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五帝当作真实人物记载在史记中? 第1页

  

user avatar   mingju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不写这点传说,再过几年连这点传说都得失传。

一个真正的史家,肯定对历史信息,尤其是历史信息极度匮乏时,稀缺甚至濒危的信息,非常非常爱惜。

保留濒危信息是第一要务,识别真假是第二。否则如果仅存的那么一丁点信息都彻底消失了,没有信息了,连识别都没法识别了。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索隐】:尚,上也,言久远也。

司马迁说了,五帝的年代太久远了。现在的考古学家考2000年前,还一堆未解之谜,何况司马迁那个年代文字记录、存储和读学成本那么高,他距离没有文字的五帝时代也两三千年了。他更难啊...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比较权威的《尚书》,不记载五帝。百家有记录五帝的,又非常粗糙,难辨真伪,都说的不清不楚,采信难度高。儒家有记录历史的传统,但有些人还藏着不传播不公布...司马迁太明白这些问题了,于是他迈开腿,亲自收集信息。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司马迁东南西北的到处去寻访遗迹,听当地的长老讲当地流传的五帝传说。然后把传说和古籍两相对照来辨别,把当时所能够获取的最可能接近真实的历史信息总结出来。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司马迁还对《春秋》《国语》《尚书》,都结合“他说”进行了考证。虽然不能说他考证的内容一定是对的,但他是用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花费了精力在做这件事。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司马迁还专门批评了,有些不好学不深思不博学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听风是雨,张口就来,一知半解的那种人。他是选择了看起来比较雅正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归纳和采编,放到今天就是采信了那些明显比较规范和符合官方或学术记录的那种资料,而不是那种像是街头巷尾夸夸其谈,以讹传讹的说法。

司马迁不一定是对的,但他是当时最专业的,最认真的,最严谨的,做了最多工作的。不信他,就没得信了。他不写,可能五帝就变成女娲、盘古,更神更失真了。他是在努力提炼和保存他当时所能做到的最可信的历史信息啊。真得假的,总比彻底消失了强。

疑史并非不可,但不能做那种“非好学深思”“浅见寡闻”就随便疑史。现在更是有些半吊子历史翻案爱好者,用阴谋论把司马迁直接给打成信口胡诌,然后把《史记》也一并搞臭,认为《史记》什么都不可信。比如有群人对《周本纪》也是这个态度。

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司马迁自己说了一句,学者都说周讨伐商,是定都在洛邑。但司马迁自己综合考察后,认为这种说法不对,指出周武王定都在丰镐,到了周幽王以后才迁都洛邑。

然后现在这群阴谋论者就认为,司马迁推翻当时的公论,司马迁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然而:

《诗经》:

《诗经·王风·黍离》

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诗经·小雅·六月》:

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
《毛诗序》:“《六月》,宣王北伐也。”

《诗经·小雅·雨无正》: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毛诗序》:“《雨无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毛诗序》:“《正月》,大夫刺幽王也。”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尚书》: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

逸周书》:

维王一祀二月,王在酆,密命。访于周公旦...
维王三祀,王在酆,谋言告闻。望着可周公旦曰...
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于岐周。
周公摄政君天下,弭乱六年,而天下大治,乃会方国诸侯于宗周,大朝诸侯明堂之位。...世告至者,应门之外,北而东上,宗周明堂之位也。
(“惊以告文王,文王召发于明堂。”丰邑有明堂)
(“勇如害上,则不登于明堂。明堂所以明道,明道惟法。”镐京有明堂)

《世本》:

武王在酆鄗。
懿王居犬丘。(宋忠曰:懿王自镐徙都犬丘。一曰废丘,今槐里是也。)
平王徙居洛。(宋忠曰:《洛诰》所谓新邑也。)

《国语》:

周恭王游于泾上,密康公从,有三女奔之。
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竹书纪年》:

周武王:

夏四月,王归于丰,飨于太庙。

周成王:

七年,周公复政于王。春二月,王如丰
周文公出居于丰。十一年春正月,王如丰。
归于宗周,遂正百官。
二十五年,王大会诸侯于东都,四夷来宾。冬十月,归自东都,大事于太庙。
三十三年,王游于卷阿,召康公从。归于宗周。

周康王:

十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丰,锡毕公命。

周懿王:

十五年,王自宗周迁于槐里。(《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槐里,周曰犬丘,懿王都之。”)

周康王:

诸侯朝于丰宫。(《左·昭四年传》:'康有丰宫之朝。')
十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丰,锡毕公命。

这些先秦的重要典籍中,都记载了西周时期丰镐宗周是都城。所以司马迁反驳的那些“皆称周伐纣”的所谓“学者”,实际上也是连这些典籍都不读的,张口就来的士大夫。他们为什么张口就来呢?因为东周在洛邑已经五百年了,这些人不懂历史,以为周朝建立起就在洛邑,根本不知道西周的存在...其实现在好多人也搞不清楚五六百年前的历史,但他们可能是其他学科的佼佼者...司马迁反驳的就是这类不读书却想当然的人,而不是当时的先秦典籍记载和司马迁有什么出入。司马迁恰恰是用对典籍的考证,在纠正那些张口就来且言之凿凿的人...

现在的翻案爱好者给司马迁头上扣了不少屎盆子,因为他们以为司马迁和他们一样能搜,或者只搜百度百科呢。


user avatar   ben-yin-fang-xiu-ce-92-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件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干了,而且还不止一家,司马迁不过是把他们写的东西都收集在一块就是了。

先看司马迁介绍黄帝的出身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然后孔子提及的黄帝出身

《孔子家语·五帝德》:【孔子曰:可也。吾略闻其说,黄帝者,少典之子,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睿庄,敦敏诚信。】

疑似春秋人左丘明的著作提及的黄帝出身

《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然后看司马迁对黄帝几大战役的叙述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孔子家语·五帝德》:【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服牛乘马,扰驯猛兽,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后克之。】

《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羆、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此以力使禽兽者也。】

司马迁基本上照抄了原文,特别是《孔子家语》里面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

关于和蚩尤的逐鹿之战,司马迁应该是借鉴的《逸周书》。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逸周书·卷六·尝麦解》:【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

然后关于黄帝的家谱,司马迁基本上也都是照抄的。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国语·晋语·重耳婚媾怀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所以司马迁选择信任这些资料,然后做了一个缝合怪,把他们按照已有资料的先后顺序进行了编纂。

那么司马迁所借鉴的人,他们的知识来源又是什么呢?

孔丘应当是学与老聃

《孔子家语·五帝》:【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

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左丘明的话,同时代不少人就有类似谱系的知识,比如鲁昭公和郯子就谈论过。

《左传·昭公十七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

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適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那么,春秋时期的人物,为什么都可以知道得如此详细呢?因为西周初年就有三皇五帝详细的相关资料,并且有专门管理的官员。

《左传·文公十八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礼·春官宗伯·司巫/神仕》:【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掌达书名于四方。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那么自西周初年以来,三皇五帝就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无论此前是否有,从西周初期开始都建立起体系了,到春秋时期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物。

另外,清华竹简(用高科技探测过,确实是先秦的。)其中之一便是《保训》,这是后世传抄的周文王临终前所作,其中提到要儿子姬发要学习的人里面,就有帝舜,并且提到了尧,所以至少是在殷商王朝的晚期,五帝应当就有了,或者说,应当是存在于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当中。

所以司马迁选择相信五帝真实存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毕竟年代久远加之资料遗失相当严重,从最后的总论来看,司马迁还是有一丝怀疑态度。

《史记·五帝本纪》:【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user avatar   ye-jing-zhan-xu-m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摘杂吕世浩老师史记 5-1和5-7部分

