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吕后为什么这么凶狠残酷?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何尝不是古代政治生存法则呢?

不要仅要看到吕后毒皇子、做人彘、杀诸王,也要看看吕后后代的遭遇。汉惠帝当年对赵王和他母亲的遭遇是无比同情,为了不让赵王被害,和他同吃同住,最后甚至因此厌权、早逝,然而吕氏覆灭以后,惠帝孩子少帝刘弘、梁王、淮阳王、常山王全被杀了。惠帝的同情换来了什么?是绝嗣。

吕后死后,面对国家可能的分裂和战事,经过劝说,吕产和亲族同意交出了军权,愿意回到各自封国。即便最后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刘章带兵都杀红了眼,吕家人还是信守承诺交出了兵权,结果吕家全部被杀。唯一当时持反对意见的吕氏宗亲,最后被棍棒和鞭子活活打死。吕家的妥协换了什么?是族灭。

吕家族灭到什么程度呢?《史记》在景帝传开头中写到,景帝之所以继承太子之位,是因为汉文帝原配王后及其三个儿子死了。《史记》只字未提这个王后姓什么,可是要知道吕后当权时期对刘姓诸王是非常残忍的,而文帝当时作为代王境况还行,所以文帝的原配妻子大概率是吕家的。我们不知道这位王后和她三个孩子怎么死的,反正自然死亡的可能性不大。

这就是当时政治生存法则,不是你杀我全家,就是我杀你全家。很多人只看到吕后虐杀情敌,而不关注吕后的情敌不仅仅是情敌,他们更是是吕后和惠帝的政治对手。在惠帝登记前,赵王和他母亲是向吕后与惠帝发动过数次挑战的,至少赵王的老母并不是什么善茬。

惠帝十三岁时,刘邦就要废太子,传位给赵王,幸亏有人鼎力反对。吕后听后跪谢。认识到危机后,向张良求策。一年后,惠帝十四岁,英布谋反,刘邦让惠帝以太子身份征伐的。有人听说后赶快给吕后说,这次出征只是背锅,其实是为了易太子,因为英布是何等神武,而太子年幼根本指挥不动权臣,结果只会是兵败,刘邦必借故废太子,所以吕后一定要劝刘邦亲征。刘邦后来是亲征了,但是也因此负伤驾崩了。

想想吧,赵王挑战惠帝太子位置是接二连三的,而惠帝顺利登基,吕后是付出丧夫的代价的。再说一遍,吕后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古代的政治生存规则,何况汉初的那群功臣各个都不是善茬,杀人不眨眼的。

看看文帝继位的态度就知道了。诸臣邀文帝继位的时候,文帝一开始不敢。询问家臣意见,大家都不同意。只有一个人指出当时的局势,是天下渴望统一、刘氏得到拥护、各地刘氏诸王牵掣功臣,而文帝是高祖存世长子,名声又好,所以有利于文帝继位。即便听到合理的分析,文帝还是不敢继位,先是卜卦,再打发亲戚探听虚实,之后才敢继位。

文帝继位再三谨慎,可想这皇位不是随便就能稳固,也可能是烫手山芋。文帝继位第二年初,大臣奏请立太子,文帝说了一段莫名其妙的话:

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於国家之大体。吴王於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然后推辞不立太子。大臣请立太子,文帝却先歌颂一堆亲戚,然后推辞,是不是一头雾水?联想之前门客提到诸王牵掣功臣,就能明白这些话很大程度上就是说:这江山首先是我刘家的,其次才是我汉文帝的,而我们刘家在外面还有很多实力的。

另一方面,汉文帝时期对刘姓诸王总体是非常宽容的。文帝在立自己孩子为王的同时,他还立刘辟彊为河间王、立刘章为城阳王,立刘兴居为济北王。按理说济北王应该感谢文帝的,但后来济北王刘兴居在文帝罚匈奴时反叛。即便如此,文帝在讨伐济北王刘兴居时,还是选择尽量打击面不扩大。再比如淮南王刘长可能涉及谋反,他死后,文帝还是将淮南王的三个孩子分为王。

对待刘氏诸王的宽容,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制衡权臣。反过来,文帝也在不断削弱功臣。汉文帝继位第二年,就以减少赋税的名义,让功臣回到各自封国,有官职的,太子回去。十一月出现日食,文帝又借故说“今纵不能罢边屯戍,而又饬兵厚卫,其罢卫将军军”,减少了功臣对军队的控制。第三年,就让周勃回老家了。

文帝面临的局面,又何曾不是吕后和15岁汉惠帝面临的局面?实际上,当时吕后和惠帝面临的功臣和诸王压力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user avatar   zhu-jie-8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 被逼的。

你是个乖乖女 家境富裕,

有一天你爸要把你许配给一个干城管的老男人,

原因是你爸觉得那个老男人胆子很大,很会吹牛逼,长的人模狗样,将来前途无量!

然后听话的你18岁不到就嫁给了那个老男人,

嫁过去你才发现她还有个儿子,还有个老父亲,家里很穷什么都没有,

日子总要过的吧,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当保姆,又当后妈,

种田砍柴你什么都干,而那个老男人毫不在意,

天天继续在外面吹牛逼,也不懂得替你分担,

后面你生了一儿一女,觉得生活有了盼头,

但是现实给你一巴掌,老男人犯了法,跑路了,

官府把你抓了起来,天天羞辱你,刑具伺候你,

之后政府乱了,你终于出狱了!

虽然你心有怨气,但你还是回家继续恪守着贤妻良母的角色,

而你老公呢?做了叛军,还越做越大,跟一群人推翻了政府,

在这个过程中还认识了一个小三,宠爱的很!都快忘了你的存在!

