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生物学上的事实,没有一定生物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第1页

     

user avatar   an-zhan-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讲个故事···········

S女士因为突然昏迷而住院,MRI扫描图上发现她右侧大脑后部脑出血。身体其他部分一切正常。

当医生一行人进入病房时,S女士处于清醒状态,但看起来有点困惑。住院医师问候她并问她感觉如何。

她的回答是“我想还可以,但是我还是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住院医师站在了床的左侧,模着她的左臂问道:“这是什么?”

“哪里?”她问。

“这里。”他回答道,并抬起她的左臂,慢慢地移到她的面前。

“喔,这是一只胳膊。”

“一只胳膊?谁的胳膊?”

“我不知道,我猜是你们的。”

“不,这是你的胳膊。看,它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他用手从她的胳膊摸到肩膀。

“好的,就当你说得对。”她说,听起来仍不相信。


神经科主任说这是一位典型的半侧空间忽视患者,由于脑的特异部位损伤导致。“我曾经看过很多类似的病例。”他解释道:“病人仍能接收左侧躯体的感觉,但注意不到它们。”

图片出处

“女人化妆时会只化右脸,男人只刮半边的胡须。当他们穿衬衫或大衣时,他们会用左手将右臂和右肩膀穿进衣服,但随后他们忘了左臂,而将衣服悬挂在右肩上。他们也“看不到”位于左侧的物体。”


主任继续说,有一次,我看见一个人吃完早餐后坐在床上,盘子就在眼前。盘子里还剩下一半食物。

“你都吃完了吗?”我问。

“当然。”他回答道。

(图片来源tactustherapy.com/what-

我将盘子转过来,让未吃的部分变成在他的右侧。

他吃惊地说,“该死的,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这个测试让患者划掉图片中所有的组成元素,结果也显示,患者忽略了单个物体(图形)的左侧部分。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了解下视觉信息处理的大脑加工机制。


首先呢,后脑勺那一部分的大脑叫做枕叶,主要处理从眼睛中传递来的视觉信息,什么物体颜色啦、形状啦等等。

图中绿色箭头到大脑颞叶部分的传导通路,负责识别物体(就是根据大脑记忆库认出是什么东西),并在我们注意单个物体的过程中把这个物体从环境背景中分离出来进行高精度加工。

而蓝色箭头到顶叶的传导通路,负责分析不同场景的空间结构,来确定物体和视象的位置关系、物体的运动分析、眼动控制等等。


根据大量类似患者的研究发现,大脑中与视觉处理通路相连的右脑颞上回与这种基于物体为参照体系的半侧忽视高度相关。而上文的S女士正因为脑出血损伤了相关区域,导致注意投放问题,忽略了原本要精细加工的部分。

另外S女士的脑损伤也涉及右顶叶的躯体感觉联合皮层,所以也忽视了半侧身体。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处理右侧躯体感觉信息、控制运动。右半球处理左侧躯体感觉信息。视觉信息处理也是如此)





其他关于脑损伤患者的文章,请见我的专栏






References

(参考资料)


Corbetta, M., & Shulman, G. L. (2011). Spatial neglect and attention networks.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34(34), 569-599.


Carlson,N.R.(2014).Foundation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user avatar   ne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可能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元血清素浓度、多巴胺功能低落的时候,会发生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抑郁甚至自杀冲动。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血清素的降低是引发抑郁症出现的直接或者唯一原因,准确的说,是血清素的水平和抑郁症状具有相关性,并没有定论为因果性关系。


那么,抑郁又是如何和我们吃的东西产生关系的呢?


简单来说,我们的肠胃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细胞、微生物组,在胃肠道中存在数以几十亿的微生物群落。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在肠道组织中进行消化、吸收时,肠壁(the intestinal wall)就好像我们身体的一堵屏障,同时也是一个反应机制,兢兢业业的不断的和进入到肠道中的物质进行互动和交流,把各种物质吸收进来,这当然包括营养也包括毒素。但当肠壁接受到一些异物/毒素攻击时,就会产生炎症反应


朋友们,不要小看肚子疼啊、拉肚子、便秘这些司空见惯的身体不适,以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些症状,就是正常的。


