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今传统企业如何做数字化转型? 第1页

  

user avatar   jiafeim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为这个课题花了整个周末时间准备,熬了两个通宵完成,非常长,建议大家耐心看完。

在看正文之前,我来给大家画个故事


通过以上,大家应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了模糊的概念,但是这张图只是展示1%的难点。

一直以来有很多同学都想让我仔细聊聊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每每拿起笔来总感觉无处下手。一方面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题目太大,足够写出一本书来而自己又着实没有时间;另一方面,不同企业的特点不一样,似乎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

但随着自己在世界各地看到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数字转型的案例后,我无形中有了一种紧迫感。这种趋势是如此之猛,以至于留给国内的大部分企业的时间似乎已经不多了。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通过

数据来推动业务的增长。这些数据是通过各种新技术来获取的,不管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机器人还是大数据。通过对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企业组织的改造,让所有的业务能够基于数据进行驱动,从而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更高的组织效能,形成新的价值。

这种转型是没有行业区别的,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在其中。在交通行业,网约车正在颠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在零售行业,网商正在颠覆传统的线下零售业;在银行业,传统银行要接受来自金融科技企业的挑战;甚至在农业中,已经有企业通过对土壤、种子、气候的数据分析来精细化运营,提升效率,产生业务价值。试想,一个通过数据全副武装的企业和一个停留在机械化乃至人力密集型层面的企业竞争,胜败岂非显而易见?

不仅仅在企业效率层面,数字化时代的商业模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与过去B2B和B2C泾渭分明不同,现在的B2B和B2C之间的界限也在日益模糊,逐步向着B2B2C转变。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面对变化更加快速的市场作出快速的变化。如果说效率的提升只是决定了利润的多少,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则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一个产品的推广速度已经远超过以往。以用户数首次达到5000万所需的年数为例,收音机需要38年,iPod需要4年,互联网需要3年,而推特只需要9个月。在数字化的浪潮之中,速度就是生命,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时代。不跟随,就淘汰,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很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字化转型到什么程度算成功呢?换句话就是说,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应该如何制定?

这个问题确实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首要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不一样,选择目标也就各有不同。如果一定要说什么地方相同,那就是“企业沉浸在数字之中,让数字如血液般在企业内部流动”。在我看来,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最理想情况应该是这样的:企业内/外部的所有交互均是基于数据,对于外部任何细微的数据变动,企业能够迅速感知并作出反应。所有企业的决策/考核都是基于客观的数据,所有人的主观猜测和推断均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以上是我的一种感性描述,如果真的要进行客观细分,我觉得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1. 强化新的技术基础

企业数字化转型绝不仅仅是IT系统的建设和升级,但却离不开IT系统的支撑。除了企业使用的管理和生产软件外,我们还需要一个自动化、实时的大数据分析引擎帮助我们处理大量的数据。同时,集合业务需要,远程协作、虚拟现实等技术也都可以逐步引入。这点的目标是将我们日常的工作和交流全部数字化,做好转型的技术基础。

2.构建新的业务框架

这里的业务框架主要聚焦于企业内部,对于企业内的不同团队、部门乃至于子公司,打通期间的数字藩篱,让数据在企业内部以同样的标准流动起来(有点像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

3. 构建新的生态体系

如果第二点是练好内功,构建生态体系就是打造外部全新的数字化环境。我理解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想影响企业上下游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大的挑战。但是,一方面数字化环境搭建好之后,上下游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升;另一方面,这也是一家企业在行业中的壁垒。这里,我拿通用电气举例,他们在IoT(物联网)领域搭建了开放式平台Predix,现在这一平台已经是物联网/工业4.0的一种标准了,与之同时,通用电气在物联网领域完成超车,霸主地位初现。在目标确定之后,我们改如何执行数字转型呢?