不就,老男人得罪了另一伙大军阀老项家,老项怒不可加,

把在家种田的你和老男人的爸爸抓了起来,做了四年人质,

这个过程中你,吃够了苦,还差点被老项给煮了,

最后老男人打败了老项,你终于不用坐牢了,

也终于应了你爸爸的话,过上了富贵的生活,

你努力调教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继承家产。

而老男人,因为喜欢小三,

不止一次跟手下的伙计们说,想废了你儿子,

把财产都给小三儿子,

然后你想不通,为什么你要被这样对待?

凭什么吃苦的都是你?凭什么你要牺牲自己?

我没有错,错的事这个世界!

于是你觉醒了,断剑重铸,大杀四方。

现在,你恨不得从坟堆里跳出来,掐死那些说你残忍的人!


user avatar   geng-mei-suo-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起吕后,就不得不提刘邦。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吕后是他的结发妻子,大汉王朝的皇后,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后。

她虽是皇后,但一生都不得快乐。

虽是女性,却是敢于站出来向男性传统格局叫板的第一人,更是历史上第一个执掌国家大权的女性,后人将她和武则天、慈禧合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女主,她更是《史记》十二本纪中的唯一女性,和秦始皇分庭抗礼。

她是杰出女性,巾帼枭雄,更是一位创奇女性,但在她死后的两千多年,批评咒骂之声却不绝于耳。

她曾将戚夫人砍断手脚、毒哑熏聋,制成人彘,但凡说起她,往往将她和毒妇画上等号,说她心狠手辣,可事实真是如此吗?听所长慢慢道来~

这要从她17岁那年说起,吕后姓吕名雉,公元前241年出生于山东,从小家境不错,兄弟姐妹一共五个,一家七口其乐融融。

但好巧不巧,吕雉17岁那年,她爸得罪了黑社会,黑帮老大要带人收拾老吕,老吕哪见过这阵仗,连夜带着一家人逃跑了。

跑到了隔壁的沛县,投奔他的老朋友——沛县县长老张。

当时有个风气,谁家发达了,有落魄的亲友来投靠,一定要救济救济,这叫打秋风,红楼梦里刘姥姥来贾府攀亲戚,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一吊钱,干的就是打秋风的事。

可有些当官的既好面子,又不想掏钱,就搞个饭局,美名其曰给客人接风洗尘,其实就是撺掇下属们掏份子钱,一个满足面子,一个贿赂领导,这事也就成了。


老张就搞了这么个饭局,饭局当天,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这样的豪门宴会,可少不了当地著名混混,本县几场恶仗的主打人,大龄未婚已育男青年,彼时的沛县亭长——刘邦

但刘邦就一混混,兜里一个钢蹦都没有,根本没钱随份子,只见刘亭长大手一挥,在贺帖上写下“份子钱一万”,大摇大摆进了宴会大厅。

他这一来吸引了老吕的注意,老吕爱好相面,他看刘邦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说白了就是鼻梁高、额头突、胡须帅,是大富大贵之相。

老吕对自己的相面手艺充满信心,以至于想把最心爱的二女儿吕雉嫁给她,人家王婆看男人是潘驴邓小闲,他不,他就看脸。

可把美丽聪慧的18岁少女嫁给41岁以坑蒙拐骗为主业的老流氓,这事搁谁谁能理解?

吕雉她妈不理解,吕雉的兄弟姐妹不同意,沛县县长也急眼了,我儿子要取吕雉你都不干,现在居然要把女儿嫁给那老流氓?

古代女子未嫁从父,这桩极不匹配的婚姻还是尘埃落定了,吕雉非常温顺,听从父命嫁给了比自己大二十多岁的刘邦。

再怎么不配,这婚也结了,最开心的当属刘邦,刘邦是开心了,吕雉懵了。

吕雉一进家门就懵了,她不是被幸福冲昏了头脑,而是被贫穷吓慌了阵脚,这刘邦家穷的,耗子进门哭都找不着调,小偷进门晃悠三圈扔下二十块钱。


吕雉在这发愣,有个小兄弟出来了,谁呢?刘邦的儿子。

刘邦虽然没结婚,但年轻时搞对象搞出个孩子,也不知道这个当爸的是没文化还是给孩子上户口的时候喝多了,孩子的名也是奇奇怪怪的,叫刘肥

从此吕雉开始了婚姻生活,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小姐,如今灶边锅台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刘邦的爸妈,给刘邦生下一儿一女后,照样要在田头耕地,连给刘肥当后妈,她也尽职尽责的照应到了。

她是如此的任劳任怨,温良贤惠,简直是古代三从四德的完美楷模

而刘邦依旧和狐朋狗友鬼混,整天不是喝酒,就是扯淡。

有次他押囚犯去骊山,半路喝多了,很多囚犯趁他喝醉逃跑,他酒醒之后非但不去抓囚犯,反而和剩下的囚犯一起上芒砀山当土匪,山路十分难走,时常云雾弥漫,可怜吕雉还要上山为他送衣服送饭。

(顺便一提,现在的芒砀山已成了旅游风景区,还为刘邦建了雕塑)


私放囚犯是重罪,单位抓他抓不到,就把吕雉抓起来了,无辜的吕雉为丈夫的逃亡埋单,为此在狱中担惊受怕,吃尽苦头。

等到四年之后,吕雉好不容易熬到出狱,这时刘邦已经率领五十六万大军打进了项羽的大本营西楚彭城。

讲道理,吕雉为刘邦生儿育女,照顾父母,受了四年的牢狱之灾,如今刘邦发达了,应该赶紧把父母妻儿接过来才是。

但他不,对下属去接家人的建议,他回了四个字:

“在忙,勿cue。”