大多时候,这些肠胃反应不会造成太大问题,但长此以往的刺激,会对大脑以及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因为这些炎症反应会直接通过迷走神经影响你的大脑。


说到迷走神经,再多说两句,因为它很好玩。迷走神经是一条双向通道,肠胃的炎症会影响大脑,同时,焦虑、惧怕、激动等情绪也会影响肠胃。英语有一个词组叫“gut feeling”,翻译过来就是“肚子里的感觉”,专指那种不需经过思考就会产生的直觉反应。我想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一着急就想拉肚子?这就是迷走神经把大脑的信号反馈到了你的肠胃里,引起肠胃的剧烈蠕动,从而产生拉肚子的愿望。


再说一下炎症反应对大脑的影响。炎症反应大家都不陌生,因为它通常会产生疼痛,比如你嗓子发炎就会疼。但问题是,当大脑出现“炎症反应”的时候,大脑内部没有疼痛感受器,它不会产生疼痛。那科学家们如何知道大脑生病了呢?是通过对c-反应蛋白进行测量,c-反应蛋白是机体受到感染时血浆中急剧上升的蛋白质。研究发现,在抑郁症患者脑中这种炎症指标的数量会急剧上升,而当抑郁症状缓解时,数值又会降落到正常水平。在一项研究中,甚至发现c-反应蛋白增高促使了抑郁的发作。【1】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发现太重要了。因为一直以来抗抑郁疗法是通过调整血清素的,比如通过服用百忧解和帕罗西汀这些抗抑郁药物来提高血清素水平。但同时,这些药物带来非常非常大的副作用。所以,当我们发现抑郁常常与长期的炎症反应相关,那么,是不是消除炎症的同时就可以改变抑郁的状况呢?


答案是非常乐观的。


在最新一期的Nature旗下的Nature Microbiology中发表了一篇由KU Leuven大学的Sara Vieira-Silva教授和Jeroen Raes教授联合比利时 VIB Center for Microbiology写的paper《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2】。 他们对1054个抑郁症病例个体进行了研究,结合这些病人的粪便微生物群落数据和临床抑郁症的诊断,确认了肠道细菌和抑郁症以及病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关于微生物代谢产物与大脑的互动的概念,并不新鲜,但以往通常是由动物实验来完成的,人体研究远远落后。这次的论文是在人群层面的研究,确认了几个细菌群落与人类抑郁的发病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同步相关。


既然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局部炎症会通过神经递质影响大脑功能,那么我们调节肠道环境就理应可以缓解大脑功能紊乱的状况。谈到这里,就不免谈到我们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大量摄入的糖、代糖物、酪蛋白、止疼药、抗生素、还有过分加工的食物,都会不同程度的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诱发抑郁以及其他心理疾病的产生。合理安排饮食,少吃junk food,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粗粮、水果、蔬菜,平衡摄入,这些都是常识了,可是很多人都以为这些仅仅是确保身体不得病,其实心理不得病,也一样需要一个健康的肠胃


另外,咖喱里的姜黄素对于炎症有很好的疗效,大家可以试试看。


不要再小看你吃下去的东西、还有基本的卫生习惯了,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这些,因为不良的卫生习惯,什么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真的是非常愚昧了。也不要以为心情不好吃吃零食就可以解决了,很有可能那些垃圾食物吃下去会让你心情更糟。好好注意饮食习惯,不光是为了身体的健康,也是为了心理的健康。


【声明】:此研究成果并不直接得出因果性结论,更多仍然是相关性连接,所以请大家还是谨遵医嘱,不要擅自停药。好好保养肠胃,至少会对疾病康复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Br J Psychiatry. 2010 Nov;197(5):372-7. doi: 10.1192/bjp.bp.109.076430. “Association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with de novo major depression.”

