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现今古诗词被乱用的现象? 第1页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921年春夏,毛泽东沿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在旅途中,毛泽东深深思念短暂分离的妻子杨开慧,夜深人静,辗转难眠,于是写了《虞美人•枕上》。其中一句“一钩残月向西流”,就借用了后唐李后主李煜所作的词《虞美人》中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1923年,毛泽东创作《贺新郎•别友》。这是毛泽东赴广州这前给妻子杨开慧的咏别之作。“挥手从兹去”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一刹那的动人情景。这句词借用了李白《送友人》诗中的“挥手自兹去”。“照横塘半天残月”引用了“横塘”典故。崔颢《长干曲》有“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用此典故渲染出离别的哀愁,恰到精妙之处。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历时11个月,行程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吴起镇,长征取得伟大胜利。毛泽东创作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不朽诗篇、被视为毛泽东诗作之冠的《七律•长征》。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巧借了战国时期燕国壮士荆轲抱着必死决心去刺杀秦王赢政临行前高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语句。两个“寒”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1935年夏天,毛泽东率红军登上了岷山。眼望巍巍昆仑,毛泽东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激情四溢,即兴写下《念奴娇•昆仑》。其中的“飞起玉龙三百万,揽得周天寒彻”就巧借了宋代诗人张元《雪》诗中的“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二句。“安得倚天抽宝剑”是改用了唐代李白《临江王节士歌》中的“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诗句。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登临六盘山时正值金秋时节,毛泽东望着美丽景色,面向大好河山,不禁豪情激荡,浮想联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气呵成名词《清平乐•六盘山》。词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里就巧妙化用了宋朝刘克庄《贺新郎•落梅》中的词句“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引人联想,深刻感人。

  1942年正值抗战关键期间,爱国将领戴安澜将军奉命率军出师缅甸,同英军一道对日作战。戴将军与广大将士英勇无畏,浴血奋战,歼灭日军5000余人,谱写了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在组织全军突围时,戴安澜身负重伤,以身殉国,终年38岁。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毛泽东惊闻沙场殒将,深感惋惜和悲痛,于是特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以祭奠英魂。首句“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就化用了《诗经•小雅》中的《采薇》篇。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23日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中心南京。毛泽东特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 诗句是一字不改的借用了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句子。而“宜将剩勇追穷寇”句中的“穷寇”一词,则是借用了《孙子兵法》中的“穷寇勿追”词句。

  此外,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 词句是从唐代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点化而来。《浪淘沙•北戴河》中的词句“萧瑟秋风今又起”,是引用曹操《观沧海》中的“萧瑟秋风”词句。《七律•答友人》中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寥廓” 巧借了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句。《卜算子•咏梅》中的“俏也不争春”句借用了陆游词中的“不争春”词字。《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些词句就化用了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韩愈《调张籍》、贾岛《忆江上吴处士》中的一些词句。《七律•吊罗荣桓同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句完全借用了黄巢诗句。《念奴娇•鸟儿问答》中的词句“借问君去何方?”就化用了杜牧诗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与此同时,毛泽东诗词中借用或化用了大量典故,这里就不再举例。


来源


user avatar   zhan-yun-20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知识量来说,这个中学老师,已经很不错。但就讲解的态度和形式来说,就有些误人子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确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

但如果认为只能表达亲情,甚至只是兄弟之情,就是天大的误解了。

小重山·其四(宋·贺铸)
月月相逢只旧圆。迢迢三十夜,夜如年。伤心不照绮罗筵。孤舟里,单枕若为眠。
茂苑想依然。花楼连苑起,压漪涟。玉人千里共婵娟。清琴怨,肠断亦如弦。

后世化用词句,有表达爱情之意并不少见。古代诗词,利用“化用”表达他意,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化用是一种修辞方法,并不是误用或者乱用。

李煜的《昭惠周后诔》,也化用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实际,表达爱情的与子偕老,也是出自《诗经》

《女曰鸡鸣》: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如果李煜非得辩解,他可以说,他引用的是《女曰鸡鸣》的“与子偕老”,而执子之手,单纯表达握着大周后的手。

但实际,李煜根本没有如此忧虑,也根本没有必要辩解。

中国不仅自古就有化用诗词的传统,更是拥有解说经典的传统,而且每个朝代根据思想者的不同观点,对经典会有不同的诠释。

例如道教对《老子》的解释,董仲舒、朱熹等人对《论语》的解释。尤其是两汉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是经典重新诠释滥觞的时代。稍微有一点知识素养的,应该都知道三家诗,知道《毛诗序》,如果有人看了,可能会颠覆三观。