《五帝本纪》是很不好讲的一篇文章

因为这一篇文章里

并不像其他的篇章有那么多精彩的故事

所以很多讲《史记》的人都不讲这一章

再加上现在对于上古史有各种不同的想法

对于相传的五帝的这一方面的认识

常常是以我们所知的考古学

或者其他方面认识来取代

那么也有人根本就不相信五帝这件事

觉得都是儒家捏造出来的

那因为这种种原因

所以讲《史记》的很多人都对《五帝本纪》避而不谈

就好像我“开宗明义”对各位说的

我们这个课不是从“史记”讲历史

而是从“史记”讲《史记》

我们姑且不去谈 五帝是否真有其人

我们也不去谈《史记》中对于五帝的记载

是不是真的合乎史实

这个是学历史 就是历史考证上面所要注意的事情

而我们这里要谈的是《史记》中为什么要写《五帝本纪》

太史公到底想要借由《五帝本纪》来表达什么

《五帝本纪》中到底寄托了太史公的什么样的思想

我们从这一点来加以认识的

所以请各位先把对于五帝的真假

以及中国上古史的种种学说我们先放在一边

我们读一个书之前

我们先要相信这个书里面说的 了解它到底说什么

等明白了它在说什么

我们再来评价这个东西值不值得相信

我们愿不愿意同意作者的说法

也就是先明白了 我们再下断语跟评价

为什么要这么读书呢

因为所有的书严格来说都是“沙金”

你要懂得从沙金里面去掏金子

不是从沙金里面去挑沙子

今天人读书 书一上手 还没开始读之前

就先说这本书里面都是假的 作者都是骗人的

全是古人捏造来骗我们 所以这种书不必读

用这样的心态 就好像古人的比喻

读书好像是交朋友一样

你交个朋友之前 先怀疑这个朋友是贼

那不把他当人看 你觉得你交得到真心的朋友吗

那读一本书之前 你还没读就怀疑作者是弄虚作假

那你读得到这本书里面真正的好处在哪里吗

这是我必须跟各位谈一谈这本书的认识

所以我知道各位对五帝有很多种意见

我们姑且先不论这个 我们就谈《史记》中的五帝

我们先放下我们原本的想法

来看看《史记》到底在说什么

那为什么要谈《五帝本纪》

因为这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同样它也是本纪体的第一篇

太史公把这个东西放在第一篇是有他的用意的

就好像前面我们在《(太史公)自序》里头跟各位讲过

太史公原本的构想是要从尧开始写的 陶唐嘛

那么后来他改变了他的想法 从黄帝开始写

他为什么这么做

什么东西造成他想法的改变

像这篇《五帝本纪》里面

尧和舜仍然占这一篇篇幅的绝大部分

还是这一篇的重点

可他既然做这么改变

就代表了他有不得不从黄帝开始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

《五帝本纪》底意

《史记》为什么是挑选黄帝作为一个开端

凡是写历史书它必要有一个开端

我们来看看本文从哪里开始

“黄帝者,少典之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

黄帝原来是有爸爸的 他爸爸叫做少典

各位同学听到这句话一定会觉得非常惊奇

老师你这不是废话吗 只要是人他都有爸爸

为什么在这里要特别谈这个事情呢

这个不是废话 这个有非常深刻的用意

我问你们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相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可是大家不会有一个疑问吗

如果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难道那个时代只有黄帝一个人会生孩子

其他的男人都不会生孩子吗

难道这个时代除了黄帝没有其他的人吗 这是说不通的

那如果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这里说了“黄帝者,少典之子”

可是太史公很清楚黄帝的父亲叫做少典

那我们为什么不说少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

而要说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呢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你

我们所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不是指血统而论

指血统而论 我们就应该说我们是少典子孙

而不是黄帝子孙

就应该说中华民族的始祖是少典而不是黄帝

黄帝是文化的始祖

怎么知道的呢

我们来看一看后面讲黄帝的部分你们就会发现

民族融合始于黄帝 文化创造始于黄帝

我们文化上面的成就最早可以追溯到

黄帝是一个巨大有卓越贡献的人

我们史书上所谓的“始祖”

