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航空发动机还有追赶上欧美的可能吗? 第4页

              

user avatar   xiao-shu-66-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是航发这行的,而且是军品,别的不说了。

这个问题我思考过,从个人观感上来说,除非航空发动机出现大的换代,比如活塞变涡轮这种,中国有可能赶上美国(其他的国家不讨论了),否则,基本没可能,难度不亚于我党从21年干到49年的难度,你要说这个不难那随意了。美国在这方面的积累,已经是y=2的x次方那个曲线的后期,5年就可以更新一代发动机,中国最少十年乃至二十年,从这点上说,你永远追不上,但是当然人世间是有奇迹的,但是奇迹的前提是你得有那个传奇的人,比如钱老这种级别水平的。从国内的情况来说,搞航发这种需要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其实我们并不擅长,这和原子弹,和火箭和互联网的东西又有一定的区别,我个人坚持认为航发是最具有技术含量和技术难度的工业产品之一。

至于从体制上现实上,可吐槽的就更多了,不重样的可以吐槽两个小时,但是,高中讲过,一个国家的落后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秘密,所以就不说了。曹建国在中国航发成立的时候有个讲话,其中一句大意是说,现在干航发都是在航空报国,我想了想,确实如此,不管每个人的想法如何,客观上就是这样。

补充一下,刚看别的评论,有几个大家关注的问题,第一个J20和F22/35,这个怎么说呢,成洛马算行业内比较厉害的了,比我们好多了,20可能某些方面比美国的毛子的还好一点,但是刨除发动机,后面由于保密省略百八十个字。第二个说跟高铁比,高铁我觉得搞得也挺好,央视有视频看里面工人背规程真的很用心了,不知道他们待遇如何有这行的求交流切磋,但是我说了,第一个高铁算是中国特色,只有中国大规模的用,美国不用,毛子没钱,剩下的地方太小,所以相对显得更厉害,航发这个要跟世界第一流的比,比如F22的发动机比,超音速巡航哦,档次不一样,再一个,高铁相对于以前的绿皮车我觉得算得上技术革命,就类似活塞变喷气,这里我也不太懂,有内行也可以反驳至少直观的感觉是这样的,搞新技术我们是不怕的,即使体制有问题,但我们有鲁迅先生说的民族的脊梁(大言不惭的讲,我勉强也可以算一个),这里就不背课文了,所以总有机会,就像我一直认为我们从运十开始搞大飞机到今天,至少不用买伊尔76,而航发这个我觉得基本到头了,就赌下一代。第三个就是电脑的事,国企不差好电脑,毕竟很多要用那种大型CAD类软件,但是价钱就不好说了,估计淘宝上买两三个没问题,就差一个保密资质,问题是,你里面加点保密技术我也认了,然而并没有,再一个,分电脑随缘,有新的电脑,还有多年没淘汰的呢,而电脑往往跟单位人数有关,不能随便换啊,你知道我现在在研究什么?怎么让一个电脑看着合理的人为坏掉。先补充这些。

再补充一下,这里讨论的是超越,而且只讨论现有的喷气发动机,工科的比较较真,超越的结论是很悲观的,如果是发生技术革命,那就是赌博,就像黑莓苹果安卓当年那种,赌对了,即使是苹果对安卓,也非常乐观,只要国家不放弃就行,如果是凑合能用那估计二三十年或者三五十年都有希望。那些觉得抱怨就是跪着的或者如何如何的,我真的是不想说什么了,其实我觉得抱怨的都是认真审题而且是航空报过国的,反而外行很乐观,这和目前的宣传方向一致。就爱国热情来说,这些人不比谁差至少当年不比谁差,我本人说过,如果把我拉出去祭了,发动机合格率能提升,那随时可以,信不信随你们了。工科的每一行都是一点一滴拿汗水换来的,在航发这一行乃至整个军工口,对科学技术工程这帮人往往是拿青春拿寿命换来的,这些人随便换个工作,都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把他们的高考排名拉出来,再把工资排名拉出来,大家可以看一看,如果有跳过槽的可以把前后的待遇发出来,让大家客观的评论一下,是不是有改善。在这干在这抱怨,只能说爱之深恨之切。至于说哪行哪业都需要投钱这个事,乃至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性,这个不多解释,看大领导的政策。至于说到民营企业参与这个,且不说民营企业的忠诚度(主要是他要证明自己的忠诚度)的事,航发的难度,很现实的说,马云现在进军这个行业,到他死不一定能盈利,每年的投入以百亿计算,大家可以评估一下,当然了,民企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拿来用用倒是很不错,如果顺利会有很大的作用。