【2】Nature Microbiology. 2019 Feb. "The neuroactive potential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ta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pression.”


user avatar   han-nuo-bu-nuo-n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想起一个来,就是水獭亚科Lutrinae)动物对于工具的执着。

坊间曾经有传闻,那就是水獭(和/或海獭)会使用工具,为此还在腋下专门进化出了用来收藏工具的小口袋。

我以前是对此将信将疑的。虽然海獭使用捡来的石板敲开贝壳的镜头以前看到过,但是对于“腋下口袋”的叙述今天还是第一次接触到直观的证据。

(视频如下。)

这里是视频中口袋的镜头:

(接过来一个垒球,塞到左胳膊腋下。)

(可以看出口袋还是蛮大的。伸手还想再要一个。)

(饲养员做了一个“给我”的手势,马上不开心了,但还是乖乖把球球掏出来。)

(好低落。)

(还给你吧。)T T

对于水獭亚科下边另一支在淡水中居住的水獭们来说,它们是否使用石头作为工具还是存疑,因为淡水水獭不像海獭们一样吃那么多的贝类。但是无疑水獭喜欢圆滚滚的小石头,并且拿来作为玩具是很普遍的,相关视频和照片也很多。


(拿来玩和给自己做脸部按摩。)

(海獭:我们喜欢的则是大块石头拿来做工具啦。)

(在找不到可以放在肚皮上敲敲敲的石头的时候也会用到岸边的礁石。)


所以,海獭的口袋是真的,水獭的口袋也可能为真。海獭使用工具为真,水獭喜欢玩卵石为真,工具暂时存疑。

附上一些萌萌的图片吧。

(你拍一我拍一。)

(午饭吃个简餐吧,一只螃蟹)

(早餐要吃好,来半打海胆刺身。)

(月底没钱,晚餐随便来只蛤蜊好了。)

(饱了,剔剔牙。)


(和你讲,上回我捉到一只螃蟹,有辣。。。。。么大。)

哈哈哈哈,也许记错了。XD


user avatar   jin-nian-55-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物学家给螃蟹命名的时候,不知道开了多大的脑洞。

以下都是学名,虽然怎么听都跟菜市场俗名似的。

评论区有人提醒,是中文正式名不是学名哦。

食用黄道蟹,即面包蟹,学名里就有“食用”二字。和它一样惨的还有可口革囊星虫(土笋)、美味牛肝菌(就是牛肝菌)

正直爱洁蟹:剧毒(河豚毒素),毒死最多人的蟹。博物杂志是这样解释这个名字的:

它的拉丁文学名是 Atergatis integerrimus , Atergatis 被诡异地音译成“爱洁”。integerrimus是完整的意思,形容它光洁规整的身体,但是被诡异地译为“正直”。

那真是很诡异哦!

强壮武装紧握蟹,这个钳子应该很好吃!

可爱菱蟹,只有克总的信徒会用“可爱”形容它。

货币美妙蟹,我举双手同意!

万岁大眼蟹,据说它挥舞双钳的样子很像喊“万岁!”

蟹老板!是你吧蟹老板!

奇异雷百合蟹,好像一个河豚表情包……

短小英雄蟹,是哪里短小呢?


中华虎头蟹,上面是生的下面是熟的。

然而,博污也污不过热心网友:


蛙蟹,真的有点像蛤,不好吃。

陆生寄居蟹……不要乱丢玩偶啊!

这个寄居蟹让我想起了一个diy作品:

怪不得人偶恐惧症患者这么多,原来是从小培养的!


说到蟹,怎么能不提蟹奴呢!

前方高能!!!!





密集恐惧症请立刻点击右下角或左上角!!!





你确定要看吗?






图来了!

居然有人问能好怎!

对蟹奴感兴趣的魔鬼请移步这个回答:


user avatar   su-cheng-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蚊子在吸你血的时候,不是用一根针插你,而是六根。而且不是一插即中,还需要弯来弯去,来来回回地寻找你的血管。


在不少人眼里,吸血的蚊子的针应该和注射器一样,这样才能扎入人体的皮肤内,打点东西进去,然后吸走血液。

实际上,蚊子的口器可不是简单的一根“针”,如果把它解剖一下,就会发现并不简单,一共有6根针,而且作用完全不一样。

蚊子是节肢动物,自然也有节肢动物的特性。

节肢动物的每一个体节有一对附肢,而昆虫的头部则是若干压缩在一起的体节,原本每一节自带的附肢就变形成了触角和口器的各个部分。

和所有昆虫纲成员一样,蚊子的口器也由一系列高度特化的附肢组成:

  • 上唇(labrum)
  • 上颚(mandible)
  • 下颚(maxilla)
  • 下唇(labium)
  • 舌(hypopharynx)