企业做数字化转型执行

1. 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业务形态

每种业务形态都是与行业和时代相关的。就以零售业为例,从最早期的货郎、市集,再到专卖店,大型超市,不同阶段的零售模式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亚马逊、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基于数字化的业务形态,正是对传统零售的巨大颠覆。电商这种新的业务形态正式在数字化之下的一种成功业务形态转变。

2.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企业文化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离不开人,而企业文化正是对于企业内“人”的一种管理和约束,所以要想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就一定要塑造适合的企业文化。能够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通常取决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所以,这个变化需要企业高层首先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明确企业转型的最终目标,认识到企业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确定路径并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

3.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组织结构

企业的组织结构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效率。传统企业而言,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足够稳健,能够保证企业的健康存续和发展。然而在数字化时代,过多的管理层级将极大的影响企业对于变化的响应速度,同时,企业需要有强有力的数字化推进机构来帮助高层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落地工作。这里我强烈建议组织向互联网的扁平化进行过度,同时建立“数字化转型指导中心”,下设数字化转型管,直接向CEO汇报。以一个独立部门形式推动整个企业内的转型工作。

4.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基础

前文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做冗述。

5.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运营体系

单独将运营体系从业务线中拉出来单独讲,是因为在数字化转型后运营是非常关键和核心的部分。由于数据往往是逐步积累和分析的,并且业务在数字化基础之上转变速度会非常快。这就需要运营能够具备有以下能力以支持企业数字化运营:快速发展迭代的能力;以数据驱动的里程碑机制和预算与里程碑挂钩。这部分内容如果单独拉出来,又可以单写一大篇文章了,这里就暂时不展开说明。

最后,

数字化转型无异于对一家企业脱胎换骨,洗经伐髓。转型的过程注定是艰难和痛苦的。

但当一家企业完成了从业务形态,组织结构,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员组成的数字化转型,无疑是一种升华和重生。

在未来的时间里,这家企业将以一种高效,敏捷,快速的发展速度,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成长壮大。


你的点赞是我在知乎持续写干货的动力^_^

欢迎大家关注我微信公众号:空白女侠 曾经是名互联网数据分析师目前在伦敦从事数据及顾问工作,想通过写一些自己的心得给大家呈现不一样的职场感受。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看到过一句话,说的是:2.6亿老年人,至今没能进入互联网时代,而2021年上半年,我朋友圈子里议论最凶的不是明星八卦,而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何时出炉。到了5月11日,靴子落地了。

千百条数据中,一行字尤为瞩目: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

与中国发展速度一同狂飙猛进的,是人口年龄。60岁及以上人口26402万人,这个群体在网络和纸媒没有太多声量。低调,安稳,是老年人平安度过余生的底色。

信息化和老龄化,长期并存交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0年3月,网民数量发展至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然而,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却只有6.7%。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不懂得怎么用手机扫码买下一块豆腐。

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脱节,失速,加剧。互联网世界是割裂再缝合的。在虚拟的一侧,我们已经在月球上规划城市天际线;在现实的一端,我们仍需要在流动摊点排队购买煎饼果子。一定程度上说,当今社会早已步入文明和繁华,而在暮色四合之际,回望身后,也有一些人被数字的洪流裹挟着踽踽前行。

生活中并不鲜见这些场景:老人站在公交的投币口,颤巍巍地数着手中的硬币;站在地铁口的自动售票机前,圆瞪双眼辨识密密麻麻的站点信息;向收银员递过去几张边缘磨得发毛的票子,却被一句彬彬有礼而拒人千里的“对不起,不设找零”将现金挡了回来;要去大城市探望儿孙,却不懂得如何用智能地图导航……

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电子设备和软件是专门设计给80后、90后甚至00后的。任何新生事物,只要他们会使,就等于所有人都会使了。

这个“规定”对于老年人来说,有点像是站在一台倾角在25°以上、时速10公里的跑步机。他们虽然已经在努力前行,然而自己还在不断后退。

有时候,我们也会畅想未来,二十年后,是否就能实现人机交互的大发展?水银泻地一般的VR、AR和脑机接口,哪怕是走在旷野和荒漠里,也像是在小区中散步一般,处处可以歇坐休息,时时都有清凉饮料供应,永远不会担心迷路,一个彻底消除电量焦虑的梦境。