再再补充一下,有提到美国超过英国的,我只能说,国际政治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很多,真把时间设在一战以前,把法德整没了,才能和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可比性,结论很可能是呵呵,航发这个就是大家关上门自己搞,战场上比一比,其实影响因素少很多,我认为和真实的美国崛起相比没有可比性,中国海军和英国海军比的基本同理,还有说到中日GDP之比的,可能搞工科的都会多少觉得GDP很虚,至少比航发虚多了,再一个,中日的差距和中美的差距,还真不在一个档次上,还有提到抗战时的亡国论的,以及类似的,亡国论为什么要批判,那个东西并不是只是对中日实力做个对比,我想如果问当时中日哪国军队实力强,那估计大多数选日本,或者问抗战要不要死很多人,那肯定是会的,事实也是这样,但是亡国论是为了让我们不抵抗让我们亡国灭种,鬼子厉害可以是我们当烈士的理由,绝不是我们当汉奸的理由,回到航发这个问题上,这里说的是超越,那肯定很绝望,但是要是问要不要搞航发,那我们这些人的回答,肯定是要搞,而且最好是大搞而特搞,累死我才好。至于说搞到什么程度,想想有泄密之嫌,总之够用就好。


user avatar   kan-ke-22-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 发动机m


这世界,能自行造第3代战斗机的,国家/地区有12个。

能自行造核武器有9个。(美俄、中英、法印、巴以、朝)


能自行造洲际导弹有5个。(美俄、中英、法)

能自行造,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有3个。(美、俄、中)


能自行造,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只2个。(美、英:罗罗、普惠)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一、航发为啥难?

想象下,苏27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12.5吨。2台AL-31,可推动苏27以超过2倍音速飞行。

但AL-31的风扇直径,不到900毫米,涡轮直径不到300毫米。基本物理学原理,力是相互作用的。


这么小尺寸的风扇、涡轮反过来要时刻承受12.5吨的力。看过壮汉用喉咙,顶着钢枪推汽车的表演,涡扇发动机也如此。

只是壮汉推汽车,是慢慢挪动。而涡扇发动机推飞机,是2倍音速飞行,各部件要承受严酷的高温、高压考验。


超音速战机的涡扇发动机,直径一般1米、长度4米左右。

以AL-31为例: 这么小一圆筒状物体,要塞进4级风扇、9级压气机、2级涡轮、可收敛-扩张喷管、燃烧室、加力燃烧室。


还要在之间,安排冷却空气通道,周围安装燃油控制系统等。

所以,设计、制造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极大。


在世界,掌握一流涡扇发动机技术,仅英国罗·罗、美国惠普、通用3家公司。俄法属2流,这是个垄断行业。

涡扇发动机要达更大推力、更低油耗。先提高增压比、热效率。涡轮前温度,是衡量热效率的重要指标。


例如: 第3代苏27的,AL-31发动机。其涡轮前温度是1665K。而第4代F-22的,F-119发动机,提高到1977K。

AL-31的涡轮前温度,尚在普通钢材熔点下,但F-119已超出约200度。要在如此高温度正常工作,F-119涡轮采用第3代单晶空心叶片。


啥是单晶空心叶片,很难描述。即一片面积仅几平方厘米的叶片,有大量自由曲面、复杂内腔(用于进气冷却)、还要控制合金晶体生产连续一致。这需极高超的精密铸造工艺。

俄、中至今未、或刚展开此叶片的工业化制造。但有好消息:《中国突破发动机单晶叶片核心技术,打破垄断》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美帝骄傲 : F119、F22标配动力


发动机要提高推力、和自身重量之比,还要将压气机、涡轮造得更轻巧。

压气机、涡轮传统工艺,是将叶片以榫头、榫槽锁紧方式,连接在叶盘上。但西方已采用整体叶盘。


即用电子束焊接等,将单晶空心精铸叶片,固定在叶盘上,重量比传统降低30%。

整体叶盘工艺有10多种,但除美英3家巨头,它国还未能批量生产。


涡扇发动机的风扇,远离燃烧室。其热负荷低,而气动效率也继续精进。

通用F-119、罗罗900发动机,风扇都采用宽弦叶片。 其加工法: 将钛合金毛坯,用切削法加工成2半叶片。


再用真空扩散,焊成一整体空心叶身。最后塑成很复杂的曲面。这是种全新工艺。

美军F-22隐身机,其F-119发动机为例: 其6级压气机、2级涡轮,全采用带空心单晶叶片的整体叶盘。


3级风扇,全采用宽弦叶片,推重比达10。在迎风面积较小时,最大加力、推力超过15吨。

所以,F-22A隐身机,以1.7倍超音速巡航。而中俄4代机: 歼20、T-50,只能采用第3代涡扇发动机。要等4代成功,飞机才能真正完成研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二、中国航发,为何与世界一流差距大


我国军工,靠苏联援助起家,擅长逆向仿制。过去解决了多领域的,"有无"问题。对于一般装备,逆向仿制,即便"不知所以然",也能"知其然"。

但涡扇发动机,其应用靠各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要"知其然"都难,无法简单复制。甚至在无操作手册下,要将其正确拆开都难。


例如: CFM-56,其用在波音737、空客A320客机上。是使用最广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之一。