上唇就是夹着的那部分平时是含着舌的,就是处于关闭的状态,该用到的时候才会亮剑。在吸血的时候就会打开上唇,插入的时候,上唇就起到支撑的作用,和油井支架一个道理。

上颚就是上图中蓝色的那根,看起来很锋利对吧,没错,就是用来刺入皮肤的。

下颚就是红色那根,你可以看到尖端部分有锯状物,那是用来切割皮肉用的,插入的时候还可以在你的皮肉中起到固定作用。

就不多说了,吸血的。


蚊子和实习生护士一样,并没有一插进去就能找到毛细血管的超能力。所以蚊子的上下颚插入之后,还需要在皮肉间自由地弯曲游走,寻找合适的毛细血管。

蚊子插入皮肉后的吸血过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10204424928641024

user avatar   li-lei-up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截至目前这个答案下有17个回答,至少有一半是错的,这哪叫“有生物学知识”,这tm是没生物学知识好吧!

拜托各位真学点生物知识,别把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的东西丢上来,结果又制造了一堆谣言。

我要是一巴掌拍过去,按照各位的赞数,要得罪几百人。

从最高赞下来,拍几个的高赞,其余的后续我就不拍了,累

1,随便两种微生物,其区别常常比人和植物的区别还大

谣言!

您先解释下什么叫两种微生物行不行?是指两个种还是两个品种?

微生物里的进化树一堆堆的,也是基本的分类法。一个属下面的种差异远低于人和植物的区别。

另外,进化树从来没把动植物区别降得很低,依然是三大域基本安好(至少十几年前都已经定义了),我读大学的时候教科书都这么写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一个属里的微生物,差异小的可能也就是几百个碱基,而人和植物的差异,那简直是不可思议。人的基因组是30亿个碱基左右,植物的基因组小的几百兆,大的几百亿。c值悖论了解下?

在每一种生物中其单倍体基因组的DNA总量是特异的,被称为C值(C-Value)。物种的C值和它进化的复杂性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称为C值悖论。

这个小朋友死不认错,反而说我利用大v身份打压他,也是笑死我了。说实在的,我从来没自称过大v,反而是他自己开口闭口生物A-和教授的,我只是指正他的错误,反而要担心他说的“吃亏”?

某位小朋友眼里估计人手上的细菌那是不可计数的,细菌,原生动物,病毒,真菌都有。

然而,这tm就是瞎说啊。

你手就那么大,就是细胞数,或者原子数都是有限的啊,你怎么来个无限?

一般人手上的微生物看起来数量庞大,但是种类很有限,也就是150种左右,所以你随手挑的微生物,是非常接近的。

诺,这就是手上常见微生物的种类。

你倒是论证下他们比人和植物差异更大啊????


2,“物种”概念实际上是非常模糊而有争议的

谣言!

主流的物种基本上没争议,有争议的是极个别物种。

物种划分的确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毕竟早期的划分更多基于形态学和其他特征,而随着基因组的发展,现在物种划分更加的趋于理性。

但是从没听说这个大根基发生动摇,大体上就是,传统分类法可以解决99%的分类问题,剩下那一小撮存在例外。

但这已经很牛逼了好不,你非要找个【绝对、百分百】的标准,不好意思,生物学里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绝对真理。


————有几个大体上还是对的,只是不严谨————

比如河马不是马,但是河马绝对不是牛;犀牛不是牛,但绝对不是马。(大概就相当于你绝对不是猪,虽然大家都是哺乳动物)

这是根据蹄子来确定的,因为生物分类里的有蹄目分为奇蹄目和偶蹄目。

河马是偶蹄目,和它一样的是偶蹄目的猪,牛,羊,骆驼,鹿

犀牛是奇蹄目,和它一样的是奇蹄目的马,驴,貘等。

再比如有人提到男女有别的问题,这个的确存在。至于原因,雌激素是其中一方面,还包括x染色体,社会压力等诸多因素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ying-yuan-t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邀请,基因组学专业相关~

笔者专业是基因组学专业,基因组学是一个大众误会非常大的学科,也是这几年很多商家炒作的重点。这篇回答将从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两个学科,介绍大家并不是很清楚的3个知识。

1.基因检测靠不靠谱?