除了本身根据自己需要来理解或者解说之外,还有就是原本一些文言就是有着歧义的。

例如: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一句话,可以有着两者完全相反的解释。

从成语来说,化用而发生完全相反的意义改变的,例如无奸不商。原本为无尖不商,褒义

还有一些因为歧义,后世抛弃原本的意思,例如“空穴来风”、“人尽可夫”、“道貌岸然”、“衣冠禽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至于诗词来说,古人引用或者化用,也是根本不会看它原本是什么情景写下,或者表达什么特定的思想或者感情。化用者,一般看着的是文字直接的意义。

例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单纯的意思很简单,握着你的手,和你白头到老。它的意思本就如此单纯简单,但因为《诗经·击鼓》所用,后人就不能用了吗?甚至一位从来没有看过《诗经·击鼓》的人,突然想出了这么一句话,并表达爱情,难道也是不可以的吗?

《诗经·击鼓》里的确是表达战士之间的感情,但《诗经·击鼓》本身并不能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狭窄化,且限定它只能表达战士感情的意思。

当然,对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这样的道理。

那中学老师老师虽然知道典故,但很明显对“化用”避而不谈,只向学生传输自己的观点。虽然对于学生明本意来说,是很不错的。但日后遇到一些其它作品化用问题上,可能就会闹出笑话。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关于这一句,那老师直言,这是写给妓女的分手信。

语气极其的肯定,当成既定事实讲给学生,就是严重的误人子弟了。

学界的确有关于《鹊桥仙·纤云弄巧》写给义倡的说法,但这主要是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等人的看法,并不是定论。而且,即便是刘勇刚教授的看法,也并不是分手信,而是寄托对义倡的恋情。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好几种说法:

一、为夫人徐文美而作。
二、送给越艳。
三、为蔡州营妓而歌。
四、暗恋“小师母”王朝云。
五、为被遣的侍妾边朝华而作。
六、为党争被贬而作。

这位老师很厉害,直接断言了学界根本无法定论的事情。

甚至微博新华网官博还进行了转载:

追本溯源,考据典故本源并没有任何的错误,甚至是值得提倡的事情。但如此含糊不清,甚至可能让学生接受偏狭的观点,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综上,其实无论如何化用、引用,只要意思自洽,符合汉语的基本语法和逻辑,且用在合适的地方,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例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人生三境界,直接引用了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三首词之中的一句诗,来进行说明。

但这三首词的原作者很明显没有表达王国维的思想,但这说明王国维引用错了吗?

至于铁马冰河梗: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

相比起其他一些所谓的古风句子,语法和文意其实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用法。

原梗是用在情话上,但实际根据意象和文意来说,更像是分手语。

如果非得按照陆游的愿意化用,这“你”只能是战场或者战争。

但实际,大绝部分人表达的却是唐寅词类似的意思: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如果不取陆游的愿意,单单从文辞上来说,非得使用,铁马冰河明显是冷酷寒凉的意象。

这样的话“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是你,冰河也是你。”拿来形容一个负心人,却是极其的完美。

至于“十里春风不如你”,其实反而并没有多大的问题。

虽然十里春风杜牧暗指十里楼榭歌台,但十里春风或者春风十里,实际在古诗词之中是经常组合出现的,大多数只是表达本意而已。

固然,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很多地方可以灵活使用,但使用必须符合基本的文法。




  

相关话题

  世界上的资本家都是没有祖国的吗?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为什么要褒李贬杜? 
  为什么美国人拍了中国的花木兰,而中国人却没拍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电影? 
  在中国是否有显性或隐性的“政治正确”? 
  为什么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只带一个字)的人不能直接叫名,而要想办法凑成两个字? 
  有哪些历史人物本应藉藉无名,却因一篇文章一句诗而名留后世? 
  中国农历历法为什么仍然保留? 
  鲁迅有哪些文章值得我们现在重温? 
  如何看待李白诗句「树深时见鹿」被乱用,后接「梦醒时见你」? 
  为什么原神将岩之国命名为“璃月(liyue)”,雷之国命名为“稻妻(inazuma)”?有何文化背景?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游戏博主「罗伊SD_風花雪月」直播玩破解版游戏《火纹风花雪月》及之后的道歉声明?
下一个讨论
「良渚文明」是一种怎样的文明,有何特点?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