但拆解其难度很大,几平方厘米的叶片上,分布许多小孔,这些孔隙是散热。


小孔的位置极讲究,根据气路走向而定。因此CFM-56的维护,都由专业公司完成。

即便能造出各类型发动机构件,但在装配上,仍需技术、工艺来支撑。同一生产线造出的不同批次发动机,都存在差别,推比相差甚至达到0.2。


随着推比达15以上的,发动机研制。新材料被大量应用,发动机结构越加复杂,对工艺要求更高。

你要仿制发动机,花的时间可能比从零开始还多。且仿制品的性能,很可能不及原型机。


我国有惨痛教训。例如: "太行"涡扇发动机,其核心机源于CFM-56。太行发动机05年设计定型,但8年过去仍问题不断,只用在歼11上。

单发的歼10战斗机,对发动机可靠性要求高。 直到歼10B量产,歼10系列战机,都只能用俄制AL-31发动机。


从科研体制,我国以前发动机研发,是跟随型号的。即研制一款飞机,才会研发配套发动机。飞机下马,发动机也下马。

但美英,发动机和飞机研发,基本分开。发动机核心机研发,提前很多。


如: 美F-22的F-119发动机,属4代发动机。但美核心机已到第6代。接替F-119的5代发动机核心机,也已造出。

正因难,无捷径走,才更要自主研发 。下工夫、花时间、砸银子。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三、别说中国,俄国都落下一大截


俄理念不同。美国制造,考虑翻修期、寿命。因发动机能更长时间用,说明飞机少换发动机,较经济。

可能二战经验,发现坦克、飞机战场寿命,只几十到100小时,就被摧毁。所以,设计以简单、便宜、易大规模生产为原则。


此思想下,苏发动机翻修、寿命,比美短得多。解体后,俄认识到此问题,也在改正。

现在AL31改进型号的,首翻期、总寿命,已比早期增加。但因基础设计问题,俄发动机推力、寿命、耗油率、噪声、环保水平等,主要指标都落后世界先进,远不及美同类发动机。


美因有强大工业基础,生产武器不计成本、不怕最贵,但求最好。所以,美有很多天价武器装备,且都做工精良、技术先进,寿命也很长。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讲个段子:


记得有门课,是航空发动机。老师是大师级人物,参与过WP11、WP7等研制。

老师讲解俄系、美系对比时,拿最得意的WP7。一同学问: 燃烧室边上为啥有2个像热水瓶胆容器,而美发动机没有。


先生说: 2个容器,一装汽油、一装纯氧。” 大伙不解。先生解释: 因俄机有个毛病,易熄火。加上J7是机头进气,导致每次导弹发完,几乎必熄火。

先生又得意说:此时打进雾化汽油、混合纯氧,加上内燃装置2000K+打火。虽发动机易熄火,但空中再点火成功率100%。


综合美、俄型号、技术上因素,2国差距可能已加到20年。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四、先进航发的意义在哪


英国日薄西山,可放弃飞机工业,但却呵护罗罗公司。因凭罗罗先进航发,就没人轻视英国在航空工业的地位。

俄虽有强悍的航空工业,但民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比起美、英不过尔尔。加上在适航标准制定上吃大亏,俄始终没能在商用飞机,此巨大蛋糕分到一口。


我一小本科,都能感到“只要引擎猛,板砖也上天”的意义。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五、中国航发现状、及未来之路


中国开发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装备军用机的战略已明晰。此战略: 包含重大技术挑战,世界仅几家大公司,掌握此技术。

中美发动机差距令人不安。80年代,当F-15已安装,推重比达8的F-110发动机。中国还在落后涡喷发动机挣扎。


如今,即便我们在WS15发动机,取得巨大成就,但仍差距至少30年。

中国涡扇-10、“太行”涡扇发动机、及其改进型。性能指标与普惠F100、通用F110相当。此2款发动机,是目前美F-15、F-16的动力装置。


太行”家族,被设计为歼11、歼10家族的标准动力,取代俄制AL-31。目前已有大批筷子B,开始使用太行。

但证据表明,中航在扩大涡扇-10量产中,质量稳定控制有问题。造成发动机可靠性不足,使战机仍严重依赖俄。


F119发动机,是F-22动力来源。目前我们只能仰视,但它只是美20年前产品。

我们看到,领先者没放慢前进脚步,又不断以环保等,给我们设置障碍。


美从50年代开始核心机预研计划,至今发展出7代核心机。而F119核心机,仅是第4代,其航空动力潜力可见一斑。

但美从未放松,对发动机控制。不仅对我国封锁,某些核心上对欧洲也“禁运”。


发达国还在人力资源,实行看不见的封锁。限制他国人员,进入发动机核心领域。且限制本国人才向国外转移,保持实力。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专家刘大响,认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世界存在5点较大差距:


1. 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施不健全

2. 经济相对落后,经费严重不足


3. 对发动机复杂性、研制规律,认识不足

4. 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过散、低水平重复


5. 管理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稳定、权威的中长期规划。


外界估计,中国2—3年内,在批量制造高性能发动机会突破。但可靠的顶级发动机,还需5—10年。

一旦迈上此台阶,会促成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强势崛起。


目前,中国重点领域: 是设计能力、工装设备、制造能力、系统运营、维护能力。”这些影响国产性能、使用效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美国认为: 中国发动机差距巨大,主要是体制。这比技术更难解决。中国国防目前存在,装备来源单一。

中国国产发动机,由中航提供。该集团旗下沈阳、西安、贵州等企业,某程度上存在竞争,但积极效应不明显。


如存在适度竞争,压力会使企业生产有创新、且价格较低的产品。加快研制进度,提高售后。

70—80年代初,针对美航空发动机惠普独大,美决定促进通用、普惠间合理竞争。


这使美战斗机,设计中可拥有2家竞争,提供诸多选择方案,成果显著。

中国与美不同,发动机宏观竞争不足,微观问题竞争过多。造成局部利益交换、利益保护。变成重复工作、资源使用不当、延长研制、及生产周期。


中国需决定: 航空发动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才能从上层解决,结构、体制问题。

和美、英军发动机业相比,中国工业在人员规模仍显不足,但已超过俄、法。


黎明公司、西安航发,2家中航工业最大企业,人员近2万人。而惠普、罗罗、通用航空分部,每家超过3.5万人。

为航空发动机自给化,发动机工业可能未来扩大规模。俄UMPO,目前总人员为1.5 万人,计划2010年生产109台AL-31、AL-41发动机。


通用航空分部,每年能交付200台,高性能涡扇发动机。

和总数800台,军用发动机、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是典型传统工科专业。我国此领域院士,至今仅5人,且年龄偏大。最小也超过70岁。

此现象不仅在发动机专业,各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院士级、大师级人才奇缺,后继乏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 钢铁、机械等传统专业,早丧失对理科生吸引力。中国顶尖工程人才,严重短缺,短期内无法缓解。

不仅缺科研人才,制造人才也一样。对机械产品,悟性深刻的技工,一样稀缺。


今天,越加多行业,完成赶超、甚至成新一代模范。但对最基础的工业底子差距,中国需正视、且加力。更需理解、需要等待。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航空发动机为啥这么难?》磐石的博客


《中国造大飞机,攻克“心脏病”多难》——腾讯评论


《中国航空的拿来主义》、《GENX涡扇发动机》——163军情观察室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补几条,关于中国航发落后的分析、总结 :


1. 航空发动机发展中,缺少像钱学森,学贯中西的大师级。回顾“两弹一星,大师级领军,作用至关重要。


2. 虽我国航空,长期受俄影响。但并没很好领会其设计理念。

他们在经济不富裕、研究人数较少下。用系统观念,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将苏联各生产、研发部门的,性能不高的部件、材料。组合成: 主要性能突出、综合水平较高的航空发动机。


3. 我国重学术、轻技术。加上教育体制、模式限制。使发动机业,严重缺乏对机械产品悟性深的设计师、技工。

航发业一位厂长说:他发现,儿童时很少玩玩具的人,很难成长为“心灵手巧”的技工。


4. 获特殊材料,并正确加工。对制造发动机、保证成本竞争力,都很重要。

日本发动机厂经理说: 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成本,50%来自材料。


高性能发动机,需用高强度、耐高温材料。包括钛、镍、铝、复合材料。及镍基和钴基超耐热合金。

中国钛、镍、钴等产量巨大。理论上,供应量对发动机产业构不成制约,但仅是理论而已。


中国发动机制造商,面临材料制约,并非取得镍、钴、其他金属等原材料。

最复杂问题: 制造、购买到,能用于发动机的耐高温合金材料。


有分析认为: 中国超耐热合金,不能完全自给。每年产量1万吨,而需求2万吨。


5. 中国需建立先进发动机生产线,保证发动机量产、质量。生产自动化水平,还需提升。生产中,加工超耐热合金仍是难题,常造成切割工具频繁损耗。


就质量稳定而言,同型发动机需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才能保证生产线规模效益、和质量稳定性。

一旦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就应避免分线生产。这会影响产品一致性。


实验室造一片涡轮叶片是一回事,而批量生产标准化、且性能可靠的叶片,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一台喷气发动机,往往需400~500片各类叶片。稳定的量产质量,是发动机制造的必需。要做到,须解决冶金、和工业流程的科学化问题。


6. 在电气前,西方有段时期,即机械工业飞速发展,誉为“大蒸汽时代”。这一时期作品,所有能动的东西,都是齿轮机械,其繁荣前无古人。

因我国没接受这一时期洗礼。少部分民族资产,也被列强压迫致残,后又被新中国充公。基本无任何技术积累。


而工程积累,核心2字:秘方。无论酿酒、制药、冶钢、加工,其技术本质不外乎这2字。

而秘方是私有,一般由家族、公司来传承。传承需时间沉淀,也需民族氛围。


一个崇尚速度、敢挑战人类极限、敢质疑权威的民族,才有足够动力,去研发此铁与火的机器。中国做的很不好,教育不太鼓励、培养冒险精神。


7. 作为工科狗,我们体会到:工业革命100年,国外不是白走的。其每一道工艺、配料、细节,都需一点一点从心里挖出、从失败中走出。

这些是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来的。是多少钱砸不出的。须经过很多次失败,才有今天的成功。