随着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家基因检测公司(23基因,微基因等等),很多商业公司打着寻找祖源或者检测疾病一类的广告。但是检测的原理是什么?检测的结果靠不靠谱呢?首先我们先明确,低价检测(几百元以内)检测的方法都是利用芯片寻找DNA上的snp位点,SNP指的是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单碱基多型性,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一个碱基之间的差异。比如我们教科书上镰刀型贫血症这个疾病,就是因为DNA上一个碱基突变造成的。

通过芯片检测的问题主要是无法获得全面的DNA信息,很多DNA上的差异是检测不到的(这也是价格相对便宜的原因)。并且通过snp获得的结果仅仅在统计学上面有作用。举个例子,100个人,其中20个乐感很好,80个普通。20个乐感好的人其中15个人某个基因是CC(举例子),另外80个人里面大多数是GC。那么统计学上就表明CC可能是乐感好的人。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结果是很难针对具体某一个人的,并且技术检测到SNP位点的改变,根据贝叶斯原理你是否是真的有这样的突变还需要第二次检测。所以结果仅仅能参考,本质原因是我们对于基因组的认识还是太浅了。

针对一个具体的基因尚且不能做到根据序列判断功能,更何况一个位点突变呢?但是很多公司的宣传已经是我们的检测水平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就很让人觉得怀疑了。从专业角度出发,笔者觉得大家可以试着玩一玩,但如果觉得自己真有问题,还是去医院检查最重要!

2.表观遗传

环境因素到底能不能影响基因上面的改变而稳定遗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环境是如何改变基因的呢?最开始科学家们认为生物体进化是用进废退(拉马克),之后达尔文先生从个体角度出发,自然选择导致的进化。后来随着遗传学的发展,认为是群体产生的进化。随着更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发现环境考验直接作用在DNA上产生表观遗传的改变。比如DNA上面的甲基化,羟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高级结构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与DNA双链信息不同,表观遗传修饰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环境的改变能够影响生物体表观组的建立。父母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能够对后代的健康产生影响,表明环境诱导产生的表观遗传信息的改变能够通过配子传递给后代。所以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3.垃圾DNA

相信大家肯定听到过垃圾DNA这个说法,因为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我们只有3%的基因是编码基因,当时科学家吧那些不编码的序列称为垃圾DNA。那么那些不编码的DNA序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不是垃圾序列?根据这些年的研究,我们逐步发现很多所谓的垃圾DNA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1.卫星DNA:卫星DNA由简单的、高度重复的基因序列构成,它们不包含任何生成蛋白质的指令,而且由于具有高度重复性,可能导致基因组不稳定,甚至容易受损、得病。直到最近研究才发现如果没有这些卫星DNA,生殖细胞无法发育,细胞内染色体很难固定。

2.内含子:一些基因中的内含子可能有助于控制细胞制造多少相应的蛋白质。可以调控正常的转录,从而让生物体在艰难岁月(缺乏足够的食物,氧气等环境)下更好的存活。

3.非编码RNA:组成内源性竞争性RNA网络调控正常的RNA的表达。很多种的非编码RNA的表达量可以作为重要的癌症标志物。

还有许许多多关于垃圾DNA的报道,高等生物的DNA表达受到非常多的调控。不是简单几句可以说清楚的。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垃圾DNA的话,可以参考重庆出版社《垃圾DNA》这本书。


user avatar   karanokyouk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个简单的,昆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或者说昆虫是没有肺的,它们的口器是用来吃东西的,不管呼吸

它们有着独特的'气门'用来气体交换,可以理解为昆虫的鼻子,但这种气门往往不止一个,一般分布在腹部和胸部,也就是说你把蝗虫的脑袋按到水里,虽然它依然会挣扎,但是它是憋不死的(别问我为啥知道)

由于没有高效的气体交换系统,昆虫是不可能长得很大的,因为如果长得太大氧气不足以通过简单的浓度扩散原理深入身体内部,也就是说,昆虫的体积依赖于氧浓度,这就是为什么高原的昆虫较少,而远古的昆虫那么大一只的原因(那会氧含量约30%)

