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和“大浊陈”相对。一类人越怎么标榜自己,就越应该从它的反面去寻找和定义它。
“小”和“大”相对:
所以,小清新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拒绝与任何宏大的东西挂钩。它所能容纳的最大的限度就是自我,也即自身个体的感受。是一种”没有社会,只有众人“的性质,只注重”此时、此地、此我“。正因为它只对孤立的自我感受产生反应,因此天然地将自身从“宗教性”和“类宗教性”的领域排除出来,比如道义、良知、神、天等。此外,小清新也远离了大自然。也许小清新会从窗前的小雨,晦暗的天气,明媚的阳光,金色的麦浪,碧蓝的大海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但是这些自然景象是被从大自然中割裂出来的人工盆景,重视的是这些盆景唤醒的某些微小细腻的情感。小清新很难从“种豆南山下”和“瓦尔登湖”这样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中获得幸福,尽管很多小清新宣称自己热爱这种生活方式。最后,小清新文化还远离了劳动和改造世界。小清新们最喜欢在发呆中放纵自己的思绪:在星巴克里发呆,在海边发呆,在雨中发呆,在男/女友的怀中给发呆,在丽江发呆,等等等等。
“清”和“浊“相对:
小清新文化是扁平和轻佻的。它们排斥不愉快和沉重的元素,既不关心他人的苦难,也不关心自己的烦恼——他们只是关注罢了。他们沉湎与失恋或失落带来的苦涩,但这种苦涩既不会给他们带来解决的冲动,也不会给他们带来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们耽溺于苦难本身,和苦难带来的忧郁,就像一杯浓郁的黑咖啡。一个小清新就像一个饮咖啡的人,他享受咖啡氤氲的气息和醇厚的苦香,却绝少想到背后种植园工人的辛苦与境况。与此同时,它们崇尚简单,唯美,朴实,超脱,就像一层漂浮在厚重现实浊水之上的油花,绚丽而单薄。
”新”和“陈“相对:
小清新文化是现代的,建立在一种高度的世俗性与个体性之上。关注的不是历史的和永恒的东西,而是当代较为独有的感情。现代社会保障了绝大多数成员免于生存的致命匮乏。机器的应用解放了人的双手,制造了大批的”有闲阶级“,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感伤,缅怀,审美。而网络时代高速的信息流动,则给人们有了足够的素材去处理。但是这些信息又是碎片化的,使得人们对素材的关注呈一种”闪烁“的模式,来得快,去得也快,以至于人们甚至来不及给这些碎片上色。这也使得人们抛弃了对素材的严肃审视。而大量的信息很快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才会给小清新们有足够的空间,去寻找简洁朴素的意义。
(注:部分观点参考了:
“小确幸”文化象征着台湾的自闭与撒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