要想真有自己的技术,没有捷径。要接受对无数次失败,且心甘情愿接受。

中国想真造出先进航发,需几代人共同努力。中国在努力追赶、不缺设计师。


缺的是手艺扎实的底层工人、和良好待遇。缺的是更优越的竞争机制。

缺的是国外100多年,扎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不浮躁的经验,及血换来的教训。


高性能航发,是人类产业金字塔上的塔尖。你只看见人家塔尖,闪着金光,没看见人家有多坚实的塔基托着。

中国可用阿里巴巴的变态级IPO,震惊WALL ST 。可用wechat席卷世界,改变对话的方式。可让联想、海尔走出国门,占领市场。可让华为、中兴蚕食通信行业。


但请记住,美国可以没有apple、或fb。可剥夺掉google,充其量断它一指。

但你能想象,没有Boeing、没有Lockheed Martin的美帝?没有惠普、GE的美帝?没有以先进航发为代表的,实力雄厚的工业底子的美帝?


好东西,永远需时间、经验来积累 。新兴产业可发展迅猛,但撑不起一个大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评论: 发动机m


我对航空发动机的控制器,较了解。


1. 发动机控制器啥用?有人比作发动机的大脑。

它感受飞行器的环境温度、环境压力、飞行高度、速度、发动机各级转子的转速。

及内部各重要部位温度和压力、压气机各级转子叶片的角度、尾喷口大小和方向。

再根据飞行员意图: 是巡航飞行、加速或减速、是否做机动。根据这些信息,控制发动机所需燃油、调节叶片角度、调节尾喷口面积、和角度。


这是个多输入、多输出的系统。各输入、输出间,很多是曲线关系,还包含很多逻辑关系。

所以,控制器基本是台计算机。学过自控的,可了解这有多难。


控制器多复杂?你想象: 2000种齿轮、齿条、杠杆、凸轮、活门、喷嘴挡板。都放在一个电饭锅,是啥情景。

控制器多精密?举例: 控制器里有活门,像平常见的液压缸,但密封不同。


液压缸为保证,活塞两边的油不连通,在活塞装有橡胶皮碗,其直径比活塞腔略大。

橡胶有弹性,皮碗装活塞腔里 ,皮碗被压紧在腔壁上,和活塞壁间是没缝的。活塞两边的油,就被密封。


控制器活门因需要,不能用弹性密封材料。且活塞要能自由移动、旋转。所以,活塞、活塞腔间是有缝的。但缝很小,油都过不去,两边的油就被密封了。

这要求,对缝隙尺寸严格控制。只要有个纤维、一点灰尘,活塞就被卡死。所以,装配厂房无尘,工人穿着,和手术室医生一样。


机械零件掉地上,捡起来接着用,活门掉地上就报废。

控制器使用环境啥样?控制器安装在发动机旁,工作环境是高温、高振动。


温度极端条件,像冬季东北。发动机没启动—40度,启动后 +150度。10g加速度的振动,是正常工作条件。

控制器难点在哪?其功能之一: 控制给发动机的供油。就像汽车缸内直喷,停止供油顶多停下。而飞机就掉下来了。


控制器几千零部件,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是灾难性。保证不出问题有多难?

你见过开10年,不出问题的车吗?控制器要保证每台10年内,都不能出问题。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前面说的是液压控制器,电子控制器啥样?其可实现更复杂控制,结构更简单,重量更轻。是未来发展方向。

缺点也很致命: 恶劣环境下,电子产品容易失效。且失效无先兆,难预防。


电子传感器信号很微弱,易受干扰。传感器失效也是问题。航空控制器,绝不能失效,这是电子控制器需解决的。

培养一个控制器工程师多难?刚毕业学生,都搞不懂控制器咋实现各功能。要从头培养。


天资聪慧3年可入门,10年可担当。但一辈子没搞懂的,大有人在。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为何发动机技术进步慢?我想从技术、制度,2方面说。先说技术原因。


我国航空工业,是苏联援建。不是从零开始,很多东西都有原型。

这样做,起步容易。但问题也在这。基础数据都没有,只知啥样,不知为何是这样。


控制器像个,多输入、多输出的计算机。我设计控制器时,当输入是某具体情况时,我得知道控制器输出,具体是多少。但没此数据。

咋办?只能靠大量试验,积累数据。欠的债都得补回。但发动机试验,反复一次周期很长,且反复很多次,这些反复验证时间是很长。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再说制度。控制器要保证10年内,不能出问题,咋保证?按质量要求,也是试。所有用户那,可能出现的,都要模拟试验测试,不同环境下的试验都要做。