忙什么呢?忙着抢美女、抢银子。

项羽也没闲着,你刘邦不是偷我家吗?我也偷你家,于是带兵杀到沛县,抓走了吕雉和刘邦的老父亲。

在四年的牢狱之灾之后,吕雉又开始了长达两年四个月的人质生活


吕雉在军营受尽敌军的折磨和凌辱。有一次项羽在阵前支起一口大锅,烧上沸水,威胁刘邦要把他老爸和媳妇煮熟,没想到刘邦嬉皮笑脸的说,煮吧煮吧,别忘了分我一口肉汤

这时反倒是项羽心软了,他最终还是撤了锅,放了吕雉二人生路。

吕雉的心凉了,他连亲爸都不管,更何况我呢?我为他付出这么多,他却根本不在乎。


战争结束后,吕雉残存的最后一丝侥幸也化为泡沫。


因为此时的刘邦被戚夫人迷的神魂颠倒,戚夫人年轻貌美,多才多艺,柳叶弯眉樱桃口,谁见了她都乐意瞅。

杜鹃是鸟也是花,渣男爱你也爱她,刘邦心里只有她,吃饭都要抱着她。

而对吕雉,则是“雉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他不找她、不见她、当她不存在。

曾经沧海难为水,如今老公出了轨,吕雉的心彻底凉了,为他吃了这么多苦,到头来比不上戚夫人的一个媚眼。

戚夫人不仅夺走了刘邦的宠爱,还不遗余力的撺掇刘邦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她的儿子刘如意,试图抢走吕后的最后一块权利阵地。

戚夫人使出浑身解数,白天哭,晚上嚎,不是作妖就是闹,千言万语就一条,太子刘盈快废掉。


你别说,戚夫人的攻势还真起了作用,一哭二闹三上吊,刘邦就吃这一套,刘邦为此召开太子废立会议。

这场会议十分激烈,刘邦坚持己见,无法说服。


如果这样下去,恐怕刘盈真的要被废掉,一旦刘盈被废,刘盈和吕雉都会成为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关键时刻,患有口吃症的御史大夫周昌发挥了作用。他说:“臣讲。。讲不。。不清楚其。。其中道理,但臣知。。知其不可,陛下想。。想要废太子,臣不。。不敢奉诏。”


周昌的口吃加着急,说的话支离破碎,刘邦觉得好笑,也感觉到了大臣们强烈的反对,于是暂时搁下了这个议题。

事后吕后得知,给周昌感激的跪下磕头,说“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堂堂皇后给一个臣子下跪,可见当时的局势有多危急,戚夫人有多逼人太甚。

吕雉为了保住儿子使尽手段,最终恳求张良出招,张良建议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恐怕还有一丝希望。

商山四皓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四位饱学之士,连一千多年后的李白都写诗赞颂他们,说他们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刘邦对四位大佬更是仰慕已久,几次请他们出山,许给他们高官厚禄,但人就是不搭理他。

吕后写了一封情真意切、言辞谦恭的信,备上丰厚的珠宝玉帛,另配舒适的专车请商山四皓出山,四位老人被吕后的诚挚感动,终于答应出面帮助太子。

吕后感激不尽,对四位老人始终以贵宾之礼相待。

一次宴会上,商山四皓陪同太子出席,刘邦得知这就是自己久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大为惊讶,想到自己屡次征召都拒而不来的名士,却都愿主动追随太子,看来他羽翼已成,有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没法再废掉他了。

刘邦便对戚夫人说,鸿鹄高飞啊,一飞千里。羽翼已成啊,横渡四海

戚夫人听了之后泪流满面,事已至此,废掉太子已是妄想,这场太子之争以戚夫人的失败而告终。

此后,刘邦再也没提废立太子之事。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继位,吕雉皇太后的位子还没坐热,就下令拔光戚夫人的头发,罚她在冷宫舂米。

让身娇体弱的小戚劳动改造,那就是让熊瞎子上南极——它找不着北,让脑血栓劈叉——他掰不开腿。

小戚过的十分艰辛,但至少还活着,比起历朝失败的夺权者已经算是好的了。

但天堂向左,小戚向右,老老实实砸米就完事了,但小戚偏不,她非要唱歌。

她这一唱,为自己和儿子引来了杀身之祸。

怎么?这首歌有这么大威力吗?

这首歌叫《舂歌》,歌词是这样的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儿子做藩王,当妈的做奴隶,从早到晚不停地舂米,每天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谁能把我受的苦告诉那远在千里的儿子啊?

这词你品,你细品。

事到如今小戚居然还这么糊涂,你后来居上盗取人家的胜利果实,还撺掇刘邦废掉人家当太子的儿子,如今正主上位,能留你一条命已经很仁慈了。

你不安静如鸡悄无声息,还妄想靠你儿子东山再起,简直是脑袋瓜上刷浆糊,糊涂透顶。

果然,这歌没传到刘如意耳朵里,先传到吕后的耳朵里,吕后一听,嚯,好家伙,你不是想找儿子吗,我来帮你啊。

于是一纸诏令把刘如意叫来京城,吕后的儿子刘盈非常善良,他知道他妈要对弟弟下手了,就在刘如意回来时亲自去接,天天和弟弟一桌吃饭一床睡觉,不给吕后一点下手的机会。

是他的善良,保护了弟弟,也是他的善良,让他失去了弟弟。

有一天刘盈起床时刘如意还在睡觉,不忍心叫醒他就先出去了,没想到就这么一会吕后就派人杀了刘如意,刘盈回来时就看到了弟弟的尸体。


12岁的刘如意就这样死了。

刘如意死后,刘盈伤心不已,甚至因此对吕后心生怨怼,吕后为了保住他的皇位,为他披荆斩棘消灭一切威胁,而自己的儿子却沉溺在失去弟弟的感伤中,这令吕后感到挫败。

她决定给儿子上一堂政治课,告诉他当权者要做的是不顾一切稳定江山,没有原则的善良就是将江山拱手相让。

而曾经妄图夺走太子之位的戚夫人,俨然是这堂政治课的最佳教具。

此时的吕后一定没有想到,这堂课让她饱受争议,两千多年后还背负着毒妇的骂名。

她不是最会跳翘袖折腰舞吗,那我就砍断她的手脚;


她不是最会眉目传情吗,那我就挖掉她的双眼;

对了,她还喜欢跟着音乐一唱一和,那就用火烧掉她的耳朵,喂药把她毒哑。


吕后对自己这件充满暴力美学的作品似乎颇为得意,起名为“人彘”,彘是猪的意思,意思是像猪一样的人,然后把作品投放在厕所的茅坑里。

接下来就是给儿子上政治课了。

吕后:儿子,妈妈给你看个宝贝。

刘盈:好的妈妈,谢谢妈妈。

吕后把儿子带到厕所,看着天性懦弱的儿子,希望这次刺激能让他变得坚强一点,冷酷一些,有点为皇帝的样子,同时让他明白,你不是想保护刘如意吗?

