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1、波棱盖儿,这个词明显是一个上古汉语的二等字,preng+盖,阴阳可以对转,不知道原本是哪个字。
2、嘚儿,这个词可能是【屌儿】或者【灯儿】的变音。
3、嘚瑟、埋汰 这些都是很普通的汉语连绵词,嘚瑟/哆嗦第一个字跟【抖】有关,因为本身包含了一个抖动的动作;埋汰的第一个字应是【霾】,表示灰尘污垢。
4、撒楞,东北话所有这些 ~拉、楞、嗒、登,都来自上古词缀 -r-,有三种可能:
(1)直接来自上古二等字(固定的介音),(2)来自上古的二等化(能产的中缀)
(3)-r-在中古之后成为后缀,撒+reng 形成了 撒楞。如果是这种情况,sa的本字可能是「飒」。
5、嘞嘞,来自【le】这个单音动词,跟【啰嗦】有关,华北一带的歌韵字 luo~le 表示絮叨。
6、ga2 = 疤/干掉的鼻屎等等,明显是【痂】。
7、尿性,「有尿没尿」「不尿他」是一个系统;跟「熊/怂」一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 血、怂、尿,三大体液系统。
8、赖叽,显然就是 【赖+ji】,这个 ji 是个词缀,很显然也是来自上古汉语,在上古应该是 -j。
9、批儿片儿的的,可能是【皮儿片儿的】
10、格路,应该就是【各路】,各条路、不同道路的意思。东北话【个人/各人】有读成 ge2人的情况。也可能是【隔路】。
11、来qie3了=来客了,白读音;zei2多=贼多,这很明显。
12、老鼻子多了,,这不是很明显吗?跟 老jb多了,都是同一类。
另外,东北话当中的满语词汇是出人意料的少,以前被误导,到五年前还以为有很多,但后来发现全部都不是。
除了松花江的某几种鱼类以外(雅巴沙、大马哈。。等几种),基本只有个位数的满/赫哲语词汇(嘎拉哈、哈什蚂、萨其马、哈拉巴、兀拉。。想不起来了)。连满族和赫哲族的各种民族文化词汇,都几乎完全意译成汉语,比如赫哲语的「卓」被翻译成「马架子」。
说实话,俄语和英语在描述西伯利亚土著和北美印第安人的民族文化的时候,用的几乎全是借词,但东北话可以说是完全不用、完全意译成汉语。
之前甚至看到「蚂楞」(蜻蜓)都被说成是满语,这明显是一个从先秦燕国传下来的词汇,来自「螟」的二等形式 mre:ng,「螟蛉」是连绵词形式。
要想搞笑,低俗是最快速的手段。
日本的志村健在三俗的路上走了快40多年了,
现在依然还是依靠这个维持人气的。
可是,一直依靠低俗笑料
迟早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的。
日本有个叫 快乐亭黑的混血,是说单口相声的,
说的全部都是下三滥的笑料,不是一点,而是全部。
结果就是没人敢找他上电视,广播,或者剧场演出。
翻过来说,保持一点三俗笑料不用,纯靠幽默和擦边球的相声演员,
依然不多。
而且要一直维持这种作品的风格是极其困难的。
侯老,马老就是典范。
(马老后期说的很多小段,其实就是外国笑话,当然是自己加工过的)
反过来说
七口人这个死杠死口 的内容
说了有一百年了吧?
不用解说大家不还是听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