常常指的不是第一个生出来的人

事实上谁会知道第一个生出来的人是谁

而且就算你知道第一个生出来的人

我们接下来又会追问他爸爸是谁

这个问题是永远没有止尽的

始祖 常常是指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中

有重要的 关键的贡献的那个人

这个人通常是可以追溯到这个大阶段开始的那位人物

好 黄帝是中华文化的共同始祖

因为中华民族本身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不是一个血统的概念

这是中国人特别重要的一个观念

只要你愿意接受“礼义” 你就是中国人

夷夏之分是文化之分 不是血缘之分

这是特别要注意中国文化中的要点

………………

可是《尚书》是一本政书

他当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他认为有意义的开始

但是《史记》 它是一本史书

《史记》可以有作者自己的思想

可它本质还是一本历史之书

选择一本历史之书 它就不能乱开始

它必然要在历史上

不止在政治上有意义 在历史上也是有意义的

必然要在历史上有意义

因此司马迁选择了以黄帝为开始

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而他选择黄帝为开始 也是有根据的

他的根据就来自于孔子

孔子一样谈过黄帝

因此他在孔子所说的这些人物里面

选择一个在历史上更有意义的开始

因此《五帝本纪》从黄帝开始谈起

我前面讲了这么多 是在介绍古人是怎么想的

但是同学还是会有疑问

老师你说的这个我们能了解史公折中孔子

可是我还是觉得 折中孔子不就是迷信权威吗

当然不是了

你们要明白

心中有标准是一回事

可是太史公并不是全然孔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他个人不加任何努力

个人完全不加任何思辨的工夫

不加任何考察的工夫

那叫做迷信

经过思辨 经过考察以后 还相信他

那就不叫迷信 这样各位明白了

太史公经过什么样的努力呢 我们来看

第一点 他找寻历史文献的根据

他从《尚书》 从《五帝德》 从《帝系姓》

里面找寻五帝的根据

第二 他从文献上不止有主要的根据还有旁证

他利用《春秋》、《国语》

利用先秦传下来的古文

不断地去印证 相互印证

这《尚书》、《五帝德》、《帝系姓》

讲的是不是对的

这是第二步工夫 在文献上的工夫

文献上 中国人说文献

“文”代表流传下来的文书

“献”代表是口述历史

口头的传说叫做“献”

“献”他有没有下工夫 有

他把黄帝尧舜这些传说的地域都跑过了一遍

问当地的长老

采访各地流传下来的民间传说

再来印证这个东西

所以“文”和“献”的传说他通通都做到了

待今天来看

太史公在当时连田野调查都去做了

太史公到各地实地去访谈

已经做过完整的田野调查了

在中国 在公元前 在西汉的时代

一个历史家就已经具备了各式各样的素养

来印证考察他这个史实是不是对的

就不能说他迷信

那你说光是这样还不够

太史公没有去考古

那你真是太难为人家了

西汉还没有考古学

他到哪儿去考古呢

我们研究任何一个东西

必须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来认识它

在那个时代

太史公已经就他能力所及做到最好

他用文书留下来

文字的史料跟各地的口头传说

亲自到各地去考察彼此印证考据

最后相信孔子所说的黄帝是真的

而在这些传说里面他也不是照单全收

他认为

“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

“荐绅先生难言之”的部分

那种稀奇古怪 怪力乱神的传说

基本上他没有选择 因为他认为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我没有办法把黄帝成龙升天这种话

写在我的历史书里面

如果这样写下来

中国历史的开端成一群什么回事呢

在他心中取舍的标准在这个地方

所以他下了很多功夫

我这样讲各位前因后果在跟各位说什么

中国的史学从太史公开始

就有一个最好的清楚的史学考据的原则

我前面说真假如何

你们相不相信再说

太史公在当时确实尽到他个人

在史学考证上一切的努力来验证

最后才相信这是真的

“所表见皆不虚”