GJB150《环境试验方法》,其规定内容都要过。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冲击、温度-高度、太阳辐射、淋雨、湿热、霉菌、盐雾、砂尘、爆炸性大气、浸渍、加速度、振动、噪声、冲击、温度-湿度-高度、飞机炮振。


拿低温试验说,小东西还可用环境试验器模拟,发动机就不行。你想,飞机喷出的气,反作用把飞机推上天,要多少空气?如此多空气,瞬间降到—40度,难度很大。

所以,发动机低温试验,简单方法是: 在—40地方做。即使中国最冷地,一年就几天能达此温度。一旦试验出问题,下次试验就是一年后。


除环境试验,还要寿命试验。即产品保证多长时间,我做过实际多长时间的试验。一比一的寿命试验,所需时间很长。

虽有加速、等效寿命试验法。但我们没基础数据,你凭啥说你做1小时试验,可相当实际2或3小时?所以,很多试验只能硬来,积累数据?


即使用加速、等效寿命试验,也需很长时间。各试验小部件先做,然后是整机,再是发动机,最后装飞机上试飞。

当通过所有考核后,产品整个设计、工艺就被固化。依靠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以后生产的质量全都可控。


这些试验做完,花的钱不说,时间消耗杠杠的。此时发现,通过新技术应用,有个小部件可改进下,但谁能保证改进后的部件,能保证不出问题?

你不能拍胸脯,一切靠试验。但会为你这小小改进,把整个试验再走一遍吗?


不会,动静太大、人力物力消耗巨大。你的小改进,只能等重大改进时,随其一起试验。

因有质量控制,所有技术改进,都要让步于质量控制。毕竟出问题,机毁人亡。谁也不可越雷池。


所以,发动机进步不是渐进,而是阶段性。你发现其一段时间,技术没啥进步,突然上一个台阶。例子: 即歼10相比歼8的进步。

综上所述,单因技术、制度2方面,你看到的发动机进步,就难以持续飞速发展。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评论: 发动机m


来应对国家政策。小排量可购置税 减半、少交排量税。小排量带T就一定省油、一定环保?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学了7年航空发动机,就职于中航发集团。见多了行业现状,回答一下此问题。


1. 所谓赶超,很难。能缩小差距就不错了。高管说的好: 弯道超越、或后来居上,不现实。但有欧美经验借鉴,我们只能尽量少踩坑。

该沉淀的技术,必须稳扎稳打。该付出的努力一点不能少,不存在捷径。


2. 现在是两机专项时期,航空业发展被高度重视,所有航空人欣喜。

行业内经费,相对以前多了很多。但利用率仍不高,效率偏低。


3. 航空业技术保守。追求稳,不是新。看中质量管理,因航空产品,安全性永远第一,只有确保成熟才会使用。


4. 在欧美,航空属高薪业。我们待遇偏低。导致积极性不够,离职率较高。

很多专业毕业生,都到车企、IT发展。如只谈情怀,不给面包,留不住人才,更推动不了进步。


5. 知名演员一年钱,可能是研究所全部人员几年工资总和。

往小看,是待遇问题。往大说,会影响孩子们的价值观。寒窗20年意义何在?


再强调一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充足的经费,不把行业收入提上来,追赶只是个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个涡轮喷射机专家说:法国国策,军用机绝不用外国发动机,值得借鉴。


美航空业,也不算高薪。但人家是发达国,想干啥干啥,不用考虑后顾之忧。

中国不是工资低,是整体劳动回报低。资本回报高、或房价、教育、医疗太高。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user avatar   lei-wen-xiong-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爸不是做航发的,他一辈子都在跟机载雷达打交道。中国从无到有把这个玩意儿弄到全球一流,跟美国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扳手腕,很艰难了。他说他八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时候还得在外面帮人修电脑补贴家用,修一次收费最贵的时候能顶接近三个月的工资,当然平时这种机会也不多。这一块真正开始被重视要等到台海以及撞机之后,这俩标志性时间发生以前,很多单位是在忙着搞民品公司赚钱贴补自己的,不然活不下去。比如他们当年的合作单位搞的民品工厂叫“四川长虹”,今年又第N次开始炒作概念股了。与此类似的还有一堆三产公司,去年以来陆续走完了“回归主业”的流程从母公司剥离,你们可以关注下股价炒得多夸张,比较典型的有中航地产(现在叫招商积余),还有中航三鑫,飞亚达炒了一阵没动静,st集成缓慢在爬坡。总之,国内军工这块真正开始发力是在江时代的末期,类似电子这一块因为赛道问题追得比较快,航发这块原本就不好追——是不好追,而且也没开始跑多久。上面给大家写了一大段经济问题,的意思是告诉你们还没开始真正发力………还在解决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航发三剑客从中航里剥离出去成立专门的事业集团仅仅是四年前的事,当然,最近因为C919被zc的事又开始炒航发,目前走得最猛的是航发科技。还有个影子股是中航重机,之外还有一些民企也在做这一块,可以多挖掘看看。就算我们中国人很聪明,你也不能侮辱天下英雄的智商,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迈的太大,“喀”,容易扯到蛋。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大家的关注,其实不是吐槽,而是真心很无奈。