然而,真有那么一天,你我还能跟得上趟吗?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牵头,更需要科技厂商们参与。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学习能力显然无法应付科技的迅猛更迭。为了少犯错,少损失,他们宁可一成不变。

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公开发布。

工信部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决定自2021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

助老、适老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而想让老年人一同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援手由科技厂商伸出,是解题的关键。

工信部公布的首批“适老化”和“无障碍”名单中,就网罗了115家热力值极高的主流网站和43个高频使用的app,涉及媒体、交通、社交通讯、电商购物、搜索引擎、金融、医疗等领域,堪称网络时代的“引水入户”工程。

互联网出行平台火速响应,上线“一键叫车”、“老年人电话叫车”功能,针对视力障碍人群推出的“无障碍出行”则覆盖主要城市74座,使携带导盲犬的乘客不再有被拒载的苦楚。

到了医院开门的时间节点,也正是早高峰期间,老年人去医院取药,也能靠网约车顺心直达医院药房。

而各大通讯交互平台,也都推出“屏幕共享”和“远程协助”功能,将老年人与子女千里连携。子女只需要抽空和父母连线,就能通过手指轻触直连老人的电脑,消除“病灶”,避免了叫人上门维修的不必要花销。

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随之跟进,在手机中搭载“简易模式”、“屏幕共享”和“远程守护”功能,大大降低了老年人掌握新机核心用法的学习成本。

适老化与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春蕾初绽,却已满山红遍。

对于老年人来说,行走在互联网时代,也如同在冰窖中前行,处处是黑暗和冰冷。在这黑暗与冰冷中的微弱光辉,是由智能手机照亮的。离开家门后,地铁长廊里、医院药房外、银行柜台门口、郊野公园候车处,它可能是唯一的、指引回家方向的光。

学会用智能手机,就等于学会上网。

除了在产品层面做适老化改造,大公司中,贝壳找房还在公益层面做了许多工作。

贝壳找房从2019年起开始发力“我来教您用手机”公益行动,通过定期开展的培训和实操课程,逐个社区地扫除盲点。培训课堂和到店咨询双管齐下,帮助老年人掌握手机基础用法——尤其是与生活相关的功能。公益教学持续开展,已遍及全国14个城市的352个社区,累计开展手机学习课程超过3500节,参与量多达11万人次。

贝壳教给老年人的操作方法是更为本源的模式与套路,是一种标准制式,而非专门与特例。大量的重复教学,对贝壳员工的耐心提出严苛的挑战。这场教学,既是泛读,也是精讲。

可以想象,在未来,一键报警、亲友代支付、老年人健康档案管理等更多适老化服务的提供和接入,也将逐步建立。科技绝不仅是算法与机械,它还是进步的思维与心怀弱者的温情。有人说,技术的进步是在黑暗中踩在坚冰上前行。正因如此,才要向黑暗和冰冷回敬以冷冰冰的代码。然而科技的内在应该是温暖的,因为不讲人情的科技是速朽的。

现在,真正通向科技新纪元的道路,也许正在搭建中了。


user avatar   simonzhang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巴黎场完整版视频:

bilibili.com/video/av14

(直接从知乎看只能看前段)

会翻墙的话有Youtube完整版:

youtu.be/uO8iFfVuUmA

------------------------------------去年有幸在巴黎看了一场久石让指挥的Ghibli工作室演奏会。而那晚成了我终生难忘的一晚。

我很早之前就把武道馆的录像看了不下一百遍。学习听做家务听,因为真的太喜欢了。我最喜欢的便是演奏魔女里的小提琴。真的太好听了。在武道馆拉小提琴的大叔便成了我的最爱之一。还有呀,天空之城里吹小号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小号吹成这么样的。语言形容不出来。对啦还有拉龙猫的大提琴的一个小胖子,大提琴的声音的力量,低沉,有力。可惜他们三一个都没来。来的是久石让,他女儿和欧洲这边的乐团。