才把这个著书立说写成本纪的这一篇

你说为什么他不取“百家言黄帝”呢

因为他有个标准

什么是他的标准 择雅就是他的标准

不雅训的东西我不要 我要雅训的东西

他清楚地告诉你他的原则

你不要说这个原则是不是对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原则

重要的是他清楚把他的原则告诉你了

我们就可以就这个原则去考察太史公

这一篇到底想表达什么

为什么他要择雅

因为这一篇里面 代表他心中最美好的时代

最美好的政治理想

所以他以择雅为标准

经过了流传下来历史文字的互相印证

经过了各地长老的访谈

经过了田野调查

对这些史料彼此也有去取

最后太史公在“太史公曰”里面得到一个结论

他的结论是什么呢

“不离古文者近是”

不离先秦传下来这些古书

差不多就是说的那个样子

这些古书包括了哪些东西呢

包括了《五帝德》 包括了《帝系姓》

包括了《春秋》 包括了《国语》

全部都是先秦留下来的古文 在太史公来看

但是《尚书》虽然里面没有记载黄帝

可是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轶说里面

“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轶说里面互相印证

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

这就是他最后对《五帝本纪》所得到的结论

可是你要了解这一点

非得“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才能了解

才能知之 才能信之

不止这一篇是如此

《史记》整本书也是如此

所以这一篇“太史公曰”到底在说什么

很简单 我前面解释了这么多

这篇“太史公曰”只为了讲一句话

就是《史记》为什么从黄帝开头

他全文全书端自黄帝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就在解释他端自黄帝的原因

有各式各样的原因

有他所信服的标准

还有他个人所做的努力和考察

你可以不接受这个标准

可是你不能说他迷信

因为他已经尽了在当时 他所能尽的所有努力

要了解 要知之 信之的人

非得“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不可

我可以举个反面的例证给各位听

在唐朝有个人也姓司马 叫司马贞

他就认为《史记》从《五帝本纪》开始是不对的

我们应该推到更早的始祖去

所以就做了《三皇本纪》

司马贞做《三皇本纪》 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在我个人来看很不好

为什么

因为司马贞完全不懂

《五帝本纪》里面太史公做了什么样的努力

他做《三皇本纪》

三皇的根据从何而来

他的标准是什么

你做过历史文献的互相比较吗 没有

司马贞只把历史文献的东西抄录下来

他并没有拿其他的书不断地进行印证

你有经过田野调查、田野访谈吗 也没有

所以你从这里就看得出

司马贞 他的努力比起太史公差了多少

他的见识比起太史公差了多少

更重要的是他居然会用《三皇本纪》做开头

他的聪明才智比起太史公又差了多少

所以太史公所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真是有先见之明

读完《五帝本纪》之后

我希望各位好好的去反复地阅读这篇“太史公曰”

而且更重要的是

各位要去体察“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这八个字

这会是未来我们这一系列课程

来讲授《史记》篇章的基本原则


user avatar   li-mu-59-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zhou-zhi-6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为什么近代留日学生回国后喜欢闹革命,留美学生回国后多搞教育和科技? 
  赤壁之战孙十万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和刘备结盟?那时候的刘备不是只有二三万兵马吗,还是说看上关张赵了? 
  曹魏的将领如果到了蜀汉会是什么水平? 
  历史考古向的公众号怎么做? 
  怎么有效地区分和理顺历史上中国北方的各游牧民族,他们互相之间有什么关联? 
  曹魏的将领如果到了蜀汉会是什么水平? 
  自北伐以来,蒋校长有哪些地方没有失误? 
  为何古代只有中国出产丝绸? 
  为什么灭佛的“三武一宗”四位皇帝都英年早逝,这是巧合还是报应? 
  大秦究竟是不是古罗马?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欧洲多国因制裁俄罗斯导致能源涨价而爆发示威游行?
下一个讨论
要不要接我女神的盘,各位给点建议吗?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