我现在就告诉你,不但刘如意我杀得,连他妈我也杀得,你是皇帝不假,但你要清楚真正说了算的人还是我。

来到厕所,刘盈看到一团模糊的血肉在污泥中蠕动。

“妈妈这是什么啊?”

“是戚姬戚夫人啊!”

刘盈得知这团模糊的血肉就是当年明艳动人的戚夫人,震惊不已,一下昏了过去,醒来后泪流满面,只重复一句话


“这不是人干的事,这不是人干的事!这个皇帝我没法当了。”

吕后杀死了戚夫人的同时,也杀死了刘盈心中的那个曾经慈爱的母亲。此后他无心上班,郁郁寡欢,每天就是喝酒烫头玩男宠,耽于声色和美酒。


再年轻的身体也经不起急头白脸的败坏,正如《金瓶梅》中所说,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声色犬马日复一日,刘盈身体每况愈下。终于二十三岁的刘盈走完了他短暂且抑郁的一生。

刘盈死后,太子刘恭即位,少帝年幼,吕后临朝称制,开启高后时代

吕雉临朝听政,以太皇太后名义行天子之权,她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例,两千年后慈禧垂帘听政那一套都是她玩剩下的,她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无名的女皇帝,

这么心狠手辣一人,让她来治理国家,能行吗?

她会不会把对小三那一套拿来对老百姓啊?

你要是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吕后对敌人心狠手辣,但对黎民百姓是绝对的宽厚仁慈,她坚持无为而治,倡导与民休息,吕后年轻时也在田头耕过地,深知农民不易,她将赋税改为十五税一,极大地减轻的农民的负担。

她不仅对人仁慈,她对人的思想也仁慈,秦朝实行挟书律,对收藏禁书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吕后废除这一法令,人们可以阅读诗书和百家书籍,优秀的文化得以重见天日,长期受到压抑的思想和艺术之花在汉家王朝的土地上再次绽放。

更难得是她还特别节俭,汉朝初期由于战乱多年,丞相出门都只能坐牛车,皇帝想摆个排场,连四匹不带杂毛的马都找不到,连皇帝都成了扶贫对象,你说这国家得有多穷。

吕后身居最高位,国富民强后依旧艰苦朴素,她提倡勤俭治国,严厉治理铺张浪费,在她的带领下,朝野上下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风气,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基础。

在她执政期间,天下安然无事,刑罪鲜少使用,百姓专心农耕,国家衣食富足,全国上下过得和谐又滋润。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盖章过的,班固的《汉书》也持相同观点,可见是古人的共识。

即便她有如此多光辉的政绩,最广为流传却还是人彘的逸闻,人们只看得见她断人手脚的狠毒手段,却看不见戚夫人抢夺皇位的野心,看不到她失势后妄图东山再起的嘴脸,也看不到同样为刘邦生下儿子却能得善终的薄姬。

吕后和戚夫人的夺嫡之战是政治斗争,不是后宫女子扯头花般的争风吃醋,政治斗争是瞬息之间你死我活,必要时一拍两散玉石俱焚。

不是男频爽文里的龙傲天一路开挂平步青云,更不是女频甜文里的小白花容忍退让还能扶摇直上。

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为求解围,驱使几千名妇孺穿上军装护送自己突围,几千名妇孺被楚军尽数击杀,你又见几人因此指摘过刘邦的不是?

历史向来不公,男子若是手段毒辣,世人都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但是女子若如此,便改口说,黄蜂尾上针,最毒妇人心

她是杀伐决断的政治家,也是仁厚爱民的领导者,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更是对历史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对不起刘家的吕后,绝对对得起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和汉家王朝的万家灯火。


希望女性都能活得越来越自我强大的点关注!


user avatar   liu-xiao-69-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李嘉诚的发妻、刘銮雄的发妻、何鸿燊的发妻、刘邦的发妻……知道这几个女人有什么共同点吗?——她们都是“下嫁”,都是“陪一穷二白的男孩子一起奋斗的女孩子”。而且非常幸运,都“赌”赢了,那个“男孩子”成功了,极度成功那种。

她们都可以完美回答这个问题——

她们都赌赢了“奋斗”,却赌输了“男孩子”。

那她们的不同点是什么呢?

只有吕后够“凶狠残酷”,她活到了最后,虽然还是失去了那个“男孩子”,但总算保住了自己应得的其他东西。


评论区有人给我扣上了“女拳”的帽子,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回答和女拳有啥关系?

半天后才想明白,原来我的回答违背了这样一种“理想”:女人非但应该“陪一穷二白的男人一起奋斗”,而且等男人奋斗成功想虐死糟糠时,应该主动去死或者被动等死,不想死的用“女拳”帽子扣死……

因吹斯汀……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长期没有高潮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下的几篇回答真是2200年知乎答案拿高赞的模版…

吕后 = 被迫下嫁,陪穷小子奋斗的富家女;

刘邦 = 渣男的典型;

吕后 = 陪老公奋斗后被抛弃的正宫;

戚夫人 = 威胁正宫的小三

只要对“主角”产生了代入感,就连“断手足,去眼,煇耳,使人灌喑药”这种历史上著名的残忍行为,就成了对小三的快意复仇。

谁要敢对“人彘”有恻隐之心,谁就是想当小三,想当渣男!