当你把昆虫丢进水里的时候,因为它很小,水的表面张力让它很难沉底,而多个气门的存在也不容易让它窒息,因此这不是一个弄死它的好办法…

看了不少人说这是初中知识早就知道了,那就深入一下,既然聊到了昆虫的换气机制,那就顺带聊聊鸟类和恐龙的换气机制

尽管恐龙灭绝了,我们哺乳动物留存了下来,但实际上它们的换气系统比人类更加高效,因为人类有着呼吸死腔的存在(或称无效腔),意思就是人吸气之后,由于进出都是这一条路,所以总有一些气体留存在肺里没有彻底出去,这部分空气的体积我们称之为“死腔”,在肺泡内部也有相应的腔,死腔的体积大概在150ml左右,这是人类呼吸系统的缺陷,下面看看恐龙和鸟类的呼吸系统:

在图中可以看出,除了肺以外,鸟类有着气囊这么个器官,它联通着肺,使得吸进去的空气可以充分的进行交换,在不影响吸气的情况下给肺里的空气进行了第二次交换,从根本上解决了死腔的问题,所以恐龙和鸟类的呼吸系统,比我们的呼吸系统更加高效,如果换成人类的呼吸系统的话,估计高空那么低的氧含量,早就憋死了吧……

什么?有人说这个小学也学过?小学就学过死腔和气囊了?我小学是不是白上了,为毛我进了医学院以后上解剖课才知道死腔这么个东西……

惊了好吧好吧,那再补充一个,鳞翅目昆虫的翅膀颜色并不是因为色素而显色,而是因为它的显微结构

鳞翅目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蝴蝶,色彩斑斓的,这些蝴蝶有着特殊的金属光泽的翅膀,但实际上,它们的翅膀上没有对应的色素,而是单纯的通过光的干涉、衍射和散射生成的颜色

正是这些微小的结构导致了蝴蝶的翅膀有了特殊的金属光泽,而且在不同角度下观察的话会有些许不同(顺带说一句不是所有蝴蝶的颜色都是这么来的,也有单纯的色素):

上图是蓝色大闪蝶,是不是很好看?

这个你小学总没学过了吧???你小学都学了光的干涉衍射了?那……那大神受我一拜……


以上


user avatar   meng_howar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吃饭饿着点,可以显著增加寿命,并降低多种疾病的患病概率。

——————————————分割线——————————————

这个不是我瞎吹,这个是长久以来生物学寿命研究的科学结论,各种paper一搜一大把。

我从网上搜了一篇2017年发表的综述文章,里面对热量限制摄入的好处做了一个总结,结论如下:

图中的中心部分是

       caloric restriction意思是热量控制;     

周围各圆圈里的都是控制热量带来的好处,比如

       preserves cognition - 保护认知能力 delays sarcopenia - 延缓肌肉减少 protescts colon health - 保护结肠健康 delays brain atrophy - 延缓大脑萎缩 lower incidenci and progression of cancer - 更低的患癌症概率 prevents age-related diabetes - 降低年龄影响的糖尿病患病概率 protects against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保护心脑血管 protects against arthritis - 更低的关节炎患病概率 delays osteoporosis - 延缓骨质疏松     

文献链接:

Aging and Caloric Restriction Research: A Biological Perspective With Translational Potential

——————————————第2条 分割线——————————————

很多老铁在评论区对我说的话有一些误解哈,我在这里说明一下:

1.少吃或者说是吃饭的时候进行热量控制(caloric restriction)是可以延长寿命的,这个在小鼠和灵长类动物模型中已经有了很确定的实验结果,这个结论是可信的;

2.虽然热量控制可以延长寿命,但具体怎么吃,其实是有争议的。有的人提倡轻断食,有的人提倡满足基础代谢,还有的人提倡辟谷等等。这个东西,仁者见仁。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满足基础代谢的情况下,尽量控制脂肪的摄入,适量提高蛋白的摄入量,保证每天1kg体重/g蛋白质。基础代谢计算器(基础代谢计算器

3.其实研究发现,如果进行热量控制,各种退行性疾病的患病概率会大大降低,比如糖尿病,比如骨质疏松等等。

为了活得更健康,请合理膳食,积极运动!


user avatar   guo-hao-tian-10-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一个今日份的震惊吧:

“一条染色体就能活”!