即使是这样,演奏会上的歌一出来,我便起鸡皮疙瘩,然后一边觉得很欣慰很幸福一遍止不住得哭。那个音乐里的世界便是最美好的了吧。这不,我打下这话眼里又有泪水了。

我买的票比较靠后,所以久石让我也没看清。可是整场都能感受到大叔的可爱。大叔会一边笑一边上台。

票一张差不多两百欧,人民币大一千多。即使这样,我仍然觉得超值。嗯。那一晚的音乐能温暖我很多年。我看过很多演唱会,Coldplay, Maroon 5, 苏打绿等等(大部分都是Mainstream). 大部分也都是那个月狂热一下,然后就没了。而久石让的Ghibli音乐会,听完的心情,听的时候的满足感,与再听的满足感,回味无穷,都是现在所有Pop不能带给我的。

那晚,大部分时间也是我和男朋友手牵手看完的。有着一生我最爱最爱的人,还有难忘至今的音乐。那个晚上,真回味。


user avatar   xi-men-zi-zhong-g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你自己的回答我觉得你还挺懂事的嘛……

你身边的人也是一样啊,难道这个人不应该是学习的动力而不是放弃学习的借口么?

你是不是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人在伤害你么?

嗯,我看你挺懂的嘛……


user avatar   liu-yu-ting-85-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外公在世的时候,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大约在90年代,他出了书,不过出书是不赚钱的,而且是花钱的,自己出的书买下5000册,然后送人。

有段时间,我家听到有出版社跑来说帮咱出书,跟卖保险一样,都当成骗子。

从在知乎上小有点名气后,我也收到了10多家出版社邀约出书。

我肯定不比我外公更出色,但是感谢知乎,我得到了更便利的环境,有机会通过分享观点,把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场人,打造成一个有些许名气的知友。


对等的地位

我为什么不去投稿?

因为地位是不对等的。

出版社是高高在上的评判机构,而我只是数百人,甚至数千投稿者中的一个。

出版社为什么要选我?

即使如今,我小有名气之后,和出版社在一起聊的时候,我都会发现,有些出版社,虽然认可我有近40万关注者,能写出万赞回答,但是我的思维方式他并不理解,甚至并不认可。

比如,我写过:

这些诸如“光努力没意义”,“要保持跳槽心态”,“有实力也不能涨薪”的非主流观点,很多报社的编辑是不认的。

如果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投稿者,编辑看到这种文章或许会说:

这人是傻X愤青吗?

然后把我的稿子扔到垃圾桶里。

事实上别说我这种文笔根本不入流的写字人,就算是沈从文这样的大家,在上世纪20年代北漂的时候,投稿也是屡屡被拒,甚至到没钱吃饭的地步。

沈从文的翻身,是从认识郁达夫和徐志摩开始的。

但通过知乎这样的平台,我接触到了多家出版社,认识了很出色的志同道合的出版人(求这位出版人不要气我拖稿)。

即使是那些并不算理解我观点的出版公司,也愿意坐下来了解一下我和我的文章,原因无他,就是知乎上近40万关注者,让我有了和出版社平等对话的地位。

如果你的工作本身就是行业里顶尖的水平,比如北京三甲医院某科室主任医师,那大概率全国和你同等水平的也就不到10个人,你手里有硬技能,是不怕别人发现不了你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场人,普通的供稿文青,你如何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至少知乎给了这样一个平台。

对于我来说,知乎就是我的「郁达夫」

选择权

有一个答主提到过,供稿给别人,多是要受制于人的。

觉得你写得不够细致,或者是没有突出他们想要的内容,或者是不符合他们刊物的风格,都不得不改。

别说一个投稿人,就算是广告公司的文案专家,还不是“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是刊物、客户或者出版社的生产线上的一个棋子,为人所驱使,就算是挣钱,也多半得跪着。

而有了平台则不同。

在知乎写作,给自己写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出版社或者杂志看得上,那自然看对眼,一拍即合。看不上,至少我们也不用低声下气去求。