吕后的亲儿子汉惠帝居然同情十恶不赦的小三,说自己妈“非人所为”,竭力保护她生下的野种,那一定是大渣男了,难怪断子绝孙。

吕后诚可谓情感届的冉闵,情感届的皮诺切特!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就因为你刘老四一句"贺万钱"的牛皮,就委身下嫁你个地痞流氓,甚至不知道你都跟个寡妇有过娃。

是是是,你是个泗水亭长,可是吕家是什么地位?我大哥吕泽本身就是当地豪族,手里私兵上万,割据一方,你亭长够看?

结了婚你就老实了?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我一个千金大小姐,亲自下地耕耘喂鸡做饭,足足当了多少年的农家大婶?

你刘老四释放徭役躲在芒砀山,是谁冒着砍头风险给你送饭?苦思冥想的琢磨出个天上冒白气的瞎话给你脸上贴金收拢人心?你爹是不是被龙绿过别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

结果呢?

你争天下我被抓!你做汉王我坐牢!

你是诸侯座上客,我是项羽阶下囚!

我在牢里坚贞不屈,你逃亡途中扔我儿子!

你五十万大军让项羽一发入魂,丢盔弃甲的时候,是不是吕泽给你的希望?你从头到尾是否明白,吕家是入股,而不是打工?

最后我苦尽甘来回到你身边,我看见的是什么?是戚夫人、薄夫人、管夫人,赵子儿……

这些也就罢了,我不计较,毕竟你现在是皇帝,你能嘚瑟的跟你爹炫家业,跟你一亩三分地的大哥比家产,跟我一个农家大婶自然也不会太客气。我对那些个什么夫人,也没什么兴趣。

可是你最终竟然还想改换太子?

你想干什么?你把我,把吕家这么多年的付出置若罔闻?这我要再不黑化,21世纪的编剧们就死光了。



user avatar   ye-lai-nan-feng-qi-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挺奇怪的,纵观中国的封建王朝,只要是权力斗争都是你死我活,那些死在胜利者手底下的人死法大都不太好看,有些死法更是残忍至极,凭什么就单单一个吕后担了一个狠毒的名声?

说到她狠毒,就必提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事儿,可问题是她和戚姬可不是情敌这么简单的事了,她们是政敌,政敌就是你死我活的事,试想一下,如果戚夫人成功上位,刘如意做了储君,下一步就是除掉吕后母子,戚姬能看着吕后占着正妻之位,吕后的儿子占着嫡子之位吗?显然不可能啊,这两对母子早就是生死仇敌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比如像薄姬这样对吕后恭顺不争,也不主动去危及吕后母子地位的女人,吕后不是在刘邦死后就让她去了儿子封地了吗?勉强也算善待了吧。

她狠吗?一个想弄死自己母子上位的政敌,弄死她不过是权力斗争胜利一方的常规操作,手段残忍一方面是泄愤,一方面也是刚掌权立威震慑人心的法子,如果吕后真的够狠够毒,她可不是把戚姬做成人彘这么简单,对付一个作为母亲的女人,当着戚姬的面把刘如意剁成肉酱才叫真正的狠毒蛇蝎变态。她不过是把政敌处刑而已,为什么总有人说她狠毒呢?

比如秦惠文王把商鞅的四肢用车子扯开,汉景帝把晁错给腰斩了,而且这俩人都不是君王的敌人,某段时间还是君王的帮手,君王是处于政治需要杀掉他们的,这样有贡献的臣子照样没给人家留全尸,这手段比起人彘也好不到哪里去吧,为啥没人说秦惠文王这些人狠毒呢?

可能是很多人把吕雉对于戚姬的做法都看成单纯的女人对女人的嫉恨?

说到底在皇室中“成王败寇”这件事情可不只是男人的事儿,那个皇室男人参加权力斗争的同时背后没有自己母亲或者妻子身影呢?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汉书》记载

吕后49岁的时候收到匈奴单于的书信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翻译一下

死了老婆的我,生于水草丛生的沼泽,成长于便是草原牛马的地方。我多次来到中原的边境,很想到中国来玩一玩儿。听说你老公去世,(正好)我也死了老婆,我们都丧偶寂寞,没有办法开心,不如咱们俩凑在一起,互通有无,各取所需?

将军樊哙等一些武将都表示,气愤到不能自己,将军樊哙更是强烈要求用十万精兵荡平他们匈奴。

吕后就问他,高祖刘邦搞不定的匈奴你有什么把握搞定?说得樊哙哑口无言

然后吕后回信道: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日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尊敬的匈奴大王(此处意译)还记得我这个偏远小地方的人并且赐给我们书信,我十分惶恐。退朝后我自己看了看自己,发现我年老色衰,牙齿和头发都掉了,走起路来都不稳。尊敬的大王您一定是听闻了什么错误的消息,我这样的女人侍奉大王是降低了大王您的身份。仔细想了想,我觉得偏远小国的我并没有做什么错事,还请尊敬的匈奴大王您原谅我。我这里有两辆最好的马车最好的骏马,献给您,希望您可以开心。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来,吕后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政治家不以自己的喜好来行事其的行为,语言,乃至表情,都围绕着政治利益。她的卑微,她的凶狠,她的仁慈都有着政治的考量。

人彘,不单单只是吕后对戚夫人的恨。此事之后汉惠帝再也不跟吕后冲突,听任其专权,这才是吕后真正要达到的目的。不费一兵一卒,不需朝堂政变,就只是折磨一个情敌就能让皇帝放弃抵抗,听任摆布,实现大权独揽。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换做任何政治家来都是首选。

我们做个假设,如果戚夫人是匈奴单于的女儿,你猜吕后还会那么凶残吗?