人有23对染色体,酿酒酵母有16条染色体。但是这个数字很可能也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即使把所有的基因组塞进一条染色体,至少在酿酒酵母是可行的。

这个工作还有若干令人震惊的结论打包附送,举两个例子:

  • 这几年大火的染色体三维结构,即使大幅改变,也可以不破坏基因组功能
  • 与传统观念不同,染色体一次融合造成的染色体数目改变,并不能引发生殖隔离。相反,这是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今天在Nature上背靠背发表了两篇长文,一篇是酵母基因组合成的领军人物Jef Boeke课题组,另一篇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覃重军老师的研究团队。两篇文章做的是相似的一件事,就是把酵母的16个染色体两两融合,直至不能再进一步为止。Boeke课题组最后得到了两条染色体的酵母,而覃重军老师的团队则成功地把所有16条染色体都拼装到一个大的DNA上了。

美国人把酵母菌的染色体改成了一双筷子,中国人把酵母菌的染色体改成了一根棒子


首先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每个染色体上都有两端的端粒维持染色体的线性结构,同时在内部还有一个着丝粒在细胞分裂时被识别。所以每次融合染色体,都需要特异性地去除多出来的一个着丝粒和两个端粒。

仅仅是一次融合,就很容易会因为序列的相似性而发生错误,导致经过编辑的细胞无法存活。从实验室里的酵母开始到最后的目标,要经历15次融合。而且不合适的融合顺序也会造成一些暂时还无法解释的“玄学”实验失败,比如Boeke课题组最后获得的两条染色体就怎么也不能融合到一起去。一共有多少可能的融合顺序呢?16! = 2*10^13,其中可以成立的顺序的数目完全未知,这也不仅仅是靠人力就能试得过来的。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工作提供了很多实验证据,回答以往我们只能打嘴炮瞎猜的事情:

为什么真核生物一般有许多条染色体,是不是因为一条染色体的长度有上限?

现在看来,即使有上限,也不是个决定因素。至少酵母中可以容纳的染色体大小比现在它最大的染色体还大得多得多。


我们知道染色体的结构对于细胞来讲很重要。但是有多重要呢?

你看,即使结构完全改变了,细胞也可以活得好好的。所以一个特定的染色体三维结构很重要,但并不是必要的。


还有一个我觉得是和人类起源比较相关的话题——染色体融合会带来生殖隔离吗?

有一些说法认为黑猩猩一支古猿和人类祖先的分裂点在于两条古猿的染色体融合而形成了今天人类的2号染色体。但是这样的融合真的就足以造成生殖隔离吗?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少数案例像驴和马杂交,狮虎杂交(人和黑猩猩这种就不要想了),这种相差1~2对染色体的动物可以研究。但是这些物种之间并非只有染色体数目的差异,而是分道扬镳多年的两个物种,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都可以有染色体数目差异之外其他的解释。

今天在控制基因组序列、基因表达、物种的生长特征各方面都差不多的状态下,我们可以比较,16条染色体的野生酵母和16条到只有2条染色体的酵母杂交会发生什么。

与很多科普读物所说的“染色体融合造成了生殖隔离的鸿沟”完全不同的是,染色体数目差异造成的生殖隔离是随着差异而逐步累积的,并非一跃而成。即使差了2条染色体之多,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继续有性繁殖的,只是效率差了些。


@芝士喵 邀。最近好久没写回答了。“没有一定生物学知识的人不会相信?”,感觉已有的答案很多挺容易相信的呀…………………

明白一个生物学现象说的是什么,其实没什么门槛,主要看讲的人水平够不够。但是能明辨哪些是严谨的表述和结论,哪些不是,就需要一定知识储备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这里讲一个比较有共性的问题吧:


你以为听到的生物学事实,是非黑即白的。

其实所有所谓的生物学事实,都是在严格的前提条件下,基于一套和常识不太一样的定义体系,仅仅是统计学上显著。是类似于灰#DCDCDC比灰#D3D3D3更白一点这样的结论。

结论反推经常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很多结论,对于你我,单个个体,可能都没有太大的预测价值。