国外发动机之所以领先中国,是因为他们起步早,从基础一步步进行研究,数据分析,设计改进,然后传承下来,所以每个设计特征,技术条件,质量控制,包括制造工艺都是有依据,有溯源的。

而我们是通过模仿起步的,很多地方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咱国家的航空发动机的设计会有十分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都是靠一线工艺在试制和科研时发现并反馈的。

我们部门的工艺人员,除去结婚生娃的女同志外,男同志流动的太快了。

每次科研,试制任务忙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离职,大家都是积极的加班,平均每人每月加班40小时以上,最多的单月加班140多小时,平均每天加班到什么时候大家可以算出来。最长加班时间,早上8点加到第二天早上8点,休息一上午,继续上班。大家加班原因一是工作需要,二是自我提高。

等试制结束后,清闲下来。反而出现大规模的离职。原因:完成最艰苦的工作,离开问心无愧;待遇太低了,需要生活;能力提高,需求新的平台。

老员工离开,知识的传承就断。有些经验你是靠纸质资料无法留下来的。

去年闲了,走了不少人,有工艺员有管技术的领导,待遇都是2-3倍提升。

今年本来计划要走的人,没有走,因为忙起来了。我觉得技术部门的同事很可爱,也很可怜。

明年或者后年闲了,我也打算换个工作。

以下原回答

作为一线的技术人员,就是大家口中的工艺狗。

今天加班到10点。没吃晚饭,得加班费4小时12块钱。

加班原因:国产发动机科研任务。

月工资不足5000

什么感受。

我觉得我应该愤怒,但是实际并没有。

几年前我会愤怒,现在不会。

现在就觉得给我点吃饭的钱就可以了,只希望不让我加班就好了,有点自己的时间陪陪媳妇,干点副业,随时注意机会准备离开。

为什么想离开:

1.挣不到钱,自己未来没有前途。

2.觉得国产发动机很难干得好。(过手的零件十几个,从设计,加工,质量控制,管理各个方面看和国外差距不是一点点,是看不到头)

如果可以干得好好歹落个名。可惜看不到希望,名利皆无,全无希望 。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看一下珠海航展航空业的结果zhihu.com/question/3005

____________

如果有人问,现在的中国能造航空发动机吗?

大家该怎么回答,又会蹦出来一堆所谓的内部员工和内行说的答案,估计和大部分答案重合。

也就是说大部分答案不靠谱,现在中国已经完成所有工业需要的原始积累了,所有的行业都开始有属于中国的突破了。

无论哪个行业一旦完成原始技术积累,然后就会突然完成技术突破,而航空发动机也是如此。

如果把超越的路分成三步,第一步我们是模仿,第二步是自主研发,第三步超越。

我们已经完成原始技术积累了,第一步已经完成并且交了优秀答卷,但是时间过于漫长导致第一步大家并不满意。

那么现在第二步我们正在走,第二步就是自主研发,不是要超越,而是自主研发与创新,也就是知其然、所以然。按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规律,未来一二十年我们要做的追上人家,然后靠近人家。

然后完成第二步之后,才是第三步,那就是超越,也就是用二十年的时间去超越人家。

请不要说现在怎么滴怎么滴,如果不可以的话,我们中国就不会有现在状况,也不会在各个领域打破欧美的垄断。那我们就不应该有空间站,也不该有那么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所以我的答案是会,但是需要一二十年才可以超越,这是技术规律,所以不要乐观,也不要悲观,会的。


user avatar   mai-cui-ya-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不就有可能了吗……

只要欧美和俄罗斯保持互相制裁,胆子大一点,买不了马达西奇那就看看罗尔斯罗伊斯……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航发现任员工出来现身说法...

自从中航发成立,明显的感觉是:收入低了!

能不能赶英超美不知道,知道也不能说,因为那属于涉密信息...


说点实在的,我的朋友,和我在一个企业,一线工人,高精密数控设备操作工,经常611,就是每周6天,每天早8到晚11,30+没有女朋友,为什么?没空谈啊!每周休息那么点时间,睡觉都不够,还谈女朋友?


之前吧,收入还行,买小件付现金,买大件信用卡分期,现在呢,光剩还分期了...


前几个月他也一直611,辛苦一个月,发3500,嗯,如果是英镑的话确实可以赶英超美了...能咋?接着干呗!


干活的人连饭都快吃不起了,还想着“航空报国、动力强军”,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赶英超美指日可待!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局里人,

个人认为今天的视频加工有点粗糙,比五毛多了一毛的特效也拿出来。

有本事把民用大涵道比的大灰机也编辑一个视频。不然都是假的。

就这样吧,12月的工资请提前发一下。

谢谢。:)



======================

看看当年钱老做老师带的一波学生的回忆录,几乎都是对钱老严格要求的善意吐槽,就知道是什么水平了。也许钱老的确太聪明了,学生跟不上,但是既然是重点方向,那为何人才的选拔满足不了要求呢?