很多人真以为儒家那套仁义道德是万用法宝,任何时候都管用。其实儒家这套在秩序已经崩坏尚未重建的时期没有任何用处。非但没有用反而有害,这种时期凶狠乃至凶残才能重建秩序。这也是为什么暴秦可以灭六国的原因。

如果我们用秩序建立起来后的是非去评判秩序未建立的人,肯定是有失偏颇。乱世最大的善就是迅速建立权威和秩序!以这个标准来评判吕后,其实做得还不错。


user avatar   he-yue-xi-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的答案大多侧重于吕后作为女人、妻子的经历,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叙事可能过于移情于常人的感受,而忽略了吕后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其自身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因而,我们不妨结合汉初的政治格局,分析吕后的政治行为及其动因。

楚汉战争结束后,作为对秦政的反动,战国时代的关东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对外表现为郡国并行体制恢复了关东诸侯,对内则表现为高帝的从龙功臣占据了朝堂的核心,如果说异姓王时代的格局并非高帝所愿,那么在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以后,高帝便完成了对政治秩序的重构,对于这种政治秩序的认知,我们需要通过白马之盟进行考察。

《吕太后本纪》中记载:【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是白马之盟在史籍中的第一次出现,而在《汉书》中则有更为详细的表述:【汉兴,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核心包括两点:其一,保证刘氏对于皇权与诸侯王权力的垄断,其二保障汉初军功贵族的政治地位。更进一步说,白马之盟确认了汉初的政治秩序:汉帝、同姓王、军功贵族构成汉初政治的三大主体,军功贵族负责保障刘氏在中央和地方两方面江山不会易主,而刘氏则反过来给予其列侯的政治地位,由此保障中央与地方内外平衡、三足鼎立,共同维护汉初政治秩序。而丞相作为外朝领袖,显然也作为政治交易的一部分,由军功贵族所垄断保障其地位,军功贵族对于丞相之位的垄断,背后的法理渊源便是白马之盟所确认的汉初政治秩序。

从最初的萧何曹参,到他们的第二代周亚夫,高帝的从龙之臣牢牢把控着自高帝至景帝时期的丞相权柄,这显然并非出于巧合,而是有意的政治安排。而《高祖本纪》中记载着这样一件轶事:【吕后问:“陛下百岁後,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此事一方面可视为高帝知人善任的例证,另一方面似也说明对于丞相的选任,在军功贵族中具有既定的规则和排序。

然而,高帝的去世却严重的改变了汉初政治格局。丰沛故旧与高帝有着多年情谊,甚至可以说刘邦几乎是唯一能够控制汉初群臣的人,伴随着高帝去世,如何面对高帝留下的丰沛故旧,成了摆在吕后面前的重要问题。【四月甲辰,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吕后与审食其谋曰:“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在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高帝去世后吕后对于汉初群臣的恐惧,白马之盟由高帝构建,从龙之臣也都是高帝的旧部,如今高帝去世,作为女主的她能否掌控政局便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正是出于这种不安,吕后才会采取种种冷峻甚至残酷的手段。

在理解此后吕后的政治行为时,一定要注意的一点在于,吕后与后世的所谓外戚绝然不同,外戚乱政的根源在于他们侵夺皇权,然而吕后的行为从未针对皇权,他所打击的同姓王、汉初功臣恰恰是可能影响皇权的政治势力,她确实也曾分封诸吕,但这恰恰是因为在惠帝死后,皇权几乎完全陷入真空状态,需要扩展力量巩固权位。皇权政治得以实现的基础在于皇帝拥有作为自身力量的近臣,高帝即位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平定异姓王,身处朝堂的时间都不变,更何况培植皇权势力,汉代以宫廷为核心的皇权势力,恰恰是在吕后时代发展成型的,与其说她是外戚势力,倒不如说她是皇权的执剑人。

曹参去世后,吕后将丞相之位一分为二,分别由王陵、陈平担任,从制度上削弱汉初功陈的专权。这一拜相人选或许有高祖遗命的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或许也可从中猜测吕后的布局,王陵本是地方豪杰,在丰沛起义时极具声望,其拜相符合汉初功臣集团内部的顺位,然而陈平虽然也在功臣名单之中,但是由于他在刘邦集团资历尚浅,并不属于军功贵族的核心人物,吕后的这一安排或许也可视为以作为边缘人物的陈平对丰沛故旧进行制衡。

而在朝廷以外,吕后最为人诟病的便是对同姓王的暴行,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吕后最为针对的是赵、齐两国,在刘邦将楚国一分为三的背景下,赵、齐两国便成为关东各国中实力最为强劲的诸侯,吕后对这两国的防范不仅源于私人情感,也有地缘上的考虑。如赵王刘友,本由淮南徙至赵国,与刘如意并无直接关系,但仍然受到吕后的严密监视,最终死在牢中,因而可以认为,在吕后对同姓王的摧残中,固然有个人情感的因素,但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同样不是忽视。

如果说此前的行为只是为了巩固皇权的稳定的话,那么惠帝的死则对吕后造成了更为重大的打击,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吕后的政治手段更为迅猛了。在大众印象中,自高帝死后,吕后便一直掌握着权力,而柔弱的惠帝似乎只是母亲的傀儡,但实际上直到惠帝去世之后,吕后才真正称制。我们很难想象吕后的心境,刚刚才痛失了爱子的她,便不得不面对那险恶的政局,高帝走了,惠帝也走了,这天下都压在了这个女人身上。

在惠帝去世之后,吕后马上采取行动,欲封吕氏为王,在地方上制衡同姓王,这一举措明显破坏了白马之盟构建的政治秩序,因而遭到丞相王陵的强烈反对,而在获得陈平、周勃的支持后,吕后顺利封诸吕为王,并将王陵免相,转而任命自己的亲信审食其为相,如果说以陈平为相,还大体照顾了功臣内部的顺位的话,那么任命审食其为相,可以说彻底打破了汉初功臣集团内部的顺位,强化皇权打压功臣之心昭然若揭。