这个对于正确理解你朋友圈的各种健康和续命小知识有重大意义。


我就拿高票的这个答案举个栗子吧 @孟浩巍

吃饭饿着点,可以显著增加寿命,并降低多种疾病的患病概率。

这个对卡路里限制的描述,就是属于小领域圈外人的说法。对于不做生物学研究的人,很容易误解为“节食可以提高你的寿命”。


卡路里限制的确是有用的,“显著”也是的确有的,但是真实的事实是:卡路里限制,在控制其他变量一致的情况下,已经除了人之外的多种生物中经过实验验证,能显著地延缓生物群体的衰老速率、增加平均或最大寿命


这里有:

严格的前提条件:控制其他变量一致。你我,一个来自南方,一个来自北方,遗传背景明显不同,生活环境明显不同,就比较不了。有的抽烟喝酒烫头一样活得长。

而且如果咱们俩,巧了,都是人,那么这个结论就不知道能不能成立。


一套和常识不同的定义体系:生物学的衰老和寿命是由存活率vs.年龄的曲线计算得到的。到目前为止,个体的存活时间不是衰老和续命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上显著:

这个领域认为卡路里限制可能对人类有效,最实锤的证据,应该是历时几十年的恒河猴的实验。

卡路里限制的猴们(CR),和敞开了吃的猴们(Control),实际存活率是这样的: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812811/

看图,活到30岁的猴里面,节食的比不节食的概率高一些。但是小于20岁的时候,不节食的反而活得久。


结论反推经常是不成立的:

所以节食就能活得长?

一个节食的猴可能活不到15岁就挂了,而一个天天满汉全席的猴一样可以活到30岁。

有差别的仅仅是概率,但是对于这个猴而言,概率是什么东西,它是不会关心的。

如果15岁就挂了,预期寿命就算是100岁也没用。



再来一个例子,前两年也非常火的一个报道:

《震惊!得癌症只是因为倒霉》这个文章传遍了科技圈,以各种变体进入了老中青三代的朋友圈。

这个研究是真的,也是确切可靠的,并且做了两次,最新的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原文是这样的:


文章说了个什么事呢。就是细胞分裂的时候,你的基因组DNA会被复制成两份,这个过程中间难免会出个错。毕竟2.9个G的数据,用USB也得copy个几分钟。

研究人员对全世界69个国家、17种癌症进行了分析,发现三分之二的癌症发生,是由DNA复制中发生的随机突变引起的,而并非环境或者遗传导致的。


所以癌症发生就是因为坏运气吗

很多报道里都是这样解释这个文章的结论的。然而且不论只有三分之二可以用DNA复制随机错误解释,还有三分之一是明确的遗传和环境决定的。

即使是DNA复制的随机突变本身,也是会受到遗传和环境影响的。现实环境中有很多物理化学生物的因素,可以导致复制错误速率提高。不同的遗传背景也有不同的突变率,有的DNA复制酶就是保真率差。


在做统计分析的时候,这些具有决定性特征的因素就很容易被淹没在噪声中,处理掉了。

一个简单的例子:

肺癌的情况则大不一样,65%的突变归因于环境因素,其中主要是吸烟,35%是DNA复制随机错误,而遗传因素没有影响。

而基于所有17种癌症的分析,则看不到这样的局部细节特征。


最后总结一下: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相关话题

  生物界其他生物怎么避开人类演化出与人类势均力敌的文明? 
  如何看待近年来以方舟子等人为首掀起的要求取缔中医的浪潮? 
  一些生物灭绝真的会有很不好的影响吗(比如品种不常见的苹果)还是关乎人文情怀? 
  被枪打中的时候,人会是什么反应? 
  缺乏脑垂体而无法长高的 28 岁「婴儿」吴康为什么没有专门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和治疗呢? 
  为什么女生有体香? 
  做科研/学术的人在从事这份工作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有什么好的生物科普书籍可以推荐?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哈佛剑桥一样的医学院及医学生呢? 
  实木家具味道大怎么回事? 

前一个讨论
华为 Mate20 Pro 的 OLED 屏幕供应商之一为国内屏幕供应商京东方说明了什么?
下一个讨论
大学校园是否已成为艾滋病的高发地和重灾区?那艾滋病的传播到底有多严重?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