有这么一个写作平台,其实撮合了意气相投的写作者,也撮合了企业和知友。

我给IBM写过人工智能对于职场领域的影响的稿件。

写得很开心,IBM从头到尾都不干涉,只是提供了案例给我,而我恰恰很需要有价值的案例完善我的文章。

相比乙方文案们,我幸运多了。

前不久,有幸去 @西门子中国 分享我自己在知乎的写作历程,和西门子同仁聊起来,大家很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是外企背景,B2B业务背景出身吧。如果是B2C业务的杜蕾斯,真不一定喜欢我的风格。

我这样写字的人,多少有点酸气,跪着赚钱,心里别扭。

个人品牌

我是写职场的,所以在职场这个领域多啰嗦两句。

未来的企业会更扁平,更平台化。人才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这对我们职场人是好事,但是需知,最好的资源,不见得能够找到最有能力的人,但很可能找到很善于打造个人品牌的人。

能力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需要通过平台,告诉别人,想别人展现你的能力。

  • 如果你是有才华的舞者,你可以用抖音快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视频效果直接有冲击力(我一直关注快手的工地小哥霹雳舞凯凯);
  • 如果你写网文,那起点中文网这样的平台,聚集了众多愿意看网文的目标受众;
  • 如果你是段子手,微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 如果你声音甜美,或许可以考虑在喜马拉雅上给孩子们讲一讲睡前故事;
  • 如果你善于摄影,Ins和Pinterest是你可以考虑的方向。

而对于职场白领来说,知乎是最大的个人品牌宣传阵地,没有之一。

  1. 你的受众,也多半是同领域的专家;
  2. 你的能力,无论是销售、财务、人力资源,都比较抽象,需要用文字观点来展现;
  3. 你的观点不可能100-200字收工,你需要受众有阅读长文字的习惯。

而我从知乎一位同仁那里了解到的数据是:

知乎的人均访问时长超过1小时。

须知,相比直播、视频、音频以及图像来说,文字是最抽象,对读者理解能力要求最高的平台。

而知乎的用户愿意在这个平台上一打开就花上一个小时。

一个礼拜前参加一场B2B营销峰会,作为主讲人分享了我发展知乎个人IP的故事。

在场有化工行业领先的外企白领,有数字化行业的经理人,还有软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对知乎充满了兴趣,感觉这里是一个能够逐渐打造个人品牌的地方。

我相信这是职场的趋势。

出版社和雇主,本质上是一样的。

想要拥有平起平坐的对话权,我们就需要打造出靠谱的个人品牌。

更不要说,知乎(互联网)的影响力远在出版社(传统媒体)之上,我的文字在知乎就有超过4000万阅读量,我自己也很庆幸,放在10年前,我根本没有这种机会。

从过往来说,我每个回答阅读量大约在5万左右。

希望看到这篇回答的三五万小伙伴们,现在立即开始,找准一个领域,开始在知乎为自己的个人品牌码字吧。

我们一起加油。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推荐更多千赞回答:

简历加薪跳槽面试性骚扰离职

职场女性 | 企业文化职业规划 | 职场潜规则




  

相关话题

  二战复交非法学法硕失败,现在有一个徳企制造业采购岗位我应该去吗? 
  如何看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偷偷给贫困生打钱,大数据精准帮助贫困生是否值得推广? 
  高端制造业真的能让红利工程师过上好日子吗? 
  如何看待头条副总裁对腾讯的二次回应,指责其「偷换概念」?这次会演变为字节和腾讯的公关战吗? 
  如何看待蜜橘网店店主对浙大博士生表示「给国家服务,我先捐一箱给你们」后,订单暴涨 20 倍? 
  为什么同样是搜索引擎的巨头,百度的市值仅 667 亿美元,而谷歌市值为 5147 亿美元? 
  字节跳动退出李子柒关联公司杭州微念,真实原因是什么,又会对微念公司带来什么影响? 
  有哪些比较好的电脑桌面时钟(提醒)软件? 
  有哪些「饥饿营销」的失败案例? 
  如何看待雷军决定办一场十周年的主题演讲? 

前一个讨论
什么样的装修风格最耐看?
下一个讨论
吉利现在过度膨胀了吗?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