之后,吕后的集权措施慢慢走向巅峰。对内方面,吕后遗诏【以吕王产为相国】,直接打破了汉初功臣对于相权的垄断,将丰沛故旧彻底推向了皇权的对立面。此外,这一安排还有值得注意之处,【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吕后死前尤其提醒吕产【据兵卫宫】,并在制度上以【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体现了对宫廷内部部署的重视,而事实上周勃与齐王正是通过宫廷政变消灭了诸吕,这说明随着吕后集权措施的落实,作为皇权政治基础之一的宫廷军政系统已经成立,其后文帝得以【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正有赖于吕后的遗泽。

对外方面,最为重要便是【以刘泽为琅邪王,以慰其心】,今人谈及吕后对诸侯王的处理,往往关心吕后打破【非刘氏不得王】的传统,相对而言,分封宗室的刘泽似乎更为合情合理,然而这件事的政治影响其实更甚于分封诸吕。高帝时期,刘邦基本恢复了战国时代的七国格局,虽剪灭异姓王,但对于疆域并无过多变更,然而吕后称制以来,开始大幅度改变原有的王国格局,【先立孝惠後宫子彊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后【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开启了吕氏封王的先河,其后吕产、吕禄先后封王,而刘氏诸王也曾多次徙国、疆域变更繁复,其势力受到吕后打击。而在诸吕之乱中,齐国三兄弟积极发挥作用,其背后的原因便在于吕后并非以汉郡封刘泽,而是以割取齐国之琅玡郡赐予刘泽,这一行为直接损害了齐国的政治利益,因而引起了三人的不满,促成了政变的发生。

然而随着吕后的逝世,她所做出的集权努力最终受到清算。不久,齐国刘襄、刘章、刘兴居兄弟联合军功贵族周勃,入宫发动政变,斩杀吕产、吕禄,结束了吕氏统治,史称“诸吕之乱”。然而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真正主动发动政变的并非诸吕,而是刘章和周勃,这段历史真正的矛盾不在于忠与奸,甚至不在于刘氏和吕氏,纵观吕后的政治生涯,可以惠帝之死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吕后对内侧重于分割、制衡汉初功臣的权力,对外则多对同姓王及其亲属本人进行压迫、打击,而在惠帝死后,吕后的集权措施骤然加剧,对内直接打乱汉初功臣的内部顺序,对外分封诸吕、变动诸侯疆域,最终演变为剥夺汉初功臣对丞相一职的垄断、直接分割同姓王的封地,最终引起功臣与同姓王的反击,引发这次政变的真正原因在于吕后加强皇权的举措打破了白马之盟确认的汉初政治格局,夺取了同姓王和汉初群臣的利益,因而遭到清算

诸吕之乱(其实严格来讲,真正发动政变并非吕氏,而是周勃与齐王)结束后,陈平主动辞相,至此丞相复为一位,而周勃则作为丰沛故旧的领袖担任丞相,至此对于丞相的选任再次回归到白马之盟确认的政治秩序中。文帝的继位,实际上是军功贵族与齐王兄弟妥协的结果,齐国恢复原有疆域,但是要放弃皇位的继承,所谓的母强或许不过是军功贵族们的借口,实际上是忌惮齐国的强大,功臣与诸侯各取所需,瓜分了吕后的政治遗产,而深处乱局的审食其,最终被淮南王所杀,至此吕后时代的动荡走向了终结。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吕后的凶狠残酷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早在楚汉战争期间,他便被项羽劫走,她在举目无亲的惶恐中度过了八年时光,我不能说这段时光造成了她内心的扭曲,但至少她已经不再是寻常人家的妇人了,在她登上政治舞台前,便用计诛杀了韩信,她内心的强大实非我们能够猜测。而在刘邦死后,她不得不走上政治前台,为自己的孩子直面这云谲波诡的政局,然而不久之后,她的孩子也走了,我想这对于吕后的打击一定是极大的,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被拔走了,她所剩下的只有无尽的不安与恐慌,但是即使如此,她却必须坚强起来,因为这宫墙之内,她已无人可以依靠。

当我们评价吕后的凶残残酷时,我们对她的印象似乎只是个满怀怨气的泼妇,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她也是个不得已的政客、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当然,我并不是替吕后洗地,无论有着怎样的经历,他对戚夫人的虐待都是极其变态、非人道的,我写这个回答,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更加全面、近距离的感受吕后的境遇,这样才能获得历史时空的真实感。吕后不同于刘邦,特殊的历史环境将加强皇权的使命加在她的肩上,而在惠帝逝世之后,她更是只能一个人扛起这份重担,尽管最终归于失败,但是她的种种尝试成为后续文帝、景帝、武帝的先声。

==========================余论==========================

快要千赞吧,感谢各位支持,把之前关于皇权的论述全部重写了一遍:

当我们在谈论皇权时,首先要强调的是,皇权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种制度。我们首先来探究一下这种制度的发展流变。吕后执政时期,制度性的皇权开始形成。高帝与汉初功臣本就是故旧,完全可以依靠其权威统治朝廷,无需单独设立一个私人臣僚机构进行辅佐,然而在高帝死后,政治形势却大不一样了。除审食其、吕泽等亲近之人外,吕后对外朝的功臣并不熟悉,更谈不上控制了,彼时的汉初功臣垄断丞相、身居列侯,已经成为朝堂上的重要政治势力,这就逼迫吕后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汉初的制度性皇权得以形成。

我们可以从宫廷禁卫的视角来审视这种变化,吕后在死前嘱咐吕产【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而其后诸吕之乱中周勃之所以成功,正在于其顺利的控制了南北军,在之后文帝能够顺利压制群臣,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宫廷禁卫对于汉廷的政治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禁卫体系的形成,正是吕后时代的产物,如果说高帝与群臣之间尚有几分豪侠之间的尚义的话,那么吕后时代的宫廷已经完全具备了皇权的特征。

