题,王者荣耀,武则天大概两千元左右,她的价格和价值显然是不匹配的。比特币也是如此,现在一枚比特币60000美金,但它真值这个价格吗?答案肯定都是否。
但这答案又显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相违背了。
正确的解释是什么呢?我虽然不是经济学方面的专家,但我尝试着从法学或者社会学的角度解释了这个问题。
包括法律在内的所有规则的形成,无一例外,需要基于一定共识,必须大家都认可的规范才是法律,国家也是如此,天下共主,国家一定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统治阶级的国家,比如我国,是工人阶级专治,同时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组成了联盟。即便是封建王朝,那也得是“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强有力者出而知治之,用号令起而巨臣什伍之法立”等等,邬思道不也说了吗,“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无私”(实际上这句话最早是韩非子说的,但这不重要)。
所以,共识几乎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缺乏共识的上层建筑无论如何是无法形成的。同样,在定价层面,共识也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我买武则天,为什么买?因为她稀有,因为大家都想获得,那么,我花2000,买的不是武则天本身,而是一种共识。同样,比特币也是如此,我花60000美金,买的不是比特币本身的价值,而是大家的共识,即我们都觉得比特币值60000美金的共识。
同理,最后回到问题本身,我们买电饭煲本身,可能只需要花10欧元,但我们会为了某些共识多花100乃至300欧元,比如日本的电饭煲就是好,比如买小米的产品可以实现万物互联,等等。
所以,日本的产品、美国的产品、德国的产品能够获得有利于价格提升的共识,但中国的产品没有这样的共识傍身,相反,我们还有“中国货就是便宜”这样的逆定价共识,这也就怪不得我们的工人过得比别人辛苦了。
所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以前确实落后得有点多。
两个原因
西方国家本来的思路是,用国家的税制来避免两极分化。然后把税弄得高高的,把条款搞得复杂无比。结果,对有钱人来说,多一条条款就多一个避税的手段。对中产而言,多一个条款就多一交一笔钱。最后,变成了国家机器把95%的人挡在了高收入以下。
税制更滑稽的地方还在于无形中在无产和中产竖起了围墙,无产想要步入中产,开始自己工作不吃救济,然后突然发现,卧槽,为啥我的收入还更低了!你没看错!吃救济的时候不用交一分钱的税,甚至欠银行的贷款也可以不还或者只还小部分。但是一工作,我擦嘞把税一交,把贷款多还几百,然后发现收入还降低了,生活质量还下降了!!!!
当然必须承认,欧美中产的生活比国内还是滋润太多。工作强度和物质水平还有各种社会保障的确做得更好,更人性化。
向上没希望,停在这里儿很舒服,凭什么会有上进心呢?
至于中国,好像中产一个不留神就能摔成无产。而咸鱼翻身的传说依然到处都是,奋斗就有回报,自然跟打了鸡血一样了。
你去查一下,根据现行规定,你可以领到几个月失业金。再查一下,你提到的英国、美国。颓废?你也要有资格。
我觉得中国人并不爱奋斗,中国人更爱内卷。
你可以说,中国人更能吃苦,但是吃苦不必然等于奋斗。
奋斗是让自己过得更好,内卷是让自己过得比别人好。
你看古人都给我们总结了人生成功的标准:
出人头地:啥意思呢?具体多高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比别人高一头。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如果不给家乡人民炫个富,这发财了就和没发财一样。
还有评论里说的: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多吃苦,吃大苦,才能比别人过得好,或者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差。
爱听也好,不爱听也好;信也好,不信也好。
奋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和社会赋予的。
时代不要求不允许奋斗了,累死都没用。
而且是现代中国人爱奋斗,旧中国的劳动人民顶多是麻木的重复,因为回报寥寥。
所以现在中国人的普遍奋斗,国家强盛是根,一部分人的奉献是因,时代选择也是因。普遍奋斗只是个果。
普遍奋斗决定不了什么,甚至改变什么都挺难。
毕竟,决定社会形态和存在的是生产力水平。能决定生产力水平的本身就是少数人。
毕竟,能获得多少自己的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决定的。
①当年英国法国等工业国家内卷的时候比现在中国人还拼,工人一天工作十四五六七八九个小时。流水线上有的是儿童,青少年。
然后第一次大规模劳保立法是二战前后,社会主义逼迫工业化国家注意工人保护。
第二次是冷战期间,迫于苏联的巨大压力,西方开始注意工人福利。
然后技术附加效益高的国家能维持,中部收入的国家破产完蛋。
剩下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薪阶层就成现在这么一副德行了。
②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人工作起来和疯了一样,因为有劳动就有非常可观的回报。
经济成就的刺激让工薪族十分的亢进,7、80年代住公司007的工薪族很多很多很多。看日本的回忆访谈和社会纪录片都能看到。然后日本经济泡沫一爆。绝大多数人就成了现在的德行。
西方国家(主要欧洲)的增长率也不行,欧洲的白胖子们也懒洋洋的。
但是西方收入有保障的都是肝帝,奋斗*,时间管理大师,平行事件专家,等等。
要不看看欧美精英人士,肝起来咱们看着都肝疼。
所以中国人拼有两个原因:
① 国家对工薪阶层,保护不到位,一切为发展让步。催生了996福报。
②经济增速可以,拼命有回报,形成正反馈,造成奋斗能成功的社会认识。
是这两点让咱们玩了命奋斗。第一点是国家的过,第二点是国家的功。
总体说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接触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没有一点点特殊。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
将来能不能,会不会继续奋斗,只看国家。
1.会不会加强工薪阶层的保护保障。
2.能不能维持增长点。
1,2都成功,绝大多数普通人就站着把钱挣了。
不成功,横竖都是苟活,大家自然就和其他国家的懒人一样躺平了。
因为题主年少无知,还不读历史书。
和当年人均寿命三十多岁,十岁不到就进厂打工的英国平民谈“奋斗”,你配吗?
和几十年前日本经济黄金时代,那些以社为家每天恨不得住在公司里面的日本社畜谈“奋斗”,你配吗?
你以为做个996的奋斗逼,每天上下班挤地铁的路上看着朋友圈的各种鸡汤和公众号的各种十万加文章,就觉得自己是奋斗的一员了?
送你一句话,你也配姓资?你也配谈奋斗。
————————————————————————
顺便送答主几句名人名言: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闹剧出现。如果还要出现第三次,那大概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了。
最后,年轻人还是要多读书,多读历史。
尤其是一战到二战这段历史,历史结合现实,常读常新。
人家的父亲在闷头狂写代码造出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我爹还在努力地摊煎饼果子呢。
我爹摊煎饼果子365天从来不放假,每天连续摊12个小时;美国人的爹当年写Windows的程序员,每天工作8小时,每年休假一个月,挣的钱也是我爹的10000倍。
做人啊,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几斤几两。
玩是第三产业。我们第三产业不发达。只好苦干。
人家为什么要苦干?人家的底层不在国内。贸易剪刀差割一波,汇率利率再割一波。国债再割一波。
要不是这几年老爷们贪过分了 ,还能玩得更欢一点。
要是我国所谓政治经济新秩序成功了。第三产业真正起来。玩得人也会多起来。
没事,西方人也是这么想的。
你看我们敢于坐着帆船世界巡游,什么败血症,暴风雨,台风,巨浪,土著人,我们一概不怕。你看我们多爱奋斗,才能给大英帝国挣来这么多的领土。看看你们懒惰的中国人,除了种地就知道种地,一点拼搏精神也没有。
手动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