看看普通的内燃机,这都多少年了,还不是代差。

原因是什么:上面的人太聪明了!!!为了竞争而选择的保守策略,竞争对象也竖了很多的篱笆要翻。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车田之意不在技!


他的目的可能不单用拳形容招式类型,我想更多的是在表达庐山本身的霸气。庐山升龙霸在圣斗士的所有必杀中,其实是很特别的。


一览圣斗士所有必杀技,名称里带有拳字的屈指可数。仅限原著的话就星矢和魔铃,暗黑天马,撒加,加隆和一辉的幻拳系。即便算上动画版的原创,也少得可怜。


闪电光速拳,钻石星尘拳之类的都是中文翻译的名字,原本可没有拳字表述。


这些必杀技中,庐山龙派那就更是稀有中的稀有。因为这是唯一用地名来命名,圣界独一无二的必杀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壮丽的庐山大瀑布,或许只有这个霸字,方能体现出它的宏伟。


在这五个人当中,紫龙的修行环境算得上是非常优越的了。不用忍受死亡皇后岛,仙女岛和东西伯利亚那种鬼天气,也不用像星矢那样成天遭一群欧洲人翻白眼儿。


但紫龙获得圣衣的条件并不轻松,理论上说是最难也不为过。让瀑布逆流是何概念,尤其是如此宏伟的大瀑布。这可是打破宇宙定律的行为,忍一忍就过了是明显行不通的。


而在紫龙打出决定性的一击时,也并没有什么燃烧小宇宙之类的描写。反倒是通过童虎在旁边讲述着李白的诗咋咋地,貌似是在提醒紫龙面对的是何等雄伟之物。


以上的种种迹象,都无疑是在大大的高捧庐山瀑布之壮景,而霸字就是为庐山而生。所以庐山升龙霸不仅是必杀,也是对庐山本身的一种赞美,用拳就显得格局小了。


再换个角度看吧,其实从发音上也能知道霸与拳有着明显的优劣。日语发霸的音时,嘴大张成「阿」型。反之发拳的音时,最后嘴得闭上发出「嗯」的音。


要知道这搭配的是升龙这个词。可以对比下街霸中升龙拳的呐喊,升龙是上升音调,而最后的拳发音要闭嘴,音调有个下降趋势。


升龙霸就不一样了,霸的「阿」音可迎合勾拳轨迹持续上升,发声与姿势同步,哪一种更有气势,更有劲儿,就不言而喻了吧。所以升龙霸始终比流星拳吼得给有力。


任何武打片中都会听到,哈,哈,哈,不会有人在过招时发出嗯,嗯,嗯的音。


突然还想到个类似的,机战 OG 系的修罗众的福尔康(爱称)的最终必杀。


他的一般招数命名九成以上都是拳。但神化后的最终必杀,最后是上升多段乱击,并且打斗极为华丽。此时的招式名没有定义为拳,而用的是破,真覇…猛撃烈…破……


破的日语发音口型与霸一样是「阿」,并且前面的烈字有一个促音,呐喊时会给人一种蓄力攻击的感觉,听着就霸气。


为必杀取名其实挺考验品味的,要的不单是华丽。不但要朗朗上口,呐喊时最好能配合动作达到统一,才能效果最大化。


话说回来,车田如果不是为了想要彰显庐山的霸气,那升龙霸完全不用如此命名,这与其他招式不统一。平白无故就这招用地名,难道不觉得很特殊么。


触龙之逆鳞,受龙之天罚,诸如逆鳞升龙霸之类的名称,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行。非要用地名,只能是有其他目的。


至于是否如此,就只有车田自己才知道了。


一个小窍门:

用中文吼必杀千万别用普通话,得用那些不需翘舌,不分前后鼻音的方言最佳。比如川渝方言就是不错的选择,不信可以试试。


至于为什么,请参照以下回答:


user avatar   da-pao-62-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虽然在许多回答里说过了,但是还是要再次强调

我局(SFA)在北约和西方集团那里是有正式编号的。





              

相关话题

  ECU 设计开发到底难在哪里?为什么会导致目前由博世、电装、西门子等公司垄断供应的情况? 
  F22的矢量喷口可以不同步偏转吗? 
  如何评价航发三巨头的自适应变循环(GE)、齿轮传动箱(PW)、三转子(RR)技术,将来是否会分出高下? 
  同样都是大飞机,为什么 380 竞争不过 747 呢? 
  矢量发动机版的J-10,为什么喷口边上有个像皮皮虾的东西? 
  涡扇发动机是怎么启动的? 
  现代航空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大型喷气式客机由乘客降落的情况? 
  跑车外形,普通发动机的汽车有哪些? 
  有没有50kg 60kw左右的燃油发动机 和50kg 60kw左右的电动机? 
  航空发动机 GE90 的造价、售价是多少? 

前一个讨论
整容的极限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 2018 年 10 月 27 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犹太教堂的枪击案?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