而皇权体制成型的标志则是霍光的崛起。《汉书霍光传》对其往日功绩仅仅表述为【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他能够获得辅政之位进而得窥权柄,全赖武帝“周公之托”,武帝的诏命构成了霍光辅政全部的合法性。在其击败政敌,正式执政以后,霍光本人便更是成为了皇权的代理人。而废黜昌邑王一事,更是直白的显示出“皇权”与“皇帝”之间产生了分离,皇权是一种制度性权力,其渊源在于完整的内外朝官僚体制,而非简单的皇位,易言之,掌握皇位者未必能够掌握皇权,只有能够掌握整个政治系统的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权力,而霍光,正是这一皇权体制的产物。

从吕后到霍光,在皇权体制完善的过程中,中朝官的崛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武帝之前,中朝官主要仅是服侍皇帝之人,即使握有权力也并非正式的制度性权力,但是在武帝以后,皇权得到强化,中朝官的地位日益强化,内朝不仅是皇帝的亲信,更是皇权的延伸,由此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近臣权力结构,相比之下外朝更显得更加官僚化与工具化。周勃受制于文帝,而霍光却得以废帝,正表现出皇权体制的强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有趣的类比,即吕后-文帝与霍光-宣帝,在这两组对比中,前者均非皇帝,但是却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执政,而后者虽然与前者关系不同,但是都在实际上成为前者的继承者,在前者的遗产之上重建了皇权统治,两段历史的背景不尽相同,但是吕后与霍光的对比却在提示我们:皇权不是一个人、一个姓氏、一个家族,而是一种制度,是围绕着执政者以及其近臣团体的权力结构,在特定情境下,皇权甚至不是皇帝本人,比如海昏侯刘贺。因此辅政者并非皇权的对立面,而恰恰是皇权的代理人,或称皇权的执剑人,他们实际上是皇权的代表。以霍光为例,霍光执政期间基本贯彻了武帝后期“霸王道杂之”的原则,甚至于可以将其视为武帝的阴魂,宣帝夺权以后,实际上是在霍光的果实之上实现了昭宣之治。

吕后与霍光得以执政,实际上是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息息相关,都是由于突发的政治事件导致的,霍光自不必多言,武帝去世后留下了幼小的昭帝,不得以使霍光辅政,而实际上吕后真正执政是在惠帝去世以后,在此吕后并未称制,无独有偶,战国时代,秦惠文王去世后秦武王的突然去世在秦国境内造成了一定的政治动荡,秦昭襄王得以即位离不开魏冉的相助,因此在昭襄王初期魏冉对秦国政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秦昭襄王去世以后,秦国两代君主先后去世,王位落到了年仅十三岁的始皇帝手中,在这种过程中,吕不韦同样掌握了权柄,可以说由于突发情况导致幼主即位不得不使权臣辅政的情形,正是吕后、霍光的模式的普遍特征,与其说他们的执政代表了皇权的衰弱,倒不如说这反而是皇权强盛的表征,因为一个具有贵族政治传统的国家,君主的死活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贵族政治本身就是“君主与贵族共治天下”,然而在皇权政治国家,君主的死亡几乎意味着整个国家的瘫痪,因此才会出现“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名言,当幼主无法承担皇帝责任时,皇权并不会因此陷入真空,他会寻找一个代理人填补老皇帝的空缺,这正是皇权制度化的表现,他已经脱离了皇帝个人。

为了进一步理解吕后与霍光的特殊性,我们不放与东汉时期的外戚、宦官乱政进行对比。其实从本源上看,外戚、宦官并非皇权的对立物,恰恰是皇权的延伸,外戚、宦官其实与内朝并无本质区别,都是皇帝亲近之人,但是随着皇帝逐渐失去对他们的控制,外戚、宦官往往会走向异化,他们会反过来侵蚀皇权,而这种破坏往往是制度性的。他们与内朝相同,围绕着皇帝展开,但同时又盘根错节的形成了一股独立的势力,反过来破坏了皇权。如果说霍光的一切权力都来自于武帝的遗命的话,那么外戚与宦官们则可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势力力量反过来操纵皇权,如果说霍光的执政会因为宣帝夺回权柄而重建皇权的话,那么东汉诸帝则会惊讶的发现:当他们依靠新的外戚、宦官完成政变后,又会被新的外戚、宦官掌控。前者的执政起因于突发的政治形势,也会随着政治形势的稳定而正常化,但是后者的掌权则具有了制度性的特点,东汉皇帝们会发现他们除了外戚、宦官无所依靠,而他们却也无法彻底掌控他们,最终成为他们的傀儡,只能等待新的皇帝与新的近臣发动下一场政变,由此踏入另一场循环,而每一次的循环都进一步腐蚀了皇权的权威,最终东汉在无尽的宫廷斗争中走向了覆灭,何进与袁绍诛杀了宦官,也消灭了东汉腐败的权力中心,然而皇权早已被侵蚀了,新的秩序没能被建立,只留下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等待着董卓西凉军的号角。




     

相关话题

  为什么有的太后临朝称制(比如吕雉、冯太后、武则天、萧太后、慈禧等)却不称帝,只有武则天称帝呢? 
  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但是丁公向刘邦要一个官职,说完刘邦为什么杀了丁公? 
  项羽如果联合冒顿,有没有可能击败刘邦? 
  冒顿比刘邦如何? 
  为什么灭秦后,天下豪强会响应刘邦号召围攻项羽? 
  刘邦和项羽谁称得上英雄? 
  韩信如果不死会怎样? 
  为什么刘邦对待匈奴的态度和对待项羽的态度截然不同? 
  刘邦和朱元璋,成功的过程中,谁更难一些? 
  假设项羽能在荥阳抓住杀死刘邦,后面的局势将如何演变?也就是项羽的斩首行动计划到底有没有用? 

前一个讨论
欧美有没有中国当代作家的书卖的很好,任何行业的都行?
下一个讨论
亚洲杯后,如何评价名嘴董路对里皮的质疑?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